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35429346
作者:萧红
页数:181页

书籍目录


一 麦场
二 菜圊
三 老马走进屠场
四 荒山
五 羊群
六 刑罚的日子
七 罪恶的五月节
八 蚊虫繁忙着
……
读后记

作者简介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序作,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前半部的片断曾于1934年4月至6月,在哈尔滨《国际协报》的《文艺》周刊连载,。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萧红用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的悲惨命运。


 生死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生了死,死了生。难怪萧红以“生死场”为之命名。九一八前的十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农村,忙着生,忙着死——薄薄的一册子存在之思。书本再现了历史,一幕幕晃过眼前,我看到的是人处于极端状况时退化成为原始的野兽,剩下的只是病态的灵魂,再也谈不上高贵。蒙昧之中生存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样样去做,完成了也就结束了,没有一句为什么的疑问。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时候,生存尚且来不及,顾着填饱肚子的求生本能完全淹没了情感的追求,人性的光辉也成为一种遥远的奢侈。活着,不为什么,也许是为了继续存在,也许只是为了抗拒那死的恐惧。在生与死之间,毫无理由的迷惘着挣扎着,没有谁想过要自行了断了那没有意义的余生,苟且活着。成业三番两次的强暴了金枝,我看不见美丽的爱情,却看见金枝像一只无助的羔羊,她是成业泄欲的生殖工具。在窘迫的生计面前,成业认为妻子和女儿是自己的累赘和负担,竟然在怒气之下把女儿小金枝活生生的摔死了。老王婆服毒自杀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作最后的挽救,甚至连丈夫赵三也无动于衷,巴巴的盼着老婆快点死掉好上棺材。“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沉重的文字背后藏匿着的是彻底麻木的生命意识。冷漠,残忍,没有一丝人情的温暖。这就是当时的现状。 想要疯狂的呐喊吗?那些珍贵的东西——譬如爱、温暖,都到哪儿去了?!战争、贫穷、落后、愚昧,是凡夫俗子命定的原罪和劫难。什么民主、自由、和谐亦或关爱,那是一些太派不上用场的虚无的东西,死守道德良知的人必定遭到人们的嘲笑,死于清高,死于饥饿、病痛或是战斗之中。当生存的底线在一步步可怕的倒退,朝不保夕的人们只求自保活命,高尚不顶饭吃,谁还来得及顾着谁?人,一个个的少了,倒是动物血淋淋的本质渐渐暴露了出来——自私、冷漠、先己后人。僧多粥少,不得不展开一场无情的窝里斗。金枝的母亲曾是那样坚决的劝说女儿洁身自重,可是当女儿真的迫不得已出卖肉体换回票子时,她贪婪的眼睛亮了,连清洁也忘记得一干二净,甚至怂恿着女儿赶快回城,多赚一点钱。毕竟,维持一个不算坏的肮脏躯体总比死了好。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活着不容易,不择手段才算有本事。“十年过去了,老百姓还是那样生老病死,就这样过了十年。”在残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蹂躏了村民的土地后,大家似乎才有点清醒过来。就连满脑子里只有那只老山羊的二里半,也在犹豫和畏缩中走向反抗。要站起来,要团结,要揭竿而起,不做敌人的奴隶!即使是死,也要日本鬼子陪葬,也要死得光荣!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祭奠。这生生死死的宿命仿佛一幕亘古不变的场景,屹立在人们的面前,高远而不可动摇。在没有理清生存与毁灭的意义之前,所有的挣扎都像是一个巨大而廉价的玩笑。战争摧毁文明、孕育罪恶、玩弄生死,贫穷则催化人性的扭曲和沉沦,凸显人类野蛮的本性和动物的欲望。然而在与战争和贫穷的斗争中,人类用生命的屈辱和毁灭提出严正的抗议,却没有一个胜利者。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生存困境和永在的苦难。“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在乡村,永远也感受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他们。”如果你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加思索的说,活着是为了穿衣吃饭。再问,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这由生死交织而成的网,将所有生命的悲欢苦乐吸收、消泯,网罗其中的生命挣扎或反抗,但最终一切都化为虚无,化为死寂。萧红带着放大镜,把对生死轮回的思考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点,去审视那时候贫农的生存状况,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再次探讨了活着或是离去这一永恒不变的人生命题。
  •     最近读了萧红的三部小说,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一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属于“左翼”作家中的“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作品多为“抗日文学”。以上三部小说都与作者的故乡呼兰这个小城有关,带有一点点的自传的性质。作者短暂的一生,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本身就含有着很强的对封建的反抗和抗日的斗争,战争年代作者漂泊的际遇和遭遇背叛的感情共同构成了她传奇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传记是比较值得一读的,现在名人传记庞杂,应选一本与作者有较亲密关系且接近萧红生活年代的有质量的传记一读。萧红小说的风格: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中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鲁迅在《生死场》的序中评价是: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不少明丽和新鲜。批评家胡风在《生死场》的读后记中指出三点弱点: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现得的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第二,在人物的描写里面,综合的想象的加工非常不够。个别的看来,她的人物都是活的。但是一个人物的性格都不大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明确地跳跃在读者的前面。第三,语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前两点正好的符合了日后总结的萧红小说的特色。就我个人看来,萧红的文学成就有三点:开创了小说的文体,散文化小说和诗体小说;痛诉了封建残余,从侧面揭露日本侵略对中国百姓的折磨;描写了东北独特的民俗风景画。先来谈谈对《小城三月》的看法,它主要描写了翠姨的一个凄美的委婉的爱情故事,控诉了封建残余对翠姨的爱情和生命的迫害。在封建婚姻逐渐迫近的情况下翠姨逐渐衰弱的身体,却不能被她最亲近的人包括她的母亲和祖父,甚至是她爱恋的对象我的堂哥所理解。唯一理解她一点的她的姐姐(我的妈妈)却也不能改变她在封建家庭的处境。人们对她所有的物质的需求都关心到了,却唯独没有关心她的感情。文中处处显露了她们所在环境的开放性和现代性,但最后却发现封建残余势力顽固的依旧如此的庞大,依旧足够把一个心向现代的善良的女孩子迫害致死。联想萧红的自身,这篇小说不免有她自己的身影,可以说萧红的悲剧是从她不幸的封建婚姻开始的。文中的翠姨和萧红在对封建婚姻的抗争上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萧红活了下来,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了更多的实现,尤其是在文学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可怜的翠姨,就是萧红没有具有更强的反抗能力之前的身影,是多么的招人爱怜的呀。近期读的比较喜欢的短篇小说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宗璞的《红豆》和冰心的《去国》,这四篇短篇小说一起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于短片小说的偏见,认为只有长篇小说才是具有价值的。再来说说《生死场》,《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通过鲁迅作序,胡风作读后记,萧红在文坛上一下有了立足之地。《生死场》是鲁迅多方努力作为“奴隶丛书”之一献给日寇铁骑下中国所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生死场》原名“麦场”,“生死场”是胡风起的名字。《生死场》这个名字是富有艺术感染力,把封建残余迫害和日寇铁骑下的中国农民生活的村庄比作一个生死的场所,农民痛苦麻木的生生死死跃然纸上。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中描写的现代中国的农村的一桩桩悲剧,我顿时觉得《中国在梁庄》是在《生死场》近七十年后对现在中国农村描写的一个续篇。在这个生死场上多少人上演着生生死死的剧目,全村最漂亮的月英在患了瘫病后不但无钱治病而且招受丈夫的百般冷眼最后埋在荒凉的荒山下,还在吃奶的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小金枝的小生命就轻然的结束在醉父在手中,刚刚成长起来的革命青年冯丫头就死在了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北村老婆婆因儿子在抗日中死亡也和女儿菱花双双上吊自杀,当然书中不只有死的剧目,还有生的到来,小金枝的短暂的生命,被比作刑罚的李二婶子和麻面婆的分娩,还有更多的人孕育的不是希望与喜悦,而依旧是悲剧和苦难。当然生死场中不只有生生死死,还有更多的活着的人依旧上演着更多的悲剧,王婆丧子后服毒自杀未死,后来又丧女的一生不是比死去更痛苦吗?或许死对于她倒是一种解脱,但是伟大的中国的农民她依旧在坚强的活着。生死场中不仅有人的生死,还有羊、马这些可爱的活着的动物也同人类一起在生死场上上演着。然后是《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作品,是萧红的巅峰之作,也是她最长的一部作品。后期萧红的风格有些转变,不再直接批判封建主义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些转变立刻就遭到了当时的“左翼”作家的批评,但后来茅盾在序中也做了公平的评述。我觉得《呼兰河传》还是继承了前期的部分创作风格的,后几章中对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和他的老婆孩子的描写,是延续了“生死场”上活着的人们的形象的。书中对人们和她家(地主)的关系的描写,其实也是表现了封建残余对百姓的迫害的,只是这种矛盾是缓和了的,不太激烈的。或许,萧红这时在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封建和侵略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因是人们自身的愚昧。如果人们是明透的,那封建的压迫和侵略的残害换来的只是更加激烈的反抗,但人们是有妥协性的,这妥协性正是来源于自身的愚昧。这些呼兰河城中在生死场上痛苦的生活的人,他的自身是愚昧的,所以他不懂得自己活的痛苦的原因。或许,这种思考,在反封建和反侵略胜利很长时间后,才是更有意义的。茅盾在序中说,此时的萧红是寂寞的,她是在回忆她寂寞的童年。但我不这么认为,在香港的萧红固然是寂寞的,但他的童年并不寂寞,回忆是会给人带来寂寞感,但回忆也往往给人带来欢心与欣慰。书中的第三章,以《后花园、爷爷和我》为题选入过小学的语文教材,这是书中直接描写她的童年的部分,从本章中看到的更多的并不是寂寞,而是童趣。一个有爷爷,有后花园,有如此童趣的童年是可以欣慰的。当然,书中的其他章节的生活是寂寞的,从整本书来看,呼兰河城的生活也是寂寞。写到这里,我还想说一下萧红的传奇的人生,附上一篇:《萧红小传》萧红短暂的一生是传奇的,一段从呼兰到香港的传奇。萧红,一九一一年出生于黑龙江的一个小城呼兰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与中华民国同龄。萧红的童年尽管生活在寂寞封闭的呼兰,又父亲不疼,母亲早逝,但一个在后花园中有祖父陪伴的童年依旧是充满童趣的,详情见《呼兰河传》第三章。在萧红的强烈要求下得以上中学,后来为了反对包办婚姻,与一个爱国的富家少爷私奔到北京,这是萧红的初恋。但是这个少爷是有妥协性的,在被父亲断绝经济来源后,竟把萧红一个人丢在哈尔滨,陷于旅店中,这时欠旅店大量的钱。这是萧红第一次陷入人生的困顿中。《小城三月》中描写的翠姨对包办婚姻反抗,不能说没有萧红自己的影子,只是萧红比翠姨富有更强的反抗性,而萧红悲剧就是从包办婚姻开始的。而在困顿中,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当地的文学杂志社求救,就在此时遇上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萧军。也是萧军对萧红进行了文学启蒙,两人在哈尔滨商市街居住期间共同完成了散文集《商市街》,两人笔名取“小小红军”之意。但婚姻中的两个并不成功,萧军性格暴躁,萧红极富小女子情怀。后来(在上海)生活中的不快和文学观的不同导致了萧军背叛了他们的爱情,而萧红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并远走日本养病。“九一八”事变后,两人为躲避战争辗转经青岛到达上海,在此时,萧红完成《生死场》的创作,并遇到文学路上重要的导师鲁迅,在鲁迅的努力下,《生死场》得以发表,并奠定萧红的文学地位,走入文坛中心,是萧红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在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中表现了这一时期,他和鲁迅的关系,文中那个拽萧红辫子的孩子就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是在此时萧军背叛了他们的爱情,但是爱情中是没有对与错的,只有珍惜与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萧红辗转武汉、山西等地,从事文学界抗日救亡活动,并起草促成《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的联合发表。也是在武汉与端木蕻良开始一段感情。一九四零年,两人同去香港。在港期间,萧红开始人生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此时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后被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第九名,又有短篇《小城三月》面世。但萧红的精神陷入寂寞的而身体陷入疾病,不久香港沦陷,萧红被困香港。最后极富才情的萧红以年轻如花的年龄病逝在香港,安葬在风景优美的浅水湾,不能不让人生出许多的惋惜。后来,戴望舒去香港浅水湾凭吊萧红,作诗一首: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萧红,多少年前就知道这个名字,多少年过去,对她几乎还是一无了解,直到看了她的这本成名之作。鲁迅作序,极大提升了作品的名声,也让她迅速奠定了在当时中国文坛的地位,她那时太年青了,才24岁,她到死的时候还非常年轻,只有31岁。听闻电影《黄金时代》要上演,由汤唯扮演萧红,还有当时一大堆文人,构成那个黄金时代,很是期待。于是做必要的补课。《生死场》就是我读到的最初的萧红的文字。鲁迅的序主要讲述了该书出版的艰难,并对该书做了广告。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被女性作家用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法写了出来,读后明丽而新鲜。当然这是我翻译的鲁迅的话,他的话总是很难懂,你懂的。全书分17个小节,有长有短。数十个人物,或明或暗。笔尖精准地刻画了几位女性形象,在生不如死的境地,如何渡过那些艰难岁月。在旧中国寒冷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有一群劳作、生活、生殖的妇女,她们多数人并没有自己的人格,成为生活的附属品或是日用品,可拥可弃,并不比一株粮食重要。小说中作为主角的农民一直都艰苦地生存着,遭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自然环境的影响、战争对生产的损害等等灾难。生活的重担、精神上的愚昧让这些人过老的衰老、失去自我甚至死亡。人性中自私、自利、肮脏、懒惰、贪婪、报复。。。等恶念也在同时产生。看书的时候,总在想起今村昌平的电影《崷山节考》,描绘古老的人性之恶,连同里面的人和动物的生殖画面。莫言在《丰乳肥臀》的首章中写妇人和驴同时在生孩子,不过是从这本书中借鉴并发挥而来。豆瓣上的一些书评写得不错,分析的极深入,我的体会还没有达到,主要是还不能写出来。有一点,我认为,后人把这本书极力的拉入抗日文学中,有些一厢情愿,日本的入侵不过只是一个背景,里面提到的抗争也不过是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地主盘剥厉害的时候,农民也想过抗争,不过只是想了想,没有实施。而且后来非常庆幸没有反抗,相反还要感谢地主东家把他从牢里救了出来。这可能是个汉奸观点,有待商量,不过也没有人跟我商量。我觉得与“白鹿原”不同的是,这里的小山村人民生活的极困苦,象蚊子的生死一样,但有相同的遭遇,就是一波一波的队伍来了,有好蛋,有坏蛋,让这里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现在我又想了想,有个更汉奸的观点,就是对于地主的剥削,是否真实,这个观点很难描述,我的意思是以前的农民是没有剥削的概念的,剥削是一个被植入的观念,在植入的同时必然夹带了私货,以达到某种目的。由于过于复杂,不再解释) 胡风先生的后记写得极为精彩,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到他的文字,很惊艳。就这本书而言,写得比鲁迅的好很多。他说这本书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观苦恼,而且写出了血迹模糊的大地上铁一样重的战斗意识。在深刻分析的原作的基础上,指出了缺点。题材组织不够,张力不足,让读者感受的紧张和迫力小。每个人物都是活的,但不突出,有群像刻画,但没有最着力的人物。语法过于特别,新鲜、方言化很好,但显然还是修辞锤炼不够。果然是大家所评,一语中的。幸好我有练过,现在的年青人要读的话,估计要头拥。这些仍无损于这部作品的美好,用史诗来概括,也不过分,颇值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萧索的冷。叹息
  •     很好的描写,笔触什么都很舒服,是个残酷的故事,但我没读太懂。
  •     在这片土地上,不是生,就是死。
  •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她没有张爱玲那样的出众,也没有林徽因的魅力,更没有吕碧城的那份胆大,但这个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的女子她有着让人不可忽视的光芒,正是凭着她的那份坚强,固执她与三郎得到了鲁迅的认可和帮助。那个在临死前口中还说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样的女子如何不为她落泪,不为她感动。
  •     早期作品,文笔好。但是文本断裂比较严重,过渡到抗日主题也太突然了。各种悲哀,虽然那个时代离很远,还是让人心碎。死亡来得就像人感到寂寞那样随意。一篇让人揪心的小说。
  •     萧红除《呼兰河传》外又一经典之作。胡风的读后记也特别棒。
  •     平方
  •     第一次讀蕭紅的小說。總感覺中國現代小說充滿陰郁,無邊的悲傷。
  •     果然鲁迅和胡风是误读了她的吧。妇女们令人神伤。
  •     又是个倔女人儿
  •     笔调很美,可惜在人物不成形
  •     读的不是这个版本的,随便选一个了
  •     没有看过萧红的其它作品,单就这一本来讲,有其让我觉得闪光的地方。她有自己的叙事风格,文本中间插着的评论,是一种隐含,信息量挺大的。如果可以将文本比作道场,那萧红所要布道的就是如何“生”。(另外,刚看到用女性主义来阐释这部的,是不是女作家的作品都很容易被人用女性主义来阐释?)
  •     看了很久了,有些忘了,不过萧红用最最朴实也许可以说普通的语言娓娓道来的最是令人震惊的事实。
  •     我想说;《生死场》是我再读了《活着》之后看的,可他们却存在着不可切断的联系,他们笔下的人都是不为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
  •     电影黄金时代汤唯饰演的萧红像是植入了我脑中,我边看生死场边脑补窗边汤唯披着大衣叼着烟写小说的画面π_π然而就如胡风评价的那样“全篇现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同样是写生死不如活着让我看得揪心,坦言我中途看睡了几次╯﹏╰
  •     用诗一般的文字写触目惊心的疮痍和苦痛,和麻木。不动声色的强烈震撼。
  •     我的话剧启蒙。
  •     据说《生死场》是由胡风命名的,正如胡风看到时的惊讶样子,我相信鲁迅也惊讶了。他有强烈的鲁氏风味,却也有萧红的个人生命体悟。她有鲁迅的阴郁,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鲁迅更残忍但也更抱有希望。这是我读时的感觉。短句的大量运用,不禁让人感叹在一个“为人生而艺术”的时代,萧红是那么与众不同,她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讯息:“天空蓝瓦瓦的”也一样美妙。 再也读不到不装逼的“生死场”了。
  •     初读于2015年4月 也是讲近代中国农村的苦逼生活的。
  •     一种向死而生的伟大力量
  •     女人就是命苦、、、
  •     痛
  •     这种悲凉让我们都汗颜。。。我们简直生活在天堂。。。
  •     半点味道也没读出来,怎么回事,人物不够丰满,情节不够有震撼力。20150322
  •     麻木是最大的残忍
  •     看得我半宿半宿睡不着觉……
  •     建议大家不要买这个版本..错别字很多. 喜欢鲁迅的序,那是个沉没的,真正的鲁迅.没有爱国的战斗盔甲.没有尖利的笔法.就是普通的,亲切的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