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309052886
作者:张宁
页数:214页

书籍目录

前言:走出弥达斯逻辑
上篇:关于鲁迅的“向左转”
第一章 一个简单的学术史考察
左右分野中的单向度理解——了不起的阐释者——伟人的含混之处——1936—1941:两种焦虑——“原则性”和“丰富性”的缠绕和让“萤火”消失于“太阳”之万丈光芒——“取木乃伊的人自己也成了木乃伊”——左乎?右乎?鲁迅“向左转”留下的难题
第二章 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
两个互为关键的问题,需要找到一个破解——结构性自我与“变”和“不变”的辩证法——“鲁迅不是思想家”,但“他这个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个思想”——那种近似一种“原罪”的内部的东西,成为连接自由和平等的中介——奴隶ˉ人意识与“前左翼”时期——在“非政治”的政治中,赋予左翼文化新的品格和生长性
下篇:鲁迅的左翼文化实践
第三章 主义、主义的奴才与“煮自己的肉”
——鲁迅与创造社的“革命文学”论争“幻灭”、“难耐”和“糊糊涂涂”——被打趣的“主义”及“战线”的有与无——真理的传播者与“十万两无烟火药”——“醉眼”朦胧中的历史分析和精神分析——“文学即实践”的双重错位——他们“一脚点住一面”作“两栖动物”,他“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
第四章 同行的莱谟斯与罗谟鲁斯
——鲁迅与左翼作家联盟
“确信”和“多疑”的悖论与对异邦的想象——从左边上来的,也可能会从右边下去——“多余的”地带:遮蔽和敞开——以论争始,以论争终及两次“充军”的预感——政治与文化?“莱谟斯”与“罗谟鲁斯”?两种交织着的逻辑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卑微者的不朽方式
附录二 “竹内鲁迅”的中国位置
后记

作者简介

“鲁迅与左翼”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老课题。其核心命题“鲁迅‘向左转’”,在漫长历史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流动性的,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本书从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这个核心入手,启发我们对待类似左翼文化运动和中国革命这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时,假如不具备分层意识和某种分寸感,那么就会将甲等于乙,将历史结果推断为历史过程,从而丧失真切而有效地认识和把握现实的契机。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关于鲁迅的“向左转”,下篇:鲁迅的左翼文化实践。

图书封面


 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鲁迅晚期与左翼的密切联系,为官方对他的人为神化提供了一种客观依据,同时也导致了自新时期以来不绝于耳对鲁迅的质疑、非议甚至攻击、谩骂。直到现在,鲁迅与左翼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敏感话题。作者敢于尝试挖掘这一话题,显示出不俗的学术气魄与眼光。诚然,“鲁迅与左翼”这一题目的复杂内涵不是一本并不厚的书能完全涵盖的,但是作者在本书中仍提供了不少富有深度与启发性的观点。本书首先对鲁迅的阐释史作了一个简要的梳理,从而引出鲁迅“向左转”给学界留下的难题。鲁迅最后十年的这一重大转折,不仅为当时的一些人(包括他的二弟周作人)不理解,站在了“历史高度”上的后人也难以理解。新时期以来,为鲁迅辩护的人们,除了一些多少具有左翼色彩的学者,其余人只能以和援引胡适当年说过的“鲁迅是我们这边的人”类似的方式——即证明鲁迅始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来辩护,而对鲁迅毫不掩饰的鲜明的左翼立场,则或是避而不谈,或是极力淡化,使问题暧昧化、模糊化,显得缺少面对历史的勇气与尊重史实的真诚。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些无论是质疑鲁迅还是为鲁迅辩护的人,“虽然他们各自或声称回到历史的具体性之中,或本来就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具体情景中,但由于一开始就双双抱着意识形态立场,采取了由于‘知道历史事件的结局’而进行裁判的方法,从而放弃了将对象所处历史情景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普遍化的契机,也豁免了对自身言说之内在逻辑的进一步审查”(第41页)。这样谈论鲁迅的方法,本来就是和鲁迅本人的思想特质相抵牾的。随后,作者似乎转入了对鲁迅“向左转”原因的探寻,但实际上,这一部分的大部分论述却是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展开——鲁迅的“向左转”真的“转变”了吗?在我看来,作者的结论应该是——套用作者在他的另一篇论文中的用语——鲁迅实质上是“转而未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大量援引了竹内好的那些著名观点。竹内认为,在鲁迅成为鲁迅之前,他便形成了某种贯穿他的一生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便是鲁迅独特的“精神结构”——“他的文学不靠其他东西支撑,一直不松懈地走在摆脱一切规范,摆脱过去的权威的道路上,从而否定地形成了他自身”。鲁迅是“第一义的文学者”,“这个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种思想”,竹内好如是说。如竹内好所说,鲁迅一直不松懈地走在摆脱一切规范、摆脱过去的权威的道路上,因此当“绝望”也成为一种“过去的权威”的时候,鲁迅便清晰地意识到必须“反抗绝望”,这种反抗并非是以“希望”为盾的“反抗”,而是无所依凭的反抗。在“绝望”与“希望”俱为“虚妄”的“无”(竹内好所概括的鲁迅精神特质)之处,鲁迅独特的反抗方式便显出一种“有”来。不管是进化论还是阶级论,不管是“个人的无治主义”还是“人道主义”,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不管是“五四”还是左翼,鲁迅所接受的东西的确有变化,但鲁迅接受这些东西,不是把它们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教条来接受的,而是把它们吸纳为、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资源,这便是鲁迅最为独特的地方——不是他接受了什么,而是他为什么及怎样去接受。在这儿,鲁迅与左翼阵营中另一倾向的人们显示出了分歧。作者借用瞿秋白的话,称这两种人是“同行的莱谟斯和罗谟鲁斯”。莱谟斯与罗谟鲁斯是罗马神话中一同吃狼奶长大的双生兄弟,后来罗谟鲁斯走出森林,建立了罗马城并成为了拥有最高统治权的王,而莱谟斯依旧留在森林中,保留着原生态的野性。作者把“罗谟鲁斯”们的逻辑概括为:“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绝对主义,在主体诉求上表现为‘合法化’了的权力追求和社会优越位置的占有,在伦理学上表现为让抽象逻辑来替代具体生命(并可能因此而不惜手段上的‘卑污’),还有,伴随其主体诉求在左翼文化上的理解上是为了‘获得大众’”(第157页)。凡此种种,都是与鲁迅的思维相左的:鲁迅是否定式且总是把自己“相对化”的一个独特个体,反抗一切规范、压迫与权威,扎根于具体的生命经验,保持着文艺自身的规律与独立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罗谟鲁斯”的逻辑其实就是“被精致包装了的阿Q主义——对权威力量的绝对崇拜,(在转义意义上)对‘富’和‘贵’(尤其是‘贵’)的潜在向往,幻觉中的‘英雄主义’冲动,以及潜意识里的统治欲望”(第157-158页)。这一切都在创造社的“唯我独革”以及周扬等人身上的“宗派主义”、“关门主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鲁迅对此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即使是对来自同一阵营的战友,也持怀疑、游离的态度,这不仅引起左联内部一些人的不满,甚至连跟他关系极为亲密的冯雪峰也曾抱怨过。实质上,在鲁迅那儿,“多疑”并不是一种精神症候(创、太二社诸人曾以此攻击他),而是一种高度的思维强度与韧性,一种罕见的主体性人格。竹内好说:“鲁迅的文学,就其体现的内容来说,显然是很政治化的,……然而,其政治性却是因拒绝政治而被赋予的政治性。”所谓“第一义的文学者”,并不在于他的文章写得有多精彩,也不在于他的文学素养有多么的深厚(尽管此二者对鲁迅来说都是成立的),而是在于,保持着原初的、强烈的感受性从而与世间经验血肉相连,并且一直以一种独立不依的主体性思维面对世界给他带来的一切。作为文学者的鲁迅拒绝并反抗一切“凝固”了的“至善”。在这种意义上,“文学”反抗“思想”,“文学”反抗“政治”——如果“思想”和“政治”只是用于压迫“人”的教条或供人们竭力依附并因此获得“黄金世界”幻觉的“最高存在”的话。(此文匆匆写就,比较粗糙。本书的附录《卑微者的不朽方式》和《“竹内鲁迅”的中国位置》也有不少可观之处,在此不赘述。我对此书作出比较正面的评价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作者是我的师长,不过我相信此书的确有其值得肯定的学术价值。)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5月2日借自图书馆
  •     鲁迅先生的遗产长期在左翼文化立场中的一个具有极端化倾向的视角被阐释,这就导致80年代以来的批判也遵循以牙还牙的思路反其道而行之。对鲁迅左转没有深入研究,尤其习惯性地在政治立场上作意识形态批判,用功殊多而无功。不如好好研究一下鲁迅与左翼文学乃至左联的关系。
  •     不论思想,老张的“悖论式”写作手法也是不可模仿的。。。
  •     作者博论,是我看到的同类出版物中少见的佳作,在两个维度上处理鲁迅和左翼文化之间复杂的关联:一是“个”之“战士”鲁迅与“群”之左翼阵营的若即若离、徘徊于“明”“暗”之间的困惑,一是从思想上梳理复杂多疑的鲁迅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虽然我期待中的一些话题作者未能涉及,但从已谈的几个问题来看,则已经很见功夫。所以学院派的解读质量还是可以很有保证的,反倒是故事中人个个入戏,难以总揽全局,更不易心平气和。此书力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