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柳宗元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2
ISBN:9787305032929
作者:孙昌武
页数:413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动乱、中衰时代诞生的文化伟人一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唐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古代这里属河东郡,唐置蒲州,后升为河中府,在天宝、至德年间曾一度恢复河东郡旧称。柳宗元说“河东,古吾土也”,又曾自称“河东解人”,因此被尊称为“柳河东”;他担任过礼部员外郎,这个职务隋和唐初又曾叫仪曹郎,因此称“柳仪曹”;他晚年担任柳州刺史,因此称“柳柳州”。柳宗元出生于代宗大历八年(773),这是“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十年。他的短短的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四朝。这正是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各种政治势力斗争极其复杂、尖锐的时期。这时的唐朝虽然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兴盛与声威,但仍保有初、盛时期极盛局面所积累起来的国力,其统治基础也仍相当牢固。柳宗元作为时代培育出来的文人精英,积极参与到现实斗争之中,在斗争实践里被造就成为一代思想、文化的伟人。在唐代的社会统治结构之中,以“文才政能”进身的庶族文人是占据重要地位、起着重大作用的阶层。在唐王朝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阶层的地位和命运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它的代表人物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柳宗元就是这个阶层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内容概要

孙昌武,1937年生,辽宁营口市人。1961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教授。曾任营口师范学校、营口教育学院教员(1961-1979)、日本神户大学客座教授(1984-1986)、日本京都大学外国人研究员(1989)、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1993-1994)。著有《柳宗元传论》、《唐代古文运动通论》、《佛教与中国文学》、《诗与禅》、《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等。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前言第一章  动乱、中衰时代诞生的文化伟人第二章  生平业迹与思想历程    一、家世与教养    二、求举与入仕    三、“超取显美”的新进朝官    四、“卓励风发”的革新斗士    五、十年南荒“系囚”    六、四载柳州循吏    七、遗著与资料第三章  “天人相分”的自然哲学思想第四章  客观演进的历史发展观念第五章  重视“生人”的政治改革主张第六章  关注现实的文学革新理论第七章  尊崇佛教“统合儒释”结语  柳宗元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文献索引后记

编辑推荐

《柳宗元评传》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柳宗元评传》在广阔的社会历史及其思想文化背景下,细致地介绍了柳宗元的一生经历,他的政能、文才;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他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历史观、文学思想以及宗教观等方面的理论成就和贡献。全书资料丰富,考证详明,论说透辟,可读性强,反映了当代柳宗元研究的新水平。

图书封面


 柳宗元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10年。虽然已有1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柳宗元全身题跋像[6]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非常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柳宗元诗》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出仕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永州由于唐顺宗下台、唐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母亲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9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照》、《六道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衣冠墓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右图所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祠内)柳宗元衣冠墓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     柳宗元[1-2](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訾洲公园雕像“河东先生”。[3]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4],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5]之一。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819年病死于柳州任上。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柳宗元紧随韩愈 有有其个性
  •     作者名字都打错了……孙昌武,竟然写成了陈昌武……
  •     还没看,不过这一系列的书,很不错
  •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10年。虽然已有1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
      
       柳宗元全身题跋像[6]
      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非常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柳宗元诗》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仕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永州
      由于唐顺宗下台、唐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
      
      
      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母亲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9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照》、《六道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衣冠墓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如右图所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祠内)
      
       柳宗元衣冠墓
      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     不错尚可,对于传主的各种都有比较详细的交代。
  •     这一系列评传中比较具有思想性的
  •       柳宗元[1-2](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
      
       柳宗元——訾洲公园雕像
      “河东先生”。[3]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4],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5]之一。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819年病死于柳州任上。
  •     一代文人,坎坷命运,是精装本,35元
  •     刻板而缺乏生动性,没有如实展现人物的心理轨迹
  •     在承认柳宗元文学成就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这就是他注定难成政治家的原因,缺少敏锐的政治直觉以及拿得起放得下的果断决然。政治游戏本身一开局就注定有残酷的输赢,这是参与革新原本就应该有的觉悟。我们无以苛求古人,柳宗元一生走不出贬迁只是中国古代又一次士人失意的写照。
  •     装帧设计纸张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