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性格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料典籍 > 历史的性格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63385126
作者:刘义光
页数:301页

章节摘录

毛润之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填得一手好词,枪杆子也玩得滴溜转,从游击战争到三大战役,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如眉山苏东坡的小札,高妙而挥洒自如,一点不比羽扇纶巾的英雄逊色。毛润之先生一生依然小学老师的样子,喜读书,尤精通《通鉴》。吾于是书中探得些其军事思想艺术继承之旧痕。吕蒙人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无故骚扰百家人家,更不能随便拿人财物。吕蒙有个老乡,擅自拿走百姓一个斗笠来盖官铠(战衣)。本来老乡拿斗笠也不是为自己,但吕蒙还是不顾情面,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李渊初起兵,西河郡不听号命,李渊派建成、世民带兵征讨。当时军士多是新兵,建成、世民与他们同甘苦,也能体谅他们。部队行经农庄,近道有苹果树,建成、世民约束部队“非卖不食”。偶尔发现军士有偷摘水果吃的,则照价赔偿主人,也不追究是谁干的,军士及民感悦。吕蒙与李建成、李世民,既懂得统兵之道,又懂得做群众工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然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李建成只是在玄武门之争的时候失败。

前言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此联出自明人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我很是喜欢。熙宁元年(1068),《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司马光请辞“翰林学士”一职,对宋神宗说:“臣讲读经史,粗有所采,而应对宾客,实非所长。”不佞不敢与温公比,但“讲读经史”的性情却是相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祖籍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世称涑水先生。公元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县,其父司马池时任光山县令,便以“光”命名。公元1086年,司马光病卒,年六十八,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故后人又称司马温公。司马光一生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被目为“旧党”、“保守党”,此又另当别论。司马光编撰《通鉴》是花了大心血的,前后总共花去19年时间,这还不包括他写《通志》的时间。治平三年,司马光向宋英宗进呈《通志》八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通鉴》周纪5卷、秦纪3卷。司马光编撰《通志》的缘起,是鉴于前代史籍太多,一般士子读来已是不易,更何况政务缠身的皇帝,于是立志要编一部简明扼要的通史,叙历代王朝兴衰,让本朝皇帝有所借鉴。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福祸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  ——柏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百年皆客  1.韩非的“叛逆”  2.韩信的市井之志  3.李广难封  4.刘邦与刘秀  5.文翁开蜀  6.老实人卓茂  7.王莽的因果  8.逸民(一)  9.逸民(二)  10.张俭及其他  11.说曹操  12.刘备托孤  13.累死诸葛亮  14.意气相期  15.王溶楼船  16.小生何晏  17.张宾张子房  18.青衣行酒  19.谢安的闲暇  20.王猛身后  21.文帝腹心殷景仁  22.梁帝讲经同泰寺  23.刘义康在安成读书  24.刘裕放弃中原  25.杨广的教训  26.柳宗元的政治冒险  27.三垂冈  28.文胆第二章  治乱因缘  1.政治广告  2.始皇刻石  3.嬖幸近臣  4.秦亡论  5.托孤事大  6.君臣之间  7.汉朝的性格:亦儒亦法  8.此地旧长安  9.论养士  10.骑兵兵种  11.京都与王化  12.东汉风俗  13.成事的气量  14.守望麦田  15.盗亦有道  16.选人的分寸  17.奉天子以令不臣  18.坐谈客  19.所谓南北  20.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  21.避祸  22.干宝论西晋之亡  23.绅士政治(一)  24.绅士政治(二)  25.英雄泪  26.要塞鬼兵  27.咳唾为恩  28.寒人掌权  29.大臣之体  30.谏的分寸  31.赌徒种种  32.是非如麻  33.文可安邦  34.云梦之竹  35.谏臣的担当  36.一君之身  37.不战而屈人之兵  38.儿子得道  39.毛泽东的手笔第三章  文成经纬  1.关于“挟书律”  2.学者之担当  3.立言之体  4.官员的读书  5.卜筮之道  6.来点精致  7.鱼片汤  8.读史的态度  9.另解陶渊明  10.开馆授徒  11.鸠摩罗什法师  12.魏晋小战国  13.北魏重儒  14.书生之见  15.清雅之士  16.魏收撰“秽史”  17.当年讲坛  18.文人病  19.以指指月  20.沈约撰《宋书》  21.寻找雅乐  22.王通讲学河汾之间  23.书房里的机关  24.文士与儒士  25.旧唐密码诗  26.经尘一骑  27.史上第一家书院  28.国人对知识的尊重  29.朋友讲习  30.私塾教育第四章  渔樵评弹  1.不君不臣  2.富贵之志  3.陈婴母与王陵母  4.“刑不上大夫”论  5.关于无为  6.所谓陶染  7.婚姻自由  8.东汉的反季节蔬菜  9.我的自留地  10.看菜吃饭  11.限年取士论  12.文明岂可恃乎  13.小人不可得罪  14.天造草创  15.发现母亲  16.谁动了我的凤凰池  17.此山此水  18.黄金与土同价  19.如此执法  20.言与行  21.幸福指数  22.关于精英教育  23.入乡问俗  24.妇德  25.文辞欺人  26.寥落古戏台  27.东风西风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之书,其对老百姓之大用却少有人解说,《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从一介布衣之视角,将《通鉴》中那些精彩的人与事,一一说与你听,对照当世见闻,在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中,似看-场大戏,如逆旅千年。

作者简介

《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讲述中国人之所以钟情历史,是因为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借鉴往事以知照当下,方能做到出言适要、行事得宜。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目的也是如此,欲使读者在历史的兴亡与荣辱中,”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资治通鉴》纪兴乱、论成败、志卓行、述得失,评注者甚众,各家皆能体贴出不同道理。《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从平民百姓的视角,读史论世,品评人物,自成风格。作者解说古人谋国谋身之道,非纠缠于一般为人津津乐道的权谋、诈术,而是特别强调儒家的“大德敦化”、文治教化在历史中的作用,于闲情雅趣中透视历史的性格。

图书封面


 历史的性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只是过去,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里面了。因为历史的性格脾气,是一如既往的不变。——楔子翻开《历史的性格》,这本书,是在一个夜雨秋灯的晚上,窗外无际的原野,夹杂着声声蛙鸣,安静的感觉如同大地静穆的笑,袭上心头。读了开篇,便再也不肯放下,合上书本的时候,脑里已印上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本简单朴素的书,正如一切好书一样,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见解,能在行文之中轻易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刘义光先生淡淡的笔法,如同家常的语调,绝不拖沓、散漫,只是静静地观看历史,偶尔也开几句历史的玩笑,诙谐又有味道。这本书其实只是作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汇合,《资治通鉴》当然算得上一本好书,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至于有人怀疑整个二十五史的真实与否,作者在《读史的态度》(第193页)一文中就谈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些都是可以留给后人的实录,连君王本身都无权过问。能从曲折出探出隐情,才是正经的读史态度。历史的记述毕竟是真实的,虽然有所瑕疵,但终究是信史。一部真实的历史,就是能坦诚地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将来又是什么样子。其实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一样的,即使历史告诉我们的只是过去,但现在和将来都在里面了,——历史的性格本来就是不变的。刘先生读通鉴,从平民百姓的视角,读史论世,品评臧否,笔画之间自成风格。可以说,关于历史的兴亡成败、功过得失,历朝历代都不泛评述者,各家道理也是层出不穷的,但是多数人的读史都是将历史摆在高雅的案头,如刘先生那样,将一套历史的性格平民化了,以平和的笔法叙述家喻户晓的故事,简明扼要又通俗易懂,让人们觉得通鉴不仅是束之高阁的孤高文章,百姓也可读之。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历史人物事件保持清醒的认识,这些清醒的认识融注着丰富的情感和对历史强烈而深沉的爱,所以作者不仅能置身历史之上,又能穿过时空的迷雾,走在历史之中,将历史的各个瞬间通过自己的观点刻画出来。刘先生读通鉴,实是随心所欲,任凭兴趣走向,随读随录,随记随查,帝王将相有之,公卿大臣有之,野史趣谈也有之。加之笔法不定,时而如显出观月,时而如隙中看马,有时又单刀直入,有时却迂回曲折,作个简单考究。无论怎样读,都是趣味一番也。刘先生解说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故事,并非简单地纠缠于一般人所谈的权术谋略,而是特别强调安身立命、安邦兴国之道,于闲情逸趣中将历史的性格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文字的温雅,也体会到了兴亡之故。作者在《文可安邦》(第157页)一文中谈到一言可安邦,一言可丧邦。唐太宗得天下之后,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即文可以安邦者也。刘秀以儒生身份荣登大宝,实具三代遗风,在“天下未定,战争方亟”之时就起用了对革命贡献不大的卓茂,位在三公之右,司马光就大大赞扬了一番。文可安邦,改变了我们对“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使失意的书生从中多少能得到一些振奋和希望。遥想西汉时期,陆生经常在人面前谈到《诗书》。高帝十分反感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不服气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所以,以武夺天下,文可安邦也!刘先生除书写帝王将相、高风亮节之士外,也写了很多小雅趣事。在《青衣行酒》(第45页)一文中,作者从晋怀帝青衣行酒谈起,说到白衣卿相、十二章纹等,对旧时服饰作了一番小考,实在有趣。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如同东去的大江,淘尽了多少英雄人物,昔时的才子佳人,布衣卿相,都化作了冢中的白骨。幸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籍,记录了那些风流往事,记录了人物的名姓,还有只言片语的痕迹。让我们今天翻开书,心还能随时光流逝中的人们一起跳跃,而刘义光先生的《历史的性格》就是将他所爱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只言片语都是一个个生动的面庞。同时他的特色是站在平民的角度——即是通俗易懂,将厚重的历史通过简单的言语展示给大众。或许历史就应该简单地读,而不是长篇累赘,从繁复历史长河中勾勒精要,就像浓淡几笔,就能画出万水千山一样。研究历史的人多了去了,反而是穷其枝叶,倒不如刘先生的寥寥几笔,反而得其英华。正如禅语云: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简单,就能取历史的精要。当然,由于这本书是作者读史的心得集合,随读随记的文字,讲求的是信手挥来,自然不能和规矩方圆的文章相比。文章都是作者快意的品读,难得见一片法度俨然的文字,或许它算不上大家闺秀,作小家碧玉也无可厚非矣。若果读者把这本书当做茶余饭后、夜雨秋灯静心所看之书,倒也有一番雅趣。作者曾言,他读通鉴如饮河之鼠,将通鉴一路读来,有感于心便发而言,得读书笔记274张,后修改而成此卷《历史的性格》,故此文唤作:饮河之鼠,布衣读史。
  •     这种类型的书真是难得一遇,作者把历史中许多典故、人物故事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分类,简洁扼要,给广大普通读者予启迪,令人回味、反思;从历史的人物中挖掘出人性的东东,值得借鉴的处世案列。与其说是历史的性格,还不如说是历史的规律。一口气读完,只可惜感到作者提炼的主题似乎太少了。
  •     喜欢这本书娓娓道来、从容平和的文字,把《资治通鉴》里边很多精粹的地方提炼出来了,通过读经讲史透出对现实的关怀,难得,难得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书的确是好书,但是卓越的服务真是越来越差,不是我诋毁你们,你们可以查看一下我的购书记录,也算是你们的忠实客户了,但你们确实越来越让我失望。首先是发货速度太慢,这个就不说了,你们看看从下订单到发货是多长时间吧。其次是快递的服务态度太差了,简直就是大爷,让人买了东西心里郁闷。每次送货都是打电话指定地点让我自己去取,既然这样,你们还承诺什么送货上门啊?等这次订单的书到齐了,以后不会再来买你们的书的。也许我是微不足道,但我要让你们知道一个企业的形象树起来不容易,倒掉恐怕会很容易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终有一天我会看着你们这个企业消失的。
  •     没有读过《资治通鉴》,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下。每一个故事都很简短,也很易懂。不错。
  •     发货速度比较快的了,书的质量很可以的。
  •     感觉作者只是写给自己,而不是写给读者看的,也没有从中读出作者的体会,给人以启发或者什么收获。后悔买了。
  •     短小精悍,内容充实。
  •       书名起得不错,叫人一看就有想读的胃口。序写的也不错,叫人觉得态度端正。语言习惯也深合我意,比如喜欢抖个小包袱、弄个小倒装什么的。而且根据我读二十四史的经验,不论好坏,能成书评论一番,不是一遍能行的,没有个三年两载的研习很难,说明作者至少是下了些功夫的。
      
      但是,内容很一般。问题有两点:其一,不深刻。不过是翻译了下,重新排排顺序,却没有独立且信服的观点,当然本书在序里面就谦虚的说了不过就是业余爱好者的读书笔记,作为读者也就不用把书当作专业观点看待而过于苛责了。其二,不但不深刻,甚至可以说有些肤浅。主要是说作者看问题往往流于表面,得出的结论自然失之偏颇、经不起推敲。
      
      随便举个例子。作者认为韩信不反汉完全是因为他的忠义。这怎么可能呢?一方面,那时侯的人还没有后世改造过的儒家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的忠义观的约束,所以在政治阵营中视势选择并没有太多的道德负担,虽然《三国演义》里面塑造了众多忠义的典型,但是书成于明初,实际上代表的是明朝人的价值观,所以在当时持续了几百年的攻来伐去的“无义战”的局面才刚刚过去不久,即使反汉也不算多么不忠不义的事。
      
      另一方面,韩信固然没有张良、陈平那般心机,但是对于天下大势还是基本看得清的,不然也不可能提出长途奔袭攻取项羽后方这条远见卓识的战略大计,实际上,尽管韩信控制了齐地,可以说有实力与刘邦项羽鼎足,但是一旦三分之势真的出现,那毫无疑问不论是时控地域面积、后方战略空间、政治动员力量、经济力量储备都是最弱的,就好比三国时失去荆州的蜀汉,而且还没有蜀汉后方根据地稳固的优势,所以韩信作为一个思想成熟、决断独立的战略博弈者,首先考虑的是得失,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忠义。
      
      当然,我也认为由于韩信的出身和经历,所以他为人有感怀知遇之恩的情愫,而且在涉及到政治联盟和决裂这等大事的时候,这必然成为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它的作用,仅仅是心理天平不上不下时、放在哪边哪边沉的一颗不很大的砝码。
      
      再一例。赫连勃勃手下认为在军阀乱战的局面下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而赫连勃勃则认为根据地不如运动战来得实际,作者以此来类比毛主席的游击战争。当然我也看的出来作者就是那么一比,来说明毛主席从历史中借鉴这个观点,但是问题是这个例子举的有失严谨了。赫连勃勃的出发点是,他的军队是北方南下的骑兵,一方面既没有群众基础也没有农耕社会守城的经验,另一方面本身他们就是靠掠夺解决供给,不适合依靠根据地作战,再者那个时候的根据地有手下人贪图安逸和封赏的目的,和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不完全相同。而作者忽略了毛主席的游击战争,恰恰是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为基础的,甚至根据地建设这个战略问题还要高于游击战争这个战术问题,赫连勃勃的游击是延续北方游牧民族逐草而走的习惯,而毛主席的游击则恰恰是农耕社会依托群众的根据地战术。
      
      
  •     写的还不错,没事儿的时候就拿起来读一读。很薄的一本,要是再多点儿内容就好了。
  •     第一次近距离面对书的作者,从天涯煮酒论史一路气喘吁吁地追到这里,虽谓天涯之路遥远身疲(呵呵),亦是不亦乐乎。余一直在天涯煮酒尾随作者的帖子“我的理想国_透视“臣光曰””,时不时地吹捧一番。忽一日,作者发布消息,言及前一个帖子《历史的性格》一书出版,顿觉眼前一亮,心中亦不免感慨,原来天涯高人自是隐而不露,于默默中耕耘、崛起。... 阅读更多
  •     书很好,如果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就发现作者的功底实在是深厚。

    不过俺就是业余看看,感觉有点深,不过他的另外一本,叫做“天下蓝图”。
  •     书的质量很好,刚看了一点内容很喜欢。
  •       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只是过去,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里面了。因为历史的性格脾气,是一如既往的不变。
      ——楔子
      
      翻开《历史的性格》,这本书,是在一个夜雨秋灯的晚上,窗外无际的原野,夹杂着声声蛙鸣,安静的感觉如同大地静穆的笑,袭上心头。读了开篇,便再也不肯放下,合上书本的时候,脑里已印上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本简单朴素的书,正如一切好书一样,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见解,能在行文之中轻易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刘义光先生淡淡的笔法,如同家常的语调,绝不拖沓、散漫,只是静静地观看历史,偶尔也开几句历史的玩笑,诙谐又有味道。
      这本书其实只是作者读《资治通鉴》的心得汇合,《资治通鉴》当然算得上一本好书,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至于有人怀疑整个二十五史的真实与否,作者在《读史的态度》(第193页)一文中就谈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些都是可以留给后人的实录,连君王本身都无权过问。能从曲折出探出隐情,才是正经的读史态度。历史的记述毕竟是真实的,虽然有所瑕疵,但终究是信史。
      一部真实的历史,就是能坦诚地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将来又是什么样子。其实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一样的,即使历史告诉我们的只是过去,但现在和将来都在里面了,——历史的性格本来就是不变的。
      刘先生读通鉴,从平民百姓的视角,读史论世,品评臧否,笔画之间自成风格。可以说,关于历史的兴亡成败、功过得失,历朝历代都不泛评述者,各家道理也是层出不穷的,但是多数人的读史都是将历史摆在高雅的案头,如刘先生那样,将一套历史的性格平民化了,以平和的笔法叙述家喻户晓的故事,简明扼要又通俗易懂,让人们觉得通鉴不仅是束之高阁的孤高文章,百姓也可读之。
      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历史人物事件保持清醒的认识,这些清醒的认识融注着丰富的情感和对历史强烈而深沉的爱,所以作者不仅能置身历史之上,又能穿过时空的迷雾,走在历史之中,将历史的各个瞬间通过自己的观点刻画出来。
      刘先生读通鉴,实是随心所欲,任凭兴趣走向,随读随录,随记随查,帝王将相有之,公卿大臣有之,野史趣谈也有之。加之笔法不定,时而如显出观月,时而如隙中看马,有时又单刀直入,有时却迂回曲折,作个简单考究。无论怎样读,都是趣味一番也。
      刘先生解说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故事,并非简单地纠缠于一般人所谈的权术谋略,而是特别强调安身立命、安邦兴国之道,于闲情逸趣中将历史的性格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文字的温雅,也体会到了兴亡之故。作者在《文可安邦》(第157页)一文中谈到一言可安邦,一言可丧邦。唐太宗得天下之后,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即文可以安邦者也。刘秀以儒生身份荣登大宝,实具三代遗风,在“天下未定,战争方亟”之时就起用了对革命贡献不大的卓茂,位在三公之右,司马光就大大赞扬了一番。
      文可安邦,改变了我们对“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使失意的书生从中多少能得到一些振奋和希望。遥想西汉时期,陆生经常在人面前谈到《诗书》。高帝十分反感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不服气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所以,以武夺天下,文可安邦也!
      刘先生除书写帝王将相、高风亮节之士外,也写了很多小雅趣事。在《青衣行酒》(第45页)一文中,作者从晋怀帝青衣行酒谈起,说到白衣卿相、十二章纹等,对旧时服饰作了一番小考,实在有趣。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如同东去的大江,淘尽了多少英雄人物,昔时的才子佳人,布衣卿相,都化作了冢中的白骨。幸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籍,记录了那些风流往事,记录了人物的名姓,还有只言片语的痕迹。让我们今天翻开书,心还能随时光流逝中的人们一起跳跃,而刘义光先生的《历史的性格》就是将他所爱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只言片语都是一个个生动的面庞。同时他的特色是站在平民的角度——即是通俗易懂,将厚重的历史通过简单的言语展示给大众。
      或许历史就应该简单地读,而不是长篇累赘,从繁复历史长河中勾勒精要,就像浓淡几笔,就能画出万水千山一样。研究历史的人多了去了,反而是穷其枝叶,倒不如刘先生的寥寥几笔,反而得其英华。正如禅语云: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简单,就能取历史的精要。
      当然,由于这本书是作者读史的心得集合,随读随记的文字,讲求的是信手挥来,自然不能和规矩方圆的文章相比。文章都是作者快意的品读,难得见一片法度俨然的文字,或许它算不上大家闺秀,作小家碧玉也无可厚非矣。若果读者把这本书当做茶余饭后、夜雨秋灯静心所看之书,倒也有一番雅趣。
      作者曾言,他读通鉴如饮河之鼠,将通鉴一路读来,有感于心便发而言,得读书笔记274张,后修改而成此卷《历史的性格》,故此文唤作:饮河之鼠,布衣读史。
      
      
  •     明了通读
  •     这本书出自天涯煮酒论史。天涯也是个江湖,有点击率造假,有党同伐异,有更换马甲左右互搏,熙熙攘攘,为名为利的真是不少。但也有很多从容淡定的人,撰文只为读书,为与同道好友分享心得、切磋琢磨。网名为翰林祭酒的刘义光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帖子我总是偶尔上去读读,如同一时心动,到山林之间拜访一位老友。... 阅读更多
  •     一本轻松的历史读物
  •     用布衣的语言分析历史,见解独到,别出心裁。
  •     从下单到收货,有十二天的时间,就是太慢了,下午下次不要这样了,呵呵
  •       喜欢这本书娓娓道来、从容平和的文字,把《资治通鉴》里边很多精粹的地方提炼出来了,通过读经讲史透出对现实的关怀,难得,难得
  •     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     纸有点黄,不过内容不错
  •     没感觉作者的布衣角度 倒有点装深沉 但他也不容易了 能把自己的感觉出书 敬佩下 被作者的所谓布衣解读通鉴给唬住了
  •       【7月14日】
      其一:所谓南北
      1. 孔孟文章是北方文化的代表,简约、厚重;老庄是南方文化的代表,空灵、飘逸。——南怀瑾
      2. 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究其枝叶。——《北史•儒林传》
      3. 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世说新语》
      4.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肤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深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颜氏家训•音辞篇》
      
      其二:成事的气量
      刘秀之兄刘縯个性刚强,后被起义军首领更始帝刘玄妒忌杀害。刘秀虽然万分悲痛,但却面无声色。“惟深自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后建功立业。
      
      其三:汉朝的性格
      汉宣帝太子刘奭“柔仁好儒”,有一次劝诫汉宣帝重用儒生。但是汉宣帝严厉地批评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即使在“独尊儒术”之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汉宣帝仍然坚持“以霸王道杂之”,一语道破历朝历代统御王朝的天机。
      
      【7月15日】
      其一:
      后唐创立者李存勖,以三垂岗战役而名动天下。清人严遂成写有《三垂岗》诗一首,记述其人其事: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何朱梁跋扈何。只手难付唐社稷,连城尤拥晋山河。
      风雨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岗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此诗记述了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的功业。据说毛泽东在晚年有一次专门要秘书查找此诗,并盛赞李存勖。但不知此诗是否反映了毛泽东对毛岸英英年早逝,后继无人的耿耿于怀。
      
      其二:
      欲守成者,舍儒者何以哉。——胡三省
      
      其三:
      作论者有三不必、二不可:前人所已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可作也。巧文深刻以攻前贤之短,而不中要害;取新出奇,以翻昔人之案,而不切情实。此二不可也。作论须先去此五病,然后乃议论文章耳。——【清】周永年《先正读书诀》
      
      其四:
      东晋郭璞有一次想为颜含算卦。但颜含道:“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兴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
      ——表现了儒家的“不怪力乱神”的品格,论者的风骨、正人之论令人钦佩。
      
      
      【7月16日】
      其一:
      “博观往迹,默察时变,以坐论胜败,则书生之见,固非武夫健将之所能及也。”——胡三省
      
      其二:
      曹丕曾说:“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批评文人多恃才傲物,往往忽略生活枝节,导致他人对他们多有看法。从他的弟弟曹植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文人多有此通病。我们后人当引以为戒。
      
      其三:
      “以指指月,指本非月”,手指能够把月亮指给我们看,但手指本身不是月亮,我们也不是想要看手指。推而广之,读书并不是为了当人体书橱,透过文字、有所领悟才是自己的学问。
      
      【7月22日】
      其一:文士与儒士
      1.“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唐】裴行俭
      2.清代王夫之主张启蒙教育应当先儒后文。儿童应当先读经书,待成德成材、志正学充之后,再读文赋,可收辞近旨远的妙用,过早读文赋,可能“导幼学以浮华”。
      
      其二:
      余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把卷无几,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年来,颇自惩艾,而聪明已耗,不如昔之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数次,掩卷茫然,虽勤而善忘。嗟夫,败慧业者,当此二物也。——秦观
      
      
      
  •     很不错的
  •     该书个人认为含金量很高!我在当当网上找书,无意中发现了这本“布衣读《资治通鉴》名字马上就把我吸引住了。。。作者:刘义光,一介布衣是如何解读号称帝王之书的呢?正好我买了柏杨的二辑白话资治通鉴。不知道如何看,或者说:看过后真正能汲取到什么对我自己有帮助的心得!布衣读《资治通鉴》”这本书可作为导读帮了我的大忙!他的读史随笔篇幅短小,含金量高,有嚼头!他在评古论今的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感想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一直一来我在选购图书时,比较注重是不是名家的手笔~。。。。对什么张三李四写的破书一般不会注意的。也许我孤陋寡闻——刘义光,是啥名人我真不知道!看来以后俺真得改掉以前的浅薄见识了~~一句话,期待着作者的新书。
  •     挺通俗的分析 还不错 值得一读
  •     太一般了,没什么内涵
  •     刘兄尝通读《资治通鉴》,三年而著成《通鉴札记》,驰骋古今,议论纵横,凡一百三十篇。余以为此作暗合《史记》篇数,史识尤称精当,足成一家之言。其《通鉴札记》之六十六有总体评论魏晋学术思想习尚者,寥寥数字而大概尽见,实有益于读者焉!今以《历史的性格》为书名出版,热烈祝贺!
  •     一般,没有想象的好.
  •     无意中发现这本书,现在放在床头,几乎每天在睡前看几篇,真是佩服作者的学识.就象听一位老者在讲通鉴的故事,并加上作者自己的见解来讲.每看一次都会有不同的认识.
    作者刘义光,感觉象是一人学者,或者大学的老师.
  •     本书基本上是作者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依据现在中国的情形,生发出的一些感想,然后叙述开来。这些感想之间,没有什么关联。阅读这些散漫的感想,当然也能有一些感想,但是缺乏一种获得启迪的快感
  •     可以说是作者的读史日记,很散,又不吸引人。如果是名家的读史新的可能会好看,但这位作者我确实、、、
  •       这种类型的书真是难得一遇,作者把历史中许多典故、人物故事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分类,简洁扼要,给广大普通读者予启迪,令人回味、反思;从历史的人物中挖掘出人性的东东,值得借鉴的处世案列。与其说是历史的性格,还不如说是历史的规律。一口气读完,只可惜感到作者提炼的主题似乎太少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