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杉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林杉评传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502780661
作者:郭学勤
页数:30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914年10月30曰(农历),林杉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李家村(原属宁波市慈溪县)的一个贫农家庭里,取名李文德。林杉的祖父是个佃农,靠长年租种地主的土地养活一家老小。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自己一辈子吃苦受累他认了,可他却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一辈子都跟泥土打交道。所以,虽然贫穷,祖父还是咬着牙决心供儿子读书。于是,他把儿子李锦云送进了私塾。可是,只读了二三年,他就再没有能力供下去了,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放弃学业,给人家当了放牛娃。这个放牛娃就是林杉的父亲。放牛娃成年后,子承父业,继续靠种地为生。待林杉出生时,家里仍然很穷,生活十分拮据,要靠林杉的母亲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计算着过日子。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的宁波,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易口岸之一。开放带来的商业文明,使宁波人拥有了一种闯荡天下的勃勃雄心。“大海泱泱,忘记爹娘”,这首宁波民谣正唱出了早期宁波人为谋生求发展而外出“跑码头”的艰难历程。上海则是宁波人的首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大都市上海迅速崛起,并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而以农耕为主导的宁波,地处边缘的东南海隅,背靠内陆,面向大海,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为了基本的生存,也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于是,大批的宁波人开始涌向大上海,他们以上海为集散点,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不同途径生存着,打拼着。可以说,宁波帮几乎没有几个不是首先在上海发达起来的。林杉的父亲也汇入到这宁波人涌向上海的洪流之中了。他随着成千上万的宁波人走出三江口,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乡土,来到了大上海。在一个上海亲戚的关照下,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宁波农民竟也学会了几句英语,后来还居然考进了当年上海南京路上一个新建的永安公司,当上了公司的一个小职员,这给李家带来了希望,全家的生活开始有了转机。1917年,林杉与小脚的妈妈、年迈的祖母,离开了他还没来得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故乡李家村,随父亲来到了上海。这一年,他只有3岁。3岁的孩子,故乡留给他的记忆自然不多,仅存的也只是一些零散的碎片,模糊的画面罢了。“每当我回忆童年,常常在我的脑际闪现一幅朦胧的画面:在我家乡的一条小河边,母亲淘米、洗衣服,二三岁的我,坐在她身边管自玩耍。一列火车在不远处风驰电掣般地驰过,一股股白色的浓烟向母亲和我袭来……这是幻觉,还是记忆?”一直以来,林杉都以为这仅存的故乡印象只是自己一个儿时的幻觉。57年过去后,林杉携妻子曹汝仪,相约在部队工作的二弟,一起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日夜思念的宁波老家李家村。这时一直萦绕在他脑际的那个儿时模糊的幻觉,一下子清晰起来。他找到了他出生的那间老屋,倾听着亲切的宁波乡音,驻足老屋门口,放眼望去的时候,忽然,他发现了记忆中的那条小河,不由得喜出望外,他似乎又看到了小河边附近的那条铁路,当年那喷着浓烟、风驰电掣般驰过的火车,仿佛就出现在他眼前。“原来长期在我脑际闪现的那幅画面,并非幻觉,而是我最早的记忆!”2004年10月23日,笔者受林杉夫人曹汝仪老师的嘱托,前往庄桥镇李家村,去寻访林杉的故居。曹老师告诉我,林杉二弟曾来过一封信,信里指出林杉出生的老屋在李家祠堂附近,嘱咐我找到后拍些照片给她留作纪念。我来到李家村,正好遇到一位名叫张沛林的村民,老人家已有70多岁了。在他的热情带领下,首先找到了李家祠堂的位置,但是,祠堂早已在“文化大革命”时拆除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名为“采香斋食品实业公司”的企业所在地,张沛林老先生说他曾在这个食品公司工作近29年。至于林杉出生的老屋更是千寻万觅不见踪迹,因为李家祠堂周围已建成一幢幢居民住宅楼,老房子早拆得干干净净了。唯有林杉儿时记忆中的那条小河仍在,潺潺的流水,悠然自得地流淌着,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那条铁路已不复存在了,早已变成了“宁慈公路”。张沛林老先生指着前面河边的一条公路说,当年小河边是有一条铁路的,听说这是一条中英合建的铁路,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人侵入宁波之前,为了阻止日本人的入侵,当地的地方武装人员将那条铁路拆毁了。但拆毁了铁路,却没能挡住日本人,侵略者还是进来了。日本人入侵后,就在这条铁路的旧址上修了一条公路。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修起了宁慈公路,成为连接宁波一慈溪的交通要道。虽然老屋、铁路和火车都已不复存在了,但能不能再寻访到一些与林杉家有关的信息呢?我不甘心就这么空手而归,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请张沛林老先生帮忙带路、引见,继续寻访。张老先生给我介绍了几位村中年长的李姓人,可是没人知道林杉家的情况。其中有一位叫李银初的老人,已73岁了,是李家的第四代,他的爷爷曾是李氏宗族宗族长。可是李银初老人也不知道林杉父亲的名字。据他讲,真正的李家村是在李家祠堂的对面、李家桥下一带,李家忠字辈当官的都住在那里。他推断,如果林杉的父亲叫李锦云,是“锦”字辈的,肯定不是李家族人,可能是赐李姓,因为,当年住在李家祠堂附近的一般都是李氏家族的佣人,赐李姓。这样说来,倒也有几分可信,林杉的祖父就是一个贫苦的佃农。无论怎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李家村,已经换了人间。李家村的人们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我去的那一天,正好赶上村里请来了戏班子唱戏,据说要一连唱十天呢。张老先生热情地邀请我去看戏,因为要赶回城里,所以就婉言谢绝了。听着远处临时搭起的戏台上传来的阵阵锣鼓声、唱戏声,不禁无限感慨。如果林杉还健在的话,今天再回到他的故乡看一看,眼前的新李家村一定会让他欣喜万分,他为之浴血奋斗一生的理想,不就是让他的父老乡亲能过上这般幸福的生活吗?

前言

在中国电影第一个百年(1905-2005)发展史上,中国有两个省份出电影名人最多,一个是广东,一个是浙江,广东以潮州的电影名人居多,而浙江则以宁波为首。仅在《中国电影家大辞典》中所收录的浙江籍电影家有300多位,而其中宁波籍电影家就占了120多位。张石川、邵氏兄弟、应云卫、袁牧之、林杉、桑弧、徐桑楚、干学伟、沈寂、张鑫炎、张子恩、陈逸飞、张翼、舒适、韩非、白穆、乔奇、王丹凤、陈思思、王志文、洪金宝、周星驰、郑崇兰、余省三、周诗穆、董克毅、林圣清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灿烂。在这120多位宁波籍电影家中,林杉是杰出的代表之一。其实,不只在宁波籍电影家中,即使在中国电影史上,林杉也是可圈可点的重量级人物。林杉(1914-1992),原名李文德,宁波市江北区庄桥李家村(原属宁波市慈溪县)人。“林杉”是他的笔名,1932年,林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囚徒号码为“8403”,后来他就将“8403”后三位数字的谐音作为化名“施凌散”,又把“施凌散”改为“施林杉”,最后只取“林杉”作笔名,久而久之,“林杉”就取代了他的真名李文德。我国老电影艺术家、原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于敏先生曾高度评价林杉,说他是“三好干部”:好人、好艺术家、好共产党员。“面临艰险而无畏,历经坎坷而不挠,一生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世界风云变幻而理想愈坚定,这是真正共产党人的品格。眼光向下,胸怀群众,共忧戚,同欢乐,为师为友,为之讴歌,为之泣血,为之匠心独运,孜孜不息,生也有涯,创作无限,脉搏虽停而笔迹犹新,这是真正文艺家的品格。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俭以自奉,厚以施众,宁朴拙而不炫巧,恒自惕励而无逸纵,这是真正现代人的品格”。可以说,于敏先生比较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了林杉一生为人、为艺术、为官之道和人格品质。的确,林杉的一生就是在这“好人、好艺术家、好共产党员”的三者之间徜徉游走,九死一生而不悔。他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坚定的革命意志,忠贞的信念,写就了他完美而悲怆的人生。与20世纪30年代走出来的大多数艺术家相比,林杉有些与众不同,别人一般经历的都是从艺术家到革命战士的人生轨迹,而他却是经历了从战士到艺术家,从艺术家再到战士,最后合二为一的人生历程。20世纪30年代初,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他16岁参加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就成为一个每月拿6元钱津贴的职业革命家——中共上海某地下交通站的常驻地下工作者,不久又成了国民党监狱的一名“红色囚徒”。当抗日烽火燃起的时候,他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以文艺为武器,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一名革命文艺家。他曾率领着吕梁剧社、晋绥青年干部学校文化工作队和晋西抗战学院文化队两个文化队、大众剧社、七月剧社二队等革命文艺团体,浴血奋战在烽火吕梁山区,转战于晋绥大地,为抗日救亡,奉献了他最美好的青春和智慧。在抗日斗争的前线,他亲手把一批又一批“红小鬼”培养成有文化、懂艺术、能战斗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晋绥边区培养和扶植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文艺干部,其中不少后来成为了知名艺术家与文学家,如作家西戎、胡正,作曲家彦克等。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又“半路出家”,改弦易辙,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戏剧事业,投身于新中国人民电影的建设,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剧作家。他创作的《上甘岭》、《党的女儿》、《冬梅》、《两家人》等优秀影片,曾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文化大革命”中,他备受身心摧残,但他九死一生而不悔。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又以创造性的思维、前卫的思想意识,参与主持中国影协全面工作,领导《大众电影》杂志走向了辉煌。从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编剧、艺委会秘书长,到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再到中国影协书记处书记兼《大众电影》主编,在电影事业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了40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为创作电影剧本《凤凰涅粲》奋笔耕耘。可以说,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他无愧于“好艺术家、好共产党员”的称赞。人常说“戏如其人”,用来形容林杉是最恰当不过了。他为人真诚友善,平和谦逊,勤奋正直,光明磊落,胸怀博大。他是一个资深的老革命、成就卓著的大艺术家,但他却从不居功恃傲。他一生无所争,只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努力奉献。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为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他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为培养和扶植青年人不遗余力。他更无愧于一个“好人”称赞。1992年2月,林杉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家中逝世。他用自己的革命实践谱写了革命的人生,他对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献身真理的革命精神,献身艺术的创造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林杉不仅是宁波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电影的骄傲。

后记

自2008年3月《林杉评传》以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形式正式立项,至今已经三年了,今天终于完成了全书的写作。掩卷回首,颇为感慨。我最早接触林杉研究课题是在2003年末,当时我了解到林杉是我们宁波的先贤,为电影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上甘岭》与《党的女儿》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于是我对他产生了崇敬的心情,开始寻找他的作品,看他的电影碟片,准备将林杉先生作为我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最早搜集到的有关林杉的资料,是经原慈溪市作家协会主席周乃复老师介绍,由慈溪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童银舫先生不吝提供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思考,自2004年起,我先后在中国电影权威刊物《当代电影》以及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主办的《时代电影》等刊物上发表林杉研究论文。2005年7月,我有了写《林杉评传》的念头,为此,还专程前往北京拜访了林杉夫人曹汝仪老师。当她得知我要写《林杉评传》时非常高兴。她说:“家里人也曾研究过,要给老林写点东西,原本是把任务交给小女儿李梅的,为了这件事,前几年我就开始向山西等老林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发信征集材料了。但李梅工作太忙,到现在还没顾上写,现在你能写,又能被列为课题,那太好了。”曹老师又问我准备从什么角度写,我说,想写“评传”,侧重“评”。她听了更高兴了,说,李梅可侧重写“传”,你对林杉的作品分析得透彻,你侧重“评”,这样“一传一评”就齐全了,算是帮我了却了一件事,等老林的东西出来后,我一定找一个地方好好玩玩去。言语之间听得出曹老师对《林杉评传》的那份殷切期待。我顿时感到责任重大,也备受鼓舞,于是,回到宁波后信心百倍地酝酿写作了。惭愧的是,直到今天,《林杉评传》才得以最后完稿,只觉得愧对曹汝仪老师的厚望。说来也很无奈,这几年非我不努力,实在是因为临时交办的任务太多,又都是些“急活儿”,苦于忙于应付,以至于拖到今天。好在曹汝仪老师宽宏大量,非但不责怪,反而还安慰我,每次通电话都嘱咐我要多注意身体。在此,真诚地感谢曹老师的信任、关怀和理解。写作过程中,仔细阅读和参考了山西的文蔚、斯尔、胡正,四川的冯如秀、张其、王兆月等昔日和林杉一起在抗日烽火中战斗过来的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也曾得到过林杉的革命引路人、曾担任过宋庆龄秘书的革命老前辈李云女士,电影导演、原北京电影学院干学伟教授,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原党史办主任解治秀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另外,还得到了宁波工程学院竹潜民教授的鼎力相助,早在2003年,他就向我提供了林杉课题研究的线索,竹教授曾撰写过12篇有关林杉电影作品评论的文章,经他本人同意,本书中关于林杉电影作品评论部分,吸收了竹教授的很多研究成果,可以说竹教授对《林杉评传》做出了很大贡献。还要提到的是浙东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宁波大学周志峰教授,他也给予我大力支持,使我更加从容地完成了写作。在此,谨向上述提到的曹汝仪老师,诸位革命前辈、专家、学者、教授,以及未曾提到的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最衷心、最诚挚的感谢。在写作过程中,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有关书籍及林杉研究成果文献,在此,也真诚地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由于本人写作水平有限,这本《林杉评传》中的错误和疏漏肯定是难免的,欢迎各位老前辈、专家学者以及所有关心此书的朋友,给予批评指正。宁波工程学院郭学勤2011年1月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革命家
 一、记忆中的故乡有一条河
 二、马路上的革命启蒙
 三、罢课斗争的“小英雄”
 四、“明天就是苏维埃!”
 五、地下交通员
第二章 浙南陷囹圄
 一、浙江陆军监狱里的“红色囚徒”
 二、狱中遇刘保罗
 三、铁窗读“大学”
第三章 吕梁戏剧魂
 一、为了找党赴太原
 二、牺盟特派员
 三、创建吕梁剧社
 四、转移黄土镇
 五、晋西南巡演
 六、反扫荡艰难时期
 七、绥德“剧场风波”
 八、王震将军的热情款待
 ……
第四章 转战晋西北
第五章 “七月”花正红
第六章 从影进北京
第七章 经典《上甘岭》
第八章 巅峰之作《党的女儿》
第九章 风雨小白楼
第十章 副厂长任上
第十一章 疾风知劲草
第十二章 劫后获新生
第十三章 死而则后已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林杉评传》编辑推荐:我国老电影艺术家、原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于敏先生曾高度评价林杉,说他是“三好干部”:好人、好艺术家、好共产党员。“面临艰险而无畏,历经坎坷而不挠,一生忠心耿耿,为党为国,世界风云变幻而理想愈坚定,这是真正共产党人的品格。眼光向下,胸怀群众,共忧戚,同欢乐,为师为友,为之讴歌,为之泣血,为之匠心独运,孜孜不息,生也有涯,创作无限,脉搏虽停而笔迹犹新,这是真正文艺家的品格。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俭以自奉,厚以施众,宁朴拙而不炫巧,恒自惕励而无逸纵,这是真正现代人的品格”。可以说,于敏先生比较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了林杉一生为人、为艺术、为官之道和人格品质。这本由郭学勤所著的《林彬评传》展示的即是在这“好人、好艺术家、好共产党员”的三者之间徜徉游走,九死一生而不悔的林杉的一生。

作者简介

《林彬评传》由郭学勤所著,讲述的是:林彬先生从战士到艺术家,从艺术家再到战士,最后合二为一的人生历程。林彬先生在“好人、好艺术家、好共产党员”的三者之间徜徉游走,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坚定的革命意志,忠贞的信念,写就了他完美而悲怆的人生。
这本《林彬评传》适合电影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图书封面


 林杉评传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