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的年代》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乌托邦的年代章节试读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100070614
作者:[法] 克劳德·卡利耶尔
页数:172页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03页

“一九八六年结束了。”是1968吧~~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23页

乌托邦,大概是年轻人的一种特权。大部分青年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将来生活的世界,会和他们父母喜欢的,亲手建造的,有时是亲手毁灭的那个世界并无二致。未来式属于他们的,本应如此。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03页 - 布拉格:夏

这段戏具有双重意义,因为它既表现了1968年布拉格的情形,又表现了十八年后我们重现历史的努力。既表现了当年的史实,又表现了我们和它的距离,也就是说:历史本身和历史的足迹。
若是在今天,我们完全可能不这样拍摄了。我们会直接去布拉格,并且有官方提供方便。俄国人也会把那些上了年头的坦克车借给我们,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制作。这场戏因此就会更成功、更有感染力吗?我倒不能肯定。有些情况下,条件限制以致删减制度迫使我们创造出独特的方法来,即使历史的面貌好像有些逊色,但突破障碍的努力和真情的表达也许会留下更深的印记。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47页

如果一种道德观要强迫别人接受,要强行使人接受,那就不能称其为道德观了,那就成了一种强制了。到处都听见有人说:法律是一种诡计,不然它哪里会需要警察?总还是那一番感叹:那古朴的欢快无羁,那单纯自然的人生早已东流而逝,一去不复返了。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76页 - 布拉格:春

真正的权力------也就是具有超越性的,合理的权力------永远是隐形的,永远是睡着的,从不露出真面目。一旦它不幸地显露出原形,那么,即便发力还在,起码会失去原本的价值和智慧-----我们对它的期望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严重的歪曲。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58页

很久以后我们才明白,街石之下,涌动的是势在必行的新思潮,它们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将像地泉那样,忽此忽彼的涌现出来。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61页 - 后来

反乌托邦的潮流并不比它指责为乌托邦的潮流具备更宽广的现实领地。那些向地球伸手的新型开采者们不断地说——现在还在说——六八年是搞错了。是的:所有的乌托邦都是搞错了。但是,认为六八年的运动本来可以避免,这也是一个乌托邦。也是搞错了。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68页

"禁止禁止“,这是一条家喻户晓的口号。可是,是对什么的禁止呢?禁止禁止战争吗?禁止禁止奴隶制吗?人与人之间的强暴?强奸?杀人?贫困的延续?
不许有禁止的领域从哪里开始呢?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领域只局限于个人的意愿和随便讲话的范围,相对于禁止恰是必要的那片无限广阔的空间来说,它小得可怜。乌托邦,就是要相信有乌托邦,相信我们的”本性“中怀着善意,相信我们无拘无束地就能达到完美的自我实现。而且,十九世纪的职业乌托邦主义者们一点也不糊涂,在他们的体制中,禁止是有着绝对权威的。而其中要不惜以最残暴的手段加以禁止的,和所有空想体制中的一样,就是不归顺的姿态、独来独往的孤星骑士和无视集体规则的人们。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58页

很久以后我们才明白,街石之下,涌动的是势在必行的新思潮,它们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将象地泉那样,忽此忽彼地涌出来:于是有了对生态学的定义和需要,有了妇女对堕胎的自主权,有了死刑的废除,有了同性恋男女的社会尊严和发言权。
这些思想都是从街石的夹缝中产生的。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71页

差不多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我都能看到一个年轻人,独自慢悠悠地走在人行道上,他留着长胡子、长头发,有时候,他的头发编成一条鞭子。他的脚上是一双草鞋,宽大的衣衫皱巴巴的,肩上斜挎着一只吉他。有的时候,他身边伴着一个年轻姑娘,也有的时候,跟着一只狗。大部分时间,他只是一个人。他的目光缅邈(谁给演示下这什么目光???),淡淡地掠过周围的人群,好像有目无睹。
他来自另一个时代和另一种意识。他的那个部族遭受了灭顶之灾,又被人冷嘲热讽,但是并不想就此退下历史舞台。在他的身上,或多或少还看得见一幅昔日的画面:那是一个依稀可辨的、安宁而充满了音乐的世界,在那里,我们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大概是另样的,金钱大概也不会高高在上,爱情会自由自在地在街头徜徉。
这个一九六八年还没有出世的年轻人不时停下脚步,在一个街角上坐下来,从旧绒套里拿出他的吉他,轻轻弹上一段。行人们在他的身边匆匆而过。留步的人很少,为琴声解囊的人更是寥寥。
乌托邦走上了行乞的路。我们的幻想就坐在街角上。它在伸手乞讨。那年轻人自己并不知道,他的身上、眼睛里、歌喉中、十指黑黑的双手上,正存着一份我们众人的梦,是我们怠慢了它,我们失去了它。但是,尽管形疲神惫,这梦幻还是留连着,不忍心把我们遗弃。
那年轻人只是为自己弹着,或是弹给那姑娘听,或是弹给他的狗听。他不知道今天晚上有没有饭吃,他略有点咳嗽,他的跛子上挂着一两个不知从哪儿来的吉祥坠子。
街上嘈杂一片,几乎淹没了他的琴声。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66页

然而,凡有乌托邦的兴起,总要撞击到我们人性深层隐秘的畏惧----有时候是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它让我们止步不前,束手束脚。我们本来就是由约束造就的,环境一特殊,约束就暴露了。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70页

我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活着,得过且过,明知前面不是残杀就是政变。我们从失败走向失败,可还是走着。我们在等待中,我们在危险中,照旧惶惑着、恐惧着。人类不知向何处去。而且它从来也没有知道过。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58页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街石之下,涌动的是势在必行的新思潮,它们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将像地泉那样,忽此忽彼地涌现出来:于是有了对生态学的定义和需要,有了妇女对堕胎的自主权,有了死刑的废除,有了同性恋男女的社会尊严和发言权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48页

好像是我们自己设计出了幸福的蓝图,幸福在望之际,我们又却步了。我们向被一阵抵触的情绪怂恿着,有意视而不见,把自己纯朴的梦-----那些用我们美好的心愿织出来的梦------都宣判为不切实际的事情,甚至说它们可笑和荒谬。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99页 - 布拉格:夏

在每一个人类组织的社会里,都存在着这种诱人的心理倾向:我们终于实现了最佳的社会形态。然而,真正的最佳社会恰恰是一个不断审视自我 不断进取的社会,它关注自身的短处甚于关注自身的长处。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1页

我像所有人一样,记得一些事情,也有一些想法,可是要我付诸言辞正式拿个说法出来,我总是很犹豫。因为我怕说的不对,看的不准。有人问到我,我常常是以回避来应付。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73页

“革命”这个词,在这里,又恢复了它原本的内涵:循环往复。白折腾了一大阵,所获寥寥。我们这样想着。别了,过眼的烟云。那个五月的最后几天里,我心里说实话有些难过,就像每次有一堆火熄灭了那样。我重读着巴枯宁、蒲鲁东的篇章,复诵着莎士比亚的诗句(“反抗是一只疯狗的狂吠”),径自重蹈陈规,回到平常的小日子里去了。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66页

乌托邦就是要相信世界是可以简约化的,它相信我们内在的构成是可以再塑的,可以被任意地改造。然而,凡有乌托邦运动兴起,总要撞击到我们人性深层隐秘的畏惧——有时候实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它让我们止步不前,束手束脚。我们本来就是由约束造就的,环境一特殊,约束就暴露了。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8788页 - 布拉格:春

当我看到一些民族——像1979年的伊朗人民——义无反顾地、心甘情愿地投身到失望和痛苦中去的,我就常常想起那个时候(1969年)。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不论是依托于一套自诩现代的理念(共产主义),还是依托于古老的天帝的幽灵,都不过是一个无从实现,也不容生存的海市蜃楼,它只是东拼西凑的一个烂摊子,表面上被胡乱地涂了一层新漆而已。凡是所谓的灵丹妙药,总归是导致卑鄙的结果,衍生出一帮新匪徒,他们一崇高的名义,随时去搜刮民脂民膏。
所有彻底的、“最终”的解决方法都迅速导向妥协,腐败变质。什么也不可能长久立足,一劳永逸。所以我们一般是探索者前行,两眼一抹黑,两臂向前,伸向未来。如果说,对他人我们应该有所警惕,警惕他们送到耳边来的花言巧语,那么同时,我们也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从那里也会升起勾魂引魄的歌声,而这歌声,充其量不过是响应了流行一时的、仅仅是一时的某种思潮,我们觉得它不同以往,然而非也。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5页

人的信念是需要强暴的: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史实直接告诉了我们。任何一种信念,正因为它的凭借虚无缥缈,像来去无踪的风,所以都要有雷电交加的暴雨让它经敲打,要有暴烈的行动助它成长壮大。信念是用他人的鲜血浇铸而成的。P5就这么跑出来了。并不是要到什么地方去,就是要走出去。 P11过去是不存在的。这句话说得很对。从真正的字义上说,过去已经不在了。它甚至从来没有作为过去存在过,因为它存在的时候,正是当时的现在。是抓不住理不明的现在,转瞬即逝的现在,正像我们这会儿一样。P12乌托邦,大概是年轻人的一种特权。大部分青少年都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将来生活的世界,会和他们父母喜欢的、亲手建造的、有时是亲手毁灭的那个世界并无二致。未来是属于他们的,本应如此。他们要让未来刻下他们自己的印记。要到很久以后,生平第一次感到关节疼痛的时候,才会觉得往昔的日子也是有魅力的。P23不可以设置什么,不可以建树什么,不可以划分什么,不可以预言什么。只要放任人的本性,顺其自然,尤其是放任那些还没有被社会生活和商业利益熏的年轻人,人的本性就能释放开来,得以欣欣向荣地发展,终于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准,顷刻间回到生命本身所包含的幸福的感知中去。P29
如今,每当我想起布拉格的春天,想起吉他手们的鲜花和金发姑娘们的微笑,总是不可避免地有一股悲哀袭上心头——又是一处悲哀——因为我知道事情后来的结局。我知道,那笑容将凝滞在人们的脸上达20年之久,整整一代人将在痛苦和沉默中走过。 P86在每一个人类组织的社会里,都存在着这种诱人的心理倾向:我们终于实现了最佳的社会形态。然而,真正的最佳社会恰恰是一个不断审视自我、不断进取的社会,它关注自身的短处甚于关注自身的长处。P100
现实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它大多让我们费解,又让我们惊讶;杜撰的故事却常常对现实做了简化。我们拒绝正视自己险象丛生的内在世界,那里盘踞着大大小小的妖魔鬼怪,有的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那么,在忘记了原我又拒绝自省的情况下,一个人和故事的认同就实现了。P115
差不多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我都能看到一个年轻人,独自慢悠悠地走在人行道上,他留着长胡子、长头发,有时候,他的头发编成一个辫子。他的脚上是一双草鞋,宽大的衣衫皱巴巴的,肩上斜挎着一只吉它。有的时候,他身边伴着一个年轻的姑娘,也有的时候,跟着一只狗。大部分时间,他只是一个人。他的目光缅邈,淡淡地掠过周围的人群,好象有目无睹。 他来自另一个时代和另一种意识。他的那个部落遭受了灭顶之灾,又被人冷嘲热讽,但是并不想就此退下历史的舞台。在他的身上,或多或少还看得见一幅昔日的画面:那是一个依稀可辨的、安宁而充满了音乐的世界,在那里,我们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大概是另样的,金钱大概也不会高高在上,爱情会自由自在地在街头倘佯。 这个一九六八年还没有出世的年轻人不时停下脚步,在一个街角坐下来,从旧绒套里拿出他的吉它,轻轻弹上一段。行人们在他的身边匆匆而过。留步的人很少,为琴声解囊的人更是寥寥。
乌托邦走上了行乞的路。我们的幻想就坐在街角上。它在伸手乞讨。那年轻人自己并不知道,他的身上、眼睛里、歌喉中、十指黑黑的双手上,正存着一份我们众人的梦,是我们怠慢了它,我们失去了它。但是尽管形疲神惫,这梦幻还是留连着,不忍心把我们遗弃。 那年轻人只是为自己弹着,或是弹给那姑娘听,或是弹给他的狗听。他不知道今天晚上有没有饭吃,他略有点儿咳嗽,他的脖子挂着一两个不知从哪儿来的吉祥坠子。 街上嘈杂一片,几乎淹没了他的琴声。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5页

任何一种信念,正因为它的凭借虚无缥缈,像来去无踪的风,所以都要有雷电交加的暴雨让它经敲打,要有暴烈的行动助它成长壮大。信念是用他人的献血浇筑而成的。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3页

嬉皮士们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代表着一种摒弃仇恨与暴力、在蓝天下共同生活的新方式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87页

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不论是依托于一套自诩现代的理念,还是依托于古老的天帝的幽灵,都不过是一个无从实现,也不容生存的海市蜃楼,它只是东拼西凑的一个烂摊子,表面上被胡乱地涂了一层新漆而已。凡是所谓的灵丹妙药,总归是导致卑鄙的结果,衍生出一帮新匪徒,他们以崇高的名义,随时去搜刮民脂民膏。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64页

很可能,乌托邦永远都应该是无所依托之邦,也就是说从没有实现过的,是一种面向未来,朝着一个不可能的理想发出的呼唤。但如果是这样,它就不过是一面没有用的打出来就会退色的旗帜,没有人会相应它了。乌托邦实际上蕴含了一种做人的愿望。它总是在我们的耳边轻声说:这是可能的。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86页

如今,每当我想起布拉格的春天,想起吉他手们的鲜花和金发姑娘们的微笑,总是不可避免地有一股悲哀袭上心头——又是一处悲哀——,因为我知道事情后来的结局。我知道,那笑容将凝滞在人们的脸上达二十年之久,整整一代人将在痛苦和沉默中走过。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25页

对状态的体味那么到位,是不是因为当时他们正处在搜集电影素材的阶段?奇书一本。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83页

不要忘记你自己是谁,千万不要让这一片愚昧而空洞的汪洋大海(但其间又林立着刀枪)把你淹没、把你变成一个幼稚无知的孩子。你要从内心里与一意孤行的专制抗衡,与这段谎话连篇的历史抗衡。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05页 - 布拉格:夏

布拉格人举起的拳头反对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是骗人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对人民的权利明目张胆的侵犯,但是它也反对小卖部和肉铺里柜台空空如也的现实。
东方的青年和西方的青年一样留起长头发(至少在八月被侵占前的布拉格是这样),双手拍打着同一个节拍。他们的徽章上都打出了吸毒和性爱的标志。但是,他们反抗的压迫者并不是同一副面孔,他们的目标也就有了分歧。西方一部分人颇为单纯地认识到,美利坚深层的动力——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追求幸福)——是靠了非正义战争、种族间的不平等和史无前例的经商狂热来支撑的。所以这些人建立的乌托邦,第一个前提就是弃绝,是拉开距离,在政治上,前提是所谓的“积极的消极”。因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所以他们什么也不做。
另一部分人,在东方国家,生活在乌托邦的暴君统治下,他们的愿望是早一天解脱出来。他们并不要弃绝,正相反,他们想要获取。贸易,在他们的嘴里,甚至成了政治斗争的论据之一。他们高声对我们说:“你们看见了吧,我们的制度一无是处,因为商店都是空的嘛!”对此,若用“鲜花之力”那些情意绵绵的说法来反驳是没有说服力的。
结果,古老的俄国也好,年轻的美国也好,在这两个独断不成而意欲瓜分世界的权势阵营中,同样是一场海市蜃楼的梦。所不同的是,一边的海市蜃楼突然间被摧垮了,无需理论;另一边的海市蜃楼还活着,它的寿命能有多久呢?

《乌托邦的年代》的笔记-第172页

乌托邦走上了行乞的路。我们的幻想就坐在街角上。它在伸手乞讨。那年轻人自己并不知道,他的身上,眼睛里,歌喉中,十指黑黑的双手上,正存着一份我们众人的梦,是我们怠慢了它,我们失去了它。但是,尽管形神疲惫,这梦幻还是留连着,不忍心把我们遗弃。


 乌托邦的年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