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魅影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日本魅影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ISBN:9787806715413
作者:[日] 小泉八云
页数:30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日本街道上的首次巡行充满了趣味横生的讶异感——你根本无法让你的人力车夫弄懂你的意思,你只能通过手势,指天画地,张牙舞爪,才能使车子四处游走,无所不至,因为一切都包含着难以言说的乐趣,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你头一次觉得你真的来到了东方,来到了远东。此前,有关这块土地,你从书本上了解了那么多,而且神往已久,可是,正如俗话所说,眼见为实,到如今你才知道,你对它仍一无所知。你第一次充分意识到了这一常见之事,可即使在这种意识中,也带有一丝浪漫的意味。更何况对我来说,这一天所感受到的庄重神圣之美,以无法言传的方式使这一意识得到了升华。日本春季的丝丝寒意,加上从富士山白雪皑皑的圆锥形山顶吹来的微风,使早晨的空气清冷凉爽。在这片清冷的空气中,弥漫着某种难以言说的魅力,这魅力也许源于那柔和至极的明净感,而不是任何一种可以明确描述的色调——天宇间澄澈透明,纤尘不飞,只有一抹微蓝氤氲其间。透过它,哪怕是最远处的物体也会带着令人称奇的明丽色彩突显出来。阳光和煦怡人,黄包车(或称人力车)是你能想像到的最舒适轻便的代步工具。车夫穿着凉鞋,戴着蘑菇形的白草帽,越过他那随着奔跑的节奏而起伏舞动的草帽放眼望去,狭长的街景美不胜收,我沉迷其间,恐怕永远也不会感到厌倦。一切似乎都如小精灵般可人,因为每样事物、每个人都小巧玲珑、古怪有趣、神秘诱人:小巧的房屋罩着青色的屋顶,小店铺前悬垂着青色的帘幌,面带微笑的小人们穿着青色的衣服。只有当偶尔有一个人高马大的外国人走过,或者蓦地闪现出用拙劣的英语写着广告的店铺招牌时,才会打破这种幻景。尽管如此,这些不和谐因素只会突出眼前的现实,无论如何也不会从实质上减退那些可爱的小街道的吸引力。你得透过翻卷不止的旗帜和来回摇荡的深青色帘幌,才可凝神谛视其中的一条街道,所有旗帜和帘幌都饰有日语或汉语文字,因此显得美丽而神秘。起先,这种谛视只会令你产生一种光怪陆离的奇怪的混乱感,因为似乎不存在任何建筑或装饰方面的具体明晰的规定:每座建筑似乎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幻异之美,没有一样事物与其他事物完全相同,一切都具有令人眩惑的新颖之处。但渐渐地,当我在这一区域盘桓了一个小时之后,我的眼睛开始模糊地捕捉到建构这些低矮、轻巧、有着古怪山墙的木制房屋的某种总体格局,它们大都以原色示人,第一层全部面街敞开,在每个店铺的门面上方,都有类似于雨篷的坡状屋顶,屋顶由纤薄的条板构成,背朝着以纸为屏的第二层楼的小型阳台。你开始清楚这些小巧可爱的店铺的总体设计:它们铺着榻榻米的楼板恰到好处地高出街道,招贴文字一应地竖行书写,有的在帘幌上波动起伏,有的则在镀金描漆的招牌上明灭生辉。你观察到,那种在大众服装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浓浓的深青色同样是店铺帘幌的主宰,尽管其间也会零星地点缀着其他色彩——蔚蓝色、白色、红色(没有绿色和黄色)。接着,你还会注意到,店员的衣服E也印有文字,与店铺帘幌上那些漂亮的文字如出一辙。任何繁缛的花饰都无法产生这种效果。出于装饰的目的,这些表意文字都经过美化处理,从而拥有了一种呼之欲出的匀称之美,这是那些没有意义的图案绝不具备的。这些文字印制在工人和服的背后,深青色的底子上有着纯白的文字,而且大得足以使人从老远的地方就能一眼认出来(表明穿著者是某会社或公司的成员或雇员),这时,这些文字便赋予了那些质次价廉的服装以一种人为的精美表象。最后,尽管你仍沉浸在对于诸般事物的神秘性的眩惑之中,你还是会蓦然醒悟,这些街道大部分令人目不暇接的如画景象,原来只不过源于那些无所不在的汉语或日语文字,它们有的白,有的黑,有的蔚蓝,有的金黄,装饰在每样事物之上,就连门柱的表面和纸制的屏风上也比比皆是。于是,也许会有那么一刻,你会想像用英语字母来取代那些具有魔力的文字会是什么效果,可哪怕仅仅是一闪念,也会让你可能拥有的任何美感遭到当头一击,于是你就会像我一样,成为“罗马字拼音推广协会”的敌人,因为这个组织的建立,就是怀着丑恶的功利主义的目的,鼓吹用英文字母来书写日语。

前言

1871年,密特福德先生(Mr.Mitford)在介绍他的那本引人入胜的《古日本故事集》一书时写道:最近几年写的那些有关日本的书籍要么是从官方记录中编译而成,要么只是匆匆过客的笼统印象。整个世界对日本的内在生活都知之甚少:他们的宗教,他们的迷信,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得以前进的神秘源泉——所有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密特福德先生提到的这种无形的生活是不为人所熟知的日本,而对它,我已能略知一二。读者也许会因本书内容的单薄而失望,因为一位在日本人中间生活了不到四年的人——即使是一个努力接受其风俗习惯的人——尚不足以使外国人对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没有人能比作者本人更清楚,在本书中已完成的东西是多么少,还剩下要做的事有多么多。新兴日本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一点也不赞同本书所粗略触及的那些普遍的宗教观念——特别是源自佛教的宗教观念——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迷信思想。除了对普遍的抽象概念和特殊的形而上的思索抱着特有的冷漠这一点外,当今西化的日本人与有教养的巴黎人或波士顿人几乎处于同一智力水平上。但他们倾向于对所有超自然的观念都持过度的蔑视,对历史上重大的宗教问题,他们的态度是十足的冷漠。他们在现代哲学方面的大学训练很少会促使他们去从事独立的社会学或心理学方面的叙述研究。对他们而言,迷信仅只是迷信,它们与人的情感天性之间的关系引不起他们丝毫的兴趣。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对日本人了如指掌,而且还因为他们所属的那个阶层仍然不理智地(尽管是十分自然地)以日本较古老的信仰为耻。我们这些现在自称为不可知论者的人,多半都能回想起当我们刚刚从一种比佛教更缺乏理性的宗教信仰中解放出来时,我们回顾父辈那阴暗沉郁的神学时的感受。日本的知识分子只是在最近几十年中才开始变成不可知论者,这种精神革命的突然性足以解释目前上流阶层对佛教所采取的态度的主要(尽管也许不是全部)原因。在短时期内,它肯定免不了偏执狭隘。既然人们对与米信然有别的宗教都抱有不能容忍的感觉,那么他们对与宗教迥然有别的迷信的不接受感必定还要更加强烈。但在日本西欧化的圈子中,很难发现与其他地域截然不同的日本生活的罕见魅力。这种魅力存在于广大的普通民众中,就像在所有国家一样,这些普通民众代表着日本的国民性,他们仍然墨守着自己令人愉悦的古老风俗,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服装,保留着自己的佛教造像、家庭神社以及那优美动人的祖先崇拜。一位来自外国的观察者决不会厌倦这种生活,如果他足够幸运也足够敏感,得以进入这种生活之内,他有时禁不住要怀疑:我们自吹自擂的西方的进步历程是否真的是在向着道德的方向发展。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他仍能每天都从这种生活中发现某些前所未知和出人意料的美丽。像其他地区的生活一样,日本生活也有自身的黑暗面,但与西方存在的更加黑暗的侧面相比,就连这种黑暗面也是灿烂光明的。它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愚昧之处,也有恶俗陋习和残酷无情的地方。可是,你对它了解越多,你就会越加惊奇于它超乎寻常的善良、不可思议的韧性、始终不渝的礼貌、淳朴单纯的心灵、与生俱来的仁慈。从我们自己更具包容性的西方的理解力看来,它最大众化的迷信,虽然在东京受到谴责,却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这些迷信构成了口头文学的支离破碎的片断,反映了它的希望、恐惧以及判断是非的经验。它为了寻找无形谜团的答案所作出的初始努力导致了绝对是更光明、更仁爱的人类迷信,增添了日本生活的魅力,只有在日本内陆长期居住的人才能够理解这种魅力。日本的个别信仰是具有欺骗性的,如对恶魔狐狸的迷信,公共教育正在迅速驱除这种迷信;但还有大量的信仰,其想像之美甚至可与我们当今时代最高贵的诗人仍在从中寻求灵感的希腊神话相媲美;还有许多其他的信仰,它们鼓励人们善待不幸者,善待动物,这样的信仰只会导致最令人愉快的道德结果。家畜表现出的煞是有趣的恣肆蛮横,许多野生动物在人面前显示出的相当的大胆无畏——像白色云团一样的海鸥盘旋在每艘到来的汽船的上空,以期获得人们施舍的食物碎屑;鸽子在寺庙的屋檐上咕咕叫着,捡食着香客们撒给它们的米粒;小鹿在神圣的神社中等人来喂糕饼和爱抚;当陌生人的影子投射在水面上时,鱼儿就从神圣的莲花池中伸出脑袋——这一切以及其他成百上千的可爱景象都应归功于幻想,尽管人们将这种幻想称为迷信,它们却在以最简单的形式向人们传授关于生命的统一性的崇高真理。即使有相当数量的信仰没有上述信仰那么吸引人,公平的观察者最好还是牢记莱基的话:许多迷信确实无疑与“对诸神的恐惧”这一具有奴性的希腊观念完全相符,并给人类带来大量无法言传的痛苦,但还有许多其他的迷信具有不同的倾向。迷信既可导致我们的恐惧,也会唤起我们的希望。它们常会迎合并满足心灵深处的渴望。当理性只能提供可能性和或然性时,它们则提供确定性。它们提出充满想像力的概念。它们有时甚至会给予道德真理以新的支持。它们制造只靠自身就能满足的欲望,也营造光凭自身就可平息的恐惧,因而它们常会变成快乐的根本源泉。当人们精疲力竭或麻烦缠身,最需要得到安慰时,便最能感受到它们慰藉人心的功效。我们从自身幻想中获得的东西要比从知识中获得的东西更多。极富建设性的想像力给予我们的快乐也许比理性给予我们的快乐更多,因为在思索的领域,理性主要是批评性和破坏性的。与那些最为宏大的哲学理论相比,莽夫村妇们在危难关头或悲伤时刻如此信赖地谨记在心的粗鄙符咒,以及据信会对穷人家的茅舍产生神秘的保护性影响的神圣图画,能够在人感到最暗无天日的忧郁时刻提供更加真实的安慰……没有什么会比下面这种做法更加错误的:幻想当一种批评的精神广泛流传时,那些令人愉悦的信仰会丝毫不差地保留下来,而那些给人带来痛苦的信仰却会独自销声匿迹。现代化的日本所具有的批评精神正在间接地帮助而非抵制外国顽固分子的努力。这些人试图摧毁人们朴素、快乐的信仰,代之以那些成熟的西方知识分子早已不再相信的残酷迷信,如对于无情的上帝和永恒的地狱的幻想。这种做法无疑是令人遗憾的。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坎普费尔(Kaempfer)就曾写道:日本人“在美德的实践方面,在生活的纯洁方面和对周围世界的热爱方面,都远胜于基督徒”。除了在那些本土道德已经遭受到外国污染的地方,如在开放的口岸,这话正是当今日本的真实写照。我自己和许多不带偏见的、对日本生活更富经验的观察者都深信,无论是在道德方面或是其他方面,基督教的输入都未给日本带来任何收获,却使它失去了许多。在构成这些篇目的二十七个章节中,有四个章节最初被几个报业财团所购买,结果与读者见面时,已经面目全非;还有六篇刊登在《大西洋月刊》上(1891-1893)。其余诸篇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是初次与读者见面。拉夫卡迪沃·赫恩日本,九州,熊本市1894年5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对它了解越多,你就会越加惊奇于它超乎寻常的善良、不可思议的韧性、始终不渝的礼貌、淳朴单纯的心灵、与生俱来的仁慈。  ——小泉八云

内容概要

小泉八云本名Lafcadio Hearn,是19世纪后半叶的知名作家,父为爱尔兰人,母亲是希腊人。1890年赴日本,同年加人日籍,改名小泉八云,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开讲英国文学讲座,广受学生喜爱。1904年,小泉八云因工作过度及受排挤,忧愤死于东京寓所。

小泉八云精通英、法、希腊、西班牙、拉丁、希怕来等多种语言,学识极为渊博,为当世少见。其后半生致力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译作和介绍性文字很多,在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上贡献非凡。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在东方的第一天
第二章 弘法大师的书法
第三章 地藏
第四章 通往江之岛的朝圣之旅
第五章 在死人的集市上
第六章 盂兰盆会舞蹈
第七章 仙国之都
第八章 杵筑城:日本最古老的神社
第九章 在童鬼的山洞里
第十章 在美保关
第十一章 杵筑城日记
第十二章 在日御埼
第十三章 殉情
第十四章 八重垣神社

编辑推荐

《轻经典·自然美文馆:日本魅影》:“轻经典自然美文馆”包含了十九世纪后期英美文学的十位重要作家的游记作品,可说是新年以来书市上的一大惊喜。当交通与旅游越来越便捷与发达,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因此越来越逼仄与狭小的时候,这一系列写于遥远的上上个世纪的游记,把我们与喧闹纷杂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使我们借以眺望这个世界过去的模样,那是一个又一个比远更远的远方。《轻经典·自然美文馆:日本魅影》是“轻经典自然美文馆”中的一册,是小泉八云的代表作。作者小泉八云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你对它了解越多,你就会越加惊奇于它超乎寻常的善良、不可思议的韧性、始终不渝的礼貌、淳朴单纯的心灵、与生俱来的仁慈。——小泉八云

作者简介

《日本魅影》是小泉八云的代表作。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但与一般西方人怀着猎奇心理看东方不同的是,作者不是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来俯瞰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于西方的日本生活,而是以赞赏甚至仰慕的眼光,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轻松有趣的内容底下,蕴涵着对一个民族及其文明的性格的考察,并对东西方不同思想理念作出感性的对比和评判。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本西方人写的关于日本的《聊斋志异》,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

图书封面


 日本魅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关于位于仲原街的大雄寺的墓园,有这样一则故事:在仲原街上有一家卖麦芽糖汁的小店铺(麦芽糖汁是用麦芽制成的琥珀色的浆汁,如果孩子没有奶吃,人们就会用它来代替乳汁),每天晚上很晚的时候,都会有一位全身缟素、脸色苍白的女人来到这里买价值一厘钱的麦芽糖汁。店铺老板看她又消瘦又苍白,心中好生奇怪,便常和气地向她询问,但她总是一言不发。终于有一天晚上,老板按奈不住好奇心,便跟踪了她。她走向墓园,于是他害怕起来,就折回来。第二天晚上,那个女人又来了,但这次没有买麦芽糖汁,只是招手示意老板跟她走。他与朋友一起跟在她身后进了墓园。她走向一座坟墓,便在那里消失了,店老板他们听到从地下传来一个小孩子的哭声。打开坟墓,他们看到的是那个常在夜间拜访麦芽糖汁店的女人的尸体,还有一个活生生的婴儿,婴儿看到灯光,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婴儿身边放着一小杯麦芽糖汁。原来那位母亲是带着身孕被埋葬的,孩子诞生在坟墓中,母亲的鬼魂因此就用麦芽糖汁来哺育他。”以上引自小泉八云的《日本魅影》。小泉八云,原名拉夫卡迪沃·赫恩,原为英国人,出生于希腊,成长于柏林,游学于英法,后归化日本。本来这本书我早就想借的,但是一看都是介绍一百年前的日本了,就懒得借。后来听张老师有次上课提到他,才知道自己实在是不能漏过这本书,于是又折回图书馆借出来在看。现在看书不行了,像这样的游记,又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难处,应该一天以内就能看完的。结果最近一直都没有好好的看书,使得这样的书也看了好几天。看看他的书,就会发现其实现在很多所谓鬼片、恐怖片,对于日本人或者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就不是很恐怖。有很多东西都是一直这样传下来的传说。《日本魅影》中这样的传说可以说对于普通日本人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可能中国每地都有很多这样的传说,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失传了。至于今天无神论的意识形态独占鳖头,这样的传说反而成了恐怖的了。日本的文化之于小泉到底有什么那么吸引人的地方呢?能让他舍身归化?为什么他还是早夭了?日本人真的想小泉描述的那么美好、和善、善良吗?他们真的是侵略中国的那些人吗?日本的景色真的一直都是那么的和煦、那么平滑,所以才锻炼出来如今日本人的一部分追求细节、追求平衡的审美观吗?http://howchou.blogbus.com/logs/18703824.html
  •      知道小泉八云,还是因为日本一系列以“怪谈”为名的恐怖片。在逐步观赏这些电影时赫然发现,竟然有一部1964年的《怪谈》,讲述的几个故事意境优美,想象力更是古朴深远,给我的第一感受是酷似我国的《聊斋志异》。细加了解之后,得知这是改编自小泉八云的同名短篇故事集。于是买来原著,一读不可收拾,常常被那些短小的故事,搅得心灵不定,每每以为对人生的解读,又精进了一点。  在这本比《怪谈》的情感更加细腻、文笔更有韵味的《日本魅影》中,我再次折服于这位加入日本国籍的英国人那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世界上不乏一生漂泊不定,经历了沧海桑田最后客死他乡的文豪,他们创造的文学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和影响后世的力量。和这些伟大的文学家相比,小泉八云幸福得像只找到了归宿的灵猫。他能和与西方文化互为两极的日本文化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在日本教书育人、写作生活,最后寿终正寝,这种缘分,注定了他会写出例如《怪谈》、《日本魅影》、《日本与日本人》这类民俗、游记、故事集。  这些文章虽不是什么鸿篇巨著,但就像《聊斋志异》之于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一样,成为了日本人千金不换的“心灵秘方”。说更深远一些,也是可以让东亚后裔在未来用以朔本清源的绝佳史料。  这是一本值得你放慢节奏读的游记,以19世纪的日本民俗、宗教、地理等方面的传说为主要内容。作者以无国界的心支配着异族的身体,在日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步一叩首,不断吸收最美的故事、最离奇的传说、最神秘的风俗信仰。  在他的亲眼目睹和道听途说中,他记录下来的这些轶事,非常适合中国读者客观地了解日本文化。我们和这位貌似熟悉实则经常被“一叶障目”以致偏颇理解的近邻,实在有太多互通的障碍,尽管如今双方的生活都离不开彼此,不过不仅我们的国人不了解日本,连部分日本右翼和日本新生代都离真正的日本文化相距甚远。  真正的日本文化,除了“神道教”等本土的资源,基本都是中华文明支撑起来的,这样的痕迹在小泉的游记中俯拾皆是。不过无论是佛教、道教、书法、民俗、服饰、建筑,都在日本人谦卑、崇敬、精致的性格中发扬出了独门独户的风味。  这种风味有很多层味道,我最喜欢的是小泉捕捉到的“富有同情心、温顺、善良、乐观”这一层。小泉在书中写道:为什么宗教要被认为是一种过于可怕的主题,不能让小孩用来玩乐,日本人从来不会这么想。   书中写了一个非常有名,也非常动人的传说,关于一位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被顶礼膜拜的佛教圣人——地藏王菩萨。小泉在一位日本僧侣“明”的陪伴下,看到了六座三尺高的地藏菩萨塑像,他很好奇为什么每个菩萨的脖子上都挂着装满鹅卵石的袋子,脚边还有很多成堆的鹅卵石,明向他道出原委。这段故事被小泉写得质朴、形象,以下段落,全文引用:  “孩子的鬼魂必须在冥河河滩建造用来忏悔苦修的小石塔,那是所有孩子死后都要去的地方。魔鬼会来把石塔推倒,孩子们建得多快,他们就推得多快。这些魔鬼会恐吓孩子,折磨他们。但是这些小小的鬼魂奔向地藏,他把他们藏在自己巨大的袖子里,安抚他们,并赶走魔鬼。人们在地藏膝上或脚下每堆上一块石子,都要在心里祈祷,希望地藏能帮助孩子的灵魂在冥河河滩完成他们漫长的苦修。”  这段文字就像一只温和却法力无边的手,在我身后轻轻一推,瞬间就把我带到了冥河河滩,亲眼目睹了一幅“善恶图”。最打动我的善不仅是救苦救难的地藏王菩萨,还有那些不断堆着小石塔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要堆小石塔,是为抛弃了他们或痛失了他们的父母祈福。而地藏菩萨像脖子上和脚边的鹅卵石,则是失去孩子的父母或善良的信众对孩子无边无际的爱。这样的画面,无关于信教与否,无关于哪国民众,都会被打动。它能够唤醒每一个人的善,即使这个人已经麻木不仁甚至恶贯满盈。这种发乎本性的善与感动,隐藏在太多民俗传说中,但非常无奈的是,如今它们正在被人们抛弃、否定。  另外还有一段传说,则可以说明东方民俗传说骨子里的小聪明、小愚昧。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美保关”地区民众普遍爱吃鸡和鸡蛋的传说,这仅仅是因为美保关的神灵憎恨公鸡!公鸡原本是神灵的仆人,负责在神灵出海打渔后打鸣以呼唤神灵回家,结果有一天公鸡失责没有打鸣,神灵不仅因匆匆回港弄丢了船桨,还被恶鱼咬伤了手。从此这一带的人们每天吃鸡蛋,经常吃鸡,因为只要吃了一只鸡或一个鸡蛋,就是摧毁了主神的一个敌人。  在你将要进入全书遍布“善与神灵”之力的美好氛围前,小泉在序言中却先和读者严肃地探讨了一番“迷信、理性”的话题。日本生活美好的一面,让他甘之如饴、永不厌倦。但被西方文化同化之后的日本,出现了让小泉心痛的诸多现象。  他直言:本书所涉及的普遍信奉的宗教思想——尤其是缘于佛教的——还有奇怪的迷信禁忌,很少得到新兴日本文化阶层的赞同。  很多全力朝着富强奋进的有知识有素养的新日本人,开始迅速成为了“不可知论者”,他们沉溺在更进步的西方文化中,开始没有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耐心。这一点,和经历了太多苦难的中国人,何其相似。  迷信、宗教、民俗果真是这个时代的包袱么?我所看到的现状,是很多鞭笞迷信的富人、官人挤破了头在年初烧头香,很多年轻人在网络玄幻小说、恐怖小说中寻找廉价的、低俗的感官刺激,很多父母不再有给孩子讲述古朴有趣的睡前故事的耐心和储备。人们盲目、偏执、浮躁的生活节奏,离“宗教、信仰”越来越远,靠“迷信、庸俗、贪婪、无耻”越来越近。  小泉在序文中引用了一位叫莱基的人的话,因为鞭辟入里,同样全文引用:  许多迷信毫无疑问地对应了“对神的恐惧”这一具有奴性的思维,并导致了大量不可言说的人类悲剧,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迷信带有不同的倾向。迷信既造成我们的恐惧,同时也带来希望。它们经常契合并满足内心最隐蔽的渴望。理智只提供可能性,而迷信则提供确定性。在疲惫烦恼、最需要安慰的时刻,最能感受到它们安慰人心的功效。我们得力于幻想多于知识。想象,总体上是建设性的,比理智带给我们更多快乐,因为在思考的层面,理智大多是批评性和破坏性的。  卒于1904年的小泉八云,没有机会得知,33年之后,他热爱的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更没有机会知道,今日的日本乃至日本的乳母中国,都正在缺失信仰的环境中,无法平静。
  •     行文朴实而充满感动,秀美的风光以及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对于西方人眼中落后的东方文化,作者的笔调既不是鄙夷也不是猎奇,读起来轻松愉快,更包含着一种对于异文化的宽容。很喜欢写地藏的那一篇,透着一种宗教上的人文关爱,读起来让人心里暖暖的,很舒服。在信仰上,这里的人们是快乐的,而不是像其他宗教那样充斥的戒律法典与狂热,那是一个道德尚未遭受严重污染的时代。反窥西化的日本,近代文明犹如某种畸形的野兽毁灭着人们的朴素与快乐的信仰。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写得比日本人还日本人(啰嗦)
  •     人言此书可称得上日本的《聊斋志异》,大谬!凭什么!日本的文化,包括鬼怪文化,相当一部分无疑是中国的口沫。不明白小泉八云的哈日情节(本人亦有)何至这么浓郁而挥之不去。客观说,翻译略显啰嗦,内容也冗长乏味,这点异国情调对那个时代一个欧洲人或真如天方夜谭,但在我这个中国人面前一点不奇!
  •     平庸之作
  •     超爱小泉八云..!!!!
  •     恩,觉得小泉八云是个“亲日派”【from 周作人】带着一些对东方的幻想和自己加上去的臆想,不过很温柔很清新很美就对了
  •     行文朴实而充满感动,秀美的风光以及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对于西方人眼中落后的东方文化,作者的笔调既不是鄙夷也不是猎奇,读起来轻松愉快,更包含着一种对于异文化的宽容。很喜欢写地藏的那一篇,透着一种宗教上的人文关爱,而非一般的迷信,读起来让人心里暖暖的,很舒服。
  •     很美。跟著他的文字漫步吧
  •     鹭江11年又再版了一回,白色封面的,唯一想吐槽的是封面上轻经典这三字。
  •     写的很美,以一个欧洲人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景,人,和它充满魅力的文化。
  •     对日本看的最透彻的书,是这些人写的:一个美国老太太,一个英国怪老头。
  •     语言很平实,图片很优美.第一次翻,看到天黑都没注意.
  •     小泉八云对日本过于狂热的评论没多大意思,反倒是他转述的日本民间故事趣味十足,很多都和小时候听过的民间故事差不多,但可能经过了日本人的改造,换了个诠释方式倒也还有趣。
  •     日本若只初相见……哎~这神仙的国度,整齐划一的笑脸,却有着隐藏极深的魔鬼的内心。或许,这就是日本的魅力所在?就如美艳但是会食人心的妖狐一般,让人无法抗拒……
  •     充分显示了日式宁静之美,经典游记。描绘的就是心目中的那个日本。
  •     和尚 车夫 狐狸 异色世界
  •     不是日本人的取了个日本人的名字还是以老外的口吻写的书。。。
  •     有这样美的日本!逝去的亚洲~
  •     主要讲宗教的,不算我喜欢的方面,而且小泉八云这个洋人觉得新奇的东西对于我来说真的不觉得有必要写的这么详细……ps,印刷好差。
  •     有趣~!
  •     包装、排版都还令人满意。小泉云八在西方评价很高,此书成于一百年前,描述的是截然不同的日本社会。可惜我没有作者那样对日本的狂热情绪。
  •     出云国还在吗
  •     举头三尺有神明~
  •     这个系列的书好像很值得看,细腻,优缺点是富有浓重感情色彩
  •     看的好像不是這一版
  •     有关于日本神道教文化的,本以为是有关人文风情书,就借了去,没想到越看越不对劲。。。实在不感兴趣。
  •     写得很英国。 不过如果今天作者再游日本的话,就会感慨,当初那些淳朴可爱的人已不复存在,甚至物价也赶超他的祖国了!
  •     外观太粗糙了点
  •     有很多句子不通顺……
  •     日本宗教风俗方面去看日本 外国人看日本
  •     "人声鼎沸 热情似火 美轮美奂 惟妙惟肖 巧夺天工 天衣无缝 光彩夺目 娇艳欲滴....外加...一抹蓝天" 我去!翻译大叔~~~这不是<学生用成语大全>好么?!
  •     看法很外国
  •     33333
  •     略无趣。
  •     没能完全看下去~~
  •     每一篇都差不多
  •     地藏,神乐,狐,玩具,孩子
  •     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已经读了两遍,还想再读。小泉八云文笔优美,描写日本风俗的堪称一个”雅“字。
  •     作者竟然是个外国人
  •     小时候最喜欢听大人讲一些古代的故事了,什么进京赶考啊路上遇鬼啊之类的。那时候,似乎很多个晚上,娘都会给我们兄妹三人讲那几个烂熟于心的故事,偷秤砣,刻小马,等等。再长大一些,自己会看了,于是就去借去买一些故事类的书,像中学时代的《故事会》,各种《民间故事》,再后来是《文学故事报》。然而,我只是一个喜欢看故事而不善于讲故事的人,所以看得多,写得少。这本书里也讲述了好多古代的神鬼故事,只不过发生的地点都在古时候的日本,有一些故事讲述的很详细,似乎很真实。还有就是书里对乡间景物的描述,很是细腻,很是美丽。其实,我们要是用用心写一些中国的乡间之美,相比也不逊色,例如沈从文的《湘西散记》(已买,就要拜读)。这本书,前后看了月余。Now, 10:16, December 23rd, 2014。
  •     寝る前に落ち着いて読んだのですが、いまさらこんな書を読むのは、浅いと思いますが、本自体は素敵だともいます。
  •     喜欢这些故事们。
  •     作者亲自拜访了许多有名的寺庙和神社,所以这本书不仅有日本各地的风景、建筑与民风的描写,同时记录了很多日本佛教与神道教的鬼神故事,还有一些日本民间习俗和迷信的介绍。其间提到的做工精致小巧、价格低廉的玩具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作者叙事风格较为繁琐,喜欢堆砌华丽辞藻。所以给3星。
  •     太多主观因素
  •     小泉太祖的書是不錯滴=v=
  •     这本书算是小泉的集大成者了吧。
  •     文笔赞得没话说!.....借鉴一下!
  •     我觉得大部分笔调是在描述日本的佛以及神道教。
  •     很早看的,内容记不清楚了,但对日本寺庙与鬼神的向往却印刻了下来。
  •     很美丽的文字,真实的却很童话。
  •     文化的遗留何其之难,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美得无法言语的早年的日本
  •     小泉八云的书。带着对日本的热爱和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看日本。语言很华丽,其中有些小知识点也很好。不错的书,可以了解当时的日本。唯一恶心的一点是字是紫色的,看的眼很不舒服。
  •     这是一个民族虔诚的信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