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袁枚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5
ISBN:9787305038990
作者:王英志
页数:703页

章节摘录

书摘    但杭州名士对才高气盛的袁枚并非皆示以青睐,相反大多数人视之为轻佻而嫉恨之。袁枚自称:“余少时气盛跳荡,为吾乡名宿所排。惟柴秀才名致远、号耕南者,一见倾心。”柴耕南时“年过三旬”,袁枚年方十八,两人意气相投。乾隆二十九年(1764)柴氏病故,袁枚作《哭柴耕南》诗悼之。其中叙述自己当年的处境颇具体:    我来才十八,坠地虎子骄。    意气欲摩天,落笔尤嗲嗲。    树无大根本,水有狂波涛。    竖旗不竖降,逢战,公欲鏖。    武林老名宿,憎其少年佻。    飞言如雨攻,赤舌将城烧。    君唶日否否,此子终凌霄。由此诗可知少年袁枚初生牛犊不怕虎,出言狂妄,意气冲天,以至令思想保守的“老名宿”侧目,攻之为“轻佻”。袁枚当时显得十分孤立,但却不肯屈服,显示出反叛传统的精神与坚韧的个性。    雍正十一年(1733)袁枚18岁,“受知于浙督程公元章,送人万松书院”。程元章时为浙江总督,颇有惜才爱才之心,同年曾因欣赏士子齐召南而“以鸿博荐,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检讨”,最后官至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他以“制府”(总督)身份到县学“观风”视察时,袁枚当有不俗的表现,而被程氏举荐入学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又名敷文书院,位于仁和县(今浙江杭州)凤凰山万松岭,为浙江右参政周本所建。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为书院题写匾额“浙江敷文”,故改名。书院以课试与奖励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并有各种严格的规定,学风甚正,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万松书院与杭州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及无锡东林书院,是齐名江南的四大书院。    万松书院“其时掌教者为杨文叔先生,讳绳武,癸巳(康熙五十二年,1713)翰林,丰才博学,蒙有国士之知”,后“先生又掌教钟山”。袁枚时宰江宁,“官舍馀闲,犹时时屈先生文宴,析疑问难,如作秀才时”,可见袁枚对先生的钦佩之情始终不渝。杨文叔先生乃苏州人,“为吴下忠贤之后”,学问“根柢深厚,行安而节和。所设教处,文人蔚兴”,于江浙士子中培养出袁枚、孙珠、王士俊、何承调、秦大士、朱木楫、宁楷等一大批“蜚声艺苑,拾取科名”者。杨文叔是“古文名家”,“康熙壬辰(五十一年,1712)、癸巳(五十二年,1713)间,虽在长安,名犹未彰,为撰《太仓相国神道》一碑,而文名遂以大震”。”故袁枚人学院后,即将其少作《高帝论》《郭巨论》二论呈予先生求教。杨先生阅后,对袁枚反传统的胆识与文章的气势大为赞赏,题文后云:“文如项羽用兵,所过无不残灭。汝未弱冠,英勇乃尔!”先生的高度评价,使袁枚备受鼓舞,“从此肆意述作”。袁枚一生古文创作具有锐意创新的精神与冲决传统观念的勇气,杨文叔的鼓励与指导功不可没。    袁枚尝云:“民之秀者,已升之学矣;民之尤秀者,又升之学院。升之学者,岁有饩;升之书院者,月有饩。此育才者甚盛意也。”书院中众学子“师师友友,弦歌先王之道以自乐”。可见学院乃是优秀学子荟萃之所,很少“有害群之马俯张佻险于其间”。万松书院不仅学习环境优越,而且有名师指导,这自然激发了袁枚刻苦学习的热情。袁枚后来作《万松书院》诗回忆道:    万松环一岭,书院建其巅。    我昔来肄业,弱冠方童颜。    当时杨夫子,经史腹便便。    门墙亦最盛,济济罗诸贤。    我每遇文战,彻夜穷钻研。    至今咳唾处,心血犹红鲜……    书院的秀美,老师的博学,门墙的兴旺,自己学习的坚韧,皆得以生动的表现。    罗聘居普惠寺时曾无米卜锅,袁枚闻知,即派人送米来,罗聘深受感动,赋《谢简斋太史馈米》诗云:    正报诗粮尽,行厨冷夕曛。    且临《乞米帖》,不作《送穷文》。    清况谁知我?高情独感君。    炊烟看乍起,一袅袅秋云。对袁枚雪中送炭的“高情”厚谊,表达了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或许是袁枚对罗聘高超画艺的欣赏,或许是罗聘为报答袁枚的帮助,于是有了罗聘在江宁时为袁枚画像之事,并引发了一场争论。袁枚于《戏题小像寄罗两峰》中称:“两峰以为是我也,家人以为非我也,两争不决。”想来此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故以写实眼光欣赏此像的家人会认为画得不像。袁枚乃发高论解决此“争端”。他认为:“我有二我:家人目中之我,一我也;两峰画中之我,一我也。人苦不自知,我之不能自知其貌,犹两峰之不能自知其画也。毕竟视者误耶?画者误耶?或我貌本当如是,而当时天生之者之误耶?又或者今生之我,虽不如是,而前世之我,后世之我,焉知其不如是?故两峰且舍近图远,合先后天而画之耶?·然则是我非我,俱可存而不论也。”此论反映了袁枚通脱的人生态度,即凡事不可“过于执”,不可拘泥常理,应该多角度的看待世间之物,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样人生就不会有烦恼。其中不无老庄意味,又有点禅意,尽管袁枚并不佞佛。袁枚怕此图自藏为家人毁坏,乃“托两峰代存”,认为罗聘“势必推爱友之心,自爱其画,将与《鬼趣图》,冬心、龙泓两先生像,共熏奉珍护于无穷,是又二我中之一我之幸也。”自己的画像竟让画者收藏,此举亦出乎常情,匪夷所思,看来袁枚亦可划归“怪”之列矣。    (一)随园女弟子生成原因    随园女弟子的生成不是偶然的,首先,有其时代、地域、自身等经济、思想、文化的原因。    随园女弟子大多具体生卒年不详,但基本上是袁枚晚年所收,无疑是乾隆后期至嘉庆前期之人。这个时期虽为乾隆盛世后期,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特别是女弟子所生活的地区乃以是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富庶地区,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水平仍很高,尤其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带来城镇经济的繁荣,社会也基本安定,市民生活尚可温饱。这都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达,激发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文化发达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诗歌创作的繁荣。自南宋以来中国诗坛中心已向江南转移,江南诗人大放光彩;至明清尤其是清代前期,诗坛大家、名家大半在江浙苏杭地区。如苏州地区的钱谦益、吴梅村、顾炎武、归庄、金圣叹、吴兆骞、叶燮,杭州地区的毛奇龄、吕留良、朱彝尊、查慎行、厉鹗,等等,不胜枚举。苏杭地区悠久的诗歌创作传统与丰厚的诗歌遗产,足够时人汲取;而从事诗歌创作,亦自然成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加之乾隆皇帝诗兴之浓,为历代天子所少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乾隆时期,江南知识分子写诗蔚然成风,知识女性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很多人加入诗歌创作队伍是极其自然的。        江南教育此时亦很发达,大有利于女子掌握文化,学习作诗。例如:一,书院众多,私塾更遍及城乡。士子固然为学而优则仕,而刻苦读书;仕女亦不甘做文盲,多好学上进,以提高文化素质。二,文化家族兴起。江南一些大家世族,或为子孙求仕,或为追求风雅,而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父母、子女,乃至婿媳,皆以读书作诗为荣、为乐,形成书香门第。这其中培养了不少好学好诗的女子。三,学界大儒、诗坛巨匠招收弟子之风盛行,如王士稹、沈德潜、翁方纲皆招诗弟子,并形成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但都是男弟子;受此风影响,袁枚、任兆麟等亦广招诗弟子,而且破格广收女弟子,这对女子学诗是很大的鼓励与推动。        此外,江南苏杭地区或曰太湖流域优美的自然环境,温润的气候,明秀的景色,也颇有益于女子作诗。它们不仅赋予了女子创作的灵气,也提供了创作的审美对象。此地的青山绿水,小桥流水,春华秋实,禽鸟鱼虫,特别符合温婉柔弱之女性的审美情趣,容易引发女性诗人的诗兴,此乃江山之助,亦是丹纳关于地域环境对创作产生影响的观点的体现。    其实,江浙女子作诗,于明代即颇盛行。钱谦益编《列朝诗集·闰集》曾选收明代“香奁”123人之诗作,大半是吴越女子,并评说道:“诸姑伯姊,后先娣姒,靡不屏刀尺而事篇章,弃组红而工子墨。松陵之上,汾湖之滨,闺房之秀代兴,彤管之诒交作矣。”可以想见闺秀学诗风气之一般。至清代此风更是大为盛行,此是历史的延续。据有人统计,《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收录女诗人1262人,浙江524人,江苏465人,共989人,占总数的78.37%,《历代妇女著作考》收录清代女作者3671人(基本上是诗作者),经抽样调查,江浙女诗人所占比例与上书相近。清代女诗人远远超过历代女诗人的总和,易顺鼎《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序称:“……所传名媛,不少诗家。至于有清,遂臻极轨。琼闺之彦,绣阁之姝,人握隋珠,家藏和璧。”而这其中大半是江浙女诗人,甚至可以说大半是苏杭地区的女诗人。而随园女弟子正是清代江南女诗人之中的一批佼佼者。恰如清晖楼主《清代闺阁诗钞》序所云:“至有清一代,闺阁之中,名媛杰出,如蕉园七子、吴中十子、随园女弟子等,至今犹脍炙人口。”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自从二十年前我以《袁枚“性灵说”内涵新探》为题做硕士论文,即与清代乾隆诗坛盟主袁枚结下不解之缘。回想当年,袁枚尚背负着“文革”前郭沫若先生等学者所加予的种种恶名,长时间无人问津袁枚研究课题;但随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热潮的兴起,时代赐予了我为袁枚作翻案文章的机会,很是兴奋。此题又激发了我对袁枚进行多方面研究的渴望,于是袁枚研究成为我科研计划的重要部分。此后一发而不可收,陆续撰写了《袁枚与随园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续诗品泽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袁枚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土993年版),使我对袁枚的诗歌创作与理论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主编了《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7年再版),并撰写了《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袁枚》(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袁枚传》(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等著作后,则使我对袁枚的生平、思想其文学创作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无疑这些研究为我撰写《袁枚评传》作了前期准备。    为袁枚写一本评传是我长期的愿望。七十馀年前曾有杨鸿烈先生的《袁枚评传》问世,这是关于袁枚的第一本评传,其开拓之功令人钦佩。此书的袁枚年谱颇有价值,为后人研究袁枚提供了方便;评论亦十分大胆开放,富于启迪。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亦有许多不足。比如以年谱代替“传”,无法描述袁枚的生平与思想的发展轨迹,更不能进行分析评价;评论部分则嫌粗略,注重资料而阐释不够;思想观点有些偏激:体例亦欠完善,等等。因此重写一本《袁枚评传》是极有必要的。但建国五十馀年来尚无第二本《袁枚评传》问世。故我颇有弥补这一缺憾的兴趣。当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命我撰写《袁枚评传》后,正中下怀,我未犹豫即应命,这将促使我对袁枚作更全面、深入的研究,也给了我满足宿愿的机会。    把袁枚列入“中国思想家”,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匡亚明先生的卓识。尽管杨鸿烈先生早就过誉袁枚“是一位中国罕有的大思想家”,但其后数十年罕闻有人再称袁枚为“中国思想家”者。在许多人心目中袁枚只是个风流才子,或者是个性灵诗人,顶多是乾嘉诗坛盟主而已,都是在纯粹“文人”的层面上大做文章。这对袁枚显然是不公正的,或者说是知之不深的。因为袁枚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具体而言,我把袁枚定位为思想学术批评家。袁枚主要是在批判理学、汉学、以及佛教等学术思想中显示自己的思想观点的,其诗论与古文论也是通过批评时弊显示其独特的观点,是所谓破中有立。其思想不仅高出世俗,而且时时惊世骇俗,对封建传统思想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这正是其思想价值所在。而我们有时会发现袁枚的思想不无矛盾之处,又表明他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思想家,是他在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旧思想杂糅,或者说旧思想尚未蜕尽而新思想还不稳定、成熟的反映,这是袁枚思想及其矛盾的时代意义。    但评传如何写却是令我踌躇的问题。理想的模式是评与传水乳交融,合为一体。但成功的范例似不多,因其难度甚大,容易顾此失彼。我初写评传,尚不敢尝试。常见的模式是传与评分为两块,这相对来说好把握一些。但传、评的份量亦各不相同:有的传甚少,论极多,类似于某某研究;有的传甚长,论较少,又近乎某某传记。我决定采取折衷办法,传占五分之二,评占五分之三。传主思想的非主要方面结合其生平于传部分穿插评论;思想的主要方面则于评部分专门阐释。这样或许更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

内容概要

王英志教授,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学报》副主编,是国内有影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1944年出生长春,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国学大师钱仲联教授,1982年或文学硕士学位。
主编校点有《袁枚全集》等。
著有《清人诗论研究》、
《古典美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引言  康乾盛世江南文化思想概略  一 崇理学与反理学及汉学兴盛  二 诗坛复古风气与性灵思潮第一章  求学应试  一 家族考述  二 少年求学  三 京城应试第二章  出仕从政  一 三年庶吉士  二 七载县令  三 一朝辞官第三章  归隐随园  一 初归随园  二 无奈出山  三 三改随园  四 风流好色第四章  主盟诗坛  一 提携后学  二 结交扬州八怪  三 亦友亦敌沈德潜  四 生死至交蒋士铨第五章  性灵派主将  一 直翼交游  二 扶持性灵派诗弟子  三 神交张问陶第六章  晚年红粉青山  一 壮游万里  二 广招女弟子  三 文星陨落第七章  著作考辨  一 著述之作  二 编纂之作  三 存目之作  四 托名袁枚之作第八章  思想基础:三分孔、孟二分庄  一 袁枚与孔孟思想  二 袁枚与庄子思想第九章  思想学术批评  一 批评程朱理学与佛教  二 批评汉学第十章  生死观与饮食观  一 袁枚的生死观  二 袁枚的饮食观第十一章  诗论与诗学批评第十二章  诗歌创作第十三章  古文观与古文创作第十四章  小说观与《子不语》思想价值第十五章  深远影响附录索引

作者简介

《袁枚评传》袁枚是清代乾嘉诗坛盟主、性灵派主将,以及下文家,小说家,大半生致力于诗文创作。其思想以孔、孟与庄子为基础。袁枚承袭晚明启蒙思想之遗风,尊孔而疑孔,入俗又超俗,旧习未尽却思想解放,是封建盛世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与思想学术批评家。《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袁枚评传》之传主要探讨袁枚于人生关键时期的表现及一生思想发展的轨迹,并穿插对其思想侧面的评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袁枚评传》之评集中阐释袁枚思想主旨,人生观、文学观、文学创作的思想价值,以及其深远的影响等。《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袁枚评传》资料丰赡翔实,论述清晰明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力求内容的开拓与见解的创新;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深入地研究袁枚生平与思想的学术专著。

图书封面


 袁枚评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风流才子,不错,人生得意须尽欢
  •     资料也算很详实,可是对于袁枚丰富的“同志”事迹诗文几乎只字不提,偶尔提到也是极其鄙夷,实在不够客观。
  •     可算啃完了,对全景式地了解袁枚的思想和文学都可起到基本的导览作用,不过对袁枚生平中一些易于引发争议的话题多蜻蜓点水,难免使人觉得不过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