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量自难忘》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不思量自难忘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8-01
ISBN:9787533627539
作者:胡适
页数:291页

胡适与书

胡适与书1、必须先送还向5个图书馆借来上千册的书,才可以开始装自己的书。 1946年6月12日致韦莲司信2、虽然我的公寓已经非常拥挤,我刚买了一套591册佛教的经典,这批书圣诞节前一天刚运到!1955年12月29日致韦莲司信3、我1949年来的时候, 两个皮箱,其中一箱是书。现在我的书已经超过两千册了。1958年7月11日致韦莲司信

日日未爱

暧昧是什么 拆开来就是日日未爱是我自己在书写自己的童话 转过身发现其实我们暧昧不起这不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 除非你明白这两个人的关系这个题目本身已让我大好 不思量自难忘 佛说一切皆有业果 是我自己的思量也做的孽 先造的业周质平先生在书后说:“在这幕悲剧之中,他们两人是编剧,是导演,也是演员,有时还充当观众。幕启时,既无掌声,也无嘘声,两人悄悄上台,没有脚本,也没有对白,但男女主角却动情卖力地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喜剧。”我已经说不出这么催人泪下的话了 我只晓得很多类似的意思比如许茹芸的独角戏 比如陶喆的自导自演的悲剧 暧昧不是爱情游戏 是我walk down the aisle的路程但是一切不过仍是童话故事 我自己写的童话故事 日日未爱只代表你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里 就好比我天天吃饭并不代表我爱吃饭 因为你已经是我的习惯胡适和韦莲司的不可能是注定的 我知道自己的不可能也是注定的因为我们都已被早早的注定了结局 好比索福克勒斯的悲剧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原文:http://asiapan.cn/archives/230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我很惭愧过去对他几乎没什么认识。既没读过他的文字,也不太了解他的生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以及模糊印象中的曾经显赫。在去年秋季的地坛书市上,我买到的两册《胡适留学日记》是我第一次拥有的胡适作品。近来在书店,发现关于胡适的书籍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不知为何,竟一时似乎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了。或许,也可能长期以来胡适就始终是热门话题,只是我以往不甚注意吧。我看书向来有个毛病,必须有个引起兴趣的由头,最好是读书中的串连,才会由此及彼接续得自然顺遂。过去看的书甚少关于中国近代学人的,所以也无从关联到胡适。近来才渐渐在闲书中读到老一辈学人的事迹,比如前一阵子的钱锺书,进而扩展到那段时期的众多大家,自然少不了胡适。而直接关联到此书(指《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韦莲司的信》)的,则前面也已提到过,当是在钱文忠《末那皈依》书中的一篇文字《风住尘香花已尽——韦莲司·胡适·杨联陞》。无论是在钱文里,还是在此书编译者周质平的前言后记中,都在有意无意、若隐若现地提及胡适与韦莲司间存在的爱情。诚然他们也指出有爱情以外的东西,但言语里未免流露出对二人私情的一种凸显。我却宁愿相信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知己之情,唯此才更历久弥坚,不若爱情之易衰。男女之间的真正友谊,要说纯而又纯,我向来是不信的,这可能是我思想的偏狭,体会不到,但我认定如此,所以也不免以此度人。因此,胡适与韦莲司保持的友谊,会掺杂了朋友之外的男女之情成分,我觉得是很正常的。但若要说更主要成分的是爱情,则不大可信了。胡适在1915年的3月14日信中就已对韦莲司提到过“‘面带愁容的表妹’就是和我订了婚的女孩儿”,从语气上可知在更早前韦莲司就知道胡适遵从母命已经有了婚约。二人的相交一开始就坦诚得很,即使有萌芽的爱情恐怕也早早止步了,用含义极重的“悲剧”来形容,感觉有点过了。对于爱情,人是会出现永不满足的贪欲的,而对于这份友谊,胡适显然更为受用,“……我要你知道,你给予我的是何等丰富……我们这样单纯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凋谢的。”(1927年4月3日 加州 旧金山/p167.)在胡适回国后忙碌的工作中,有时候我似乎觉得与韦莲司遥遥保持的这份友谊实在是对他的一股重要的支持力量。即使有时甚长时间无暇写信也不会抹杀这种精神力量。在1915年5月29日的信里(p63.),胡适曾经这样写道:“长久以来,我一直需要一个能导我于正确航向的舵手。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你,没有第二人,能给我这种所急切需要〔的劝告〕。”这种精神上的支持,其实应该是延续了终生的。关于信件内容的细节就不多说了,再说也不过零星碎片。正如有人说的:……想了解胡适,听大师们分析,是误传;听弟子们评估,是误传;听传本讲述,是误传。稍微不误的方法,只有切切实实的看看他的文章。再思考那个年代,想想30年代的黑暗和现在的异同。……从胡适这短短175封信里,除了个人事宜外,更能看出胡适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看法和思想演变的一些蛛丝马迹。看了以后会觉得,从这个角度会比从正经的学术文章里更容易明白和理解他所提出的观点或意见的思路精髓。有点可惜的是,那两册《留学日记》并没有带在身边,这些大多简短的信件里包含的许多更丰富的具体内容正可对应于那两册留学日记来读,那样一来内容就会显得更丰满了。在1939年5月17日(p239.)的信中,内容正是胡适送了一套刚出版的留学日记《藏晖室劄记》给韦莲司,并详细说明了在哪些地方出现过韦莲司的名字。这又是一个很适合对照把玩的读书细节。

这书里体现胡博士的主要思想的摘录

P36-P37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无后主义”所提善意而坦白的批评。这个主义也许带着一些耶稣会的习气。但我真相信“后代”这个观念带给了中国许多罪恶,而且我真诚地主张由“后代”这个观念所衍生出来的迷信,必须铲除。而“后代”这个观念必须由另一个理念来取代,那就是生理上的后代是没有价值的。就如培根所说:一个没有后代的人才有最伟大的后代。确切地说,后代这个观念至少部分地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为了彻底地从根本上反对这项旧礼教,我指出了这个后代的观念有其内在的顽固性,断不可能全盘瓦解。我所能做到的,只是让人们看清楚,盲目接受旧礼教的祸害。同时,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到结婚并不是一种必须担负的责任,而家庭也不是一种避免不了的罪恶。他们应该了解,除了生理上动物性的功能之外,人生应有一种更高的目标。我确信这个极端的看法是正确的,我同时也理解到,就这个特定的理论而言,这个极端的看法是很难赢得信从者的。这倒并不是因为它不真,而是实际上很难实行,无后主义几乎是不合人性的。我相信这个主义,我有义务来提倡这个主义。我倒并不想让整个国家的人都追随我——在这件事情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要尽可能地让人们知道这个主义,并让一些不相信这个主义的人,也思考一下传宗接代的这个老观念。这是我的看法。要是我还没把我的意思说清楚,请随时问我。我知道我说过“宁取极端,而后归于中庸”这类笨拙而误导的话。我现在知道,要是我这样说,又成了“目的可以使手段变得光明正大”这一类的话了:其实,我心中的一句中国谚语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故为其下”。这句话比较好而比较准确的诠释是“采取极端的目的是至少要达到中庸”。现在,我把自己的意思说得比较确切了,也请你不客气的告诉我你的看法。P115去年我接触到许多中国学生,他们的心智对某些问题是完全封闭的。其中一个问题是爱国的责任。在思索这种心智闭塞的原因时,我相信,那是因为他们从不曾严苛地检验过自己信仰的基础。多年来自我的瞒骗和不加批判的接受权利的教训已经使他们丧失了判断的能力。因此,我想能概括地这么说:世界上的许多保守主义都是由于缺乏一种经常的震撼,而这种震撼是社会里激进的思想家所可以提供,也是应该提供的。这些思考给了我新的“知识上的责任感”。你曾对我引用过XX人的话,意思是,对于我们所爱的人,不宜直言而引起他们痛苦。我现在认为,即使这样的让步也是不必要的,简直是不道德的。知识上的诚实必须由自身做起。我们相信对别人有益的事,却何其人心拒绝将此给我们所爱的人?在我归期已近的时候,这样的想法对我越来越真实。我已下定决心,要对所有亲朋养成直言不讳的习惯。我们必须引发别人知识上的痛苦。P150我完全同意你所说的“保持趣味常新的办法并不是任何人造成一种俟诸百世不惑的文明,而是人类之中,有持续不断新的发展的可能”。我的希望是,从未受制于任何超自然的宗教的中国知识界,能由一个逻辑的结论之中来实践一种对宇宙和人生科学的看法,而这个看法比欧洲和美洲知识界的看法更一致,更勇敢。P156过去9年来,差不多只为中国人思考的这个经验,似乎使我没法子再为其他国家设想。你听了这个也许觉得奇怪,但却是事实。要是我发现自己假装有什么真知灼见要带给西方世界,我觉得那是可耻的。当我听到泰戈尔的演说,我往往为他所谓东方的精神文明而感到羞耻。我必须承认,我已经远离了东方文明。有时,我发现自己竟比欧美的思想家更“西方”。一个“东方”演说者面对美国听众时,听众所期望于他的,是泰戈尔式的信息,那就是批评讥讽物质的西方,而歌颂东方的精神文明。我可密友这样的信息。相反的,我写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指责东方文明是完全唯物而又没有价值的,我赞扬现代西方文明能充分满足人类精神上的需要。诚然,我所给予东方文明的指责,比任何来自西方的指责的更严苛,而我对西方现代文明的高度评价,也比西方人自己所说得更好。这样出乎常理的意见,一定会让那些对泰戈尔这种人趋之若骛,而又期望听到所谓“东方”信息的人感到失望和震惊。正因为这个理由,我觉得自己向欧美听众演说是不合格的。P196有些人总是与环境格格不入。虽然受的训练是要他们勇于作梦,然而他们却缺少一种博大的悲悯胸怀,这点悲悯的胸怀可以让他们在一个需要他们同情对待的不利环境中觉得自在。///////////////////////////////////摘得很少,有待补充。


 不思量自难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