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0
ISBN:9787532721269
作者:奥斯丁
页数:497 页页

作者简介

《曼斯菲尔德庄园(文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曼斯菲尔德庄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相信除了后半部分会看得比较舒畅外,前面肯定还是比较压抑的吧。我总会想,事情都是有发展可能的,如果当初芬妮同意了求婚,那么会不会是另一番结局呢,可能会很好,也可能更糟糕(比如两人婚后,亨利还会和拉夫人勾搭在一起)总之,觉得芬妮像个怪物,虽然看第二遍了,还是不喜欢她。
  •     至今都没想清,在心智尚幼的时候读了那么多简·奥斯丁,对我究竟是好是坏。第一本是《曼斯菲尔德庄园》,那年我初一。埃德蒙安慰想家哭泣的小范妮,帮她裁信纸削鹅毛笔、改正错别字,简直是温柔到让心融化的场景。接着读《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当时肯定是被那些爱情故事抓牢的,可后来回想,记住的却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人。而记住这些人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她们特别聪明总说着点评他人的妙语,或者是有那么些可笑被简及简笔下的人物用句句妙语点评过。简实在是聪明得可怕的女人。看多了她的书,会不由地产生出一种洞察力高人一等的感觉,嘲笑诺里斯姑妈口是心非的吝啬,嘲笑本奈特太太的脆弱神经,嘲笑贝丝小姐的唠叨……当然,对达希伍德太太如何一步步说服丈夫减少为他妹妹做的事情那段文字,简实在讽刺地太厉害以至于我们无法跟着嘲笑却只能击节赞赏了。可问题是,这样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并不是读者的,它是属于简的,由简一点点抖落指点给读者。学会了看透书里的人,产生了拥有敏锐判断力的错觉,这样的自以为聪明多可怕呢。好在还有《爱玛》,奈特立先生不仅给爱玛忠告,也提醒着书外爱玛一般的小脑瓜。我有些庆幸自己读奥斯丁还不算太早。如果再早些,小学时读,将心智完全交给简来开启,怕是能学到些许犀利眼光和轻巧讽刺的才能吧。可伶俐至此是好事么?太聪明了,是否会不够宽容是否会咄咄逼人是否会因为看得太清而认识不到蒙着一层纱的幸福呢?以前没有读过《劝导》,最近读了后在想,这样的聪明,或许得同时配上安妮温和隐忍的性格才好吧。偏偏安妮却说不上幸福,至少在漫长的八年里说不上;若非简总是给小说安排大完满的结局,最后的安妮是否幸福也未知。一直都不理解为什么简永远让故事的最后皆大欢喜,特别是《诺桑觉修道院》,尾巴实在突兀。去年风火的电影 Becoming Jane 让不管读不读她小说的人都开始八卦她的一生,我才了解到这喜剧背后原来有怎样的落寞。聪明如简、孤单如简,都愿意让爱情有简单美好的结局。这样的书,读读也好。
  •     小小风也 2009-02-08 19:00:22  来自: 小小风也(上海)  为把你发那个骇人标题的约请贴子沉下去,我另开一题写<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    下面的意见不太负责任,我这样说不是嘲笑你以前说我不负责任,而是因为我确实没办法把JA(或者安妮)这一类人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合理化出来,只能说个大概。逻辑性和合理性方面我做不了令我自己满意的解释,即使有,目前为止也很牵强,你听过算数。          所谓青春版,指的是两层意思。芬妮是安妮的青春版。MP的作者是P作者的青春版。          芬妮的个性特点,我前面提过JA自己的总结,在芬妮出场时她写道:芬妮有一颗affectionate heart and strong desire of doing right。          这句话精准,却不足以概括芬妮个性的所有方面。我试着扩充一下,有些部分与上面的词语有些重叠:敏锐、逻辑性强、观察力、体察力、独立性、尊重旁人感受、批判性、距离感、温柔、诚恳、坚定、谦虚、低调、自省力和自我要求、责任感强。另外一些特点表面上看却与上述特点矛盾:热爱自然、喜欢新鲜事物、富有激情。          需要说明的是,芬妮的坚定偶尔流于固执。观察力和体察力有差别,后者更温暖,芬妮两者兼俱,因此她也就批判性与尊重度俱备。另外,能与芬妮和谐相处的人必须拥有与她自己特点相近的一些内容:诚恳、坚定、责任感强、自省力强、能尊重别人的感受,富有激情(生活和事业)。其余各项备选。          如果把上述这些特点加在安妮身上,重合度高不高?          但安妮不是芬妮的简单重复。她有她更突出的特点:悲悯心和宽容心、更强的自省力、更强的自信心(或者说完整的自我意识)、解放距离感的勇气。比起芬妮,她反省自己对感情做过的判断,能直面既往的错误决定,这显然不是因为自信动摇,而是因为生活经历和长期思考给予她更强的自信心:作为一个聪明女人,她有能力在原则性问题上做出自我修正或否定。也正因此,安妮比芬妮更具成熟美。                  距离感是JA这两本小说中感情困惑的核心,其他小说我没有看,不好说,从MP到到P,前一本是强化距离感,或者说确认距离感的合理性正确性。后一本是直面距离感的存在,并体会消除它之后的自由感受。把两本书连起来读,女主人公与周围世界的距离在逐步接近,与爱人的距离也是如此。这种距离感的变化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成脉冲式分泌的。既存在基础水平的不断拉近,又存在脉冲样的高潮与低谷,其变化,也许我夸张了,应该是小说的主线之一。          人和人的零接触,精神上可能有诸多形式,肉体上就是性行为。          关于这种距离感,作者借艾德蒙之口做总结,虽然艾德蒙的智力水平不足以让他说出这么有洞察力的话,使得他讲这段话的情节有点生硬不合理,但考虑到其重要性,JA在哪里讲出来都一样有价值。艾德蒙和芬妮讨论她拒绝克劳福德追求的事:“我必须希望事情会好一些。我明白,比克劳福德更明白,这个要使你爱他的人(你理应对他的意图充分认识),面对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你早年的爱好和习惯武装着你,在你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各种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附着在你身上,现在由于要与你分开,它们更是紧紧地抓住了你,而他必须穿过这一切,破除这一切,才能到达你的心灵。”          所谓早年的爱好和习惯是什么?所谓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是什么?艾德蒙未见得全能明了。甚至作者也不是太清楚。最简单的方法是以道德观念或者低微出身去解释,但若只以此说为理解,又怎么把距离感与芬妮或者安妮身上潜伏的激情结合起来看?甚至给我一种感觉,距离感与激情相依相存,主人公能够克制激情不让它出来搞事,激情对心灵的噬咬却从未停止。          MP给人的印象是说教满篇。问题还不光是道德说教,描绘人物个性的词语也多有冷硬总结,很多时候通过长篇对话来解决问题,虽不妨碍人物形象刻画(拉什沃思只需要不停重复他有42句台词就活灵活现),但仍欠诚意。我想JA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刻意做着退让,以掩盖自己对距离感的确认和防范,虽然她不见得自知。比较明显的是克劳福德朗诵<亨利八世>的场景,芬妮几乎是“矜持地”迷上了克劳福德的朗诵,以至这场景带给读者暗示,认为她和克劳福德最后只怕会走到一起。<劝导>里这种问题就不是问题,经常三言两语就把事情OK了,温上校从安妮身上抱走孩子的细节可以做代表。这可以解释为JA熟悉了这种写作技巧,我更愿意理解为,JA本人对距离感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她意识到,或者下意识里承认了突破距离以后的空间才是最本质的诱惑,这显然是她的进步。          两本小说的结尾都不大可靠。在任何恋爱故事里,暗恋只会增加距离感而非减少,芬妮虽然暗恋艾德蒙,后者的领悟力有限,在智力上与芬妮并不相当,根本无法突破距离。我认为这是读者隐隐觉得这个结尾不妥当的原因之一,也是作者草草结尾的原因。我深深同意JA在MP结尾大搞道德胜利的说法,但对动机,更倾向于认为是JA不能面对事实:芬妮面对二选一的困境,要么艾德蒙要么克劳福德,虽然明知克劳福德有他的优点(他的热情和穿透力不是艾德蒙可比拟的),但他的缺点又是芬妮不能接受的,只能退而求其次。现在的结尾里艾德蒙和芬妮有没有解决距离感的问题呢?也许解决好了这问题,但不合正常生活逻辑,艾德蒙的心智使他不足以达到这个高度,也许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结果就是芬妮的婚后生活不幸福。两样都不妥当,只好求助于道德胜利的结尾。道德胜利可以保护芬妮尚不清晰的感情观,使之免于痛苦。但在<劝导>里,JA没让安妮再得到喘息,安妮的感情观已经转向清晰,JA给她设置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温上校,温的道德观比克劳福德正确,对感情的表达远比艾德蒙有穿透力,距离感必然被突破,在这种极端情形下,小说的结尾是什么?JA肯定比读者更好奇,在缺少足够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她比读者更没数。鼓足勇气写到最后,“正确”和“激情”之间发生了某种不可期的化学反应,JA意识到了这种结局,但她该怎么办?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验,她又能怎么办呢?她只能折翅,结尾只能如此突兀。          JA对距离感的确认、寻求突破和最终逃离是这两部小说最有趣的地方,它们不但决定了小说结尾,而且决定了她未来的创作走向。可以想象,在如此大的挫折面前她会退一步写轻松风格的小说,然后抽身走向更高的山峰,究竟安妮和芬妮都是充满勇气的人,其坚定性比男人一点不输。    我只能说,非常遗憾我们没有看到这一天。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翻译得不错
  •     一般
  •     我热爱的两个英国女人:Agatha Christine & Jane Austen。无条件热爱关于她们的一切。
  •     compared to emma,it seems a little bit immature, and too long. i dropped several times but finally finished out of the mere love and respect to the author. But the part describing edward’s affection towards that city girl and her character really has a value to have a deep look at. Since the nowaday value is obviously quite against the tradition in the authors time. the old time shows more concern to the sensitive part of a person or society while the industrialized modern is rough and tough. The book has an apparent opposition against the emerging of modern way at that period. But history seems ignores every effort against its natual sliding. Hope time will finally sets the balance, before that all the approval or disapproval are welcome, hehe
  •     叙述太罗嗦,不喜欢的风格,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可以借鉴
  •     好长啊
  •     奥斯丁作品中最乏味的一部,不过仍可以从中研究奥斯丁的态度。
  •     其实我觉得Edmund性格略软弱了。。。但是他又是那么温和友善
  •     大二下学期
  •     应该3星半的吧...前面情节太拖拉了
  •     奥斯丁小姐至今还是我的最爱,不过,可能,有点稍稍的偏向维多克雨果了
  •     家庭教育
  •     2005-39
  •     这本书对于我最大的意义在于,知道了一个人的意志可以有多坚定。清醒,看穿那些虚假的表象。
  •     借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