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学倒立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去印度学倒立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214086778
作者:吴苏媚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飞鸟 写完《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后,我就飞往马来西亚吉隆坡了。 等待印度签证需要一周时间,于是坐夜间火车前往北海,北海可以坐渡轮去槟城。在火车站候车时,随意和一个身着长袍的德国人聊了几句,得知他已经旅行了9年,就很直接地问:“你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人为什么要长期旅行昵?”他说:“你知道的,有时候,不得不。” 黯然神伤,我当然是懂的。很多时候,人无法扭转自己的命运,只能顺水行舟。于是背起包,与他道别。 槟城有些像马六甲,唐人街上处处繁体字,好像穿越到了民国时期的古老中国。百年沧桑,它们却不曾改变原来的样子,充满着一种怀旧的忧伤。 在槟城兜兜觅觅,辗转住进了爱情巷的一家旅馆。多年旅行生涯里,我住过无数旅馆,美丽的、破败的、拥挤的,甚至肮脏的。爱情巷的这家淡黄色小洋房旅馆最令我刻骨铭心。它那么完美——我经常会想,我哪里需要家呢,我根本不需要家,只要像一只永远不知疲倦的飞鸟就行了。不留恋,不执着,飞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他人拼尽半生努力经营的温暖巢穴里暂时安憩数天就可以了,那么多人会为我布置每一晚的天空。 旅馆是完美的,殖民时期的法式细窗,处处木质地板,厨房设备一应俱全,洗手间干净得就像老板有洁癖似的。经理是位中英文俱全、具有民国范儿的华人大叔,在他的调度下,整个旅馆散发着优雅气息。 多人间里竟然还有空调,于是五月的槟城变得清凉起来。15马币的白菜价还含自助式早餐,每天早上睡眼惺忪的老外们都会光着脚跑出来煮咖啡,喝茶,往吐司上抹各式果酱、黄油。我总是坐在大堂里上网,通常傍晚出门,偶尔几回烈日午后出门,还必须戴墨镜,为了不被炙烤着的地面发出的强光射瞎。 整个槟城其实就是个面积为28平方公里的岛屿,槟城中心地带是乔治城,清真寺、佛教寺庙、印度神庙在这里比邻而居,相安无事。槟城有很多美食,风头最劲的当然是中华料理。好吃的东西通常都在寻常百姓家,街头小摊往往最有韵味。我很爱在马来西亚吃海南鸡饭。一碟鲜嫩柔滑的鸡块整整齐齐地躺在乌色酱汁里,一碗清汤一盘饭,再佐以凉茶,好像唐人街的风骨全呈现在面前了。 我并不喜欢吃马来菜,没有什么情感渊源。印度菜倒吃了几回,因为在 槟城赋闲的日子里,先后认识了几个穆斯林朋友,他们总去印度穆斯林的馆子。在爱情最美的时候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在清真寺门口遇到罗阿,他请我喝茶吃饭,我们聊宗教问题聊了很久。我很喜欢和别人聊宗教,因为我自己有很多宗教方面的困惑,时时想要得到启示。 罗阿有一个观点对我有点启发。我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他说:“不是这样的,你看看手里的杯子,人们为什么制造杯子?” “为了使用啊。”我说。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为超级宅男,我渴望有妙人带来外面真实的消息,这个妙人不仅有台好的相机和白色棉布长裙,还有一颗能飞的心、能写的手、能喝酒的胃、永不消失的好奇心和敏感。吴苏媚具备一切潜质。——冯 唐    深深佩服吴苏媚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勇气,那些经常停电、网速很慢但风景绝美的城池,在她笔下呈现出奇异的光泽,看完书,想扔下手中的一切,飞奔过去。——宁财神    吴苏媚本应是唐诗宋词中的女子,着青裙素履,在柳丝荷塘的小楼上弄粉红笺,调松香墨,写微微伤心的字句。当她不幸坠入这个尘土遮天的时代,她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把前生当今生,寻找那些细粹的疼痛、倏然来去的落寞,然后把它们写成清澈而凄凉的诗。——慕容雪村    我喜欢吴苏媚所说的做梦和醒着是一样的,她的旅行也是她的禅修,五光十色的所见所闻,用以阐述精神世界。——不加v    我跟吴苏媚是多年好友,可一直没想到读她的文章,就没指望一个姑娘写得好。一年前才第一次看,她写得那么安然优美,让我怅然若失。我想到真正聪明的人早已去了辽阔世界,远离了我们,也忘掉了自己。也想到常见的情况是男的比女的劣等一些。——李海鹏    吴苏媚一直是个不俗的写作者,远离人群,独行侠一样坚忍地寻找。寻找,是她生活和写作的主线。寻找的路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找的目标,是每一个“当下”。——杨 葵    好的旅行书,让那些陌生的地方变得不那么陌生,还让你不再害怕。不 再害怕任何事情。吴苏媚的书,做到了这一点。她带我们认识一批碰不到的神人 ,也带我们走进心灵的幽暗之地。——苗 炜  

后记

在    出发之前,我就想写一本关于印度的游记,标题就是《去印度学倒立》。后来真的去印度学倒立,却在瑞诗凯诗差点折断了脖子。真是惨烈,歪着脖子坐汽车去德里,路上很颠,我一路都得用手扶住脑袋,接着飞去中东,前后痛了两三个月才好。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想写一本叫《去印度学倒立》的书。觉得如果大家怀着想着倒立的心情,却根本没有看到倒立,一定会呆掉吧。    好了,就像你们已经看到的这样。我确实没有学成倒立,但仍然用了这个书名,不过现在并不是开玩笑。认真地说,我已经学会了倒立——我自己也是旅行结束后才醒悟的,我学会的不是肢体上的倒立,而是观念上的。这可要比Headstana难多了。    我懂得了用另外一种角度去看待生活,看待生死,看待一切。在不知道外面是怎么样的时候,在没有被禅修打开天灵盖的时候,我曾经是个傲慢的无神论者。现在仍有许多缺点,进步就在于,我已经知道那些是缺点了,不会再振振有词地狡辩道,缺点就是特点啊。    我开始体恤家人,也开始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结交一些善意的朋友,接受生命中的痛苦与悲伤。感激那些已经拥有的美好人事,而不是目空一切地视一切为理所当然。    旅行改变了我,禅修改变了我。我所经历的那些无聊、痛苦、愤怒、嫉妒、恐惧……都不是自白煎熬,我更为了解自己了。无论走多远,最终都要回到自己心中。这是一个过程。知道外面是什么样的,才会恍然大悟,答案就在心中。    如果你自己没有改变,那么你在任何地方都是痛苦的。    如果你没有什么地方要去,那么你就到达了。    人人想都快乐,总希望外界发生点什么,给自己带来快乐。为什么不试试倒过来看看呢?因果律我们都很熟悉,可惜就像已经体会到的,我们并不能控制因——但可以成为那个果。先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事情也就会随之而来。    哲人说:“先成为国王,帝国才会随之而来。”    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你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拥有什么。”    我的印度朋友Om说:“能唾得着觉的人生就是好的人生。如果国王在宫殿里睡不着觉,那就比睡在街头上的乞丐更要悲惨。”    事隔两年我已从那个对瓦拉纳西所代表的印度内心疯狂尖叫的家伙,变成了一个被牛尾扫着踩着狗屎在猴子流窜的世界里静享安谧的人了。从紧张焦虑的异乡人,开始洞悉古老印度的脉络,随之天亮,闭眼。    圣严法师说:“生活得安祥就是禅。”    有一天,我坐在恒河边对Om说:“Om,你知道么,印度改变了我,来印度后我才知道人可以不工作而快乐安然的,在中国不工作人人都会认为你懒,你自已也会内疚不自在。”    Om说:“也不是不工作,而是没有未来的蓝图,只在乎此时此刻。”    是啊,想要未来就失去了现在。这几年追寻宗教,我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接受。没有歧途,因为歧途就是正道的一部分,接受所有的好与不好的发生,因为并没有不好的发生,它们都是你的一部分。接受,而不是总想着要去改变。要知道,改变本身是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有时候,你甚至并没有选择或被选择,你只是和际遇水乳交融。    最好的生活就是什么都不做,也觉得心安。什么都不做,容易,心安则极难。大多数人都受制于自身的鞭策与抱负。如何能够对于成为一个无用之人觉得满意,是一门艺术。这至少要有超越世俗之见的能力。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里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    只要没有欲望,就拥有了一切。一旦心生欲望,就一无所有。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人对禅师谈起乞丐,语含不屑。禅师说,谁又不是乞丐呢,区别只是在乞讨什么,有些人乞讨钱,乞讨食物,而有些人乞讨快乐,乞讨他人的爱、同情。而且后者在乞讨更珍贵的东西。    这个对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次升起贪恋的时候,心里总会响起一个声音:小心,不要乞讨。    所谓成熟,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以最适当的方式做出回应。人生会发生任何可能之事,唯有使自己在穿越各种考验时练出行走在刀尖的能力。    人们会为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花上二十年时间,却不会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花上一年,多么疯狂i更值得寻味的是,他们还会提出许多看起来让自己信服的理由,以证明自己无法自由——以此去逃避真正的自由。哲人说过,人们并不想要自由,他们只是想要依赖别人,好使自己免责。    如果这话说得对,那么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想要对自己负起责来。另外,我还想做一个好人。    为什么要做个好人?最能享受到心地纯良带来的光明的首先是你自己。狂暴失衡的心最先伤害的,也是你自己。人是有磁场的,你快乐宁静,身边的人即使焦躁,也会被你感染。能量的较量像拔河,如果别人暴戾,也会影响到你。你愿意和好人在一起吗?肯定的吧,人人都愿意和好人在一起,心情舒适。受虐狂另说。    年轻时我傲慢骄横,觉得做人要真性情,即使伤害别人也不能虚伪,不能为别人改变自己的样子。现在我不这样想了,做人当然要真性情,但改变自己的样子也是必需的,谦卑与温柔才是心本来的面目,傲慢是因为心被污染了。把心涤清而由衷地做到真善美,与坚持真性情并无冲突,且是一致的。毕竟别人也活得不易。    拉玛那玛哈希说:“我们的行为多谦逊一分,善果就多一分,如果心智平静,一个人便能四处为家。”    Let Things Happen(让事情发生吧)。这是我今年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什么也别做,尤其面临坏的境况时更要如此,你所需要的,就是一颗坚强淡定的心。    人是怎么成长的?人在痛苦中成长。无论生活给了你什么,全都平静地接受它,接受风雪冰雹硫酸雨,晴空霹雳电闪雷鸣,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痛苦不是一个结局的点。要对痛苦之后的风景,保持好奇。    如何才能够走出痛苦?接受它。痛苦是如何起作用的?很大程度上,痛苦是由于你对它的抗拒而翻倍的。你越抗拒,它就越沉重。只要你接受,就会发现,它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你必须得接受痛苦,就像接受快乐一样。其实快乐和痛苦是一样的,快乐就是尚未成熟的痛苦。    人生最大的命题是如何使自己更坚强。我很遗憾那些选择自杀的人没有从痛苦的幽暗深谷走出来。有人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坚强。话是没错,但是——坚强者也并非是生来就坚强到这个程度,坚强的品质也是用煎熬的代价换来的。生活复杂,人性恐怖,群狼环伺,也要继续活下去,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种子的目标就是开花结果,而不是自行毁灭。    花开是自然的力量。花开是一桩奥秘,无法暴力破解,只能等待。只有沉默,才是千言万语。只有相忘于江湖,才是从此朝朝暮暮。只有忘却,才是拥有。只有再也没有任何欲望,才可以拥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经常遇到很多老年背包客微笑着说,me in peace。我很喜欢倾听老年背包客的经验之谈,如果我的寿命够长的话,那么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的瑜伽老师拉里说,生活最重要的是平衡。平衡和live in peace是类似的。平衡就不会失控,不失控自然就平静了。    印度有四旬“心灵鸡汤”,我很喜欢——“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很多次,想着如果事情能够重来,心里升起悲伤、惋惜、遗憾之情时,脑海里就会飘过这四旬话,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已经结束。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对的,如果觉得有错,只是因为产生了执着的欲望,这才是错的。    我学习禅修,并不是为了要达成什么的。任何想要达成什么的愿望都是不对的。我也没有太明确的目标,就是肤浅地觉得打坐很好。这是我日前接触到的唯一可以使自己获得内心平静与安详的方法与技巧。想要得到心的平静,只能方向内转,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外在没有平静,外在只会使你更焦虑。内观禅修,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就是了解你自己。怎么去了解你自己呢?就是看看你的心里有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几十年,一直在了解外界,了解别人,了解物质世界的可见之物,却从来不去了解自己,不了解这颗最重要的心。    关于书里写到的禅修,我想要再说几句。每个人的禅修反应与经验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很抱歉,我的禅修经历可能会有点惊悚,有点极端。这与我个人的性格、经历有关。记得缅甸有个禅师说,从某个角度上说,这也是想象力的锐利。    我周围的其他接触禅修的人,大多数都是很平和的经历。每个人都说,这是直得的。所以,不要害怕,如果你确实有禅修的机缘,并且有好的导师,就去试试。因为即便是我这样障碍大的人,也从中受益无穷的。    我只是禅修初级生,只能算个爱好者。无论是理论还是实修都极其浅薄无知,而且人又特别地懒惰。我只是想把在印度所经历到的事情,如实写出来。如果对禅修有兴趣,请去看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阿姜查那些真正有修为的法师的著作。    常有人说:好羡慕你的洒脱、你的生活方式,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第一次独自出行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会一漂这么久。生活不是想了后才去做的,而是当你回顾后,才能够看清自身的轨迹。做了后,才知道。所以真没有那么多的心理建设。    单漂旅行是修行,,结婚生子也是修行。修的都是温柔与耐心,修的都是对宇宙恒定规则的臣服,修的都是对他人和万物生灵的慈悲。如果修的都是爱,那就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任何区别,殊途同归。我经常取笑自己说,长期旅行的背包客,都是精神病比较严重的一群人——对于自己心灵需求的照顾与呵护,远胜过了一菜一饭。    解放自己,让自己活出更多的可能性,活出个人的自由意志来,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如果年轻时候不尝试,你可能只是把别人的生活重复一遍。你不曾让自己丰盈过,你没有去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    要是你真正的声音就是安稳于一家一室,那也没有问题。人最可悲的是,没有去听过那个声音。    旅行不是现实生活的对立面,旅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不是逃避现实生活,旅行就是生活本身,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是不可能被逃避的,就像一座大山,横看成峰侧成岭,如何去面对它,有着不同的方法以及位置、角度。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如果你隐藏自己,不敢让别人看到你如何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就会认为,他们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让他们看见,就等于允许他们像你一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等于解放了他们的愿望。这并不是说要让他们去做和你一样的事,而是让每一个都做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希望做的事。”    曼德拉的这些话,也是我想要把旅行经历写出来的原因之一。

内容概要

吴苏媚,来自苏州、热爱自由的水瓶座女子,爱看电影爱看书,专职游手好闲,文字清冷、优美、淡雅。出版有《空城》、《一直到厌倦》、《声声叹》、《七宗爱》、《丽江无恋事》、《爱别离》、《我的他,我的她》、《星空下的咖啡馆》、《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等作品。

书籍目录

一、重返印度:它还在
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飞鸟
在爱情最美的时候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孟买的宏大叙事
最后一场Party
盛开时欣赏绽放,衰败便欣赏凋谢
为什么亨比有这么多的石头?
亨比:一场关于巨石的长梦
突如其来的晕眩之美
我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存在
挖出了一颗美丽的心脏
焦特布尔不够蓝啊,不够蓝啊!
深宫一入深似海,艳遇只能靠太医
最能表现痛苦的方式就是不表现
二、辗转东南亚:美好需要痛苦的思索
原来就是为了再看到你
我来芭堤雅做什么呢
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危险的
波罗芬高原到底离我还有多远
连美国老爷爷的标准都达不到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断地幸福
最美的事物,没有世俗的主人
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谁的心能够免于伤害
我毫无保留地相信你
不需要餐巾纸的女人
一定要在东京的街上啊!
人与某个地方是有前缘的
普宁,你是个天使
我战胜不了自己的心
三、在尼泊尔学禅修:危险的禅床
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一个没有废话也用不着虚伪的世界
犹如福泽遍洒大地
保持觉知和平等心
我的心最了解我的恐惧
每个人的禅修反应都不一样
正法只会带领你走上光明之路
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
禅床上是有危险的
尊重和耐心,你得学会这个
我会永远记得美智子
四、沉溺默纳利:没有理想的人,才能过上理想生活
当对面消失的时候
克制欲望是一件美德
折磨自己这种事,总有人比你干得更出色
放弃学Headstand
舞蹈是神的恩赐
日本人的实干精神和爱心奉献
没理想的人,才能过上理想生活
五、邂逅列城:只是当时已惘然
除了沉默着忍耐想不出任何办法
旁观着他们温柔的生活
不远千里来到了梦中的地方
真的可以刷脸卡过日子啊
我为什么要来到拉玛玉如?
拉玛玉如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在无梦的深睡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最适合捉迷藏的皇宫
还能有比这更好的离别方式吗?
以禅修的心来忍耐糟糕的境遇
流动的美有让人悲伤的气息
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六、问道瑞诗凯诗:有双看不见的慈爱的眼睛
瑞诗凯诗最可爱的修道院
印度就是这么一个倒立着的国度
印度的秩序是看不见的
没有比成为巴巴更幸福的生活了
金钱是一种流转
我的脖子给扭了
作为一个具有美德的人而死去
有双看不见的慈爱的眼睛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七、证道阿鲁那佳拉山:再无烦忧,也不惊惧
再无烦忧,也不惊惧
印度式的宽容
华美到连呼吸都忘了转换
我得要个说法
真正的禅修始终是单独的
迈索尔的吃货时光
阿鲁那佳拉山的能量场
沉默意味着两个能量场的触碰
原来孔雀会飞
八、这就是印度:我存在,我虚无
没有任何需要改变的必要
这就是印度啊
天地万物都有灵气
森林里的星空美极了
得以免除火车站打地铺的痛苦
犹如一道辉煌的幻影
神庙也在佑护他的子民
如果弟子准备好了,导师就会出现
九、旁观印度:被缓慢修改的画卷
特丽莎妈妈倾其一生的事业
有爱与慈悲潺潺流动吗?
更需要保有自己的一份尊严
日本姑娘勇气惊人
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
旅行一定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资深剩女的天堂
它是一幅天然的画卷
命运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为印度的旁观者而存在
十、回眸印度:前世的隐喻
鹿野苑中心比加德满都要宽松多了
把禅修的过程以及梦境都用笔记下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并不能说自己了解印度人
梵天手中的莲花掉落在地
只因受到魔法师的诅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印度对你有什么意义?
后记

编辑推荐

《去印度学倒立:吴苏媚的"西游记"》由吴苏媚编著。她不一定比你强大,她不一定比你聪明,她不一定比你勇敢,这个来自姑苏城边的女子,在存在和虚无的国度里,却比你走的更远,比你飞的更高,以至她每一次返还,都令这个国与以前不太一样。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自由行走的灵魂,是读者的眼。一个如风如雾的女子,两年来只身西游万里,辗转印度、缅甸、尼泊尔诸国,带你领略孟买、果阿、乌布代尔、亨比、大吉岭、噶伦堡、瓦拉纳西、斯利那加等地的异国风情和神秘之美,拜访了诸多印度修行地,接触禅修和瑜伽,深入印度平民生活,在古老的 印度,心安处,即吾乡。
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的短暂潇洒和逃离,而是一场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之旅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证。当独自异国行走中不期而遇的美、孤寂和遗世情怀,直面被生活和现象深埋并遗忘的内心世界,遭遇灵修中的短兵相接的惊悚、绝望和无助,看作者如何锁意马心猿、证大爱心境。
朝向远方以及灵魂深处的行走,沉淀成淡雅文字的流年——吴苏媚的背包之行、灵修之路、问道之旅。
【编辑推荐】
她不一定比你强大
她不一定比你聪明
她不一定比你勇敢
这个来自姑苏城边的女子
在存在和虚无的国度里
却比你走的更远
比你飞的更高
以至她每一次返还
都令这个国与以前不太一样
【名人推荐】
作为超级宅男,我渴望有妙人带来外面真实的消息,这个妙人不仅有台好的相机和白色棉布长裙,还有一颗能飞的心、能写的手、能喝酒的胃、永不消失的好奇心和敏感。吴苏媚具备一切潜质。——冯 唐
深深佩服吴苏媚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勇气,那些经常停电、网速很慢但风景绝美的城池,在她笔下呈现出奇异的光泽,看完书,想扔下手中的一切,飞奔过去。——宁财神
吴苏媚本应是唐诗宋词中的女子,着青裙素履,在柳丝荷塘的小楼上弄粉红笺,调松香墨,写微微伤心的字句。当她不幸坠入这个尘土遮天的时代,她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把前生当今生,寻找那些细粹的疼痛、倏然来去的落寞,然后把它们写成清澈而凄凉的诗。——慕容雪村
我喜欢吴苏媚所说的做梦和醒着是一样的,她的旅行也是她的禅修,五光十色的所见所闻,用以阐述精神世界。——不加v

我跟吴苏媚是多年好友,可一直没想到读她的文章,就没指望一个姑娘写得好。一年前才第一次看,她写得那么安然优美,让我怅然若失。我想到真正聪明的人早已去了辽阔世界,远离了我们,也忘掉了自己。也想到常见的情况是男的比女的劣等一些。——李海鹏
吴苏媚一直是个不俗的写作者,远离人群,独行侠一样坚忍地寻找。寻找,是她生活和写作的主线。寻找的路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找的目标,是每一个“当下”。——杨 葵
好的旅行书,让那些陌生的地方变得不那么陌生,还让你不再害怕。不 再害怕任何事情。吴苏媚的书,做到了这一点。她带我们认识一批碰不到的神人 ,也带我们走进心灵的幽暗之地。——苗 炜

图书封面


 去印度学倒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4条)

  •     貌似是在时尚杂志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不然就是心理月刊),于是收藏了但一直没买,直到去年钊姐无意说了句“明年要不要去印度?”,于是在下一次购书时果断购入了。本来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佛教起源地”以及“略危险的东南亚国家之一”这层肤浅的层面,读完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反复进入这个国家……作者对印度十分了解和喜爱,文章绝不仅仅只有单纯的游记和吃喝玩乐(相反这部分其实占的很少很少),更多的是作者对这个国家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寻。作者的文字感性又真诚,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和作者的相似之处。例如作者对古迹的痴迷,“觉得里面沉淀着历史的气息。”“你欣赏的不只是它本身的美,更是时光赋予它的沉淀感。时光,是最为无价的。”例如时常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痛苦(我称之为文艺病),有时也会赌气般破罐子破摔,觉得精神上已然如此痛苦,身体的折磨又算的了什么?于是选择了苦行僧一般的行程继续行走。这些小小的念头和细节都被作者写在了文章中。“每个人都有无可填补的内心空洞,那片空洞,绝非世俗欢乐能轻易填补。”除了正儿八经的游记以外,全书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为了化解心中的痛苦,解答这些哲学的终极问题,参加了禅修课程。而整个禅修过程中的感受变化都被记录了下来……虽然书名叫倒立,但其实与真正的倒立关系不大。像封面所写的那样:倒立,是为了看世界本相。印度是佛教起源之地,去印度学倒立,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禅意……像封底写的那样,自由行走的灵魂,是作者的眼,看看这样一个感性的女子背包客是如何西游万里以及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吧,五星级推荐本书★★★★★印度,希望尽快能排进我的行程。
  •     旅行的意义我想,一本令自己喜欢的书籍,一定会让你在其中找到许多共通的东西,或是思想的启迪,或是情感的共鸣,亦或文字带来的愉悦,在吴苏媚的游记《去印度学倒立》中,我庆幸我找到了这样的感觉。从孟买的宏大叙事、粉红之城斋普尔、亨比的巨石长梦,到瑜伽圣城瑞诗凯诗,再到充满传奇色彩的瓦拉纳西。作者笔下,印度各地的风光散发着旖旎、梦幻、宗教的味道以及遗世的情怀。在作者眼里,印度是从容平和,不拘纯粹的,活在满天神佛的虔诚里。正如她所说,最好的生活,就是什么也不做,也觉得心安。在印度,现行的社会秩序遵从着自然法则,在宇宙万物的恒定中寻求平稳平衡。对于旅行,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体验。有些带你欣赏一段奇异的风光,有些带你脱离一成不变的环境,而有些只是让你摆脱暂时的痛苦。作为一本游记,这本书不仅仅向读者展示了各国的风景、美食。而是不断在探寻旅行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旅途中,作者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参加了禅修的学习。虽说这段禅修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禅修还是给作者带来了改变。直到后来去瑞诗凯诗禅修时,她切身体会到了禅修的美妙之感。正如作者所言:旅行改变了我,无论走多远,最终都要回到自己心中。之前还读了她的另一本游记《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应该说,这本书比《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更为理性和从容,少了琐碎记录,更多的开始观照自己的内心和感受,走进了一条通向心灵之地的幽微探寻。
  •     在都市所谓的“白领”生活过的太久,慢慢地生出了许多强迫症来。例如每天早晨不洗头就不能出去见人,每天都要换一身衣服,一个星期不重样,发生了任何超常规的事情(例如甲方突然宣布要在晚上八点开会)都会让我焦灼不安,觉得打乱了我原本的计划。其实我也不清楚我到底有什么计划,我只是不喜欢生活中出现什么在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我觉得我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可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也开始被他人的价值观所绑架,去追求很多我并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同事A买了一个Coach的包包,我就会生出对这个包包的欲望;如果客户B向我炫耀她的钻戒是在Tiffany买的,那我下班回去也一定会在田妹耳边碎碎念。我总是会想,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我终有一天会变成一个优雅知性的白骨精。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因为有太长的时间我都是按着这种轨道在过生活。直到刚刚翻到吴苏媚在《去印度学倒立》中说,她是那个不需要餐巾纸的女人。在那一刻,我才真正被这本书所打动,像她在旅行中感悟到的一样,这也是需要缘分的,你不一定会被世界闻名的美景所打动,能打动你的东西,肯定与你的心灵有契合点。这次的契合点,就在餐巾纸,我都不用打开自己的包包,我就知道包里肯定会有两包纸巾,一包加香的,一包无香的。可是,曾经让我觉得生活的很精致的江南女子吴苏媚,在漫长的四年背包客生涯中,居然变成了一个随身都不再携带纸巾的女人。而且,这是在印度。大家都知道这个著名的印度的梗,印度任何最高级的饭店里卫生间也没有厕纸,只有一个水杯,供客人用左手浣水和自己的屁股来个亲密接触。吴苏媚说:“我判断对方是不是印度控最为重要的一条金线就是‘你上厕所用纸吗?’”这让我惊愕,正如她所认为的,餐巾纸所代表的文明准则,在她如今的思维体系里,已经渐渐被解构了,取而代之的,是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淡定。而我,短短八天的国庆假期,随田妹回公婆家小住,带了一个大旅行箱和一大个旅行袋,基本上全是我的东西。不只是洗漱的全套用品,就连刷牙缸和厕纸,我都带来了。因为睡不惯荞麦皮的枕头,我跟田妹叨叨,下次要连枕头都带来;因为喝不惯当地的水,我刚刚还打发他去给我买矿泉水。我想,现在的我,就算去旅行,也会因为种种细节不如我的心意而大为光火,我已经被看似发达便利的城市生活所异化,变得敏感而神经质了。以前,我羡慕精致优雅的生活,现在,我居然开始羡慕,这种看似粗放随性的生活了。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她,比从前快乐。自从吴苏媚爱上了印度之后,我觉得她的文风,和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如果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我几乎要怀疑是不是换了个人。事实上,这本书是吴苏媚第二本关于印度的书,和第一本《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不同,这本书里的她,显得更加从容了,她不再热衷于描写那些和外国驴友们结识的情景,或是如何砍价和蹭吃蹭喝之类的技巧。她开始真正地融入到旅行的状态里了,终于不再提前制定好攻略和行程表,急慌慌的从上一站赶往下一站,她更加随性的安排自己的行程——本来嘛,旅行就是一种破坏原先紧张生活节奏的舒缓剂,如果旅行依然让你不能放松,只顾着去赶景点或者扫货,那么,和原先的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只有让自己放轻松,宁愿花一个早晨在旅店的阳台发呆,随意地翻看一本小说,亦或是像当地人一样,去菜场游荡一圈和菜贩讨价还价,一起等待晚点的火车慢慢到站,这样,才有机会去挖掘这个地方的特质,去思考一些虚无缥缈的终极问题,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到了这本书,吴苏媚终于看破了所谓“旅行的意义”,她说,当旅行的时间被拉长,它就不再是旅行,只不过是换个地方生活,它和生活,没有任何区别,没有狂喜,也少有新鲜。你会忽然之间明白过来,“旅行”这个有着遗世意义的美好词汇消失了,可是,旧有社会加在你身上的那些文明桎梏,慢慢的融解了一部分。你终于明白,很多东西,都不再重要了。写于2012-10-02 19:42:37 (发表于10月19日《齐鲁晚报》J23版,有删节,此为完整版,请勿转载。)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21019/ArticelJ23005FM.htm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做个背包客,是很久之前就有的念头,只是那时对背包客的具体内涵了解得不够深入,对于要具备的背包客精神更是知之甚浅,而旅游和旅行的区别亦是一知半解,仅是纯粹的想到处玩罢了。那时候,就想着玩,哪里好玩,哪里去!小时候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童年的梦想,单纯,不着实际,然,一直扎根于心底,直到现在依然不变。其它的梦想却伴随着成长的时光一变再变,我们的心在岁月的跌宕下亦是圆了又扁,扁了又圆。及至前不久,读《去印度学倒立》,才对背包客一词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吃苦耐劳的身体和精神,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成为背包客,那是苦并快乐着的吧。读《去印度学倒立》,坚定了对做个背包客的信念,同时在心里对于做个背包客的未来之路也有了个大概的脉络,感谢,感谢!最让自己能够发自心底的喜悦,莫过于是可以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那是上天对自己的微笑吧!为什么读一本书,能够让人更加的坚定心中信念呢?我觉得吧,原因可大可小,最根本的还是书中描述的神奇世界和散发的精神魅力所吸引,触动内心的某个点,进而真心认同。任何事任何人,唯有用心,才会领悟到其中的美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很容易会被某些事物触动,有时是一本书,有时是一首歌,有时是一个人,只是他们之中带来的触感也是有大有小,而那些能对我们起着深远而绵长影响的事件是少之又少的,只是,记住的便记住了,记不住的也就随风而逝,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读《去印度学倒立》伊始,是十一月下旬,初读前一两卷,没找到什么能打动我的萌点,大多是看到作者转转来往于各个城市,怎样尽量花更少的银子投宿、用膳、欣赏美丽的遗迹等等。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作者说“用整个下午的时间,来等一场雨停”和“我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奢侈的为了个靠窗的位子等待着下一辆车子”。如此,看到这里的我,有点被打击到了,我现在的这个样子也是大多数人的感想吧。那时的我呢,那段时间有几个晚上都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有一晚甚至忙到五点多,看到外边的天亮了,才意识到一夜未睡,全身酸痛啊,草草收拾桌上的东西,赶快倒头就睡,一觉睡到午餐时间还意犹未尽。多好啊,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只是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责任担当,虽然我每天的作业依然多,可是如果连手中最基本的事也做不好,还谈什么走走看看。有句话,说的很对,“生活就是修行”,不管身处哪里,心存善念,把手中的事做好,和身边的人开心相处,予人帮助,遇到不好的事不抱怨不逃避,勇敢面对自己,感恩的生活,也是善行修行。旅行是修行,学习也是修行,而未来的某一天,去进行心中理想的旅游修行,收获更多的真善美,是我现在的理想。于我,那些旅游技巧对现在的我还是没多大实用的,最大的原因是我现在还是一枚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学生,大多数的知识常识都是通过书里得来的,也没准备好出去走一走。即使我老早就有了想出去走一走的念头,但很多时候,不是你想走就走,羁绊你滞留原地的原因很多,也各不相同,自己的原因,心里也明亮得如同天上的太阳。由此,我想要看的是作者怎样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看书时,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她的“花言巧语”来打破原本的“一湖死水”,从而“一泻千里”,那种美妙是不言而喻的。遗憾的是,美妙的事不常有,曼妙的书也不常有。如此,嘴边最常说的一句话“一切随缘”和自己的期待也就成了挺美妙的矛盾。没事,有矛盾才有发展,有矛盾才有高潮,走下去,始知途中的风景,读下去,方知美好藏其中,一直在等着你。《去印度学倒立》中的美好就是“禅修”!书中最后说,“通过禅修,我重新发现了世界,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截然不同了。身体就是自己的神庙,我要使之洁净。我也不再害怕没钱或者生病这些,还有什么比灵魂生病更可怕的事吗?灵魂有病,是永世轮回连死亡也无法解决的事啊......”禅修于我,在未读《去印度学倒立》之前,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即便是读罢整本书,也不过是一知半解而已,没有真正去经历感受过,不言懂!然而即使没有亲身体验过,从作者的笔下,我依然可以领略到禅修的美妙,一开始是感兴趣,看着看着就被它的神秘感吸引住。是的,我觉得禅修真是好神秘,就像这些年我所看到的关于宗教方面的文字描述一样神秘,一样的是我对此的感想都是觉得他们很不可思议,与我从小接受的教育甚至大相迳异,“现时代是高端科学技术的一代”,毕竟我也从来都是不相信鬼神那一套的,而宗教却是相信有上帝有神佛的。一开始,我也混乱了,有点被搞得傻傻分不清似的,于是继续探究探究,慢慢的有点懂了,没有一开始的迷茫,简单的来说,就是信仰的问题吧,有没有神啊鬼啊,都没所谓,只要向着心中信仰前进,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路途是曲折的”,其实到头来也不知自己搞清楚了没有自己也没有认真去研究,只是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而已。如同作者说的“我花了五年,走在问道的路上,得出的最后答案就是,我不知道。这是最好的答案。”就宛如我们往往注重的是过程的美妙,而不是最终的结果。看作者的“禅修之旅”描述,简直觉得她像古代武林高手修炼内功一样,开始时是领会到内观时丹田变化的喜悦,期间好像那些修炼武功进了歧途走火入魔一般心生恐惧,之后又像那些已是归隐人世的武林至尊武功修炼到高深莫测后对一切都大彻大悟般的淡静自若......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修行方式,如此的“惊心动魄”呢!最后作者说到每个人的禅修经历也各不相同,不过不管怎样,能够让人的思想发生变化,能够让人更深的认识自己,与自己对话,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接受并修正,这也值得我为之一试。我喜欢的一段话,是作者再次进行禅修后的感想:“接受自己的如实面目并且坚强,尝试着去清理心灵,并不仅仅是为了这一世。坚强并且欢喜,宁静。生活并不只你一个人艰难,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如此。去懂得什么是接受,坚信冥冥中的神灵是喜爱你的,即使犯过很多过错,他仍然向我显示了正确的方向。我不想成为疯子。”旅行之路还未清朗,禅修之旅更是遥无可期。不过,读《去印度学倒立》,我确实更坚定了对未来的一些看法,比如,做个背包客。在这本书中,我不仅仅是只想做个背包客那么简单,而是以后的路,看得更远点,虽说活在当下。就像作者说的,书名虽然叫《去印度学倒立》,却只写到扭脖子的悲惨命运,但是诚然没学会肢体上的倒立,最终学会的是观念上的倒立,那是更具深远意味的领会。学会另一种角度去看待一切,尝试改变自己的缺点,接受不好的,感恩生活.......而我的题目叫《做个背包客》,不是因为此书才去做背包客,那是跟风,不是修行;不是为了好玩才去做背包客,那不是背包客,背包客所要具备的要求我还差得远,是想看看每个地方不同的美,感受不同的美好。《去印度学倒立》为我心中早就埋下的种子浇了水,施了肥,如今正在茁壮成长,为了成为背包客未来的某一天准备着,再次感谢,感谢!
  •     吴苏媚真是内心强大,可以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崇拜这样的女子
  •     最喜欢的旅行笔记系列,没有之一。跟着她一起走就好了
  •     不靠谱的心路,首次看到积极不抱怨的印度游记
  •     在出发去印度前对印度先有个感性的认识~
  •     小女生的矫情
  •     之前读过很多本游记 才发现吴苏梅这本游记才是我想要的 5分都不行 应该是10分。。。从这本书中 我了解了整个印度 之前看过很多游记 根本记不住多少 这本的场景沥沥在目 。。。这本书是集当地风俗人情 作者感受 穷旅指南等于一体的书 是治疗我这种内心渴望旅行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在路上的良药。。。值得一读 书中作者偶尔幽默的写作风格 会让你在跟作者游荡的时候 放松一下。。。
  •     算是一本朴实的游记吧,没有太多的惊奇。看过几本关于印度的游记,基本多多少少都会提到禅修,这本书算是描写的比较详细的。但对禅修这门学说,还是感觉十分的神秘,不管听别人说的再多,也觉得还是得自己去实践才行。所以,我一直,对印度,还是有所向往的~
  •     中国游客去印度旅行通常都走北部常规路线,瓦拉纳西,德里,阿格拉,斋浦尔。如果时间再多一些,就加上阿姆利则和加尔各答。这些城市都在印度北部,很多人看了这些地方就觉得印度就是这个样子了。 简要地说,人类只有两大宗教:犹太教和印度教,起源分别是以色列和印度。伊斯兰教、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分支。佛教、耆那、锡克则是印度教的分支。磨房的资深驴友“杭州的Shirley”说:“纵然地球毁灭,以色列和印度都会依然存在。” 蒲甘,和吴哥窟、婆罗浮屠一起并列为东南亚三大佛教遗址。
  •     和现在的很多 游记性散文类似,无功无过,快餐读物~欣赏人家的经历,可是文笔一般
  •     有点惊艳
  •     印度是个一直心心念念的国家。
  •     真的很不喜欢流水账
  •     去印度学倒立:吴苏媚的西游记(集灵修与治愈为一体的心灵旅行文学重磅之作!这个来自姑苏城边的女子从印度的每一次返还,都令这个国与以前不太一样!冯唐、宁财神、慕容雪村、不加V等鼎立推荐!)
  •     只有沉默,才是千言万语。只有相忘于江湖,才是从此朝朝暮暮。只有忘却,才是拥有。只有再也没有任何欲望,才可以拥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     似乎并没看到全书啊
  •     很喜欢吴苏媚的书,但是我却是从去年才开始知道并看她的书《像嬉哈一样晃荡行走》,从这本书后开始很喜欢她写的文字,于是买了她之前写的很多本书。这本果然也没有让我失望,轻松、自在,看过之后心情大好!
  •     let things happen.
  •     拿到这本《去印度学倒立》,最初打动我的是封底四句印度“心灵鸡汤”: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简单却蕴涵无穷的力量:一切相信,一切肯定,不遗憾,不悔恨;一切接纳,一切谦卑,柔软,平和地回顾,从容淡定地前行。吴苏媚不例外地欣赏并用这话语的宽厚自我开解,以至于“每当心里升起悲伤、惋惜、遗憾之情时,脑海里就会飘过这四句话,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已经结束”。
    自从旅行游记类图书盛行,也陆续读过些些,既为那些没有看过的风景,也为那些不曾经历过的心路历程。有人说,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我喜欢,路上的自己;也有人说,一路钟情,是走出来的风景;吴苏媚说,旅行只是“换一个地方的生活”,而这生活也仅仅是宁静与安祥。
    吴苏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上一本《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里她情感充沛,热烈奔放地晃荡着;而这本里的印度之行,有些不一样:不断地行走,从印度一个地名滑向另一个地名,心念所起,随性而至。就如同任何一个旅行者,她看新趣,时有烦恼,偶有囧糗,又时常遭遇故人,有相逢的人再相逢的喜悦,也有聚散随缘的洒脱。一路行走,她慢慢看,细细品,边走边思,不赶场,不追景点,避开人群,自省与沉静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旅行方式。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吴苏媚反复前来,反复闲逛,如同探寻一场生命的修行,既张望表面的印度,也感受内在的印度,在她对自己的一次次自问与剖析里,她已把印度视为自己的“灵魂之家”,从旅途中寻找失落的自我,亦诊疗伤痕的灵魂。
    吴苏媚专程去印度学倒立,结果扭伤了脖子也没有学会倒立;不过,她在旅程结束后醒悟“我学会的不是肢体上的倒立,而是观念上的”,“我懂得了用另外一种角度去看待生活,看待生死,看待一切”。“倒立,是为了看世界本相”----- 其实,这也是禅修带给她的了悟。书中记录了吴苏媚初阶禅修的“可怕”经历,让我想起李欣频在她的著作中阐述的一次印度灵修,第一次看这种修行者的描述时,真是不理解灵修中的种种神迹。这一次再从《去印度学倒立》里跟随吴苏媚一起体验,似乎稍微好理解了一点,原来是通过修行者静静的自省内观,释放内心的毒素----而这点之于吴苏媚,则是保持觉知和平等心,“做一个温暖、善良、没有杀伤力的人”。
  •     旅行应该就是琐碎小事吧,对印度还真是没好感
  •     印度不再是那个脏乱差的国度,而变成一个神秘的精神圣地,只因为以前不够了解。感谢吴苏媚,让我们更多角度了解印度。
  •     老V说 人必须要保有执念。 在获得信仰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信念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人既为人,不是因为身为人,心为人,更是因为行为人、性为人。有人身有善恶知心,便必将行人行之事,在人世中参悟处世之道和为人之道,而并非遇到挫折便躲藏一处,以内修为由,逃离纷扰俗事。
  •     “快乐就是尚未成熟的痛苦。”
  •     正文和旅游流水账没啥区别,后记反而是精华。“如果你没什么地方要去,那么你已经到达了。”
  •     无意在网上看到了推荐,看了一下介绍,发现正是我喜欢的类型,于是赶紧下了单,立刻喜欢上了这个来至姑苏城边的小女子,每天看一段,内容上也是同样的喜欢,相信也不会让大家失望,分享给大家!
  •     去印度学倒立:吴苏媚的西游记
  •     还不错。
  •     好久以前看过吴苏媚的小说《有一种疼,微微》《空城》啊这些,大概是高中的时候读的吧,当时觉得还好。后来就不读这类了,就像读不下去安妮宝贝的书一样。
  •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吴苏媚的书,一个水瓶座的苏州女子,两年来只身万里用心写就的东南亚游记。 背着包独自一人到处行走,这是我梦中的自己,所以看到吴苏媚,心就额外跳动起来,一个把自己梦想做但做不到的事做到极致的人是一定能引起你的共鸣和敬佩的。 一本书20万字的量,已经显示出作者对写作的认真和游刃有余。曾看过很多游记,有很多有大幅的照片和粗略的走马观花的文字,其文字量一定超不过10万。吴苏媚不同,捧着这本书,你就会安静下来,跟着她的脚步,慢慢观赏那些或沧桑或壮阔或悲凉或浪漫的所在,一起认识她遇到的那批有趣的平凡人。她的文字清冷优美,一股灵动的能量弥漫在她的字里行间,从孟买到果阿、从乌布代尔到亨比、从大吉岭到噶伦堡、从瓦拉纳西到斯利那加,她笔下的印度古老、自然、和谐、敬畏神灵、民众心态平和,过着似水的日子,把我脑中原有的“人口众多、拥挤、落后、性犯罪”等几个关键词统统打落一边。 相比她描绘景物如梦似幻的功力,打动我的还有作者不吝展现捶打内心的过程,她一直走在寻找灵魂之家的路上。吴苏媚在印度学倒立,不仅是禅修中的倒立,还有观念上的倒立。用另外一种角度看待生活、看待生死、看待一切。很多人一直在寻找内心的平静,外在没有平静,只能内转,探索自己的内心。人如何才能成长?只能在痛苦中成长。无论生活给了什么,都要学着平静地接受。 书中有四句印度的心灵鸡汤我很喜欢——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吴苏媚说,印度对于她,是灵魂之家。也愿吾等凡人在面向内心的自我探索中早日找到灵魂之家。
  •     很清新的文字风格,也就是江南女子的那点小情小调,把印度这个异域国度给写活了。
  •     吴苏媚几次进出印度,到处晃荡行走,做义工、去禅修、练瑜伽等等,其实她的旅行亦是修行。而她的文字更是有一种灵性,会引领着你慢慢去发掘这个妙不可言的地方。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它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每个人一到印度几乎就能看出来。但它的美却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去领略、去体验,然后猛然发现,噢,原来如此!
  •     从图书馆借回这本书时,确实是把它当作一本健身方面的书来读。结果发现上当了,看了一半,还没看到任何关于倒立的内容。然后整本书看完,有那么几句话,提到倒立。坦白的说,倒是作者最后的几页纸,让我突然领悟到,这本书所告诉我的,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倒立,观念上的倒立。关于灵修的部分,让我很感兴趣。算是我第一次,真正开始了解灵修的有关事项。我想,灵修,会和我的未来发生更多的关系。今天,只是一个开始。
  •     此书令我对印度有了初识,他竟是这么一个谦虚,祥和,平静的国度,对人的礼让,对生活的淡然是我没想到的。
  •     如何写一本烂赚钱的推荐范本。
  •     吴苏媚引入倒立的概念,是因为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     “我愿陌生的他们没有哀愁,僧侣也不再需要将钵倒扣。真实的世界本来就罕有桃源。”
  •     姑苏城边的女子--吴苏媚
  •     真正的旅行,不只是背起行囊远走他乡的短暂潇洒和逃离,而是一场在孤寂的自我放逐中的自我拯救和印证,这句话我非常喜欢。以前看别人写的游记为了逃避世俗,逃避压力而去旅行,回来后短暂的快乐又渐渐回到原来的状态,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意义。像作者一样才是真正的旅行,很好!
  •     我觉得作者吴苏媚的这本书写的真好,看过之后很有感觉,比如“其实印度南部有很多地方是优雅秀美、风情万种的:曾经的荷属殖民地科钦,法属殖民地本地治里,葡属殖民地果阿”一下子就把大家印象里环境不怎么好的印度描写成风情万种了,让人想要更深的去了解那里,值得阅读的好书!
  •     最后几章在那么痛苦的时候看到、居然很被救赎。作者真的是资深印度啊,但我也会再回去的
  •     这两天一口气看完了,吴苏媚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嘛,四处走,再写书赚钱。不过她的文字还是很有质地的。推荐给文艺女青年们阅读。
  •     旅行有意义么?其实我们根本不用盲目地出去,在家就不能发现自我,就不能自我成长了,我看未必。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觉得在一个地方呆着也很好的话,根本不必出去乱走。吴苏媚也说:要听从内心的呼唤。但是真正倾听内心声音的人很少。
  •     看完《嬉皮》,再看这本。书中她的感触多了,之前的小幽默小诙谐明显少去,旅行初期的稚嫩已经褪去,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冥想。真的很向往也能背包踏上远方的行程。书中唯一国内念念不忘的地方就是大理,恰巧也是我很喜欢的城市,去过两次,惊鸿一瞥,很希望能去常住。印度——从没想过,但是现在也很想去感受一下。北印度的脏乱程度也许不能接受,但是谁知道呢?南印度的唯美安宁,田园生活,与世无争,谁不想体验呢?吴苏媚说过,旅行,如果不能接受当地的食物,就不可能有走的远,走的久,所以。。。想到有异味的咖喱,顿时又泄了气。题外话:吴苏媚到底结婚没有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果有了家庭的羁绊,还可以走那么久么?如果没有?她会不会遭受来自世俗的压力呢?有了家庭以后,是否能够放下一切,说走就走,不用停留?回归正题:很喜欢这本书,非常喜欢,打五分依稀记得曾经买过的《丽江无恋事》,借给朋友看过,再也没有回到我手上,那时候她的旅行,还是局限在国内,她的旅行还是故事,而现在,这种自传式的旅行书籍,更合我的胃口。
  •     这两年很流行游记,无论是写书的,还是读书的。而吴苏媚的这一本不太一样。可能大多游记作者首先是个旅行者,然后才是作家,而吴苏媚恰恰相反。她久负盛名的作家头衔和优美清冷的文笔会让人在领略她的旅行之余,更期待她独特的文字。
  •     禅修路上的姑娘
  •     可能因为吴苏媚是江南女子吧,她的文字总有一种特有的温柔和细腻,不激烈但娓娓道来,让人觉得心安。
  •     吴苏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整本书丰富,有趣,又深邃。充满生活气息和神的灵性。字如其人,风格独特。
  •     吴苏媚的游记确实很美,每一章节都可以当做独立的散文来读。印度和东南亚作者都不是第一次去了,少了初次到访的惊喜和意外,却又多了一些熟悉和经验。而除了对美丽风景的描写,更有对当地历史文化常识的描述,如泰姬玛哈酒店、海吉拉斯的来历传说,介绍之余,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显得并不枯燥,而是妙趣横生。
  •     好喜欢这样的游记小说!
  •     姑娘的文字和名字一样清雅柔美,悲伤和倔犟,像曼妙的音乐伴着悠扬的舞蹈。一个人,从来没有放弃寻找,也许还是没有找到,也许,但是真诚的记录和呈现。
  •     看到很多人推荐吴苏媚的游记,细看发现是菊开那夜,小时候读过她的书,就立马下了电子版本先看。客观来说这不是一本优秀的游记,或者说以她的文笔来说完全可以写一本更好的。这本比较类似于日记,略闲散,你可以看到她在旅行中的成长和进步,但她确实可以更用心。
  •     爱不释手 后记尤其精彩 很哲学
  •     某天的一个周末无意在磨坊看到了吴苏媚的那本像嬉皮那样晃荡走路,立刻喜欢上了这个来至姑苏城边的小女子,然后着了魔般的不停的追着她的笔记看,书还刚看过一段,同样的喜欢,相信也不会让大家失望哦,再分享!
  •     ≪去印度学倒立>讲述一女背包族游历尼泊尔、印度和泰国等地的体会,血液里那些从不安份的因子又开始蠢蠢欲动,尤其被其在加德满都的灵修经历深深吸引了。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自我观察技巧之一,即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14天授课是免费的,但需提前预约。这让人想起乔帮主当年。。
  •     这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游记,而是旅行中的顿悟,特别是作者在禅修之后,获得内心的平静。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见了更多的人,见了更多的景,到底是为了什么?开眼看世界,我们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但是如何遇到呢?旅行只是生活的一种可能性,我们的目的是尝试,尝试一种最适合你的生活方式
  •     非常不喜欢作者的一些习惯,简直是素质太差。
  •     简单美好,却也不那么出彩
  •     终于断断续续的看完,这本书讲的是心灵的禅修,宁静,祥和的追求,作者去印度,这个大家印象中不那么美好的国度,有喜有悲,参悟,瑜伽,倒立,障碍,各种终于追求到了通达。读完心理很平静,也很好。
  •     最大的感受是内观,我也感兴趣,希望能寻求到内心的平静。
  •     感觉的吴苏媚旅行完一趟后真的豁达了很多,其实还是比较之前那本 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 那时的她更可爱,更有真性情。不过现在的她更多是成熟后的沉淀了
  •     爱旅行的我因工作关系一直不能放开行走,要顾及的实在太多,家庭、工作等等。每次想要出行,总有林林总总的事情而搁置下来。好在单位每年有一两次的考察活动能让人换换心情。虽然行程上的安排不能让人随心所欲,但总比常年坐办公室让人开心。我羡慕放下一切出行的人,但自己做不到,因此,我工作之余喜欢阅读旅游随笔,随着作者的行程进行一次心的旅行。吴苏媚的文笔细腻清新,繁重的工作之余,阅读该书,让不能去印度灵修的我,给蒙尘、浦北的心灵做一次净化。
  •     作者这种不宜守约的人的确适合到处与其说旅行倒不如说是流浪 游记里写得算好的 有修行 有冥想 竟然还能顿悟
  •     一直想一个人去一次西藏,但是又没时间又没钱,更重要的是没勇气。从这一点来说,吴苏媚是一个奇女子。
  •     倒立,是为了看世界的本相。有时候换一个角度看事情,也许看到的会和别人不一样。去印度学倒立,有时候会一个名字而去阅读,就像吴苏媚一样会一个美丽的地名而去看看,也许你得到的并没你希望的那么美好,但是这就是旅行的意义,盛开时欣赏绽放,衰败时欣赏凋谢,一切都决定于你的心。
  •     真心佩服吴苏媚的勇气,我也想去印度,只是没有她那样的勇气,总是想万一碰上危险怎么办。不过总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吧。不错的书,推荐。
  •     为什么去印度学倒立?学倒立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也可以学,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啊。可去印度学是不一样的,像吴苏媚在《每个人的间隔年》中所说的那样,“因为这是打破旧有的桎梏,粉碎掉自己身上原先的那些怯懦、软弱、紧张,在一场浩浩荡荡的异国旅行后的完美蜕变。”
  •     周围有好多朋友都钟爱旅游,每次出门都会有好多影像记录,这一大堆的照片不外乎是美不胜收的风景中显摆着自己到此一游的畅快。并非鄙视这样的记录形式,只是看的多了也就乏味了。正如书中写到,旅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生活并非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所以只是风景,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留影毕竟是死板的。书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不同地方的偶遇,相处交往亦或是离别的片段,生动真实赋予情趣。记录印度独特的风光的游记多的数不胜数,可是唯独这本书特别引人入胜,而这要归功于这些人物角色的演绎,当地人文风情的真实展现。
  •     虽然游记不是旅行指南,但这本书仍会给读者一些提示和经验,比如金边糟糕的治安、孟买的寸土寸金及印度廉价的火车票和景点门票。旅途中的心情还是要自己去体会,独自背包上路需要勇气,但也可以获得同作者一样的遗世情怀,在旅途的孤寂中重新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亦是最好的自己。
  •     最喜欢后记里的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不管开始于哪一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转化成我的理解:不要对已经发生的事后悔。
  •     不错的印度游记!本书有一个看点,那就是作者对禅的接触。我本身是一个初学者,作者走在转化的道路上,已经上路,就感觉可以和作者一同修行学习一般。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其旅行的脚步渐渐缓慢,让人更能体会到印度的魅力。
  •     集灵修与治愈为一体的心灵旅行文学重磅之作!这个来自姑苏城边的女子从印度的每一次返还,都令这个国与以前不太一样!
  •     旅行也是修行
  •     扉页上很多大牌站队,作者人缘不错。但书写得有点杂乱,如果修剪一下枝节,把重点放在笔墨最多的禅修部分,可能会更好些。
  •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吴苏媚写印度人上完厕所怎么解决善后问题的那部分,哈哈,特有趣,原来印度人上厕所不用纸的,而是用手~哈哈,还真是大开眼界呢~
  •     去印度学倒立?!我现在家倒一个看看
  •     旅行
  •     看着作者的描写,仿佛自己也来到了印度,觉得自己的身心也得到了一次洗礼!有机会真想和作者一样,背着背包自由的行走在印度,行走在自己的心灵国度当中!
  •     棒
  •     文字偏向散文化,虽说书面是印度,但介绍了东南亚期间各种游历,看过不同风景,见到不同的人,中间部分重点介绍了禅修瑜伽等课程的体验和冥想。对印度介绍之详细从南至北,算是少有,其中争议领土拉达克的景点介绍让人读时不由得有些纠结——一方面介绍拉达克的文章偏少难得有涉及,一方面看到印度人用我们的领土赚钱,心情自然古怪。
  •     因为看了吴苏媚的《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我才喜欢上印度的,也喜欢上了吴苏媚的文字,这本书还没看,感觉还不错。
  •     因为喜欢瑜伽所以也想像作者一样去印度学倒立,我还不会倒立呢。因为喜欢一个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因为有很多牵挂不能真的说走就走,所以看以这本书就非常喜欢,里面的文字和图片也是我想要的,收藏!
  •     心安的地方,就是故乡。印度对吴苏媚来说,也是故乡。
  •     印度是什么,这是个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和中国一样历史悠久,一样神秘的国度,这样一个在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在东亚一样辐射自己文化影响力的国度,究竟哪些词更能够描述它?看看这个来自姑苏城边的女子吴苏媚说的吧!
  •     也想去印度,从某方面来说,作者的经历还是蛮资深的。
  •     这是非常诚实的一本游记。我买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题目的吸引力,二是想了解下瑜伽外教的神秘,梦幻国度。作者的笔触诙谐,慧黠,诚恳。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视角。说是去印度学倒立。正如后记所述,本书的初衷是学倒立---瑜伽高阶的一个体式,其实真正与倒立有关的篇幅寥寥无几。倒是为我们展现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和众生百态。关于灵修,灵性学习的追求,也算是虔诚,也有有血有肉的障碍和迷惑。 在平静中生活,哪怕是一屋一室内,静静地读书,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亦是因为作者写作的真诚,读者的我,很能产生灵慧的共振。和她一起游历,一起追求。
  •     因为看的第一本关于印度的书是傅真的《泛若不系之舟》,起点高了自然看其他书就觉得一般了,最近连看四本关于印度的书,这本暂时排第二吧,不过虽然是第二,其实跟第一还是差距挺大的,还有就是其余两本还真不怎么样。
  •     这是我看吴苏媚的第二本书,印度是灵修的国度,是一个灵魂的栖所,对于背包客很实用,并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度,但也许真的太长了,有梦游周公的功效
  •     几个月前读的,今天翻看旧书突然看到。不是普通的旅行书,印度在她眼里成为精神世界, 读下来和罗伯茨的那部电影很像,《美食,祈祷和爱》。 一直觉得应该体验禅修,学习内视自己。
  •     《去印度学倒立》是一本深度游记文学,比市场上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游记,好太多了。
  •     放下执着,珍惜当下。喜欢作者对禅修过程和体悟的描写,甚至也因为此书想身体力行一次
  •     “经常有人说,印度多么地脏乱差——说这种话的人只是不曾见过印度真正的样子。仿佛脏乱差对他们来说,就是猎奇,并以此产生‘印度真落后’的优越感。瓦拉纳西又成为了脏乱差的显著代表,听到那些人得意扬扬地展示‘恒河浮尸’的照片,我都会觉得难过。这是一个文明对于另一个文明何其偏颇的认知。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对于恒河的简单粗暴的论断,更是有失尊重,令人失望。”吴小媚在书里说,真的是这样吗?
  •     内观禅修很迷人
  •     一幅独特、清新、优美的印度风情画卷
    一场历经磨难最终涅槃的凡人精神历险
    一部读完之后让身心疲惫的都市人满血复活的神作
  •     原来倒立是瑜伽里最难的动作啊。刚开始对书名很疑惑,为什么吴苏媚要去印度学倒立呢?完全是冲着作者名气买的这本书,但是书还不错。她说的倒立,是为了看世界的本相~心安的地方,就是故乡~
  •     值得一看
  •     比同类书强点。因为很喜欢印度文化,所以看过好几本游记书,但这本的质量最好。吴苏媚的文字很有深度
  •     以前就很喜欢吴苏媚的《空城》,游记类的是第一次买来看,选了喜欢的吴苏媚,没有让我失望。不仅仅是本游记,更有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值得一读!
  •     准备去印度 去过的朋友推荐 这一本就行啦 很有意思 看完更期待了
  •     拉玛那尊者说,你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懂,真正体会到这一点,就是解脱。
  •     印度,灵魂之家
  •     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吴苏媚探寻真相之旅,同样值得一看。就是禅修那段太惊悚了,呵呵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