钏影楼回忆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钏影楼回忆录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0079743
作者:包天笑
页数:628页

章节摘录

在五岁以前,我是完全不能记忆了,我的知识,就算是从五岁开始了吧。因为我是五岁就上学了。我的出生,是在苏州城内西花桥巷一个宅子里。这宅子并不是我家所有,我家只是租着住居而已。及至我略知事物,以及五岁上学的年龄,我家已迁到阊门内的刘家浜房子里了。我所出生的花桥巷房子,直到如今,没有进去看过。仅在十二岁那年跟随父亲,走过西花桥巷,父亲指点给我看:“这是你生出的地方!”我只在门口望了一望。我们只有姊弟二人,姊姊长我三岁。我家不用奶妈,都是我母亲乳养大的。自从我生出以后,姊姊是祖母领去同睡了,我是专依恋着母亲了。我记得我是常常捧着母亲的面颊,勾着母亲的头颈而睡的。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吐过一次血,那时西医还不曾流行到中国内地来,但是中国也知道有些吐血是一种肺痨病,而且要传染给人的,母亲便不许我向她面对面睡在一床了。我因此哭了几场,母亲忍不住了,另设一被,另具一枕,只许我睡在床的另一头,不许和她亲近。

前言

距今二十余年前,清夜梦回,思潮起伏,因想到年逾七十,蹉跎一生,试把这个在前半生所经历的事,写些出来,也足以自娱,且足以自警。先从儿童时代,写了家庭间事,成数万字。既而兴之所至,从青年时代到中年时代,断断续续,一直写下去,又成了若干万字。后经流离转徙,意兴阑珊,也遂搁笔了。实在说来,那时的记忆力更不如前了。此种记载,原不足存,更不足以问世,或存之为儿孙辈观感而已。但我辈既生存于这个时代,又薰染于这个境界,以欲留此鸿爪的一痕,又何足怪。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生九十已属不易,难得的是,九十几岁的包天笑头脑清晰尚能敏捷为文,特别是记忆力恒逾常人。他自出生地苏州城西花轿巷、时年五岁写起,所著《钏影楼回忆录》,虽洋洋60余万言,但分为一百几十个一千至几千字的小篇幅,且各自成章,以文言功底而弄白话,文字言简意赅,有一种醇厚的平白,亲和耐品,人与世事皆鲜明浮凸于纸上。难怪此书成书时,他虽已九秩高龄,其名其书一如时尚,在香港风靡一时。想来内容丰富至极,文字生动如画各有其功。——《济南日报》包小姐的旧中国,不避风花雪月醇酒妇人,比读有些前辈的正襟危坐道德文字更有兴味。他以直笔写自己的孟浪,亦写友人的颠痴,如吃花酒的诗僧苏曼殊,与日本艺伎合影赫然登上小报的张岳军,记得还写胡适之先生亦叫过局。他说“上海一班有志之士,高谈革命,常在妓院门帘之下,比了酒家、茶肆、西餐馆,慎密安适得多”。那倒是的。中国古来有人如此,近来有人如此,现亦有人如此。只是今天的有志之士,想借勾栏之地谈革命谈改良还是谈别的什么,恐怕不是进到KTV包房,就只有钻进洗脚房。我虽然喜旧厌新,当然还不至于认定旧的都好,新的全黑,但比较而言,还是觉得包小姐笔下吃花酒的那班才人有运气,而且更有意思更有品味。“这事真有趣极了”!——《南方都市报》《钏影楼回忆录》中,有非常好玩的细节,妙趣横生,仿佛出自小说中,好比小说家言,可是这些丰富的细节是真实传神的。他在《军阀时代的嫖与赌》写道,军阀张宗昌赌品最差,输也骂人,赢也骂人,装疯作势,吆五喝六,还作弊;而文官王克敏赌品最高,无论输多少,毅然处之,口中咬的雪茄烟,灰有一寸多长,可以永久不坠。《钏影楼回忆录》中这样的逸闻趣事,俯仰皆是,读之莞尔。这本六百多页的回忆录,作为枕边书读起来有点累,可包天笑的文笔,饶有趣味,手不释卷,竟浮一大白。书中的诸多掌故,可作酒中谈资,亦可拿来下酒。如观剧不宜太多剧透,鉴定完毕,只像严锋那样两个字:好书!——《环境经济》

内容概要

包天笑是我国晚清民初的作家,又是翻译界前驱,新闻界耆宿,鸳鸯蝴蝶派代表之一,一生著述相当可观。作为作家和编辑,他的出版活动频繁,成就显赫,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一页。 包天笑晚年移居香港,脱离了编辑出版工作,专心创作。75岁时写过自传,只写到30岁时的经历,已有20万言,对苏州风俗记载很详。《大华》杂志请他根据自传写《钏影楼回忆录》,编印成书时他已96岁,续编刊行时包乃98岁矣。

书籍目录

自序
缘起
我的母亲
上学之始
上学以后
我的父亲
三位姑母
我的外祖家
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中落时代
儿童时代的上海
延师课读
记姚和卿先生
我的近视眼
儿童时代的娱乐
坐花船的故事
在新年里
我的拜年
自桃花坞至文衙弄
记顾九皋师
桃坞吴家
扶乩之术
出就外傅
记朱静澜师
读书与习业
小考的预备
考市
县府考
院试
观场
读书与看报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面试
父亲逝世之年
父亲逝世以后
适馆授餐
订婚
进学
入泮
记徐子丹师
求友时代
西堂度曲
外国文的放弃
东来书庄
木刻杂志
译小说的开始
苏沪往来
烟篷的故事
名与号
钏影楼
结婚
初到南京
记蒯礼卿先生
在南京
金粟斋译书处
金粟斋时代的朋友
重印《仁学》
金粟斋的结束
巡游译书处
回到苏州
吴中公学社
重帏弃养
葬事
到青州府去
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记青州府中学堂(二)
青州风物
青州归来
移居上海之始
新闻记者开场
在小说林
息楼
女学校教书
女学生素描
《时报》的编制
集会结社
编辑杂志之始
还乡一二事
一天的临时记者
编辑小说杂志
在商务印书馆
记余党沈寿事
春柳社及其他
《时报》怀旧记(上)
《时报》怀旧记(下)
回忆狄楚青
日本之游
参观《朝日新闻》
记上海《晶报》
钏影楼回忆录续编
续编自序
关于《留芳记》(上)
关于《留芳记》(下)

编辑推荐

《百科史学•回忆录丛书:钏影楼回忆录》是包天笑的晚年回忆,曾在香港风靡一时,也有部分流入大陆。但是几十年后,这部珍贵史料在香港、大陆都几近绝版,已经难得一见。包天笑生活的时代,是社会民情激荡,沧桑巨变的时代。他以作家兼做报人,一生交游广阔,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妓女流氓,品类不一,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的政情、世情与民情,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他写这本回忆录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但记忆力恒逾常人,对苏州风物与民初人物的描绘,尤其楚楚有致,亲切感人,令人有历历在目之感。为社会文化史与地方风俗史,保留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而文笔的随心所欲,摇曳多姿,也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简介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是包天笑的晚年回忆。包天笑名公毅, 字朗孙,1876年生,江苏苏州人,天笑是他的笔名。
包天笑是近代著名作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圣手。他1906年初加入《时报》馆后,始终在文坛与报界驰骋,著有《留芳记》、《春江梦》、《上海春秋》,译有《馨儿流浪记》、《迦因小传》等,在当时都脍炙人口。这部回忆录,是他移居香港后完成的。
包天笑生活的时代,是社会民情激荡,沧桑巨变的时代。他以作家兼做报人,一生交游广阔,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妓女流氓,品类不一,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的政情、世情与民情,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他写这本回忆录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但记忆力恒逾常人,对苏州风物与民初人物的描绘,尤其楚楚有致,亲切感人,令人有历历在目之感。为社会文化史与地方风俗史,保留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而文笔的随心所欲,摇曳多姿,也令人叹为观止。
自序
缘起
我的母亲
上学之始
上学以后
我的父亲
三位姑母
我的外祖家
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中落时代
儿童时代的上海
延师课读
记姚和卿先生
我的近视眼
儿童时代的娱乐
坐花船的故事
在新年里
我的拜年
自桃花坞至文衙弄
记顾九皋师
桃坞吴家
扶乩之术
出就外傅
记朱静澜师
读书与习业
小考的预备
考市
县府考
院试
观场
读书与看报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面试
父亲逝世之年
父亲逝世以后
适馆授餐
订婚
进学
入泮
记徐子丹师
求友时代
西堂度曲
外国文的放弃
东来书庄
木刻杂志
译小说的开始
苏沪往来
烟篷的故事
名与号
钏影楼
结婚
初到南京
记蒯礼卿先生
在南京
金粟斋译书处
金粟斋时代的朋友
重印《仁学》
金粟斋的结束
巡游译书处
回到苏州
吴中公学社
重帏弃养
葬事
到青州府去
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记青州府中学堂(二)
青州风物
青州归来
移居上海之始
新闻记者开场
在小说林
息楼
女学校教书
女学生素描
《时报》的编制
集会结社
编辑杂志之始
还乡一二事
一天的临时记者
编辑小说杂志
在商务印书馆
记余党沈寿事
春柳社及其他
《时报》怀旧记(上)
《时报》怀旧记(下)
回忆狄楚青
日本之游
参观《朝日新闻》
记上海《晶报》
钏影楼回忆录续编
续编自序
关于《留芳记》(上)
关于《留芳记》(下)

图书封面


 钏影楼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書邊雜談:話說“窰變”》封建士大夫媚上凌下、男尊女卑意識的浸淫,在中國社會的舊日文字中,可謂是無所不在,即便是一本正經端著讀書著述架子的文化人,也莫不如是。窰變無雙,汝窰、定窰、鈞窰、官窰、哥窰,宋瓷五大名窰,大多珍罕造化得自窰變。於是乎大談窰變,甚至於歪說窰變的,不在少數。日前讀包天笑的《釵影樓回憶錄》,在談及舊日北京有位著名人物夜壺張三時,他筆下有一段歪說窰變的文字:“他有一位黑市夫人,大概也是八大胡同中的‘窰變’(按,‘窰變’兩字,我得解釋一下:中國的古瓷器中,有一種燒窰而變色的,變得甚為美麗,名曰‘窰變’,頗為珍貴。北京的妓館,稱為‘窰子’,有些嫁人而不脫窰風的,亦稱之為‘窰變’,這都是北京的名士,題出她這種促狹的名詞呢)。”-包天笑《釵影樓回憶錄續編•軍閥時代的賭與嫖》至於這一位夜壺張三,包天笑在前面說起過:“夜壺張三,張漢擧……後來為了女伶孟小冬事件,做了梅蘭芳的替死鬼……”-包天笑《釵影樓回憶錄續編•回憶邵飄萍》歪說窰變,不止是包天笑的文字裡有記載,再早些時候,鄧之誠的《骨董瑣記全編》,在談及窰變時,竟然也有如此文字:“……近日士大夫盛納倡女作妾,或戲呼之為窰變,俗稱倡家曰窰子也。殊堪發噱。”-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卷五》文人筆下,抖弄機伶,賣個乖巧,歪說窰變幽一默,此也罷也,然而,為何總是要借著最是無奈的弱女子作說頭呢,封建士大夫媚上凌下、男尊女卑意識潛然而已,歷朝歷代,皇家御用官窰,好端端的花瓶坯料,燒出一個夜壺模樣來的故事,也應該是有的吧,紅彤彤的企望進去,黑糊糊的結果出來,蔫了的,塌了的,此類窰變,不見多有細細說及,恐怕,祇是顧忌要壞了官窰的名頭而已,可不是,朝廷上頭盯著呢。-ZY.S. 2009-May-12
  •     包天笑是鸳鸯蝴蝶派主将,名头大得很的,不过我对于这类卿我故事,每读必困,连经典如红楼梦亦如此,因此到如今都没有通读,包天笑更是一本没有读过。不过这本回忆录却极好,作者以九十高龄能对往事回忆如此细致,如历历在目,令人惊叹,并且以其为小说家的缘故,不仅行文流畅,且对于人物的描写,性格鲜明,下笔数語,就显示出一个人物的细致処。我所关注的是其青少年时代的回忆,从一街一巷的名称,到各行各业的经营,倘从其中仔细勾稽,可以看到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以讫清末苏州城市生活的一个有趣侧面。
  •     包天笑和《钏影楼回忆录》柳已青在逛书店时发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此书,作为史学回忆录丛书之一,与《高宗武回忆录》、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一起推出的。包天笑(1876—1973),苏州人,名公毅,笔名天笑、拈花、微妙、迦叶、钏影楼主等。在《钏影楼回忆录》中,有一章节专门讲“名与号”。包天笑自述,彼时人们视小说为游戏之作,多不用真实姓名,如陈蝶先署“天虚我生”,曾孟朴署“东亚病夫”等均是。最早用于《迦因小传》译文发表时,署为“吴门天笑生”。后来简化为“天笑生”,再后来简为“天笑”,及至包天笑到了《时报》馆,常常与陈冷血两人轮流写短评,陈署一“冷”字,包署一“笑”字,“吴门天笑生”只余一 “笑”字了。 包天笑晚年著《钏影楼回忆录》时,已移居香港,写钏影楼回忆录续编时年已96岁。前尘旧梦,历历在目。大至国事变动、时代变迁,小至文人交游、唱酬应和,事无巨细,俱收笔端。人到“白发无情侵老境”的晚年,回望自己的一生,从儿时写起,自然是“青灯有味似儿时”。及至壮年,为谋生计,从故乡苏州出发,足迹走遍上海、南京、青州、北京。包天笑是晚清秀才,最初在苏州开馆授徒,做私塾先生;稍后北行山东,在青州府学堂任监督。包天笑的报人生涯,也是在苏州开始。1901年,他创办了《苏州白话报》,内容以政论、新闻为主。1906年,他31岁时正式移居上海,开始主编和编辑了许多有影响的刊物,如《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他受聘为明星电影公司编剧,又创作了数部电影剧本。电影《梅兰芳》中,梅兰芳演《一缕麻》一炮走红,这个戏就是根据包天笑的早期小说《一缕麻》改编的。《一缕麻》看作是包天笑前期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1909年。故有人写纪念包天笑的文章,题目为《钏影楼上包天笑 百年之后一缕麻》。包天笑因翻译《迦因小传》而闻名,可他只懂日文,并不懂英文,他翻译此书很有传奇色彩。他有一位同谱兄弟杨紫麟,英文好,但国文水平不高,偶在旧书店买到一部英国哈葛德的长篇小说残本,认为很像《茶花女遗事》,与包天笑合译,名《迦因小传》,交文明书局出版。过了不久,林琴南把《茶花遗事》全书译出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取名《迦茵小传》,二书同时风行。1924年4月,包天笑以梅兰芳为题材,创作了二十个回目的章回体小说——《留芳记》。林琴南在序文中谈起这段往事:“前十余年,天笑译迦茵小传,甫得下半部,读而奇之,寻从哈葛德丛书中,觅得全文,补译成书,寓书天笑,彼此遂定交焉,然实未晤其人。” 包天笑是小说家中的报人,报人中的小说家,其身份和影响力和张恨水相似,他们同是“鸳鸯蝴蝶派”的高手。包天笑交游甚广,官僚政客,军阀武夫,文人雅士,梨园伶界乃至妓女流氓等三教九流,品类不一,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的政情、世情与民情,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钏影楼回忆录》是以报人的眼光观察社会,描摹世情,是一部微缩而丰富的晚清民国报刊出版史话,如今混迹报刊吃饭者不可不读。《钏影楼回忆录》中,有非常好玩的细节,妙趣横生,仿佛出自小说中,好比小说家言,可是这些丰富的细节是真实传神的。他在《军阀时代的嫖与赌》写道,军阀张宗昌赌品最差,输也骂人,赢也骂人,装疯作势,吆五喝六,还作弊;而文官王克敏赌品最高,无论输多少,毅然处之,口中咬的雪茄烟,灰有一寸多长,可以永久不坠。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报刊,是在近代诞生。包天笑作为报人观察社会,从小处入手,反映了西风渐进之后社会微妙的变化。他忠实地记录了国情激荡的民风民俗,新旧文人的一饮一啄,言行事略。有白发宫女说天宝逸事的意味。严复演讲《穆勒名学》,听众有张菊生、郑孝胥、章太炎等大腕,仍然要过足了烟霞(鸦片)瘾、迟到一个小时才上场,其做派有类梨园名角。戴一细架金丝眼镜,一脚断了,用黑丝线缚住了。他“虽是一个高级官僚,却有一种落拓的名士派头”。用一口地道的京话演讲,不时夹杂英文,包天笑校对过《穆勒名学》,仍听不懂。听众不是来听讲的,而是来看看严复,随众附和趋于时髦而已。马君武强迫其母亲入女学读书,他母亲已年过五十,不肯去。但马君武仍然跪地请求,母亲拗不过他,梳辫子作女生状,随少女入学数星期。这成为马君武友朋的笑谈。叶养吾(谐音竟是也洋务)有子名叶少吾,以一本谴责小说《中国之维新党》而闻名,出版时署名“浪荡男儿”。叶少吾把当时的维新中人,骂了个狗血喷头,而所骂的一群人都是他父亲的世交。后来,叶少吾到了北京,正是辛亥后开议会,四方贤杰,纷纷北上。上海许多名妓一看“客户”北移,也都跟着入京。名妓花元春刚到北京八大胡同住定,就得病死了。举目无亲,谁来葬她?叶少吾站了出来,先声明:我和这位姑娘没有发生过关系。一切殓费,我包了。八大胡同的姑娘都称颂他是“有良心的客人”。几个月后,叶少吾病死北京。花丛诸姐妹,群起而理其丧。此事登上了各报的社会新闻版,传遍大江南北,有文人为其写挽联:“秋雨梧桐悲一叶,春风桃李泣群花。”这段掌故,我曾在杨早夕花朝拾中读到,过目难忘。今在《钏影楼回忆录》读到,方知出自包天笑的文笔。叶养吾是金粟斋译书时代的朋友。《钏影楼回忆录》中这样的逸闻趣事,俯仰皆是,读之莞尔。这本六百多页的回忆录,作为枕边书读起来有点累,可包天笑的文笔,饶有趣味,手不释卷,竟浮一大白。书中的诸多掌故,可作酒中谈资,亦可拿来下酒。如观剧不宜太多剧透,鉴定完毕,只像严锋那样两个字,好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好的一本书 很厚
  •     温良如玉的才子,身载近代之历史。此书虽以史料称,但庆幸的是我是偶尔读到,所以味道更好:)
  •     补全了一个民国普通文人的世界。那时候大家真是既野蛮又随便还热情啊,翻译日文小说还嫌人家汉字太少。印象最深的是严复吸鸦片和李叔同反串茶花女的轶事。
  •     全新 正版。书的内容很有价值 对学新闻与文学的同学会有很大帮助。
  •     啊哈,想起来自己还读过这个~研一时候吧~包天笑算蛮好玩的一个人~
  •     拉拉杂杂,娓娓道来
  •     一个世纪来的风云变幻,动荡时代的真实写照,苏州风土人情的记录,老报人的不寻常历程。
  •     可以认为是一本文坛八卦书,但因为笔涉清末民初的传媒业,再加作者极度长寿,以1960、70年代的心态写当年之事,读起来自有一番味道。此前曾经图书馆借阅其“续编部分,关于留芳记,关于邵飘萍,都留下来一些印象,故而春节期间见到全本,便不计高价买了回来。看此公读书成长过程,以家事为线,夹以时代背景变化的蛛丝马迹,对我们还原那个三千年不遇之大变的年代颇有助益。
  •     首先要佩服的还是包天笑的记性……早年间那么多事都还能记得……时代人物都纷纷然纸上,尤其是翻译界早期种种妙事现在看来近乎不可思议,转译日本所译的西文书还可以嫌弃日本人中文不好,片假名平假名的和文用得太多,现在的翻译怕是不能发此言论了。
  •     老作家、老报人的心声。包先生所出的时代、动荡不安,新旧更替,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但政治高压的解除、西学的导入,让那个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他们的做人和做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书质量太差,外观跟旧书差不多。
  •     记忆力惊人 = =
  •     15/02/11
  •     清末民初的新聞人生活全記錄
  •     要说有什么用,只是写论文的材料罢了。
  •     此版优势字大疏朗,劣在装帧。近期寓目最大部头。
  •     当时苏州有一个禁令,城里只许唱昆剧,不许唱京戏
  •     彼时沪上文人生活点滴,过年在家陆续看完。
  •     好看必须慢慢看
  •     作者生于1876年,只比中山先生小10岁,一些有名的南社诗人如柳亚子、苏曼殊,“鸳鸯蝴蝶派”作家如周瘦鹃等,在他都不过是后生晚辈,所以留下很多清末民初新学界、报界、小说界的宝贵资料。难得的是作者长寿而记忆力惊人,写作此回忆录《续编》时已届期颐,还津津乐道(用包老自己的话是“忏悔”)民国初年在北京与一洋妓的交接细节,“既而她娇呼一声曰‘非纳虚’,这就是三重曲的尾声了。”把我给笑死了。 至于有读者批评此书题材多涉花街柳巷,则说明作者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侧面,而且,因了时光的冲刷,臭腐中自有有价值的材料在。举例来说,此书披露,蒋介石先生的“前”夫人,张静江先生的“后”夫人,当年都是上海长三堂子作三陪的出身,它至少从一个方面解释了,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蒋宋联姻的背景。这就是读《陈洁如回忆录》所不曾接触的。所以,回忆录这种东西,要交互着读,才能得出全面的印象啊!
  •     可能因为书太厚,封底开胶,换了一本还不如前一本,只得作罢。
  •     有許多有趣的瑣碎記述,清末民初江南上海的文人生活縮影,適合在茶館,咖啡館,或旅行時讀。
  •     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此书,做了万余字的笔记。开学后的这个春天,就这样结束了。
  •     页面歪斜,不规整,让人心生疑虑。送货倒是很快,22日凌晨下单,系统提示25日送货,结果23日晚就送到了。
  •     好,有文献价值。了解老上海的资料书。
  •     老年人的文字,冲淡平和,娓娓道来,没有烟火气。我喜欢这种文字。
  •      有趣事: 严复、林纾的事情和个性 日本的新闻业 挪威的纸张
  •     晚上睡不着,翻完了。写的很好,有小说家特有的细腻。描写十九世纪上海和苏州的风貌,很有意思。还有,原来一缕麻是他写的。有空要买那个续编看看。
  •     非常好的一本书,看到很多历史书上的人物逸事,感慨人性的多面,岁月的沧桑,好多正面人物其实并非完人,好多教科书上的反面人物也很可爱,清末民国的上海衣香鬓影,令人向往,报人的认真敬业,令人追忆
  •     推荐给和我一样爱民国的人。
  •     民俗史事大百科,老先生年轻时也是个真性情的人,对船里那段叙述印象最深。还有那两句诗——童心犹忆韶华好,流水斜阳旧板桥。
  •     挺多逸事和极琐碎的日常,也算是民国风情。最后几篇由于要还书,所以只粗略看了
  •     主要是回忆从清末至民国的个人经历,以此串起清末科举、新学兴起、上海报业等种种轶事,颇有八卦,比如梅兰芳放鸽子练眼神竟是附会误传。所谓民国第一小夫人难道是说蒋介石的姚姓小妾么
  •     史料厚实,文字畅快,只可惜有不少错字
  •     大量干货,值得一读。关于近代文学及出版方面的材料尤多
  •     看了书评买的,了解一点民俗而已。书太厚,不适宜拿在手里阅读,更不适合采用舒服的姿势阅读,尤其是女士,想练腕力的除外,除非长个“将军肚”帮忙托着。一点不考虑读者,其实内容根本不需这么多,到400页主要内容基本就截止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半价转让,书是新的,没看完,太沉。
  •     微观中国史,温文尔雅
  •     新知识人。
  •     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我明白了那时的文人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我看到了也明白了,即使是很牛的人也会因为自己生活的环境而让我们有点唏嘘。这就是看完《钏影楼回忆录》的感受。谢谢,就到这里吧,洗洗睡了。
  •     八卦的很。。。
  •     這版本不佳。
  •     403页开始脱页,纸张长短不一,也不带胶,明显不是普通的断层,何况是新书呢?没有理由未读先烂啊!明显是出版时的漏页,伪装成断层忽悠大众。采购如此次品,瑕疵品出售,不加以事先说明,卓越一点都不卓越,真正的 亚-马虎-逊色 失望至极!
  •     增长不少见识。观后感如下: 1、作者早期的养家糊口的压力成就了一位多产作家 2、在了解晚清民初人的境界的同时比较现在,呵呵相差太大。 3、张群也做过记者。他随记者团去日本访问都说为了反日,但回忆录中没看出来。 4、作者对戈公振似乎比较感冒,戈公振比较亲共的吧,也可看出作者对共党没什么好感。 就想起这些。
  •     回忆录丛书
  •     可以看到中国报业,新闻业的起步,也有很多八卦故事。
  •     先前并不知道包天笑,本来是坐车看着玩儿的,没想到前半部记晚清乡居的部分读得饶有兴味,聘请塾师以及府县科考的情况尤其有趣,多少能带来点临场感。后半记上海的新闻出版史,回想起本科上过的课……戈公振、邵力子和陈景韩的几段很有料。
  •     一个人的回忆录,
  •     包天下回忆录
  •     包天笑算是好的,和《安持》一样,清末民初的文人个个都似胡兰成
  •     继续继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