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208086333
作者:[英] 威廉·多伊尔
页数:22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经典解释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大革命的研究者们都记得这一年是攻陷巴士底狱150周年。当时,法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大批论述大革命及其意义的著作问世。毫无疑问,这类学术活动中最杰出的作品就是乔治·勒费弗尔讲述大革命起源和爆发的简明著作:《八九年》(Quatre-Vingt-Neuf)。这部著作完全陶醉于1789年的丰功伟业中,而它自身也在出版几年后成为一个历史事件。维希政府认为.这是部颠覆性作品,它的大部分版本都被销毁。不过,194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尔默(Robert R.Palmer)将它翻译成英文,名为《法国革命的来临》(The Coming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很快它就成为整个英语世界研究法国革命的基本读物。到1959年勒费弗尔去世时,这部著作的英文版已经卖出了四万本。它仍然是、并继续会是一位研究法国革命的史学大师的典范性的历史著作。很多年来,它对旧制度临死时的剧痛的分析、对其病因的分析一直被视为权威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称之为关于大革命起源的“经典”解释。 ……

内容概要

威廉•多伊尔(William Doyle),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1939年以来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论著
第一章 经典解释
第二章 修正主义
第三章 后修正主义
第二部分 旧制度的瓦解
第四章 财政危机
第五章 政府体系
第六章 反对者
第七章 公共舆论
第八章 改革及其失败,1787-1788年
第三部分 权力之争
第九章 贵族
第十章 资产阶级
第十一章 选举之战,1788年9月至1789年5月
第十二章 经济危机
第十三章 三级会议,1789年5月至6月
第十四章 巴黎的民众
第十五章 农民
第十六章 结论:新制度及其原则
进阶阅读书目
索引

作者简介

本书是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经典著作。
在这部最新修订版中,威廉•多伊尔首先总结了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们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然后提供了他自己的解读。他分析了旧帝国是如何分崩离析的:法国政府遭遇到的财政危机、政府治理系统的失灵、反对派力量的壮大以及政府最后的改革努力的失败,这一切都使得法国不可避免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然后,作者分析了大革命初期的权力之争,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农民、巴黎市民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作者由此讨论了选举制度、经济危机、土地革命对大革命发生的催化作用。

图书封面


 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太长想直接看结论的童鞋,请直接看倒数第三和第二段,最后一段不是结论,只是对结论的补充。为何法国大革命会陷入无止境的恐怖暴虐?——多伊尔的《法大革命的起源》的读后感大革命前,法国社会已被拥有不同特权(或者说权利)的阶层或者说群体给完全割裂,各自的群体有各自的对方不拥有的特权。比如高级贵族拥有免税和独享高级官职的特权,而商人阶层独自经营的高利润的商业贸易特权,又为高级贵族鄙视又是他们不可以参与的事业(具体可看《法国大革命的起源》)。高级贵族成为一个社会彻底寄生的贵族,寄生者不可参与高利润的生产经营,而生产经营者又不可直接染指寄生特权。这对两者的特权都是一种保护,而两者又互相嫉妒羡慕憎恨对方的特权。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不同特权,绝不限于我举例的这两类。就贵族来言有穿袍贵族佩剑贵族,有家族年代久远的老贵族与新花钱购买的新贵族,有富裕贵族与也有贫穷的贵族。他们总是前者鄙视后者,但往往以一个标准是居上的,以另一个标准而言又是被鄙视的,不一定所有穿袍年代久远的贵族都是富裕贵族。有可能是一个没落贫穷但家世久远的老贵族,愤怒着看着一个个暴发户通过购买官职变成了新贵族。资产阶级这个等级也是如此,许多从事金融行业的资产阶级他们富裕的生活,使他们与贵族几乎没有两样。还有许多小资产阶级,生活并非很宽裕但也并非穷苦。而有些所谓资产阶级,是购买中小官职和土地的资产阶级,他们是一群从资产阶级为转变成贵族而奋斗的阶层。以及从事律师医生,并非直接从事工商贸易的专业资产阶级。总之所谓的资产阶级这个等级,他们内部互相之间千差万别。至于教士很简单,少部分高级教士和贵族一样,大多数人普通教士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这二者可直接归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那个等级。还有普通老百姓包括农民和工匠工人这类,这个三个等级之外的一个等级(虽然第三等级理论上包括并他们,但实际上第三等级的议员并没有他们的人)。许多人都说到大革命前的法国经济繁荣,一个结果是让许多阶层通过经商发达起来,出现一个强有力的资产阶级的第三等级。但是对许多老百姓而言,经济繁荣带来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速度始终是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增长的速度。同时国王越来越多的花销却不断加在他们的身上。有人觉得经济繁荣却发生大革命让人十分困惑,其实这一点也不困惑,实际上这样的经济繁荣加大了三个等级之外的人与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经济始终在增长能缓和这个矛盾,但是大革命前突然而来的农业歉收危机,还有经济危机财政危机等诸多危机,于是一下子点燃了矛盾。大革命爆发时工人阶级甚至要用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来购买面包,才能养活自己一家人。而这只是按照平均工资计算的结果,肯定有许多人缺衣少食,盗匪横行。于是一下子让城市里饥饿的人去围攻凡尔赛还有巴士底狱,让农村的农民都去焚烧贵族征收地租的账册和他们的城堡。特权与特权将社会割裂,特权与特权之间互相摩擦,社会运转始终低效问题越来越多。因为权利并没有按照社会变化的需要而合理分配,因为所有财富最终都趋向于购买官职和土地,少数寄生阶层成为了社会的典范,也就没有像英国那样从事工商贸易向外扩张殖民。社会各阶层拥有各自的特权,实际上相互而言,又意味着各自不拥有对方的特权,以这个角度看,互相歧视着对方。要改革就要逐渐一部分人一部分人的消灭他们的特权,逐渐有选择的单独消灭一部分人的特权,也意味着对这一部分人的额外歧视。所以各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仅有的特权,以反国王专权暴政的面目出现赢得舆论,就如一个个独立的封建堡垒身披甲胄,软弱的国王和政府总是难以下刀叉。国家始终难以进行有效的改革,到最后导致了大革命的崩溃。而三级会议三个等级的划分,僵硬的按照一百多年前的方法,将社会硬性划分为三个互相矛盾的部分。但是三个等级内部矛盾千差万别,每个等级的不同群体又与别的等级的群体有着更近似的利益诉求。这样硬性的划分,更重要的是社会由来已久的偏见,将各种特权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化。按照贵贱身份,按照经济地位,或者按照宗教信仰,三个不同的标准,产生了三个互相矛盾的秩序,阻碍了各个阶层互相融合的过程,加速了社会的崩溃革命的发生。再谈谈启蒙运动,三个互相矛盾的秩序结构,自然是无法维持。而启蒙运动的作用,是在精英和有教养有知识的阶层那里,将旧有的意识形态给摧毁,加速了旧有的意识形态导致的那种社会秩序,在精英阶层的心中的崩溃。启蒙运动和海峡对岸英国的范例,在这些阶层那里让他们希望有一个有良好教养的精英阶层来统治国家,也就是他们自己来建立来统治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而非国王的专权。国家财政破产时,权贵阶层之外的人已经被压榨到无以复加,向他们再继续征税是不可能的。所以国王只能向免税的权贵阶层征税,这就为他们向国王索要统治国家的权利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向他们征税也就意味着放弃他所拥有的免税特权,放弃特权来换取立宪制让他们参与统治国家,而各个阶层放弃自己的特权则是到了危急关头不得不进行的改革。开三级会议起因只是为法国国王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但面对愤怒的巴黎市民还有各省农民带来的的无法抗拒的压力,于是会议也就变成必须打破各自的特权的改革,以便解决问题舒缓民怨,让权利重新分配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国民会议那一群议员的集体激情下,国王妥协了,所有特权在一夜之间也都被废止了。这就是以往温和的改革进行不下去时,最后突然而来的暴雨导致的溃堤。所有特权突然被废止的结果,所导向的就是无政府和权力真空。这个时候革命已经是必然的,但是谁主导革命谁来填补这个权利真空,就会对谁有利。于是乎政治斗争开始,三级会议在争吵,国王在幻想自己的阴谋反击,陷于内斗无人管事。农业歉收使得粮价飞涨,粮价飞涨又使得许多人没有闲钱购买工业品,再加上法国的工业本来就竞争不过英国,导致了工业萧条大量的城市工人失业。同时法国政府财政破产,征税更加严厉加高了物价,这就更加激化了城市居民高物价带来的民怨。物价和失业飞涨,而这导致出现了大量没有工作又没饭吃的愤怒群众。国民会议里争权夺利的精英,都只顾着自己争权都忘了组织一个有效的政府去面对各种急切的危机。比如农业歉收导致物价飞涨,饥荒导致普遍的恐惧,有粮食的地方不许粮食外流,没粮食的地方陷入彻底混乱,盗贼横流。本来通过政府将粮食适当的调配,可以将损失减到最小,而无政府的结果却是将损失放大到最大。国民会议编写一部宪法固然是高尚的举动,但不同文本的宪法也同样体现着他们不同阶层的利益,可是宪法本身不是有效的政府。他们首先为了战胜国王拒绝改革的态度,战胜他对国民议会建立立宪制的种种抵抗,不得不借助这群饥饿愤怒的巴黎市民的力量对抗国王。靠巴黎市民的支持废止了国王的许多权利,将这些权利给予了国民议会。但是国王始终试图勾结外国军事力量来镇压法国的革命,国民议会掌权的立宪派也就不得不继续依赖群众运动来反抗国王,于是国王变成了全民公敌彻底打倒在地被软禁起来,最终在群众欢呼声中将他送上了断头台。当国王失去威信被软禁的时候,靠王权一手建立的政府也一同瘫痪,掌权了的吉伦特派成为了事实上行使政治权利的政府,他们成为了新的焦点。可是那么一群人在本就糟糕的环境下行使好他们得到的权利,这谈何容易。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打倒国王后吉伦特派依然难以解决。于是他们重蹈覆辙,温和派垮台激进的雅阁斌派掌权,但问题依然无法解决,一样还是被愤怒的群众打倒。罗伯斯庇尔和路易十六一样,都上了断头台。国民会议那里吵吵嚷嚷,国王也没闲着。具体说来国王不该受蛊惑,总是想勾结外国军队来反对拥护他当国王的君主立宪派的改革,不愿有人来威胁他说一不二的权利。如果国王的贵族和第三等级的君主立宪派结合,或许相对力量更强大一些,更有可能组织出一个稳定的政府来。而君主立宪派自己是夹在国王与雅阁斌派中间的一个派别,他若两面受敌,他是很难稳定局势的。 国王从心底里根本就不接受立宪制那一套,他认为这是贵族们对他个人的背叛。但是国王自己在国内又没有强大的支持力量,面对愤怒的巴黎市民,所以有时他又不得不违心的选择妥协。朝三暮四,里通外国,这让国王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而君主立宪派若不是国王总是阻挠立宪改革,自己也没有绝对力量强制国王改革,若不是如此也不会去利用愤怒的巴黎市民与国王对抗。因为他们都是有产者,自然十分疑惧无产的巴黎市民。国民会议里的议员们在群体激情的作用下,一致同意废黜了他们的种种特权,到后来国王也被废黜了,可以宣告这个旧制度建立的一切秩序正在开始彻底崩溃。可是各种精英依然主动的或者被动的利用群众运动互相混战,争夺政治上的主导者,更加没有任何一派能够有效的组织出一个政府来恢复秩序。究其原因,就在于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本来就已经彻底破裂互相对抗,没有任何一个阶层能够作为稳固的中间阶层,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秩序开始崩溃,导致正常的生产与贸易更难进行,物价涨经济跌,更多的人陷于绝境而愤怒,更加激化了矛盾。这就陷入了恐怖的恶性循环,矛盾越来越激化,激化到一定程度就成了零和游戏。这种游戏下,政客只能将所有愤怒都集中在对方身上,将对方作为反革命的祸首打倒,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于是在欢呼声中用断头台来解决所有问题,可是把一些人的脑袋砍掉容易,生命消失了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消失,政客(罗伯斯庇尔)施行的暴政也未能将问题压制住。最后所有参与游戏的政治人物都无法收拾残局,所有人都厌倦了都累了,那么也只有军事强人出场,靠强制力才可以收拾混乱的残局,而这自然又导向了个人独裁。拿破仑的个人独裁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至少他让过去各种乱七八糟的特权都见鬼去了,一部拿破仑法典开创了新的社会。但是以这种恐怖的结局,来指责当时的精英和大众不冷静,不应该如何如何,其实是没道理的。身处其中,面对社会的瓦解,许多个体的人采取的行动,就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从个人角度看都是十分理智的。指责大革命的暴虐,不如指责大革命前为何种种温和的改革总是不能有效进行,搞到如此稀烂的局面。而大革命的暴虐,正是一个无法维持的社会不得不崩溃后产生的各种恶果。
  •     比较清楚地讨论了有关法国大革命起源的学术史。多伊尔将大革命起源研究大致分为政治起源论、经济起源论、文化(实际上是社会)起源论,前两者是较为经典的解释,后者则算是修正学派了。译者虽不相识,算起来却是我的师弟。序言写得十分老到,是思路清晰的论文。译文有极少数缺憾,几乎难以察觉。总的来说堪称精工细作,值得学习。
  •     尽管已经过去200年,法国大革命至今仍吸引着无数后人的想象力。因为它是一切现代政治革命的原型,其孕育的现代政治思想也决定和形塑了迄今为止的世界,简言之,脱离法国大革命是不可能理解近现代世界历史的。然而吊诡的一点是:对这样一个重大历史现象,人们却迟迟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它究竟是怎样爆发的。与通常的设想相反,革命之所以在法国爆发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虽然当时法国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社会不公和压迫,但与其他邻国相比起来却不算最难以忍受的,甚至与法国较早的历史相比起来还算是好的。传统的解释常常强调资产阶级在革命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但更深入的研究却进一步表明:当时资产阶级不但人数很少(仅占全国人口6%),对政治事务总体而言都不大感兴趣,而且在当时这个流动性很强的社会里,资产阶级和贵族并非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似乎越是深入研究下去,越是发现关于法国大革命如何爆发的许多假设和解释都难以成立。这可能也是难免的。大凡这类极其重大的历史现象,总是在各种因素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下产生。这些因素本身大多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更是难以捉摸,因此不要说后人,即使是亲历这段历史的当事人,也常常有着无法看清事态起源和走向的困惑。用托克维尔的话说:“伟大的革命一旦成功,便使产生革命的原因消失,革命由于本身的成功,反而变得不可理解了。”而法国大革命这样的事件极其庞大,产生的档案文件和历史叙述汗牛充栋,也为后人综合把握并予以合理解释增添了难度。因此威廉•多伊尔在提出自己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之前,首先另辟一部分来讨论历来解释这一难题的三个历史流派,分析他们的观点之可取和不足的地方。随后的章节分为两大部分:“旧制度的瓦解”和“权力之争”。这一安排体现了作者的总体观点:即法国大革命(其实所有的政治革命都是)首先是旧制度危机的结果,用社会学家斯考切波不无夸张的话来说,革命常常是国家崩溃的结果而非原因,革命者只不过是把它“顺手从大街上捡起来”罢了。与之相辅相成的现象则是社会和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也许可以这么说:旧制度的瓦解使得革命的到来不可避免,而政治斗争则决定了革命何时以什么方式到来。法国这个看似强大的欧洲大国在1789年竟会走向国家瓦解,确实是当时许多人都大惑不解的。作者从五个方面入手讨论了旧制度的这一失败:财政危机、政府体系的问题、反对者、公共舆论、及改革的失败。所有类似革命中的国家瓦解,基本上都能看到这五个问题熟悉的身影。无论法国、俄国还是中国革命,政府首先都深陷于一个无法自拔的财政危机的泥潭之中,而且往往在此刻仅仅通过财政手段是无法治理财政问题的。而当时的政治体制的结构性弊端使得体系的每一层面充斥着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和效率低下,最终即使有政治家看到了危险迫在眉睫,却仍然无法推动这个庞大的体系转向改革以挽救自身。如书中所言,“阻挠国家改革的不是那些反对的力量,而是政府本身的惰性、不可靠和优柔寡断”,甚至旧王朝的瓦解和覆灭,也不是因为反对派或革命者,而是因为其自身内部结构型的矛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改革,改革者的选择往往极少。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一些改革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结果却反而使人们对剩下的束缚更加难以忍受了。托克维尔曾说:“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历史上很多国家的改革不但没有恢复政府的制度化权力,反倒加速了国家的解体——这种现象至今在非洲国家仍比比皆是。此外,改革通常意味着要将一些未曾尝试过的观念付诸实践,而它们的后果却难以确定,很可能反倒伤害了本已危难脆弱的局势。这就是为什么改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因,即使是失败的改革者,我们也应对他们的历史困境予以同情之理解。虽然可能“改革摧毁了改革派政府”,但改革一旦失败,旧制度的命运也差不多确定了,因为一个无力进行自我改革的政府,革命的暴风雨到来就已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不同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都被卷入到这个风暴眼中来:贵族、官僚、教士、军队、资产阶级、市民、农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预谋要搞一次革命,不同阶层的心理也不一样,他们中较为共同的一点也许是希望法国有所改变,然而这所有力量放到一起的冲突结果,却造成了一个所有人都未预见到的大革命。在这地狱之火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酝酿了大革命的公共自由的观念和喜好是最先消失的,这是我们尤其值得记取的教训。在当时一些人看来,革命是每一个人复仇的机会,“不是立新规,而是算旧账”。对大众来说,“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使他们有机会摆脱原有的限制。原本潜藏在地底下的力量终于像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在为革命提供巨大动力的同时,也使革命不久就以失序、暴力、无政府状态而告终。由于政府已经不再扮演把舵的角色,其他任何势力也无力担当这一角色,其结果是法国像一艘没有船长的大船,却以失控的高速航行在未知的危险海域之中。1789年之后发生的大部分事都没有预谋、也无法预见的,政治人物只能不断根据新形势临时应变,是被革命的潮流裹胁着向前的。就此而言,多伊尔说得没错,“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由革命者创造的。大革命创造了革命者,这样说可能更合理。”当年曾有人问周恩来对法国大革命怎么看待,他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答复:“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也许不论什么时候给它盖棺定论都是“为时尚早”的,因为每个时代将会有自己的解释和视角。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讨论法国大革命起源问题的意义所在,也是为什么历史学将一直有它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从经济、社会阶层分析大革命 不错。
  •     第二次读。法国大革命,实在是法各阶层的特权导致的矛盾无法调和,加上同时发生的各种危机,使得他们不得不靠打破特权来解决问题。但是打破特权同时也是迈向了无政府的开始。飞涨的物价等诸多问题无人能解决,于是革命从上层社会向全体人民扩展,政治势力加以利用愤怒的人民,于是革命越演越烈。
  •     简明 透彻,译文可读性强
  •      法国大革命修正主义史学派代表作,在总结1939年以来西方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缘起的传统学派修正学派新修正学派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即使一本优秀的法国大革命史学术综述,也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作者的关注点集中于高等法院的反叛
  •     比想象中更理论化些
  •     本书的解释视角更多经验主义,更多英国政治的实践经验参照,结合我们今天的体悟,是比较靠谱的解释。
  •     材料充分,论证清晰;第一部分对大革命起源问题的研究综述很有用。
  •     帮了大忙,后面靠谁呢?
  •     不同于旧式马克思主义史观的法国革命解读,没有单以资产阶级兴起为引子,秉持多因素论。
  •     嘿嘿,挺有意思的小书
  •     修正主义史学代表作,读之对法国革命会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令人感慨。历史原来是如此面貌。推荐与《法国大革命的诞生》对照,同样的材料,却可以解读出截然不同的观点。经典学说与修正主义的立场清晰可见。
  •     拖了这么久总算看完了
  •     清晰明了,不像有些书绕来绕去看得人云里雾里。
  •     是大革命造就了革命者
  •     法国大革命是值得仔细研究的
  •     “在复活科尚的同时,孚雷爷回到了另一个受青睐的保守主义命题:大革命是启蒙的产物”“转而声称1789年的自由主义诉求中就暗含着恐怖”——我怎么没都出来傅雷是这个意思呢?!
  •     说的挺透彻,简单地说:经济、民生是革命的源头~
  •     研究法国大革命起源最好的作品
  •     甚佳,简单精悍,多个角度,很强的现实感,一个绝对主义国家的体制如何逐渐消亡变成现实主义体制的(1780年代的农业歉收是个不可控的因素)。梳理39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很好的研究总结与阅读指南,传统解释已经没有市场,索布尔的勒弗菲尔的书可以不先看了,准备收多伊尔的那本牛津法国革命史
  •     有这社会后果的政治革命,且在八月之前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虽然这个国家已经药丸了。
  •     比较清楚的有条理的论述了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是研究和阅读法国大革命史参考最好的书!~~
  •     娓娓道来,分析透彻
  •     “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由革命者创造的。大革命创造了革命者,这样说可能更合理。”
  •     看了多伊尔的叙述,路易十六没有通常认为的那么无能哇
  •     英国的大革命修正派代表。读托克维尔的时候为了解大革命学术史,读的序言。正文分析旧制度很精彩
  •     13年2月4-5日,译文有一些问题
  •     近期,法国大革命的译作频出,但是论时间,这本可能反而是最近的作品(1999年第三版)。不能不说北大世界史确实功力深厚,颇有眼光。本书的前三章,是汉语译作中罕见的法国大革命文献综述,清晰介绍了经典,修正,后修正三派的观点与代表作。用处极高。之后作者详细梳理了大革命中多个因素,结论是政治经济因素酝酿了危机,但最终一连串偶然的合力促发了革命。从作者本人的介绍分类,他自身应算后修正派。目前为止,译介的法国大革命史共有米涅,马蒂厄,勒弗费尔,索布尔,以及作者多伊尔五部,最新译出的索布尔,反而是最老的经典派。而今年索雷,夏蒂埃两部作品被翻译,则分别是修正与后修正派。因此,目前本作是最好的总结之作,适合了解此问题前最先阅读,推荐。
  •     看了一点感觉很好,很专业
  •     古今中外,末代统治者都有其相似之处。
  •     非常好的法国大革命的导论。
  •     K565.41/N2721
  •     主要针对勒费弗尔那本《法国大革命的降临》而写,恰巧那本书我刚看。作者的观点是,1.法国大革命并非“资产阶级的崛起”导致的革命,它的发生因素众多:7年战争、农业歉收、货币贬值、国王与其他等级间信息交流不畅:有下达而几乎没有上传等等。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财产占国内财富份额并不大,利润最大的还是贵族主导的土地交易,而资产阶级一有钱马上买官进入贵族等级;2.启蒙运动与革命关系不大,启蒙哲学家的理论并未反映在陈情书上,人权宣言等文献更多地是受了美国革命的影响;3.作者重新划分了革命的阶段,反驳勒费弗尔的“四阶段”理论,认为革命在1788年宣布召开三级会议时,就已成定局而不可逆转了。4.大革命终结的是政治上的旧制度,而经济上的旧制度终结于1840年代铁路时代到来之后。革命的结果是阶级社会取代了等级社会。
  •     应该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作了吧。做晚清史,或者“辛亥革命的起源”等倒是可以借鉴此书的写法。译者也比较老实,自创的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都把原文附在了后面。
  •     书很旧,包装有点破,希望下次注意!!!
  •     对法国大革命的解释,和对美国革命的解释一样,经历了从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到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变迁。对我国革命的解释,将来也可能会经历这样的变迁?
  •     我还不习惯这样的风格吧
  •     补标。
  •     How did revolution emerge?
  •     修正修正史学,总体一般
  •     初中生推荐阅读书目吧。
  •     perfect。师兄翻译的也很好。
  •     此书不错,是修正学派的一个集大成的作品,一看就被吸引了。
  •     超级强大的大革命的学术综述,可以根据他的参考文献找书读,很棒
  •     可以肯定的是革命并不源于革命本身,但到底来自何处呢?
  •     还行
  •     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喜欢维舟总结这句:旧制度的瓦解使得革命的到来不可避免,而政治斗争则决定了革命何时以什么方式到来。此外不熟悉,不能说出更多
  •     2016年读的最后一本书
  •     翻了一些。
  •     有助于了解革命前和革命初期的议会斗争,贵族反叛
  •     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已经不用多言,只是最近听罗大佑的经典政治讽刺歌曲《侏儒之歌》,心里很有感触,特来写一书评: 革命发生以前与革命发生以后的历史走向如何是非常之重要的。革命者领导对了,那么他可以创造一个伟大的时代,甚至重塑一个伟大的民族。然而,领导者看错方向,还执迷不悟的时候,其结果最终也必然是“小心革别人命的角色被人革命!”罗大佑真是看透了历史的规律,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词。不信的话,就比对一下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法国和美国的发展历史。华盛顿与拿破仑都是伟人,但是谁的影响力更持久,人人都晓得。 魏征谏唐太宗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以为我们目前最应注意三段历史:第一、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历史;第二、由美国建国至二战期间的发展史;第三、苏联解体和东欧民主化浪潮的历史。这样,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未来。
  •     财政问题、开放的贵族、对立的资产阶层、谣言下的农民,出乎意料的走势和最后谁也没预谋的大革命。
  •     结合托克维尔书信录看效果颇好
  •     阐释法国革命很清楚,托克维尔要进阶
  •     谶语啊
  •     逻辑性很强,也很有说服力,能看得爽还要归功译者,蛮不错的。失眠的夜打鸡血似的读书效率真高⊙▽⊙
  •     连着《走出帝制》看还是很有收获的,都是讲近代史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革命怎么讲有关整个近代史的叙事。回答到底革命是哪来的问题。帝制里头花大力气的也是讲旧制度,帝国当时不是封建是秦制,而西方的旧制度更像周制,看了这本确实是。回头还要再把帝制看一遍。觉得大革命虽然第一章就批了马列脉络里的阶级的讲法,但后文并未跳脱出,只提及一段“行会组织多”,横向比较这个因素在帝国革命期间是相当重要。
  •     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学术分析很多,此书从中脱颖而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通俗易懂,任何一位位法国大革命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个人认为,是读懂《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课外辅导课本之一。
  •     张智法国史的授课有一部分基本上就是读这本书的材料,不过,觉得还是看张智讲课更能分清楚重点。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觉得是第一部分的材料综述,对20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研究进行了非常好的归纳。对大革命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制度结构和阶级分析两个层面,在时间线索中展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偶然性和递进性。阶级分析感觉不如勒费弗尔讲得透彻。
  •     这本书让我重视经济对大革命成因的巨大作用,很浅显好读的书
  •     好看,但是,麻痹你们怎么整出这么多个事儿三天两头杀人让我怎么记。最终还是屈服于袖珍版。
  •     台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