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旅行的艺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
ISBN:9787532733095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页数:244页

章节摘录

  对旅行的期待  1.  时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将老,徐缓渐近,每日变化细微,殊难确察,日日累叠,终成严冬,因此,要具体地说出冬天来临之日,并非易事。先是晚间温度微降,接着连日阴雨,伴随来自大西洋捉摸不定的阵风、潮湿的空气、纷落的树叶,白昼亦见短促。其间也许会有短暂的风雨间歇,天气晴好,万里无云,人们不穿大衣便可一早出门。但这些都只是一种假象,是病入膏肓者临终前的“回光返照”,于事无补。到了十二月,冬日已森然盘踞,整座城市每天为铁灰色的天空所笼罩,给人以不祥之兆,极类曼特尼亚或韦罗内塞的绘画作品中晦暗的天空,是作为基督耶稣遇难之类油画题材的绝佳背景,也是在家赖床的好天气。邻近的公园在雨夜的路灯下,满眼泥泞和积水,甚是荒凉。有一晚,大雨滂沱,我从公园走过,忽地记起刚逝去的夏日,在酷暑中,我曾如何地躺在草地上,让四肢伸展,任光脚从鞋中溜出,轻抚嫩草;我还记起那种和大地的直接接触如何让我觉得自由舒展:夏日里没有惯常的室内、户外之别,置身大自然时,我有如在卧室里的自在。  但现在,公园已全然不同了,连绵的阴雨中,草地已无从涉足。此时,任何的哀愁,任何得不到快乐和理解的担忧,似乎都能在那些以暗红砖石外墙、浸得透湿的建筑,以及城市街灯映照下略泛橙色的低沉的夜空中找到佐证。  这样的天气,以及这个时节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似乎应验了詹佛的名言,一个人每天早晨都得吞食一只癞蛤蟆,这样才能保证他在日间不会遇上更恶心之事),使我怀疑是它们促成了一件事实:一天下午,几近黄昏,我收到了一大本色彩亮丽、名为《冬日艳阳》(WinterSun)的画册。画册的封面是一大片的沙滩,还可以看见沙滩边缘湛蓝的海。沙滩另一边,是一排棕榈树,多数斜立着,再往后,是画面中作为背景的群山;我能想象那山中有瀑布,想见得出山中飘香果树下的荫凉。画册里的摄影图片让我不禁想起关于塔希提岛(Tahiti)的油画--那是威廉·霍吉斯(WilliamHodges)和库克船长(CaptainCook)一起旅行时创作的作品,画面中,夜色轻柔,热带的海水湖边有土著少女在雨林繁茂的簇叶中无忧无虑地(赤脚)欢跳。1776年深冬,霍奇斯首次在伦敦皇家学院(RoyalAcademyinLondon)展出这些油画,引起了人们对热带的好奇和向往,而且,从那以后,这些意象一直都是热带牧歌风情的最佳表述;自然,这本《冬日艳阳》也不例外。  那些设计和制作这份画册的人也许还不知道画册的读者是多么容易为那些摄影图片所俘虏,因为这些亮彩的图片,如棕榈树、蓝天和银色沙滩等,有一种力量,使读者智识受挫,并产生自在和自由的错觉。在生活中别的场合,他们原本谨慎,敢于质疑,但在阅读这些图片时,他们却不假思索,变得异常的天真和乐观。这本画册所引发出的令人感动,同时给人伤感的欲望便是一个例子,它说明了人生中许许多多的事件(甚至是整个的人生)是如何为一些最简单、最经不起推敲的快乐图片所影响;而一次开销巨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长假期的起因又如何可能仅仅只是因为瞥见了一张摄影图片:图片里,一棵棕榈树在热带微风中轻摇曼舞。  我决定到巴巴多斯岛(Barbados)旅行。  2.  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吊诡。不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别一种的生活意义。尽管如此,旅行还是很少迫使人去考虑一些不切实际、需要深层思索的哲学层面的问题。我们常得到应该到何处旅行的劝告,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到那个地方,又如何到达那个地方,尽管旅行的艺术会涉及一些既不简单,也非细小的问题,而且,对旅行的艺术的研究可能在一定意义上(也许是微不足道)帮助人们理解希腊哲人所谓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eudaimonia)或人类昌旺。  3.  在对旅行的期望和旅行的现实间的关系上总会出现一个问题。我碰巧读到于斯曼(J.K.Huysmans)的小说《反常》《背道》(ARebours)。小说发表于1884年,主人公埃桑迪斯(DucdesEsseintes)是一个衰朽厌世的贵族,正筹算一趟伦敦之旅。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悲观的事例,证实我们对一个地方想象和我们抵达该地方时的实地见闻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在于斯曼的小说中,埃桑迪斯独自住在巴黎市郊的一处宽敞的别墅。他几乎足不出户,因为这样,可以使他避免看见他所以为的人之丑陋和愚蠢。他还年轻时,一天下午,冒险到附近的村子去了几个小时,结果发现他对他人憎恶更甚。从那以后,他决意一个人躺在书房里的床上,阅读文学经典,同时构想自己对人类的一些尖酸刻薄的想法。但有一天,一大早,埃桑迪斯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愿,想到伦敦旅行。这变化,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这想到伦敦旅行的意念萌生之时,他正坐在火炉边读一本狄更斯的小说。这小说引发了他对英国人的生活情形的种种想象;事实上,对此他之前已曾冥思良久,只是现在,他热切地盼望能亲眼一睹。兴奋已让他难以自持,所以,他差使仆人打点好行装,他自己呢,则身着灰色花呢套装,脚蹬一双系带浅帮鞋,头戴一顶圆拱礼帽,还披了件蓝色亚麻长斗篷,搭乘最早的一趟火车去了巴黎。离开往伦敦的火车正式出发还有些时间,他走进了丽弗里街(RuedeRivoli)的加里尼涅(Galignani)英文书店,买了一本贝德克尔(Baedeker)的《伦敦旅行指南》(GuidetoLondon)。书中对伦敦名胜的简练描述让他觉得美不胜收。接着,他走到附近的一间英国人常来光顾的酒吧。酒吧里的氛围和狄更斯小说中的描写全然不同:他想起了小杜丽(LittleDorrit),朵拉·科波菲尔(DoraCopperfield)和汤姆·品奇(TomPinch)的妹妹露丝(Ruth)坐在和这酒吧间相似的温馨明亮的小屋里的情形。酒吧里的一位顾客有着威克费尔德先生(Wickfield)一般的白发和红润肤色,而其分明的面部轮廓、木然的表情和无采的眼神又让人想起塔金霍恩先生(Tulkinghorn)。  埃桑迪斯觉得有些饿,就到隔壁的一家英式小餐馆。餐馆在阿姆斯特丹街(RuedAmsterdam),靠近圣拉扎尔火车站(GareSaintLazare)。餐馆里光线昏暗,烟雾弥漫,柜台上摆着一长排啤酒,还摊着小提琴般形状的褐色火腿,以及番茄酱般颜色的大龙虾。一些小木餐桌旁,坐着健硕的英国女人。她们长着男孩一般的脸,露出硕大的牙齿,有如调色刀;她们手脚粗长,脸颊透红如苹果。埃桑迪斯找了一个桌子坐下,点了牛尾汤,烟熏黑线鳕鱼,还要了一份烤牛肉和土豆,一些淡啤酒和一大块斯提耳顿干酪。  随着火车离站时刻的迫近,埃桑迪斯对伦敦的梦想行将变为现实,但就在这个时刻,他忽地变得疲乏和厌倦起来。他开始想见自己若真的去伦敦该是如何的无聊和乏味:他得赶往火车站,争着要一位搬运工,上了车,得睡在陌生的床上,之后还有排队下车,在贝德克尔已有精到描述的伦敦街景里拖着自己疲惫的身子瑟瑟前行……。想及这些,他的伦敦之梦顿时黯然失色:“既然一个人能坐在椅子上优哉游哉捧书漫游,又何苦要真的出行?难道他不已置身伦敦了吗?伦敦的气味、天气、市民、食物,甚至伦敦餐馆里的刀叉餐具不都已在自己的周遭吗?如果真到了伦敦,除了新的失望,还能期待什么?”仍然是坐在椅子上,他开始了自我反省:“我竟然不肯相信我忠实可信的想象力,而且居然象以前的傻瓜一样相信到国外旅行是必要、有趣和有益的,我一定是有些精神异常了”。  结果自然是,埃桑迪斯付了账单,离开餐馆,依旧是搭上最早的一趟火车回到了他的别墅。一起回家的当然还有他的行李箱、他的旅行包袋、他的旅行毛毯、他的雨伞和他的拐杖。自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  4.  实地的旅行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对此观点,我们并不陌生。对旅行持悲观态度的人--埃桑迪斯应该是一个极佳的典范--因此认为现实总是让人失望。也许,承认实地的旅行和期待中的旅行之间的基本“差异”,这样才会更接近真实,也更能说明问题。  经历了两个月的期待,在二月的一个晴朗下午,我带着行囊,抵达了巴巴多斯(Barbados)的葛兰特尼·亚当斯(GrantleyAdams)机场。从飞机机舱到低矮机场大厅间的距离很短,但两间气候反差太大,让人觉得这段距离很长。才几个小时,我就从我所居住的地方来到了一个热闷潮湿的所在,这种天气,在我所居住的地方,五个月后方会到临,而且,热闷潮湿的程度也不会如此难耐。  一切都和想象相异--相形于我的想象,这里的一切简直就让我吃惊。在这之前的几周里,只要想到巴巴多斯岛,萦绕脑际的不外乎是三种恒定的意象,它们是我在阅读《冬日艳阳》画册和航空时刻表时开始构想并凝固成型的:其一是夕阳下的挺立着棕榈树的海滩;其二是一处别墅式的酒店,从落地窗看过去,是铺着木质地板、有着洁白的亚麻床罩的房间;其三呢,则是湛蓝无云的澄空。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生活在哪里/北京青年报袁筱一  人的一生,可能都是在找寻生的意趣,用来抵抗对死亡的恐惧。而生的意趣,又无非是构建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之上。正因为构成这一切的关系具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作为一个艺术家,就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了探索这无穷无尽可能性的使命。  理解了上面的这个命题,或许我们能够发现,在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不可能避免的旅行绝非人类一项简单的,征服、探索自然的活动。旅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照亮存在的一个角度。  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就是提问上述一系列关乎存在的旅行问题。  为什么旅行,或许是因为人总是试图摆脱包围着自己的狭隘的生存环境。而且技术和物质越是进步,距离和沟通越不是问题,人的生存环境往往就越狭隘,因为纯粹意义上的距离移动的功能已经被通讯技术所剥夺。但越是为物质所囿,人或许就越向往“别处的生活”——哪怕是暂时的。所以,如果说在稍微远古一些的时代,洪堡还可以带着另一种探索和发现的目的去南美观察植物,测量气压,对苍蝇所能飞越的高度提出疑问,现代意义的旅行则更像是逃跑,逃离现代文明之“家”。于是我们对旅行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摆脱尘世的纯粹的力与美。  但是别处就真的有我们所期待、向往的生活了吗?而且别处究竟是在哪里?德波顿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是书中有于斯曼、有波德莱尔、有福楼拜的回答,他们对于旅行的梦想和他们实现梦想的方式。  其实旅行之美从来都不可能依赖某个地方本身的物质条件,这是作者接下去要告诉我们的。细节之美成了我们暂时忘却尘世的纷繁和日复一日的惟一办法。但是对于不同的旅者,细节之美所展开的方式是不同的。人作为主体,只能捕捉他们愿意捕捉、并且能够捕捉的美。这真是人的悲哀之所在,却恰恰也是旅行的意义之所在——当你觉得你去的某个地方远不如吸引你去到那个地方的某幅画或某帧照片美,不要沮丧,这就是艺术无法被技术替代之所在。  喜欢这本书的理由也是如此。通读英法文学的德波顿也不急于回答关于存在的某个哲学命题,他是一个真正的旅者,懂得在文字之间,画幅之间,甚至机场的指示牌之间流连。生活在哪里呢,无非就是在这些细节的美里,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早就知道的,但是,或许还需要德波顿的确认。  旅行的艺术与秘密  真正的旅行当然是感性的,但旅行的至高等级,却展示了有关生命和环境厮磨的精神层面。一男一女、一中一西,两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都想在旅行中,读取只有自己能够解答的秘密,我们只有称之为旅行艺术家。  德波顿:西方男子的哲思  对旅行的期待撩拨着每个人的神经。但对旅行的艺术,了如指掌的却很稀少。  阿兰·德波顿是当今欧洲炙手可热的一位学者型作家,生于1969年,算来不过30多岁,但已经有三部小说、三本哲理性散文集行世,而且在欧洲拥有上百万的读者,这位被誉为连扫帚的传记也写得出来的才子作家,在文学、艺术、哲学、评论中自由进退,他的《旅行的艺术》即便对于像“文化苦旅”的老手余秋雨,也读得满心喜悦。  “旅行的艺术”顾名思义不是记叙旅行途中的猎奇,当然也不是用笔写下的风景片,而是对旅行的意义的一种思考。他在旅行的过程中注入了大量关于文化、艺术,乃至生命本身意义的思考,让原本无奇的旅程充满各种鲜活的色彩。  对于一年只能在几天公休日打点行装出外旅游的人而言,值得期待的只有旅游这个过程本身、对于旅行的动机本是很多人无暇去想的。但德波顿恰恰是从这里便展开了对旅行之意义的探讨,哪怕是旅行中一些经常忽略的场所也被融入了他的哲思,正是这种随处发现意义的敏锐让德波顿笔下的旅行迥异于我们常规的期待。若不经他的提醒,我们恐怕已经忘了,旅行能够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  飞机起飞的过程很难在一般的旅行者心中留下些什么,但在德波顿那里,“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上升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最佳象征……云朵带来的是一种安静。在我们的下面,是我们恐惧和悲伤之所,那里有我们的敌人和同仁,而现在,他们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无足轻重。”  以这种思绪开头引领的旅行过程中注定了这是一场哲性之旅。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才子的驾御能力。他所去的地方也许并不是太出乎人的意料,但当华兹华斯成为英格兰湖区之旅的向导,凡·高的画作引领我们的普罗旺斯之旅,而福楼拜成了阿姆斯特丹的引路人时,你突然发现旅行向你呈现了一种新的意义。“在心灵为了眼前的景物沉醉之前/一场眼花缭乱之舞转瞬即逝/大自然却适度呈现了一些永恒的东西(华兹华斯)”。如果说旅行有一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意义,那么它的意义或者说它的艺术就在于通过旅行你能找回被自己忽略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比起日常生活更有一种永恒的意义。这种意义中包含了我们对已知环境的热诚,对未知的向往,而且还包括与周遭厮磨中找到的真正的人生乐趣。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全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是谈旅行后的回归,回到自己的书房,旅行却没有完结,因为一个充满对生活的热情的人哪怕是在斗室之间也可以完成一场旅行。  旅行的艺术就在于它能带领行者回归到一种真正自然,而不是被扭曲的状态,于是一场艺术的旅行也就是一种内心体验的人生之旅。繁忙中每个人的真实自我并没有完全丢失,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引导,而恰恰是在德波顿的邀约下,波德莱尔、帕斯卡尔、华兹华斯们帮我们完成了一种人性的回归。  《旅行的艺术》在英国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的同时,也有读者质疑为什么这本谈旅行的书却没有讲到打点行装的环节,对此德波顿付之一笑,真正理解了这本书的妙处的人我想是很容易理解他的态度了。5月8日长假结束,9号德波顿来华,希望那时他所看到的不是旅行归来疲惫不堪的行者,而且在自然中得到回归之感的满意的旅人。

内容概要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书籍目录

推荐序(余秋雨)
译者序
出发
1 对旅行的期待
2 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动机
3 异国情调
4 好奇心
风景
5 乡村与城市
6 壮阔
艺术
7 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8 对美的拥有
回归
9 习惯

作者简介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图书封面


 旅行的艺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44条)

  •     秋雨大师的序,真是佛头着粪,有点糟蹋这本书,怀疑他的序对于书的卖起到反作用。秋雨早已声名狼藉了吧,在学术界。秋风秋雨不招人待见……我还是蛮喜欢这样的书。可惜缺钱不能实践旅行的艺术,只能想象和意会了
  •     读完这本书就觉得的确要多读书,少旅行德埃桑迪斯为了书中美好的印象而去旅行,往往是失望而归.为了书中美好印象去旅行的人们往往忽视了旅行中尤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书中的描写往往省区了很多物质生活中所必须考虑到的东西--诸如旅途中的天气是否宜人,房间是否舒适,饭菜是否可口.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导致旅途愉快的关键.书中往往追求更多的是精神生活.因此,它留给我们一个假象,认为一次旅行什么都是那么河人胃口的.我们在旅行中不可能得到做着同样的享受愉快感.所以往往就会失落大于满足了.
  •     国庆节了,很多人都会利用这个长假外出旅行,饱览异域风情或者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最近看完的这本《旅行的艺术》是英国著名的当代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新作,他有极为流畅优美的文字,告诉我们旅行的乐趣之所在。随笔作家阿兰德波顿英国著名的随笔作家阿兰·德波顿是当代英伦才子,他的文字,不管是《爱上浪漫》这样的爱情小说,还是《机场上的小旅行》此类小品文集,抑或《工作颂歌》、《幸福的建筑》、《哲学的慰藉》等随笔名作,字里行间充满质感,文风细腻随性,这种风格仿佛一位洒脱的年轻贵公子,知识渊博而富有罗辑思辨能力,在和自己用标准的牛津英语介绍自己的故事,引导你欣赏他的品味。这本《旅行的艺术》因为其谈论的主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关于旅行关于旅行,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收拾清爽的背包、美丽风景的明信片,向往不已的地方。。。代表我们当下不可得的下一站,或是我们曾经沉醉过的美好记忆。那么旅行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不管是在知乎还是在豆瓣,文艺女青年们很多都喋喋不断的沟通交流这种小资范儿,认为去印度、去西藏是件极其浪漫的故事,各种各样的小清新。但实际踏上旅途以后,可能会遇到很多现实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忍受,或被迫有所变化,反而因此降低了自己的预期,从而让自己的旅行评价不高。有人说过“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只有自己亲自旅行过几次以后,才能真正深刻理解旅行的快乐和感悟,所谓“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只有真正热爱旅行的人才会遇到这种境界,保持一种对大自然的敏锐与热爱。不同旅行中的视角作者根据大多数旅行中人们不同的阶段,把旅行这件事进行重新解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用各种旅途中的视角去体会旅行中的乐趣,以及烦恼:出发前的想象和现实中的感受事实上,每个人对旅行的期望和旅行的现实总是会有那么一些差距,不管是实现准备旅行时的那些零零碎碎,还是旅途过程中的种种意外或不便,用一句流行词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任何旅行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到法国作家于思曼小说中的一位人物,这位叫得埃桑迪斯的法国公爵突然有种想去伦敦旅行的冲动,于是他立即打点行装,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着一本《伦敦旅行指南》,在车站旁一家酒吧候车,随着火车离站的时刻临近,他忽然变得疲乏和厌倦,想象自己若真的去了伦敦,得赶到火车站,抢个脚夫搬行李,上车以后,得睡在陌生的床上,之后还得排队下车,在伦敦街头拖着自己疲惫的身体瑟瑟前行……想到这些,他的伦敦旅行之梦立即黯然失色,于是他立即带着自己的旅行箱回到了自己的家……因为只期待理想中的旅行而不拒绝现实中旅行的种种不便,或许就和这位公爵一样,永远也无法成行。法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凡尔纳也曾经自小期待旅行,因为父亲的强烈反对,他只好只能在书中用笔进行旅行,一生中写下《环游地球八十天》、《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月球大炮》等各种在各地的小说,自己却从未出门一步。除非这种心的旅行,否则我们很难摆脱实地旅行和期待之间的差异。旅行时一些特定的场所在旅行的时候,不管自己想象中一直想要去的地方有多少标志性的景物,比如丽江江畔的霓虹闪烁,比如西藏布达拉宫的壮美,比如日本京都的樱花绚烂。。。。。。在旅行中的一些特定的场所,如果我们去观察,去体会,也会有前所未有的旅行体验。涂成红色的加油站,上飞机前的候机楼,途中一个接待团餐的小饭店,上火车前排队的人群、舷窗外的云层等等,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我们可以获得难得的摆脱定式思维的机会,忘却旅行的劳顿,甚至不去想自己的目的地是什么,仅仅在这些小地方放开自己的想象,这种陌生的环境其实更加容易让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上去体察自己的生活,这种高度是我们平时难以觉察的。作者说起过: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几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这些旅行途中的小场所的描写和拓展一向是作者的最爱,为此他还专门写过一本名为《机场上的小旅行》的随笔,专门用来描写机场候机楼、旅馆、停机坪等场所的种种故事,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美国明星汤姆汉克斯的经典电影《幸福终点站》,在机场生活几个月,然后找到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的意义,这样的旅行令人心向往之。旅行中的异域情调毕竟作者是英国人,整个英伦三岛也不过那些地方,加上欧洲的交通发达,旅行总是会到其他国家感受异国风情,当然,对于作者这样的欧洲人来说,他们的异国情调大概不会是去法国体验薰衣草,去德国喝啤酒,而是感受和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体验。作者特别推崇法国福楼拜的游记,他去亚历山大港的感受就是那种“喧嚣中的异域情调”:从下船登上亚历山大的第一天起,福楼拜就注意到埃及生活中的喧嚣。这种喧嚣既是视觉上的,也是听觉上的,如水手的叫喊声,努比亚搬运工招揽生意的叫喊声,商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鸡被杀死时发出的声音。驴子被鞭打的声音、骆驼低沉的呻吟,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很自在。他说“粗噶的喉音,类似野兽的吼叫,有笑声,到处可见的白色衣袍,在厚唇之间闪烁的洁白牙齿,黑人塌陷的鼻子、脏脏的脚丫、项链和手镯”。那感觉就像沉溺于贝多芬的交响乐中,铜管乐器声震耳欲聋,低音乐器声隆隆如雷,长笛声凄然欲绝,任意摆荡;每种声音都让你挥之不去,他们捏着你,你越是想让注意力集中在某处,你越是无法把握整体。。。。。。对我们来说,或许出国旅行的机会不会那么频繁,但异域风情不是异国风情,凡是和你生活过的城市不一样的情调,不管你是远离城市喧嚣来到田园牧歌式的乡村,还是到达西北、西南那样少数民族聚集的群落,或者是干脆从内陆来到海滨,这些因为气候、环境、经济、甚至纬度不同而变得不同的地方,对你来说就是异域风情了。身处异域,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才能更好的感受异域风情。想要做到这一点,未必非要飞过半个地球,办理很多签证才能获得体验。我记得几年前去厦门旅行,不必说鼓浪屿的浪漫,仅仅是海滨大道上高耸的椰子树,农贸市场摆放的各种佛头、芒果等水果,小吃摊上的蚵仔煎和土笋冻,当地“胡建人说普通法”的语调,就足以让自己感受到和家乡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天地之间有大美当然了,旅行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欣赏异地的各种风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意,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思愁,泉眼无声惜细流的清凉。。。。。。所谓天地之间有大美,关键自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者在书中写道:在心灵为了眼前的景物沉醉之前,一场眼花缭乱之舞转瞬即逝,大自然却适度呈现了一些永恒的东西。不过是壮美还是鬼斧神工,其实欣赏这些就是欣赏生命中,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从大自然的壮观中感悟人的渺小以及脆弱,进而让人心胸开阔,变得坚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飞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些大自然打造的风景,让人感觉到自惭形秽,进而思索自己人生中那些纷争那些苦恼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当然了,旅行中的风景不仅仅是大自然的,在旅行中观察到的不管是历史还是自然的景观,和自己的心境以及文化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旅行,真正观察到美的感受。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著名的印象派画家梵高在法国普罗旺斯的故事,普罗旺斯不仅仅是薰衣草,而且是橄榄园的故乡,之前的人们往往关注这里的自然和谐景色,但梵高却关注这里一望无际的蓝天和充分充足的鲜艳植物形成色彩的强烈对比: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精美的色彩对比让梵高创作了名作《橄榄园》,从这幅画中可以感受到他观察到的各种细致入微的色彩体验。我们欣赏这些作品,是从先人的作品中体会到他们当时观察到的景色,体会到他们当时的心情。不管这种作品是印象派油画,还是山水写意,不管它是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还是一段感怀的诗词歌赋,面对景色的时候体会,才能体会的更深。马伯庸亲王在他新作《文化不苦旅》中写自己到了成都,才更加真切的感触到千年之前诸葛亮那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鞠躬尽瘁。我前几天陪朋友去大明湖,倒不是真的去找《还珠格格》里面的夏雨荷,而是在水边湖风吹过,傲枝的残荷轻轻拂动着,亭廊边的芭蕉、紫藤在秋日的蓝天映照下显得更加幽美,顿时有了老舍散文《济南的秋天》中的味道: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旅行的意义陈绮贞在她的歌曲《旅行的意义》中唱到: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搜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这歌词在我看来够小资的,旅行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行万里路”去体会自己“读万卷书”后的感受,让自己和自然、和历史、和社会零距离接触,让自己体会到鲜活,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不亲眼看到万里戈壁荒滩的落日,如何能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不在海边漫步欣赏月的美色,又怎能体会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当然了,对自己来说,旅行的意义并不是仅仅一元化的,它是多重目标的一个组合:到过、见过、体验过旅行的目的地,让自己知道自己在哪儿,自己是什么人,从而更好的认知当下,思考自己去哪儿,如何到达之类的深度问题。多看多听多体验,有利于帮助自己开拓心智,打破原有的禁锢,让自己思考深度的问题,对开拓视野,改变认知都有着极佳的效果。每次旅行都是对你自己传统角色的反转——你不再是个学生,或是在办公室规规矩矩打卡上班的职员,你是一个在陌生城市的旅客,这种生命中的陌生感,更有利于我们认知到其实来到这个世界也是一场旅行的道理。诗仙李白游历过天下山山水水,最喜欢他曾经说过的那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这是何等的感悟与豁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开始以为是写旅行,读了大半发现是写艺术,读完以后细品,原来是写生活。很多人都建议从后往前读,是因为七八九三章太精彩,可是我却独爱第一章,旅行在阅读一本相关的宣传册和航空时刻表时已凝固成形,它无形中产生了一股压力,迫使我们接受其权威性,缔造一股热忱,至于景点会使我们感受到沉默、幸福还是兴致勃勃,它则毫不关心。其实一个人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     伊朗旅行路上看到一半,间隔半年终于拿起来读完了。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旅行的意义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
  •     阿兰德波顿是个才华横溢颇具灵气却毫无陌生感的人。文字亦如此,拿捏得度。人在旅行中因身体疲惫条件动荡环境陌生频率放慢而至可召唤起内心更艺术化哲学化的回忆和感受。
  •     停不下来。
  •     开始觉得余秋雨作序是抹煞了。看了六七十页,实在看不下去,应该在看到余秋雨的序就停下来的。
  •     还是浅显了点…
  •     构成幸福的关键因素永远是心理上的。洪堡好奇的事物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对地球及其居住者的知识;二是对主宰宇宙、人类、动物、植物和矿物的更高自然法则之发现;三是对新生物的发现;四是对已发掘但未完整认识的陆地及其各种物产的发现;五是对新认识的人种极其风俗、语言、文化历史遗迹的了解。
  •     @钟书阁
  •     啊我觉得我逐渐对德波顿产生了审美疲劳了 出现了读不下去的症状 得缓缓暂时不看他的书了 最后一章很精彩加一星
  •     作者写的并不随笔,但是还是让我感触颇深,旅行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自己跳脱繁重的现实生活,去另一个世界找寻自由的自己!
  •     3.5星,一本旅行艺术随笔集。有启发,文笔和翻译都不错,读这本书的感觉好像是在读《看》和《观看之道》。但我如今心境不像前几年看舒国治时的感觉了——会浮躁些,会嫌作者啰嗦和卖关子。
  •     好看,看了自序以后就喜欢上作者了,除了余秋雨的推荐序以外没有什么缺点。#2017年看完的第5本#
  •     许多体验我们都有过,但没能思考得那么深。读阿兰德波顿的思考还是很有帮助的。
  •     新世相寄来的,飞机轮船火车站,写到心里,甚是喜欢
  •     盯上这个作者了
  •     有一两晚,我读这本书心情非常愉快,以致于躺在床上睡觉时头脑里浮现出各种往日旅行时的场景,重新拾起记忆中的盘山路,溪水,落日,甚至是争吵。然后觉得,怎么旅行这么美妙,继而兴奋失眠...《旅行的艺术》让我重新审视旅行,审视旅行的全过程,而不只是那些赏心悦目的景色。
  •     旅行的时候,你可以是任何场景里的任何人。客观的变化刺激着人的主观,向内向外,打开新的触角。
  •     实用哲学
  •     旅行体验是个非常主观的事,身边就有觉得怎么都好玩和怎么都没多大意思的人。有时确实会感觉,如果自己平时带着旅行滤镜,会不会一路上充满探索的去上下班。
  •     前几章有些读不动,个人最喜欢第五章乡村与城市
  •     如果2016非要推荐一本书,我想一定是这本。阿兰·德波顿用艺术的眼光带领着我领略了那么多美好的,而我从没用心看过的风景。
  •     游玩英国的时候读的 挺有意思
  •     看了首尾部分,其中片断记忆解开了我对于旅行的一些迷惑,结尾我的卧室之旅对于观察事物(画画)有了新的认识
  •     正确打开的德波顿真是学识广泛、令读者轻松又收获连篇!最喜欢Baudelaire对火车和轮船的叫嚣、Hopper的旅行现实画、Burke解释壮阔和美、Ruskin对观察和专注的忠告!
  •     感受旅行从感受平凡的生活开始。
  •     原来不是我个人这样,旅行尤其一个人的旅行好不好玩,性格很重要心态很重要,低落失恋的时候旅行也绝决不了问题,出去走走是放松了,但心情还是老样子
  •     读起来有点慢热,但是真的读进去了就觉得很有趣~
  •     小清新。
  •     读起来有点累,慢慢读又发现还是有点意思的
  •     “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
  •     印象中第一次读英国的书籍,才读到第二章就在感叹,这里的文字所描述的东西都好美,旅行,充满了新的期待
  •     从更深层次的视角看待旅行这件事。书里对机场、加油站、野外餐厅的描写美到极致。
  •     表面说无趣,文字看似也无趣,却让人读出热爱和有趣
  •     终于是一本不是流水账形式的旅行书,当然这本书的旅行墨迹非常淡,从我们传统的看法来看的话。作者主要讲的是旅行的心境,几个不同的主题,历史上几个与众不同的旅行者,把旅行时心里的变化表述得十分妥帖,确实收益良多,感谢这本书。那些还把旅游挂在嘴边,分不清旅行和旅游区别的人,谈这本书是不是有点可笑。
  •     多年后重读此书,看看自己当年的批注,发现有感触的段落还是那些,自己没变
  •     这辈子的共鸣都爽完了
  •     不要轻易把旅游叫旅行~这是一门艺术,讲故事的艺术
  •     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是个很愉快的旅程。
  •     从旅行中体验与书中的差异,看书时依旧关注艺术作品对旅行环境渲染的镶嵌。
  •     What though the radience which was once so bright Be now for ever taken from my sight, Though nothing can bring back the hour Of splendour in the grass, of glory in the flower; We will grieve not, rather find Strength in what remains behind
  •     原来文人眼中的旅行是这种样子。用哲学的方式感受旅行中的细碎的、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风景。
  •     简单好读的一本书。喜欢旅行的话,一边读会一边产生新的感悟。
  •     虽然是分享旅行时候的心情,但通过穿插写有趣的历史名人事例使得这本书变得可读性更强了。整本书非常轻松,有些地方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是一本非常好的睡前读物。截取里面最有共鸣的一段话吧”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的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
  •     小时候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可感动了,现在就算读他的一篇序都觉得作。而德波顿却让人读着舒服,可能在于他和读者平视,不把自己当成懂很多的知识分子。
  •     充满哲思, 非常好看。
  •     结尾处真的与我旅行的初心不谋而合,我们出去看风景,感受不一样的人与文化同时,要记得心一直向着家的方向,方知家的温暖。引用本书的最后一句: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自己已经看到的东西。
  •     刚读完!果然就像其他读者所说,越往后越精彩!卧室旅人,梵高,尼采,福楼拜。。。读他们的故事和书信太有趣了!大家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啊~关于绘画的意义我也深有同感!是很修养身心和长姿势的书~
  •     很犯困……眼睛所见的永远不及想象中的色彩斑斓
  •     亲切的随笔
  •     新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