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中国哲学简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301173954
作者:冯友兰
页数:276页

入门概览

本书自序本身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说明,“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看到这个自序,便令人欲罢不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史作者,作者非常注重古文献原来所表达的含义。没有为政治服务的“官方”解释,也没有为炒作赚钱而穿凿附会(诸如“三十六计”在“二战”的应用实例之类的),这是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哲学史的作用是告诉我们,哲学家的这些字句在过去实际上是意指什么,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应当意指什么。”——《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书中提到,研究古代文献,要区别“文字解释”和“哲学解释”。文字解释,着重在它相信的文献原有的意思;哲学解释,着重在它相信的文献 应有的 意思。(清儒中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我想,强调区别的原因,还在于书中所谈到的中国传统哲学家,大多喜欢诉诸于古代的权威,“述而不作”,即表面是为古文献作注、疏,解释古文献,其实更多的是假托古籍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孔子编《春秋》,董仲舒又写《春秋繁露》,朱熹为“四书”作注……见解是他们自己的见解,穿凿附会也谈不上,但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中国人几千年来就只会抱着孔子不放,一直在原地踏步,然后把脏水都泼到孔子身上去。有趣的是,孔子这个“始作俑者”自己开了这个不好的头。(同理,评价历史,也要区别它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历史地位,要把人事放到历史当时的环境去考虑;现代价值,则以现代人所要褒贬的精神出发。以此观之,所谓“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诘难,不言自明。“如果丘处机不路过牛家村,中国将是最发达的国家”这个假设,也只是笑话。所谓的历史正剧和戏说的连续剧,蜀汉的关云长和关帝庙的神像,大家都明了了。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精英悉其理,大众知其表。启民智还是愚黔首,大众传媒、营销的威力巨大啊。)同时,在适当的限度里,作者应用逻辑分析方法来弄清楚这些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念,称得上是学贯中西。宇宙发生论、个人修养、政治哲学,分门别类,追本溯源。对于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工科生背景的我来说,这种思维方式倒是比较容易理解。最后,作为一个哲学家,作者提出自己的形上学观点和人生四境界的划分。形上学观点笔者看不懂。功利、道德、超道德的价值标准倒是给我很大启发。作者的人生四境界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或哲学)境界(这让我想起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在于给予人觉解,觉解他做某一件事情的价值。从功利、到道德价值,再到超道德价值,觉解到更高层次的价值,则意味着达到更高的境界。“圣人”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哲学,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真的挺麻烦哪。附:[1]诸家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01646/discussion/19947866/

直白明晰的中国哲学入门读物

“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而本书本是英文写就,用语直白,逻辑清晰,所以就成了我读完的第一本中国哲学书了。由于是面向美国读者,作者在很多地方对比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异同。由于是“简史”,作者省去了很多细节更加突出了中国哲学的演化轨迹。有机会可以画一张思维导图来着 :)要点——————————————————————————————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中国哲学所求解的问题是如何统一入世与出世的对立;求解上述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我们还可以套用孔子的话,说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然后照孔子的话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所以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孔子的古代权威是周文王和周公。为了赛过孔子,墨子诉诸传说中的禹的权威,据说禹比文王、周公早一千多年。孟子更要胜过墨家,走得更远,回到尧、舜时代,比禹还早。最后,道家为了取得自己的发言权,取消儒、墨的发言权,就诉诸伏羲、神农的权威,据说他们比尧、舜还早若干世纪。像这样朝后看,这些哲学家就创立了历史退化论。人们或许说中国人缺乏民族主义,但是我认为这正是要害。中国人缺乏民族主义是因为他们惯于从天下即世界的范围看问题。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这些成分后来与道家混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杂家,叫做道教。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的地位由神的地位还原为师的地位,老子则变成教主,这种宗教模仿佛教,终于也有了庙宇、神职人员、宗教仪式。它变成一种有组织的宗教,几乎完全看不出先秦道家哲学,所以只能叫做道教。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

有意思的哲学入门读本

冯老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总得来说像罗素,后者在西方哲学史中,没写完一个名人都不忘调侃两句,冯老也是,不过也可能是因为他弟子翻译的缘故,英文原版我并没读过。此书适合学社科以及对哲学感兴趣的同学蔟读,很不错的入门书。当初读此书的时侯并没有太在乎书中的文言文部分,就像是看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时侯一样。不关心文言文部分,只是看白话文,孰不知这样是自己错过了很多有营养的部分,我作为反例了,各位大虾有时间的话,读读书中引用的文言文还是收益良多的。

用英语撰写中国哲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写作

抗战胜利不久,美国学者布德邀请冯友兰赴美和他一起翻译《中国哲学史》,并向洛氏基金申请了一笔款项给他任教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聘冯友兰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中国哲学的讲义经过整理,就以《中国哲学简史》为名,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就文化背景来说,《中国哲学简史》原是讲给西方人的。面对对中国哲学比较陌生的听众,讲授纷繁复杂、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确实有很大难度,非大家难以胜任。冯友兰对此有高度自觉:“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布德认为冯友兰足以担当此任,他说:“有关中国哲学的英文书籍和文章为数并不少,但通常不是太专门,就是通俗到了乏味、没有价值的地步。读者现在手持的这卷书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这样一本书出自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学者之一的笔下,就它的问世,有了更大的意义。”就学术背景来说,冯友兰是在刚建立“新理学”体系之后到美国讲中国哲学的,他把自己哲学思想融入这部著作中。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哲学性质和功用的看法上。在“贞元六书”中,冯友兰反复阐述,哲学尤其是最哲学的哲学,它对实际只做形式肯定,它不能增加人的积极知识和实际的才干,但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他特别强调,“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冯友兰着重讲述中国哲学这方面内容,强调中国哲学这种功能。就现实背景来说,冯友兰对哲学功能的强调与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当时美国宗教势力有抬头趋势,冯友兰在自传中有过二次生动描写。一是一个有钱的老太太向一个主教说,若能够保证她死后灵魂一定得救,她就把财产全部献给教会。那个主教说,当然保证。这位老太太信以为真,就把财产献给教会。二是,有位哲学教授回忆说,有一次他到一个晚会上表演节目,节目单上有魔术、杂技、讲故事、唱歌等项目。几个节目演后,请他讲哲学,接着是魔术。冯友兰说,这两件事情大概都是实事,是哲学在美国情况的反映:“那位老太太,把她的希望寄托于宗教,这说明她的精神境界是空虚的,没有找着一个精神上‘安身立命之地’。在这一点上,哲学是可以代替宗教的,而且事实上中国哲学也就是在这一点上代替了宗教。现代西方哲学,只讨论哲学中一些问题的细节,一般人听着有莫名其妙之感。好像魔术一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讨论上,这些讨论也实在不能为人所寄托。”了解这种文化背景对理解冯友兰那样讲中国哲学十分重要。英美是科学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大本营,侧重对哲学细节问题的分析,忽视了人生等主要问题,结果就把这些问题留给了宗教。这也给哲学教学带来问题:“现在在美国教哲学的人,最怕碰见学生家长。家长问:‘你教这些东西,对孩子们有什么用?’颇觉难以回答。……现在西方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所着重研究的多半是一些枝枝节节的小问题……对于可以使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反而不讲了。解决这些大问题,本来是哲学的责任。哲学家们忘记了哲学的责任,把本来是哲学应该解决的问题,都推给宗教了。”冯友兰主张以哲学代替宗教;他讲的是中国哲学可以代替宗教。《中国哲学简史》开宗明义地指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中国人自幼就接受儒家教育。儒家如同其他文化中的宗教一样,起了类似于宗教的作用。“宗教与人生有密切关系,而且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用这些标准来衡量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在儒家著作中,“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没有宗教形式和宗教组织;就内在精神和最终归宿来讲,“儒家并不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儒家如此,道家也如此,就连佛学,与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中国哲学简史》阐明了中国文化中一个为西方人熟悉的特征:“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在冯友兰看来,“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更为简捷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须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信仰宗教的人不一定会同意这种看法,但从中国哲学角度以及人类文化走向上看,这种看法无疑是一副清醒剂。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挖掘中国哲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东西,凸显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1985年,涂又光翻译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文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一版再版。一部哲学史著作能够如此畅销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也只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可以媲美。鲜为人知而又十分有趣的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最初也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座的讲义,而且是冯友兰讲座在先,罗素讲座在后。

略感

本书对中国历史上各个主要的哲学流派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做的介绍详细而全面。对于当下大学中哲学萧条的现象而言,这本书提醒了我们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我们的哲学才是衡量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哲学的沦陷,正体现出在当下的i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远远大于对精神的追求,我们现在人的精神水平甚至远不如两千年前先人曾到达过的高度,就像西方在亚里士多德后并没有出现能与之真正并肩的哲人一样。我们现在的人生理想远远达不到儒家的外圣内王,更不要说道家与佛教所倡导的超精神的境界。个人来说,直到今天还念念不忘的也就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自如了。

影响一生的好书!!

2013年刚开始,就给我一阵猛棍各种乱敲。直接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上瘾,简单 易读。相比起钱穆的著作,我觉得冯友兰更贴接大众化。更易懂。在某些方面上更严谨。 拿一个小例子来说。钱穆在写著作时。如果遇到个人,比如说他叫王二麻。字小二,号 二傻。那么钱穆会在后面叫他二麻 小二 二傻 有时候直接来个王。遇到篇幅小的还行。遇到大篇幅的时候就直接晕了头了!为啥我现在还没看《百年孤独》,那么多名字,还都是拼音!!怎么记啊。。。 冯友兰就会直接用一个名字贯穿到底,不给你找别的麻烦。这本书对有的读者可能确实有些纠结。其实解决方法非常简单,只是有些耗时间。 你把里面主要人物的著作读一遍就完事了。当然这是个耗时间的事情,再简单点。把四书五经翻翻就行了。 对于前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以及后来的 汉儒 道家思想 宋明理学等等, 无非也是从四书五经这些经典的东西里发展出来的。把基础的东西掌握了,也就万变不离其宗。读起来事半功倍。里面有关于道家 阴阳家还有儒家分别对 《易经》的形成的解释,或者说是对《易经》解释的形成。很有意思。要不然说《易经》是百经之首,有她经典的地方。相当神奇。这本书让我对新儒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深的认识到所谓宗教的一种束缚。还记得朋友问我为什么信佛。我的回答是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规范。 所以严格来说我只是喜欢和寺庙的老和尚聊天扯犊子。我没有一点束缚感,我选择的都是适合我的。只是还有些更适合我的东西等着我去把他们再捡起来。新儒家的出世与入世理论完全完败佛家的出世观念!!鼓掌。。呱唧呱唧。。倒不是为了拼出个谁高谁低。只是让我更深刻的喜欢上新儒家的理论。 引用冯友兰的话 : 为了达到与天地参,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当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合内外,这不仅是人与天地惨,而且是人与天地和一。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出世,而同时仍然入世。后来的新儒家发展了这个思想,并且就是用这个思想攻击佛学的出世哲学。 由于老和方丈和尚聊天,加之自己也研究过一点。所以对他们的出世哲学还是有点了解。但读到书中说的这一段时突然豁然开朗!!用这种说法说 和尚也可以打篮球,踢足球,吃猪肉娶媳妇。而且和禅宗里的一些观念完全相同。只是和尚不能抛弃形式上的东西。因为国家会给和尚发工资。其实能发工资的和尚也就不是和尚了。刚过年,就给我精神上一重大的震撼。。。我也爱上这个老头了。。咩哈哈哈

色即是空啊,妹子

好像是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但是这哥们似乎不是很仔细的研究过中国哲学。表面上看中国人很实在,总问人吃饭没,中国哲学的“出世”气息很浓,哪个帮派都在混饭吃,讲社会功用,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吃饱了撑的追求纯精神思考。中国哲学精神追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讲究的是天人同一,不是不讲究纯精神思考,而是在得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后,强调付诸社会实践。毕竟,填饱肚子是大问题。公孙龙曰,神马它不是浮云小时候听到名家的故事,觉得这帮人渣真无聊,就一帮无赖,正事儿不干,天天找茬。但是事实上,名家是中国哲学的里程碑,将中国哲学带入了思想思想的思想这么一个更深层次的思想。也不知道这帮哥们是不是跟柏拉图有基情,他们提出的共相理论居然跟柏拉图提出的共相问题极其相似。龙哥最著名的是坚白论以及白马非马说。话说在理想的世界里有一匹神马,这匹神马它不是浮云,它是真实世界所有马的共相。我们所看到的马全都长不一样,但是我们都能认出来这是马,原因就是我们的灵魂在还不那么龌龊的时候见过这匹神马,白马黑马只是神马在真实世界的外延。这帮哥们的进步之处在于,他们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在他们之前,所有的哲学家提出的理论都是基于经验,实在的,都是能混饭吃的。而这帮哥们不干正事的哥们天天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玩儿的是抽象艺术。可惜的是终于有一天这帮哥们饿了,发现虚拟的东西不能当饭吃,于是也拿这套东西出去忽悠,寻思把这套东西用于实践,最后也就没能把游戏打爆,把任务留给了道家。庄子曰,求合体…道家的影响应该是中国传统学派的老二,仅次于儒家。除了道家本身建立了比其他家更为全面的哲学系统以外,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跟道家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中国传统宗教道教。道家这几个哥们都怕死,都讲究全生避害第一个是养猪的,哦,不,杨朱的。在他看来,地球太危险,火星回不去,全生避害的最好方法是躲到深山老林。第二个是老子,哦,不,我是说老聃。老子的思想就比较前卫了,跟亚里士多德的形上学有点像。这哥们觉得,只要老子懂得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你就搞不死老子了。第三个就更牛逼了,潮得一塌糊涂,这哥们觉得养猪的,老子什么的都fucking弱爆了,哥不仅要懂得道,哥还要跟道合体,合体成功哥就相当于打了鸡血,无所谓生死了…邹衍曰,太极生两姨,两姨生表弟我总觉得道教的祖师不该是老子,哦,不,我是说老聃。老聃那套理论算不得命,也抓不得僵尸。道教的祖师应该是邹衍,为什么?因为这哥们是搞阴阳五行的,你僵尸属土,拿属木的克你,抓一把糯米往僵尸身上砸,吧唧,林正英碉堡了。身为一名建筑师,哥痛切的体会到风水师混饭那个容易,哥过着一天晚上两个甲方三更半夜四处催图只好周五加班到周六早上七点画好八点传完九点上床睡觉十分痛苦的日子,完了这哥们整一句,你把水设计在建筑的后面,不是要我们亲爱的领导背水一战么?然后建筑师们又回到了解放前…背水你妹啊。邹衍却不同这帮业余骗子,这哥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哥们建立了一套以阴阳五行为根据的历史哲学,认为朝代的更替也是遵循五行相克原理。“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为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以此类推,汉代为土德,魏晋为木德,隋朝为金德,唐朝为火德,宋朝为水德,元朝为土德,明朝为木德,清朝为金德,民国为火德,CCP为水德…嗯,土德要火~请要珍惜你生命中每个名字里带“垚”的人,因为说不定他哪天就被黑衣人带走了…佛曰,妹子,色即是空呀~“你丫明白没?”      “唔…”      “唉,我再给你举个例子,从前有个王国……这回明白没?”      “呃…”      “呃你妹啊,再给你举个例子,有十方世界,其中……明白没?”      “哦…”      “(无语了),这本经书你拿去好好研读,有一天你会明白舍身取义四个字的,那时候你会回来和我唱这首歌” 佛教的“真谛”分为三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俗谛,也就是色即是空啊,妹子。第二个状态是真谛,在于理解非有非无。不能色,也不能空了。第三个状态是最高谛,进入这种状态的大师都在想入非非。庄子称这种状态为“坐忘”,佛家觉得不够牛逼,非要说是“涅槃”,也就是弃掉所有牌,满血满手牌原地复活。到了第三个状态,和尚们就想入非非了,但是你想入非非的哪些龌龊事又不好告诉别人,于是,佛曰,不可说。所以每当哪些小和尚们睁着纯真的眼睛问老和尚们怎么涅槃,老和尚们就抓着小和尚一顿毒打,一声棒喝,悟去吧,您呐~孔子曰,哥的理论绵延两千年,犹如村妇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写完你会猝死的。哥曰,小思蓉叫我下楼吃饭。

名副其实的经典名作

在书店中见到这本书,首先很喜欢它的装帧:封面素朴典雅,纸张精良有质感,排版简洁优雅,字号大小适中,书的设计很符合其内涵,拿在手里翻阅,很舒服的感觉。再说内容,回到家,对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阅读,几乎是一气呵成。因为,太精彩了!真不愧是大家之作!语言之晓畅,叙述之清晰,都远超出自己此前的预期。冯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提炼,理解,对未来哲学的发展和判断,都充满了哲人的睿智和洞见。正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言:“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宜展其学,而在其识其才。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先生不愧现代之哲学硕儒,文章不事雕琢,平易明白,及其流畅,完全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令我喜出望外。

分门别类,纲举目张

不知道哲学的复杂,则达不到哲学的简单。作者先写过《中国哲学史》,才把这本简史写得如此高屋建瓴。本书的工作实是基于现代或曰西方视角描述和解释中国哲学流派。书中也引用了若干原文,不过片段居多,读者对哲学家的理解主要依赖作者的解释。而诚如作者所述,中国哲学不是一种体系化的论证,而是种种隐喻和辞章的堆叠。传统的哲学学习方法是反复阅读和理解原典,通过对辞章的揣摩走进先贤(抑或是自己)的内心。而像本书这样跳脱原典的提炼和解释,恐怕会被遵循传统学习的门人视为无甚高见,或者根本不准确。不过,对习惯了现代语境的普通读者而言,这确实是一种让人简洁明了地“走近哲学”的好门路。如果有人因为看了这本书而起了阅读原典的兴趣,难道不是善莫大焉吗?即使有些人的了解只到这本书为止,那也比什么都不读或者只读于丹的心得好得多了。书中的笔法是比较简洁克制,“述”的部分多于“作”的部分。但身为哲学家而非哲学史家,作者确怀有比记录史实更为宏大的构想,因此全书的题眼其实在最后一章:中国哲学可以往何处去。这章里作者提出了人的四重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作为他对中国哲学传统的重新阐释。无知之人依本能行动,即自然境界;普通人计算个人得失而行动,即功利境界;贤人衡量社会利益而行动,即道德境界;圣人根据宇宙利益而行动,即天地境界。末了,作者还有一个看法,他预言宗教迷信将让位于科学,而人类对超越人世的渴望,将由哲学来满足。 平心而论,这四重境界说相当粗鄙,远不及先贤的论述来得动人。究其原因,是作者在预言宗教将让位于科学时,忘记了一个事实,即哲学也在很多领域让位于科学了。作为形而上的学说,哲学基于假设在人类不明所以的领域发挥着作用。而随着人类观测能力的增长,已有越来越多原先深奥莫测的领域,落入科学的范畴,比如认知科学,又如宇宙学。因此,一股脑地将人类本能和宇宙规律都放入想当然的哲学框架中,着实欠些考虑。当然,无论人类的知识和能力有多么惊人的提升,在可见未来我们还未有丝毫可能变成全知全能,因此哲学总可以作为科学的引路人,持续地在洪荒之地开辟路径。这种情形下,即使超越人世的目标不变,哲学的应用场景却应该是不断迁移的。

从哲学走来

久仰冯友兰先生的大名,后来才慢慢知道,冯先生是北大文科中国哲学门的学生,后来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再后来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又任北大哲学系教授。这样说来,冯友兰先生是幸运的,得以成为中国最早去美国深造的一代,又一生从事自己挚爱的专业,正因为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才能阐明中国哲学的特点,道破其原因。冯友兰先生毕生的著述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原名为《中国哲学小史》,冯友兰先生自己称其“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引导可也”。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的起源、传承、演变和代表人物、思想,中国的佛学与禅宗,以及西方哲学的传入和现代的中国哲学。读完此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哲学二字,在我高中的时候,曾经意味着很多,也影响着很多,包括理想、价值观、自己和外物的关系。我常常坐在操场上看着太阳落下,晚霞渐渐褪去色彩,幕色从四周围过来,我会在心里升起宁静的喜悦,感觉到冥冥中有一个永恒的力量,它将我紧紧抱住,天地万物与我同在,我将永不孤独,永不伤心,永不绝望,因为那力量就在那里,将永远在那里,我的灵魂就在那力量中绽放开来,枝繁叶茂。我不用去分辨那种力量,是上苍也好,老子说的道也好,佛家说的禅也好,我认为那是哲学的恩赐。哲学是对自我的诘问,对宇宙的感应;在诘问中思考,在感应中同一。哲学使我仿佛进入一个更高的维度,我可以与孔子探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数规范,与庄子辩论“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天真情趣;与老子交流“上善若水”的心灵感应,听佛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醍醐教诲。久远的名言隽语从龟甲、书简走到后来的棉帛,又走到如今的线装书,依然走在我们的前面,指引着精神的方向。一路走来的哲学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依据,血脉相承的根源。中国的哲学是忽略了传教、礼拜等种种形式而魅力不减的精神统领,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为善、中庸、易满足、不明晰。古时的理想生活就是在一口倒扣的锅底下,自耕自种,修身养性,与外人老死不相往来。如今,尽管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但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道家的自然化,儒家的社会化,如同任何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力量,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让我们抬头有对星空的仰望和觉解,低头仍可以置身于庸常的社会关系之内,既不因凡俗而过于沉重,又不因幻想而过于轻浮。感谢冯友兰先生这位渊博的智者、高寿的仁者,用自己的人生践行并诠释中国的哲学,让传统的哲学在现代的中国生根,在世界开花。

原著好,涂又光先生翻译的也好。

对比了涂又光的译本和赵复三的译本,涂译本语言精炼,同时蕴含丰富,赵的译本罗里啰嗦,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涂译本我读了快十遍了,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难得的好书!“冯友兰先生作为中国哲学第一人,其当年代表作《中国哲学简史》以英文写就。后由冯先生得意弟子涂又光先生在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下译成中文。可以说这个翻译版本是冯先生钦定译本。80年代在北大出版社出版之后,其他出版社相继出过由其他译者翻译的版本。对比中英文版阅读之后,始终觉得唯有涂先生的译本,得冯友兰哲学思想之精髓,译文传神契合,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冯的哲思。如今北大出版社又请涂先生对当年译著重新修订整理,重装上?我读完这个版本之后,认为堪称完美。”

史多于哲

如书中所说,中国是农业文明,先人经验备受推崇。读后的感觉:春秋之后历代哲人,几乎都是从先哲的遗产中发掘自己的版本。另外,书中古文较多,翻译较少,是一个缺憾。感悟,中国哲学很是晦涩,又少得可怜,侧重于做人的哲学。

一般,知识普及

个人觉得很一般,只是在对哲学知识提供了关键词的提取与概况,并无什么开创,只是梳理罢了,再反过来看东方之时,不免令人唏嘘

冯先生是诚实温厚的大师

读完了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非常欣喜。整本书篇幅不长,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胳进行了全方位的勾画。冯先生的思想深邃,文字精练,他撰写的这本书作为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恐怕难得再找到更好的了。《简史》中唯一让我不太满意的是对佛教禅宗的解读。禅本身是神秘的,而且并非是哲学的,也不完全是宗教的,禅宗强调的是人的直觉感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感悟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能用思想,也不能用思想思想的方法。顺便说一下,西方把禅翻译为meditation(冥想)也不准确。冯先生说得很精辟的一点是,禅是静默,但我认为,不是静默的哲学,也不是静默的思想(冥想),而是静默的艺术,是超越一切境界相的一种美妙状态(入定)。至于说禅到底是什么状态,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去修去悟去证,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禅宗强调的是直觉体验,而不是一味遵守教条,禅宗反对以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代替亲身体验,因为感受到和知道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禅宗在唐代发展到巅峰,但是据说宋朝以后,开悟的高僧越来越少。到明朝以后,开悟者如晨星一般稀少。这个问题在此处不便展开。禅本身不可言说,我想,如冯先生这样的大师已经做到了用语言解读的极限,虽然不太满意,但是冯先生是诚实温厚的,他没有故弄玄虚,冲这一点,我对本书的评价是当仁不让的5星。

是不是中国人过去研究哲学太厉害了

哲学的历史太长了,所以现在一个个都非常的现实呢?文化经过反复的折叠,就成了面团了,大家心里面最内核的那一块已经在文化中被熏陶成天生的哲学家核,外面裹了厚厚的现实主义的方法论,所以才能最好得在中国生存下来呢?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文化普及

冯友兰先生是近代哲学方面的大家。中国哲学史,精华。或许有人看到这类书头痛,也许有人不屑于读此类书,也有人说当今中国学哲学的都一无是处。但我说哲学不显于外,而存于内。中华的学术精华,并非我们一朝一夕可以明白的,语言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障碍。但,走过障碍,却可以领略另一番风味。儒道墨法名阴阳,不止的争辩,文化便绽放着不熄的光芒。本书大体上是由冯先生在国外大学的演讲,系统整理而来的,所以书中多有简短的英文部分。也正是因为是对外国人讲述的中国传统哲学,所以讲得不算太深,(此处说的不深不是相对于我们的文化水平来说的,而是相对于冯先生的另一著作《中国哲学史》而讲的,先秦部分讲得极好,脉络清晰,易懂。其实,不管你看不看这些书,你都真真切切的被这一个个千年前已逝的古人的思想影响着,看一看这些书,或许一开始会因为文言功底问题,有些困难,但读书不求甚解,每读一次若能有一二观点得入我心,足矣。


 中国哲学简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