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无所求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禅无所求

出版社:华夏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08051666
作者:圣严法师
页数:243页

章节摘录

  第一次禅七心性不生  一、念头是虚幻的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法融禅师开宗明义就说:“心性不生。”这正是佛陀本人所教导的:所有的念头都是虚妄的。参加禅七的人经常在意昏沉和散乱心,然而,这些念头来来去去,原先并不在心里,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称它为妄念,因为佛教认为所有的时间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果散乱心不是虚妄的,它就会永远存在,也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昏沉不是时间现象,就会永远昏沉。事实上,当心集中时,散乱就会消失;当心清醒时,昏沉就不见了。因此,昏沉和散乱心都是虚妄的。打坐也是虚妄,但我们用它来使妄心不致生起。  来打禅七而期望开悟、体验佛心,这是自我欺骗。的确,既然没有心这回事,也就没有佛心可言。在祛除妄念之后所体现的自性也是虚妄的,因此修行时想以佛心来取代妄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这辈子就一直用一种虚妄来取代另一种虚妄?《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当色消失时,也没有空可言。当妄心消失时,真心也消失;当妄心不动时,真心也就不存在。因为期望开悟,所以我们用功,但修行时心中不该存有那种念头。即使我们开悟了,也不该认为得到了任何东西。  在修行之前,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妄心,认为自己体验到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开始修行之后,他们得知心是虚妄的。当最后体验到开悟时,也许认为他们以真心取代了妄心。但《心,铭》否定了这种观念:如果心性不生,那么妄心和真心都不存在。临济禅师(卒于公元八六七年)说,求佛之心是轮回之心。  你们来这里修行,那就够了,除此之外不要寻求任何东西。“何须知见?”意思是说不该渴求知识。你也许认为终行,困难,但其实是容易的。只要放下你的知见——烦恼的源头——虚妄之心就会消失。散乱心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隐藏的部分就是你自出生以来所累积的所有知见。开始修行之道,首先就是要安定你的散乱心。  二、如同从梦中醒来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打禅七的人有两个问题:想要抓住某个东西,却抓不住;想要摆脱自我,却摆脱不了。在跟自己挣扎时,反而为自己制造了更多的麻烦;在试着要泯灭自我时,反而使得自我更为顽固。并不只是某一个人如此,而是每个人修行时都会遭遇到问题。毕竟,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你早就开悟了。  法融禅师说:“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在这里,“法”代表的是所有的现象,包括佛法。对于寻求解决在修行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人来说,这种说法也许会令他困扰。毕竟,如果既没有法,也没有佛法的话,要用什么来引导修行呢?即使老参也会怀疑那到底有什么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  不要担心修行有没有用,只要专注在修行本身,不要有其他的念头,尤其是开悟的念头。修行就像梦一样,你在梦中可能走得快或慢,走得远或近,但醒来时,你知道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你在梦中不管走得多快或多远,都跟醒来无关。修行不是为了开悟,但当开悟时,就像从梦中醒来。  修行,就是生命本身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你可以把一块肉绑在竹竿一头,然后把竹竿绑在狗背上,让肉就在狗的面前荡来荡去,不管狗怎么努力去追,却总是追不上,在打坐中寻求结果就像这样。  这里再举一个比喻:不管你走到哪里,你的影子就跟到哪里,既然摆脱不了影子,为什么又要厌恶它呢?想要摆脱烦恼也是一样。再打个比喻:有宠物的人经常弄个跑步笼来让这些宠物忙,宠物跑得愈快,笼子转得也就愈快,但宠物从来摆脱不了笼子,而笼子也待在原处,哪里也去不了。如果以焦虑、期盼之心来修行,那就是你的下场——哪里也去不成。同样的模拟也适用于尝试摆脱死亡和烦恼。要逃的是谁?是自我,但如果自我本身就是烦恼,又如何摆脱得了烦恼?  有人由东向西看,而称它为西方;有人由西向东看,而称它为东方。他们看的是同一件东西——凡事是相对的,没有究竟的东方或西方。如果你跑向西方想要找到它的源头,就会永远跑下去。试着明确指出开悟,就像试着要找到西方或东方的源头一样。“你”想要开悟,“你”想要见到自己的真性,“你”想要摆脱烦恼,如果没办法放下的人就是“你”,“你”又怎么可能开悟呢?  有些人希望从佛菩萨得到祝福或力量来修行;其他人则希望修行,以便能把学到的东西用来帮助他人;还有一些人(这是最好的方式)把修行看成是自己的整个生命,在修行之外没有其他东西——生命本身就变成了修行。他们并不尝试做任何事,但每一件事都完成;当别人问起时,他们会说自己什么事也没做。我们应该期盼成为这类的修行人,这就是法融禅师所谈的。  有些人修行是为了得到什么,有些人决心要使菩提心(也就是开悟之心)现前,变成菩萨,帮助有情众生。法融禅师要我们更进一步,于修行时一无所求。  什么是真正的解脱?  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从众生的观点来说,佛是存在的,但佛却没有成佛这种观念。如果佛认为自己在帮助众生,那么他就不会是佛。就像临济禅师所说的,想要成为开悟的祖师就是轮回之业——汶是自我的产物。  从修行中有所得的人经常告诉我:“谢谢你给我这么多,让我获益良多。”但我的希望是,借着修行你能摆脱自己所有的一切,而不带任何东西离开。你获得的愈多,麻烦就愈多。  如果你把在这里所说的一切、你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都带回家,就会把一大堆麻烦带回家。此时此刻听我说话是有用的,但这些话只是为了现在这个时刻,没有必要继续想它,或抓住不放。打坐时,刚开始要孤立自己。首先,把自己从日常生活和日常所关切的事情孤立出来。其次,要从周遭的人和事当中孤立出来。再次,把自己从前念和后念中孤立出来,而停留在当下,没有其他事要做,因为如果不为下一个念头所烦扰,那么就不是在追寻任何东西。  有个故事说,有一位老禅师快去世了。因为他的功德很大,所有的天界都打开门来欢迎他。他本来可以遇到佛菩萨的,但他知道如果自己去天堂,那只不过是自我去到那里。因此,他决定不去什么地方,也不离开什么地方。就在这个时候,有个来自地狱的鬼出现,并且说:“阎罗王有令,要我把你带走。”老和尚说:“我并不在这里,如果你要的话,尽管把我带走。”真正的解脱不是来自想要得到解脱;在真正的解脱中,不渴求任何东西,不舍弃任何东西,不去任何地方,也不逃避任何地方。那意味着不为环境所动,没有爱、憎。  三、执着于过去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  没有累积的经验、知见,就不会有妄心。如果你不知道出生时的名字,今天就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如果把自己跟过去切断,就不会有任何妄念。事实上,因为此时此刻没有妄念,未来根本就不会有任何念头。  念头之所以生起是因为执着过去、期盼未来,我们把这些念头串联,来进行比较和判断。我相信你们所有人今天在蒲团上打坐时,心中都有念头,有些念头是关于未来、你的工作、计划、家庭、朋友等,所有这些念头都来自过去。如果我因为你有念头而责骂你,你也许会伤心、生气或高兴。譬如说,你觉得高兴,这种高兴也来自于过去的经验,你知道从我这里可以得到什么,而我的指导也让你高兴。  《心铭》说:“前际如空。”你先前的一个念头已经不再存在了,更前面的那个念头也不存在了。过去没有东西存在,已经过去了。如果过去继续存在的话,那不是很有趣吗?如果一部车子开上马路,而过去继续存在的话,那部车子就不会从一个点开到另外一个点,而是形成一个连续的实体,把街道都堵住了。如果过去存在的话,我们如何快步经行?然而,即使过去不存在,我们似乎也无法不思念过去。过去的幸与不幸、成功与失败都不实在,我们却依然执着于它们。  前两天跟别人的争吵已经过去了,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为什么还执着于它?如果我们能把握“前际如空”这个原则,只消一秒钟的修行就能成功,不会有任何妄念阻挡。

前言

  我的英文禅学讲录,迄今为止已在美国及英国出版了十五种,有人以为是由中文翻成的,其实正好相反,其中有几种被译成了中文,都是先出了英文版才有中文版的。  一九七。年代我到美东初期,由于跟我学佛修禅的多系美国大学青年,我便运用他们的语文能力,陆续地翻译了中国禅宗史上若干精彩的禅门诗歌,集印出版,名为《开悟的诗偈》。接下来我在西方世界主持的禅七之中,多半便依据这本诗偈的英译,逐篇讲出,陆续在美国的法鼓出版社、香巴拉出版社、双日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部、北大西洋出版社以及伦敦的出版社出版问世。  在华文界,一者由于我的中文著作已经够多,二者教内的文化界,似乎对我的英文讲录也没有多大兴趣,所以无入想到要译成中文。

内容概要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目、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书籍目录

《心铭》原文第一次禅七 心性不生第二次禅七 纵横无照第三次禅七 目前无物第四次禅七 不须功巧第五次禅七 明寂自然第六次禅七 一心无妄第七次禅七 莫灭凡情第八次禅七 心处无境第九次禅七 宠辱不变第十次禅七 无人无见第十一次禅七 妙智独存第十二次禅七 一切莫顾

作者简介

《禅无所求》是圣严法师在美国多次禅七中的开示集结,旨在阐释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诗偈。圣严法师以自身丰富的禅修经验,厘清开悟者与各阶段修行者的境界层次,指出修行者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与应避免落入的陷井,并从实修的角度,详尽地解说止与观、定与慧、话头与公案的本质与作用,为这首古老诗偈中所叙述的玄妙禅境,开启了一条解行并重的修行大道。修行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目标是好的,但在修行时,就要把目标放在一旁,只管修行。修行就像旅行:你和其他旅人来到同一座机场展开旅程。每个航班都有自己的起飞时间、目的地和抵达时间。你买自己的机票,坐上自己的位子,其他人则坐上他们的位子。一旦上路,就没必要担心路途或抵达的时间。你终于会到达目的地,就和其他人一样。

图书封面


 禅无所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赵薇新浪微博的推荐书目里面找到这本书,早就知道她很相信佛,我也确实是实实在在看到那些个信佛的人们都比较的幸福,比较能够对万事万物看得开,我想要的也是一种温馨的生活,我很庆幸,有那么多人在默默的关注我,爱护我,我将更好的努力修好自己的路,下面是我在文章中汇总比较喜爱的一些文字,并对其有一定的见解修行的目标是心无一物,每个人的心里都时时刻刻在被各种信息充斥着,以至于没有办法安安静静的做自己的事情,就这样被随波逐流着,所以有些有自己见解和主张的人大都比较的有自我的个性有心学习,才有修行的正确心态,不知道,才能开始知道。人这辈子果然都是在修行啊!深刻啊深刻!“无”就是佛性,空杯心态过去、现在、未来说成是三世,就字面上来说是三个世界。我只想要活在现在这个世界,因为过去我回不去,未来我掌控不了,我所有的都是现在,所以《假如给我三天光阴》是会被称为世界名著,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不要拖拉。要和散乱心积极奋战。我觉得佛学真的是至高无上的,尽管我现在还只是接触了一丁点皮毛而已,我就发现,他已经能包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了,比如苏格拉底的我知我无知,畅销书中的意志力和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的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你既然已经上路了,那就继续修行,不要拿自己和其他人比,既来之则安之,要想成为一个孤傲的人确实很难的,我们真的无法不被身边的人或事物所影响,皇上为什么自称为寡人呢?还有金庸笔下的孤独求败,还有耐得住寂寞的百分之二十人,我想每个人总有这么一段生命历程,不管世事浮华,独守着自己的一片清净心,静默、空寂,成为中流砥柱,我绝不相信那个老总说的:在中国只有两种生存方式,1是移民,2是比腐败更腐败,难道这就是我该遇见的人吗?老天要给我的是这样的教育吗?我不信,我偏不信,我相信3000年的人说的话,我要自己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但我决不要像安于享乐的那些个人儿一样,到最后就真的是一事无成了,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总要在每个阶段又要自己追求的东西,其实只要每天努力一点点,就会改变很多了,这也是那个师大的男孩子的签名“慢慢”每一刻都是新的开始,都是崭新的进步,修行永远都是开始,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是电影乱世佳人的一句总结语也是全篇的中心,就像那个非常努力的从小村来的女孩子那样,他把每天都当成是新的开始,又让我想到当时的领导的话,其实每天都拼了命的去努力,真就会有很多很多收获,10年前和10年后就一定是不一样的,我想,是吧
  •     很难记起某些铭记缘何会为之铭记,有些印象何时残存为根源不可磨灭,在冥冥之中在生活里若隐若现,接触宗教不到两年,接触佛法却从今年盛夏之末,在心情的起落,相当的一段时间用那种静谧的禅宗,填补心灵的空怆,不乏为一剂“中药”,读到慧广法师的教义,明理了基本的纲条,譬如五蕴、四摄、六度等佛揭,尤其对般若更是铭记于心,菩萨道最值得着迷的莫过于般若,修行到达极至即可嗔为禅,很奇怪越是崇高、越是向往,明明知晓好的事物,都是虚幻的妄念,但总是本能的去追逐,若是心态上的制高点能够达成,会心无旁骛拿捏适宜,那是求之不得的境界,高深的禅宗莫过于日常的点滴,有些虽然可以道理全然知道,可能是阅历欠缺或许是因为肤浅,无法挈中要领!圣严的文字即能通俗易懂又会令人人深省,当然读得越多唯心迹象也就越明显,对待他人如果真成为那种不彰显个性的隐寂,忍气吞声吃亏是福的话,那样的为人就成为地地道道的伪君子,这些由头支撑点倘若是佛家的胸怀,那么来生的福报又拿何物去兑现?还有就是打坐之类的静心活动,可以说是种自我调养生息的方式,在浮沉中潜下一颗静腻的心海,不妨为一无量功德之事,现在的浮躁确实需要静心的去感官周遭的种种,却又不是粗暴蛮横的一知半解,可依我看来,现实道德的沦丧逐步升级,似乎由不得缘起缘灭顺其自然的心态的调整,执着的改变上可为是徒劳,但一味的慈悲、一味的生息也是一种亵渎、一种杀戮,好人如果不办好事,只是心善这又算何意?而圣严对于《心铭》的讲解,着实会能让人从这里尚且参悟出自己何为算是价值所在!你了解自己吗?我想大多数人会在在斩钉截铁的肯定着,但往往却是证明着自我的无知,可曾想我们所崇尚的物外,清欲外的崇高,譬如自我兴趣或志向的高尚,这其实也是一种物质的诉求,简短语句、表露心迹、念想不绝这林林种种的所思所想,不都是一种“物质”的体现,悖论在于假使一个人属于物质,那么他的思维难道就不是物质的附属品吗? 既然用物质这个词语会有歧义之嫌,那就尚且算是妄作吧,正因为七情六欲堆积出妄作,又常因困于此态如泥潭深渊不能自拔,所以会凭白自故生烦恼,首先要明白到情欲是世俗的,且是精神的物质,而妄作就是凡夫俗子的心态,这是在佛之领域的界定,也因此会顿悟那些荒谬思维的悲哀,这是触动思维的解读方式,正因此种佛揭的启示会带给那些烦恼的念想,其实都可以通过的自己的参悟所打破,不再一味的“我执”与“虚妄”,即能在生活里得到豁达与达练,有一股原始的信念在敦促自身,就大可摒弃那些方兴未艾、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的抱怨,而更多的是解决实际的困苦与麻烦,这才是人健康心态的体现,把负面情绪一一化解,才能承担哪些消极!对于空间、时间及其宿命其实圣严所讲解的《心铭》都有讲过,例如:“时间与空间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空间,就无法觉察时间;没有时间,也无法觉察空间”由于认知的有限我们无法对于宏观的,或是说是超越我们本身的事物做详尽的描述,即便企图如此,也是夜郎自大般的不自量力,就像我们总是贪恋的猎取本不属于我们应有的权利时,到最后终会作茧自缚伤其自身,因此按着佛的观念修行的只是个人,权利也好野心也罢,通通收敛住这种虚妄的念想,把慧根用于自我的救赎,我妄自猜测这也许是佛里的一条法则,别人的得失不会涉及到自我,自己的好坏也不会因而迁怒,保持一颗自我洁净的状态不为世俗恶,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观,别看似不起眼浅显易懂的东西,往往会永生难以做到!看佛学的书且万不可轻易进入唯心的范畴与过度的仁慈,可取的只是一种道德上的“信仰”,或是在浮躁社会的沉淀,至于所谓的参禅也好,处世的“无为”也罢,不全然否之,也不可听之信之,一些临界与对错的划分需等到明晰时,自然会断然分晓出来,现在需做的只是简单聆听与思考~在屋檐下、在品茗后,静静读读佛揭,慢慢的用心感悟,自我提升的愉悦~!!
  •     前提:万法皆空(空即无常,不永恒或没有永恒的真实性),如梦幻泡影,因缘生灭,一切都是虚妄的和虚幻的,包括开悟本身。虚幻: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电光影里斩春风”。心无所住:心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即无执。无执,无执于外在事物,无执于时间和空间,无执于自我(身体、生死、观念、思维方式、感情、经验、得失、开悟本身);有执着就有烦恼和束缚。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接受;一旦事情过去,就要放下。降低直至消除自我、空间(环境)和时间的重要性,无欲无求:追求本身就是烦恼(放下追求开悟的念头)。试图摆脱烦恼(问题)本身就是烦恼(问题)无分别:无好恶(爱憎),无得失;不比较、不计较、不判断;不为别人的思想、判断、意见、感觉、情绪(包括误解、谩骂、诽谤、愤怒等等)所动;慈悲、宽容、智慧来自无执、无分别。超越自我、时间和空间,才有彻底的自由。修行的三个阶段:看山是山(以自我为中心,有分别,喜好、判断和情绪),看山不是山(身体和环境分离),看山还是山(不再执着于自我,心如明镜,不迎不拒,只反映、响应,但不执着,无分别心,不受环境触动、干扰和束缚)修行:从散乱到集中和统一; 从一心到无心后念不生,前念自绝:心停留在一个念头上,这个念头就会消失,就不会觉知这个念头。从环境(空间)中,从自我中,从时间(过去和未来)中孤立自己心和境:第一阶段、心随境起,心随境转;第二阶段:心不为境所动;境由心生,境随心转;第三阶段:境随心灭,心随境无。心处无境,境处无心;万法唯心造,态度最重要。真正的开悟:无思无心,无心无境,既不觉得束缚,也不觉得解脱;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也不会觉知自己(无我),物我两忘;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这本书不错 值得一看这本书不错 值得一看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20日捐赠
  •     喜欢这本书,正在研读,很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心得。
  •     感觉印刷的不如朋友在寺里请的。不过还好了,重在内容啊!
  •     禅无所求


  •     圣严法师值得尊敬,书太深奥,但基本上看得懂,凡夫俗子读起来也还行,关键是要达到他所说的境界有点为难,不好意思,也许悟性不高,或许我认为人生在世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
  •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本书很好,一本关于禅宗的禅七修行,关于放下执着的书。很好,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一本佛学书籍。
  •     读 必有所获
  •     必须无所求、才能真正进入禅境而有所获。作者是一位知名的有修有证有行的宗教师,确实名不虚传。
  •     圣严法师不愧是高僧大德.以其自身之德行感染教化现代人进入了无所求之禅之境界.度化众生功德无量.
  •     喜欢,是自己想要的。
  •     圣严法师的书基本都买了,对于没有找导师而想自己在家修行的在家子弟,很适合读圣严法师的作品。
  •     学习学习再学习,感动
  •     圣严法师
  •     圣严的书都不错
  •     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从中能有不扫收获。
  •     这本书因为是送朋友的,所以没有仔细研读。但是作为礼物,总希望该书能制作精良一些。但是拿在手中才发现,纸张很次,作为礼物有点牵强。
  •     适用于禅“实修者”的指导书。
  •     圣严法师的书基本买全了,正在学习中
  •     知道圣严法师,是一个好朋友送我一本《正信的佛教》
    后来,2009年圣严法师在台湾圆寂,是马英九亲手给予的植葬!
    又后来,看到一本圣严法师的书籍中有圣严法师的遗言。
    其中,把舍利子写为坚固子,对于生死真的非常看的透彻啊!
    圣严法师的书,值得您多看看!
    如果有机会,我真的想去台湾的法鼓山去看看老法师的道场。
    愿圣严法师能在来世间,度化我们这些还在梦中的人啊!
  •     要留着慢慢看。
  •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是法师对禅修的人的一些教诲。对其中的一句特别印象深刻:有三件事你不必去烦恼和纠结,和你无关的事,意外发生的事,和一直在追求的事。
  •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     让修行的人认识自己所处的状态。
  •     恩师的教诲,永远难忘。
  •     十分受用,禅学路上的正法好书。
  •     法师大德,很不错的禅书,理会多少看自己,推荐看一看
  •     说打禅的一本好书,只是境界太高,不易理解
  •     圣严法师的书都很喜欢
  •     这个商品不错,还不再来
  •     老法师的书通俗易懂,直指人心,体现了高僧大德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