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年谱》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宗教人物 > 虚云和尚年谱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1
ISBN:9787534838927
作者:净慧
页数:403页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161页

这段有趣又感人!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南华放春期戒坛。三坛毕,将解界,曹溪驻防军第十六团团长林国赓来见,携一槛,中有物,白质黑章,毛甚泽,喙突尾修,盖狐也。团长曰:‘此物来历颇奇。初于广州白云山为猎者所获。或曰广州拆城。开马路。从城垣逸出。被获。吾友某甲以四十元得之。初拟作补品烹之。以快朵颐。以其目灼灼有光。且解人意。不忍宰。囚而置于广州动物公园中。甲旋以事系缧绁。非其罪也。顾案久不决。会有为扶鸾者。甲妇欲叩吉凶。及坛未言而乩动。所示恰中其隐。判是囚狐之报。并示南华寺现有高僧主化。宜速将狐送往放生。讼事可解。妇骇。设法赎狐。甲固与林团长善。林适返韶关团部。故托之带送到寺云。’住持云公闻而纳之。乃为狐说三归五戒法。纵之后山林麓。每归就寺求食。僧饲之。自受戒法。即不食肉。喜果饵。修寺工匠。戏以肉块搀果与食。狐觉哇之。奋前爪践擦数四。怒目睨匠。若怼其相欺者。遂窜去。数日不返。一日为乡人所逐。猱升十丈许之树巅。抱枝长嗥。沙弥白方丈。云公出而展望。一见老和尚即趋而下。跃揽衣袂。若驯犬之见主。乃携之归。恐受猎者侦伺。为所获。乃设柙以畜之。间或纵之出。则盘桓寺中。不复栖林薄。一日蒋公忽莅寺。卫弁十余随行。先不关白。至曹溪门见白狐。弁拟举枪。蒋制止。狐摇首掉尾导蒋前行。至大殿中。即飞跑至方丈。衔公衣下楼。与蒋会晤。具说因缘。均大笑。狐每见云公坐。即伏禅榻上。见公闭目坐久。时捋公须以为戏。公开目视之。辄谓汝有灵性。勿野也。或出山门外与店家小儿女嬉。某年月日。不知如何竟被车辙轹至重伤。匍匐不能起。老和尚视之。犹勉强挣扎。以伤示老人。老人知其不治。愍其痛楚。乃开示之曰。‘这个皮袋。无足留恋。汝须放下。忏悔过去宿业。一念之差。堕于异类。复遭恶报。撄此痛苦。此是宿业报满。愿汝一心念佛。速得解脱。’狐似会意。点首者再。呃逆三声而逝。陈尸二日不变。老人忆百丈为野狐下一转语。脱野狐身公案。遂备棺依亡僧例。津送葬于南华山后。乃为铭曰。

不落不昧 因果抵对 
不快漆桶 虚空粉碎 
狗子佛性 有无何碍
古路枯椿 苍鹰气概 
狐死兔泣 两皆褦襶 
异类中行 当观自在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290页

師父說:直坐便是。 尝言:“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实之谓也。句句著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319页

有趣,明個要親去驗看。
秋九月,重浚明月湖,及疏导青溪,掘出一巨石,字迹漫漶,稍有可认识者。此盖佛印了禅师住持本寺时,东坡入山访印公,曾于溪边共坐此石,后建桥纪念,名为谈心石、佛印桥。今师浚河修桥,将此石置之桥亭,存古迹也,并系以诗曰:
坡老崇佛夙愿深,寻山问水去来今。
青溪桥畔谈心石,谈到无心石有心。
昔日金山留玉带,钝机偶滞故缘情,
云来卷出谈心石,为筑溪桥记姓名。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349页

不禁珠泪成行……掩卷难平。
云居山地势本高,时际深秋,寒风凄厉,万山木落,簌簌有声。古树参天,幢幢乱影。室内则一灯如豆,户外已滴露成珠。回顾牛棚内,只有一老人静卧其中,且去大殿颇远。第觉幽磬遥闻,经声断续,待送此老人去也……
“…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个字,曰'戒'”……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233页

精彩! 七始日,师上堂开示曰:“若论个事,本自圆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来轮回六道,道道皆闻;观音流转十类,类类如是。既然如是,求个甚么?觅他何来?祖师有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未挂船弦,正好吃棒。可怜哪!自家宝藏不开,却来茅房担草。这都是一念无明,狂心不死,所以捧头觅头,对水称渴。大德们,何苦来!何苦来!既不爱惜草鞋钱,我自不怕弄恶口。(振威一喝)振威一喝)释迦老子来也!参!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51页

三十岁那年,失却所有。现在看来,悉数福报。明一师以前也多次讲到,过于贫苦和富贵都不利于学道。细想来真是这样,朝不保夕的时候谁会想到解脱?富贵舒适的话就更不会想要放下了。近日来觉得行于世间多被世事困扰,一点定力也无,到处随波逐流,不知该如何处身于世方可自守。今次上山,与明一师聊天的时候问及此惑。师说,在家居士当先善家,家事料理清楚再修行,需知修行是件奢侈的事情……方渐明了。比如在场合中应酬,要故意端稳修行的架子,定要与事无争,也只是另种我执罢了。故此,行事时即行事,方便处即修行便是。
陈太守兰卿,原籍浙江绍兴,生长昆明。归一昆明西山岩栖和尚,志心念佛,常持《金刚经》,工画兰草螃蟹,人争宝之。其早年回籍应试时,初到杭州,宛如故里,忽忆前生系西湖玛瑙寺僧……其生平福报甚厚,子孙数十人,虽信佛念佛却无再披缁之意。光绪三十年,余往昆明福兴寺,常相往来,屡警之,弗省也。经云:“富贵学道难。”惜哉!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全书 - 全书

又思昔日玄奘法师欲求经西竺,于十年前,先习方言,日行百里,复试绝粒,先由一日起,以至若干日,以防沙漠荒碛,绝水草也。古德苦行有如此者,我何人斯,敢弗效法!乃辞去职事,尽散衣物,仅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一蒲团,复向后山中作岩洞生活。
“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否?观你作为,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岩栖谷饮,寿命万年,亦不过如楞严十种仙之一,去道尚远。即进一步,证到初果,亦不过自了汉耳。若菩萨发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间不离世间法。你勉强绝粒,连裤子都不穿,未免显奇立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予被老人痛处一锥,直透到底。
山顶只一破庙,无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进饮食。日夜泻数十次,起动无力。庙在山顶,无过往行人,瞑目待毙而已,无悔念也。
此三年中,除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礼拜途中,历尽艰难,心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
予念往昔法会之盛,今日人事之衰,叹息不已,思欲有为,而不知机缘之何在也。
此两年间,身行万里。除渡海须航外,余皆步行。水驿山程,霜风雪雨,碛砂峻岭,岛屿榔椰,境风日变,心月孤悬,体力增强,步履轻捷,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古人谓“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良有以也。
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
一日,于途中遇一洋兵,以枪相向,问:“怕死否。”予曰:“倘该死汝手,任便!”洋兵见予神色不动,曰:“好的,你去。”
汝此强辩,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孽镜台前不怕人多口。须知古时人障轻,可重见处,不问工夫。故六祖云:“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今之人习染深厚,知见多端,纵有一知半解,皆识心边事。须从真实功夫朴实用去,一日彻底掀翻,从死中得活,方为真实受用。纵得小小受用,生死之际,依然不能作主。从悟门已入,智不入微,道难胜习,舍报之际,必为业牵。须以绵密功夫,坐断微细妄想,历境验心,不随境转,一旦悬崖撒手,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方为自在人。此亦不过是小休歇场,还有后事在。
要知道禅宗这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心见性。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然清净。 由于疑情不断,所以不是无知;也因没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虽然没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绕着我走几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别而已。虽然不起分别,因为有疑情在,功用不断,所以不是枯定。虽然不是枯定,这亦只不过是功用路途中事,并非就是究竟的。所以过去这七天,我只是觉得好像一弹指间就过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别心,便会出定了。参禅办道的人,必须将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旦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无生啊!
烟霞何幸伴苍颜,屈指今经五十年。山海如常人物邈,沧桑无定古今迁。禅心已定窒无物,悲愿常增佛有缘。只此一生清白业,更无余事记心田。
偷闲半世岁时迁,勤怠从来天地悬。三业不游安乐地,六根长远色空天。分人分我总非道,计有计无不是禅。久矣浑忘尘世事,莫将余习到云边。
学得无为远世缠,六根清净一还源。逍遥物外千声佛,坐破蒲团几炷烟。历刮尘劳风腊腊,本来面目月圆圆。身安意肯烟霞裹,不作神仙胜是仙。
交一个读破万卷书邪士,不如交一个端正愚夫。
大法未明,多取证一分神通,即多障蔽本分上一分光明,素丝歧路,达者惑焉。
大道无难亦非易,由来难易不相干;等闲坐断千差路,魔佛难将正眼观。
知幻即离,尚有所在,不能谓为能所倶忘也。
台宗设三观以为用功次第,而禅宗无次第。
学道人随处都是家乡,放下便是道场,居士安心罢。
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瓶盆,金无厚薄。性量三三,麻绳蜗角。疑成弓影,病惟去惑。凡身梦宅,幻无所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大觉圆明,镜鉴森罗。空花凡圣,善恶安乐。悲愿渡生,梦境斯作。劫业当头,警惕普觉。苦海慈航,毋生退却,莲开泥水,端坐佛陀。
勉诸法侣,莫空过日。幸护胜因,得佛法利。若不勤修,善根抛弃。幻身梦宅,刹那变易。去圣时遥,魔威难避。心念无亏,顿绝冤弊。四仪冰雪,严持毗尼。弘法利生,遵崇佛诲。身心济世,自他均益。拔众生难,刀山不畏。死生业定,何须忧虑。菩提愿满,顿超圣地。休为吾忧,吾无悲喜。残年既尽,更有何惜。掷尸水内,障从此毕。一省柴烧,免污净地。二不劳人,免伤财费。结水族缘,同证菩提。吾愿足矣,圆成实际。励汝来学,各须努力。
夫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
用功最忌助长,欲速便是偷心。
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须知佛心无殊,众生一体,至于杀生食肉之事,尤万万不可也。
分别美恶是凡夫,不知香臭是木石。离此两边,试道一句。
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实之谓也。句句著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
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为言之甚也,今观末法现象,知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佛法者,僧徒也,非异教也。
以生死可置之度外,而因果不敢昧于毫厘。
请各法侣,深思熟虑,生死循业,如蚕自缚。贪念不休,烦恼益苦,欲除此患,布施为首。净参三学,坚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电。悟证真空,万法一体,无生有生,是波是水。
明白时,生也好,死也好,男也好,女也好,无有生死男女及一切诸相。不明白时则不然。须知世间法相,皆属幻化,如空中华,如水中月,无有真实。惟有一心念佛,为往生资粮。(《虚云和尚年谱》)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32页

不明觉历!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先下山。
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迳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沉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舁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
居数日,迳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只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
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
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
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又偈:

烫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43页

美耶!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予独居茅棚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去。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18页

读到此处,想起在山上本师讲到此节时说:“知客有福供养了大和尚,却无福供养文殊菩萨…命也!”说时本师笑着,我想到此处,又回顾山上的时光,也是笑了起来。其实师有此一思,已是极有意思的了,况复开示我良多!思念~然思念又如何?良师益友,知其在,足矣! 至二月底,到太谷县离相寺。见知客,礼毕,顾文吉,问予曰:“这位是你甚人?”
告以故,知客厉声曰:“出门行脚,不达时务。这几年北地饥荒,朝甚么山!甚么大老官,要人服侍!欲想享福,何必出门?你见何处寺门,有俗人挂单!”
当下听其呵责,不敢回声,予认错告辞。
知客曰:“岂有此理!由你自便,谁叫你来!
予听话头不对,即转过话说:“这位文先生,请到客店住。我在此打扰一单,何如?
知客曰:“可尔!。”
文曰:“此去五台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不久有人代你送上山的。”
予苦留不得,取银酬伊。不受,辞去。
后知客改颜悦色,和气送单,到灶房热坑、上茶,亲做面,陪吃。
奇其举动,又顾左右无人,问曰:“此间常住多少众?”
曰:“我在外江多年,回来住持,连年岁荒,仅留得我一个,粮亦止此。适才举动,是游戏耳,幸勿见怪!”
予十分难过,啼笑皆非,勉吃面半碗,即行告辞。彼留 住,亦无心答应也。遂到街上旅店找文吉,无着。

《虚云和尚年谱》的笔记-第174页 - [附录]答蒋公问法书

谈及唯心、唯物、唯神诸论有何偏颇,以及佛教认识世界之原则,虚老有言:
所谓唯心唯物、有神无神,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耳。或云:“若是,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之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者。
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牛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头者则认牛头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
真如觉性,既立真妄,于是有“不变”与“随缘”之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不变真如也;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随缘真如也。就不变真如言,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也;就随缘真如言,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也。
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以为即是真心,而倡唯心论;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即物之见,而倡唯物论,又据唯物而倡无神论。唯神论者,亦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即物与神之见,而倡唯神论。
殊不知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绝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此“妙有”、“妙无”与下说之“无生之生”与“有生之生”,其义颇奥,非语言文字可到,故为禅门要关)。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斯义,互相攻击,实则皆无不是,亦皆非是。一研佛学,自可涣然冰释矣。


 虚云和尚年谱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