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档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料典籍 > 爱因斯坦档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549502592
作者:[美] 弗雷德·杰罗姆
页数:391页

缩水版档案

《爱因斯坦档案》因为是“缩水版档案”其可信度很高,胡佛在“监督”爱因斯坦时举着“爱国”的旗帜,用窃听电话、私拆信件、入室翻找等方式达到目的。除去政治因素,《爱因斯坦档案》让我们读到了一位政治家的邪恶用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有详细的数据和引文,这本书也是缩水版的“美国联邦调查局行动指南”。当那些龌龊的事情都因档案中的数据而被放到了明处,也把胡佛这个阴暗的,穿西装的流氓放到了阳光下。

大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的名言精选

真理就是在实践面前站得住脚的东西。Truth is what stands the test of experience.   常识就是人到十八岁为止所累积的各种偏见。Common sense is the collection of prejudices acquired by age eighteen.   掰开人身上的偏见比掰开一个原子难的多。It is harder to crack a prejudice than an atom.   精神错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件事而期待不同的结果。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The most incomprehensible thing about the world is that it is at all comprehensible.   世界的永恒之谜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The eternal mystery of the world is its comprehensibility.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东西。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有一个现象的明显程度已经让我毛骨悚然,这便是我们的人性已经远远落後我们的科学技术了。It has become appallingly obvious that our technology has exceeded our humanity.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的。   一个人从未犯错是因为他不曾尝试新鲜事物。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真正有价值的是直觉。在探索的道路上智力无甚用处。The only real valuable thing is intuition. The intellect has little to do on the road to discovery.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那么这就不叫科学研究了;不是吗?If we knew what we were doing, it wouldn't be called research, would it?   创新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尽管最後的成果需要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构。Innovation is not the product of logical thought, even though the final product is tied to a logical structure.   宇宙中唯有两件事物是无限的:那就是宇宙的大小与人的愚蠢。对于前者我并不肯定。   我们的主很狡猾,好在他不怀歹意。Subtle is the Lord, but malicious He is not.   两件事情让我敬畏:布满星星的天空和隐藏在其中的人的精神世界。 Two things inspire me to awe: the starry heavens and the moral universe within.   当知识的圆周扩大之时,包裹它的黑暗的圆周也一样。As our circle of knowledge expands, so does the circumference of darkness surrounding it.   在上帝面前我们都一样聪明——也都一样愚蠢。Before God we are all equally wise— and equally foolish.   我并不假装理解宇宙——它比我大得多。I don't pretend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it's much bigger than I am.   我从不展望未来。它来得够快的了。I never think of the future. It comes soon enough.   不必努力去做一个成功者,尽力去成为一个有价值者。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只有无私的生命才值得活。Only a life lived for others is a life worthwhile.   并不是我很聪明,而只是我和问题相处得比较久一点。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   科学是好东西,只要它不跟任何人的饭碗挂钩就行。Science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one does not have to earn one's living at it.   态度上的弱点会变成性格上的弱点。Weakness of attitude becomes weakness of character.   天才和愚蠢之间的区别就是天才有它的极限。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ius and stupidity is that genius has its limits.   我喜欢旅行,但我不喜欢到达。I love to travel, but hate to arrive.   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娱乐,而z是把嘴闭上。 If A is a success in life, then A equals x plus y plus z. Work is x; y is play; and z is keeping your mouth shut.   法律本身并不能保证言论自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整个人群中都弥漫着容忍的勇气。Laws alone can not secure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order that every man present his views without penalty there must be spirit of tolerance in the entire population.   武力不能维持和平。只有互相理解才可以。Peace cannot be kept by force. It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understanding.   万有引力并不对人们堕入爱河负责。Gravitation can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people falling in love.   把你的手放在滚热的炉子上一分钟,感觉起来像一小时。坐在一个漂亮姑娘身边整整一小时,感觉起来像一分钟。这就是相对论。Put your hand on a hot stove for a minute, and it seems like an hour. Sit with a pretty girl for an hour, and it seems like a minute. That's relativity.   物理学家们说我是数学家,数学家们又把我归为物理工作者。我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人,虽然所有人都认识我,却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 The physicists say that I am a mathematician, and the mathematicians say that I am a physicist. I am a completely isolated man and though everybody knows me, there are very few people who really know me.   如果我的相对论被证明是正确的,德国人就会说我是德国人,法国佬会说我是一个世界公民。如果我的相对论被否定了,法国佬就会骂我德国鬼子而德国人就会把我归为犹太人。 If my theory of relativity is proven correct, Germany will claim me as a German and France will say I am a man of the world. If it's proven wrong, France will say I am a German and Germany will say I am a Jew.   我无法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有什么武器登场,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中人们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块。I do not know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人是整个宇宙的局部:这个局部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他体会到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与这个整体是分开的——这是一种意识上的视错觉。这种视错觉对我们来讲就好像是监狱一样,把我们局限在个人的欲望和对身边少数人的热情中。我们的任务就是从这个监狱里解脱出来。——爱因斯坦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在所有可以经历的感受中,最美妙和最刻骨铭心的,是那不可思议的玄秘感。所有真正的科学,都是由它所播下种子。那些对这种感受如同陌路的人,那些不能再肃然起敬的而惊叹一下的人,与死人无异。   能够认识到那个我们完全高不可攀的至高者确确实实存在,表现为最高的智慧,以及只有以我们最原始的蠢钝理解力才能参透的美艳这种知识,这种感受,正是所有宗教素养的核心。这种宇宙宗教的经验,正就是科学研究最强大和最古老的驱动力。   我的宗教是由一种对那无边至高无上的神灵的谦卑仰慕之情组成。祂在细微之处,向我们启示,好使我们即使用脆弱与低能的心灵,仍能够了解祂。这样深深由衷地坚定确信那至高无上、全知全能,展现于不可理喻的宇宙中的大能确实存在的一种思想,形成了我的上帝观。科学缺少了宗教犹如跛腿,宗教缺少了科学犹如瞎眼。」──爱因斯坦   "我笃信世界上没有什么财富可以促进人类进步,即便它被掌握在那些对这一事业抱有满腔热情的人手中。唯有那些伟大而纯洁人物的榜样方能催生高贵的思想和高贵的行为。金钱只能滋生自私自利并诱导其主子滥而用之。试问:摩西、耶稣、甘地等人中,哪一个曾像美国钢铁巨头卡内基那样腰缠万贯过?”——爱因斯坦

在文明与罪恶夹缝中的爱因斯坦(来自子班)

这是一部关于世界最知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如何在美国遭遇政府机构和右翼势力诬蔑、构陷、攻击的故事,资料主要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解密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档案和政府文件。这些档案和文件展示的,不仅有作为社会活动家的爱因斯坦的贡献和成就,更有联邦调查局等政府机构所主导的秘密调查与政治迫害。正是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一部浓缩的美国战后民权史。作为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就“与宇宙同在”(霍金语),而在科学领域之外,爱因斯坦也并不吝惜他的影响力,这为他增加了荣誉,同时也召聚了敌人。他是犹太人,无论在德国还是美国,这一出身往往都意味着来自周围的怨毒的猜忌。他是一位矢志不渝的和平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和民权运动抱有深切的同情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这自然要冒犯美国社会中的保守势力。他的科学成就,特别是相对论,虽然是纯粹的科学理论,但在政客、愚民看来,却更像是对种族、国家或者宗教的挑战甚至亵渎。我们会看到,上面的每一点都为爱因斯坦的敌人树立了箭靶。在《爱因斯坦档案》一书中,爱因斯坦的敌人经常被具象化为一个人: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胡佛也是美国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不过这种传奇更多地与各种臭名昭著的阴谋联系在一起。在战后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氛围中,胡佛把持的联邦调查局为无数“思想不正确”的美国人建立了秘密档案,其中包括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爱因斯坦的档案正是其中之一。为了肃清美国国内的“共产党员”、“苏联间谍”以及“共产主义同情者”,胡佛撒出密探、搜集线报、捏造证据、召开羞辱性的听证会,把许多人投进监狱,使更多的人丢失工作并陷入绝望的境况当中。以上的手段,在胡佛围剿爱因斯坦的多年秘密行动中,几乎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爱因斯坦之所以最终并没有站到某种审判席上,仅仅是因为胡佛能获得的“证据”实在寒碜,而他的对手的崇高声名又着实令人胆寒。胡佛其人其事在今天仍旧谜团重重,他在迫害爱因斯坦等人时的动机和心理状态,我们已无从知晓。但把此君视作战后美国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把他的所作所为看成美国社会反共情绪歇斯底里大发作的集中体现,大概是没有错的。不过,爱因斯坦在美国遭遇到的攻击,却是从战前就开始的,这也是《爱因斯坦档案》一书的起始之处。1932年底,爱因斯坦计划赴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在与夫人办理签证的过程中,一次来自美国民间社团的狙击不期而至。这个社团的名称是“爱国女性协会”,虽然会员都是女性,其宗旨却是“为了家园和国家安全,反对女性参政、女性主义及社会主义”。这个貌似奇异的情形,考虑到该协会的高层会员的丈夫多为政界高官或者商界大佬,也便易于理解了。“爱国女性协会”的主要活动,除了阻止女性走进投票站,便是守护美国海关大门,严防危险分子进入——而爱因斯坦正属于这类需要防范的人物。在协会呈交给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爱因斯坦被描述成一个极端危险的颠覆分子,一个声望堪比斯大林的政治领袖,而他的相对论的价值也类同于天主教的繁琐神学,大为清教徒好公民所不齿。这份羼杂了无知和谵妄的备忘录并没能阻止爱因斯坦入境,但确实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在美国领事馆,爱因斯坦被反复盘问其政治倾向,这难免让他想起正在纳粹德国发生的事情。于是他生气地反问:“这是什么,宗教法庭么?”盛怒之下的爱因斯坦拂袖而去,并将消息告知媒体。不想,变成笑柄的美国政府第二天乖乖送上签证——爱因斯坦大获全胜。但是,即便睿智如爱因斯坦,大概也想不到,他在美国二十余年的生活,确实有一部分堪称是“宗教法庭”式的。欧洲中世纪宗教法庭的一大任务,就是猎取与审判女巫,这一“事业”在早期美国史上也不乏继承者,至于战后美国右翼政治势力对共产党员、社会主义者、民权活动家的甄别和迫害,无论手法还是心态,同样大有其先人之风。具体到爱因斯坦,胡佛为了将这颗“眼中钉”打成为“共党分子”进而驱逐出境,简直是神经质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爱因斯坦档案中充满了各种小人、叛徒、疯子的胡言乱语,胡佛则千方百计地试图证明为真,并将它们送交移民局。爱因斯坦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关于他自己的这些秘密档案,不过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他真的看到了,会不会想到许多年前笼罩在伽利略等伟大科学家头上的罗马教会的满天乌云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阅读这部《爱因斯坦的档案》。一方面,是关于文明的。譬如爱因斯坦在战后的种种义举:反对针对黑人的私刑,声援身陷困境的民权活动家,声援那些被送上麦卡锡主义审判席的科学家,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关于罪恶。如政府机构的罪恶,政客的罪恶,偏见者和无知者的罪恶,等等。不管哪一方面,都是值得铭记的历史教益。

遮蔽和记忆:淘气的爱因斯坦(雪堂)

雪堂出于自责或是自豪,弗雷德•杰罗姆将遮蔽一个完整的“爱因斯坦”的始作俑者,像枚勋章似地颁给了美国人,他说,“当局试图重写历史”,视线显然在他的祖国。不过,或许世界各地都参与了这了不起的遮蔽——这么多年来,我们其实一直不愿做成年人,人们其实应该可以想到,即便一个如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也不可能对眼前的世界完全熟视无睹。何况这位物理学家活跃在二十世纪那些世界政坛格局纷纭变幻的年代。鲜有人对爱因斯坦的政治面向有印象?可见这场“遮蔽”之成功:将爱因斯坦激进的政治立场从他的公众形象中抹去——他们将他描绘成一个慈眉善目的教授学者,时常心不在焉,因为在思考宇宙真理的大问题,人们愿意相信,“他的头脑漫游在高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层次里,总是沉浸在伟大思想里的他可没有时间思及人间忧患。”这种近乎于“完全重新装修”的工程,不但把握了当年的美国民众,它还远涉重洋,来到我们身边,涂抹了一切关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材料。如果局外人的无知可以宽宥于“信息的不对称”,那么知情人的讳莫如深,像是一种罪过。科学作家弗雷德•杰罗姆在收集“知名科学故事”的材料时,无意间获悉冷战时期调查局曾为爱因斯坦设档,并曾罗织了一些罪名,于是顺着这条线索去找这份档案。起初他认为这是一篇可以引起轰动的杂志头条,随着获得的档案资料逐渐深入,他发现这份有着明显“反爱因斯坦偏见”的调查局档案(The Einstein File),也显现出爱因斯坦大体上不为公众所知的一面:他一生的政治面向,包括他对社会正义的当仁不让、他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他对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的回应。弗雷德深知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都是好题材。但他生命中有个领域直到今天都倍受忽略。当《时代》将爱因斯坦选为“世纪风云人物”,各大主流媒体皆以头版报道之时,对这个领域却完全略而不提,即他的政治立场。然而,在他一九五五年辞世之后,爱氏本人虽然成了偶像,但曾是重大新闻的他的反权威政治立场却成了非新闻。将爱因斯坦偶像化,已经让他从一个横眉竖目的社会评论者摇身成了一位不问世事、心不在焉、活在云端的学者。爱因斯坦是天才,是年轻人的偶像,如果这个天才同时也反战、反种族歧视、倾向社会主义,是绝对不为那拖着长长阴影的冷战思维所能接受,因此,在所有通过审核的历史版本当中,这些都被涂抹掉了。职业的训练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开始作祟,弗雷德的研究后来就成了这本专著。弗雷德坚持认为本书写作的目的,旨在表明爱因斯坦和他所支持的一系列团体对社会公义有着共同的关切,这曾经是否会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读者和历史都必须作出判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弗雷德•杰罗姆本人也出身于一个“问题家庭”,在本书序言中,他坦言自己的写作有倾向性,“当初我着手写这本书,心中并非一无成见。我是个现今所谓的‘包红色尿布的婴儿’,出生在一个本身也被调查局设了个厚档的家庭里。就在调查局建立爱因斯坦档案的那些年,我父亲……在“史密斯法案”(Smith Act)下被判刑,于宾夕法尼亚州路易斯堡联邦监狱(Federal Lewisburg Penitentiary)服刑三年。我记得,调查局特工穿戴着他们一式一样、一看即识的法兰绒灰西装和软呢帽,在纽约市的地铁站进进出出跟踪着我的家人、我的青少年朋友和我,有几回甚至跟着我去约会。”笔者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野,去看待这种历史写作中的倾向性。这同时涉及到如何评估作者弗雷德本人的经历,倾向性无疑会干扰历史写作的客观,这一回是对的,难保下回可能就是错的。弗雷德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为此做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参考了大量一手材料,有些调查很显然还有些涉密风险。1919年,广义相对论得到确凿证实,因战争而兵疲马困、求英雄若渴的世界,霎时发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接下来数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得到诺贝尔奖(1921年),1933年10月定居于美国普林斯顿,度过了最后二十多年。《爱因斯坦档案》讲述的着重在这二十多年。可以看出,对于“流亡”美国,老科学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起初对美国当时的政府立场也有很多批评,同时那里的学术环境也吸引着他,纳粹上台的脚步原来越近,迫使他不得不做选择;而当他一但对这个安身的国度产生价值观上的认同以后,在自己的研究之外,就开始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本能:对世界时局持续观察,不停思考,而且当他发现多数以科学名义提出的演讲邀请,观众常常渴望听到的是他的政治观点,于是越来越倾向于直接诉诸舆论,力促民间发起草根运动,视之为确保世界和平和公正的手段。这给了对其持续关注的调查局为他专门设档的充足理由。世人知道的,往往只是这位科学巨人“当年出于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可曾想到他曾经在入美签证时不但受到来自官方的意识形态审查,还受到“五月花号”名门的后人的联合反对?又有谁会想到,这位最先提出先于纳粹研发原子武器的理论物理学伟人,会被排除在“曼哈顿计划”之外,长期受到美国社会右翼舆论的批评,更被调查局构陷“情报中转站”莫须有罪名?那些年,爱因斯坦面对社会普遍的思潮,往往是以“一人敌一国”,一面是思想界的明星,一面是公众的普遍偏见和冷战思维,《爱因斯坦档案》里充满了时代的叹息。弗雷德曾说他不会写一部多余的《爱因斯坦传》,事实证明他更重视的是表现知识分子和时代如何相处,如何互相影响。前面笔者把弗雷德这本书称为历史写作,不仅仅出于全书严谨的搜证和规范的引用材料的写作形制,更重要的是本书收录了大量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史料,几乎涵盖从二战到“麦卡锡主义”时期漫长的年月。作者至少强化了两个概念:首先,所谓“麦卡锡主义”在麦卡锡本人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前就诞生了,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甚至更早,几乎在二战胜利后脆弱的美苏结盟时,冷战已经先期开始;其次“麦卡锡主义”的核心人物并非麦卡锡,而是本书的“男二号”胡佛和他的调查局。在那位出身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在历史中一闪而过时,胡佛那庞大的机构掀起的“红色恐怖”长久地影响了当时美国人的观念和生活。不幸的移民老科学家,在麦卡锡主义气焰最盛的时期,也迎来了自己命运的最黑暗时刻,成为遭人构陷的对象。当众多杰出的物理学家被剥夺了赴国外旅行的权利,他们之间也不被允许互相讨论专业,只是出于战时对敌方获取曼哈顿计划资料的恐惧——这样的侵权行为,和后来的“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那数不清的举发和控告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不停地向公众发言,并且接受社会恶意大于善意的反馈,甚至是孤立,伴随了爱因斯坦人生的最后十年。一个人的荣誉或许来自于他的反对派那里。对爱因斯坦来说,媒体攻陷早已不是新鲜事。一战时期的柏林媒体指责他的和平主义,战后德国民族主义者的反犹思潮对他的打击,希特勒的爪牙出现后,爱因斯坦又屡次成为亲纳粹媒体的箭靶。来到美国后,当他对这个国度产生认同感并把它看做终老之地,又成为政府和深右派的种种抨击的对象。作为伟大的和平主义者,反种族歧视主义者、国际主义者、有自己倾向性的社会主义者,爱因斯坦在读者眼中现在已经全然不是那个被鼓吹和修饰为活在云端、不介入现实的科学巨人,浩繁的“爱因斯坦档案”强有力地反证这个人的丰富和多面性,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应当去怎么做。人,因思想复杂而成为这真实世界之灵。这是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最贵重的认识。

被遮蔽的真相(转载)

一九五零年三月八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接到移民局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文件中说:“贵局档案中若有任何以下这位人士的负面情报,恳请提供一份报告为荷。”在文件的备忘录里,移民局提供了以下文字说明:“此人已归化为美国国民,尽管以科学家身份驰名世界,得予以适当调查,以研究撤销其国籍是否可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件提到的被调查者,就是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实际上,以胡佛为局长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对爱因斯坦进行秘密调查,绝不仅仅是从一九五零年才开始的。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这位智者一直以科学界的执牛耳者出现在公众面前。  但爱因斯坦绝不仅仅是大众心目中的爱因斯坦,更非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在科学家这重身份之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一位国际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以及直言无隐的反种族主义者。面对二战后期美国国内兴起的冷战思维,以及后来的麦卡锡主义对国民个人权利的侵犯与践踏,爱因斯坦大声疾呼。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一个具备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勇敢与气度。在原子弹第一次被用到战场上以后,爱因斯坦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公开呼吁人类控制核武器发展,停止核武器的研发与试验。他目光所及,无不着眼于整个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所在。  美国资深记者弗雷德•杰罗姆,同时也是一位科学作家。这位作家在策划一套题为《二十世纪最知名科学家故事》丛书的活动中,偶然发现了一九八三年九月九日《纽约时报》的一条新闻,其标题是:《联邦调查局设档报告,指爱因斯坦曾为间谍与绑架策划人》。凭借职业的敏锐感觉,杰罗姆意识到这条信息的重要性。随后,他深入美国国家档案馆,获取了已经解密的爱因斯坦档案。这份档案,真实记录了早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对爱因斯坦的跟踪与调查。他发现,在联邦调查局的密档中,不乏“据说”、“推测”之类的含糊字眼。为了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局的特工不惜采取跟踪、私拆信件以及非法闯入民宅等手段对付这位名人。经过漫长的取证过程,联邦调查局获得了一千八百多页的调查资料。而这,则成了杰罗姆写作《爱因斯坦档案》一书的重要资料来源和依据。  联邦调查局的这个调查,当然是在爱因斯坦所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际上,利用秘密警察对本国国民进行监控绝不仅仅只有美国才有。但,对爱因斯坦的调查却绝对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大丑闻。这种肆无忌惮的做法,打着爱国的旗号,从事的却是罪恶的勾当。  爱因斯坦的被调查,与其伟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有关。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期间,甚至早在二战后期美国国内冷战思维开始兴起的时候,这位科学家就凭借敏锐的触觉意识到气氛的诡异。此后,在对左翼人士的保护中,对种族主义的反击中,爱因斯坦都成了胡佛等人的眼中钉和肉中刺。而麦卡锡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国内盛行,当然与当时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对立阵营这种格局有关。彼时,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个超级大国,正在饶有兴味地展开你死我活的争斗。  从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五五年,爱因斯坦定居美国期间,亲身体会到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他沉痛地写道:“在德国,我曾眼见过头的民族主义如何像恶疾般蔓延,为千千万万的人带来悲惨命运。如今,我也在这个国家(美国)……看到了那种疾病的征兆。”爱因斯坦的观察,源于犹太人的直觉,同时也是人道主义者的敏锐。实际上,岂止是德国和美国,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曾吃过极端民族主义的苦头。权利的争取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美国也不例外。《爱因斯坦档案》,本身更是一本绝佳的教材。

爱因斯坦不在云端

一份埋藏五十余年、长达一千八百页,FBI设计抹黑爱因斯坦的绝密档案,通过这本书首度完整曝光。仅因为此,这本《爱因斯坦档案》就是一本意义不可低估,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阅读的书。 本书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眼中固有的爱因斯坦形象,很大程度是美国当局刻意抹杀、重写事实后的人造产品。 我们从前并不知道,几近二十五年间,埃德加·胡佛主持的联邦调查局在另外七个联邦机构的合作下,曾进行过一个鲜为人知的计划,他们打算毁掉爱因斯坦的令名,包括试图将爱因斯坦和苏联谍报网连在一起。 由于爱因斯坦不可匹敌的公众魅力,他们没有成功。于是,他们试图重写历史——通过将爱因斯坦偶像化,让他从一个横眉竖目的社会评论者摇身成了一位慈眉善目、心不在焉、脑袋老在云端的学者。 然而,这并非事实。 今天,真实的历史伴随这本书而被揭开:爱因斯坦固然是权威的质疑者,但他的政治立场却不只是无党无派而已。他是个和平主义者、国际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也是个直言无隐的反种族主义者,对于世界大事,他可不只是被动地加以针砭而已。这份调查局档案让我们得以窥见爱因斯坦的政治本质、他对公众事务投入之深、如何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慷慨支持他认可的组织。他被胡佛的调查局视为威胁,是因为他是这样的行动派,而非他无数的政论文章和演说。 于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对爱因斯坦发起了长期的暗战。于是,在暗战未能得逞后,他们又转为重写历史,将爱因斯坦的政治立场从他的公众形象中抹去。 费雷德·杰罗姆通过《爱因斯坦档案》把历史的真相还给了我们:如同我们每个人一样,爱因斯坦不在云端。

遮蔽和记忆:淘气的爱因斯坦

出于自责或是自豪,弗雷德·杰罗姆将遮蔽一个完整的“爱因斯坦”的始作俑者,像枚勋章似地颁给了美国人,他说,“当局试图重写历史”,视线显然在他的祖国。不过,或许世界各地都参与了这了不起的遮蔽——这么多年来,我们其实一直不愿做成年人,人们其实应该可以想到,即便一个如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也不可能对眼前的世界完全熟视无睹。何况这位物理学家活跃在二十世纪那些世界政坛格局纷纭变幻的年代。鲜有人对爱因斯坦的政治面向有印象?可见这场“遮蔽”之成功:将爱因斯坦激进的政治立场从他的公众形象中抹去——他们将他描绘成一个慈眉善目的教授学者,时常心不在焉,因为在思考宇宙真理的大问题,人们愿意相信,“他的头脑漫游在高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层次里,总是沉浸在伟大思想里的他可没有时间思及人间忧患。”这种近乎于“完全重新装修”的工程,不但把握了当年的美国民众,它还远涉重洋,来到我们身边,涂抹了一切关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材料。如果局外人的无知可以宽宥于“信息的不对称”,那么知情人的讳莫如深,像是一种罪过。科学作家弗雷德·杰罗姆在收集“知名科学故事”的材料时,无意间获悉冷战时期调查局曾为爱因斯坦设档,并曾罗织了一些罪名,于是顺着这条线索去找这份档案。起初他认为这是一篇可以引起轰动的杂志头条,随着获得的档案资料逐渐深入,他发现这份有着明显“反爱因斯坦偏见”的调查局档案(The Einstein File),也显现出爱因斯坦大体上不为公众所知的一面:他一生的政治面向,包括他对社会正义的当仁不让、他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他对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的回应。弗雷德深知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都是好题材。但他生命中有个领域直到今天都倍受忽略。当《时代》将爱因斯坦选为“世纪风云人物”,各大主流媒体皆以头版报道之时,对这个领域却完全略而不提,即他的政治立场。然而,在他一九五五年辞世之后,爱氏本人虽然成了偶像,但曾是重大新闻的他的反权威政治立场却成了非新闻。将爱因斯坦偶像化,已经让他从一个横眉竖目的社会评论者摇身成了一位不问世事、心不在焉、活在云端的学者。爱因斯坦是天才,是年轻人的偶像,如果这个天才同时也反战、反种族歧视、倾向社会主义,是绝对不为那拖着长长阴影的冷战思维所能接受,因此,在所有通过审核的历史版本当中,这些都被涂抹掉了。职业的训练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开始作祟,弗雷德的研究后来就成了这本专著。弗雷德坚持认为本书写作的目的,旨在表明爱因斯坦和他所支持的一系列团体对社会公义有着共同的关切,这曾经是否会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读者和历史都必须作出判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弗雷德·杰罗姆本人也出身于一个“问题家庭”,在本书序言中,他坦言自己的写作有倾向性,“当初我着手写这本书,心中并非一无成见。我是个现今所谓的‘包红色尿布的婴儿’,出生在一个本身也被调查局设了个厚档的家庭里。就在调查局建立爱因斯坦档案的那些年,我父亲……在“史密斯法案”(Smith Act)下被判刑,于宾夕法尼亚州路易斯堡联邦监狱(Federal Lewisburg Penitentiary)服刑三年。我记得,调查局特工穿戴着他们一式一样、一看即识的法兰绒灰西装和软呢帽,在纽约市的地铁站进进出出跟踪着我的家人、我的青少年朋友和我,有几回甚至跟着我去约会。”笔者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野,去看待这种历史写作中的倾向性。这同时涉及到如何评估作者弗雷德本人的经历,倾向性无疑会干扰历史写作的客观,这一回是对的,难保下回可能就是错的。弗雷德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为此做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参考了大量一手材料,有些调查很显然还有些涉密风险。1919年,广义相对论得到确凿证实,因战争而兵疲马困、求英雄若渴的世界,霎时发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接下来数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研究得到诺贝尔奖(1921年),1933年10月定居于美国普林斯顿,度过了最后二十多年。《爱因斯坦档案》讲述的着重在这二十多年。可以看出,对于“流亡”美国,老科学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起初对美国当时的政府立场也有很多批评,同时那里的学术环境也吸引着他,纳粹上台的脚步原来越近,迫使他不得不做选择;而当他一但对这个安身的国度产生价值观上的认同以后,在自己的研究之外,就开始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本能:对世界时局持续观察,不停思考,而且当他发现多数以科学名义提出的演讲邀请,观众常常渴望听到的是他的政治观点,于是越来越倾向于直接诉诸舆论,力促民间发起草根运动,视之为确保世界和平和公正的手段。这给了对其持续关注的调查局为他专门设档的充足理由。世人知道的,往往只是这位科学巨人“当年出于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可曾想到他曾经在入美签证时不但受到来自官方的意识形态审查,还受到“五月花号”名门的后人的联合反对?又有谁会想到,这位最先提出先于纳粹研发原子武器的理论物理学伟人,会被排除在“曼哈顿计划”之外,长期受到美国社会右翼舆论的批评,更被调查局构陷“情报中转站”莫须有罪名?那些年,爱因斯坦面对社会普遍的思潮,往往是以“一人敌一国”,一面是思想界的明星,一面是公众的普遍偏见和冷战思维,《爱因斯坦档案》里充满了时代的叹息。弗雷德曾说他不会写一部多余的《爱因斯坦传》,事实证明他更重视的是表现知识分子和时代如何相处,如何互相影响。前面笔者把弗雷德这本书称为历史写作,不仅仅出于全书严谨的搜证和规范的引用材料的写作形制,更重要的是本书收录了大量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史料,几乎涵盖从二战到“麦卡锡主义”时期漫长的年月。作者至少强化了两个概念:首先,所谓“麦卡锡主义”在麦卡锡本人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前就诞生了,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甚至更早,几乎在二战胜利后脆弱的美苏结盟时,冷战已经先期开始;其次“麦卡锡主义”的核心人物并非麦卡锡,而是本书的“男二号”胡佛和他的调查局。在那位出身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在历史中一闪而过时,胡佛那庞大的机构嫌弃的“红色恐怖”长久地影响了当时美国人的观念和生活。不幸的移民老科学家,在麦卡锡主义气焰最盛的时期,也迎来了自己命运的最黑暗时刻,成为遭人构陷的对象。当众多杰出的物理学家被剥夺了赴国外旅行的权利,他们之间也不被允许互相讨论专业,只是出于战时对敌方获取曼哈顿计划资料的恐惧——这样的侵权行为,和后来的“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那数不清的举发和控告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不停地向公众发言,并且接受社会恶意大于善意的反馈,甚至是孤立,伴随了爱因斯坦人生的最后十年。一个人的荣誉或许来自于他的反对派那里。对爱因斯坦来说,媒体攻陷早已不是新鲜事。一战时期的柏林媒体指责他的和平主义,战后德国民族主义者的反犹思潮对他的打击,希特勒的爪牙出现后,爱因斯坦又屡次成为亲纳粹媒体的箭靶。来到美国后,当他对这个国度产生认同感并把它看做终老之地,又成为政府和深右派的种种抨击的对象。作为伟大的和平主义者,反种族歧视主义者、国际主义者、有自己倾向性的社会主义者,爱因斯坦在读者眼中现在已经全然不是那个被鼓吹和修饰为活在云端、不介入现实的科学巨人,浩繁的“爱因斯坦档案”强有力地反证这个人的丰富和多面性,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应当去怎么做。人,因思想复杂而成为这真实世界之灵。这是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最贵重的认识。2011.3.16


 爱因斯坦档案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