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中的上帝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创造中的上帝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11
ISBN:9787108017864
作者:(德)莫尔特曼
页数:460页

章节摘录

  哲学一再试图克服将世界分为主体性和客体事物,分为认识的实体和广延的实体的作法。这种划分不应当被僵化为截然寸明的一成不变的本体论的二元论。很可能应该把人类的主观化和自然的客观化看作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的主体是历史。它被分化为人类主体和自然客体,但它仍然是差异中的统一。如果历史的辩证法代替本体论的二元论成为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差别的解释性框架,那么,我们应该问,是否可能有这样一种未来,那时,这一差别将被吸收到更高的统一体中,以致目前存在于反题中的张力和矛盾将被和平方案所代替。属于德国唯心主义派别的历史哲学曾着重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异的辩证概念只包括人同自然的关系,而不包括自然本身。即使是在历史辩证法中,自然也仅仅是作为人类的客体出现。通过知识与劳动,自然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受到重视。这种态度不允许根据自然的独立特徵来认识自然。   虚无”这个短语究竟否定了什么?莱布尼茨和海德格尔提出的基本本体论问题是:“为什么毕竟有某物,而不是虚无呢?”如果我们采纳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达到下面的歧义性。如果“虚无”这——短语是对“毕竟有某物”的否定,那么,精确的说法其实应该是:为什么有某些事物,而不是“没有某物”(nicht etwas)?但是在莱布尼茨的问题中,“虚无”中的否定显然超出了对毕竟有“某物”的否定。它的意思是对作为整体的存在(任何事物)的否定——“要么全部,要么全不”。但是,他的目的也可能是否定绝对的存在(des absolute Sein),这样,绝对虚无就是同绝对存在相反的术语。这样,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对绝对存在的否定描述。在这种情况下,“从无中”这一用语就隐约地指向神(de Deo)。也为了排除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复归,自奥古斯丁以来,这一用语就成了:不是从上帝,而是从虚无中[创造](non de  Deo,sed ex nihilo)。后面我们将会回到神秘主义对“从无中”这一用语的解释。我们暂时只是先确定,这一用语柄述了《旧约》中用来表示创造的动词bara的独特含义。但是,在肯定的术语中,它意味着什么呢?  世界既不是从预先存在的物质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从神的存在本身创造出来的。它是被上帝的自由意志创造出来的(creatio e libertate Dei)。如果它是通过上帝的自.由意志创造的,而不是从上帝本质中流溢出来的,那么,创造行为必须以神的创造意志的决定为基础。上帝决定要做世界的创造主,然后他才创造了事物。创造物不能被认为是从最高存在流溢出来的;但是也不应当把它看作是柏拉图哲学中武断的、反覆无常的巨匠创造主(Demiurgen)的“作品”。上帝有选择余地吗?上帝掷骰子吗?爱因斯坦怀疑地问,在他看来,这是对世界的合理性以及对他对世界的信赖的质疑。这种对武断的上帝的批评是合理的。所以,当我们说上帝“出  于自由”创造世界时,我们必须立即补充说“出于爱”。    人类历史本身并没有完全交付给当今人类的独裁专制主义。人们有能力去压迫、剥削和屠杀生活在当今的其他人,奴役他们的子女,可以蹂躏他们的后代的生命,可以毁灭未来一代人的未来。但是,他们却不可能毁灭死者已经经历过的生活以及往昔生存时的欢愉。怀特海称之为“死者的客观的不朽性”。我愿意采纳这一观念,并加以修改:我们的未来可以被剥夺,但我们的过去不能被剥夺。死者不受我们的威胁,尽管他们生活的目标和盼望的对象都取决于我们的决定,因为它们还没有实现。有待经历的生活仍面临着危险和虚无。但已经经历的生活却免除了毁灭的命运,并永远摆脱了时间的威胁。    伊里亚特说,“对于宗教信仰者来说,空间并不是同质的。”这是古代人的空间经验,我们仍能在宗教史上看到这一点。空间总是被特定的主体居住和支配的空间,不管这些主体是动物、人类、诸神、灵魂还是魔鬼。一个特定的空间是这种主体的环境和力场(Kraftfelder)——主体填充和支配的地方,它在这里寄居,这里因而就被当作这一特定生命的领域而受到尊重。当摩西赶着他岳父的羊进山时,他无意中进入了他所不知道的上帝的空间。因此有个声音对他说:“不要近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出3:5)。圣地总是一个被划定的空间。帐幕(Temenos)把它同具有渎神性质的空间分隔开来。神圣的土地通过魔法和仪式受到保护,免受世俗和敌对世界的危害。在进入圣地之前,在圣所门口要举行清洁礼。  尽管以这种方式与渎神的和混沌的世界隔绝,同时把它排除在外,神圣的空间仍然“向上”,对神的到来开放。雅各的梯子就是一个《圣经》例证(创28:12—19)。在梦中,雅各听见有个声音,“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雅各回应道:“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他就在这个神圣地方建立起伯特利神殿。由于这些空间把世界隔在外面,所以,这神圣的空间就是天国的门。它们是从世俗存在到天国存在的转折点,是从具有神圣性的存在的性质向具有人性的存在的性质的转折点。宗教的空间非同质性观念,以关于不同类型的存在的宗教经验为基础。因此,它认为现世是有限的和被决定的存在,而天国则相反,是不被决定的存在。只有当宗教关于“另一个”(即天国)的经验丧失其力量时,同质的空间的观念才能出现,这是一视同仁地向四面八方延伸的空间,其界限是不确定的,其内容  是不固定的和无限的。  关于神圣空间的宗教经验,是和世界起源的象征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世界的中心点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代,土地的占有和耕种总是被当作天体起源。有人居住和被开垦的土地必须用围墙或用壕沟围圈起来。这样,它就脱离未开垦的自然,并服从于人类文明的秩序。通过占有土地、瓜分和安置土地,人类重演和庆祝原初创造世界的行动。因此,人类文明的核心就是  崇拜仪式,它使人类在地上的活动合理化和神圣化。关于世界的中心有许多象征。地轴(axis mundi)可以用地球的帐杆或支柱、世界山脉或圣城来代表。它总是直立的,因为它符合人类在  地上站立的姿式和地球的引力。即使在今天,当教皇向罗马城及全球(urbi et orbi)发出祝福时,总是继续宣称罗马是世界的中心。  的确,每一座圣殿都代表世界的中心。它是上帝在天上寄居的反射。所罗门的圣殿可能是按照天国的蓝图设计的(代上28:19)。耶路撒冷被认为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在地上的形象。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大教堂和哥特式大教堂都被认为是天堂和天国城市的形象。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天的形象(imago coeli)。  在时间的经验中,我们已经看到,相同事物的“永恒复归”的仪式把暂时性的事物之流安排得井然有序,并且驱除“历史的恐惧”。同样,在空间的经验中,神圣空间的秩序排除了自然界无序的、有害的混乱。人类生存的空间才有可能围绕神圣空间的中心,并且才能稳定。在神圣的事物以尘世的形式出现的地方,世界才能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人类不能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空间。的确,和动物不一样,他们没有属于他们种群的固定环境。但是,即使是单个的人,也不能生活在纯粹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他在什么地方,他都会创造自己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他才能找到安静,感到“自在”。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是人类的寓所。人类主体通过圈定空间来确定自己的空间。德语中表达篱笆围墙的词语是“围篱”(Umfriedung),它和“平静”的意思有关系。边界以内是称为家的领地;边界以外则是属于外国的和陌生人的地方。边界以内是家庭平静占统治地位;边界以外的生活可能是不友善的生活。边界以内就像在家一样,有一种“正当的感觉”,边界以外,是危险的。在寓所内是舒适的;外面则不舒适。今天,所有这些字眼都是感情的表达。但是实际上它们也表示人类有可能生存在其中的疆界。活着的人的空间总是被围圈起来的空间。被围圈起来的空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身体的广延属于身体的定义一样。人类的最初空间就是身体。但是,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空间的封闭性,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不仅仅是为了驱逐异己。它同时也意味着同周围的存在和他们的环境进行交流的可能性,它造成睦邻关系。界限同时也总是交往和接触的机会。正是在这个边界上,生活的形式得以确定。因此人类环境的界限和其它生物的环境一样都不是排外性的。每一个把一种生物的生存空间封闭起来的边界都是开放的边界。如果它被封闭,则生物就会死亡。任何一个空间的所有权,同交往的普遍的结合中的生存共同体,都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恰恰是使彼此成为可能的条件。  “万物都有它的时间。”万物也创造和造就自己的空间。所有的生物都需要也都创造了属于自己并符合自己本性的环境。”生态学的空间概念和耶稣再来的时间概念(der kairologische Be-griff der Zeit)是一致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不是同质性的。它们都是个别的,都是由发生在它们“之内”的事件创造和决定的。没有发生的事件,它们就根本不存在。没有离开事件的虚空的时间,也没有离开客体的虚空的空间。但是,人们是如何得出无限宇宙中同质性空间的概念的呢?

前言

  前言  在德国新教神学中,自从专制年代认信派教会与“德意志基督徒”争论以来,创造论就不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题目。当时提出的各种看法给人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要么是“自然的神学”(natarliche Theologic),它认为上帝的秩序可以在民族与种族的自然状态中发现,上帝的意志可以在希特勒夺取权力的事件中看出;要么是“启示的神学”,正如1934年巴门神学宣言第一条提出的那样,它聆听并坚持作为“上帝的唯一道言”的耶稣基督。那时在欧陆神学中,巴特、布鲁内尔(Emil Bruaner)、戈伽登(Fdedrich Gogarten)和阿尔陶斯(Paul Althans)之间苦苦争论的问题,今日绝没有过时,也没有被克服。  但是,今天,新的问题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问题在当时还无人过问。面对日益扩大的工业对自然的剥削及其不可挽回的破坏,说我们相信创造者上帝,说世界是他的创造物,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所说的环境危机,不仅仅是人类的自然环境中的危机。它不啻是人类自身的危机。它是这颗行星上生命的危机,这种危机如此广泛,如此不可逆转,因而把它叫做大浩劫也不过分。它不是暂时的危机。就我们所能做出的判断而言,它是为这个地球上的创造物进行的一场生死斗争的开端。  20世纪30年代,创造论的问题是关于上帝的知识的问题。今天,关于上帝的教义问题则是关于创造的知识问题。那时,神学的对手是关于“血与土地”、“种族与民族”的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今天,神学的对立面是我们对待自然的虚无主义态度。这两种邪恶都是由不恰当的权力意志和为在地上实行统治的不人道的斗争引起的。这种权力情结及其邪恶的不人道性,表明我们现代世界远离神圣及其被神断然地弃绝。  五十年前,对显示在耶稣身上的三位一体上帝的认识使教会得到信仰的保证;同样,在今天,对通过圣灵存在于创造中的上帝的认识可以使人们同自然达到和解并和平共处。当初新教神学中“以基督为中心的重点”是有益的,今天,则必须同时把神学的视野延伸到宇宙的广度,使之包容上帝的全部创造。  我用“创造中的上帝”作为书名,指的是圣灵上帝。上帝是“生命的热爱者”,他的灵在一切被造物之中。为了理解这一点,我放弃了以前的神学分类,那种分类法沿袭使徒信经的三个条款的模式。相反,我在三位一体的意义上把这二个条款编织在一起,因而我能够提出圣灵论的创造论。即是说,这种创造论以寄居的(indwelling)创造圣灵为出发点;我并且希望它还可以提供出发点,以便同新,老非机械论的、整体论的自然哲学进行讨论。  副标题把这一创造论描绘成“生态学的教义”。自然,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揭示我们时代的生态危机以及我们必须学会的生态学的思考方式。但在更深层意义上,它也同我在本书中使用的“家园”与故乡的象征意义有关。根据其希腊文的词源,“生态”一词指的是关于“房屋”的学说。“基督教创造论”同“房屋的学说”有何联系?我们如果仅仅看到创造者及其作品,那它们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如果我们在三位一体的意义上来理解创造主,他的创造物和这一创造的目的,那么创造者通过他的灵便寄居在整个创造物中,并借助于把万物集合在一起、使万物保持生命的灵而寄居在每一个单个的被造物中。创造的内在秘密就是上帝的这种寄居性,正如创造的安息日的内在秘密就是上帝的休息一样。如果我们要问创造的目标与未来,那我们最终会达到三位一体的上帝以化身寄居在他的创造物之中,被造物通过上帝的寄居变成新天新地(启21),我们也能达到上帝永恒的安息日,其中,全部的创造物都会得到至上幸福。创造的神圣秘密是舍金纳(Schechina)·即上帝的寄居性;舍金纳的目的是使全部创造物成为上帝的家舍。  ……

书籍目录

中译本说明
中译本导言:圣灵中的创造
中译本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创造中的上帝
——生态创造论的一些指导观念
一、关于作为上帝创造物的自然的知识是参与性的知识
二、为荣耀而创造
三、创造的安息
四、创造物成为天国的弥赛亚准备
五、圣灵中的创造
六、上帝内在于世界之中
七、相互渗透原理
八、宇宙精神和人类意识
第二章 在生态危机中
一、主宰地位的危机
二、在通向生态论自然神学的道路上
三、自然的异化与解放
1.马克思与自然
2.布洛赫:“作为主体的自然”
3.自然中的家园
4.灵魂与肉体
5.人类的自然化
第三章 创造的知识
一、立约、创造与上帝之国
二、“自然的神学”
三、作为应许与期待的世界
四、对世界的弥赛亚知识
五、创造物的感恩共同体
第四章 创造主上帝
第五章 创造的时间
第六章 创造的空间
第七章 天与地
第八章 创造的进化
第九章 创造中的上帝形象:人类
第十章 “具体形象是上帝所有工作的目的”
第十一章 安息日:创造的节日
附录:世界的象征

作者简介

在本书中,莫尔特曼指出,同生态危机的斗争,正迫使人们反思旧的基督教神学,而迈向一种新的创造论神学。作者首先提出了迈向创造论神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万有在神论的上帝之灵的理论。上帝之灵寄寓在世界之内,同时世界寄寓在上帝之内。宇宙圣灵与世界之间彼此圆融的关系,成为重新看待时间、空间,天地以及生态共同体中所有被造物的价值的神学基础。在这一语境中,本书的后半部分引出一种生态论的人类学。最后一章恢复了安息日即创造的节日的教义,并视之为上帝同人类历史的目标。

图书封面


 创造中的上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理解了莫特曼的基督信仰,似乎也看见了上帝对我的呼召....,他让我看见信仰不只是个人内心深处的事,也是实践于当代的事。 我知道,唯有信仰中的愛與義真正落實於我的生活、落實於這塊土地、落實於當代,我才能夠抬頭挺胸的面對學校裡面那群每天放棄自己享受、幾乎天天與弱勢在一起的新馬克思主義勞工運動工作者,面對他們我得以告訴自己,基督信仰並非不可能實踐,基督信仰,除了深藏於個人內心深處與神隱密的交談,也能深刻的關懷、反省、實踐於社會。 我知道,唯有信仰中的爱与义真正落实于我的生活、落实于这块土地、落实于当代,我才能够抬头挺胸的面对学校里面那群每天放弃自己享受、几乎天天与弱势在一起的新马克思主义劳工运动工作者,面对他们我得以告诉自己,基督信仰并非不可能实践,基督信仰,除了深藏于个人内心深处与神隐密的交谈,也能深刻的关怀、反省、实践于社会。我清楚的意識到莫特曼所堅持的「上帝國的神學必須是一種公眾的神學」對我的啟發,那就是,「沒有活出來的信仰是假的」。】 Ⅰ.前言 人權,算是一個神學主題嗎?人权,算是一个神学主题吗? 在傳統的神學主題中,有「人論」,談論的是人性、人的犯罪與上帝的恩典,人權是在實踐上帝的形象的路上所衍生出來的倫理學議題,過去的神學注重於形而上的哲學討論,常常對於人類社會的實踐問題視而不見,人權,也是在啟蒙時代之後人們將神學的焦點從道轉向肉身世界(從上帝轉向人),才開始成為普世價值的一部份。在传统的神学主题中,有「人论」,谈论的是人性、人的犯罪与上帝的恩典,人权是在实践上帝的形象的路上所衍生出来的伦理学议题,过去的神学注重于形而上的哲学讨论,常常对于人类社会的实践问题视而不见,人权,也是在启蒙时代之后人们将神学的焦点从道转向肉身世界(从上帝转向人),才开始成为普世价值的一部份。過去在基督教的傳統下談的人權,總是以「擁有上帝形像的受造物」來談論「人」的先天價值與不可侵犯性,但是在莫特曼的談論下,人權所被強調的面向,已經從個人的人權、社會性的人權,擴大到經濟的人權及生態性的地球權以及世世代代的共同生活權利,是一種地球上的生命共同體,彼此互相尊重、互為主體的人權,人權不再是唯一被認可的權利,從強調人的獨特性,轉向強調受造物的相互依賴與尊重,在空間與時間上都做了極大的開展。过去在基督教的传统下谈的人权,总是以「拥有上帝形像的受造物」来谈论「人」的先天价值与不可侵犯性,但是在莫特曼的谈论下,人权所被强调的面向,已经从个人的人权、社会性的人权,扩大到经济的人权及生态性的地球权以及世世代代的共同生活权利,是一种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彼此互相尊重、互为主体的人权,人权不再是唯一被认可的权利,从强调人的独特性,转向强调受造物的相互依赖与尊重,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做了极大的开展。本文的第一部份將簡單的介紹作者莫特曼的時代背景與神學的走向,第二部份則對於莫特曼所提出來的「人權」的概念做進一步的整理與探討,第三部份則談在台灣現在的處境與現況,第四部份則是試圖將莫特曼所談的「人權」在考慮本土情境下的應用。本文的第一部份将简单的介绍作者莫特曼的时代背景与神学的走向,第二部份则对于莫特曼所提出来的「人权」的概念做进一步的整理与探讨,第三部份则谈在台湾现在的处境与现况,第四部份则是试图将莫特曼所谈的「人权」在考虑本土情境下的应用。Ⅱ.莫特曼神學的背景、主題與方法 莫特曼神學的誕生,可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屠殺猶太人及戰敗的情境下,面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殘忍暴行,面對戰爭和人性的殘酷下誕生的,德國神學家猶根.莫特曼神学的诞生,可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屠杀犹太人及战败的情境下,面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残忍暴行,面对战争和人性的残酷下诞生的,德国神学家犹根. 莫特曼(JugenMoltmann),出生於1926 年,於1943 年時被征召入伍,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部隊中經歷了數次的死裡逃生,看見自己的伙伴被炸死、戰死,1945 年二月,他成為英軍的俘虜,在戰俘營中看見奧斯維辛等集中營,德軍屠殺猶太人的慘狀,並在集中營當中確認他的信仰,之後完成神學的訓練,成為牧師。莫特曼(JugenMoltmann),出生于1926年,于1943年时被征召入伍,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部队中经历了数次的死里逃生,看见自己的伙伴被炸死、战死, 1945年二月,他成为英军的俘虏,在战俘营中看见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德军屠杀犹太人的惨状,并在集中营当中确认他的信仰,之后完成神学的训练,成为牧师。在戰後,整個世界必須重新面對人性所造成的毀滅性結果-世界大戰的殘酷現實,於是整個世界都在尋找盼望,在美國有馬丁路德.在战后,整个世界必须重新面对人性所造成的毁灭性结果-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于是整个世界都在寻找盼望,在美国有马丁路德. 金恩博士帶領的黑人民權運動、東歐捷克的「布拉格之春」的文化民主運動、天主教的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讓當代對於各種對話及意識形態都發生積極的期待與盼望,而莫特曼在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布洛赫(Ernst Bloch) 所著的《盼望的原理》得到提醒,基督教中的盼望精神在哪裡?金恩博士带领的黑人民权运动、东欧捷克的「布拉格之春」的文化民主运动、天主教的梵谛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让当代对于各种对话及意识形态都发生积极的期待与盼望,而莫特曼在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布洛赫(Ernst Bloch)所著的《盼望的原理》得到提醒,基督教中的盼望精神在哪里? 於是他在這種時代的背景下面發展「盼望神學」,並在1964 年出版。于是他在这种时代的背景下面发展「盼望神学」,并在1964年出版。盼望這樣的一個概念雖然是從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思想而來,但莫特曼回應的並非是《盼望的原理》的基督教化,而是提醒了莫特曼在基督教內「盼望」這個主題的被遺忘與被忽略,莫特曼認為對他而言,是「與上帝一同盼望」,莫特曼認為盼望是一種信仰的參與的行動:「我不再做『有關盼望』的神學,而是『由盼望出發』做神學」,從盼望終末(上帝國)的臨到,在現在與上帝一同參與上帝國的實現從盼望這個主題出發,進到《被釘十字架的上帝》,他想談的是一個要跟隨基督的人,必然要回到基督的十架的基礎上,因此,他撰寫此書,談的是如何透過十架神學,把握實踐時身分認同(Identity) 和與世關聯(Relevance) 的雙重危機,使用十字架作為批判和改革的基礎,對於教會和社會的改革和解放作更清楚的努力。盼望这样的一个概念虽然是从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而来,但莫特曼回应的并非是《盼望的原理》的基督教化,而是提醒了莫特曼在基督教内「盼望」这个主题的被遗忘与被忽略,莫特曼认为对他而言,是「与上帝一同盼望」,莫特曼认为盼望是一种信仰的参与的行动:「我不再做『有关盼望』的神学,而是『由盼望出发』做神学」,从盼望终末(上帝国)的临到,在现在与上帝一同参与上帝国的实现从盼望这个主题出发,进到《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他想谈的是一个要跟随基督的人,必然要回到基督的十架的基础上,因此,他撰写此书,谈的是如何透过十架神学,把握实践时身分认同(Identity)和与世关联(Relevance )的双重危机,使用十字架作为批判和改革的基础,对于教会和社会的改革和解放作更清楚的努力。莫特曼是一位非常注重實踐的神學家,他所作的神學是要成為實踐的理論而非只能在學院裡面的神學,他參與了1965 年以來的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之後支持並發展政治神學,並參與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對話,到支持各種解放取向的解放神學、黑人神學、女性主義神學等等。莫特曼是一位非常注重实践的神学家,他所作的神学是要成为实践的理论而非只能在学院里面的神学,他参与了1965年以来的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之后支持并发展政治神学,并参与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对话,到支持各种解放取向的解放神学、黑人神学、女性主义神学等等。一路實踐並一路發展神學回應當代所關注的主題,從盼望到十字架,到創造論與生態的關注,與其說他是一位神學家,不如說他是在透過他積極的參與實踐與對話並透過他的神學,一直試圖在對世界進行某種牧養工作的牧師,從六○年代整個世界的解放、自由的潮流,到七○年代的核子恐懼,到八○年代的生態危機,他使用自己的基督教神學不斷的回應時代的各種議題,最近所出版的《俗世中的上帝》收集了莫特曼1990-1996 年間的一些專文,其中所回應時代的情況,包括了政治、人權、生態、全球化市場等等議題,他認真的相信並盼望,上帝國的實現要透過積極的與上帝一同參與不斷的創造,這樣的神學有能力進入這個世界所反映的各種現象中進行對話。一路实践并一路发展神学回应当代所关注的主题,从盼望到十字架,到创造论与生态的关注,与其说他是一位神学家,不如说他是在透过他积极的参与实践与对话并透过他的神学,一直试图在对世界进行某种牧养工作的牧师,从六○年代整个世界的解放、自由的潮流,到七○年代的核子恐惧,到八○年代的生态危机,他使用自己的基督教神学不断的回应时代的各种议题,最近所出版的《俗世中的上帝》收集了莫特曼1990-1996年间的一些专文,其中所回应时代的情况,包括了政治、人权、生态、全球化市场等等议题,他认真的相信并盼望,上帝国的实现要透过积极的与上帝一同参与不断的创造,这样的神学有能力进入这个世界所反映的各种现象中进行对话。Ⅲ.人權-從莫特曼完整的神學體系思考單一的論點 莫特曼自己曾經在1985 年「盼望神學-心路歷程」一文中,提到了他的神學方法的簡介:1. 由一個焦點論述整體的神學2. 在運動、對話與衝突狀態中的神學3. 由部份出發追求對全體的貢獻;他表明了他的神學所使用與追求的特殊方式,因此,我在研究莫特曼單一的主題時,便不從只考慮特定的主題,而試圖由莫特曼自己整體的神學體系思考,反過來還原他如何從他自己的信仰與神學系統中,開展對於特定主題的論述,也就是說,莫特曼在談特定的主題的時候,我認為他的思考脈絡必定是從他更有系統的專論性著作中延伸或已經包含的部份,如此才容易把握作者所真正想要表達的原意。莫特曼自己曾经在1985年「盼望神学-心路历程」一文中,提到了他的神学方法的简介:1.由一个焦点论述整体的神学2.在运动、对话与冲突状态中的神学3.由部份出发追求对全体的贡献;他表明了他的神学所使用与追求的特殊方式,因此,我在研究莫特曼单一的主题时,便不从只考虑特定的主题,而试图由莫特曼自己整体的神学体系思考,反过来还原他如何从他自己的信仰与神学系统中,开展对于特定主题的论述,也就是说,莫特曼在谈特定的主题的时候,我认为他的思考脉络必定是从他更有系统的专论性著作中延伸或已经包含的部份,如此才容易把握作者所真正想要表达的原意。 幸運的是,我們不需要從他的著作中分散的觀點中抽取他對於人權的概念,正因為莫特曼是個積極參與對話與運動的神學家,他並沒有忽略了他的神學觀點要和一般的大眾發生關聯的重要性,他除了專論性的著作,包括早期的神學三部曲,到近期的「系統神學專題」之外,還有許多演講和文章的結集和專為平信徒而寫的簡易版教義學著作,這些都一再表明,他不僅在神學的學術圈中,努力做一個實踐性極強的神學家,也是真正關心信仰如何落實在教會與社會中的牧師。幸运的是,我们不需要从他的著作中分散的观点中抽取他对于人权的概念,正因为莫特曼是个积极参与对话与运动的神学家,他并没有忽略了他的神学观点要和一般的大众发生关联的重要性,他除了专论性的著作,包括早期的神学三部曲,到近期的「系统神学专题」之外,还有许多演讲和文章的结集和专为平信徒而写的简易版教义学著作,这些都一再表明,他不仅在神学的学术圈中,努力做一个实践性极强的神学家,也是真正关心信仰如何落实在教会与社会中的牧师。有關人權的討論,我要從結集在《俗世中的上帝》中的一篇文章「人權、人類的權利及自然的權利」為軸,來討論莫特曼對於「人權」的觀點,對照1976 年莫特曼發表於世界改革宗聯會人權諮詢會議上發表的大會討論文章「一份基督教的人權宣言」,並從我所能消化的幾本專著當中試圖連結並表達我的理解。有关人权的讨论,我要从结集在《俗世中的上帝》中的一篇文章「人权、人类的权利及自然的权利」为轴,来讨论莫特曼对于「人权」的观点,对照1976年莫特曼发表于世界改革宗联会人权咨询会议上发表的大会讨论文章「一份基督教的人权宣言」,并从我所能消化的几本专著当中试图连结并表达我的理解。A. 人權的持久性 A.人权的持久性首先莫特曼在表達他的人權的想法的時候,是將眼光放在一個世界性的社會的架構來看的。首先莫特曼在表达他的人权的想法的时候,是将眼光放在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的架构来看的。 這個世界性社會因著生態危機與核子威脅可能面臨一個共同的未來,莫特曼認為人權是面對這個人類命運危機重要防衛關鍵,並且他認為目前對人權的表達並不充分而必須加以擴充:1. 在基本人權的表達上2. 在人權應納入地球及其他生物的權利體系中。这个世界性社会因着生态危机与核子威胁可能面临一个共同的未来,莫特曼认为人权是面对这个人类命运危机重要防卫关键,并且他认为目前对人权的表达并不充分而必须加以扩充: 1.在基本人权的表达上2.在人权应纳入地球及其他生物的权利体系中。過去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公民被如何對待仍被視為個別國家統治權內的事務,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公民被如何對待,已經不再是個別國家的事了,那也是其他人和其他國家的事,因為每個個人已經是國際法上主體了,透過使用人性尊嚴(Menschenwurde) 來表達一個對人類整體不可分割的人類權利,但是當人們使用人性尊嚴來建立人權的概念時,已經隱含了一種以人類為中心的危險性,莫特曼認為人權必須顧及到地球上大自然的權利,他寫道:「人性尊嚴並不能使人類凌駕於所有其他生物之上,它只是所有生物的尊嚴(就基督教的角度,所有生物的尊嚴乃是上帝受造的尊嚴)中的一個特例罷了。人性尊嚴步透過人權而使自然或是其他生物受到犧牲,相反的,它只能在人類和自然及其他生物達成和諧並且使他們得意處的情況下得以體現。如果人權無法和基本的自然權整合的話,人權就不能放諸四海,而且反而成為毀滅自然的因素,甚至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过去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公民被如何对待仍被视为个别国家统治权内的事务,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公民被如何对待,已经不再是个别国家的事了,那也是其他人和其他国家的事,因为每个个人已经是国际法上主体了,透过使用人性尊严(Menschenwurde)来表达一个对人类整体不可分割的人类权利,但是当人们使用人性尊严来建立人权的概念时,已经隐含了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危险性,莫特曼认为人权必须顾及到地球上大自然的权利,他写道:「人性尊严并不能使人类凌驾于所有其他生物之上,它只是所有生物的尊严(就基督教的角度,所有生物的尊严乃是上帝受造的尊严)中的一个特例罢了。人性尊严步透过人权而使自然或是其他生物受到牺牲,相反的,它只能在人类和自然及其他生物达成和谐并且使他们得意处的情况下得以体现。如果人权无法和基本的自然权整合的话,人权就不能放诸四海,而且反而成为毁灭自然的因素,甚至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因此接著他提出一種系統性的共觀架構:因此接着他提出一种系统性的共观架构:1. 若沒有社會性人權,就沒有個別性人權。 1.若没有社会性人权,就没有个别性人权。2. 若沒有保護人類免於大屠殺及基因改造的權利, 若沒有保障人得以世代延續的權利,就沒有個別性人權。 2.若没有保护人类免于大屠杀及基因改造的权利,若没有保障人得以世代延续的权利,就没有个别性人权。3. 若不針對自然權而盡生態性義務, 就沒有生態性的人權可言。 3.若不针对自然权而尽生态性义务,就没有生态性的人权可言。4. 若沒有地球權,就沒有人權可言。 4.若没有地球权,就没有人权可言。在這裡一個重要的思考軸線已經拉出來,在人權的討論上,莫特曼已經加入的世代的觀點與自然權的觀點,加入了時間與空間向度的人權,不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人權,而是以地球生活圈為共同體的人權。在这里一个重要的思考轴线已经拉出来,在人权的讨论上,莫特曼已经加入的世代的观点与自然权的观点,加入了时间与空间向度的人权,不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权,而是以地球生活圈为共同体的人权。B. 個別性及社會性的人權 B.个别性及社会性的人权莫特曼看見,「所有人的自由平等」,實際上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而忽略了社會的保護權和經濟上的供養,他並從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三大先知性宗教,從創造的信仰而來的人性尊嚴基礎:每個人具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也因此,每一個人在存在上,便具有和超驗的上帝的關係,不可取代、超驗的深層向度,但是他認為歐美在爭取自由的歷史上卻有所偏差:「只強調個人的權利以對抗統治機構,卻忽略社會的平等和經濟的安全。這是西方自由主義的錯誤:忽略自由的社會層面」莫特曼看见,「所有人的自由平等」,实际上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而忽略了社会的保护权和经济上的供养,他并从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三大先知性宗教,从创造的信仰而来的人性尊严基础:每个人具有上帝的形像和样式;也因此,每一个人在存在上,便具有和超验的上帝的关系,不可取代、超验的深层向度,但是他认为欧美在争取自由的历史上却有所偏差:「只强调个人的权利以对抗统治机构,却忽略社会的平等和经济的安全。这是西方自由主义的错误:忽略自由的社会层面」莫特曼認為在西方個人自由主義人權觀念下,必須強調社會層面的自由,因為個人與社會的層面是並重的,缺少了其中一方面,兩方的自由理想均是不可能達成的,莫特曼寫道:「人的社會性和人的個人性具有相同的價值,……個人和社會相輔相成,……個人的權利只能在公義的社會中得到實現,而公義的社會只能基於個人的權利而得以體現。」莫特曼认为在西方个人自由主义人权观念下,必须强调社会层面的自由,因为个人与社会的层面是并重的,缺少了其中一方面,两方的自由理想均是不可能达成的,莫特曼写道:「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个人性具有相同的价值,……个人和社会相辅相成,……个人的权利只能在公义的社会中得到实现,而公义的社会只能基于个人的权利而得以体现。」C. 人權及人類權 C.人权及人类权在這一段的討論裡面,莫特曼注意到,我們在談人權時,也必須考慮到「人類權」,過去我們所預設「視生存與延續是理所當然的」,在現代的社會上已經有所改變:在这一段的讨论里面,莫特曼注意到,我们在谈人权时,也必须考虑到「人类权」,过去我们所预设「视生存与延续是理所当然的」,在现代的社会上已经有所改变:1. 核子武器與生化武器的發展,使得人類生存面臨致死的威脅,也因此,在人類權(人類必須繼續生存下去)的前提下,人類權必須優先於特定階級、種族與宗教,而國家對於自身國民的義務,也擴展到對全人類有義務,在這個意義下,「外交政策」必須轉變成有助於生存與共同安全的「世界內政」。 1.核子武器与生化武器的发展,使得人类生存面临致死的威胁,也因此,在人类权(人类必须继续生存下去)的前提下,人类权必须优先于特定阶级、种族与宗教,而国家对于自身国民的义务,也扩展到对全人类有义务,在这个意义下,「外交政策」必须转变成有助于生存与共同安全的「世界内政」。2. 在強調人的「主體特質」不應當受到傷害之下, 除了現代的個人,也適用於包括未來的世代的全體人類。 2.在强调人的「主体特质」不应当受到伤害之下,除了现代的个人,也适用于包括未来的世代的全体人类。 現在的基因科技的發展,已經可能治療遺傳性的疾病,也可能透過優生學培育出經過改變的人,為了培養生命(缺乏人的「主體特質」)及為了培育「超人」而服務的操控技術,破壞了人的本質與人性尊嚴,因為此種技術正是對於人性尊嚴的最大否定,他寫道:「對人類所作的所謂的『最佳的』或是『有益的』基因性的干預,正如毀滅所謂的『無價值的生命』或是『低賤的』種族一般,這屬於『人類暴行』的新範疇。……目前在人種上有一種進化論及優生學的新應用,人類的尊嚴及人性將會透過它而遭致毀滅的命運。」现在的基因科技的发展,已经可能治疗遗传性的疾病,也可能透过优生学培育出经过改变的人,为了培养生命(缺乏人的「主体特质」)及为了培育「超人」而服务的操控技术,破坏了人的本质与人性尊严,因为此种技术正是对于人性尊严的最大否定,他写道:「对人类所作的所谓的『最佳的』或是『有益的』基因性的干预,正如毁灭所谓的『无价值的生命』或是『低贱的』种族一般,这属于『人类暴行』的新范畴。……目前在人种上有一种进化论及优生学的新应用,人类的尊严及人性将会透过它而遭致毁灭的命运。」3. 在同一時空裡, 不同的世代總是一同生活並且彼此照應的這種「世代契約」正受到破壞。 3.在同一时空里,不同的世代总是一同生活并且彼此照应的这种「世代契约」正受到破坏。 莫特曼指出許多現代的現象,是以犧牲未來世代的利益作為現代人的利益,包括消耗無法在製造的能源、財政赤字、製造了大量的垃圾與無法處理的核子廢料等等,莫特曼主張為了讓人類繼續生存下去,「世代的契約」必須被公開的行諸文字以保障未來世代的生存權利。莫特曼指出许多现代的现象,是以牺牲未来世代的利益作为现代人的利益,包括消耗无法在制造的能源、财政赤字、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与无法处理的核子废料等等,莫特曼主张为了让人类继续生存下去,「世代的契约」必须被公开的行诸文字以保障未来世代的生存权利。D. 經濟性人權及生態性義務 D.经济性人权及生态性义务「當人性尊嚴成了權利下的客體時,這便違背了政治領域內的人權,同樣的,當人性尊嚴在經濟上淪為勞動力或購買力的話,也違背了人性尊嚴」,莫特曼看見了世界性經濟的危機,第一世界佔有生產工具及糧食並對多數人壓迫和剝削,第三世界債台高築,並迫使其濫砍雨林、過分使用農地與牧地而導致荒地化、沙漠化,最後全體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便將遭到毀滅的命運。 「当人性尊严成了权利下的客体时,这便违背了政治领域内的人权,同样的,当人性尊严在经济上沦为劳动力或购买力的话,也违背了人性尊严」,莫特曼看见了世界性经济的危机,第一世界占有生产工具及粮食并对多数人压迫和剥削,第三世界债台高筑,并迫使其滥砍雨林、过分使用农地与牧地而导致荒地化、沙漠化,最后全体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便将遭到毁灭的命运。在這裡經濟性的人權和生態性的義務連繫起來,變成無法分割的,地球生態的極限必然會限制經濟的成長,強調經濟發展的國家與個人,將必然犧牲自然的穩定狀態,因此莫特曼認為經濟權必須與生態性公義相符。在这里经济性的人权和生态性的义务连系起来,变成无法分割的,地球生态的极限必然会限制经济的成长,强调经济发展的国家与个人,将必然牺牲自然的稳定状态,因此莫特曼认为经济权必须与生态性公义相符。 然而,經濟上的不公義助長了生態的問題,對自然資源的剝削正反應了對人類勞動力的剝削。然而,经济上的不公义助长了生态的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剥削正反应了对人类劳动力的剥削。 因此,只有在人與人之間剝削的關係停止時,人對自然剝削的關係才會消失。因此,只有在人与人之间剥削的关系停止时,人对自然剥削的关系才会消失。 莫特曼用強烈的語氣說:「為了短期的利益而摧滅自身長期的生存環境,這是十分愚蠢的,簡直是自殺。」莫特曼用强烈的语气说:「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摧灭自身长期的生存环境,这是十分愚蠢的,简直是自杀。」E. 地球權及其生命共同體的尊嚴 E.地球权及其生命共同体的尊严莫特曼認為,現代的人類中心論,也就是將人類以外的物均視為沒有權利的客體,以人類的利益來作為外在事物價值的衡量,這種主客二分的區分對自然生命共同體-包含人及其所居住的地球以及人類肉身的存在是不公平的,莫特曼認為人類的權利共同體必須為其他生物的權利與地球的權利敞開大門,特別是將它納入地球普遍性的生命法當中,他使用「創造的尊嚴」來作為其他生物及地球的自然權利的根源。莫特曼认为,现代的人类中心论,也就是将人类以外的物均视为没有权利的客体,以人类的利益来作为外在事物价值的衡量,这种主客二分的区分对自然生命共同体-包含人及其所居住的地球以及人类肉身的存在是不公平的,莫特曼认为人类的权利共同体必须为其他生物的权利与地球的权利敞开大门,特别是将它纳入地球普遍性的生命法当中,他使用「创造的尊严」来作为其他生物及地球的自然权利的根源。在過去的猶太-基督教所強調人是上帝的形像中,認為強調的並非完全的真理, 他進一步引用詩篇104 篇來說明,身為創造者肖像的人以創造者的愛來愛所有的受造伙伴,否則,人不是創造者的肖像,而是造物者及憐愛眾生之主的扭曲畫像。在过去的犹太-基督教所强调人是上帝的形像中,认为强调的并非完全的真理,他进一步引用诗篇104篇来说明,身为创造者肖像的人以创造者的爱来爱所有的受造伙伴,否则,人不是创造者的肖像,而是造物者及怜爱众生之主的扭曲画像。 在舊約的傳統中,安息日意味著在人類權利團體之外還有一個範圍更大的權利團體(屬於大地及人類),人若藐視「大地安息」的權利的,必然將危及自己的下一代及人類的繼續生存。在旧约的传统中,安息日意味着在人类权利团体之外还有一个范围更大的权利团体(属于大地及人类),人若藐视「大地安息」的权利的,必然将危及自己的下一代及人类的继续生存。F. 人權議題中的世界性宗教 F.人权议题中的世界性宗教莫特曼在這裡主張世界上的各大宗教都有義務與責任將自己整合到世界的生存環境及權利團體中,並且為了真理的普遍性而願意放棄他們個別對絕對性的要求。莫特曼在这里主张世界上的各大宗教都有义务与责任将自己整合到世界的生存环境及权利团体中,并且为了真理的普遍性而愿意放弃他们个别对绝对性的要求。 這表示各宗教必須學習將宗教自由當成人權來尊重,並發展對話,而且各宗教必須遵守人權、人類權及自然權的基本要求,在面對這些現代社會中所產生的生態性問題時,「進步與均衡之間的平衡、人類歷史與地球的自然間的一致、人與自然間的統一等重大問題乃是攸關存亡的旨趣。」。这表示各宗教必须学习将宗教自由当成人权来尊重,并发展对话,而且各宗教必须遵守人权、人类权及自然权的基本要求,在面对这些现代社会中所产生的生态性问题时,「进步与均衡之间的平衡、人类历史与地球的自然间的一致、人与自然间的统一等重大问题乃是攸关存亡的旨趣。」。 莫特曼在這裡將宗教對話的意義賦予對人類全體生存環境的意義,使得宗教對話呈現了更豐富的意境。莫特曼在这里将宗教对话的意义赋予对人类全体生存环境的意义,使得宗教对话呈现了更丰富的意境。在寫這篇文章之前,莫特曼已經完成了他大部分的專論性著作,他對於自己神學的架構與原則,已經進入一種成熟而完整的階段,當他在談人權的時候,將人權擺放在一種生態性的創造論中,而此生態的創造論的發展又和莫特曼自己的終末的盼望與對三一上帝團契的理解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他將人權朝向人與所有受造物與大自然的團契的方向發展。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莫特曼已经完成了他大部分的专论性著作,他对于自己神学的架构与原则,已经进入一种成熟而完整的阶段,当他在谈人权的时候,将人权摆放在一种生态性的创造论中,而此生态的创造论的发展又和莫特曼自己的终末的盼望与对三一上帝团契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将人权朝向人与所有受造物与大自然的团契的方向发展。 在莫特曼看來人權議題與生態危機是不可分的,正是人將過去人類中心論的謬誤,使得地球的生態產生極大的威脅,也使得人類的生存面臨重要的危機,莫特曼將人重新擺放在上帝的創造當中的一份子來看,轉而朝向「宇宙中心論」,來匡正或轉化這種偏向,因此,此篇文章的許多論點,受《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很大的影響,在《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一書當中,面對生態的危機,發展了生態的創造論,強調上帝的創造是「最初的創造、歷史中的創造及終結時的創造」,「起初的創造從自然開始,以人類告終。末世的創造把這個順序顛倒過來,他是從人類的解放開始,以自然的拯救結束。」在莫特曼看来人权议题与生态危机是不可分的,正是人将过去人类中心论的谬误,使得地球的生态产生极大的威胁,也使得人类的生存面临重要的危机,莫特曼将人重新摆放在上帝的创造当中的一份子来看,转而朝向「宇宙中心论」,来匡正或转化这种偏向,因此,此篇文章的许多论点,受《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很大的影响,在《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一书当中,面对生态的危机,发展了生态的创造论,强调上帝的创造是「最初的创造、历史中的创造及终结时的创造」,「起初的创造从自然开始,以人类告终。末世的创造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他是从人类的解放开始,以自然的拯救结束。」這種翹首仰望末世的創造論,是以「所有地上的被造物都將要被上帝所拯救與更新」的盼望所帶領的,因此,莫特曼在論及人權的議題時,所注意的不單是人的「權利」的問題,而是看見同為受造物生態系統的平衡關係,單單強調人權,而人在「人類中心論」的觀念下,又是受造物當中最有能力使用工具宰制其他受造物與自然的受造物,只會破壞整個世界(受造物)的平衡,而使得所有受造物一同受害,並可能使人類走上滅亡之路。这种翘首仰望末世的创造论,是以「所有地上的被造物都将要被上帝所拯救与更新」的盼望所带领的,因此,莫特曼在论及人权的议题时,所注意的不单是人的「权利」的问题,而是看见同为受造物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单单强调人权,而人在「人类中心论」的观念下,又是受造物当中最有能力使用工具宰制其他受造物与自然的受造物,只会破坏整个世界(受造物)的平衡,而使得所有受造物一同受害,并可能使人类走上灭亡之路。 如果我們正如莫特曼那樣盼望著「那個將來臨的上帝」、那位說「看哪! 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啟21:1-5a )的上帝,那麼作為上帝形象代表的人,期待上帝介入這個世界、更新這個世界,我們的實踐便應是一種Anticipation 式的,一種朝向超越性未來的現世實踐,生態性的人權觀,正是人權議題中這種盼望的展現。如果我们正如莫特曼那样盼望着「那个将来临的上帝」、那位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21:1-5a )的上帝,那么作为上帝形象代表的人,期待上帝介入这个世界、更新这个世界,我们的实践便应是一种Anticipation式的,一种朝向超越性未来的现世实践,生态性的人权观,正是人权议题中这种盼望的展现。Ⅲ.在台灣的處境與現況 台灣長期處於外來政權統治的情況下,使得台灣成為被外來政權的獲取利益之地,光復之後,整個台灣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的社會目標,隨著世界科技進展的狀況下,土地所受到的剝削是日益加重,環境與土地的大量開發,引進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業,原本以農業為主的台灣一下子轉向加工出口的商業形態,再轉向目前的高科技代工,台灣的確在經濟的成長上面,有了令人寡目相看的成果,然而自然環境與經濟的環境卻是傷痕累累。台湾长期处于外来政权统治的情况下,使得台湾成为被外来政权的获取利益之地,光复之后,整个台湾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的社会目标,随着世界科技进展的状况下,土地所受到的剥削是日益加重,环境与土地的大量开发,引进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台湾一下子转向加工出口的商业形态,再转向目前的高科技代工,台湾的确在经济的成长上面,有了令人寡目相看的成果,然而自然环境与经济的环境却是伤痕累累。台灣社會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快速的經歷了一系列巨大社會變動。台湾社会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快速的经历了一系列巨大社会变动。 在政治上經歷了光復、228 事件、美麗島事件、解嚴、政權第一次轉移等。在政治上经历了光复、228事件、美丽岛事件、解严、政权第一次转移等。 在經濟上從傳統的農業轉向科技農業、加工出口貿易的商業到高科技代工高獲利工商業。在经济上从传统的农业转向科技农业、加工出口贸易的商业到高科技代工高获利工商业。 迅速的變動,島上的人民承受了快速轉變時代的巨大壓力,上一代辛苦的追求經濟的穩定與下ㄧ代享受上一代經營的成果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由於上一代追求經濟的過程中,已經犧牲了台灣這個蕞爾小島的許多資源及未來,加上政治上仍然存在一個巨大的戰爭陰影,這一代與下一代的生活方式,轉變以享樂主義來回應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迅速的变动,岛上的人民承受了快速转变时代的巨大压力,上一代辛苦的追求经济的稳定与下ㄧ代享受上一代经营的成果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由于上一代追求经济的过程中,已经牺牲了台湾这个蕞尔小岛的许多资源及未来,加上政治上仍然存在一个巨大的战争阴影,这一代与下一代的生活方式,转变以享乐主义来回应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生活方式迅速的轉變與更迭,似乎使得人與人相互的瞭解與接近,變得十分困難,人與人、上一代與下一代、人與自然都是疏離的狀態。生活方式迅速的转变与更迭,似乎使得人与人相互的了解与接近,变得十分困难,人与人、上一代与下一代、人与自然都是疏离的状态。A. 228事件與白色恐怖的陰影 A. 228事件与白色恐怖的阴影關於228 事件的重視,是這幾年的事情,過去威權統治時代以各種專制的手段對異己進行打壓、分化與控制的手段,造成了統治者(政府)與被統治者(人民)、本省與外省族群的彼此不信任,解嚴之後,人民對於政府仍然有高度的不信任感,不斷的要求改革,到了李登輝時代,對於情治系統的操控,仍然是服務於執政者打壓異己的工具,改革與白色恐怖,仍然是不可動搖的現況。关于228事件的重视,是这几年的事情,过去威权统治时代以各种专制的手段对异己进行打压、分化与控制的手段,造成了统治者(政府)与被统治者(人民)、本省与外省族群的彼此不信任,解严之后,人民对于政府仍然有高度的不信任感,不断的要求改革,到了李登辉时代,对于情治系统的操控,仍然是服务于执政者打压异己的工具,改革与白色恐怖,仍然是不可动摇的现况。B. 重視經濟發展而嚴重忽視環境生態的保護 B.重视经济发展而严重忽视环境生态的保护「核四」、水土保持與土石流由於經濟的轉向,配合產業的需求而產生的能源政策,使得台灣長期的需要大量的能源,從過去煉鋼、練鋁的高耗能產業,到現在的高科技電子產業,均需要大量的能源與資源(電與水),追求財富的價值觀,財團大量的開發土地,農民必須捨棄傳統農業而栽種低植被的高經濟作物,如茶、檳榔等,造成環境的嚴重破壞, 在921 地震之後,將原有的環境問題一一暴露出來,土石流大量的增加,人民被迫流離失所,都是這種只注意經濟發展(包含了國家的經濟,與家庭個人財富的追求),而忽略生存環境的結果。 「核四」、水土保持与土石流由于经济的转向,配合产业的需求而产生的能源政策,使得台湾长期的需要大量的能源,从过去炼钢、练铝的高耗能产业,到现在的高科技电子产业,均需要大量的能源与资源(电与水),追求财富的价值观,财团大量的开发土地,农民必须舍弃传统农业而栽种低植被的高经济作物,如茶、槟榔等,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在921地震之后,将原有的环境问题一一暴露出来,土石流大量的增加,人民被迫流离失所,都是这种只注意经济发展(包含了国家的经济,与家庭个人财富的追求),而忽略生存环境的结果。C. 司法體制的不公義刑求嫌疑人以求得定罪自白 C.司法体制的不公义刑求嫌疑人以求得定罪自白過去司法體制淪於打擊異己的工具,而檢警的辦案技巧與能力並未跟著台灣科技發展的腳步,對於弱勢者採取「高犯罪危險群」的歧視態度,對嫌疑人使用過時的辦案方法-刑求,以取得定罪的自白,扭曲人性也使得司法制度成為不公義的制度。过去司法体制沦于打击异己的工具,而检警的办案技巧与能力并未跟着台湾科技发展的脚步,对于弱势者采取「高犯罪危险群」的歧视态度,对嫌疑人使用过时的办案方法-刑求,以取得定罪的自白,扭曲人性也使得司法制度成为不公义的制度。 不尊重人,是我們的社會普遍的態度,司法反映的是社會意志的展現,決不只是少數警察或司法人員的問題,而是整個司法體制與社會的問題。不尊重人,是我们的社会普遍的态度,司法反映的是社会意志的展现,决不只是少数警察或司法人员的问题,而是整个司法体制与社会的问题。D. 金融體制與黑金問題 D.金融体制与黑金问题為了確保政權,政黨使用國家的資源與優勢,與地方勢力和利益團體掛鉤,以贏得選舉優勢,贏得選舉之後,再利用職權,從各種採購與工程款項當中,使用不法的手段,獲取利益,使得整個金融體制都陷入高倍數財務槓桿操作的高風險狀態,並且透過不法的暴力,來維護利益,造成黑金的複雜體系,滾雪球似的將整個社會帶入惡性的循環當中。为了确保政权,政党使用国家的资源与优势,与地方势力和利益团体挂钩,以赢得选举优势,赢得选举之后,再利用职权,从各种采购与工程款项当中,使用不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使得整个金融体制都陷入高倍数财务杠杆操作的高风险状态,并且透过不法的暴力,来维护利益,造成黑金的复杂体系,滚雪球似的将整个社会带入恶性的循环当中。E.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特殊關係 E.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中國政權不斷的使用文字攻勢與武力威嚇,企圖干擾台灣的內政,並使用統一,作為不尊重台灣人民的合法藉口,造成了島內的嚴重矛盾,到底該為了安全放棄尊嚴,還是該為了尊嚴勇於面對威脅。中国政权不断的使用文字攻势与武力威吓,企图干扰台湾的内政,并使用统一,作为不尊重台湾人民的合法借口,造成了岛内的严重矛盾,到底该为了安全放弃尊严,还是该为了尊严勇于面对威胁。Ⅳ.莫特曼「人權觀」在台灣的應用A. 經濟性人權的追求 A.经济性人权的追求經濟上的不公義,使得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趨勢越來越嚴重,人們在各種資訊上都不如特權階級,不論貸款、理財、投資,都有大量未公開的資訊掌握在特殊人群手中,黑金問題的解決,是我們追求經濟性人權的第一步,其次是福利性政策的全面性思考,公領域與私領域的責任與平衡需要被公開的討論與釐清。经济上的不公义,使得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人们在各种资讯上都不如特权阶级,不论贷款、理财、投资,都有大量未公开的资讯掌握在特殊人群手中,黑金问题的解决,是我们追求经济性人权的第一步,其次是福利性政策的全面性思考,公领域与私领域的责任与平衡需要被公开的讨论与厘清。B. 社會性人權 B.社会性人权在台灣從威權體制中才剛剛出來,逐步踏上民主之路,對於各人性的一般性人權,都還有許多的不足,社會上仍然有許多不公義現象,對原住民種族的歧視,對勞工階級的歧視、對於第三世界外國人的歧視,對於女性的歧視……許多的以自己的群體優先的意識,讓歧視充斥著這個社會,我們必須努力的扭轉這種關係,以生態性的觀點來說,彼此越不能相互接納融合,將來要付出的代價就越高。在台湾从威权体制中才刚刚出来,逐步踏上民主之路,对于各人性的一般性人权,都还有许多的不足,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不公义现象,对原住民种族的歧视,对劳工阶级的歧视、对于第三世界外国人的歧视,对于女性的歧视……许多的以自己的群体优先的意识,让歧视充斥着这个社会,我们必须努力的扭转这种关系,以生态性的观点来说,彼此越不能相互接纳融合,将来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C. 世代與世代之間的和好與共存 C.世代与世代之间的和好与共存在這一代人身上,正如莫特曼所提醒的,我們不當將後代子孫的財富消耗殆盡,不論是能源也好、環境的保護也好,甚至包括了政府不斷升高的預算赤字,都代表了我們的子孫,必須背負比我們更沈重的債務,特別在核能電廠的建設上面,由於核能的原料鈾,是半衰期長達數十萬年的材料,至今我們對於核廢料的處理,只能「等」,這種只求現代用電的便利,而將後代子孫來承擔我們的享受,將會破壞我們代與代間的關係。在这一代人身上,正如莫特曼所提醒的,我们不当将后代子孙的财富消耗殆尽,不论是能源也好、环境的保护也好,甚至包括了政府不断升高的预算赤字,都代表了我们的子孙,必须背负比我们更沉重的债务,特别在核能电厂的建设上面,由于核能的原料铀,是半衰期长达数十万年的材料,至今我们对于核废料的处理,只能「等」,这种只求现代用电的便利,而将后代子孙来承担我们的享受,将会破坏我们代与代间的关系。D. 基督教與台灣的宗教如何共同視台灣為生命共同體而奮鬥在中國的武力威脅下,台灣的各個宗教,應該更有空間面對一個共同的未來,如何在彼此尊重的狀態下,(特別是基督教常常欲以邪靈、撒但來稱呼其他宗教)共同為我們所居住、所愛的台灣共同努力,不論是在環境保護的議題上、政治的議題上,甚至對土地的認同與族群的融合上面,做多方面的合作。 D.基督教与台湾的宗教如何共同视台湾为生命共同体而奋斗在中国的武力威胁下,台湾的各个宗教,应该更有空间面对一个共同的未来,如何在彼此尊重的状态下,(特别是基督教常常欲以邪灵、撒但来称呼其他宗教)共同为我们所居住、所爱的台湾共同努力,不论是在环境保护的议题上、政治的议题上,甚至对土地的认同与族群的融合上面,做多方面的合作。參考書目:参考书目:莫特曼,《耶穌基督-我們的兄弟,世界的救主》,王成章編,台北:台灣神學院,1996。莫特曼,《耶稣基督-我们的兄弟,世界的救主》,王成章编,台北:台湾神学院,1996。莫特曼,《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隗仁蓮等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莫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隗仁莲等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莫特曼, 《俗世中的上帝》, 曾念粵譯,台北:雅歌出版社,1999。莫特曼, 《俗世中的上帝》,曾念粤译,台北:雅歌出版社,1999。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参加三联活动买的,比较划算,品相好
  •     质量好,送货快,物有所值
  •     搞活动买的,囤着,慢慢看。
  •     乱来。晚年的三一与上帝国好一些
  •     为了了解宗教。。。
  •     在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用生态学对神学加以阐释。那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是如怀特所指的《圣经》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吗 ?可能说到底这都是人类的原罪在作祟吧。
  •     是为凑单买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