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书生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学家 > 毕竟是书生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5-01
ISBN:9787530205143
作者:周一良
页数:190页

内容概要

周一良,安徽东至人,1913年1月19日生于山东青岛。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1930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1913年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1932年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毕业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肄业一年。1936-1937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1939年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入远东语文系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开始学习梵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兼在哈佛大学陆军训练班教日语。1944年获博士学位。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1946-194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年-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年-1952年转任历史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1952年以后,任北京大学历史西教授,兼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亚洲(亚非)室教研室主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多次到亚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周一良教授精通日语、英语、梵文多种语言,学贯中西,三四十年代在魏晋南北朝领域用功颇深,50年代后,主要从事日本史及亚非史的研究,80年代以后重理旧业,继续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

书籍目录

目 录
毕竟是书生
扶桑四周
我的“《我的前半生》”
纪念陈寅恪先生
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
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
回忆两件事纪念吴晗同志
纪念杨联升教授
平生读史叹无边
――纪念老友吴于廑

作者简介

东至周家在晚清政界、旧中国实业界以及新中国学术界的赫赫声名,与陈寅恪先生在立身与治学上的异趣同逵,对建国后与知识分子灵魂洗澡的回顾与反思,凡此种种,构成了周一良先生这本自传极其丰富的史学价值。雾失楼台,云迷五色,纷华落尽,毕竟书生。此书旨趣,大抵如此。运之以端雅整饬、收放有致的史家文笔,更可谓相得益彰。

图书封面


 毕竟是书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实际上书生被利用或被打倒往往都是不能自主,未必是主动谋划、主动帮凶的,更多的是一种要生存的本能而已。我倒是觉得陈寅恪先生50-60对周一良的斥责是重了,太看重他了,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他那标准,世上有几人能达到?周一良能达到,也就不会屁颠屁颠的回来了。老太爷周馥总督做着大官,却忙着置产业;老子周主席,做着商人,却忙着收集珍本书籍,忽而又成为建国大业的重要参与者;周教授为了生存游戏一下也是有家学渊源的,况且在那时代,书生生存确是不容易,况且党国不需要学术,周教授也不必太当真,涂鸦一下,混口饭吃,实际上学术界当时大家都差不多吧,殉道者也就寥寥几人,还是被成圣人,主动殉道的,没有事后自吹自擂的那么多人。所以,陈先生即时要斥责,骂一句也够了,毕竟您老自身难保,周先生没饭吃,您老也没余力供他撑起傲骨。毕竟,党国对您和对他是有不同的利益判别和针对措施的,您老也多谅解。本来是一件很容易让人理解的事,不能因为陈寅恪先生的厌恶,我们就不以常人心揣度周教授。原以为,周教授在书中,对过去的事就是呵呵一乐,一句书生荒唐,就能说明一切,体现出大家的气派。可是,这本书里,周教授又是哭哭啼啼,又是痛心疾首,对过去悔恨不已,对陈先生检讨不已,似乎因为这个新时代让他幡然悔悟,恢复学术的生命,树立学术权威,暗暗地又歌颂了一把新时代。靠,老奸巨猾啊,呵呵呵,又在书生游戏了。忽然感到,让书生游戏一辈子的社会也她妈的游戏书生一辈子了吧,不知道谁游戏了谁。
  •     1、两天读完这本早就在list里放置的小书,却出乎意料地失望。2、或许周先生有好的学问,或许周先生有好的著作,但我总是很难将他划归到一个正统的学人范畴,因为他太社会化了。人一旦社会化严重,他将迎合别人的态度,很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学人不可能做到的。3、周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尊重充斥着整本书。我相信他是发自内心对陈先生及他的治学做人有敬意的,但周先生的描述中无不带着遗憾,比如说说陈先生的学问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相及的。但是细想来也不尽如此,周先生想说的并不是陈先生学问这一个特例,而似乎是在说这种学人的生涯他企及不到。4、周先生是聪明人,也唯有聪明人才会被聪明误。周先生思想几度大变,建国一变,文化革命一变,结束时又一变。虽是为了苟活一世,却也有失其心骨之嫌。最受人诟病的梁效经历,也是顺理成章的结果,无怪乎周先生寄慨不多。5、毕竟书生这一叹,周先生用出来或许有些气量狭小了。观周先生一生,却是想投身政治的;但甫一接近便头破血流,立即慌了手脚,换了初衷。我个人觉得,既然没有扶邦国于板荡的雄心,便请不要如此给自己脸上贴金了罢。6、中国的知识分子,大约还是旧式的可爱一些,总是觉得那些古人的精神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传承。可惜是人心不古。7、我觉得周先生虽然可能会有曲隐之笔,而不会有失实之叙。但他在书中对于自己的情感,每每讳而不提;这大约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挣扎吧。8、历史已逝,周先生的功过是非已经不重要。但如果我们亲处这段历史,又如何保证自己做得比较周先生要好呢?或者说,那个时代本来就是书生的悲剧。抑或是,只有书生才会感到那个时代的悲剧。9、这是一本复杂的书,但可能我也不会再来翻了。
  •     读罢周一良先生的自传《毕竟是书生》,照例是颇有一番感慨的,书生这个词,透着多少善意的无奈与可爱,岁月荏苒,已入老境,便一如白头宫女一般,闲说往事,对于自己的种种不堪,先生也并不讳言,对于自己种种的闪光,只是几句平淡的言说,却少了分善意的沉默与坚韧的坚持。      先生出生于有“南张北周”之称的周氏家族,俨然望族,自幼受到了极严极佳的家庭教育,旧学功底远愈常人,进入大学以后,先是师从洪业先生,再后来得入大师之大师的陈寅恪门中,在一九四九以前,一直都被视为陈先生衣钵的最佳传人,而周一良本人也“立志走陈先生的路"。史语所一年,哈佛七年,一路春风。在爱情婚姻上也是颇为得意,自称一个终日穿着旧式棉袄的青年学究,竟能战胜西装革履细心温顺的翩翩公子,获得京津名媛邓懿的芳心,相守一生。四九年建政之后,周一良先生满心欢喜的欢迎新政权,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自觉接受思想改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先是大肆攻击自己的恩师陈寅恪,被逐出师门,后来又加入作为江青喉舌的“梁效”写作组,人生的荒诞剧至此达到高潮。但他的内心是真诚的,他以为这是组织对自己改造成果的肯定,每每奋笔熬至深夜,欣喜于古文知识能“服务于革命路线。”当“梁效”写作组接受政治审查时,周还懵懂地说:“从未意识到批儒是指周总理,也从未听到任何暗示。”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期间他还写了份大字报,揭发邓懿是潜伏下来的特务。   可堪回首,先生在四九年之前,为人为学都是可圈可点,一个大师的产生似乎就毫无悬念,可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判若两人,学术的黄金期也成蹉跎,晚年的反省与努力弥补,成就也称斐然,只是前后比照,天地悬隔,无怪先生要一声叹息。先生是做政治史的,对历朝历代政治风云中的种种机巧,在文字间总能发人之未发了,了然于心,可是当亲身卷入政治漩涡之时,却不知所已,沦为工具,书生最无奈的地方,也莫过于此。      正是因为坦诚,使我依然喜欢先生,先生一生,说有两句话对自己影响极大,一句是父亲少时对他的告诫:“人能笃实,自有辉光”,另一句便是后来的体悟,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细细思量,自己一路走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周一良与邓懿也是学林的一段佳话,邓懿的家室、志趣、爱好与先生都颇为相投,为人极为独立,父亲早逝,上供老母,下面还要照料两个弟弟,很是难得。至于先生对邓懿的承诺,也说明先生的人格,一生奉养邓懿罹患疯病且半身瘫痪的母亲,全然看不出富公子的虚骄之气。先生自幼便被告知要谦逊,这些都是极难得的。常说民国时的官二代、富二代最不显眼的,至此也可见一斑。      学术的自由,在老一辈的学人口中总被反复叨念,并不是老生长谈,周一良在中研院史语所,从来没有硬性的学术指标,每天的事就是看书做文章,有成果了,自然会提升。这样在今日看来极不靠谱的体制,学术精品却不断涌现。大师之后,眼看着就要再出大师,可惜这一切最后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梦罢了。民国的大学,学术交汇,学生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四九年后学习苏联的专门化,大学教育格局为之一变,只是后来这也没有坚持。   书生毕竟可爱,前半生周一良年少得志,心中还是谦虚纯善,学术、生活皆勤勤恳恳,中年迷失自我,还是谦虚纯善,他总以为自己有着知识分子的原罪,要虚心接受改造,到晚年,反思过往,不讳言恶,心中还是谦逊纯善,只是多了一份悲凉罢了。至此,一代才子的生命也已入暮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毕竟是书生。或许当下的知识分子们都应看一看
  •     八卦颇多,十分好读,慢跑对于健康长寿是很重要的!
  •     聪明太过,托词太多,书生只是上了毛泽东的当么?
  •     对于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无人可以毫无保留地完整说出来的,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的个人思想历程也很难完全说出,我觉得周一良先生已经做得很好了。
  •     几年前看的,当时看完觉得真好。现在内容有些记不得了,看到好多评价都不太好,决定回去再读一遍。
  •     一位知识分子的价值标准扭曲之后的幡然悔悟,毕竟是书生,长叹一声。
  •     非专业搞政治出身的大多被政治搞的很惨,毕竟是书生!(本来以为是东亚史学霸养成记,中途急转直下,读得百感交集)
  •     一颗星给老先生费的那么多笔墨。
  •     印象最深的是周一良提及四人帮被推翻后,自己和冯友兰、魏建功、林庚因曾参加梁效,遭舒芜作《四皓新咏》大加嘲讽,而舒芜在胡风案中何尝清白!留陆知识分子在49年后的遭遇真是狼狈之极可怜之至
  •     还是09年在山东念书的时候买的。本月5号-9号,主要是利用来回飞机及等候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第一部分自传非常精彩,关于陈寅恪的两篇文章也非常值得一读。很有价值的一本小册子!
  •     主要翻了反右之后的部分,叙述为主,平静中竟读不出悲伤
  •     能见事,更能见性格
  •     反思无力度
  •     非常好。
  •     书生,良心
  •     去年在泉州本有见此书,未收,恨恨。已读,文人也是人,不过周先生就总少点沈从文的真。
  •     周先生是真诚的
  •     毕竟是借口,人可以不为善,但是不为恶总是底线。就算受时代裹挟,迫不得已地为恶,难道把锅扔给那个时代,自己就能洗的白?
  •     人格扭曲,投机懦弱(从小舞弊考大学即暴露人格缺陷),辜负了好家世。学历史的竟不知以史为鉴,可见学术上亦未通达。
  •     写得很好。读来使人同情而深省。
  •     知识分子唯一的原罪就是拳头不如政客和暴民硬。
  •     根本不深刻也不丰富啊
  •     “毕竟是书生”,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     个人在政治动荡、社会变迁中着实只能软弱无力的承受,无可奈何的苦笑。可以在时代潮头站立甚至引领的,永远是少数的政治人物,参透了人生吧。梁效,对于许多青年来说,也仅仅是个陌生的名词罢了。
  •     见识,修养,气度,文脉,这些真是在骨子里渗出来的。
  •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     这个题目,有点推卸责任的感觉。毕竟也在梁效混过,仅说一句毕竟是书生,没法说过去。
  •     此书对于了解周先生的师承及陈寅恪先生的治学均有参考价值。
  •     胡不让谁当院长
  •     这个书名,绝了~~~
  •     看了这本书以后就不喜欢这个作者了。:)
  •     没看完
  •     梁效三年,竟不若扶桑四周着墨更多。文过饰非。
  •     “以正视听,兼留鸿爪”八字尤为苦涩。
  •     前半生是略带谦逊的自信,后半生是稍有反省的深思。内容的大部分是回忆录,而篇目的大部分是写陈寅恪先生。连接描写的叙事是巧妙的,写陈寅老删文以非周之“曲学阿世”便是。有些是可以“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的,有些不能。想来有些人也是有意思,文革是被批判,文革后还被审查。“毕竟是书生”,多少人何尝不是呢?
  •     周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陈寅恪曲学阿世之评,真是恰如其分。晚年回忆录以书生为托词,其人真不堪也。
  •     2001-第二十九本
  •     “毕竟是书生”指的,大约是走了一大段歪路,临近终点才认清自己“到底”只是个书生,然并卵,悔之晚矣
  •     读书也是出于官二代才有能力成才的,曾祖父两江总督,清史稿有传,祖父名人,清史稿有附录。闲散是有钱阶级的官余生活。 不过先生治学还是值得佩服的
  •     “书生上了毛泽东当”
  •     为自己开脱之作。
  •     书中提到了一点关于文革时期在“梁效”的工作,主要负责古籍的注释工作,据说是给毛主席看的。期间并未写过什么反动文章,所以在“梁效”工作过的也不都是坏人啊!
  •     周先生自传多少还是有些用处的。起码介绍了当时魏晋史学界的情况。
  •     PDF
  •     大概对政治、派系、世故颇敏感而热衷(或”有为“吧),后人要苛求就是过分了。
  •     留美归国后的道路不忍看,感觉一直在随波逐流,没有作为知识分子独立的思考。
  •     乏味至极
  •     春寒、秋暑、老健、君宠。
  •     其实只能说是略微翻过……一开始主要是被书名吸引了,现在内容也记得不太真切了……
  •     “一说便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