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802519497
作者:大江健三郎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是啊,被老师叱责是一个转机,使得我体会和觉悟到“如果不认真观看,就等于什么也没看”。这就是我自己发现的、我少年时代的智慧。此外,我还早早地意识到一个问题——要把自己看到以及想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述出来。至于写下这首“诗”的起因,我记得很清楚,刚才已经引用过了。当时我在国民学校四年级,好像发生了一连串对我非常重要的变化。 首先,我发现了何谓“思考”。那时,我认为人们只要进行思考,便能够在转瞬间作出回答,一如电子计算机那样,只要按下键钮,无论三次方程式还是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即时解答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所谓思考,因而尊敬能够当场如此答复的人。所谓思考,就是运用像是上苍降赐的能力进行回答,可自己却是那种不慢吞吞思考便无法得出结论的无能之辈。我注意到,唯有运用语言将其一个个累积起来并使之不断清晰和加强,才是在进行思考。当时我还有另一种感觉,总觉得自己的梦想已经破灭了。 也是在那一时期,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仔细观察事物的人。那时我们曾步行一小时左右前往海边的一个小镇,远足归来后,老师让写有关大海的作文。我是这样写的:“我为自己生活在山里而感到庆幸。假如我家在海边的话,波浪就会总在眼前滚动,涛声也将回响在耳边,那可就无法安静地生活了。”(笑)于是,老师就告诉我:“对于居住在海边的那些人,你所写的这些内容是失礼的。”他还说,“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并在这里生活,却觉得山村里的人粗粗拉拉、吵吵闹闹。” 我对老师的话语感到不满,回家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气得连晚饭也没能吃下去。早晨起床后肚子早已经空空荡荡,便沿着我家屋后那个叫做弯拐河滩上的铺石小道,往下面的河滩走去,摘下柿树上已经成熟的果实吃了下去。我一边吃着那柿子,一边看着河对面的山体。四周好像并没有起风,可山林中树上的枝头却在摇摆,树梢也在摇摆。此前我认为静止不动的山林,却在如此摇曳、摆动。接着,我转而注视眼前的柿树树叶和细小的枝条。它们已经被露水打湿,而自己正映现于那露水之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我意识到此前从不曾认真观察过,也不曾仔细倾听过,却深信不疑地认为山中是寂静和静止的。 于是,当时我就在想,今后要认真观察事物,也要仔细倾听声音。不久之后,便开始热衷于观察外界事物,以致被大家说为“只要和大江君一起行走,他不一会儿就停下脚步,或是观看或是倾听,真是个滑稽的家伙”。 ——令堂亲手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交给你,也是在那个时期吧? 得到那两本书,是在稍早一些时候,因此当时已经认真阅读过了。“观看”和“倾听”,是将零乱的事物连接起来,而这种连接之中,便有“物语”故事了。让我再度清晰地意识到理解了这个规律的,正是那些书,它们发挥了很大作用。

前言

我们日本人正处于“3·11”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和福岛棱电站大事故后的危机之中。作为一名上了年岁的作家,凝视置身于这场危机之中的自我,其实是在回顾自己的人生——从早在十岁这个人生刚刚开始的时期便已经历的巨大危机算起,直至将要迎来人生终点的当下这场以国家级别再现的危机,回顾自己是如何从中生活过来的。    就在持续着这一切的时日里,我意识到这套“精选文集”所选入的自己的作品群。对于仍将继续凝视和回顾的我来说,无疑是最佳的文本,而且确实是以令人惊异的高超水准选编而出的文本。现在,我把这些作品的日文版本排列在书桌上并继续着我的思考。我抽出其中的作品开始阅读,任由时间流逝。接下去,我不可遏制地将下一本书捧入手中。    《个人的体验》讲述了我人生中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故,映现出早在将近三十岁的时候,第一个孩子带着头部病疾诞生,自己如何陷入混乱、不安和痛苦,试图从这种状态中抽身选出。最终却决心与这个孩子共同生活下去。《新人呵,醒来吧!》则幸福地叙述了二十年之后,这个决心如何得以实现并成为我人生中的可靠支柱。    《迟到的青年》描绘了主人公生活干其中的日本社会。那位青年虽然生活在战后的民主主义体制之下,他父亲所信幸的国家主义信条。却是怎样地使他面向国家的往昔并试图将他拉回到那种往昔。《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同样描绘了这一切,而且,在我置身于作家的晚期而创作的、目前的最新长篇小说《水死》中,这个主题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默,猛然复活过来。《空翻》则完全从其他侧面将小说本身的光亮投射于如此这般地持续着作家生活的生涯。    综合性论述我身为作家的文学活动之手法和主题的文学论,是《小说的方法》,而《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则一如书名那样讲述了我这么一位作家的人生故事。现在,我怀有一种感觉,认为业已重新并完整地把握了自己身为作家的生涯。    在此基础上,在此后并不长久的余生中,我将如何表现当下的危机?我能否以此形成自己“最后的小说”?我并没有准确、可靠的预测。不过,当我正要尝试着去做这一切的时候,这套《大江健三郎精选文集》在中国的出版发行,于我来说,便成为至高无上的激励。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于东京    (许金龙译)

内容概要

大江健三郎(1935—)
日本著名小说家。1957年发表《奇妙的工作》,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的《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被视为日本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1994年,凭借《个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Football》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在中国受到读者广泛的喜爱。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作家生活五十周年来临之际
孩童时代发现的语言世界
与伊丹十三的邂逅
立志要当小说家
与渡边一夫先生的交流
第二章
获得芥川奖的时候
就这样开始了小说创作
对“战后派”的畏惧和不协调感
“安保批判之会”和“年轻的日本之会”
三岛由纪夫阅读《十七岁》后的来函
一九六三年,长子光诞生
《个人的体验》发行之时的评论
第三章
在故乡的中学里
一九六○年的安保斗争
现在重读《同时代的游戏》
旅居墨西哥时的刺激
文坛是如何看待《洪水淹没我的灵魂》的?
《M/T与森林中的奇异故事》之现实性
第四章
女性成为主角的八十年代
《新人呵,醒来吧!》与威廉·布莱克
《平静的生活》的家庭像
父亲这种存在
第五章
一九八七年,成为分水岭的年份
围绕诗歌的引用和翻译所做的考察
祈祷与文学
主题预知变故
第六章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夜
叫做长江古义人的叙述者
《两百年的孩子》之幻想
虚构始自于哪里?
圣性与沉静
关于自杀式爆炸
致年轻的小说家们
大江健三郎面对106个疑问
结束语
友人寄语(一)
友人寄语(二)
译者跋

编辑推荐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由大江健三郎编著,我们日本人正处于“3·11”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和福岛棱电站大事故后的危机之中。作为一名上了年岁的作家,凝视置身于这场危机之中的自我,其实是在回顾自己的人生——从早在十岁这个人生刚刚开始的时期便已经历的巨大危机算起,直至将要迎来人生终点的当下这场以国家级别再现的危机,回顾自己是如何从中生活过来的。

作者简介

该书由大江健三郎本人口述,尾崎真理子采访整理而成。在这部书中,大江健三郎谈了自己的童年、森林中的故乡、亲人;谈到了流传在故乡人口中的历史故事和森林中的精灵;谈到民间文化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谈到了他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他的恩师和朋友,以及他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与此同时,他还讲述了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太宰治等日本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交往,观点鲜明地评点了他们的文学成就,并披露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些逸闻趣事。此外,他还对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等当红日本作家的作品进行了严谨的分析,介绍了自己与米兰•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对政治和艺术进行的讨论,以及交往过程中的趣事等。

图书封面


 大江健三郎讲述作家自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对于热爱文学的朋友来说,喜欢上一位作家的作品是一种缘分,而由此延伸开的对作家自我的关注,也不能不说是对文学的一种尊重。这本 大江健三郎的《讲述作家自我》是作家对自己一生写作生涯的深情回顾,也是我们一鄉作家心路及写作态度的盛宴。我喜欢这种阅读,假如说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是我们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一种创作的热爱,那么,阅读作家自述,则带了一些尘世的亲近感,每一位写作者,骨子里都是孤独的,他唯一可以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就是他在极度的寂寞中,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一篇篇文字,我们通过阅读,抚触作家内心的极度热爱及荒凉,也在那另一个世界里找寻自己想要找到的答案,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知道,隔着时光与地域,我们是能够握手的。钱钟书曾说,一个母鸡下了一下蛋,你又何必认识那只母鸡。但是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要认识这只下蛋的母鸡,如果不能亲自走到他面前听他的一番言谈,至少可以在他的自我解剖中,倾听作家的一切。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乎大江健三郎的自传了,他回顾了自己的童年,故乡,亲人,他在讲到童年父亲在统治者面前无力的沉默,使作家懂得了话语权的重要性,也许那便是作家最初的想要争夺话语权而走上文学道路的根源吧。书中一路讲述了作家的小学,中学及大学,以及现在的婚姻及家庭,在近三十岁的时候,第一个孩子带着疾病出生,自己的痛苦与不安,作者经历了无数的挣扎与心路,才终于决定与这个孩子共同生活下去。在这样非正常的生活状态下,创作也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一次街区里的不良事件,让作家意识到孩子的不安,由此创作出《平静的生活》。对于这个孩子,40多年来,作家每天夜里始终要为他包裹好毛毯才能入睡,这是一位作家的真实生活,让人动容。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尽管充满种种难以预料,却还是要坚持着走下去,以爱以包容。作家谈到了他与许多著名作家的交往,例如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昆德拉,略萨等等国内外的文学巨匠的密切交往,看到那长长的一串名单,真是让人羡慕得很,所谓人以群分,你站在什么高底,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风景,而我们只能仰望,但是仰望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至少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仰望什么,而不是陷于庸碌中终老一生。作家不仅关注文学,同时对国家世界的重大问题都非常关注,使他的文学具有了强烈的使命感。文学让人崇高,但作家自我又让我们回到地面,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他在创作生活,也在经历生活,我们在伟大的作品后面,看到的是更真诚的人生。
  •     其实自己在这之前一直是不太喜欢读一些类似自传体的书,因为总觉得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时,都会不自觉的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而这种回忆就如同小说一般得到美化,而那样的话,还不如看些小说更实际些。但是大江健三郎的《讲述作家自我》的简介却非常吸引我,让我想一睹为快,想去了解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伟大作品的根源。我也非常幸运的申请到了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手感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也非常精彩。整本书是以对话集的形式,将一个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全过程记录下来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老人在和他的朋友侃侃而谈他的这一辈子,与文学,与老师,与家人的故事。里面有几个片段给我的感受很深,比如他在童年时期丧父、家庭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求学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对渡边老师的尊重,之后创作上出现的瓶颈如何痛苦的去克服,还有第一个儿子光因为先天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以及后面的责任都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大师对于人生的尊重,对于生命的尊重。整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谈到了他的童年,家乡,还有流传在故乡的历史故事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谈到了他的求学生涯,他的老师,他的婚姻和家庭,以及对他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从这本书里看不到一个文学大师,而是一个老者在感受着这个变动的时代,在替这个核武器争霸的时代担忧。也许就是这种无时不刻的对于整个时代的关心和担忧才使得他的作品时代感那么强烈,就如同日本的近代发展史一般。
  •     也许不止我一个,不按正常的阅读顺序,我先翻的提问部分。 一开始只是关于普通的喜好的问题,却让我回想起以前看过的《雪国》了。真是个奇怪的联系。其实一点也不记得情节了。当时在图书馆随意抽的,早已忘记,不料却这样无意记起。 从一本书里到底能看到多少,我们看到的是故事还是我们自己呢? 他说他柜子里有1/20是辞典。曾听一个院士说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是30岁前6门语言。不得不说,到现在这个也是很难办到的,至少对于我,更勿论他们那个时候艰苦的条件。大师总是在低着头向前走,而浮躁如我总是抬着头看看我曾走过的路然后抱怨抱怨。 提防“成为自己固执已见的机械”。哈,虽不到老年,我们却多少开始出现这样的情况。总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啊,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都懂得。职业需要我放开心胸去理解去倾听,我是不是真的能办到,虽然我看上去好像能办到…… 书中说得诺奖前一个月《朝日新闻》发了新闻稿说大江说再也不写小说了。然后得奖。采访稿确实也是之前采访原封不动发的(不像国内XXX)。虽然得奖,他也没有出订正说明,只因为那位记者的职业生涯会因此被伤害。虽然这确实是“被人从后背往前推了一把,我便渐渐离开了小说创作”。是不是要活过一甲子,才能如此体谅? 而至于那得奖的反应……或许只有得到过的人,才能豁达真实如此。这应该算是人生的巅峰了。即使是我那日看到的新闻,也是标题写诺奖得住大江先生,但是听他说来,却好似是周末的一件普通的快乐的事情。 我总很喜欢老人家,因为他们总有我所缺失的那种从容的气质和风度。 关于职业。 选择职业的路上,或许谁都有疑惑。虽然如大江那么年轻就拿到芥川文学奖,但是他也曾犹豫过要不要去做研究。虽然回头看来,那么一条成为小说家的路是那么的明确。 能寻得一位好的导师,是一种极大的幸运。 而能找到一个自己愿意终身努力的职业,那是一种更大的幸运。 (看到他和渡边说不去考研要去结婚的对话我就很想笑……人生很多细枝末节,当时的种种种种不经意,都会在时光里沉淀成微笑。) 整个书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完成的。这样的形式容易带来一种画面感。好吧……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脑补完成……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早段时间忽然想重读大学时代喜欢的几个日本文学巨匠的作品。于是在当当上又订购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的经典代表作,发现了这本书。
      
       现在的作息时间是跟着老公的,因为他要上班,我是半个soho,白天不用朝九晚五,有时我会在12点过后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比较清醒,自然不能跟上他的生物钟。
      
       这个时间段看书会更加“入境”,跟随大江的自述,穿越他儿时居住的山林,
       “雨水的水滴上
       映照出外面的景色
       水滴之中
       另有一个世界”
       这个用眼睛仔细观察世界的儿童大江健三郎,早在刚满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世了……惊叹大江健三郎在年仅十岁时的观察与思考!
      
       大江先生的大半生是与长有先天性脑瘤的儿子光一起度过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完美成为他很多作品的创作来源。“四十多年来,每天夜晚每天夜晚,我把用毛毯包裹儿子作为一天里最后的工作。那种时刻,我往往会闪过一个念头——这就是我的“永远”么?”就如大江先生自己所说:“在二十多岁那会,是无法想象的人生……”
      
      
      
  •     日本人做事就是认真。努力,集中力,忍耐力。
  •     是编辑看书的习惯吗?我同学小婧儿现在在北大社编儒藏,看她又幸福又痛苦的样子~~
  •     恩…… 以前看真是没觉得有这么多错误,估计从出版公司工作一段,出来就会了。
  •       也许不止我一个,不按正常的阅读顺序,我先翻的提问部分。
      一开始只是关于普通的喜好的问题,却让我回想起以前看过的《雪国》了。真是个奇怪的联系。其实一点也不记得情节了。当时在图书馆随意抽的,早已忘记,不料却这样无意记起。
      
      从一本书里到底能看到多少,我们看到的是故事还是我们自己呢?
      他说他柜子里有1/20是辞典。曾听一个院士说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是30岁前6门语言。不得不说,到现在这个也是很难办到的,至少对于我,更勿论他们那个时候艰苦的条件。大师总是在低着头向前走,而浮躁如我总是抬着头看看我曾走过的路然后抱怨抱怨。
      提防“成为自己固执已见的机械”。哈,虽不到老年,我们却多少开始出现这样的情况。总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啊,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都懂得。职业需要我放开心胸去理解去倾听,我是不是真的能办到,虽然我看上去好像能办到……
      
      书中说得诺奖前一个月《朝日新闻》发了新闻稿说大江说再也不写小说了。然后得奖。采访稿确实也是之前采访原封不动发的(不像国内XXX)。虽然得奖,他也没有出订正说明,只因为那位记者的职业生涯会因此被伤害。虽然这确实是“被人从后背往前推了一把,我便渐渐离开了小说创作”。是不是要活过一甲子,才能如此体谅?
      而至于那得奖的反应……或许只有得到过的人,才能豁达真实如此。这应该算是人生的巅峰了。即使是我那日看到的新闻,也是标题写诺奖得住大江先生,但是听他说来,却好似是周末的一件普通的快乐的事情。
      我总很喜欢老人家,因为他们总有我所缺失的那种从容的气质和风度。
      
      关于职业。
      选择职业的路上,或许谁都有疑惑。虽然如大江那么年轻就拿到芥川文学奖,但是他也曾犹豫过要不要去做研究。虽然回头看来,那么一条成为小说家的路是那么的明确。
      能寻得一位好的导师,是一种极大的幸运。
      而能找到一个自己愿意终身努力的职业,那是一种更大的幸运。
      (看到他和渡边说不去考研要去结婚的对话我就很想笑……人生很多细枝末节,当时的种种种种不经意,都会在时光里沉淀成微笑。)
      
      整个书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完成的。这样的形式容易带来一种画面感。好吧……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脑补完成……
  •     我去章丘时抽空逛了百脉泉公园,出来在一家新华书店里转了又转,选了这本书来买,因为在山东工厂无其他书可看,每天都会看这本书,等回到厦门,就把这边没看完的书落下了。最近拾起终于是翻到最后一页了。这本书风格有点像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作者对回顾自己各个作品的创作历程。我没有读过大江的任何一部作品,但我知道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家,他说他的书卖得不好,相对来说,村上村树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少读者。大江觉得村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不过他也说真正的好作品向来读者也少。
  •     但是书脊碰伤严重,书脊装订也成问题。。
  •     尾崎真理子在后记里说:“眼前的大江先生仍然散发出非同寻常的气魄。正因为这样一位先生的健在,我才会被赋予力量而没玩没了地提出疑问。”如果真能体会到这么强大的精神动力该多么好。
  •     没特别实质性东西
  •     还不错
  •       是一本了解大江的很好的参考著作。但是里面排版什么的错误太多。草草的看了,如下:
      
      P58:“在邂逅萨义德氏很久以前”……到段末,应该为楷体。
      P71:“因扭特人的寓言”……应该是因纽特吧。
      P86:“我在水洼边屈身弯腰……“这段应该是宋体吧。
      P150,152:英文引文的引号全半角有混乱。
      P174,204:少空一行。
      P200:”全都很好之后一段“应为楷体。
      P234:”!。“在一起。
      P259:有一行字号变了。
      P260:”Sover?n“,应该是转码错误。
      
      综上,幸好没买而是借来看的。
      
  •     “如果您的孙子想要成为小说家,您如何表态?请求他成为优秀的阅读者,为了能更广泛更深远地选择人生。倘若他真的成了小说家,就把我的所有辞典都留给他。”
  •       
      对于热爱文学的朋友来说,喜欢上一位作家的作品是一种缘分,而由此延伸开的对作家自我的关注,也不能不说是对文学的一种尊重。
      这本 大江健三郎的《讲述作家自我》是作家对自己一生写作生涯的深情回顾,也是我们一鄉作家心路及写作态度的盛宴。我喜欢这种阅读,假如说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是我们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一种创作的热爱,那么,阅读作家自述,则带了一些尘世的亲近感,每一位写作者,骨子里都是孤独的,他唯一可以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就是他在极度的寂寞中,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一篇篇文字,我们通过阅读,抚触作家内心的极度热爱及荒凉,也在那另一个世界里找寻自己想要找到的答案,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知道,隔着时光与地域,我们是能够握手的。
      钱钟书曾说,一个母鸡下了一下蛋,你又何必认识那只母鸡。但是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想要认识这只下蛋的母鸡,如果不能亲自走到他面前听他的一番言谈,至少可以在他的自我解剖中,倾听作家的一切。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乎大江健三郎的自传了,他回顾了自己的童年,故乡,亲人,他在讲到童年父亲在统治者面前无力的沉默,使作家懂得了话语权的重要性,也许那便是作家最初的想要争夺话语权而走上文学道路的根源吧。书中一路讲述了作家的小学,中学及大学,以及现在的婚姻及家庭,在近三十岁的时候,第一个孩子带着疾病出生,自己的痛苦与不安,作者经历了无数的挣扎与心路,才终于决定与这个孩子共同生活下去。在这样非正常的生活状态下,创作也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一次街区里的不良事件,让作家意识到孩子的不安,由此创作出《平静的生活》。对于这个孩子,40多年来,作家每天夜里始终要为他包裹好毛毯才能入睡,这是一位作家的真实生活,让人动容。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尽管充满种种难以预料,却还是要坚持着走下去,以爱以包容。
      作家谈到了他与许多著名作家的交往,例如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昆德拉,略萨等等国内外的文学巨匠的密切交往,看到那长长的一串名单,真是让人羡慕得很,所谓人以群分,你站在什么高底,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风景,而我们只能仰望,但是仰望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至少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仰望什么,而不是陷于庸碌中终老一生。
      作家不仅关注文学,同时对国家世界的重大问题都非常关注,使他的文学具有了强烈的使命感。
      文学让人崇高,但作家自我又让我们回到地面,看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他在创作生活,也在经历生活,我们在伟大的作品后面,看到的是更真诚的人生。
      
  •     大江健三郎的书,错不了。我喜欢。这一套他的精选集我都买了,目前还有一本没出的 《新人呵,醒来吧》
  •     对话体的体例,但是可以说是大江的传记作品了。作者用将近十年的时间去采访大江健三郎,回顾他的一生,听听作者自己讲述他的创作,真是大有裨益的一件事。还是读的他的作品太少,但从对读过的作品中,确实也收获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启发。更有意思的是有关大江生活的一些细节,如四十年来每晚都要在午夜十二点给智障的儿子裹毯子,怕他上厕所着凉;写了很多日记,终究是要烧掉的;对英语和法语的执着,还有通过两种语言来阅读诗歌;当然,还有他心中的森林力量,也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     就吐槽两句翻译,感觉上要么译者不够认真,要么就是几个人一起翻的,里面人名书名好几处前后不统一。比如高桥秋和高桥亚纪,实际上是在说一个人。之前曾经向某位外国文学专家请教大江和村上,他把二者高下分得格外清晰。作为读者,我是喜欢村上的。而作为研究者,大江更有价值。十分赞赏尾崎的敬业精神,中国好多记者什么都不懂就开始提外行问题。
  •     "那人必须劳役,必须痛苦,必须学习,必须忘却,最后必须回归,回归他出自那里的阴暗峡谷。”
  •       為了對抗即將到來的新威脅,需要告訴人們如何從巨大的悲慘中恢復過來以及如何重建遭到破壞的文化,這種教育當然是必要的。即便作為正確進行這種教育的教科書,文學也是人們行之有效的經營活動。
      
        1
      
        我還要說起我的另一個記憶,那是我不到20歲時,通過文學作品感受到的,現在回想起來仍感到不可思議和恐懼的記憶——人們如何應對巨大災害并生存下去。
      
        日本那時還處于占領之下,四國的地方城市也有占領軍的民間情報教育局設立的圖書館。 當時,我是一個對英語的詩歌和小說開始產生興趣的高中生,經常前往這個圖書館。閱讀了《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之后,我想用原文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然而,希望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太多,我就被攤上同為笛福小說作品的《大疫年紀事》(“Journal of plague year”)。由于這本書不存在競爭者,甚至可以較長時間地借出去仔細閱讀。
      
        我隨處翻動著書頁,閱讀有關17世紀中葉襲擊倫敦并大肆流行的那場鼠疫的小說一般的記錄。當時我還很年輕,在那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一個無法理解的,讓我胸中憋悶卻難以忘卻的一段小插曲。笛福在作品中描述了這樣一幅景象:在敘述者居住的倫敦那個教區里,人們挖掘了一個可以稱之為巨大深淵一般的大坑,用以把因鼠疫而死去的死者扔入其中,這個大坑很快就被尸體所填滿。
      
        就在人們掘出如此之大的大坑,不斷把尸體運到此處并投入坑中的那地方近旁,有一家高級餐館,盡管處于這種非常時期,那家餐館卻仍然生意火爆,熟客們夜以繼日地在那里醉酒喧鬧。為了提醒行人不要染上鼠疫,運尸車在通過時都會鳴鐘示警,如果有人在此時特意打開窗子觀看將尸體扔入大坑的情景,并說出“神呀,請憐憫人們吧”之類的話語,便會遭到劈頭蓋臉的一頓痛罵……
      
        在鼠疫如此大流行之際,市民們抱著自己也終將難逃一死的恐懼參加上述酒會,這樣的同類相聚在一起,夜以繼日地舉辦著酒宴……閱讀時,還是孩童的我感覺到了恐懼,恐懼竟然能夠發生這樣的事情。然而,讓我感受到更大震撼的,是文學這種藝術形式,竟然能夠記錄下人們那種毫無意義且奇怪的行狀。而且,我通過翻譯文本閱讀的《魯濱遜漂流記》里的作者也是如此……那時,我決心成為文學研究者,同時也抱有某種預感,覺得我本身或許也會走上寫作小說的道路。那是一種類似于精神準備的預感,覺察到將進入當時的自己尚不了解的可怕工作之中。
      
        2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也不知該說是一如那預感一般,還是盡管有那種預感……總之,我把創作小說作為職業,已經持續寫了五十年。而且,我的這個人生可謂單純,就其根本而言僅有三個主題。一直如此寫著小說,只是三個主題中的第一個主題;而將自己的批評性工作作為基軸的第二和第三個主題,回顧一下則會發現,這已經構成了我所有小說中的人生觀之基礎。
      
        所有這三個主題,都與突然襲向人類的災害密切相關。作為人類的一個個人,或者是人類的一個集團,甚或是人類的一個社會,因為災害而經受了怎樣的折磨?受到了怎樣的摧殘?在此基礎之上又是怎樣恢復了過來?這就是我作品的全部形態,恐怕在我結束自己作為作家之生涯以前將會一直如此,這便是我目前正在認真考慮的問題。
      
        圍繞這三個主題,我將結合我本人的經驗以及通過這個經驗長期寫作的文學來進行發言。在此之前,我首先需要確認,在我的災害這句話語的使用方法與一般性災害這句話語的一般性接受方式之間存在的差異。在這個差異之間,有著兩個不同的側面。
      
        首先,其中之一是在這次論壇上被定性為焦點的災害……我把與地震、海嘯、颶風、臺風、洪水以及火山噴發等自然界突然爆發并肆虐發威的災害所不同的、叫做戰爭的那種由人為行徑引發的結果,排列在災害中尤為重要的位置上。在廣為使用的日語辭書中,災害被作了如下定義:“因為異常的自然現象以及人為原因,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生命遭到損害。”倘若依據這個定義,毫無疑問,戰爭所帶來的悲慘確實就是災害。
      
        我們的筆會前會長井上廈為這次論壇新創作了朗讀劇《小男孩、大臺風》,這里的“小男孩”,是美國空軍為投在廣島的那顆原子彈所起的綽號,而“大臺風”,則是指原子彈爆炸后不久,襲擊了日本的中國地區的那場臺風。當這部作品將自然現象與人為原因雙重疊加起來時,將會強有力地表現其復合型主題——這場災害能夠成為怎樣一種規模的災難,人們以及社會與其進行了怎樣的抗爭,從而開始走上恢復的道路……
      
        我將要述說的由于人為原因而襲向人類社會的災害,第一是對廣島進行的核武器攻擊所引發的破壞,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經年累月的影響。第二,則是同在那場太平洋(601099行情,股吧)戰爭的末期,以日本最南端的沖繩列島為地面戰場的沖繩之戰中,日本軍隊在兩個小島上強制島上居民集體自殺……
      
        我認為,在并不久遠的未來,更具體地說,在21世紀前半期之內,將在全球范圍內連續發生的災害——以的確是人為原因所引發的地球溫暖化所帶來的災害為前鋒——作為人為原因與異常自然現象的復合體,將會越發頻繁和嚴重。因此,為了對抗即將到來的新威脅,需要告訴人們如何從巨大的悲慘中恢復過來以及如何重建遭到破壞的文化,這種教育當然是必要的。即便作為正確進行這種教育的教科書,文學也是人們行之有效的經營活動。我之所以要強調指出這一點,是因為掌權者有時試圖將這種經營活動引往與其相反的方向。
      
        另一個差異,也就是我所懼怕的有關災害的自己的思考方式之差異,則與把發生在我生活中的,患有畸形的孩子出生這一事件作為災害予以接受密切相關。當時,我試圖將其與一般性災害連接起來,便特意為此而寫了小說。由于這是發生在非常個人化的家庭之中的事情,因此,我想懇請大家原諒我述說這些內容。當時,我剛剛開始小說家的生活,還是一個不到30歲的青年,而我的文學主題,是將二十年前戰敗前后的少年們的生活,從都市的生活里切割出來,放置在大森林中被封閉了的小環境里加以描述。在那些文體間,就有剛才說到的,孩子在暴風雨之夜的床鋪上聽到的正發著洪水的河川里的律動在回響。
      
      身為這樣一些小說之作者的我(還有我那位當時也很年輕的妻子),卻遭遇到了異常事件的襲擊,雖說是極為個人化的內容,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更為重大的、作為人的條件所需要具備的一些東西的那個異常事件。 我們的長子誕生之際,剛剛出生的孩子頭部長有一個畸形大瘤。醫生告訴我們,切除這個瘤子的手術如果獲得成功,孩子就能夠繼續存活下去,不過,如此生活下去的孩子將來會存在重度殘疾。
      
        最初,我陷入了混亂之中,盡管在較短期間內設法克服了這場混亂,但在其過程中讓我尤為痛苦的,是我認識到,當我陷于困境之中,為了鼓勵自己而閱讀本人迄今創作的文學作品時,卻沒有一部作品能夠發揮作用。那么該怎么辦呢?為了重建現實生活,要把似乎終于能夠存活下去的這個孩子,置于我本人和妻子所組建的這個家庭的生活中心,而且,身為作家的自己今后創作作品,也要以與這個孩子的共生經歷作為基礎。我把這個選擇當做自己此后的新原則。這個選擇在我的生活和作品里又是如何實現的呢?現在,這個孩子45歲了,作為智力障礙者而生活的同時,他不斷創作出獨特的音樂。這就是我與這樣的兒子共生的內容,我創作的小說也幾乎都以這個體驗為主題。
      
        我如此進行了選擇,并實現了自己的選擇,在其出發點上,我發現了一個典范。這個發現與孩子伴隨著困難而誕生的那個時期相重疊,也與我這一年所承擔的,為在廣島召開的廢棄核武器國際會議寫現場報道的工作直接相關。
      
        4
      
        “人將會滅亡。情況或許會這樣。但是,為何不在抵抗中走向滅亡?而且,即便虛無是為我們而保留,你也不要視其為終將導向正確結果。”
      
        這是渡邊一夫翻譯法國早期浪漫派作家塞南柯爾(Senacour)的一段話。至于我在十七八歲時是否認真考慮過人將會滅亡之事,現在已經難以言說了。但是,我的內心確實被在抵抗中走向滅亡,即便抵抗也不要視其為終將導向正確結果這個號召所打動,于是我來到東京,開始跟隨先生學習,作為這種學習的進一步展開,我一直以文學工作為載體,持續貫徹著這種精神。
      
        我就這樣住在了東京,經常被震度為七級的直下型地震這種具有現實性的噩夢所威脅,這是事實,每當我想象著與身患智力障礙和身體殘疾的兒子四處亂竄的情景時,便會為之茫然。坦率地說,那便是我的一個側面。
      
        不過,我所具有的另一個側面也很分明。在那種思維方式中,這個側面與那位在我的人生中同樣非常重要的人物,思想家愛德華·薩義德密切相關。但是,那不是出自于薩義德所作著述中的話語,而是五年前,當薩義德因白血病而迎向死亡時,在他身邊的友人所說的證言。據說,薩義德對巴勒斯坦問題的困難感同身受,雖然也知道在不遠的將來沒有什么希望,卻持有一種樂觀主義的態度,那個樂觀主義,我認為就是意志的行為。這個證言中的話語,向著至今已73歲的我已持有五十五年的,剛才提到過的塞南柯爾的話語投射著強烈光芒。
      
        我必須盡快結束我的發言了。關于居住在東京的人誰都懼怕的那個震度為七級的直下型大地震,當時我是這樣答復那位采訪者的:倘若被這場災害所襲擊,并且能夠幸存下來的話,我想學習薩義德那種作為意志行為的樂觀主義。尤其對我來說,那更是一個信念——人是可以恢復的。在此基礎之上,我還想運用文學工作者所能擁有的方法,抵抗或許會因那場災害而在國家層面上被喚醒的,走向新出現的國家主義的大合唱。倘若以那場注定到來的大災害為分水嶺,這個國家的文化朝向復活大規模的、超國家主義的方向扭曲,朝向我們的祖先,甚至孩童時代的我們自己都曾經歷過其悲慘的大規模的、超國家主義的方向扭曲,我們的下一代,以及下一代的下一代,都將不會再有希望。
      
        至于我為什么要將地震之類的大災害與國家主義的異常凸顯聯系起來,那是因為我聯想到發生于1923年的震度為六級的關東大地震中,發生了屠殺朝鮮人事件、龜戶事件、甘粕事件等,以及其后十年、二十年在這個國家出現的超國家主義的歷史。至于戰后長達六十三年的日本的民主主義,我所寄予希望的,惟有反復強調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國家以及國人的新一代。
      
        (此為大江健三郎于2008年2月22日在東京新宿召開的世界筆會“災害與文化”論壇上所作的現場演講,《作家》2008年5月號全球首發,標題為編者擬,有刪節)
  •       读完《讲述作家自我》,回想起初误认它是三岛纪由夫写的书,还心生怯意无心去阅读。当这个小插曲自我澄清后,发现作者是同样作为战后大师的大江健三郎。我又满怀期待那些私事与评论,关于喜欢的川端康成、邪暗的太宰治,还有神奇的吉本芭娜娜,以及有态度的米兰•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这是我的猎奇心。阅读日本的文学作品,我主要看的是川端康成与村上春树,而三岛纪由夫与大江健三郎并未做过多的触碰,所以我对大三健三郎的作品没有自己的评说,那我们这次聊情怀,不谈那些文学事儿。
      
      《讲述作家自我》真本书是大江健三郎的对话集,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口述,对自己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精辟地探讨了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这同时提供了读者一个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文字,平常生活,创作之路的机会,让你发现一些错失的精彩。跟着作者的回忆一路走来,惊讶的发现他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矿产,其中的价值他自己当时是不自知的,当走过50多年的时光,终于在某一瞬间明白当初的思而不解,原来这份看似普通的自身体验,也会存在某种独特性与价值性。
      
      20世纪50年代,年轻代的作家因为战争经验相对淡薄,文学创作不再集中关注战争,而是转移到个人内心的苦闷和日常生活的矛盾。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一直主张反战的主题,也就是他之即所说的“新一代文学家须在可怕的孤独中进行暧昧的战斗”,这与他旧年的历练有关。日本处于战败边缘,父亲病逝的家国不再,种种变故对那时的小江是一处无法避免的刺痛。也许我们能明白大江健三郎人文主义为什么会有着辐射性。无法放下的苦闷,无处安放的忧思,驱动他用文字撕裂某种写实,你会被他的内心深处深深地震撼,因为那是真实的存在,也是虚无的想象。
      
      作者的写作之路,走的并不是那么主动或者平缓,当时的他只是在仰望文学,而不是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阅读一本书,结识渡边一夫老师,遇见布莱克的诗集,那么大江健三郎不会为我们熟知了。他从来没有经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写小说是为了好友,但从作者在农村的岁月,作者身上存在有某种天赋,或者是一种捕捉语言的能力。年幼的他是可以识别”强者的语言与弱势的语言“,喜欢那些物语的故事,对语言的喜欢,督促他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这为他早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当他获得芥川奖后,创作出现瓶颈以及创作开始出现可怕的退步,他不得不忘记自己的光环,迫使一切从零开始,我必须像其他人一样面对现实。在那时他对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真正领会到如何去尊重这份事业。当然我们可以在那些对话里,看出作家对畅销书作者态度十分平和,他鼓励这种口语体的创作,因为写作是需要自己的文体的,没有高低,只有异同。同时他认为年轻代的作家带动阅读潮流,也反映了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其实书里也藏着一部文学史,如果你只是看到大江健三郎生活的时代,那未免有点遗憾与可惜。
  •     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回顾,作家自始至终既独立于人群与时代又义无反顾的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即便是古稀之年,即便是自知不受待见,依旧秉持纯文学的使命,从容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晚期工作。。这样的人,如何不让人佩服啊~
  •        其实自己在这之前一直是不太喜欢读一些类似自传体的书,因为总觉得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时,都会不自觉的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而这种回忆就如同小说一般得到美化,而那样的话,还不如看些小说更实际些。
       但是大江健三郎的《讲述作家自我》的简介却非常吸引我,让我想一睹为快,想去了解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伟大作品的根源。我也非常幸运的申请到了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手感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也非常精彩。整本书是以对话集的形式,将一个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全过程记录下来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老人在和他的朋友侃侃而谈他的这一辈子,与文学,与老师,与家人的故事。
       里面有几个片段给我的感受很深,比如他在童年时期丧父、家庭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求学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对渡边老师的尊重,之后创作上出现的瓶颈如何痛苦的去克服,还有第一个儿子光因为先天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以及后面的责任都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大师对于人生的尊重,对于生命的尊重。
       整本书按照时间的顺序,谈到了他的童年,家乡,还有流传在故乡的历史故事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谈到了他的求学生涯,他的老师,他的婚姻和家庭,以及对他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从这本书里看不到一个文学大师,而是一个老者在感受着这个变动的时代,在替这个核武器争霸的时代担忧。也许就是这种无时不刻的对于整个时代的关心和担忧才使得他的作品时代感那么强烈,就如同日本的近代发展史一般。
      
  •     有点……XD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