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1》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一寸河山一寸血.1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43059146
作者:关河五十州
页数:320页

寫在日本投降67年紀念日——《一寸山河一寸血》系列讀後感

第一次看到這個系列的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尺度。在這個敏感的國度裏到處都是敏感詞,這本書能寫到怎樣的尺度呢?果然不出所料,看著看著,作者老關在天涯被封號、已出的圖書被禁等事情就出現了,最後原先的《正面抗日戰場》系列只能戛然而止,改頭換面成《一寸山河一寸血》繼續出版。這一點,在我看完全書之後,心裏更是悲哀,正面戰場上無數犧牲的官兵們,在我朝這麼多年的正統歷史教育中得到的只是選擇性遺忘。一寸山河一寸血,絕無誇張之處,這血從黑龍江流到了河北,流到了上海、山西、湖北、內蒙、湖南、廣西、四川、安徽甚至流到了緬甸,中華民族之所以還存在而沒有變成大和民族的一部分,是真的因為無數我族的鮮血流淌在這片土地上。最終這些犧牲的官兵得到的是遺忘,那些離開大陸到臺灣去的官兵得到的是污蔑。正面戰場不比敵後遊擊戰場,敵後戰場是用面對偽軍和日本戰鬥力相對低下的駐防兵士,而正面戰場許多時候是比敵後戰場好不了多少的裝備面對飛機坦克大炮以及戰鬥力最為強勁的敵兵;敵後戰場是遊擊戰,打不過就跑,正面戰場可以一直撤退嗎?那麼全國都不要了好了。我朝的影視節目總是給觀眾造成誤導,好像國軍不抗日,日軍只是裝備比我軍好。何止如此,日軍的人員素質、將官指揮水準、單兵作戰能力都比國共兩軍強得太多太多,正面戰場的前幾年,殺死一個日本兵需要犧牲十幾個甚至三四十個我國士兵,雙方的戰鬥力天差地別,死屍如山,血流成河,某些人卻說盡風涼話。前幾年日本說要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國內民眾鬧得沸沸騰騰,甚至多地還爆發了少見的遊行,我朝官方則是全力讓民眾不要鬧事,要維穩,在上海市大學團幹部的會議上,貌似是從中央黨校的某位教授教育我們,不要用衝動掩蓋理智,要給中央政府留有外交政策空間和餘地,要講政治,多替政府考慮。恩,這些話的確是有些道理的,就算是對的吧。那麼,我倒要問一句,當初民國政府和日本外交,在國聯上與眾多國家交涉的時候,當時的所謂在野黨和民眾怎麼就沒有考慮到當時政府的難處,沒有考慮到國力的懸殊,沒有考慮到要給政府留有外交政策空間和餘地呢?蔣中正政府需要的是時間來完成備戰和所謂80個德械師的裝備與訓練,需要時間進行財政改革提高政府的財力進行備戰,也無法在多地割據的情況下專心備戰。站著說話不腰疼,在後方喊一喊,做一個高姿態,這個誰不會啊。抗戰全面爆發一年左右,政府的主力部隊一半都打光了,到頭來,換到的卻是“消極抗日”,所有的屎盆子都往你頭上扣,功勞卻都被搶光了。張學良丟了東北、熱河的罪人,到頭來憑這個西安事變,反而成了我朝的千秋英雄,真是可笑可悲。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奮鬥甚至犧牲的人們,絕對不應該這樣被刻意地淡化和遺忘,甚至是抹黑。馬占山、馮占海、宋哲元、張自忠、顧維鈞、薛岳、張靈甫、湯恩伯、廖耀湘、宋希濂••••••這一串說也說不完的名字,我輩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當年的英雄事蹟呢。回想我朝教育體系中的所謂正統歷史,心裏忍不住有種憤怒和屈辱的感覺,為那千千萬萬戰死在正面戰場上的人而憤怒,為我朝這樣扭曲失實而憤怒,為我朝到了如今仍不敢直面歷史而屈辱。

历史的限度

《一寸河山一寸血》的作者关河五十洲,是一位素有“田野历史学家”之称的民间历史狂人,他不属于任何研究组织和机构,仅仅是出于个人热情和对历史真相的好奇而专注于中国正面抗日史的研究多年,期间广泛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做笔记四百余万字,并亲自采访幸存老兵,甚至于重走正面抗日战场,以一个著史者的严谨态度,尽可能真实地再现了这段气势恢弘的民族历史。作者的“业余”身份和这本书的“草根性”可能会令一些人对它产生某种顾虑和质疑,但我恰恰觉得,正是这种纯民间的视角,成就了这本书。众所周知,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即便某个国家和种族的历史,也不仅仅属于这个国家和种族自身,它们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影响,而后人对于历史的书写,也应该放在这样一个范畴和视界,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而不应该仅仅从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利益出发,来加以甄选、取舍,甚至掩盖和歪曲。也因此,作为后来者,尤其事是作为一个历史的书写和记录者,要有勇气去面对和坦承那些进程中难免会出现的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对前人犯下的错进行承担和总结,这样历史才成其为历史,才能成为人类进步的经验库和推动力。《一寸河山一寸血》这个系列,基本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态度,来重新梳理和记录正面抗日战场这段历史的。《长城以北》这本书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时间上以著名的皇姑屯事件为开端,终于长城抗战。这段历史的大体脉络,对于很多人来讲并不陌生,所以作者的主要志向也并不在于对这段历史的重述,而是用新的史料从更加细致的部分来加以梳理和印证。就像一块马蹄铁影响到了拿破仑的整个帝国一样,在历史的范围内没有小事,个人的喜怒哀乐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决策上,桩桩件件都可能成为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大事件。本书就是从这样细微的角度出发,在还原大的历史环境的同时,注重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物的分析和揣摩,使之前比较模糊或者平面的人物,变得清晰和立体,所谓时代的大事件,也就在这些大人物的细枝末节上一一变得真实、舒顺起来。《一寸河山一寸血》发端于民间研究者的热情,最初是在网络上连载的,所以除了这种视角上的优势之外,它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语言上的别开生面,区别于以往正史书写的种种规范,这本书在语言上更加生动活泼,一些时下非常流行的词汇甚至事件,被纳入历史的讲述中,既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可看性。

一寸河山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一套书看下来,对近百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件多少有些新的认识,张自忠、汤恩伯、薛岳.....这些国府将军们,皇姑屯、花园口、台儿庄.....这些标志性事件,很多无法判断也无法客观,也不需要判断不需要去客观,仅仅是阅读以了解,一个人一件事,但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唯有信:这段历史,河山呜咽但血脉贲张,是用中国人的血抹就了屈辱、痛苦、壮烈,还有永存不朽。

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客观的历史

我说这本书写的客观,不是要象某些看官那样,把当下的情绪与历史扯巴到一块。当然这种客观也是一部分,事实上在看这本书之前,已经零零星星的看了一些抗战的书,起初也是很震惊,也有不满。但反过来想想,是政党就有争斗,就有利益。换一下也好不到哪里去,看看海峡对面之前的教科书就知道了。就如同之前一位仁兄发书评一样,你说他没打,他说你没打,最后变成了谁也没打,这种由武力互残转化成隔着大海的对骂,结果还是一样,涉及到外敌,阋墙的结果就是双输。这也是不自信不成熟的象征。好就好在现在大家已经可以心平气和的看待这段历史,还原这段历史,有这么多二战正面战场的书能够出版,能够容忍网上有那么些个偏激的评论,就是最大的证明。在这点上,还是体现了党日渐成熟自信的风范。如果我们还要回过头去说,你当年做的如何不对,甚至一下子偏激地去否定一切,那就没啥意思了。回过头来再说另一种客观,这本书的客观就在于书里很少有高大全的形象。作者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现代白话甚至网站叙述历史的从容,还原了了一批英雄的肉身而非金身。嬉笑怒骂却不轻佻,轻松点评而无不敬,作者功底不一般。这功底不是仅指对历史了解的功底,也不只是文字写作的技巧,是能始终保持一颗不被情绪左右的心,是那种站在台下看台上历史的理性,是消化了诸多历史知识之后转化成的智慧。这本书我力荐,如果你是刚开始了解二战历史,那先看到这本书应该是很幸运的。

回归真实,只有真实

抗战,能称为中国人的都知道,但真实的抗战知道的人似乎就不那么多了吧~~正面战场打的惨,惨到什么程度你怎么想都不过分,农业国跟工业国打除了用人添没别的,作者描写的没那么血腥,更多的是从全局的角度来介绍分析,语言幽默,但笑不出来。看得出,作者在动笔之前是做过研究的,行文非常流畅,读起来畅快淋漓,毫无拖沓之嫌。只有真实的才能打动人!

大汉

光复 一寸河山一寸血五百年还短么!!!!光复 一寸河山一寸血五百年还短么!!!!光复 一寸河山一寸血五百年还短么!!!!光复 一寸河山一寸血五百年还短么!!!!光复 一寸河山一寸血五百年还短么!!!!光复 一寸河山一寸血五百年还短么!!!!

我说作者,你还能再贫一点吗?

看这本书你会觉得国民党军很牛逼,但是又会很奇怪。马占山那么牛逼,怎么最后逃到苏联去了,黑龙江也丢了?19军,5军那么牛逼,怎么最后还是撤了,签了淞沪协定?29军那么牛逼,怎么还是丢了喜峰口,长城3关全没了?其实这些部队真的是牛逼的部队,但是作者整本书对他们实在是著墨太多,简直就是在讲这些部队的光荣史。但是对那些战争最后的失败却是一笔带过(妈的,真的是一笔就带过了)。讲历史的书,就应该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嘛。老是讲自己好的一半,另外一半就没了。看这本书,你会有一个错觉,就是在看前些日子很流行的抗日神剧。中国军人那是相当的神勇,小日本鬼子那是相当的怯懦,不堪一击!还有,我说作者,你的写作风格还能再贫一点吗?

感觉

本书让人感觉,作者似乎有些心有余,力不足,写的东西有些浮于表面,缺乏深层分析,让人感觉像是在读报纸。或者作者是不敢写。就好像在网上发帖前,要斟酌敏感词汇一样。但是即使是这样小心翼翼,作者也难免受夹板气。对于沉重历史而言,戏谑的笔法有些不严肃了。虽然这种快餐形式现在很对快节奏人士的胃口

血浸河山血海仇

中日之间的渊源很长,纠葛很多,仇恨也最深。这一点,中国人自己也很纠结,从对待中日之间历史上的态度,特别是抗日战争那段历史就可见一斑。从小所学的教科书中,我们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但在所接触的影视剧里,我们和日本却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也许前者表现的是一种更加理智的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而后者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对历史的悲愤之情。而近年来,这种纠结又多了一层,为此,持不同观点的人们相互之间争论得非常厉害。 说起来,这一层纠结与人家日本人毫无关系,纯粹是我们自己的因素,那就是到底谁是那场抗战的主角?按照“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历史”的一般规律,我们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无论是从小所受的教育——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还是日常所看到影视剧从地道战到地雷战,我们党都毫无疑问的是八年抗战中独一无二的主角,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是,与这一观点相对的是,认为国民党担当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任务,才应该是主要角色,并举出了淞沪会战、长城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等例子。当然,现在国内也出现了表现国民党抗战的影视剧,《中国远征军》、《我的团长我的团》等连续剧都曾热播一时。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 我对这段历史所知不多,仅限于从教科书里学到的内容,根据没有什么过多过深的了解,自然不能对此妄加评论,更不敢下定论。但是,按照我一贯的调和观点,历史问题应该历史的看,应该客观的看,应该全面的看。 在我看来,说共产党是中流砥柱,或者说国民党是一柱擎天,都有些偏颇,有失公允。战争是分层次的,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作用,抗日战争也不例外。第一,国共两党在不同层面担负有不同的责任。国民党作为执政党,代表的是国家政权,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不受侵略是其义不容辞之责;而共产党面对亡国亡种的威胁,作为一个政党,不管是否合法,也应该挺身而出为民族存亡而战。第二,国共两党在不同层面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国民党的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抗战的主力,应该在正面抗击日军的侵略;而共产党的地位则决定了它只能进行敌后抗日,进行灵活的游击战争。第三,国共两党在不同层面履行抗战职责、取得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不管什么原因,国民党的抗战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是不争的事实;而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却不断发展壮大,有力的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当然,两个不同党派领导的不同武装,都是抗日的力量,都在抵抗侵略的不同层面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我们在过去的宣传中对共产党的抗战大加渲染,对国民党抗战的隐而不提不对,现在有些人现在片面夸大国民党的抗战功绩,全面抹杀共产党的抗战也同样不对。国共两党哪一个是主角这类问题,是我们内部的历史认识问题,我们自己可以进行分析与辩白,但如果老是纠缠于此,就会丧失了历史的大方向。 这段历史的大方向是什么?是我们与日本的关系。我们必从这段民族的血泪史、血辱史和血战史中汲取教训,认清过去,昭示未来。过去的问题是,日本人为什么会侵略中国?在我觉得,抛开外部因素不谈,中国人自身软弱涣散,一盘散沙,是诱使日本从蚕食中国走向全面侵略的主要原因,再加上中国盛产汉奸,说是中国自己把日本这头狼引进来的一点也不为过。未来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中日关系?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民族,也不是一个擅于记仇的民族,但是面对日本这样一个拼死抵赖的国家,无论是他们对历史的认识,还是他们现在对中国的姿态,都让中国人无法不愤怒,无法不血脉贲张。我们期待和平,想要构筑和谐的中日关系,但面对这样的现实,绝对不能心存侥幸,对日本这样一个恶邻放松警惕。我们当然不会去血仇血报,但也不能一笑泯恩仇,而是必须要牢记这段历史,牢记这段血海深仇,发愤自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自身的实力和强大来洗雪历史的耻辱。 关河五十州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写得就是国民党的抗战历史,第一部《长城以北》从九一八事变写到长城抗战结束,让我知道了一个以前所不知道的抗日战争,以上就是我看完后由感而发的一点感慨。总之,我想说的就是,即使我们现在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但不可否认,那段历史绝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泣血的一段,有民族的血辱,也有国家的血战,有人民的血泪,也有英雄的血性,更有血浸的河山,血海的深仇,这些带血的字眼在警示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在时过七十年后再来纠缠谁是抗战主角这样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必须从这血的历史中汲取血的教训,既然国共两党可以在那个时代抛开成见,开展合作,共御外侮,在今天依然可以坦诚相见,再次合作,实现中国的统一,共同磨砻砥砺,去博取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这才是我们读这段历史的意义。

力荐!

这本书非常的吸引人,我觉得作者的流畅叙事功力,以及提取素材,呈现出来的娴熟技巧,还有时而热血时而幽默的文风,都有点儿像当年明月。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强烈推荐这书!刚看完第一本,对张作霖、马占山、张学良都有了全新的理解。现在正在看第二本。

触摸历史的细节脉络

这是一部酣畅淋漓的作品。以前读历史,可能是受了教科书上的影响,对历史总没有多少感觉,总以为那是过去的一些陈旧而乏味的东西,没有半点新意,没有一丝生机和活力。教科书上的历史,似乎不是历史,而是后人得出的一套套理论,古板生硬,冰冷无情,没有故事,没有温情,没有战场上的厮杀声,没有失去故国家园的悲愤和失去亲人的死心裂分。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没有军阀割据的混乱场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小丑一样的所谓历史专家在那里一个人且歌且舞,没有音乐,没有观众,即使有,也是被强制进来的。很多时候,80后90后的我们看不到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在别人为我们预设好的场景和结局里转圈,我们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方面。其实历史是可以很生动的,诸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诸如百家讲坛的那些历史名嘴。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可以描述的生动形象,一切仿佛跃然纸上,近在眼前。有的人描述的味同嚼蜡,毫无生气,往往还没说完,已经没了听众。每个人都会铭记自己的过去,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同样,一个国家也绝不能忘记自己的过去,无论是繁荣的、落后的,骄傲的或屈辱的,并进要铭记过去,我们还要把这过去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祭奠。但现如今,历史多数时候告诉我们的是一条单行道,是一个结局,谁输了,谁赢了,死了多少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要的不是这个“鱼”,而是“授人以渔”的“渔”,我们不要结果论,我们要过程,我们要自己去发现,去感知,去思考。历史的吸引人之处,往往是发生了很多离奇巧合和让人难以想象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就是历史,就是史实。我们喜欢多那些战场上的点滴故事,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失去了有利的形势,因为一个英明的决策,扭转了整个战争局势,那些斗智斗勇的故事,读来总能让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历史,加入了正义的一方,为其摇旗呐喊,期望在民族危亡的国难之时,能力往狂澜于既倒,可树英雄之名于万世。可以说,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到新中国成立的20世纪中叶,前后跨度一个世纪的历史,是我中华民族最苦难深重的时期,是我华夏儿女最痛心疾首、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时期,是我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力王狂澜、拯救家国、启迪民智的时期。对于家国,不是只放在口头的爱国唱诵,也不是街头巷尾的谩骂,而是要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志,是敢于扛起振兴民族家国的大旗,敢于同一些帝国主义、反对派作殊死的较量,敢于发出国人最响彻云空的呐喊。这部书让我看的热血沸腾,让我知晓了历史中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一个立体的评价,让我感同身受了那些决定国家民族危亡的著名战役,更深切感受到了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灵的期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可谓不厚,文风不可谓不犀利幽默,叙述方式不可谓不流畅完美。深厚的文字和历史功底,翔实的历史资料,加上切合当今人们口味的语言风格和流畅的叙述,共同撑起了一个完美而有深度的历史书。

非专业作者,会讲故事。另外这段历史确实有许多精彩之处。

详细讲14年抗战(东北的6年+全国的8年)中中日间每一场会战的过程。作者不是专业历史学者,不像历史学者尽量用证据去说观点。全书也几乎没列出参考资料或观点说法的来源。不过作者的优势是比较会讲故事,写出来的这段历史还是比较精彩。当然这段不为人熟悉的历史确实有许多精彩之处。最令人惋惜的是史迪威在位三年期间,没能利用空中优势帮助中国。另外一个令人痛心的是抗战后期国军的密码被日军破译了,日军对国军的意图了如指掌。我买的kindle电子版5.99元,简直超值。现在已经降到了2.99元了。

只是读历史,谁隐瞒了什么

关于国府抗日的事迹,似乎很多人特别感兴趣,我也如此,所以买来此书。但我想说,关于正面抗战只是为更了解那段历史,不要为颠覆什么政治目的。如果我们平心而论,抗战的历史今天的大陆已经没什么忌讳了,有些人也不必说起话来阴阳怪气,似乎知道什么政治隐晦的秘闻。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和叙述人的主观性,不要希望看到什么所谓真实的历史,不仅中国,各国截然。即使我们身在历史事件之中不也是很难得到真实的嘛。另外,我到觉得关于正面抗战谁也没有隐瞒什么啊。大陆那么多的抗战国军陵园,不就是例证嘛。而且,历史教科书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想的有什么不可告人。我学的是以前人教版的历史书,我记得很清楚。抗日战争一章一共三节,第一节是湖沟桥事变之前。第二节就是正面抗战,第三节是敌后根据地。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太原会展,徐州会战,豫湘桂战役和中国远征军都有很大篇幅的叙述,怎么可以说是在隐瞒这段历史呢。张自忠将军殉国的事迹历史书清楚的写着,我不明白有些人说隐瞒,隐瞒什么了。正面战场国军固然壮烈,不可否认。但也不能就此还抹杀敌后根据地的历史功勋啊。国军固然有那么多像血战台儿庄那样的壮举,但也不能就此否认了国军一溃千里的事实啊。我想官方对抗战的定义很明确,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它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另外,有些人抨击八年抗战的说法不对。其实只要看一些很严谨的文件和历史教科书就会发现,那上面说的是八年全面抗战或是抗日战争。自九一八之后到37年有称为局部抗战的。读史就读史,别抱着什么获取秘闻的心态。真是秘闻话,你我也根本读不到的。

真实的历史、生动的人物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一段时期的故事,前半部从早期的东北抗战开始,以张作霖、马占山为核心人物,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看长城以北的抗战历史;后半部则讲了上海滩的战争、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以及华北的危机。对于那段历史,广大普通的读者了解得不多,我记得上次在上海的新虹口公园内看到了马占山的雕塑,却一点也不熟悉他为何人,通过了这部书的解读,才知道他尽管是土匪出身,却是善于战争,是连当时的日本关东军都不敢小看的大人物。也让大家从中了解到了九一八事件的来龙去脉,对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身世和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战争本身是残酷的,但关于战争的故事又是精彩的。尤其是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来写人物,以现代社会网络流行的语言来阐释过去的种种现象,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也使沉重的历史不再枯燥无味。比较典型的是些大家熟知的西安事变英雄张学良,其实他在作者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老子英雄儿混蛋”的官二代,手中掌握着东北军的重兵,却对日军的进犯毫不抵抗,关键时刻居然在外寻欢作乐,而这段历史也是近来不断被其他历史学家所证实的。写历史当然就要这样尊重历史,好的要写,坏的也不能隐瞒,这样才能让大家看出一个有血有肉,生动而有趣的生活和人。比如写马占山就比较有起伏,从土匪到抗战的英雄,又突然沦落为汉奸而服务于伪满政府,再上演了一出中国版的“越狱”而重返抗日的现场,这些都是精彩又有前因后果的连贯故事,割裂开了看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失偏颇。在长城以内的战场上,这本书中主要提到的是十九路军和二十九路军的抗战历史,有更多的细节披露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把华北危机和当时的中华局势展现给了读者。作者在书中写的最精彩就属人物,是通过一些关键的人物来透视历史,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熟悉历史的人物。同时也反映了抗日正面战场上的壮烈和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往因为政治的原因并不为广大的读者熟知,如今有机会展示给大家阅读,特别是很多历史的场面还有亲自参加过的在世见证人,所以这些资料就显得极其珍贵并有丰富的参考价值。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本精彩而生动的书!

最不应轻视的历史——评《一寸河山一寸血》

两年前的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当时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解放战争》,有人说,正是这场战争奠定了我们民族的解放和崛起之路。对于这种说法,本人不能苟同。解放战争无论其意义有多大,毕竟还是中国人的内战,最多只是道路的选择,而非生死存亡的关口。真正决定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是解放之前的那场战争。那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抵御外敌入侵,是华夏民族最大的一次生存危机,是中国人民最深重的一次苦难,是中国发展与崛起的道路上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一道伤痕。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无非一场国共内战能够比拟。所以在庆祝共和国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就想,与其去讴歌解放战争,不如好好书写一下我们的抗日战争史。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距我们仅六十多年的抗日战争史却是一片模糊。一些毫末之功被无限夸大,而有些惊天动地的伟大战役却被一笔带过甚至被湮灭在故纸堆里。我们中华民族为二战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却因为一些原因而自相抹杀功绩。反观美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宣传自己在二战时的贡献和牺牲,好像二战是他们美国一个人打下来的。而中国呢,一部分人说另一部分人不抗战,另一部分又反过来说这一部分不抗战。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中国人不抗战。这是一个让人无比悲凉的结论,那些为抗战而长眠地下的亡灵们何以瞑目九泉?多年以来,一说到抗战正面战场,我们的印象只有两个:一是消极抗战甚至是不抵抗;二是一败涂地甚至是一触即溃。似乎同样的中国人,打游击就个个是英雄好汉,一到了正面战场就全部是懦夫软蛋。这不仅在逻辑上不可能,也严重违背历史的真实。事实上,抗日战争下面战场要惨烈得多,而且战绩也不俗。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另一个对抗战史的误解就是把日本人的精神力量无限拉高,似乎日本人永远不降、不逃、不败,而中国人却是未战先怯,汉奸无数。有的书甚至把日本人在拼刺刀时把退出全部子弹描绘为一种“武士道”精神,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没长脑子还是天生就喜欢仰视别人。日本人不喜欢投降确实是真的,日本拥有神锋敢死队也是真的,但日本人并不是永远都打不垮的,只是看你的刀有多硬。我曾在一篇讨论汉奸问题的文章中说过:日本之所以没有“日奸”,不是他们有多坚强,而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他们对待中国人那样对对待过他们。抗战史,是最需要我们明晰的一段历史,可是它却成为了最暧昧的一段历史。这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无疑遗害无穷。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和两岸关系的向好,以及我们历史观的改变,抗日战争的一些真实情况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世人所了解并渐渐熟知,我相信这绝对是一件幸事。在越来越多的关于抗战的史实著作中,关河五十洲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无疑是其中比较精彩的一部。该书史料翔实,文笔多变,用最活泼的方式讲述了最深沉的历史,很值得一看。

感觉

本书让人感觉,作者似乎有些心有余,力不足,写的东西有些浮于表面,缺乏深层分析,让人感觉像是在读报纸。或者作者是不敢写。就好像在网上发帖前,要斟酌敏感词汇一样。但是即使是这样小心翼翼,作者也难免受夹板气。对于沉重历史而言,戏谑的笔法有些不严肃了。虽然这种快餐形式现在很对快节奏人士的胃口

破碎山河里的东北面孔︱读《一寸河山一寸血》

苍茫的大地上,黑黝黝的土壤里,藏着人参这样的宝贝,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郁郁葱葱里面,还有紫貂、梅花鹿这样的生机,在经久冰封的河面上,人们艰苦的劳作,凿开厚厚的冰,还有很多味道鲜美的鱼。东北土地就是这样的富饶,四处都是宝藏。沿着漠河,连接了俄罗斯,隔着长白山,就是朝鲜,遥望着渤海湾,面对着日本。于是,国人开始闯关东,周围的邻居们也都没闲着,到近代日俄在这片土地上也活跃得很,而东北人民也演绎了自己的壮烈故事。《一寸河山一寸血》讲的就是从张作霖起家,到日本九一八事变的一段历史,我记得课本里好像就只有一句话,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但是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细节,连那些过往尘封的每一个面孔都跟着鲜活起来。东北王——张作霖张作霖,一个被日本人杀掉的东北土匪。我心里的他,瘦瘦小小,留着大胡子,见人总是笑眯眯的,治军治家的时候,又是满嘴大茬子味儿的脏话土话,不容得半点模糊。但他的一生戎马长城内外,却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我把“被日本杀掉”当作了张大帅的一个重要标签,一生与日本人斗智斗勇,最终让日本人忍无可忍,谈不上民族英雄,因为老张同志一直在周旋,从来没抵抗,到皇姑屯事件,算个总账,日本人在跟老张的合作里,绝对是入不敷出的,也自然表现的气急败坏,可也不能说张大帅是一个汉奸,口头承诺的无耻协议确实不少,但是签了一大堆“阅”之后,并没有什么是真的执行了。张大帅给日本人题字,落款写张作霖手黑,遭到了一众精通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嘲笑,老张却掷地有声解释道,“妈那个巴子的!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有气血的东北汉子。但在实际斗争中,就发现这好像也只是灵光一现的玩笑话而已,在真正的对日态度上张大帅几乎就没有真正的强硬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笑意盈盈,要么是捞着好处,要么装着糊涂。靠着日本人, 在东北建立起来兵工厂,靠着日本人,把郭松龄的叛军打趴下,靠着日本人,保持着南满铁路控制权问题上的平衡。这就是张作霖身上最有趣的地方,一个真正头脑清楚的人,不讲朋友,也不讲敌人,讲的不过是利益而已。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对内之争,张大哥也是这样的原则,在人来人往的中间,要把切实利益摆在第一位的。老张是真的是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到东北王,从厚黑学的角度上而言,张作霖也是一个个人奋斗故事的好范本。老张自幼家贫,没上过几天学,甚至饱饭也值得被记在日记本上念叨念叨,十几岁就在街头巷尾学木匠当货郎卖包子学兽医,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混口饭吃,后来就加入了冯玉麟的匪部,当了胡子,不过是用脑袋当赌注混几顿好饭的营生。可是这差事倒是被老张经营的有声有色,义和团运动的时候,摇身一变竟然成了保安,真的遵章守纪,保一方平安,一时间声名鹊起。袁世凯称帝之后,又在官场做的步步高升,直到做到奉天省长,在当时政府里成了东北第一号人物。乱世多枭雄,可想想谁的生活死水一般,从来不乱呢?在这个意义上讲,在问题里求生存才是绝大多数人的谋生之道。民族情怀,还是国家利益,还是个人权益等,在老张奋斗的每一个阶段,先是把事情办漂亮。当胡子就是仗义天下保住命,当保安就做好安全工作,当东北省长就保一地军民平安,长城内外,老张的朋友敌人对手都多了去了,但从来没有哪一个真正能阻碍老张去完成自己的目标,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个土匪的平衡和兜兜转转里,确实有很多给我们启发让我们回味的地方。历史无定论,关于老张的是是非非到今天依然被反复说起,依然有各种观点和态度,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作者的一个结论“这是一个集狐狸的狡黠与虎狮的勇猛于一身的人。少帅——张学良我用少帅二字写小张同学,仅仅是一个当时的称谓,这绝对不可能是对他的一个后世定位。如果我来说,他是一个爱国的富二代青年而已。张学良活过的岁月很长,但遗憾的是,100多年的生命里绝大多数都是在被监禁中度过,真正可劲折腾的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活跃着的也只有两件事,一件叫改旗易帜,一件叫西安事变,这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国家统一。小张同学是一个开始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现代青年,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懵懂的国家意识。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国家这个概念,就是真正让所有人认同的利益共同体,让所有人都站在同一个战线上的这个概念。但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对于绝大数中国人来说,只知道君主,并不知道有国家,所以,在我们的政治职权里,首先是为君主服务,为大人服务,为权势服务,从来不曾为国家服务。我们的利益认同点是身份,而不是现代国家契约。甚至,直到今天,现代商业社会里,中国人都缺乏这种现代化的契约精神。所以,小张,是真爱国,扔下了家族利益在爱国,豁出命去在爱国。这一下让我想到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爱是真爱,可这爱里太多青春期荷尔蒙作祟版的非理性。富二代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除了确实血液流淌的有一个东北王老爹之外,他也有各种符合我们心中纨绔子弟的特征,黄赌毒无所不占。小张一生八卦花边儿要比漂亮的胜仗多得多,自己写诗说“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岁数一把还自诩为“潘驴邓小闲”的好手艺。另外,毒也是一度侵入骨髓,影响办公的程度,开会的中间都要离场打针,这也是当时被很多前朝遗老诟病的东西,给人的印象不过是不务正业。跟这些比起来,赌钱也都没什么必要讨论是怡情还是伤身的部分,至少以张家的资产而言,随便玩也足以让普通人睁目结舌了。不谈论历史,在这些生活踪迹里总有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这就是他的富二代特征。日本有个动漫叫“男人至死是少年”,我用青年二字也着实客气,虽然我不能完全断定这是否真的伴随一生的状态。但是,在策略上来讲,张少帅的段位确实比老爹差了太多。我前面说他爱国,这里就不得不解释在九一八的时候,我们的少帅为什么会奉行不抵抗策略,这确实是判断上的失误和政治上的幼稚。但这其中还有一个前情的铺垫,在改旗易帜之后,小张同学贸然攻打俄国,结果是一败涂地,匆匆决定打,打得又稀里糊涂,好大喜功的冒险精神换来的不过是草草失败收场。另一个就是老虎厅事件杀杨常二人。杀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个人,倒下的是连根心头刺,寒心的是一众元老。所以,在日本人打过来的,小张心里对打仗这时是没底的,手里也压根没什么好用的将领,就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相信国联,不抵抗。不作死就不会死,一路作,早晚会捅一个大窟窿出来。杜月笙说,人生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碗碗难咽。可是小张偏偏不信邪,一路撞南墙,这个故事可以叫做一个现代青年的求死之路。汉奸民族英雄——马占山汉奸和民族英雄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两种天壤之别的角色身份让马占山的人生充满各种戏剧化曲折,这是一个聪慧的怪咖。马占山率领的江桥之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第一枪,在九一八之后,日本军大举向北吞占整个东北的路上,给了重要一击。这是八年抗战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战,如果我们细翻这些历史的细节发现,马占山不仅是敢打敢干有血性,更是用奇兵,奇用兵,在黑土地上打出一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漂亮仗。带兵打仗绝对不可能逞一时之勇,在一边抵抗张学良“避免正面冲突”在军中拍案而起,一边琢磨着日本人这一路的进攻,再盘算自己的钱粮兵,这确实是一场艰苦的战役。几经盘算,老马的想法不过打地打时打人。打地,战争伊始,就是在围着大兴站,打的是铁路,一旦兵不能行,要么毫无后援,要么被围困。但是从铁路开始打,又不固守铁路。放弃阵地战的作战方式几乎是在整个八年抗战中最有效的作战方式之一,敌强我弱,让敌人不断镇守新地盘,我们只集中兵力打七寸。老马也算是创始人了。更妙的是,老马利用了东北军更熟悉当地地形的优势,在芦苇地,也直接让日本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打时,也是利用了东北入冬以来夜长昼短的特点,组织一次次有效的埋伏战,歼敌无数。打人,是老马最如火纯青的战术,识人简直是一阵见血。日本军打了几百公里从奉天到齐齐哈尔都没有受到像样的阻击,到了黑龙江已经心高到上天,右脸没能直接奉上让日军浑身不自在。而且,这群日本军官学校出身的高级将领始终相信精神大过天。老马就把战死的鬼子脑袋做成了马路绿化带,给鬼子情绪上的巨大打击,让他们犯错。老马在东北打得风生水起,各路记者写得生动曲折,全国人民热情高涨,甚至开始了捐钱捐物,可是没几天,马占山同学自己投敌了。后来,据老马自己说,他是诈降,这多少有点生搬了马扎当台阶下的嫌疑。不过中国智慧向来喜欢塑造完人,要么十恶不赦,要么高尚如神,只是与现实格格不入。如果是说诈降,肯定就有策略有目标的,但就后来的事情来看,老马这次投降给自己找的别扭远远多过收获的利益,当然准确的说,获利为零,麻烦却是一大堆。首先民心没有了,不仅远在全国各地的声援或者物资援助没有了,反过来开始一轮谩骂舆论,还要求退钱退货。连自己的兵一听说要投降也远走,最让老马伤心的是,远在上海的儿子写信说断绝关系。然后,老马做这个决定是一身匪气,琢磨着走当年张作霖的路子,先占个黑龙江再说。可是日军毕竟今时不同往了,你马占山手里的饵压根吊不住皇军的口味。更何况打这半天,日本人也看清楚了马占山的油滑狡诈,怎么可能给你扑腾的空间。第一件事就是承认伪满洲国,然后再没你什么事。老马到了哈尔滨一折腾也明白了这招彻底是臭棋。最后,马占山一看没有任何可能的黑龙江权益,那就跑呗。这个过程也是无比艰辛的。总之,这个所谓诈降,确实是对自己的高级黑。马占山,一直到建国后才病逝,也经历了后来的解放战争。在实践检验中,他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作战能力,用兵带兵的稳扎稳打又出其不意。但这不以为着完美,豆大的字儿认识得不多,更不要说家国情怀民族信仰了(战争开始的时候),抢地抢钱抢权力,才是根植在土匪心中的本能意识,在某个恰好的时间点就会被唤醒,然后就是干!一生征战,老马是个了不起的将领,只是在年轻的时候也犯过不那么光彩的错。无论对错,都不要夸大渲染。《一寸河山一寸血》作者写得生动有趣,在挖掘了无数的历史细节之后,让那过去的事情都再度重现,让那过去的人都有血有肉鲜活起来。在书本里,还埋藏着许多许多有趣的人,他们可能悲惨的含恨而死,却又不得不说是自取灭亡,他们可能有血有肉有能耐,但又偏偏不受重用,他们一路抗争,也一路无奈,在错综复杂里,不抛弃不放弃,摸索一条生路。九一八,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五年,当年流离失所的东北人又在这片黑土地上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新歌。我其实不愿意用地域去概括一批人,但我希望历史可以积淀一种力量,让这片土地越来越好。

血可以流河山一寸不能丢----评论一

提起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我脑海里的印象除了不抵抗就是大撤退,除了黄河决堤就是一溃千里,冯小刚版的《1942》中流离失所的灾民更是让我对“国军”的逃跑主义愤懑不已,所以一直以来提不起精神去重温这段历史,直到朋友推荐看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就像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一样,马占山、李宗仁、汤恩伯、张自忠、孙立人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下就在记忆中鲜活起来,江桥抗战、长城抗战、血战台儿庄、远征缅北……,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原来还有这么多“提气”的战役,解放战争中败于我党我军的国军将领原来也是这样的人才济济、血气方刚!在中日钓鱼岛之争愈演愈烈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我们了解曾经的日本军人狂妄不可一世的背后,了解那些为家为国浴血奋战的将士的情怀,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如何拥有不屈的脊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愿用几篇小文为《一寸河山一寸血》呐喊助威!好像任何一部可歌可泣的战争大片都有一个比较悲催的开始,所以有时势造英雄之说,其实何止英雄,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一切虚伪的包装都像叶公好龙一样被戳的体无完肤,凭借钻营上位的小伎俩再也没有和平时期宽广的舞台,是骡子是马只能牵出来溜溜,在《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第一册《长城以北》里面,扑面而来的正是国难即将临头的人生百态!首先出场的是张氏父子。提起张作霖,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涌现的就是“皇姑屯事件”,张大帅之死其实是个关键转折点,一是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中将和高级参谋河本大佐开了个不好的头,就是在中国问题上不听日本军部的命令,自此日本以下犯上层出不穷,甜头是顾头不顾腚的短暂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国土,可最终的失败也证明了领导是管宏观的,没有宏观战略的正确指导,再牛的战术也得走向灭亡;二是标志着日本在东北物色军阀“代理人”政策彻底失败,从而在不久的将来改为直接驻军占领加傀儡政府(溥仪)策略;三是意味着东北将从群龙无首进入群魔乱舞阶段,趁你病要你命,这是没法子的事;四是给蒋介石名义上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东北易帜”不久就在张学良的操作下得以实现。不过这些事在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都是不可想象的。在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得所谓的“满洲权益”,从而进入东北后,中国人和日本人打交道就少有不吃亏的,更别提占日本人便宜了,可张大帅就是这么个主,土匪出身,刚出道时也就三五十人来十几杆枪,人家不但把自己和兄弟们都“洗白”了,而且越做越大,一直干到正师,而且搭上了日本人这条线,直至掌握了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可是日本人的船是你说上就上、说下就下的吗?后来的马占山、张自忠、包括让蒋介石都头疼不已的汪精卫,不都栽在船上了嘛!可人家张大帅就是有这个本事,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用你日本人的枪、炮、钱、粮、人,然后把嘴一抹,装的跟没事人似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和日本人打交道,不可能永远光占便宜不吃亏,老张聪明了一辈子,不可能不明白这理,所以培养接班人这事早就着手准备了,措施有这么几个,一是生,老张八子六女,十四个孩子,标准的超生游击队;二是培养,别人不说,光在长子张学良身上就倾注了大量心血,小张19岁入东北讲武堂炮兵科训练,第二年毕业入伍,第一职务就是上校旅长,并在第一次直奉大战失利时,及时奉上“整军经武”一揽子方案,给愁眉不展的老张解了难题;三是培养托孤老臣,如忠厚可靠、威信极高的张作相、如治军理政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杨宇霆。几板斧一出,想必老张也像今天北朝鲜的金正日一样,对张氏江山的稳固充满信心,并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好吧,他老人家撒手人寰而去过于突然,首先就是杨宇霆反水了,认为张学良不具备驾驭目前复杂形势的能力,假借老张遗嘱,给个奉天保安司令干得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啊,还得让张作相出来撑大局。本来这事大家也都同意,老爷子在和不在当然不一样,在的时候说起小张公子,谁不得一竖大拇指,老子英雄儿好汉!不在了,黄嘴丫子没退净,谁相信他能主政东北啊(当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谁知张作相这个老实人,竟当场披麻戴孝,慷慨陈词推却职务,甘愿为小张牵马坠镫!张大公子当然是感激涕零,墙倒众人推,好在还有“老叔”(指张作相)你仁义啊,这时候就显得杨宇霆里外不是人了,不过大局已定,杨宇霆也没说啥,咱也是出于公心不是,你小张公子上来了,咱一样尽心尽力辅佐便是。谁知小张公子是记仇的,几个回合下来,血溅老虎厅,忠心耿耿且人才难得的“小诸葛”杨宇霆就这样被干掉了,一时间万马齐喑,朝内上下无人敢言。小张也找到点领袖的感觉。其实封建王朝历朝历代这样的事都不少,先不说杨宇霆冤不冤,只要小张公子励精图治,这一页很快就会翻过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小张公子遇到了赵四小姐,还染上了毒瘾!自古美人窝是英雄冢,更何况日本、苏联等列强环伺周围,小张公子挥斥方遒之际,昏招频出,先是莫名其妙和苏联打了一仗,败了又不经中央政府同意私下签约,黑瞎子岛从此被苏联控制,然后又置日本虎视眈眈于不顾,挥师关内,助蒋开始加入内战。最可悲的是在九一八事变来临之际,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联大”,发出不抵抗的愚蠢至极的命令。小张啊小张,你爹的脸都快被你丢尽了。至此,东北沦陷,本就风雨飘摇的东北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乱世呼唤英雄,面对小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一个又瘦又黑的小个子男人站了出来,既然诸位大哥都不作为,我来!(未完待续)

[评价]同一段历史,不一样的解读

抗战前的那段历史,以前的记忆始终停留在初中高中历史课上的寥寥几句陈述句,只知道“少帅”张国良的“西安事变”,始终对国民党政府初期的消极抵抗政策百思不得其解。读完第一册后,突然发现了一段不一样的解读:皇姑屯事件被炸死的军阀张作霖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而且还非常爱国;张国良原来也并非那么高上大,其实东北三省的丢失他应该负相当大的责认;日本人确实很狡猾;淞沪会战中原来有很多热血青年和将官在前线浴血奋战。也终于明白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___的真谛。。。历史是由人类书写和创造的,去过南京、去过上海的淞沪会战纪念馆,希望有生之年都是和平年代,如果不是,那就再让我的鲜血来染红这篇养育我的土地吧!

颠覆我的近代史观

最开始只是在易读上随便看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常常看到半夜才睡觉。我想至少现在可以肯定国军在抗战中的功绩已经是个时代的进步了。 如果不还历史以真相,实在是愧对抗战中流血牺牲的国军官兵。不管姓果姓共,不管在哪个时代,民族英雄都应该被历史铭记。

给三星吧

听说这本书很有名气,带着期待值看的,在京东拍回了第一部。这样的书,写历史过于“不严肃”,内容又很拖沓,该深入挖掘的不深入,该一笔带过的冗长赘余,我看了第一部的一大半,就不想往下看了。相较于更多的历史普及读物,作者的功底其实并不十分好。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本书在正面抗战的一段历史中的积极作用,也算是填补一点点空白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历史教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教育狗血的一塌糊涂,这样的书的问世,销量又很高,对于国民历史认知的提高作用不可忽视,从这个角度考虑,关河五十州也算是一个推动者了。

正面战场

中学时候的历史课,对于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描写少之又少,大的几场战役,都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党派的纷争应当暂放于一边,铮铮铁骨的中华儿女,不论在正面,还是在敌后,都为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撒着热血。本书从918事变开始讲起,写作的手法也是从人及事,通过描写国民党高级将领,将每一场重大的战役娓娓道来。在此,认识了粗中有细的张作霖,阴柔的张学良,捍卫黑龙江的马占山,学院派的张治中,身先士卒的张自忠,马谡般的杨志。。。。

看民族英雄如何丢失山河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作者在多年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走访当年抗战老兵的真实经历,对正面抗日战场的可观展示。第一部《长城以北》主要讲述了东北沦陷全过程,以及马占山、蔡廷锴、宋哲元分别在东北、上海、喜峰口领导的抗日战争。虽然,作者的语言非常幽默,对历史事件本质的解读往往一针见血,但是回顾这段让中华民族遭受屈辱和蹂躏的历史,即使再幽默的语言,我们根本幽默不起来;即使再经典的解读,也无法抹平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创伤。可悲的是,由于意识形态原因,这一段历史的真相常常被掩饰,甚至被歪曲。今天,我们习惯了八年抗战的说法,也习惯了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的命令导致东北沦陷的结论。但事实上,这些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读完《一寸山河一寸血》后,我们不禁要问,1931年,国土面积十倍于日本的整个东三省都沦陷了,马占山领导的军队从齐齐哈尔一直打到黑河,这不是抗日难道是玩儿?为什么历史教科书里还说抗日战争只有八年,而不是十四年?“九一八事变”后,从头至尾,都没有看到蒋介石关于不抵抗的密令,相反,我们看到了“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在“老虎厅事件”枪杀杨宇霆以后,这个治国无能,治军无能的花花公子把东北搞得一团糟。即使“九一八”后的不抵抗是蒋介石下的命令,但是,以当时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的情形,以东北军的势力,张学良如果真的是民族英雄,他完全有违抗命令的资本,即使不违抗命令,也没有必要把东北军全部撤到山海关、锦州一线,把整个东北拱手相让以求“自保”的道理吧。退一万步讲,当马占山取得江桥战役的胜利后,张学良即使不回师,哪怕做出一点北上夹击日军的假象,东北也不至于那么快沦陷。如果没有东北的沦陷,即使日本全面侵华的战略不可改变,但没有东北这个大后方,中国抗日战争应不至于如此不堪。历史习惯于把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等人称为旧军阀,把蒋介石、张学良称为新军阀,按照一般的思维逻辑,新旧更替,推陈出新,所以新东西要比旧的好,但是,在民族大义方面,很遗憾,旧军阀中很少有卖国贼,张作霖的寸土不让,吴佩孚的宁死不住外国租界无不如此。但是,新军阀中,张学良在东北的不抵抗,其他军阀在抗战期间的自保,实在脱不了“卖国贼“的干系。虽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有功,但这无法掩盖他丢失东北的罪行,更不能用蒋介石“莫须有”的不抵抗命令为张学良开脱。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东北易帜”只是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那时的东北,比今天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要牛逼的多得多,不但财税自留,而且有自己的军队,中原大战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军阀的势力大大削弱,张学良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头号军阀,其势力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张作霖,即使不能把日本彻底赶出东北,但维持现状应该没问题。抗日卫国本来不需要理由,但张学良丢失大好东北的罪行却被一大堆的借口掩饰过去,如果明白了“谁控制了历史,谁就控制了将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历史”的道理,个中理由,不言自明。读完第一部《长城以北》,最大的感触有两点,一是马占山、蔡廷锴等人的抗日形象有多光辉,张少帅的形象就有多龌龊,因为丢失东北,是整个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二是日本之所以敢于“蛇吞象”,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而在于军阀割据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战争虽然是政治的延续,但战争自有战争的逻辑,虽然,当时中国经济落后于日本,武器落后于日本,但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中央的命令到哪里,地方的枪打到哪里,是能够避免东北三声这样的庞然大物早早落入日本口中,即使拖到6年以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绝不会遭受大半国土沦陷的灾难。当年张学良之所以不抵抗并放弃东北,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割据之下的自保意识在作祟。但是,长于玩弄女性的张少帅,却不知道如果丢了东北根据地,又凭借什么去自保?虽然手里握有几十万军队,但是军队是需要土地供养的,更何况东北军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当然,张学良为此也付出了代价,丢失东北后不久,张学良便被蒋介石赶到西北去“剿共”,从当年的“东北王”变成了后来的丧家犬。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后,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但是,功过充其量勉强相抵,决不能以功掩过。

抗战版的“明朝那些事儿”。

抗战版的“明朝那些事儿”。用明朝那些事儿的文笔风格,来写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还没有出全,只出了三部。但是由于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风格,尽管有些故事段落还比较吸引人,写的也比较爽,但却略显单薄,完全没有展现抗日战争那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尤其是作者想着重反映一些正面的东西,但是历史里面那些悲壮的一面却往往一笔带过,当然这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于是乎,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看当年的耻,免以后的辱

这套书买了很久了,却一直没静下心去看,如今养伤在床,翻出来看了一眼,却看下去了。对于抗战,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而且这种认知是从小被培养的。但是我们的认知是否正确?这到是个关键的问题!这本书的文学意义不大,用词并不绚丽唯美,但却字字入目,不忍释卷!看得出,作者是在用良知和心去写这本书!内容就不累述了,大家有时间自己去读吧!总之只要是个中国人,只要是希望这片土地好的中国人,都应该看看!我们从整个抗战史中应该去反思的很多,我觉得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就是:日本人为什么打我们?我们为什么被打的如此不堪?我觉得当看完这套书后,大家能琢磨清楚这两个问题,这套书的作者就已功不可没!学史知古事,读书晓天下!一起共勉


 一寸河山一寸血.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