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册)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6654088
作者:唐浩明评点
页数:887页

章节摘录

书摘四位老弟足下:    二月有折差到京,余因眼蒙,故未写信。三月初三接到正月二十四所发家信,无事不详悉,忻喜之至。此次眼尚微红,不敢多作字,故未另禀堂上。一切详此书中,烦弟等代禀告焉。    去年所寄银,余有分馈亲族之意。厥后屡次信问,总未详明示悉。顷奉父亲示谕,云皆已周到,酌量减半。然以余所闻,亦有过于半者,亦有不及一半者。下次信来,务求九弟开一单告我为幸。    受恬之钱,既专使去取,余又有京信去,想必可以取回,则可以还江岷山、东海之项矣。岷山、东海之银,本有利息,余拟送他高丽参共半斤,挂屏、对联各一付,或者可少减利钱,待公车归时带回。父亲手谕要寄银百两回家,亦待公车带回。有此一项,则可以还率五之钱矣。    率五想已到家,渠是好体面之人,不必时时责备他,惟以体面待他,渠亦自然学好。兰姊买田,可喜之至。惟与人同居,小事要看松些,不可在在讨人恼。    欧阳牧云要与我重订婚姻,我非不愿,但渠与其妹是同胞所生。兄妹之子女,犹然骨肉也。古者婚姻之道,所以厚别也,故同姓不婚。中表为婚,此俗礼之大失。譬如嫁女而号泣,奠礼而三献,丧事而用乐,此皆俗礼之失,我辈不可不力辨之。四弟以此义告牧云,吾徐当作信复告也。    罗芸皋于二月十八日到京,路上备尝辛苦,为从来进者所未有,于二十七日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补行复试。湖南补复试者四人。余在园送考,四人皆平安,感余之情。今年新科复试,正场取一等三十七人,二三等人数甚多。四等十三人,罚停会试二科。补复者一等十人,二三等共百六十人。四等五人,亦罚停二科。立法之初,无革职者,可谓宽大。湘乡共到十人。邓铁松因病不能进场。渠吐血是老病,或者可保无虞。    芸皋所带小菜、布匹、茶叶俱已收到,但不知付物甚多,何以并无家信?四弟去年所寄诗已圈批寄还,不知收到否?汪觉庵师寿文,大约在八月前付到。五十已纳征礼成,可贺可贺。朱家气象甚好,但劝其少学官款,我家亦然。    啸山接到咨文,上有祖母已没字样,甚为哀痛,归思极迫。余再三劝解,场后即来余寓同住。我家共住三人。郭二于二月初八到京,复试二等第八。上下合家皆清吉。余耳仍鸣,无他恙。内人及子女皆平安。树堂榜后要南归,将来择师尚未定。    六弟信中言功课在廉让之间,此语殊不可解。所需书籍,惟《子史精华》家中现有,准托公车带归。《汉魏百三家》,京城甚贵,余已托人在扬州买,尚未接到。《稗海》及《绥寇纪略》亦贵,且寄此书与人,则必帮人车价。因此书尚非吾弟所宜急务者,故不买寄。元明名古文尚无选本。近来邵蕙西已选元文,渠劝我选明文,我因无暇尚未选。古文选本,惟姚姬传先生所选本最好。吾近来圈过一遍,可于公车带回。六弟用墨笔加圈一遍可也。    九弟诗大进,读之为之距跃三百,即和四章寄回。树堂、筠仙、意诚三君,皆各有和章。诗之为道,各人门径不同,难执一己之成见以概论。吾前教四弟学袁简斋,以四弟笔情与袁相近也。今观九弟笔情,则与元遗山相近。吾教诸弟学诗无别法,但须看一家之专集,不可读选本,以汩没性灵。至要至要。吾于五七古学杜、韩,五七律学杜,此二家无一字不细看。外此则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此三家亦无一字不看。五家之外,则用功浅矣。我之门径如此,诸弟或从我行,或别寻门径,随人性之所近而为之可耳。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左右:    安五、蒋一来,接到父亲大人手谕及各书函,欣悉温弟生子之喜。至慰至慰。我祖父母生平无一缺憾之事,惟叔父一房后嗣未盛,九泉尚未满意。今叔父得抱长孙,我祖父母必含笑于地下,此实一门之庆。而叔父近年于吉公祠造屋办祭极勤极敬,今年又新造两头横屋,刚值落成之际,得此大喜,又足见我元吉太高祖庇佑后嗣,呼吸可通,洋洋如在也。    安五等途次遇贼,迂折数日始归正道。彭雪琴亦于袁州遇警,抛弃行李,与安五等同步行数百里,千辛万苦,现尚未到大营。    江省于十一月初十日临江失守,十一日瑞州失守。两府同陷,人心皇恐,不得已调九江周凤山全军前往剿办,暂解浔城之围。吾率水军及湖口、青山两处陆军尚驻南康,安稳如常。    吾今年本拟付银百两回家,以三十两奉父亲大人甘旨之需,以二十两为叔父大人含饴之需,以五十两供往年资送亲族之旧例。此时瑞、临有贼,道途阻梗,不能令长夫带银还家。昨接冯树堂信,言渠将宝庆捐功牌之银送二百两与子植,为进京之川资,不审已收到否?如已收到,即请子植先代出百金,明年来大营如数给还,或有所增加亦未可知。如未收到,即请澄侯代为挪借百金,即付还归款也。资送亲族之项,比往年略有增改,兹另开一单,祈酌之。澄、沅、季三位老弟左右:    初十日接澄弟及纪泽儿二十八信,沅弟二十九日自县城发信,具悉一切。温弟忠榇初三自黄州开行,尚未到省,殊深系念。日内想已到矣。纪寿侄既奉恩旨交吏部带领引见,其叔父人人诰封,仍当咨部恭领诰轴。盖第二次谕旨中有“着再加恩”字样,再字即承前次诰封之旨言之也。请谥一节,不敢再渎矣。    澄弟信中变格谶语之说,兄早虑及之。七年闰五月十七初得谕旨时,正在白玉堂拆阅,叔父欲将此四宁悬匾槽门,余不甚愿,亦未免中有所忌。然此等事,冥冥中有主之者,皆已安排早定。若兄则久已自命为癞头牙子,与其偷生而丛疑谤,又不如得所而泯悔憾耳。      沅弟问克复景镇作何调遣,目下镇贼狡悍,似难遽克。既克之后,如湖南渐安,萧军复来,则当全力以规皖南;如湖南尚危,萧军留湘,则且休兵以驻湖、彭。是否有当,俟沅弟来营面商尚不为迟。    纪泽儿问地图六分,可否送一分与文辅卿。此图刻板在新化,尚属易购,可分一与文也。所论怀祖先生父子解经,什九着意于假借字。本朝诸儒,其秘要多在此,不独王氏为然。所问各书:《易林》长沙蒋氏曾刻过;《汉魏丛书》亦有之;《逸周书》,杭州抱经丛书有之;唐石经,陕西碑洞有之,唐开成元年刻字,类欧帖,可托人刷买,郑南侨现官陕西,亦可托也;《北堂书抄》不多见,抄本尤为难得。泽禀中“讹”、“伪”误作两字,“喙”误“啄”,附告之。并问诸弟近好。    在捻军大炽苏皖豫一带时,有一个名叫李兆受的豪强崛起于安霍邱,部卒有三万余众,攻城略地,与捻军相呼应。    咸丰八年,李兆受投诚清廷。清廷将其部卒改编为“豫胜营”,封李为营官。李从此改名为世忠。李之军饷不从朝廷领取而靠自己贩卖盐来获取。李为人强悍跋扈,为争盐与苗沛霖多次械斗,亦因此结怨于湘军。    在曾氏的眼里,李虽为一品衔提督,但始终是个异类。相处之法,与其他从太平军、捻军中投降的将领是同样的:宽在名利,严在礼义。也就是说,在钱财和宫位上,可以大方地给予,以便笼络;在情感上则严守亲疏之分,不与之多往来。当年那些从敌方营垒中投降湘军的人员,若看到曾氏的这封家书,不知作何感想!    曾氏命李鸿章招募淮军,除开李是安徽人外,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原因,那便是李是他真正意义上的门生。出自农家的曾氏,十分看重旧有的联系对新组的团队的作用。细细分析早期湘军营哨官,大多都有血缘、地缘、业缘的关系。        李出身翰林,又有过多年带勇的阅历,能办事,已积功保至道员,再加之师生这一层关系,应该说,李是曾氏心目中最合适的统领人选,曾氏在李及淮军的身上寄予很大的希望。无论出于军事形势的需要,还是为了笼络李这个志大才高的新秀,使之成为自己真正的心腹,曾氏都必须对李格外提携。就在李组练成军开拔沪上的前夕,曾氏在参劾江浙两省的巡抚薛焕、王有龄的同时,咐件密保李鸿章:“劲气内敛,才大心细,若蒙圣恩将该员擢署江苏巡抚,臣再拨给陆军,便可驰赴下游,保卫一方。”李鸿章抵达上海十七天后,便接到朝廷命他署理江苏巡抚的上谕。    二十多年前,当曾氏刚中进士入翰苑的时候,其祖星冈公所说的“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的话,体现了一个乡间农人的长远见识,这句话让曾氏一辈子牢记。当家门鼎盛之时,他又重提乃祖之训以教育子弟。曾氏的这个守农思想,从今天来看,固然有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内,但它也有另外的一面。即虽处富贵亦不忘贫贱时,不因富贵而骄人,不恃富贵为根本,这些方面仍对今天有启迪价值。试想当今有不少人一阔脸就夏,仗势欺人,还有不少暴富之徒纸醉金迷、骄奢淫佚。与曾氏那虽有点陈旧的观念相比,孰优孰劣,是显而易见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大人物的心灵世界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百姓,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    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止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    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    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此事给我们这批从事中国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奋,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来的前途。    然而,中国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芜杂,在眼下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如何让忙于事功者领略中国文化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曾国藩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以病弱之躯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如许多的事情,留下如许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团队带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之际,仍对子弟不忘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识见从何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细琢磨的课题。    看透曾氏,最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但曾氏传世文字千余万,通读亦不易,只能读其精华;其精华部分首在家书。清末民初时期,曾氏家书乃士大夫必读之书。青年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尝见曾文正家书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杂务,以致百不一成。”信中所说的,出自曾氏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的信。毛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曾氏家书很熟悉。曾氏家书,过去被当做治家圭臬来读,但现代人的家庭已大为简化,当年那种四世同堂、兄弟众多的大家庭已不复存在。今天人们的所谓治家,说到底不过是教子而已;至于“子”,也只独生一个,且学校和社会又担负了其中的主要责任。如此说来,曾氏的家书还有读的必要吗?    ……

内容概要

  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费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火,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己。  这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系唐浩明从曾氏存世千余封家书中精选三百多封加以评述议论。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世界、破译一个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

书籍目录

上卷目录  禀父母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禀祖父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致温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致温弟沅弟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禀叔父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禀祖父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十五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禀叔父母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致诸弟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下卷目录  ……

编辑推荐

  这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系唐浩明从曾氏存世千余封家书中精选三百多封加以评述议论。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世界、破译一个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

作者简介

  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破译一个家族的密码,探求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蕴。曾国藩家书的内容远非治家一项所能涵盖。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者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曾国藩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从哪些方面来评说曾氏的家书,它有哪些特色,为什么会引起各方特别的重视,为了便大家了解,我们特简要介绍如下:  1.《评点》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读者将可以从中知道曾氏终生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祖父,而他的祖母却比祖父整整大7岁,母亲又比父亲整整大5岁。他的两个儿子都短命,五个女婿几乎都不争气,至于接续曾氏家庭的大功臣,却是他的二儿媳……  2.《评点》交代了所选家书的时代背景。曾氏所办的许多事都与当时的时代密切相关,勾勒出其时代背景,将有助于读者对家书及其本人的更深了解。如曾氏出山前夕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情况,为什么团练最先会在湖南出现。又如慈禧太后为什么会特别重用曾氏。还有,十几年的战争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灾难:富庶的皖南居然公开卖人肉,每斤标价120文……  3.《评点》讲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点到,而读者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慈禧与恭王的矛盾,撤湘军的内幕,淮军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体状况,他最后死于什么病等等。  4.《评点》介绍了晚清的官场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等等。比如九品十八级的官制、官员的月薪、年终奖、年终考核等。还有,一个教师当以可以赚多少钱,一个医生的出诊费多少,一个丫环值多少钱。当时的物价怎样,一两银子究竟是个什么概念等等。此外,针对家书中所常见的经史引文,《评点》将说明出处,笺释其义,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增加国学知识。  5.曾氏湘乡老家典藏的家书中在清末付刻时有的去掉不用,有的则删去某些段落。这里面有哪些外人或后人不知的原因?《评点》会在相关的家书后面告诉读者:有的是为了顾全曾氏本人的面子,有的是为了顾及李鸿章兄弟的面子等等。  6.曾氏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外交极有影响,《评点》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曾氏的言行对蔡锷、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等人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并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近代政局。  7.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8.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评点》学养厚实,视野开阔,笔调轻松闲适,摇曳多姿,阅读起来既像读历史故事,又像是读文化随笔,既是在说昨天,又是在说今天,既可让人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可让人赏心说日休闲养性,的确是一部将文、史、哲冶于一炉的难得之作。

图书封面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超精装,好作者。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     该作品明显自视过高
  •     这个还没看内
  •     包装很是做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