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环清晨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52516887
作者:黎衡
页数:120页

内容概要

黎衡,1986年1月生于湖北十堰,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居广州。曾获刘丽安诗歌奖、未名诗歌奖、中国时报文学奖、DJS-诗东西诗歌奖。

书籍目录

2006
走廊上的斜照
温暖
乌鲁木齐时间
2007
某地
夜间上坟
陌生人
清平乐
2008
饮茶
十一月三十日观东湖
露天电影院
汉口送周昊之哥伦布
哀歌一种
默片
幻象
2009
给小保罗
无音之乐
使命
回声
失败之作
白帝城
平衡
无物之阵
在“书与咖啡”
两周年的情书
2010
四月十一日
别后
你见到的
孤独的马铃薯
诗人熊猫
凌波门
午夜的雨
无题
在傍晚的窗前读书
油漆绿
佛尔摩飒
火车开到拉萨
公路边死去的牦牛
纳木错
致卞之琳兼悼张枣
新雪
这不可替代的吼叫之心
孤独
焰火,焰火
辩护
每一天是最后一天
倒垂的森林
白昼将近
光荣
八十年代初的黑白照
圆环清晨
2011
火车上
凌波门
赠汪强
雨落在南方的小镇
小镇一日
乌有镇的晚餐
乌有镇的黄昏
乌有镇的秋天
天际线
“从不可能开始”
给D
百年后谒黄花岗烈士墓
2012
分别的时刻
自白
回家
即兴
湖贝
南方的雨
日常的学习
给无名者的信
简单的履历(代跋)

作者简介

黎衡的第一部诗集,收录2006到2012七年的七十首诗。是为个人精神编年史。


 圆环清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量词、复数与伦理:评《圆环清晨》 1 一和多 即使无需语言学,我们也知道量词是定义汉语的词类。但基于大规模比较的语言类型学能告诉我们一个更隐秘的事实:量词性语言往往缺失复数的语法标记(如英文中表达复数而加在名词词尾的s),反之也亦然。 当然,复数标记并未完全在汉语里绝迹,在常用语中的那个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们”。换句话说,我们有两种表达多的方式,一种是数字加量词,一种是人称词或人物词后加“们”。后者在“不符合正规语法”或“过于西化”的语用中可以拓展到大多数名词。 有趣的是,”们”无法和量词同时使用。我们会说“一队士兵”或“士兵们”而不是“一队士兵们”。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只说“士兵”,并可以通过调整上下文使这个词的意涵也能延伸到复数的士兵上,如“士兵的职责”。表达复数的语言的缺失并不意味着复数的缺失,而不同复数的表达方法各有各的效果。量词的起源可能是一些用以数数或计量的名词(注意:量词)。把量词套在名词前就好比用一个特殊的手型牵走这个词,能牵多少,怎么牵都和手型有关。复数标记的复数性则并不如此这么客观化,事实上“们”本身预设了一种基于同种(人类)的经验互通性。这种“人化”而非“物化”的复数形式往往缺少数字的精确剥离感,却多了一份粘合你我的力量。 世界是多也是一,是精密也是亲密。摆在诗人面前的任务是如何用不同的手型把这种多庖解出来,再在恰当的关节处用新的经验耦合在一起。这种熟练的尺规作图法是黎衡诗歌的一大特征: 2006 走廊上的斜照 夕阳从楼道转弯处绕进来 走廊如石板画,挂满衣物 ——大衣、内裤、人影、空衣架 嗫嚅着滴下水,这灰烬的尽头 是一湾斜照 很多人泊过来,沿着通道走进我 一直是这样的时刻,安静胜过 熟睡后一场雪:我们用啤酒起子撬开短信 我们读一支烟里的战争火灾 醒来已是多年后 把黄昏当成了拂晓 把你当成我,仍能叠好死去的 放回自己,在暗中看你们完好地 沐着祥光 需要注意,破折号后面的例举是语用学意义上而非语义学意义上的“多”,诗歌张力真正的拱顶在下判断的点题句“是一湾斜照”后开始。当“多”融合成“我们”之后,世界的其余部分变得异常可感(“我们读一支烟里的战争火灾”),清醒(“熟睡后一场雪”),以至于即使“把你当成我”之后,还是能够在祥光中辨认“完好”的“你们”。 2007 某地    某地你曾经去过,后来把它剪成 一部老电影 某地你总是说起它、计划它 你约好的人过早死去 那个地方成了一具 透亮的骨灰盒 某地是你的安身之处,每天读它 读一封错字连篇的情书 某地会突然闯进你 一到那里就到了另一个地方 叠好地图,你问:“我来了吗?” 2007 夜间上坟 大家打着手电,亮光一点一点 剖开山坳的路 我看见石头、杂草、泥巴 随后它们就像卷轴 合成一道黑暗的缝,我看不见自己 他们也看不见 这道缝怎么收拢了我 接着收拢深沟和群山 接着这个夜晚成为一个点 或者这个点,就是我们还未找到的 曾祖父的孤坟 比起“一直是这样的时刻”,这两首早期诗则代表了黎衡时刻语法在空间上的纵深。某地在短暂地“被居”之后恢复为某地,突然闯进主体的某地;而空间上的奇点可以在夜丛的拓扑学中突然显现为曾祖父的孤坟。空间的不实现和实现,这两个象限在语言学上来说都是不定(indefinite)代/名词和定(definite)代/名词转换的魔术。 值得一提,汉语的复数标记“们”永远出现在定代/名词后面。不会有“某们”,“士兵们”往往是比“三个士兵”更加确立的指代。这种确立不同与量词所切削的具体。“们”所蕴指的确立依仗的是列维纳斯意义上的面容,自我与他者最亲密的直视、交流与抵触。 2 亲密与精确 2008 默片 我不是每一个人,我听不见三眼桥路背后的棚户区 屋檐的松动,我听不见北湖夜市几个和我年龄 相仿的卖假鞋的男人,叫卖声里的狂欢和 瓦砾崩落的细响,我听不见远在家乡的潦倒赌徒 睡梦中锥子反复的冲刺,我听不见有毒的河流 在震区的废墟下沉默地转弯,我听不见有谁 用那些虚伪的文字扑灭了什么,我听不见我的双手里 有另一双手在扭动着锁铐,我站在天空下垂的 深井里,哭声的棉絮落下来,就成了泥浆 2008 露天电影院 石幕吸收了整个夏天的光,晃动在 一片惨白的秋影里,成排的石凳空着 空气长满了茸毛。一个孩子在石凳的 间隙里穿行,街市的尖呼和一只 空洞的手牵引他,同时他又站在 忽高忽低的楼顶,他的夜晚的脸突然 照亮了石幕上通道般的光屏,那光在更多的 屋顶上来回扫着,像水银柱踩过一群蜗牛 夜晚被这群蜗牛驮起,缓慢爬向以后的 无数个夜晚,直到露天电影院再也不能 被他找到,一个陌生人悄悄坐下 在他胸中的 石凳中央 2010 新雪 —给小明 世界厌倦了懒惰的观察 雪带来谜语 为了清晨的信号 风变成水晶的耳朵 十二月,耳朵吹落,耳朵飘扬 耳朵挂满枝头 大气的鼓膜填满音乐 但大多数人是聋子 我们也不是去听 而是想变成乐器 新雪是出发前的邮差 他不敲门,他迟到了 树木很安静 2011 给D 去你想去的地方,成为你不愿说出的人 模仿自己,模仿海岸线形状的镜子 一个镜子构成的世界袭击了你 使你加速着分身,又像愈合的 不倒翁晃动在我面前,带我穿过 崎岖的深巷,在半山养昨日花草 我们坐轮渡从岛抵达更小的岛 被礁石,遮挡了潮水一样埋伏的明天 对岸的海上公路,如同银色救生圈 等着晨曦从海里扑上来,但没有呼救 来看这四首,第一首是非常武汉的否定性的诗,也许与某个年龄时期有关。其引擎为“我不是每一个人”,是一个面容性的代词对量词的精确化的抵抗。第二首是黎衡式的伪格物诗。使事物意义显现的是某人的闯入,视角总是相对于一个主体,无论是银幕的反光还是踩踏蜗牛的水银柱。而成为“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历险,那是穿多许多也经过许多,即便最终也未曾获救的孤旅。 真正使代词获救的往往是代词们或代词“们”的出现,比如接下来的两首。世界总是被历数,这种基于量词的数是视觉性的,被“我们”所否定而通过听觉迎来新雪。他不敲门,他迟到了:这样的新雪在听觉里暴露的亲密性好比整个世界留给我们的剩余。不能不让人想起策兰:“走出屋外,/给你那有花斑的梦套上马具,/让它的蹄子/跟雪说说话,那是你/从我心脊吹落的雪。”(《双重意象》,孟明译) 而则D是黎衡在赠诗中致意的众多好友里的另一个。在两次自指(成为你不愿说出的人/模仿自己)中因被“一个”世界袭击而分身。而这是一首海色的诗,锚链仍然是“我们”,在另一次自指(从岛抵达更小的岛)后仿佛集聚在最亲密的核里,不再呼救。这几乎是这节特朗斯特罗姆格物诗的对跖点:“我见过世界的意志航行/它们走着同一航线——唯一的船队/'我们早已解散。不再是追随者。'/白色的帆这样说。”(《从山上》,李笠译) 3 民数记与圣餐礼 我们知道,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来到西奈山,听取十诫。这不是水到渠成的律法,在随后的旅程中遍布了风暴、烈火和异教徒。这也让人能够理解,毕竟这些也是随后两个千年一神教历史里的重要配角。最让人疑惑的恐怕是《民数记》所载,在西奈旷野流浪的三十八年:那是本想应许之地的无法化约的三十八年,屡次信心不足的三十八年,征战和受罚的三十八年,不洁的三十八年,净化的三十八年。疑惑甚至是更技术性的:不断的统计,以色列人的孳生,受刑,减员,无不以精确的数字载入圣书,所谓民数。福柯会告诉我们这种统计本身是一个不可感的权威对我们不断施加绝望的过程,玛丽·道格拉斯的经典研究(In the Wilderness: The Doctrine of Defilement in the Book of Numbers)则把人与整数和分类搏斗的过程——数数是最典型的显现——的背后是洁净与污染的基本原则。 2009 回声 风以巨大的镜子 晃入我们 从一数到七 从一数到三 从一 数到一,时候近了 所以我们能在这节康托式的公式诗里听到神秘的紧迫感:“我们”在对数字的排查中回归到最根本的数字一,并在这种自指的数数里消除了量纲,摆脱了量词。而这种排查更集中地体现在长诗《幻象》里:一辆一辆的车,又一面墙,一只黑色的喙,一列加速度的火车,一把钥匙,一个我,一双眼睛,一场洪水,一阵浪,一张嘴,一只手,一张脸,无数个角落,一个孩子,一枚钉子,一条黄昏的单行道,一束光,一把刀子,无限! 这些场景和物件是“我们”,或“你”和“我”所居住,体验和成为的词。武汉并不是特别干净的城市,量词印制了这些最坚硬的幻象,一个代替另一个,穿过你我的面容而逐渐洁净。 这更是一首提出而非解决问题的诗,正如洁净永远是一个相对的词。这种不确定性除了《民数记》里追赶以色列人的暴怒还能是什么?直到诗集的结尾,黎衡给出了一个《新约》式的答案。 2012 给无名者的信 我一定认识你,因为如你所见, 世界在乏味的黑夜里,太阳、火焰 和人造光,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失明, 于是无论你正与我拥抱,还是在 一条陌生的街道失去勇气,我们的 距离并没有区别,我触摸你如同 拂晓的礼仪队触摸每一个不再恐惧 的前额。那么让我们交谈,我能看到 你无所适从的脸在不断的告别中快速 衰老,如一壶清水反复煮沸、冷却, 直到干涸,但你的,美的沸点从不降低; 我也曾从我母亲的脸上看到一个少女的 无知和惶惑,她在她之中为那时的 错误与艰辛痛苦。我也知道,你常梦见 自己是被反向的拉线扯动的木偶, 表演现在就是表演记忆,表演记忆 就是表演未来。不要厌倦,当我们 各自进餐,也就是在由你我定义形状的 桌子上欢聚,食物是陌生人的契约, 而时代的肤浅始于浪费和不满足。 至少,我们可以微笑,以真实的喜悦 和羞怯,在你我没有面孔的光明里。 圣餐礼的基本逻辑是把一分为多而保持各自的一。是各自进餐,更是桌上的欢聚,有浪费和不满足的危险,但并不招来洁净与污染的判决,因为这是害怕没有面孔的面容。在此,无名者也不需要命名就能落入最亲密的确定性。 ——曾毓坤,20160813完稿
  •     黎衡的“某地”唐不遇2007年,年仅21岁的武汉青年诗人黎衡写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短诗,题为《某地》:某地你曾经去过,后来把它剪成/一部老电影/某地你总是说起它、计划它/你约好的人过早死去/那个地方成了一具/透亮的骨灰盒/某地是你的安身之处,每天读它/读一封错字连篇的情书/某地会突然闯进你/一到那里就到了另一个地方/叠好地图,你问:“我来了吗?”这幅只有11条纬度的地图上,出现了四个“某地”,仿佛在地图的四个点上各笼罩了一团雾气,看不清地名。因此,我们就无法追究这些地方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它们被刻意隐藏起来,要让人猜谜。前三个地方并不难猜,它们都与时间相关,按照诗人的描述,透过“老电影”、“透亮的骨灰盒”、“错字连篇的情书”这三个比喻,我们看到了记忆(过去)、希望(未来/别处)、此地(现在),带着些不动声色的伤感。真正的谜语是最后一个“某地”,不同于前三个的客体,那个地方仿佛带着生命主动到来(“闯进你”),让诗人有些失语,因为它随时会是“另一个地方”,瞬息万变,难以捉摸。它可能是死亡:在这里叠好身体的地图,而死去的你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到来。但是,鉴于死亡已经由第六行的“骨灰盒”所揭示,我更愿意谜底是语言和光。我想象着一个历经磨难的诗人叠好灵魂的地图,问自己:“我来了吗?”我知道,2008年,黎衡的“某地”成为一个具体的地点:各各他。一种受难的勇气像光一样,突然闯进这位年轻诗人的眼睛。语言和光,就是黎衡最后的“某地”,包含了时间与空间,记忆与未来,生命和死亡,希望与绝望,尤其是神秘的未知。我看到黎衡多年后写下的一句话,仿佛在呼应那最初的谜语:“诗人的语言,也类似于光的地图,这地图不仅指向空间的阔远,还指向记忆与未来。”黎衡写下了许多描绘光的诗句。如“一块深红色的徽章缓慢地/越过了海平线,为他们,进行了秘密的加冕”(《奔跑与日出》);“天空像环形的筛子/抖出了阳光的谷粒,永远/饥饿的行人在天空下慢慢行走”(《乌有镇的秋天》);“沿着日光的绸带,一直爬升到/烈日的魔方里”(《即兴》)。黎衡认为,“言辞之‘光’即生命之光。写作必须投入到真实的生命中,才是具体、有效的。创作材质的丰富与技艺的精深固然重要,但个体经验和存在状态的切身性是其成立的前提。重大的题材、复杂的观念、富于强力的大词不能天然地使一部作品重要,有时适得其反,会暴露拙劣的空洞或主题先行的急进与写作雄心毫不对称。”为了触碰“经验的暗礁”,避免成为从文本到文本的传声筒,黎衡带着一种冷静的气质去观察世界和心灵。与“某地”的谜一样的表述相反,他刻意地在诗中留下了许多非常具体的地名和地点:黄鹤楼、樱花大道、凌波门、长江二桥、黄花岗陵园、莲花山、莲花山公园、梅林关、沙县小吃、杂货铺、便利店、彩票中心……他想让这些地名和地点充当自己生活和时代的见证。他想通过那些琐碎的细节,当下的生活环境、社会人物,形成一条语言的暗流,找到切入那片汪洋大海的独特视角,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魔术般变出陌生的惊喜,从而揭示个体经验和生存状态。黎衡的诗的好处在于,不会让人觉得简单,也不会让人觉得装神弄鬼。微妙的表达,技艺的平衡,尤其是宗教抑或性格赋予他的难得的耐力。在当今这个时代,耐力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一个成熟诗人的真正标志。2015.7.15于四不斋
  •     我出生和成长在鄂西北的山区,我的家乡是湖北、河南、陕西、四川(后来划为重庆)四省交界与过渡的地带。秦岭、巴山、巫山、武当的绵绵余脉盘错在我十八岁前的视线里。我们虽然是湖北人,也有楚地的浪漫和聪慧,但讲的是接近河南方言的北方官话,而与武汉周边的湖北话大异,吃的是接近川菜的麻辣口味。相比正宗的湖北人,我们显得太老实;相比正宗的北方人,我们又多了些城府。战国时代,我的家乡先属楚国,后被割给秦国,所谓朝秦暮楚;三国时期,我们是兵家争夺的要塞,先后成为蜀国和魏国的地盘。苍茫纵横的山岳让我们既处在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中心,又完全的闭塞和边缘。虽然距长安算不上十分遥远,却成了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罢黜后的流放之地。后来我想,这种兼具中心、边缘、内向、纵深的地域属性,这种跨界的复杂性格、模糊的身份认同,也正是诗歌的秘密所在。从小学起,我就是个深度的地图控和地理迷,可能是因为山里的孩子没见过世面,只能通过这种想象的方式来填补疯狂的好奇心,建立与世界的关系。高中迷上文学和写诗后,心灵的地理与世界的地理则构成了微妙的呼应和相互补充。十八岁,我来到山水之间的武大读书。诗歌真正带给我深刻的激动,像偷来的礼物一样,让我迷惑、不安、歉疚、窃喜,则是二十岁的事,也即这本诗集的起点。在那一年,我还实现了小时候的想象,在短短几个月内,坐着火车、汽车游历了半个中国,来回的行程接近两万公里。在阅读和写作上,我从来都不够勤奋,不算二十岁之前的幼稚之作,这70首诗已是我近七年来作品的大半,但懒惰也带给了我适度的呼吸感和分寸感。这些诗大致都写于武汉和深圳,这期间,我在武昌和汉口各待了两年多,去年来到深圳关外一个僻远的小镇,今年进入了罗湖和福田的闹市区。2008年,我与上帝相遇。这次契机,使我的视野和写作有了新的维度。十字架上的耶稣就像一个终极的诗人形象:孤独、失败、承受秘密、向死而生。但信仰也是最让人困惑的领域,我愿做一个学徒,通过自律的写作让困惑不断延展。2010年,我第一次从大陆出境,在台湾、香港感受了另一种边界,也让我对历史和现实多了一些思考的角度。我感谢诗歌对我的激励,也感谢它们对过去的见证和对未来的开敞。真正意义的诗人毕竟是罕见的,他们不同于伶人或匠人,他们所作的工作是一种命定的偿还,一种对自我和人类的迫切性的返身邀请,同时,他们试图掌握技艺和真相之间、音乐和口吃之间诡谲的平衡术。这种想法又让我战兢,我深知自身的有限,谨愿写作的道路无愧我的有限。黎衡 2012年9月于深圳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黎衡让自己无所不能。不过派上用场还得看这本后面和近年作品。黎衡不避讳或者不注意一些太像诗的词语、造句,那些庄正的语言,大概因为他没有遇到我所交流过的那些癖好强烈者。这也许是好事。
  •     谢谢熊猫哥哥签赠。从《诗人熊猫》中抄一节:“你是时间迟来的礼物,你是慢/你的慵懒仿佛宣告你就是世界的中心,万物在你的漫不经心中塌陷”。
  •     近两年的似乎更好,哈哈
  •     灵光闪动。越来越觉得读诗跟听音乐有相似的地方,你慢慢能感受到什么是真诚的,必需的,黎衡有一些向内的曲折和幽暗,不构成妨碍,如果能穿越到二十年以后看看他那时候的诗就好了,很欣赏他没有在每一首诗底下注明具体年月日
  •     诗还是要躺在纸上才让阅读更接近交流
  •     酝酿一下写个书评。,。很赞!
  •     在广州见到这位诗人熊猫时,他语调舒缓,并不世故,不拘细节,却展示出精微的洞察力 一个男人和男孩在他体内永远分裂与重组着 我相信广州是适合他的城市 潮湿温暖而别有生机 他会向我指点各处风景 这种指点的姿势也保留在他的诗歌中 任何一个角度对他来说都充满发现 而对经验的强大的塑型能力使得那些轻缓迷离的瞬间也获得雕塑般的质感
  •     有些人的诗展现出作者本人执着的智性裸露癖,如若配以精致的语言技巧,极易迅速将人撬开。这本诗集不是这样子。大部分作品邀请你进入的方式是内敛的,触燃神经元的形态是滑翔的。
  •     评论先欠着
  •     果然找到了国内现代诗歌的正确打开方式,之前看的外国诗系列远远没有今晚读完这本诗集后的狂喜之情。除了主的几首诗,完全被诗人的比喻惊倒,那种比喻是共同窥视后,有心人的微笑,很妙很妙。在寝室看书,在湖滨看树,在东湖看海,在长江看心…
  •     很多首好诗,粥粥贝贝加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