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e时代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11
ISBN:9787508639314
作者:万建华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金融嬗变人类正大踏步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驱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被重构,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日趋模糊,而这次令人目不暇接的变革也席卷到了金融行业。信息技术不但将金融家们从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更赋予了他们无穷的想象空间。电子化成为金融机构全新的发展逻辑。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让古老的金融机构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超级大嬗变,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光棍节”的启示在过去的2012年,有很多事情让我们印象深刻。其中之一,或许不少读者朋友们大约都还记忆犹新,便是席卷大江南北、引爆全民参与热情的“光棍节”网购大促销。大概是因为符号“1”在形状上酷似“光棍”,每一年的11月11日都被戏称作“光棍节”。据说这个节日最早始于校园,后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演变为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的一个非正式的娱乐性节日。在这一天,单身的男女大多会借“过节”的名义为自己购买许多消费品,如电子产品、数码配件、服饰和化妆品等。商家看到了其中暗藏的巨大商机。2009年,国内著名的购物网站淘宝网第一次以“犒劳单身”为由,联合平台内的商家推出折扣惊人的促销活动,鼓励年轻网民在这一天集中消费。自此,每一年的光棍节都成为精明的电商企业借来发动大规模促销的一大噱头,成交量增幅惊人。自此,“光棍节”从坊间谈资走上媒体头版,成为了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深刻探讨的“现象级”名词。2012年11月11日,正是国内电商推出“光棍节促销”的第4个年头。在这一天,淘宝网和它的嫡系淘宝商城(天猫网)一共完成了191亿元的交易额,缔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促销神话。正式统计显示,参与2012年“光棍节”促销的国内前20大网商在这一天的累计交易量突破了300亿。据说不少公司职员为了能及时在网上“扫货”甚至向雇主单位请了假,也有买家专门准备了高性能的上网电脑以保证顺利“秒杀”到心仪的产品。天猫网透露,2012年参加“光棍节”营销活动的商家就上万家,是2011年的5倍多!促销品种类包括服装、日用、家居、家纺、数码等。激动人心的11月11日凌晨,在许多商家的促销活动正式开始的前几分钟内,由于访问流量的急剧导入,淘宝网等大型网商的进站速度明显下降。零点开始,支付宝、网上银行的交易量呈井喷状上升。此时,窗外星空寂静,网络上却是热火燎原。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可能突破7.5万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400万人。而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中国电商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比率为4.3%,2012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有了大幅提高。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们视野内一股格外瞩目的社会新潮流。当许多人还在试图一厢情愿地划分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之间的泾渭时,现实中的互联网交易数据给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答卷,并彻底搅动了传统商业布局。事实上,不只是电商们在奔忙。在“光棍节”前后两周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从上游的生产商到下游的零售商,乃至提供支付、配送服务的银行、物流公司,整条销售渠道链的所有力量都被调动起来,以匹配井喷的订单数量。听一些了解开网店经营的朋友说,为了备战“光棍节”的促销,他们甚至提前两个月甚至一个季度就开始铺货,提升库存和配送能力。可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网上商家低估了网民热烈的购物欲望,苦举着售罄牌一筹莫展。传统零售商一边的景象却传出寒意。由于经济周期下行、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等原因,在上市百货类企业中,超过半数出现净利润下滑状况。这让传统零售商们尴尬不已。看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借助电子商务实现突围、一夜翻身,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看到被电子商务“挤出”的威胁,晚到的觉醒让其痛下决心“触网”,积极投身这股浪潮。苏宁、国美这两大家电巨头率先放下身段,斥巨资铺展电商渠道。短短两三年间,规模已然形成。万达集团的王健林一方面与淘宝的马云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台上设下传统商贸零售业与电商购物是否各占半壁江山的10年赌局,另一方面却毫不迟疑地布局电商渠道,开辟自身商业零售新的增长点。类似“光棍节”的持续炒作将消费者向网络消费快速拉近。网购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二三线城市居民也加入了网购大军。也许不少读者朋友们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已经记不得从何时起没有走进过商店,可似乎越来越熟悉快递送货员的电话。很显然,人们购物的方式在发生着颠覆式的变化,对着屏幕购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牵手出门逛街。我们不禁要问,让电子商务如此蓬勃发展的动因是什么?有人说是互联网本身带来的成本优势,有人认为电子商务顺应了消费人群的变化方向,更有人认为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不可忽视。我认为,这些因素固然不可少,但很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量,应是来自于技术进步所催生的交易电子化和金融电子化。如果说前者帮助人们实现了在网上“挑选”东西,那么后者则切切实实帮助人们在网上“买到”东西。贸易融资、支付清算、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基础设施方面的电子化建设让电子商务环境的版图得以完整和强大。这也正是为什么国内的电子商务在信用卡市场、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渐成规模之后终于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重要原因。那么,“光棍节”的电商大战对于金融行业又有哪些启示呢?我们要看到移动互联浪潮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力已经势不可当。赫赫有名的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前CEO(首席执行官)郭士纳先生说过,“信息技术产业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每10年左右,你就有机会重新定义战场。”毫无疑问,对于许多行业来说,下一个竞争的战场将在移动互联网上。就2012年“光棍节”的统计数据看,天猫和淘宝网共实现成功交易笔数1.058亿笔,其中无线支付近900万笔,通过iPad(苹果公司出品的一款平板电脑)、iPhone(苹果公司出品的手机)、Android(安卓)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完成的淘宝交易额达到9.4亿。对比2011年,在总交易笔数翻了两番,交易额翻了四番的背景下,移动支付的规模增长了近4倍!通信技术和支付手段的“移动性”让一切消费行为更快、更简单、更随意,商家的营销效果自然也成倍增强。事实上,移动互联网的实时、自由、随时随地、碎片化等属性为每个行业重新定义了商业模式和业务边界。移动商务将是商业价值一次巨大的迁移,为那些在互联网时代落后的传统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发展机会,也为止步不前的商业大鳄敲响了警钟。所以,当人们的行为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当网上“购物”、掌上“逛街”成为常态,金融行业必须意识到阵地已经开始转移,并为之做好准备。其次,传统金融行业的角色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演进下正面临一个微妙的转型,即可能会出现两种不一样的演进路线:一是成为其他行业的附庸和从属,二是借助信息技术革命主导商业浪潮。大名鼎鼎的微软前领军人物比尔•盖茨先生甚至预言商业银行将在21世纪成为灭绝的恐龙,他的依据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科技公司具备像商业银行一样的金融中介功能,并借助平台完成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这样的预言显然过于武断,在泛金融的趋势下,信息技术既可能成为其他行业狙击商业银行的撒手锏,更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涅槃重生的催化剂。所以,我们既看到在“光棍节”中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成为电商平台付款的通道,也看到商业银行主导的电商平台成为后起之秀。我个人以为,银行家们完全有机会把握技术革命的福利,推动金融机构成为一股无所不能的主导力量。这也正是我们关注、研究这些新奇变化的原因所在。2012年的“光棍节”盛况深深触动了我,它让我意识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变革的力量已经在每一个角落蕴生、发酵、壮大,不知不觉间,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我们从事的职业已经被改变了这么多。我们有理由观察、记录这些改变,甚至引导它们。金融电子化严格说来,广义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应该包括语言的使用,文字的创造,印刷技术的发明,以及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及应用。然而我在本书中提及的信息技术革命,范畴相对集中,主要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在这次革命中,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演进,缔造了无数神奇的发明,催生了许多新兴的产业,更为许多传统行业插上了腾飞的双翼。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当下,我们每一个人,或以用户、或以投资人、或以开发者的身份,间接或者直接经历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伟大历程,并感受到半个世纪来,信息技术的飞跃所带来的巨大福祉。信息技术进步也为金融行业嫁接了一股强大的嬗变力。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信息行业和金融行业本质上是“同源”的,它们有着相同的基因,那就是“数字”。正是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将这两个最有生机和活力的行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在信息行业中,存储和传输的本质内容都是转化为二进制1和0的数字化的信息。而在金融领域,人们交换和流通的货币以及财富也是以数字和度量衡单位来代表。所以,即便它们表达和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这两个行业都在围绕着“数字”运转。硅谷教父杰弗里•摩尔说,“金融业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生产设备,不断存贮、处理、识别和传输关于财富的承诺和许可的所有信息,实现财富与个人生活和商务活动的同步化。”所以,如果看到“数字”这个共同的基因,我们就不会对“比特“和“金元”的这场联姻感到意外。案例:无尽生长的“摩尔定律”信息技术革命推进了金融电子化的历程。而在信息技术的惊人跃迁背后,实际上矗立着一条被业界奉为经典的“摩尔定律”。IT巨擘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了这条神奇的规律——“在至多10年之内,集成电路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水平提高集成程度”。事实上,后来人们根据产业演进的实际情况又将摩尔当时提出的“两年”修正到18个月。另有一种说法提出,摩尔定律虽然以戈登•摩尔的名字命名,但最早提出“摩尔定律”相关内容的却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卡弗•米德教授。米德最早关注到,“摩尔定律”所提出的晶体管之类的产量增加,会引起其价格下降的现象,并指出,“如果给定价格的电脑处理能力每两年提高一倍,那么原价位的电脑处理装置同期就会降价一半。”探究是谁最先提出了这条规律并不是话题的核心。这条看似主观臆断的推测,实际上一直主宰着IT产业的发展,并且看上去还继续有效。几十年来,IT行业好像在一种未知力量的作用下,严格遵循着“摩尔定律”的脚本,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向前演进:每18个月,平均存储、平均带宽、平均处理频率等关键性指标就会增长接近或者超过一倍;与此同时,每18个月,同样性能的IT产品,价格将下降至少一半。虽然,“摩尔定律”的陈述本身具有一定的武断性,然而至少在数量级上,“摩尔定律”还从没有失效过。下图对比了1960年以来主流计算设备每个芯片中微电子元件的数量,你可以看到——在长达50年的周期里,不管是内存还是微处理器,主流计算设备的性能都在严格按照“摩尔定律”预言的路径升级演进。根据Top500(一个针对世界最强大计算机的排名)的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最快的电脑(KCompute)的运算性能是8162万亿次每秒。两年多前,也就是2010年11月,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是中国的天河1A,其计算速度是每秒钟2570万亿次。“最快电脑”的心脏在两年之间壮大了3倍,在数量级上也基本验证了“摩尔定律”。从贴近我们个人生活的角度看,1997~2012年,仅仅15年时间,家庭电脑中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大约提升了220余倍,翻了接近8番。而按照“摩尔定律”的论述,15年间计算能力的增长应该要实现8~9次的翻番。依然是惊人的一致!事实上,存储设备和网络带宽的容量也在严格按照“摩尔定律”的陈述演进变化。不过,“摩尔定律”也指出了隐匿在IT行业高增长背后的双面性。一方面,用户和开发者是幸运的。伴随比特位数的无限扩容,总会有更加低廉、高能的产品出现,各类应用开发者永远不必担心硬件性能的制约限制自己的想象空间。而另一方面,IT厂商必须前瞻性地部署产品线。由于产品更迭实在太快,任何细微的判断失误都将致命。读者朋友一定会问,是否“18个月翻倍”的预言将一直作用下去呢?也许,正如许多西方玄幻小说的结局一样,大多“诅咒”都会被破除,只是时候未至,或者英雄未现。可以肯定地说,总有一天“摩尔定律”会遇到瓶颈,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从技术角度为“摩尔定律”祛魅。然而,我更想说的是,我们必须对“摩尔定律”中所阐述的那种近乎魔幻的信息科技生命力保持足够的敬畏。有了这种力量,我们的生活自然将出现更多不一样的图景。我们不妨展望一下10年之后的情形。光碟将不复存在。由于民用带宽得以大大提高,每个家庭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观看高品质的电影。届时,平均带宽可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每秒10GB(吉字节)的水平。我们坐在沙发上,打开机顶盒,就可以点播好影片。一部无延时、无停滞的高清大片便即刻呈现在面前。今天用来广泛存储数码影音格式的光碟将像10年前的3英寸磁盘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开我们的生活。硬盘也将退役。网络速度支持了个人终端的“瘦身”。大量的程序和数据将存储在应用开发商的服务器上,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云端”。大部分的处理指令和数据都将通过网络传输,而高网速将让这一切感觉上去就像是在本地进行的处理。今天我们尝试使用的在线杀毒工具、在线输入法工具,以后将成为应用程序的常态。再往前设想一步,如果声控和触屏技术也发展得好,10年后,我们看到的“家用电脑”将仅仅剩下一个显示屏幕,其中集成了声卡、显卡和无线网卡等极少的硬件设备。纸质图书、图书馆和实体书店将集体萎缩。人们将非常习惯在网上检索文章和书籍,在移动便携设备上阅读文献和书籍。今天,家庭花500元已经可以买到TB(万亿字节)级别的硬盘,这已经足以存放下两到三个北大图书馆馆藏书籍的文字部分。而10年后的企业级存储将有多大呢?已经没有太多计算和推测的必要了。可以肯定的是,海量的云端存储确保我们想要的所有资讯,包括每一本书、每一个视频、每一首音乐都能被检索到,高速的网络保证了图文并茂的鸿篇巨制在几秒钟后便下载到本地。当然,最显著的变化,可能是个人助理设备将大行其道。类似于今天苹果公司在iPhone4S(苹果公司第五代手机)手机上推出的Siri(一项语音控制功能),各种得到海量存储和高速通信支持的拟人助理服务有望成为真正无所不知的“百事通”,并广泛进入各类设备和各种场所。10年后的今天,当你系好安全带,对汽车中控台说出上海复兴路一个小酒吧的名字后,你的座驾将自动启动并带你前往目的地。你可能不会感受到,在这接近微秒级的时间里,中控台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先将采集到的声控指令传送到汽车厂商的后台数据库进行身份识别,在确认车主身份后,迅速调度导航软件和地图信息为你规划出最优的出行路线。由于高速通信技术和海量后台存储的支持,这一切“平滑”得就像你的座驾产生了人类般的思考和反应。甚至有人激进地认为,1943年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今后,除了水和实物,以及一个合适的居所用以维生,人类所需要的全部就只剩下互联网和手机了。当然,这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调侃。但必须承认的是,“摩尔定律”已经成为主宰世界的另一股力量。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我们将变得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在看得到的三五年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开发将成为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份公开研究报告显示,相比收音机和电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覆盖率仍有接近100%的增长空间。在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技术成熟并广泛商用之后,移动互联网或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要知道,全球有56亿手机用户,已经使用智能手机的仅不足1亿。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在此基础上,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关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将构成日益完善的互联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促进网络经济的正式形成。可以肯定的是,将不再有什么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容量和速度对于梦想的限制将越来越小。如果真有水晶球,我期待能通过它,和大家一起窥视一下10年后,人类将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工作和沟通。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计算机技术对许多行业来说还非常陌生的时候,发达国家就已经引入数字技术来提高金融行业的支付和数据处理的效率了。甚至可以认为,金融业是众多产业中最早践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先锋。郭士纳先生正是带领IBM完成了从计算机产品提供商向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一举让IBM在破产的边缘起死回生。IBM在郭士纳的带领下,借助金融行业电子化的过程进行自我涅槃,恰是我们从侧面见证金融行业和信息行业这种天然联系的良好作证。关于“金融电子化”的范畴,业界和学界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和金融产业的结合过程来看,“金融电子化”至少应该包含三个范畴,或者说,“金融电子化”至少跨越了三个大阶段:金融系统的电子化建设、金融业务的电子化受理以及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的建立。其中,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为“金融电子化”创造了充分条件,而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以及和金融产业的融合演进,使得金融电子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以强化。我们不妨先从全球视角来简要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演进。20世纪50~60年代:银行电算化有一种共识是,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建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工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这股浪潮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进入大规模的恢复性增长。一方面,商品生产的数量和流通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更新促进了战后生产率的提高。受此影响,全国性和跨国性的贸易规模急速发展,商品流动和货币流动的规模也随即加强。然而,当时高度依赖手工作业的银行体系还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动,社会结算需求沉重地滞留在堆积于银行柜面的纸票、凭证、现金当中,银行家们一筹莫展。不难想见当年银行柜台前拥挤的客户,嘈杂的环境,不时响起的抱怨,奔走的柜员,堆积如山的纸质票据……这大约就是半个世纪以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分理处的写照。事实上,这种景象在中国并不遥远。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刚到招商银行分管招商证券时,就亲眼见到营业部柜台的办公桌上,经常堆满了手工来不及处理的股票交易单据。往往要等到交易所收市后,员工们才逐笔汇总对账结算,常常要忙到午夜才能完成清算。电子计算机恰是在这个阶段走向商用。在纸质票据和手工账本之间焦头烂额的银行家们忽然意识到,电子计算机将是银行业突破人力瓶颈的不二出路。于是,刚刚诞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被引进到传统的银行业。这是信息行业和金融行业的第一次联姻。当时,初生的信息技术还停留在实现最基本的计算和通信功能,但这对于旨在改善会计系统、提高作业效率的银行业来说已经足够。在电子计算机、通信线路和磁盘介质的帮助下,千千万万的银行职员从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作业效率也得以成倍提高。比如,一笔原本需要几个银行员工聚精会神坐在一起、手工计算几个小时才能得出结果的业务,电子计算机在几秒钟内就能给出准确答案。一批原本需要通过汇集在一起才能进行核对的账本,联网的计算机在指令下达后一分钟内即可完成比对。更重要的是,电子计算机的介入显著降低了由于人工失误带来的损失,受到了银行职员们发自内心的欢迎。以美国为例,美国商业银行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进电算化。这场演进的目标主要就是为“石器时代”般的银行业务手工记账加速,同时减少经营成本。当时,美国的商业银行不但陆续引入电子计算机,而且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应用软件用以模拟手工的纸张和支票结算。在磁墨字符识别技术的帮助下,商业银行处理票据的效率和准确度有了大幅提升。为了匹配业务发展的需要,美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60年代一举扩大了技术开发人员的编制。我们不妨把这个阶段称作“后台电子化”。与后面我们要提到的“前台电子化”相比,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仍是手工会计作业的辅助手段,但已经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20世纪70年代:电子资金转账系统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前后,已经实现了数据通信和电子计算的商业银行开始进一步关注资金转移的速度和准确性,并适时推出了联机柜员系统,这也是最早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electronicfundstransfer,简称“EFT”)。比如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一哄而上地实施“EFT”,推进“前台电子化”。我们都知道,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汇款结算。任何一笔基础业务,本质上都离不开资金的转移和归集。联机柜员系统将分布在不同受理处的柜面终端通过通信技术手段连接到一起,任何一台终端输入的业务指令全部通过网络发送到中央主机上,由主机统一计算、存储、传输。这种以中央主机处理为中心的终端连接方式为实时交易、实时结算、一致呈现提供了技术基础,保障了资金转移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可以说,联机柜员系统的出现,使商业银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化”,我们称之为“前台电子化”。至此,我们也可以人为地画上一个标记——以电子指令方式处理客户的业务需求,这标志着商业银行以崭新的姿态走出了手工作业的“石器时代”。“电子化”成就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系统。20世纪80年代:从自助银行到银行互联与此同时,改造世界的另一股力量仍在不断壮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经可以在芯片上容纳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个元件。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则不断增强。1981年,IBM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个人计算机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与其竞争的个人终端AppleMacintosh(苹果公司出品的一款个人电脑)系列也于1984年推出,它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这个时候,网络传输速度也得到极大提升,以可用、易用的方式,通过网络申请业务的技术条件基本成熟。金融电子化也催生金融电子制造产业的繁荣。且不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是计算机中央处理系统和柜员PC机(个人计算机)最大的用户行业,美国的安讯公司(NCR)、德国的迪堡等一批ATM现金取款机、收款机、POS刷卡机等金融机具制造商,也伴随着金融电子化的迅速推广而得以迅猛发展。于是,借助新兴的传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友善的人机交互系统,商业银行开始投入资源开发网络。电子网络不仅联结网点、分行和后台处理中心,而且联结起不同银行的业务处理中心和银行外部的商业企业的财会部门和超级市场。在联机柜员系统和电子网络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开发了一系列自助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其代表就是自动柜员机ATM网络系统和支付卡受理终端POS受理系统。ATM机和POS机之于今天的商业社会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事物,对于其使用方式,我们无须展开赘述。简单来说,自助银行服务就是由客户自主发起交易,信息流通过电子传输和计算机处理,产生适当的借、贷和控制信息,以完成对客户的服务。自助银行服务模式无须柜员参与,是完全依赖于计算机、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全新金融服务形态。这些广泛布放于购物中心、商店、旅馆、酒吧、工厂等公共场所的自助银行终端,为银行客户提供查询、取款、存款、转账、缴费等大量日常基础金融服务,从功能上看已经可以替代一个小型的银行办事处。能够以自助银行等形式受理基础金融业务,标志着商业银行进入电子化服务的新纪元,而后来出现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等,又在自助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电子化受理的内涵。大面积的业务电子化使海量的银行业务信息通过数据形式加以存储,这让商业银行看到了通过业务数据挖掘商业信息,进而提供增值服务的可能性。于是,商业银行开始借助信息技术从各种金融交易数据中提取、转化有用的商业信息,为客户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如投资咨询、代客理财、辅助决策等。银行从单纯的基础服务提供商,转变为既提供基础服务,也提供信息增值业务的提供者,这是从传统银行向电子银行转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相关内容我们会在后续章节继续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银行崛起最早的网上银行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候,互联网和其他数据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商务革命和经营革命。电子商务成为了引领全球的新趋势。由于每笔电子交易都要经过资金的支付和结算才能完成,作为资金流的载体——银行支付工具的创新至关重要,网上支付服务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网上支付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网上银行服务的发展。网上银行不仅为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提供网上支付服务,还为银行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迅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竞争手段。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机会。银行因此需要建立银行产品内容和销售渠道的概念,开发新市场,争夺新用户,以使银行能够获得新的收入源,能对市场做出更迅速的反应,降低成本。按照出现的时序,对于网上银行实际上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我们指传统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的原有家庭银行业务和企业银行业务(如查询、汇款、转账、支付等),这种网上银行事实上是互联网渠道对传统银行网点渠道的补充。第二种,我们指完全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虚拟银行。由于彻底脱离了实体网点,这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网上银行”。我们下面在介绍美国第一联合国家银行(FirstUnionNationalBank,后来又改名为SecurityFirstNetworkBank,SFNB)时会详细谈到。与此同时,电话银行、呼叫中心、移动银行等其他形式的虚拟银行服务也蓬勃发展,依赖于网点的传统银行业务开始转向更多渠道、更多载体,银行的竞争力也不再以分行数量、网点数量和人员数量来衡量,信息化能力、智能化能力和虚拟化的程度成为了决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新指标。应该指出的是,到了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已不仅是单纯的处理业务交易,而更多地表现为信息技术对传统银行的改造。在之前的阶段,商业银行信息技术的实施并不重视银行内部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而只重视交易处理和输入输出格式。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商界“企业再造”潮流的涌动,用信息技术改造银行业务流程快速兴起。银行的技术部门不再对行内技术演进大包大揽,越来越多的咨询服务商、集成服务厂商和通信厂商加入到银行信息技术更新的队伍中来,目标只有一个——借助技术优势从根本上改进银行的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案例:SFNB——真正的网上银行1994年4月,美国的三家银行联合创建了美国第一联合国家银行,也称为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美国证券第一银行。它是得到美国联邦银行管理机构批准的第一家全交易型的网上银行。SFNB是一家纯网络银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具有物理介质的传统实体银行模式,完全依赖互联网进行运营。客户不受物理空间及时间限制,只要能登录其网站并拥有其网络账号便能享受其便捷、高质量的服务。比如,用户只需要键入其网址,屏幕上就显示出类似普通银行营业大厅的画面,其上有“开户”、“个人财务”、“咨询”、“行长”等菜单形式呈现的虚拟柜台,甚至还有保安。开户时,客户只需要在该行网页屏幕上填写一张电子开户表,键入自己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和开户金额等信息并提交,后台系统就会通过互联网自动获取到相关数据。几天后,客户就可收到该电子银行寄来的银行卡,用这张卡就可以进行网上交易。1995年10月,SFNB在网络上正式开业。开业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有近千万人上网浏览,申请业务办理,给金融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种虚拟银行无须设立分支机构就能将银行业务以最快的速度推向各地,大大减少了银行的管理费用,后来其他银行纷纷跟进仿效。随后这股风潮风靡全世界,网上银行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1996年年初,SFNB在网上正式开展金融业务,用户可以采用电子方式开出支票和支付账单,可以上网了解当前货币汇率和升值信息。由于该银行提供的是一种联机服务,因此用户的账户始终是平衡的。SFNB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电子金融服务,不仅提供传统银行的所有业务,还不断推出新形势下方便客户的网络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SFNB代表着网络银行一种全方位的发展模式。1998年1月,SFNB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一种叫作WEBINVISION(环球网)的服务。这是一种建立在美国第一联合国家银行PCINVISION(一种网络服务程序)之上的金融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访问自己最新的账目信息情况,获取最近的商业报告或者通过直接拨号实时访问资金状况和投资进展情况,而不需要在用户端安装特殊的软件。WEBINVISION系统主要是面向小企业家和财会人员设计的。这些人可以利用WEBINVISION系统了解公司资金的最新情况,还可以利用它使用电子邮件和SFNB联系,访问全国或者地区性的各种经济状况和相关数据。除此之外,SFNB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渠道接受客户请求,提供便捷、优惠、安全的服务。SFNB经营中处处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一系列优惠、方便的服务,其业务涵盖了电子账单支付、利息支票业务、基本储蓄业务、ATM、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信用卡、回报性项目等。作为最早的网络银行,SFNB始终重视系统的安全问题。通过惠普、五步公司(FivePaces)及安全解决方案开发公司(SecureWare)等强大的技术支持,SFNB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军事级的安全网络系统,并获得美国存款机构监管办公室颁发的开业证书。此外,SFNB还获得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存款保险,它向客户承诺:对于未经授权的资金转移、银行出错或安全性破坏,将提供100%的补偿。SFNB在1995~1998年间,充分发挥网络银行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吸引客户达到1万多名,其股票上市第一天就翻了一番,几个月内拥有6000多万美元的存款,截至1999年存款额就达4亿美元。但后来由于经营上的问题,公司一直未显著赢利。1998年10月,在成功经营了5年之后,SFNB被拥有1860亿美元资产的加拿大皇家银行金融集团以2000万美元并购为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被收购后,SFNB实现转型,为加拿大皇家银行这一传统银行的客户提供网络银行服务。SFNB最终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某种程度上推翻了比尔•盖茨20世纪90年代关于传统银行在信息时代将像恐龙一样逐渐衰亡的预言。但事实上,我们也注意到,一方面,包括SFNB在内的纯粹互联网银行至今还没有一家真正实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长和扩张;另一方面,传统银行业采用网上银行服务系统后已经大大提高了业务效率,通过与传统线下服务相结合,它们已经获得了更强的生机和活力。50年前的一天,为了向远方的亲友汇一笔款,人们可能需要小心翼翼地怀揣一小叠纸币,千辛万苦爬过山头,在储蓄所网点排队排上许久,顶着嘈杂的噪音向银行柜员口述着收款人的姓名和地址,然后在漫长的时日里等待收款人的来信。而50年后的今天,我们悠闲地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在iPad的网银客户端上输入几个简单的汇款要素,点下“提交”,几秒钟后,银行的确认短信就到了你的手机上:“对方已收到款项。”借助信息技术的演进,一个不一样的金融时代正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光速30年国内金融行业的电子化起步较晚,但追赶的路径却很清晰,其过程和脉络与全球金融电子化的主要阶段基本一致。对于国内金融电子化建设的起点说法不一,在此我仅做脉络梳理,不做定义。同发达国家一样,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历程也是从引入电子计算机开始的。最早用于我国银行体系的计算机于半个世纪前从苏联引进。一开始,这种电磁式分析用计算机被大量用于支持银行的单项业务处理,比如集中核对联行业务等。但逐渐地,处理速度相对较慢、功能单一、操作烦琐等弊端使其无法继续适应银行业务大发展的需要。到了1974年,服役超过15年的苏式计算机被从法国引进的61/60小型计算机所取代。61/60小型计算机是在1974年于北京举办的法国技术展览会上进入国内银行家视野的。经过充分的调查和测试,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专家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有关领导推荐了这种机型,认为它的性能和功能可以满足当时国内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后经国家计划委员会等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购买了展览会上的60/61电子计算机。和今天动辄兆亿次运算级别的大型机器相比,当时这种机型的运行内存小得可怜,仅为10K,速度也只为每秒钟5万次,但已经能满足当时的业务处理需要。尤其是它配有的卡片读入器,每分钟可读入300张。资料显示,法国60/61电子计算机完成一个工作日的10万笔联行业务,所需输入卡片的时间仅为111分钟,与早期的苏式电磁分析计算机相比,时间缩短到1/20;所需分类时间为60~70分钟,时间也缩短到1/20。这意味着,只需要2名人员操作一台法国60/61电子计算机就可以完成6台分类机、6台制表机和4台总计穿孔机的全部工作量。这使全国联行业务核算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电子计算机的引进和普及为新中国的银行体系培育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为银行电子化建设进入工程化探索奠定了基础。时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金融电子化开始发力。当时,发达国家金融行业的电子化建设已经遥遥领先。面对巨大的发展落差,我国金融业迎头追赶。1975年年末,在北京、上海等地同时启动了“全国大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验工程”。虽然实施过程中不断呈现的技术问题使该试验工程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但一大批金融电子化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宝贵的实战锤炼涌现了出来。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我国国民经济取得迅速发展。伴随商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异地结算业务也在迅速增长。在全国联行业务急剧扩张的势头面前,从法国引进的61/60计算机的性能瓶颈又开始掣肘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从日本引进日立公司的M150系列机,并自主开发了一套联行业务处理系统,于1980年投入运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又一批M150机和若干台L320小型机被引进,部署于对公和储蓄两大业务系统。M150系统可以说是我国银行在当时应用最成功的金融电子化系统工程。在M150上,各个银行的不同业务部门开展了对公业务、储蓄业务、联行对账和外汇业务、信息管理等工程的试点工作。由于组织得力,采用了工程化的开发方法,并参考借鉴了发达国家金融电子化的成功经验和已有成果,试点工作在各个业务部门都取得了成功。这一工程为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基本设定了我国金融电子化对公和储蓄两大业务的功能范围与需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信息化建设成了金融机构的重要竞争手段,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投入于金融电子化工作。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在1985~1992年,中国建设银行开始推进柜台业务电算化。在各营业网点初步实现了计算机操作,其主要目的是将营业人员从繁杂的手工记账中解放出来,以改善工作效率,提高竞争力。这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规范,各金融机构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这给后期我国金融电子化的网络化和标准化留下了一定的障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已经得到了重新认识,金融电子化被列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将金融电子化项目列入我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金融电子化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支持。“八五”期间全国金融系统投入的电子化资金甚至超过了100亿元。各金融机构都投入巨额资金发展自己的电子化。在这个阶段,全国金融机构的电子系统开始表现出相对清晰并且一致的发展逻辑:从下到上分级建设,整合分支机构独立、分散的业务系统,实现大范围的“总对总”。简单来说,这个过程可以分为“总分互联”(金融机构区域间的系统互联)和“行行互联”(跨主体的系统互联)。为后续事业形成良好铺垫的是,管理和领导更加科学化和具有前瞻性。为了加强对金融电子化事业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还成立了专门管理和领导我国金融电子化事业的机构——科技司以及随后设立的支付结算司,并做了大量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提高了金融电子化管理和决策部门的技术素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战略设想,加强了对金融电子化的理论研究,为金融电子化向网络化发展,进而实现全面电子化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跨部门的协作效应出现。“八五”期间,原电子部协同银行、邮电等有关部委,推出了“金卡工程”等一些“金”字工程,以加速金融电子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这些全国化、系统化的电子金融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全国的金融环境。而在此期间应运而生的中国银联,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中国银联中国银联是见证国内金融行业和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演进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它在很短时间内的迅速崛起,不失为中国金融电子化进程中最生动的一个注脚。事起突然。2001年4月,我在招商银行常务副行长的任上,受命组建意在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联网通用的组织,即中国银联。当时的情况是,分散在18个城市的银行卡中心,虽然实现了所在城市内的银行卡跨行使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一是联网通用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金卡中心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不可能最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并通过商业模式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各地银行卡中心独立运作,互不联通,各商业银行自行发卡,互不受理,使得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困难重重;三是各家银行在发展受理商户时无序竞争,对大商户一哄而上,互不相让,以致有些大商户的柜台上重复布放的机具多达5~8台,而许多中小商户却无人问津,银行卡全国受理网络难以形成。因此金卡工程在后期进展缓慢,有关各方面参与热情都不高。而从我国社会实际需要看,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卡联网通用已经迫在眉睫。放眼国际支付领域,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已经实现了信用卡跨国使用,维萨、万事达、运通等国际信用卡公司已经铺设了全球受理网络。进入21世纪,经济和消费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正是它们积极期待开发的下一个目标。因此,在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征询我意见的那一刻,我已欣然领命。我脑中闪过两个念想。一方面,联网通用的命题本身就是代表未来社会信息化发展大方向的事,以金融和IT的联姻来大幅降低社会成本,这个事情完全可以做成,而且可以做得好;另一方面,要做成这样的事情必须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局限,尽可能以商业化原则调动社会资源来满足巨大的成本投入。我的想法非常明确,唯有公司化方能摆脱现有机制的束缚,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运作出生命和活力。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银联开始了它的追赶。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联网通用,使国内的银行卡实现跨行、跨地区的无障碍使用。因此,在2002年3月的中国银联成立大会上,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早日实现银行卡“一卡在手,走遍神州”,这也是我们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当务之急是和商业银行的系统实现对接。针对当时交易系统处理能力弱、成功率低的情况,银联立项仅仅两年,就在2004年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集中处理。跨行交易成功率由银联成立以前不到50%连续提到90%以上,对推动银行卡全国联网通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联网通用后,接下来要解决银行受理商户不多的问题。当时全国受理银行卡的商家只有15万户,机具20多万台,银行卡年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为2%。为此,2002年年底,银联设立了专司发展受理商户的银联商务公司,与商业银行一道,加大力度发展商户和布放POS机具。10年下来,如今全国受理商户已达400多万户,POS机具过千万台。银行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已接近50%,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2004年,我们提出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的战略主张。自此,银联开始从专事联网通用向品牌创建和运营发展。品牌化后来贯穿了中国银联后续的发展,我们建立并推广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银联自主标准体系,覆盖银行卡业务、技术、风险等方面,改变了银联成立以前国内各银行采用跨国公司标准或自定标准的状况。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又意识到银行卡品牌的成长潜力和受理网络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国际化的战略主张。第一步以港澳为突破口,第二步夯实亚太市场,第三步锲入欧美市场,最终将银联受理网络延伸到全球,基本覆盖中国人经常到访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借记卡受理网络和全球重要的信用卡受理网络、ATM受理网络。如今,我们在当时提出的“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的公司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到我离开银联,也就是2007年的时候,银联的发展已经小有成绩——2007年,中国银联在境内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3.22万亿元,是2002年银联刚成立时的几十倍。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平均每天处理的交易达到1400多万笔,金额超过100亿元。全年新增发行银联标准卡3亿张,在2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受理。而这一切,仅仅是在银联成立后最初的5年时间里实现的。银联的发展历程和斐然成绩,大大超越了最初设立时的目标构想,不但完成了联网通用的历史使命,也成就了一个在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的中国品牌,更推动了中国金融业向电子化、网络化迈进了一大步。今天,一些高校已经把银联的成长当作一个成功案例写进工商管理课程的教材。若干年后,当电子货币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角色,谁也不会忽略中国银联在推动中国金融电子化道路上留下的每一个足迹。目前银联卡的交易规模,已先后超越了日本JCB(吉士美卡)、美国运通等国际知名支付品牌,位居全球第三。银联品牌,不仅让银联员工感到自豪,也让中国支付业感到自豪。今天,电子化让全国金融系统形成一张层次分明、秩序清晰的电子生命网络。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成形。自我国全面实现金融电子化以来,中央银行和各级金融机构花费巨大人力、财力分头建设不同层级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牵头投资建立了旨在运营全国电子联行业务的金融卫星通信骨干网,并组织几大商业银行与原邮电部共同投资组建中元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金融地面骨干网建设。而商业银行则投入力量,建设各行内部的局域网和内联网。这些工作,为国内的金融系统造就了一套从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完整循环系统。另一方面,作为我国金融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央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为各银行和货币市场提供公共支付清算服务,是我国金融系统中不折不扣的“大动脉”和“主干道”。现代化支付系统自1996年立项施工,2002年10月8日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成功投产试运行,又经过近10年的建设发展,建成了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及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等7个系统在内的完整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为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平台。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企业的各级业务系统在不同层级上实现挂靠和连接,委托结算。庞大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在这张庞大的电子网络上实现流动。新的电子金融生态,正在悄然形成。

前言

推荐序一建华是我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时的校友,他在学校时就以有思想而著称,他也是研究生部1984年在合肥发表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索提纲》的主要作者之一。我一直以为凭他的理论功底和在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这样一个核心司局的工作经验,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央行干部。但是他在1993年改革的大潮中毅然离开了令人羡慕的计划资金司领导岗位,加盟于当时偏安一隅的小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金融业的实践中,他展现了我们不知的一面——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实践中的执行力。加入到处于初创时期的招商银行,建华成为了推动招商银行快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并推动招商银行借力银行卡创新服务和互联网技术应用走在了金融业的前列。2001年,他又受命筹建中国银联,负责推动全国银行卡联网通用,整合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银行卡中心,联合各家商业银行,迅速完成全国范围内的银行卡联网通用,大大改善了我国的用卡环境、支付环境,改变了10亿持卡人的消费生活品质;同时,银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推进银联卡国际化战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使一卡在手、走遍神州、走向世界成为现实。我在人民银行工作期间,曾经分管过金融信息化和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深知此中的不易。回过头来看,建华在金融企业的从业经历与金融信息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金融e时代》这本书,正是基于他在金融信息化领域的独特实践和积累,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最新发展,阐述了他对金融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个人思考。他提出,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实际上是“同源”的,它们有着相同的基因——“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局外之手”,一直并将继续是驱动金融业发展和金融行业格局改变的重要力量。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应用,数字化、信息化与金融活动日益交汇融合、界限模糊;如今,信息化、数字化正在成为金融业的基础设施、生存环境乃至存在形式,金融业也在迎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建华在《金融e时代》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当代金融生态的变革,同时深入到金融数字化存在的本质,去探究金融和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趋势,为我们洞察未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价值的思考。我国金融业3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金融电子化的历程。从业务流程、业务处理和业务受理电子化,到如今实现全天候、实时的金融服务,没有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普及和促进作用,我国金融业30年的高速发展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将看到,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基因和网络规则将给金融业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将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因客户的需求而变是金融业的生存之道。在网络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金融业的变革也必然应运而行。愿建华在新的领域——国泰君安所在的证券领域把自己的领悟付诸实践。吴晓灵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推荐序二大象无形从山西票号结实的柜台到华尔街高耸的大楼,金融帝国总是以巍峨的形态来彰显实力。直到进入20世纪,互联网以无形的力量侵蚀、解构了它貌似坚实的格局。半个世纪以前,当计算机通信技术刚刚以“电算化”的技术面孔进入金融业务流程的时候,“IT(informationtechnology)”作为信息技术,只是提高清算效率的新工具,从会计电算化到电子资金转账系统,从自助银行到互联互通,从互联网到掌上终端……谁也不会想到,半个世纪以后,信息技术演变成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应用,当下的“IT”一词解为“internettechnology”似乎更为贴切。正如万建华在书中所言:“技术很多时候像寓言中的‘阿拉伯骆驼’,一旦‘主人’允许它进入‘帐篷’,一场反客为主的游戏就开始了。”在中国长达20年的金融电子化过程中,金融业已经演变为一个特殊的信息产业,IT技术就是那只桀骜不驯的“骆驼”,被金融机构请进互联网这个无边无际的“帐篷”之后,它表现出惊人的魔力,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前一段时间,我在研究互联网对现代金融格局影响时发现: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商业企业结合,正在孕育着既有别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又有别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它是IT和金融的“混血儿”,既有技术创新的面孔,更有商业模式创新的骨骼,是一种以平台规则主导且充分体现投融资者个人意志的民主化、大众化金融。金融服务从柜台走向指尖,也许并不一定意味着金融帝国的崩塌,但传统金融格局的解构已经在悄悄地发生。万建华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渠道形容为“金融军备竞赛”。更有意思的是,这场互联网战役的参与者,不仅仅有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还有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企业。从“金融电子化”到“电商金融化”,金融业务的生物圈似乎进入了万物生长各显其能的时代,万建华称之为“泛金融时代”。这个定义是否确切我们暂可不论,但在这个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金融的确不再是金融机构的特权了。无论是数码摄影对胶卷的替代,还是掌上终端对柜台服务的颠覆,最终革了你的命的,都是你在同业圈子里看不见的对手。同样,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模式。那么,商业银行会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成为21世纪的恐龙吗?也许不会,但前提是改变身段,在万物生长的新金融生物圈内适时嬗变,这是唯一可以选择的生存武器。在过去的10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自助终端出现在街头巷尾。在过去3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网上银行出现在手机屏幕上。但渠道革命说到底也不过是万建华所形容的“军备竞赛”,无论如何电子化,最终的“战斗力”总是落在武器装备上。而互联网金融战役,打的不是武器装备,而是体格和基因,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最终能够在混战中生存下来的独门绝技恐怕只有面对面的、任何智能化工具都无法替代的个性化服务。IT让金融无所不在,金融业的版图也因此日益模糊,金融服务的产业链条上,万物生长,其形各异。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转身、蜕变,在不同程度上走向主动或者被动的混业经营,成为无所不为的全能银行;另一方面大量非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的商业模式,明里暗里从不同角度渗透金融或准金融业务。面对金融服务这个生物圈内越来越多的生物种类、越来越旺盛的野蛮生长,监管机构应该手落何处?这是本书给我们大家留下的一个巨大问号。谢平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自序1993年的早春,我刚刚来到当时位于深圳蛇口的招商银行总行工作。一天傍晚,我和同事饭后散步到蛇口商业大街的一家国有银行支行营业厅门口,看到了一台当时在国内还非常罕见的ATM机(自动取款机)。我们随即感慨:毕竟还是大行实力更雄厚,这么快就领先布放了代表最新金融科技水平的自动取款机。可待我们凑近一看,才发现那台ATM机的显示屏上蒙着一层厚重的灰尘,银行卡的插卡口也挂着零星的蛛丝。很显然,和网点门前熙熙攘攘的人流相比,使用这台ATM机的人还少得可怜。它独立一隅,基本上沦为一个尴尬的摆设。作为银行管理人员,我们在心里也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究竟会有多少人使用这个“自动”的“取钱机器”呢?10年之后,正值全球第一轮互联网泡沫的巅峰。受海外资本市场对科技公司的疯狂追捧,国内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招商银行总行,我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我国电子商务的早期创业者。他们希望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招商银行能够帮助他们构建技术平台,解决当时在网上商贸中最为棘手的支付问题。在互联网商务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支付、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供应商和客户不得不大量采用“线上下单、线下现金支付”的交易模式。这种局面极大限制了在线交易规模的扩张速度,一度令创业者们叫苦不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显著增强了。其间,美国已经有人尝试开设独立法人的互联网银行。全球支付品牌的维萨、万事达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通过铺设POS刷卡机(一种有现金或易货额度出纳功能的系统终端)取代传统手工压卡机。国内当时还不太为人所知的招商银行,通过把个人账户的定期和活期存款,人民币和美元、英镑、港币等外币记到一张借记卡上,创造出“一卡通”这一跨区域通存通兑和消费的新金融工具,一时风靡大江南北。信息技术的嫁接让古老的银行业返老还童,洋溢出令人热血沸腾的青春气息。我也因此跃跃欲试,寻求一展身手的机会。果然,在不久之后一次重大机缘的召唤中,我欣然受命筹建我国专司银行卡电子支付的机构——中国银联,开始了一段电子金融支付领域的创业历程和中国银联高歌猛进的职业生涯。白驹过隙。跨入21世纪,转眼又是10余年。在这10余年里,信息通信行业方兴未艾,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不可思议的发展速度为我们架设了一个乱花迷眼的“数字世界”,更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电子金融社会”。自助金融成为主流。时代变迁,再也不会有人质疑“会有人使用ATM机吗”这样仿若隔世的问题了。大街小巷早已布满了各种自助金融服务设备,它们矗立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发挥着“网点替代者”的作用,而网上银行让我们告别了冗繁的排队等待。只需要一台电脑终端,就能轻松办理所有非现金业务。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成了随身的金融管家。我们在手机上用移动银行的客户端程序查询账户余额,向亲朋转账,用移动证券软件浏览股票行情,下达交易指令。而今,集成了近场通信(NFC)芯片的手机帮助我们在地铁、公交上自由、快速地通勤,让我们在便利店里彻底告别现金找零。不远的将来,现金支付也将悄然淡出。无论是车水马龙的CBD(中央商务区)购物中心,还是偏处一隅的街坊料理店,几乎所有的商家都配备了POS机,大部分的购买者也都习惯了在收银台前刷卡支付——信用卡、借记卡、商业预付卡……越来越厚的各色卡片挤占了钱包中原本属于纸币的位置。年轻人开始把玩各式各样的支付工具。他们在公交站候车的闲暇掏出手机,对着站台上的灯箱广告拍下一个二维码,一套衣服两天后就寄到了他们家里;他们在社区的便利店里结账时,和店老板一起掏出手机摇动两下,就能调出对方的支付账号,输入金额并完成转账;他们甚至只需要在咖啡店的指纹扫描仪上伸出食指通过指纹验证,就能通过银行向商家发出支付指令,换得一杯热腾腾的卡布奇诺咖啡。电子商务大行其道。一边是传统商家的柜台和门面悄然转移到了电脑的显示器和手机的屏幕上,买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淘宝”、下单;另一边,完善的在线系统帮助买家快速完成比价和支付,快捷的物流系统实现了飞一般的配送。当年深深困扰那些踏破银行门槛的互联网创业者们的尴尬问题早已解决,借助庞大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足不出户的“在线购物”成为了全民风尚。方兴未艾的还有哪些呢?虚拟账户系统正在纷纷打通账户之间的支付通道,这意味着金融体系外的庞大账户体系已悄然具备跨平台的转账、支付等金融功能。通货的形式更加多样,内涵趋于丰富,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基于电子商务和支付、物流等交易服务的平台企业正从版图边缘切入,借助用户基础和交易数据孕育“金融基因”,快速成长为集融资业务、投资业务于一身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泛金融”趋势风生水起。资金的实时汇划到账,网上商城的实时购买支付,水电煤气等费用随时随地缴款,证券市场随时随地的股票、债券、外汇及其他衍生品的投资交易,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高净值客户定制化金融顾问服务,高端持卡人、俱乐部会员的全方位管家式服务……眼花缭乱中,我们看到了金融机构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20年前,站在蛇口商业大街那台蒙尘的ATM机之前,我们又怎么可能想象出今天这幅波澜壮阔的电子金融大图景!究竟是什么力量带来了这一切?此番图景又将何去何从?在信息技术嫁接金融乃至引领金融的大趋势已经确立的前提下,明日金融又将由谁主宰?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它将越来越重要,还是越来越弱化?我想起世纪之交的2000年,当我还在招商银行工作时,曾在一本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以数字化生存的当今社会,一日千里发展的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对银行业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并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产生着意义深远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商业银行正在经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站在新千年的入口处,我们该如何展望和描述21世纪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竞争趋势?”转眼间,新世纪已经过去了13年,我们依然要问: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对未来金融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久前,一直领跑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再次引用比尔•盖茨关于商业银行类似恐龙行将消亡的说法,借此告诫商业银行要有危机意识,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以应对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的挑战。而我看到的则是,原来在大地上缓步行走的商业银行,如今插上了信息技术、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的强力翅膀,它们已经自由地、无所不能地翱翔在金融服务和互联网商业的广袤天空。我们都乐于想象,却受制于目力所限而无法穷见。今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对金融行业的改造已经不再是一个有太大刺激力的话题,然而这样一个持续变革、持续创新的时代却委实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带着敬畏之心,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和读者朋友们一起来探讨一些关于金融行业生长逻辑的话题。

名人推荐

《金融e时代》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当代金融生态的变革,为我们洞察未来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吴晓灵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从“金融电子化”到“电子金融化”,金融业务的生物圈似乎进入了万物生长各显其能的时代,万建华的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这些多姿多彩的变化趋势。——谢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下一个竞争时代一定是在“云”上。互联网的商业玩家如何在云端“淘金”?金融家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续写传奇?从万建华的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有所启迪。——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数字化传播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群聚合规律的不断改变,你的客户聚合在哪里,他们是谁,在想什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关注着哪些话题,又如何基于此为他们匹配适合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万建华又一次站在了金融行业的最前端。——曹国伟 新浪董事长兼CEO只有忧虑者才能幸存,只有思考者才会前进。——田溯宁 宽带资本董事长

内容概要

万建华
现任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万建华曾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93年加入招商银行,先后担任总行副行长、常务副行长,期间曾兼任招商证券公司董事长、长城证券公司董事长等职。2001年主持筹建中国银联,为首任中国银联董事长、总裁。2007年任上海国际集团总裁。2010年9月起任职国泰君安证券公司。
万建华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获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1993年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攻读博士课程。主要著作有《现代公司理财》、《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商业银行专家管理》等,并发表货币金融专业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目 录
推荐序一 // VII
推荐序二 大象无形 // IX
自序 // XIII
第一章 金融嬗变
“光棍节”的启示 // 003
金融电子化 // 008
光速30 年 // 027
第二章 恐龙不死
新银行:“水泥”+“鼠标”+“拇指” // 038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 062
“两条腿走路” // 076
第三章 券商化蝶
浮沉20 年 // 088
老瓶新酒 // 095
移动互联:指尖上的理财 // 110
第四章 汇通天下
支付大跃进 // 116
局外之手 // 123
从金融电子化到电子金融化 // 131
第五章 货币再造
账户之魅 // 139
货币DIY // 151
第六章 赢家通吃
平台的力量 // 169
赢家通吃 // 179
第七章 未来之路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 // 193
新业态、新格局 // 211
挑战新管制 // 228
跋 站在云上 // 237
后记 // 241
附录一 // 245
附录二 国泰君安的逆袭——老牌卷商龙头转型战 // 265
附录三 参考书目 // 287

编辑推荐

《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获得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隆重推荐!现任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建华权威解读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在这个时代,任何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渠道发起交易,私享便利的金融服务。当银行业务从冗繁的排队等边变成愉快的指尖曼舞,不要让同业圈子里看不见的对手革了你的命!

作者简介

★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
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
现任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建华权威解读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
在这个时代,任何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渠道发起交易,私享便利的金融服务。当银行业务从冗繁的排队等边变成愉快的指尖曼舞,不要让同业圈子里看不见的对手革了你的命!
★媒体及专家评论:
《金融e时代》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当代金融生态的变革,为我们洞察未来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吴晓灵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从“金融电子化”到“电子金融化”,金融业务的生物圈似乎进入了万物生长各显其能的时代,万建华的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这些多姿多彩的变化趋势。
——谢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下一个竞争时代一定是在“云”上。互联网的商业玩家如何在云端“淘金”?金融家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续写传奇?从万建华的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有所启迪。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数字化传播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群聚合规律的不断改变,你的客户聚合在哪里,他们是谁,在想什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关注着哪些话题,又如何基于此为他们匹配适合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万建华又一次站在了金融行业的最前端。
——曹国伟 新浪董事长兼CEO
只有忧虑者才能幸存,只有思考者才会前进。
——田溯宁 宽带资本董事长
★ 内容简介: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应用,数字化、信息化与金融活动日益交汇融合,数据信息正在成为金融业的基础设施、生存环境乃至存在形式。金融业已经迎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金融e时代》一书,从信息业与金融业共同的基因——“数字”这一角度切入,全面呈现了驱动金融业发展和金融行业格局改变的重要力量,深刻洞见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公司等多个金融业态的发展趋势和演进方向,并且对平台经济、账户体系、虚拟货币、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的金融驱动力做了生动的介绍,为洞察金融未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价值的思考。


 金融e时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技术很多时候像寓言中的“阿拉伯骆驼”,一旦“主人”允许它进入“帐篷”,一场反客为主的游戏就开始了。
  •     这本书是偶然看到的,随后读了一下,瞬间被吸引,一个原因是自己就是从事金融IT这一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最近金融互联网特别的火,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银行业IT历程、现状,证券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第三方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的动态,虚拟货币以及未来银行发展方向。内容紧紧围绕作者从事的工作,是作者工作经验以及对金融IT的思考总结。个人感觉这本书有两个突出优点:一、干货多,且多为作者的实际经验;二、内容新,紧跟现在流行的金融互联网。个人比较推荐。
  •     偶然在一位财务高管的案头发现这本书,作者又曾是我任职过公司的老板。机缘巧合和书名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部分章节对银行it系统建设历程的描述让我想起刚毕业那几年从事银行it系统研发时辛苦却快乐的工作生活,对于支付行业的描述和展望亦唤起了我从事第三方支付那两年的追忆,对平台账户整合、移动互联网、虚拟货币的推崇与我们易车配在做的微信端整合、o2o扫码、账户支付等创新不谋而合。互联网企业不断的泛金融化,比当年金融借助it取得发展会更大,数字与金融的互动,越来越奇妙。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不错,这本书很值得阅读
  •     比想象中有趣。案例和平台部分比较好。现金的思想有一定启发性。支持一下万董事长!
  •     普及了下金融趋势,挺好的
  •     视角很新颖,观点也很好,可惜理据上稍有欠缺
  •     挺有启发性的,但是有点八股,另外书名太掉档次了
  •     林采宜的跋写得很好。
  •     有点像市场调研报告
  •     语言,是简单明了且鲜活的。结构,是清晰可见且富有逻辑的。视角,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内容,是专业多维且有高度的。很难得的是,能把专业里的事儿说的像个故事,绘声绘色,使人不枯燥不乏味。颇有大家风范。
  •     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平台+账户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     讲述了账号为王的时代,至少从这点上带给了我很深的思考,非常感谢~
  •     大牛V5
  •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一本书来描述这个时代的金融。 万建华先生贡献了他的想法。万先生对新技术对金融的冲击的描写是很有激情的,笔下是千军万马的轰鸣,我们非常相信给他的 金融功底,但是,金融描写得并不多,他用了很多笔墨捍卫金融的专属,批驳比尔盖茨的预言。可以看出他对行业的忠诚。但是,所有批驳的笔墨是色调的,没有力量。 金融和互联网为核心是本质冲突的,这一点他不愿意描述。 因为金融是管制市场,互联网是自由经济,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依赖管制建立市场准入和壁垒,除了壁垒我们看不出来银行从业者比马云和马化腾的团队更加优秀。开放是互联网金融的的本质。作者并不愿意看到马云的实践。和几位国有银行电子银行部老总聊天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在银行人们更希望网络是工具而不是生活模式。 辛辛苦苦建立的渠道和网点,被手机终端取代,不仅仅是投资的剩余价值问题,更带来的是网点包袱如何卸载?他们或说马云团队不懂金融。但恰恰是不懂,才可以猎头。 人才是最重要的,观念才是更重要的,专业技能才是更重要的。开放是迟早的事情。马云未必进入养老金群体服务,余额宝已经说明马云更懂金融。但万建华先生没有太多的将马云的实践纳入e时代金融,他排斥他。因此,这本书是有色眼镜下的激情写作,举例学术著作的境界还有距离。但书还是打4分
  •     金融从柜台到指尖;券商全面转向投行模式;
  •     我当时是怎么想的,买这么本书
  •     蛮不错,对与金融门外汉是很好的科普书,从技术演进的视角梳理了金融界的变革。一些摘记:http://book.douban.com/review/7391702/
  •     入门书。对缺乏金融思维的互联网人很好读。很有启发,开拓思维。
  •     互联网金融还是有搞头的。
  •     废话太多, 干货太少,既没有第一手的数据, 也没有深入思考过的观点,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阿里巴巴怎么摧毁传统银行”之类的帖子都比这本书有信息量
  •     适合五六十岁以上人士阅读
  •     从光棍节的天量促销到最近余额宝的兴起,没有人能够忽视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刻的开始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这本《金融e时代》正好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给我们了一个高度深度兼具的系统性阐述。作者万建华原来是招商银行的副行长,深刻参与了招商银行利用网络银行业务实现从小到大弯道超车的过程。之后他又负责筹建中国银联,从无到有的把银联建设成了世界第三大支付平台。所以他对于互联网金融应该算是中国金融业中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 我特别同意他对于金融和IT本源性的阐述--都源于数字。金融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业,其性质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而IT互联网技术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恰好对于这种个性化能够实现有效的捕捉。所以金融电子化与电子金融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相辅相成。未来的世界,得帐户者得天下。而中国在很多方面其实已经走在了前面
  •     一部分内容写的还行,尤其是银行的商城,让我有了新的了解。
  •     内容很好,确实是一本好书!推荐
  •     商品不错,值得一读。
  •     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技术对制度的冲击
  •     从传统银行到互联网金融都有深度、系统见解;不是预见未来,对分析历史有很好的提点作用。
  •     不错的一本结合金融IT两个行业讨论金融业发展道路的书,既介绍了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又讨论了当互联网行业开始觊觎金融蛋糕时,金融业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门口的野蛮人,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结论。值得一读。
  •     当给自己科普了
  •     银行要转为全能银行,并且拥抱电子化移动化,提供24小时即时性服务,才不会被后浪推翻。 这本书写得不够简洁,大段大段的说理,既有重复拖沓,且不突出思路
  •     好書傳千里。發人深省。
  •     在中国金融界厮杀多年的万建华用轻松的语言道出了一个从金融电子化到电子金融化的金融e时代,得账户者得天下,推荐!
  •     看了一会才知道是国泰君安Boss的著作。走在金融发展前沿的好书。相信国泰君安IPO之后定会大展身手。突然想起其实高考最想报的专业是电子商务...
  •     颇具学者气质的前招行行长著作,最大的优点就是展示了国内银行在上世纪末的面貌,和基于作者自身优势的现实例证。
  •     不错。
  •     值得一看,后面几章写的很好,写出了互联网金融的精髓
  •     书不错,正版,快递速度也给力。非常好的书,推荐
  •     一些观点非常有洞见,对社会,科技,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社交均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写得不大详细,但是该涉及的都涉及了,文笔流畅,部分语句充满张力。部分内容重复,特别是在后半部分。总的来说,挺不错的。对金融,互联网,社交,大数据感兴趣的都可以看看。
  •     金融电子化的过程,以及电子金融的未来,谁主沉浮?
  •     金融电子化是个趋势~
  •     书中的脉络很清晰,图表丰富多样。每一章节基本都有案例分析。更重要的,书中有很多作者站在银行家角度的个人观点。对于想要了解银行家是如何看待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的朋友来说,这书中有不少个人观点是值得更进一步去推敲和思考的。
  •     作者描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当前形势,尤其阐述了两个观点,一个是得账户者得天下,另一个是平台为王,赢家通吃。对需要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初学者来说非常不错,但少了一些思辨。如果想换一个角度更全面的了解互联网金融,建议可以再看下“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
  •     送货速度快 书是正版的 值得购买
  •     写的比较浅,但可以看到我国金融业互联网化,以及互联网改造传统金融业的脉络,可以一读。
  •     老万是可以写科幻小说的,在这本书中,还算是收敛了,比较含蓄。与他之前的部下交流,赞不绝口。缺点,许多数据没有表明出处。
  •     金融电子化
  •     简单通俗读本,适合初学者
  •     虽然不够精致,但是把这么多内容比较有条理地组合到一起还是不容易
  •     在金融行业如此高位的人,竟然对互联网领域的认识和见解如此深刻,真是远远超出预料。五颗星。
  •     浪费时间啊!!
  •     是作者二十年金融从业的总结,值得阅读。
  •     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实际上是“同源”的,他们有着相同的基因-“数字”。信息技术作为“局外之手”,一直并将持续是驱动金融业发展和金融行业格局改版的重要力量。
  •     其实还没看,但大概翻了一下,发现还有点可读性。
  •     非常好,很受启发,是一本语言和内容都好的书
  •     意思不大。这个题材,还是作为颠覆方的互联网从业者写会比较好一点。金融从业者的格局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守势,所谓的创新都是被动为之,缺少了开放的心态,也甩不开包袱,最终就只能是食之无味了。
  •     很棒的业务总结和前瞻
  •     从金融电子化到电子金融化,所以说信息技术真的改变了很多东西
  •     互联网金融?金融信息化?
  •     互联网金融
  •     个人觉得3.5星,这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块是赢者通吃,也就是平台战略的内容,阿里巴巴也好、微信也好,他们不生产物,只是提供连接,商家和客户的,人与人的。也就是打造了一个平台,互联网会加剧马太效应,最终导致了赢家通吃,互联网反而印证了杰克韦尔奇数一数二的思想。
  •     写的非常好,很深入。特别是后面几章分析了行业的发展动向,不得不说作者还是很有洞察力、很有眼光的。
  •     书的质量还可以,但就是内部偶尔有破损的地方,还有内部颜色有点黄。
  •     没有预期的收获,略微了解了银行业的发展
  •     可以预见未来五到十年是互联网推动金融变革的年代
  •     书中的文字水平就不评价了,最主要是唯银行马首是瞻的态度注定这不是一本值得倡导的“金融+互联网”的书籍,书中有一句话:任何业务,只要银行也进来一起做,你基本上就只能俯首称臣,乖乖别玩了。呵呵~~~~
  •     比之前一本好看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