《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40442613
作者:埃里克·韦纳
页数:312页

幸福的反思

摩尔多瓦的幸福是身在别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对金钱的向往,虚伪的弄虚作假,不被认可的身份,都成为他们不幸的源头,有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幸福的人无疑都具有几个能力:信任,宽容,信仰,不过分追求金钱。而不幸福的人:没有自己的文化与信仰,没有认同感,把金钱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

悠然

很不错的书。尤其是关于摩尔多瓦的情节。车坏了,大热天,不开空调,整车人都在车里呆着,大家居然都很镇定,并且没有异议。在瑞士,给我的感觉是,整洁。书还没有全部看完,觉得很喜欢,如果再加上图片就更好了。

有助于找到幸福

作者以一个行者的角度来寻找的是世界上不曾为人发现的幸福国度,那些正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的国家。说到地方,这也正是此书的中心:地方、地点、地理,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定义我们。作者相信,换一个地方,也就换了一种人生。同样,当你读过这本书以后,也就会慢慢来的了解什么是幸福,我应该怎么样寻找幸福,怎么去对待幸福了。

说幸福——兼推荐《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作家毕淑敏在北川地震后到那里为小学生讲一堂语文课,课文叫《提醒幸福》,是被选入小学课本的毕淑敏的散文。作家讲课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小学生的回答——“我们。”我听了会心一笑。因为,就在三个月前,在昆明到长沙的火车上,我听到一个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灾的老人谈见闻,他说:他看见灾后活着的人,没人哭,而是笑,是高兴。是啊,那么多人死了,我却还活着,这不是幸福?不该高兴?不该笑?幸存!幸存!最大的幸福就是还存在着。北川小学生的回答,是合情合理的:我们还活着,我们是最幸福的。古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今人云:大难不死,就是厚福。因此,同一个事情,从不同角度看,幸与不幸,会大不一样。而我们的宣传,总是强调“同一首歌”,“同一个世界”,甚至“同一个梦想”。当梦想都是一样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多么单调乏味啊。幸亏人总是同床异梦的:不仅同床的人与人之间异梦,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张床作的梦,也从不重复。《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本书,看过之后,我与作者会心一笑:世界上没有最幸福的地方。世界各地,各有各的幸福。那多种多样的幸福是怎样的呢?还是读者自己去看吧。我可不愿剥夺您自己发现的幸福。

读中感

I am still reading it, however I think the translator did a great job to interpreting what the author can convey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还是家最好

刚刚看到书的名字是我就特别想看,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知道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就是自个家。而且觉得作者分析幸福指数的角度很有道理,以前想不到政府跟自己的幸福有什么关系。有种错觉:好像一个结的婚的男人还在外面飘呀飘呀,飘到累了就回到媳妇身边了

发现幸福之旅

地球之上,每天都有无数个“假如”得到验证。假如生活在一个富得流油,不用交税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把失败视为一种选择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民主发到到每年投票七次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不让你做白日梦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在进行过以上一系列关于幸福的反问后,我们和作者一起搭乘思绪号列车,一起进行一次大胆的幸福之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是我近段时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非常有意思,尽管是老外写的,但把幸福之旅中的每个地点,每个细节都描写地那么有趣,翻译也翻的好。除了亲身的体验,作者在书中更是带着我们走过了几千盈利的路程,途中经历了冰岛正午的黑暗,领教了卡塔尔有形的热浪,见识了瑞士井然的秩序,也遭受了印度的不可预知,逃过了一场军事政变,还痛失了一支贵得离谱的钢笔,拯救了一只笨蛋小臭虫,抽过了摩洛哥大麻,品尝了腐烂的鲨鱼肉,甚至还戒了几天的咖啡。确实是非常精彩的经历,作者在途中的体验可以说比普通人的一辈子还丰富。这本书实在是写的太有趣了,特别是作者在各地遇见的一些奇人异事,让我等看客一边阅读的时候,一边忍不住惊讶地流着哈喇子羡慕此人过得精彩。荷兰—瑞士—不丹—卡塔尔—冰岛—摩尔多瓦—泰国—英国—印度—美国,十个国家,你最喜欢哪个国家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丹,这个和香格里拉如出一辙的弹丸之地,却如此地美好,也如此地让人神志颠倒,前几天刚好在电视上看到杨澜在采访刘嘉玲,谈到她的不丹婚礼,刘嘉玲一样的记忆深刻,觉得那是个很神圣的国家,到现在为止,每年的游客数量也是限制在8000,很羡慕与那里的淳朴,当然,也许有的人会理解为落后,但我更愿意认为那是种淳朴,封闭以及连带给人的混乱之感也是一种幸福。书中这样描写到:不丹—一个仁慈的国君,四个出自一家的王妃,喇嘛和宗教法,以及一切真实存在的政府政策。那里的人脾气很好,有点好管闲事,谦恭有礼,无忧无虑,事情很多,却从不手忙脚乱。不丹是个与外界颠倒的地方,在这里,十三成了吉利的数字,孩子和你打招呼时说“拜拜”,国王想要废除帝制。还有大麻,在不丹,大麻被用来用来喂猪,因为大麻能增强猪的食欲,让猪变肥。在不丹,我总是会有奇怪的想法,也许是海拔太高的缘故,但我觉得应该不止这么简单,这个地方给我的想象力发了一张许可证。游在不丹,必须认真抛掉一切怀疑,在这里,现实和幻想总是相伴左右,有时根本无法分辨。我坐在宾馆里饮茶,老板突然对我说:“我丈夫是一位西藏喇嘛的十二世转世。”混乱吧,但这在不丹却是相当常见。现世,前世,后世,全都快乐地搅和在一起。社会越富裕,人们就越不愿从事那些有意义却没有薪酬的工作。一方面,在一个人民过着悠闲生活的工业型富裕社会中,人们并没有动力去从事任何产出量不高,经济效益不高,或无法立即得到愉悦的事情;另一方面,在不丹这样的贫穷国家,人们却很乐意花上一整天时间玩玩飞镖,或者干脆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真的非常羡慕不丹人民的生活,我想用纯净,天然两个词汇来作为对其的评价。这本书带给我的快乐的阅读感真的太多太多,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篇幅和摘抄也真的太多太多,介于篇幅,就不在此评论中一一摘抄了。有机会,大家都读一下吧,保证会有意想不到的体验。用作者在序言中的一句话作为此篇的结尾:我坚信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关键是拐对弯!

寻找

或许幸福本身就没有界限,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在寻找一些东西,可以定义为幸福的东西,但是渐渐失去方向,找不到原来的点,可是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直都想笑,都想开心但是这些东西不是能寻找到的,在我们梦里,在我们的过去,在我们的憧憬中,但是我们都有着奶牛般的想法,但是只是去去而已,真正的,就在慢慢到来~~其实,你去寻找的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只是一个梦影,在你的内心深处,静静地,无处身临其境得夸张叫喊,彼岸返回的都是关于最初的点滴.不用觉得,走了那么远.其实回到愿点,改变的也只是空间,时间还在依旧.

别让幸福埋葬幸福2

在不丹,国民幸福很重要。仅仅是这么一个理念,在很多人看来,就比钢铁森林更具魅力。经济的落后,文化的差异,物质的匮乏,都无法掩盖住笼罩在这个神秘小国上的光环。获得内心的平静,而不迷失于物质的洪流,这似乎是获得幸福的秘诀。问题是,内心的平静似乎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神龙见首不见尾,而相比而言,物质和享受却是看得见摸得着。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确物质越多,主观满足感也越多,也更容易幸福。于是,对于另一个因石油而成了爆发户的小国卡塔尔而言,幸福似乎就在于无限度的挥霍。这是一个具有占人口总数80%的各种国外人士为其服务,极尽豪奢的幸福王国。但是,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过了一定的界限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几乎不存在了。研究表明,这个界限是年收入15000美元(合约9万RMB)。也许具体到不同的区域,这个界限并不相同,甚至差别巨大,但是,追求物质来获得幸福的方法,总会存在一定的局限。不丹的坚持中,也有在逐渐物质化的改变,但是有其深邃文化的慰藉。卡塔尔的爆发过程中,也有身居核心的有识之士的反思,但是自身固有的文化缺失使其势单力薄。也许幸福与否,真的是一种民族和文化的基因在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集体无意识,在自组织,在同构与解构。但是,作为个体,获得幸福的能力,与体悟幸福的智慧,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否则,在当今日益激励的竞争中,一不留神就会被群体所谓的幸福观念和自身盲目的幸福追求所埋葬。附:别让幸福埋葬幸福1:评《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74341/

“享受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金华

中国 • 金华  .   .   http://www.zzcyy.net/jinhua.html   .   .

打在盲人身上的灯光

很久没有读旅游的书了,因为很难接受时下对旅游类书籍的界定,同时,对于这类作者的大脑,我也十分的想不明白,对于他们来说,旅行时不时就是跑到那个地方去转悠一圈拍很多相片下来拍很多当地的土特产品。而关于旅行的书,就是摆上一堆风景画,介绍哪个拐个弄子里面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怎么弄到便宜的飞机票以及如何免费蹭一个晚上的床。请问你们,旅行最初的目的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估计大部分的作者都会以一种面对外星来客的眼神看着我,对我说:旅行就是旅行,就是为了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饱览漂亮的风景。或者一脸虚无缥缈的世外高人模样:旅行是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您到莲花峰顶上坐着,坐久了往下一跳就找到了,真的……寻找你大爷)得知很快要到手一本不丹王太后童鞋写的《秘境不丹》,我就首先打开关于不丹的章节来看,前不久据说不丹年轻的国王刚刚大婚,老师说,前段时间威廉王子迎娶他的王妃的时候我就都没什么感觉,不列颠鬼子距离我们太遥远。而不丹人民实在奇怪,我们时至今日还在为半个多世纪以前“站起来”而欣喜若狂。不丹人民一听到他们的国王想要改变国家的体制废除君主世袭就惊慌失措,甚至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殊不可解,我觉得这种民众之愚昧实在令“天朝”和“上国”哀其不幸怒其不幸。天朝当然是指我们,是吧,我们还要解救世界上四分之三生活在资本主义统治下水深火热的难兄难弟们呢(难兄难弟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请自行字典),上国则是朝鲜哇,人家几个世纪前就自称“高句丽”呢,当然是上国了,金二胖同志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嘱托三胖一定要坚持闭关锁国一百年不动摇,同时要发扬先富带动后富的共产主义精神指导美国改革开放。在这样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世界上居然还存在这这样一个角落,人民们深切的为封建统治者万恶的剥削头子放弃他们而感到恐慌,简直是愚民。不,他们一定是遭受到了本国三座大山的恐吓压制与帝国主义的教唆。所以天朝上国赶紧去拯救他们吧……我又走题了orz话题还是回到埃里克在不丹读过的时间,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不算富裕却没有什么奢求,因此,他们生活的平静美好,有些人家财万贯也不会感觉到幸福,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妨借用文中仁波切对埃里克说的那句话:你能看得见头上的灯光,但你无法证明他的存在。因为你若是天生的没有视力,就看不见这光。如果你需要证明才肯承认他的存在,就永远不会被这光芒照耀到你明白了没有,觉得自己不幸福的人?

韦纳大叔其人

韦纳大叔其人,官方简介为“担任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驻外记者长达十年之久,曾驻扎三十多个国家”。看来是个干记者的。大叔还曾在《纽约时报》混过一段时间,最后很悲惨地被炒了鱿鱼(关于此段经历书中有较大篇幅的叙述),同时还是自由撰稿人,文章见诸《洛杉矶时报》、《Slate》网络杂志、以及《新共和》周刊等媒体。浦读此书,第一感觉是,此人爱耍点小聪明,挺自以为是,爱说俏皮话,可惜不少时候为了幽默而幽默,难免有些生硬。作为旁观者和记录者,以及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不应有的偏见在他的书中表现相当之明显。这些偏见也许是情节需要——既然要凸显幸福之地,自然有不幸之地作为比较。但很不幸的是,他没有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而是选择了前独联体成员之一的摩尔多瓦。这便让中国读者心中不大舒服。事实是,当我把摩尔多瓦一章的译文发给朋友看时,得到的第一个回应是一个巨大的“靠”字。作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也穿插了不少自己的回忆。同时,对一些事情的描述,能让我们管中窥豹地了解作者的性格。韦纳作为一个已逾天命之年的老男人,其实还是个挺纠结的人,且看他对于一次甲虫拯救行动的描述:(内容详见第一楼)看吧,就这么一件小事,也能产生这么多的纠结想法。可见这位大叔,说得好听是“挺有爱”,说得不好听,是不够man。当然,也不排除作秀和骗稿费的可能。但再看一段,又能加深这种“不够man”的印象:(内容详见第二楼)喜欢搜集包包的男人!omg,真是难以想象。这种人,若放在中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很“作”的上海娘娘腔小白脸男人,可这位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丝毫迹象啊。我只能无奈长叹一声然后称之为“懂得享受生活”罢了。此外,我觉得韦纳大叔还一定是个美国式话痨,也就是一开口必然滔滔不绝手舞足蹈口沫横飞停不下来的那种。这位大叔对于某些事情的描述之细,感慨之多,让我耐着性子一边暗骂,又不得不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地细细看下去,对这种婆婆妈妈简直无奈至极。不过他不时生出的感慨又挺得我心。比如这段“我试着喜欢上迈阿密,我真的尽力了。我努力融入迈阿密的生活。我去海滩,我学习西班牙语,我大喝古巴咖啡,甚至考虑过隆胸。但迈阿密充足的阳光却丝毫温暖不了我的心。”不过说到底,话痨大叔还是挺有趣的。在翻译过程中,他不时冒出的一些俏皮话和有趣的想法,总能让我这个第一读者保持高昂的情绪。有的句子能让我大笑好一阵子,然后绞尽脑汁去想如何才能让中文读者也同样感受其中趣味。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和韦纳大叔真的不熟。虽然有时有些看不惯,但这位大叔还是挺有爱的。他心思细腻,且像每一个美国佬一样,能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相当的幽默感。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自家老婆又怕又爱。虽然书中着墨不多,但足以窥见一斑。“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莎朗。若没有她,也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她勇敢而又坚强地忍受了幸福作家夫妇注定经历的特殊苦难。她从来不曾对我选择的道路失去信心,也从来不曾对我失去信心,对此,我的感激之情无法言表。她是我的编辑,是我的知己,是我的福气。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最爱的妻子。”

你说这是种什么感觉

我总是很沉迷于这一类书,不用动太多脑筋,在文字的流转中稍稍用点心去感受就可以了。事实上,我非常肯定这类书给我人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或许是有点宗教式,不论是否引入宗教的概念,我也逐渐开始相信,对生活是应该有种类似宗教崇拜式的热爱。我身边有信佛教的外婆,最近也跟一位是基督徒的同学走的很近,或深或浅的发现,这些人是比我们活得更加充实有动力,可能我的表述太流于表面,但确实是内心最直接最真实最简单的想法。我也并非在想说明宗教信仰对人的重要性,毕竟大多数人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拿我自己来说,尽管受到一些佛教的濡染,而且对神佛的崇敬与日俱增,笃信那些不一定存在的保佑的力量,甚至相信自己是正在被保护着的,但事实上并没有信教的想法,可能是因为比较年轻,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在太深,更主要的是因为我想避开其中的消极性,我不想承认自己贪心,但我的确是想博采众长,不论中西,古今,希望所有的这一切能在自己身上得到融合,那才是我心中完满的自我。我越扯越远了,实际上这篇东西更像是这本书和《eat pray love》的一个综合感受。当然这两本书共同给我的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学会享受生活,适度放纵。对美国篇的最后部分的一句话印象很深,你愿意死去的地方就是你心中家的所在。我还在想,也许我以后的任务就是寻找这么一个地方吧。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是在需要跨过茫茫大海、翻过重重高山遥远的国度,或是在身边,还是在自己的心里?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在心里问问自己,我有点不太明白,我从来没有想过幸福会在哪里亦或是我幸福吗,因为幸福或许是一种想象中的奢望,追踪其源,反而会不幸福。不过我想,我是幸福的吧,在快乐和痛苦的这一路,我依旧很满足,并带着一点好奇向前走。 9月初在飞往上海的上航班机上,为了打发这两个半小时的行程,我便在出发前从家里的书柜上取下塞到包包里(想来,这个决定还是很正确的^_^)。登机之前,因为上海遇台风,我不得不闷在吴圩机场5个小时,起飞后,心情很焦躁,但在三万米的高空,我只能做的事便是乖乖待着。这本书帮了我很大的忙,伴着窗外的蓝天,我认真地读着书,心中也在思考幸福的定义。书里介绍了关于10个国家的幸福,作者探访各地的人,有富得流油的商人,也有口袋没钱依旧讨酒喝的穷人;亦有在旧制度下要破土新生的年轻人,更有唠唠叨叨埋怨国家体制的老人;或是执着热爱本地的异乡人,还有深爱脚下这片土地的本地人。他们在作者的记录中都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幸福感,具体说就是一个国家的特征。我相信,在一个国家的体制、道德、宗教风俗和环境下,国家的幸福感必会有这些特征的痕迹。人们的幸福感也会和其相照应。在小而强大的瑞士,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于自然,群山环绕下的发达小国,人们的生活与环境脱不了干系。他们在自然中找到归属的宁静,体会这片不可多得的幸福。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冰岛。在一年屈指可数的有阳光的日子里,面对黑得可怕的白天,冰岛人更多的是享受这份“黑色幽默”,美食和美酒足矣。我很喜欢冰岛人的幸福精神,就像作者写的标题《冰岛:幸福是一次失败》。内心害怕失败的我一下子找到了一丝安慰,冰岛人在黑夜即是白天的生活中对于失败并不在乎,而我们往往是把失败作为追求成功结局的铺陈,而忽视了本质。我们的心都是好的,何必让失败抹上一笔灰色,待到成功时再去除那份暗调,让光芒绽放。每个失败的人并不是有意要去失败,别忘了,我们都是生活中的人,在乎太多,反而失去太多,也包括了幸福。 回程的时候,很巧,还是那架班机,再次拿起书细细享受飞行带来的惬意两个半小时,这次读到了摩尔多瓦的幸福。摩尔多瓦有过富裕的日子,而现在则是贫瘠不堪。本章开篇就引用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人若是不幸福,也就看不得别人幸福”,在这样经历起起伏伏的国家,他们期许着别的国度的富足生活,会有幸福吗?作者写的标题便是《摩尔多瓦:幸福是身在别处》。在穷得什么都不剩的土地上,幸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吗?在作者的记录中,我想不尽然。我很喜欢作者在摩尔多瓦的房东老太太说的“费弗提费弗提”(fifty fifty),对于生活的喜爱,一半一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她对于生活并不是全盘否定,50%的幸福这不明显地摆在那里吗?纵使这个国家的人都在向往他国的幸福,但是他们依旧留在这个国家(虽然有贫困的因素),在拥挤的公车上,在热得透不过气的街道上,在小得不得再小的房间里,他们仍在生活,属于他们的生活。读到完这章,我有些意识到,幸福或许并不是全来自经济程度,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冰岛人对待稀少的阳光日,选择了拥抱黑夜;摩尔多瓦人面对贫困的生活,选择了接受并一如既往地生活;印度人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选择了开辟心灵净土追求内心平静和至高无上的宗教信仰。那么,幸福一定是在生活的作用下产生的,顺应自然而发展,不再恐惧生活,而是享受生活,我们应该会幸福吧,是心中的幸福。 随着飞机慢慢滑向廊桥,合上书,我想,此刻幸福在哪里?嗯,是在家里。

旅行中思索愉悦心灵之源

我匆匆看了一遍,有趣之余,沉淀下来几个观念,一是:决定我们幸福与否的最大因素是——信任,信任政府,信任亲朋,信任邻居。。。(来自:不丹那段故事 P94)想想还真的挺有道理的哈,有的人一直都有危机感,因为身边充满怀疑,有的人就活得很踏实,信人被信。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幸福不是人们的最高追求,而是一种“大爱”。(来自:印度那段故事 P274)不过,没有对这个“大爱”进一步解释,我觉得翻译的也许不那么对,在“大爱”前面的形容词是“一种对心灵无害的”,不晓得实际上英文怎么写的。这书有点儿像旅行笔记,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思考。书中还提到一个观念就是往往职业是属于直接帮助人的一类,能够获得更大的幸福感,也挺有道理的。另外,我有一个疑问,有段说美国人个个是冒头的钉子那段儿是多少页来着,谁晓得吱一声,谢了!

别让幸福埋葬幸福1

一个不讨厌读书的人,当不那么幸福时,可以读一些以幸福为主题的书,或者看一些悲剧。为什么不看喜剧?因为就像中医所说的“虚不受补”,此时看喜剧,可能适得其反。一个想从地理纬度和人心之外探寻幸福的唠唠叨叨的记者大叔,游历了最幸福的10国。有梦想,有追求,有体验,有思考,有冷峻,有温润,有干瘪,有幽默,有逻辑,有妄想。在与这些文字的对话中,慢慢地升腾起一种忘我的情绪,不觉间已趴上了心头。读了自序和丹麦、瑞士、尼泊尔三篇。一个是“性、毒品和自行车”,一个是“自律、中庸、低调”,一个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幸福不再是抽象的神,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喜有泪,而这一切,都是在絮絮叨叨中,有心或者无意的雕琢而成。轻抚书页,仿佛烦恼也不再似刚才那么狰狞。简言之,人类追求幸福的努力从未停止。概况起来,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做减法。消除痛苦或者不幸的因素。比如佛教,消除欲望。二是做加法。通过各种“拥有”来变得幸福。比如获得金钱、权利。三是做积分。积少成多,通过对短时的碎片化的快乐来“堆积”成幸福。但是,这些方法,似乎总是在某一方面增加幸福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失去幸福。也许,我们真的需要时空转换、智能守恒般的智慧,才能真正理解幸福。但是,至少,我们还能体验幸福,至少的至少,我们还能追求幸福,但是,最关键的,至少的至少的至少,我们别让幸福埋葬幸福。因为,幸福毕竟不是数学。附:别让幸福埋葬幸福2:评《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89936/

绝境之处的自我救赎

当一个人陷入了绝境的时候,他会用尽各种方法来逃离这一绝境。他会试图从各个层面了解这个世界: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但是到最后,他会发现,对社会了解的越透彻,就会越感到无力,看到的、懂得的越多,越会感到无能为力。对于现实的无力感,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当我们深陷痛苦中时,没有人能将你从深渊里拉起,上帝也不能,真正能实现的救赎的唯有你自己,届时,你就是你自己的救世主,你的守护神。印度是一个快乐的国度,人们的幸福指数普遍很高,但当有人看到他们在无比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悠闲的生活、冥思后,唯有呵呵,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或许他们认为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么就不要去试图改变它,灵魂与宇宙相通而获得超验之感的乐趣已远远大于现世的快乐,既如此,别的就真的不那么重要了。

幸福在哪里

幸福与地理的关系,向来虚无缥缈,也捉摸不定。而埃里克•韦纳,这个自诩为牢骚鬼的、有些忧郁的美国记者,却勇敢地踏上了为时一年的幸福之旅,并写下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出版于2008年初的美国,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还被多家大书店选中向读者大力推荐。其畅销原因有多种:它的睿智幽默、轻松好读,又耐人寻味,还有,它探讨的主题,正是人人追寻且持续一生的一个目标:幸福。现在,它的中文简体字版出版了,正好,在这个经济低迷的时期,国人们正需要寻找幸福的热情。作为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老牌记者,韦纳的足迹遍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他在世界各地从事新闻报导工作。在新闻界,“不幸的地方+不幸的事伯+不幸的人物=好新闻”,所以,在从业的二十几年里,韦纳尽览各地的伤疤与疮痍,于是,他决定出发去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讲述另外一面的故事。出发之时的韦纳,正是一个现代人的典型标本:怀着勃勃雄心,偶尔心情低落,善于嘲讽挖苦,还藏着一些奇异的小癖好——狂热地搜集各种包袋,以至于他的妻子抱怨道:“你就不能有点正常男人的爱好吗,比如,看看色情图片?”作者的千里之行始于一座图书馆中——迈阿密大学的奥特里奇图书馆。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幸福,但幸福学研究却绝对是一门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作者不仅找到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代哲人对于幸福的诠释,(原来,不少先人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仍是不可多得的真理。)还搜索到了这门新兴幸福学科的最新成果:幸福学的学术期刊,还有不断问世的每年几十本相关著作和大量研究论文。作者还读到了段义孚的著作。这位著作等身的地理学家对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相生相成的见解,令他玩味良久。此后,手持着幸福指南针,作者开始了这趟幸福之旅。作者将他的旅程分为十站:拥有完整人类幸福数据库且以宽厚包容著称的荷兰,一年选举七次且火车正点得令德国人汗颜的瑞士,以国民幸福总值为国策、国王想实行民主制的不丹,突然像中了彩一样暴富、人人拥有保姆的卡塔尔,冬季笼罩在黑夜之中、幸福值却高居幸福榜榜首的冰岛,重获民主、幸福值却不断降低的摩尔多瓦,相信来世和“不思考即幸福”、拥有迷人微笑的泰国,努力提升幸福值、将幸福当作一项努力之中的工作的英国,拥有智慧古鲁和静修所、拥有不断升级的现代代欲望的印度,人民四处手搬迁寻找幸福最大化却发现“幸福即回家”的美国。这趟行程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让作者一次又一次深陷幸福的沼泽与深渊,一次又一次地迷茫与反思:金钱、民主、信仰、家庭、海滩……所有这些,真的都是影响幸福的要素吗?作者的实地考察方式,并不完全是在街头随便逮个路人问他是否幸福,而是从驻外记者的万能背包里掏出老朋友的联系方式,让他们牵线搭桥,“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当然,让人们开口谈自己的幸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幸福并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许,缄口不谈幸福正是通往幸福的密匙之一。”好在,韦纳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老记者,他有记者的眼光、田野作业般的精神、细致入微的观察,外加点脱口秀演员的俏皮话儿,让这趟幸福之旅变得有趣,也有收获。一些思考结论,也颇有新意。比如,作者对传统的“幸福是一种心态”的认识嗤之以鼻,他的观点是“幸福是一种享受美好事物的愉悦心境”。幸福与否取决于“自身所处的地点与文化”。因此,除了将这本自己的作品定义为游记,韦纳还相信,它是一本励志图书,是一幅从心理到地理的、色彩斑斓的幸福地图。“通往幸福的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并没有提供唯一的答案。但它唤起思考,提供思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关于幸福的所得。

留一百页书的时间给自己

我算过,读一百页书,大致需要花掉两个下午的时间。这也是如今很多人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的上限所在。如果能抓住春节这弥足珍贵的几天假期,读些有营养的书,诚实地和自己独处一段,是不是有可能走上获得幸福与存在感的一条快速路?不妨回想一下:起初,我们都习惯于毕恭毕敬地捧着一本大厚书慢慢啃;后来,我们更喜欢阅读相对芜杂但是丰富有趣的杂志;再后来,我们爱上的网友随意原创、直播的博客;到现在,我们看微博看得要保持140个字以上的耐心都很困难了……我渐渐觉得,我们耐性和注意力不断衰减、分散的这个过程,是和我们渐渐变得越来越难快乐的过程,同步进展。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是我个人的臆测,直到前几天,我读到这么一段:哈佛大学的一位研究员,叫做马特·机灵死我(Matt Killingsworth,多有喜感的名字啊!)他研究和测量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与个人状态以及行为因果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手机软件,让人们输入自己种族年龄性别健康婚姻等等详细的个人情况,并时刻跟踪记录自己正在做的事,正在想的事,和他们快乐满足程度。他想要调查并得出结论——“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快乐和不快乐”?项目参与人数超过15,000人,即时跟踪报告超过650,000份,参与者跨越86种不同的职业,遍布80个国家。调查的结果很让人感慨: 1.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不由种族地域性别而决定2.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不由收入存款住房状况和物质水平而决定3.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不由身高体重健康和外貌决定4.人们的快乐满足程度不由婚姻爱情状况决定。似乎无论你怎样追寻,无论你得到什么,你都不一定能得到快乐。无论你换到了哪种状态,你本身的快乐坐标都会自动调整,即使努力从一个想要的状态改变到了另一个想要的状态。也就是说,达成了一个目标,换了一个状态,你还是会和以前一样有着类似强度的快乐,和类似强度的不快乐,只不过快乐和不快乐的内容不一样了而已。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我们的快乐和幸福?Matt的调查结果给出了一个看似出乎意料的答案:决定你的快乐程度的,是一个专注的大脑和你临在的状态。调查软件的记录得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结论:虽然一个人的“快乐程度”不由你的个人属性和生活状态决定,也与你此时的行为和体验的内容无关,但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你的大脑是否专注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当大脑用一段时间(15分钟以上)专注在某一件事,快乐和满足程度就会提高;当大脑处于“思绪漫游状态”一段时间(15分钟以上),快乐满足程度通常会降低。调查结果的图表中显示,一天中47%的时间情况下,我们处在“漫游思维”状态。做一件事却想着别的事。图表显示出的内容差别很有趣:人们在洗澡,刷牙,开车的时候往往“漫游思绪”的分神率高出50%;而工作学习的时候“漫游思维”也很常见,用电脑工作的人时常会分神臆想着其他的事,想着午餐,自己的健康,人际关系,未完成事等等,分神率也在30%以上……同样也许也是这个原因,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快乐,因为他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更专注,“漫游思维”普遍比成年人少得多。也有人质疑,是否因为先有“不快乐”,才会引起的“漫游思维”?但报告中的时间结点显示出: 不快乐并不引发“漫游思维”,但“漫游思维”通常会引发不快乐。当“分神漫游”的当时,也许情绪没什么变化感觉,但常常15分钟之后就会有烦躁感。看来,幸福并不存在于任何一种目标之中,而是存在于追寻目标的过程和愿望之中,“活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才是幸福寄身其中的“桃花秘境”。身为一个作者,我也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写作时候无论遇到多少麻烦,总是开心的,一旦书籍出版,感受到的幸福指数马上调头向下。这不是发微博吐槽或者把酒买醉所能挽救的事情。除非你找到另外一本愿意为之全情投入的书来写,除非你找到另一个愿意为之全情投入的麻烦来解决……只有这种不断全情投入的自找麻烦,能让你须臾远离那些不请自来,又无处不在的孤独和不快。这世上还有另外一个全情投入、自找麻烦的人,这家伙据他自己供述还有点儿轻度抑郁症和买包包的偏执狂,此公名叫埃里克·韦纳(没错,他是个男的,但是有不可自制的买包依赖症)。他写了一本书,名叫《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有点儿讽刺对不对?不过这书的确值得一看,特别是,他写得十分坦白和幽默,充满喜感,非常适合在喜兴的春节来看。如果能抽出两个下午,读上100页的时间留给自己,你就会知道我说的对不对,那位马特·机灵死我说得对不对了。这位韦纳先生显然不是个为了写书而写书,为了出名而写书的家伙,他为了写这本书付出的代价非常高昂。他去了荷兰、瑞士、卡塔尔、冰岛、泰国、英国、印度、美国(他的家乡),甚至还去了不丹和摩尔多瓦这种听起来相当不那啥的地方,有的地方富得流油、有的地方穷得要命,有的地方土得掉渣,有的地方有洋到随时受不了……目的只有一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踏上探索新世界的征途,并盼望着找到一些幸福。我坚信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关键是拐对弯……”天可怜见,他花在旅行上的钱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数字,而且只有老天知道,他是怎么弄到这些钱的。其实在他写第一个字之前,甚至在他出门之前,这本书就已经成功了。因为他勇敢而真诚地选择了一个最难的问题来回答,而且这个问题,能让最大多数的人感兴趣,并且从中获益。更不用说,他没有给出很多教条,更没有企图通过晒幸福来获得注目,一丝一毫都没有过。和一些把能上微薄晒幸福的手机作为最重要旅行装备带上路的旅行作家不同(这类旅行作家们写的不是书,而是寂寞。怀着这种心情生活,在我看来,基本上等同于终生致力于报复社会。),他上路之时,勇敢地带了很多自寻烦恼的问题:“假如生活在一个富得流油,不用交税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把失败视为一种选择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民主发达到每年投票七次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假如生活在一个不让你做白日梦的国家,你会幸福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很显然,他带上路的问题和好奇足够多,带上路的成见和结论足够少。我自己也写旅行书,而且写了4本,我觉得写得够多,也够努力,但是人才和天才的区别在于其对从事的事业的真诚而非技巧,我不得不非常真诚,并且带着少许失落感地坦诚,和他相比,我还算不得天才。他的天才体现在很多地方,最值得推荐的一点就是他的诚实和幽默,对自己的诚实很让人感动,并且全书中独特的幽默感无处不在,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每15分钟爆笑一阵是很正常的,建议你事先提醒家人,免得他们以为你脑子出问题了。比如这一段:我妻子认为我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因为有一天,夜已深了,她却发现我鬼鬼祟祟地趴在笔记本电脑前面,如痴如醉。“你在看什么?”她质问我。我飞快地将浏览器窗口最小化。“没看什么。”“还说没看什么,我明明看到你在看一张图片!”游戏结束,我被抓了个现行。我点击鼠标,把那张图放大到充满整个屏幕。她出现了,散发出夺目的光芒。一个真正的美人儿,拉链大敞着。“嗷!天哪!”我的妻子惊呼一声,脸上露出厌恶之色,随之便一言不发。我坐在那里,羞愧地垂着头,等待审判。最后,她开口了:“你就不能像个正常的男人一样,看点儿色情图片吗?”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个白金汉335——手工精制而成的英国数码相机包,双排针脚,填充肩带。是的,我叫埃里克,我深深迷恋着各种包。我终于说出来了,这下舒服多了……还好,我痴迷于选书而不是选包,这听上去名誉得多了是吧?我也打算在春节这几天宝贵的假期里给自己选一本好书,为自己磨练注意力的精神修炼开个好头,尽管将来可能仍然会身不由己地放弃,这种失败我们经历得多了,但是至少我尝试过,只要尝试,总有机会,总有机会获得专注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总有机会通过专注的自我修炼减少不断造访的那些无谓烦恼控制我们心灵的时间,哪怕15分钟也好。在我看来,专注地读着一本好书的那段时光,就是我们求之不得的桃花源了。我想稍微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些我关于选书的心得。第一, 我选书不看书评,我看目录。那才是表现作者功力和真诚与否的唯一窗口。也是很多网店销售页面上唯一能窥见图书内容真貌的地方。第二, 打不打折无关紧要,我带着未解的问题寻找试图解决我问题的作者。第三, 页数多少无关紧要,我买过一本只有区区一百多页的小书,叫做《箭术与禅心》,买回来只有看过多少遍我自己都记不得了,而且它还激发了我的灵感,写了本叫做《再见,大马士革》的小说(此处不是广告,不过再想想,也算是吧。是《箭术与禅心》的广告。)。像我这样喜欢“晒幸福”的虚荣的旅行者们,总是惦记着下一个战利品,却没有多少时间和兴致玩味已经到手的这一个。就好像很多人是旅行中的“签证收集者”和天生购物狂,却不记得自己看过的落日,哪一次最美。我们花了大把钞票买回来的战利品,很多都躺在柜子深处,长灰尘。这是我在《我喜欢,路上的自己》这本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这段才是广告,但也是我真心想对读者说的,关于幸福、关于专注、关于旅行也关于珍惜的一段话。另外,我还想对认真的读者多说一句:请尽情消费作品,而不要消费作者。钱钟书先生关于鸡蛋和母鸡的理论大家耳熟能详,他说:“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苦非要见见那只下了这个蛋的母鸡呢?”况且,如果你真的把那只心仪已久的母鸡宰来吃,到头来你可能会发现,不仅肉味如同嚼蜡,而且以后连鸡蛋也没得吃了,当下后悔不已。早知现在,还不如留着它下蛋。哎,距离产生美啊……好了,你读完我和几个天才共同创作的这篇啰嗦篇文章的时间差不多也需要15分钟了,你有没有感到稍微幸福一点儿?或者被不快烦扰的时间少了15分钟呢?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