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纯粹理性批判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60-3-1
ISBN:9787100017275
作者:康德
页数:583页

章节摘录

  (前一原理已证明时间中继续之一切现象,皆仅变化,即常住之实体所有种种规定之继续的存在及不存在;故实体继其不存在而起之存在,或继其存在而起之不存在,皆为不能容许者:易言之,实体自身并无生灭。顾尚别有表现此原理之方法,即现象之一切变易(继续)皆仅变化。而实体之生灭,则非实体之变化,盖因变化之概念,以具有两种相反规定而存在,因而视为常住的之同一主体为前提者。吾人即预行提示此点,即以此种见解进入于此第二类推之证明。)  我知觉现象相互继起,易言之,知觉某一时间之事物状态,其相反状态在前一时间中。如是我实联结二种知觉在时间中。顾联结非纯然感官及直观之功用,乃想象力之综合能力之所产,此想象力乃就时间关系以规定内感者。但想象力能以二种方法联结此二种状态,即在时间中或甲在乙先,或乙在甲先。盖时间自身乃不能知觉之者,故孰在先孰在后,不能由其与时间相关经验的规定之于对象中。我仅意识我之想象力设置一状态在先,别一状态在后,并非对象中一状态先于别一状态也。易言之,互相继起之“现象之客观的关系”,不能由纯然知觉决定之。欲使此种关系使人知为确定不易,则两状态间之关系,何者必在先,何者必在后,不能置之于相反关系中云云,必须思维为由此必然确定其如是者。但伴随有“综合的统一之必然性”之概念,仅能为存于悟性中之纯粹概念,而非在知觉中者;在此事例中,此概念乃因果关系之概念,前者决定后者在时间中为其结果:非仅在想象力中所能见及(或绝不能知觉之者)之继续。

内容概要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Andreas  1.生平概述1  伊曼努尔·康德墓碑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9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书籍目录

梵罗拉美之倍科:大革新序文
与国务大臣男爵瑞特立芝书
第一版序文
第二版序文
导言
一 纯粹知识与经验的知识之区别
二 吾人具有某种先天的知识,乃至常识亦绝未缺乏此类知识
三 哲学须有一种规定先天的知识之可能性、原理及其范围之学问
四 分析的判断与综合的判断之区别
五 理性之一切理论的学问皆包含有先天的综合判断而以之为原理
六 纯粹理性之概要问题
七 名为“纯粹理性批判”之一种特殊学问之理念及区分
一 先验原理论
第一部 先验感性论
导言
第一节 空间
第二节 时间
先验感性论之全部要点
第二部 先验逻辑
导言 先验逻辑之理念
一 泛论逻辑
二 先验逻辑
三 普泛逻辑区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
四 先验逻辑区分为先验分析论与先验辩证论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
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
第一章 发见一切纯粹悟性概念之途径
第一节 悟性之逻辑的运用
第二节 悟性在判断中之逻辑机能
第三节 纯粹悟性概念即范畴
第二章 纯粹悟性概念之演绎
第一节 先验的演绎之原理
转移至“范畴之先验的演绎”之途程
第二节 纯粹悟性概念之先验的演绎
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
导言 泛论先验的判断力
第一章 纯粹悟性概念之图型说
第二章 纯粹悟性之原理体系
第一节 一切分析判断之最高原理
第二节 一切综合判断之最高原理
第三节 纯粹悟性所有一切综合原理之体系的叙述
一 直观之公理
二 知觉之预测
三 经验之类推
甲、第一类推实体永恒性之原理
乙、第二类推依据因果律,时间中继续之原理
丙、第三类推依据交相作用或共同相处之法则之共在原理
四 普泛所谓经验的思维之公准
驳斥观念论
原理体系之全部要点
第三章 一切普泛所谓对象区分为现象与本体之根据
附录 反省概念之歧义
关于反省概念之歧义附注
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
导言
一 先验的幻相
二 纯粹理性为先验的幻相之所在处
甲、论理性
乙、理性之逻辑的使用
丙、理性之纯粹使用
第一卷 纯粹理性之概念
第一节 泛论理念
第二节 先验的理念
第三节 先验的理念之体系
第二卷 纯粹理性之辩证的推理
第一章 纯粹理性之误谬推理
驳斥孟但森(Mendelssohn)心灵永存之证明
关于解决心理学的误谬推理之结论
关于自合理心理学转移至宇宙论概言
第一误谬推理
第二误谬推理
第三误谬推理
第四误谬推理
就此等误谬推理以论纯粹心理学之全体
第二章 纯粹理性之二律背驰
第一节 宇宙论所有理念之体系
第二节 纯粹理性之背驰论
第一种二律背驰
第二种二律背驰
第三种二律背驰
第四种二律背驰
第三节 理性在此等矛盾中之实际利害关系
第四节 纯粹理性所有之先验问题、其解决之绝对必然性
第五节 四种先验的理念中所有宇宙论的问题之怀疑的论究
第六节 先验的观念论为解决宇宙论的辩证论之关键
第七节 批判的解决理性之宇宙论的自相矛盾
第八节 适用于宇宙论的理念之“纯粹理性之统制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分为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两部分,涉及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先验辨证论等内容。

图书封面


 纯粹理性批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正如序中所说的那样这绝不是一本适合于常人阅读的书它完全具备逻辑上的明晰以及周密但是在感性上的明晰则无能为力所以读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批判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讲是译者在体会作者这样的写作意图以后翻译出这样的作品书本身是划时代的巨著有时候放弃成见通过艰涩的文字去跟随译者理解原著的脚步才能体会作品的伟大
  •     康德的认识论哲学主要就是为了回答先天综合判断如此可能,为此他把判断做了先天与后天、分析与综合的分类,下面我们就来对这样的判断分类做一个探讨。所谓先天判断,就是其真值不依赖于经验的判断,比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而后天判断则是真值需要经验检验的判断,比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所谓分析判断,是指逻辑主词直接蕴含逻辑谓词的判断,比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而综合判断则是逻辑主词不直接蕴含逻辑谓词的判断,比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先天与后天判断的区别在于判断是否普遍有效,而分析与综合判断的区别在与判断的真值是否独立。乍一看,先天判断一般都是分析的,后天判断一般都是综合的。但康德指出,先天综合判断同样的存在的,比如数学命题“7+5=12”,其真值不依赖于具体经验,因此是先天的,但逻辑主词“7+5”中并不蕴含谓词“12”,比如要通过直观计算(数手指),才能够得到最后的结果。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数学命题要比纯逻辑推理弱一些,因此它还依赖于直观。此外,像“凡是皆有原因“这样的哲学命题,对于经验是普遍有效的,但真值却不能通过纯粹逻辑得到,因此也是先天综合判断的例子。有人也许会说,既然有先天综合判断,是不是还有后天分析判断呢?对此,康德似乎没有肯定的答复,但个人觉得后天分析判断还是存在,下面就给出一类系统的例子。这里我们主要考虑是专名,专名主要是实指对象的,其定义常常来自于其典型历史,这个典型历史无疑是处在经验之中的,这就为后天分析判断提供了可能。比如“牛顿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这就是可以被视为是后天分析判断,牛顿之所以闻名,正是因为他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因此这个判断就可以视为分析的,但牛顿提出牛顿三大定律这个事件是发生在经验之中的,因此它又后天的。值得注意的是,“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个判断尽管真值不依赖于经验,但却是有着经验内容的,因此就有必要把它和纯逻辑判断区别开来。这里Strongart教授尝试提出经验判断与先验判断的概念,所谓经验判断就是内容依赖于经验的判断,比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就是经验判断;所谓先验判断则是内容与经验无关的判断,比如纯逻辑判断“p→(q→p)”.后天判断的真值需要经验检验,因此一定就是经验判断。但对于先天分析判断而言,既可能是经验的,比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也可能是先验的,比如“p→(q→p)”. 而对于先天判断而言,其真值不依赖于经验,假若包含着经验内容的话,就必须依靠逻辑来抵消经验对于真值的影响,因此其逻辑主词就会蕴含逻辑谓词构成分析判断,因此先天综合判断一定不包含经验内容,换句话说它一定是先验判断。思考题(难):试对本文中经验的范围进行讨论,并考察范围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各种判断的类型。
  •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译]蓝公武2006年1月12日,“我已把哲学当成此生最大的意义”写在扉页上。书签停在第305页,2011年5月21日重读并整理笔记如下。绝大部分文字并非原译文,而是对原有文字的理解后得到,仅为了方便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第一版序文玄学:超越经验的原理(此书断言要解决一切玄学问题的关键)才是一切学问中唯一的学问。先天的:皆要求被视为绝对必然的。纯粹理性之二律背驰,(左)正面,(右)反面。--------------------------第二版序文逻辑学唯一的职能在于对一切思维(不问先天或经验,偶然或自然)的方式的规律做详密说明和严格证明。理性对于来自自然的部分必须以将它自身置于自然中作为指导,也就是说理性关于经验对象的思维判断是需要把理性自身放到它在经验问题的本应有的位置上去把握问题,既不能忽略对象,也不能违背它自身的原理。玄学,是完全孤立于经验之外的思辩理性的学问,在玄学中,理性仅受制于它自身的原理(只依据概念)。对象之所以能被我们感官是因为这种所被感官的对象与我们直观能力的性质是符合的,而不是因为我们的直观与此对象的性质符合。也就是说我们感知到的客观对象事实上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客观,我们也不可能感知到绝对意义上的客观对象,因为感知本身是我们认知的内在属性,没有我们作为感知的主体,则被感官的对象作为一种感官层面才能出现的现象也就不复存在,这与对象是否脱离我们的感知而事实的存在并无关系。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直观的方式,所以它也是那些被视为现象的事物之所以能存在而唯一依附的条件。--------------------------导言一切知识虽然都来自经验,但这并不是因为一切知识都仅因为经验而有,而是因为我们自身还有获得知识的天然的能力,是这种能力与经验的相互结合才使我们有了知识。“先天的”是指并非由经验直接得到,而是借经验,实则来自经验背后普遍的规律得到。先天的知识不参杂经验的事物的,就叫“纯粹的”,如果参杂了经验的事物,则虽为先天的,但也不是纯粹的。纯粹先天的判断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严格的普遍性。经验之所以不能被视为第一原理,在于经验本身是偶然的,如果它依据的原理也是偶然的,那么这种原理就不能保证它自身的正确性。A(S)+V+B(O)作为一个判断:A包含B时,是分析判断(相同概念之下的说明的判断);A不包含B时,是综合判断(论及某一概念外的另一不同的概念的扩大的判断)。经验本身是直观的综合的连结(接,或理解为连接与结合),经验判断就它本身来说都是综合的判断。人们先天的思辩知识最后所依据的必然是综合的即扩大的原理,分析的判断虽重要且必须,但仅是为了让综合判断的概念变得明晰时才是重要且必须的。玄学的任务不在于分析先天自行构成的概念,而是要扩大我们先天的知识。数学的判断都是综合判断,它的推理虽然能依据矛盾律进行,但它的基本命题并不是这样。综合的命题自身绝不能由矛盾律认知它,只有借助直观,综合才有可能进行。纯粹几何学中,B(O)不是在概念自身中思维而得到的,而是直观中得到的。休谟断言因果关联(principium causalitatis)这样的先天综合命题是不可能的,但康德认为他的这种断言是错的,而且其断言的结果只会导致玄学的完全崩溃,而且在康德看来此玄学就是纯粹哲学的全部。康德写本书的关键就是为了回应休谟,他要证明先天的综合判断何以可能,他认为这个问题能不能被确证关系到整个纯粹哲学的根基,倘若不能确证,则纯粹哲学实际上就没有再继续存在的必要了,由此也可见本书在整个纯粹哲学的问题上有多么生死攸关的利害关系。但由此也可推想,要切实的弄清楚哲学史上的这次斗争光看康德的一面之词是不够的,回过头去看看休谟说了什么也同样重要。玄学因为已经实际存在,所以即使不被视为学问,也可以被视为自然倾向(metaphysical naturalis)。但仅将之视为自然倾向是不够的,理性作为人们自身内在普遍的存在,它对于自身的呈现和反问的思索,要么导致知识,要么导致独断,或独断的某种极端形式:怀疑论。(原文认为怀疑论与独断相反,但我认为怀疑恰是独断的一种极端表现。)纯粹理性批判作为一种特殊学问的概念,这里的理性是指提供“先天的知识之原理”的能力。所以它是我们赖以绝对先天的能知任何事物的原理。先验哲学是一种仅与我们认知对象的先天方法相关,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的知识体系,但它并不等同纯粹理性批判。感性始属于先验哲学。2011-07-04 15:17:57 31回应 第2页--------------------------第一部 先验感性论直观(Anschauung):在知识中,直接与对象相关,用以作为一切思维的质料。感性:人因对象的刺激而接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直观由感性而产生,通过悟性被思维,且因悟性产生概念。一切思维因其自身性质(原文写成性格是说不通的)最后必与直观相关,对于人来说,也就是与我们的感性相关,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式能让人接受对象。感觉(Empfindung):在人可感的范围内,对象作用于感(受)性的结果。经验的直观: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现象:泛称在经验的直观中的对象。现象中的质料(Materie):现象中与感觉对应的东西。现象的方式(Form):整理现象中的杂多,将它们归置入某种关系中。整理和设定感觉的不是感觉自身,现象的质料虽然是后天的,但现象的方式是先天的。纯粹的:表象中绝无感觉的成分。纯粹直观:先天存在于心(认知能力)中的感性直观的纯粹方式,包括广延与形体(此二者既非悟性思维又非感觉)(广延毋庸置疑,但形体是否是的我尚存疑)。先验感性论(transcendental aesthetic):关于一切先天的感性原理的学问。有两种感性直观的纯粹方式作为先天的知识的原理:空间与时间。--------------------------第一节 空间外感:心的属性之一,表现对象是我们自身之外的事物,且一切对象都在空间中被表现。内感:心的另一属性,时间是内感的方式,对心内部的一切事物的规定都要在时间关系中被表现。空间不被内感所直观,时间不被外感所直观。阐明(expositio):让概念有一个明显清晰的表象。玄学的阐明:除了一般阐明的含义,还包含展示概念为先天的。空间概念的玄学的阐明:1、空间不是来自外来经验,外来经验却需要通过我们本身具有的空间感来体现。2、我们可想象不包含对象的空间(比如虚空),但不能想象连空间都没有的外来经验,所以空间是外来现象所必需依附的先天的表象。3、空间是一种纯粹直观的概念,且就这概念来说空间只有一个,无论我们在空间的内部作何种限制的分割,但总的来说这个空间是我们人类普遍而必然的先天直观。4、空间本身作为表象是先天的直观,而不是概念。只有在空间之中我们才能思维同时存在的无限表象。先验的阐明:说明某一概念是“其他先天的综合知识的可能性通过它才能被理解”的原理。(1)这种先天的综合知识起始时来自概念,(2)只有先假定有能说明这一概念的方法,这种知识才是可能的。纯粹概念不能到到超越概念之外的命题(见几何学),既不能用经验判断,也不能从任何经验的判断得到。空间作为一种直观表象只在主观中作为主观方式的性质,由此我们才能被对象所刺激,得到对象的直接表象(即对象的直观),所以它的存在,是一种人所共有的外感的方式。(空间概念的先验的阐明)综上所述可得结论:空间不能表现物自身的性质,而物也不能先于空间的存在而被我们直观,所以物不能先天的被直观。物之所以为物是因为它能被我们先天就有的感知性质所感受,而空间也因为它本身能受到物的刺激而将之表现,才有了空间表象的表现的意义。我们不能把人本身先天的感性的原理理解为事物必需要符合它才能切实存在的条件,而只能理解为物的现象之所以能存在的条件。2011-07-04 15:17:57 1回应 第3页--------------------------第二节 时间时间概念的玄学阐明:1、只有在时间存在的前提下,我们内在的那些事物才能在同一时间中或不同时间中存在。2、现象的现实性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存在,一切现象都可以被去除,但时间本身却不能被去除。3、种种时间都是继续的,而不是同时的。种种空间都是同时的,而不是继续的。(我认为在这里加上“种种”是不恰当的,因为就先验的层面说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先验感性直观都是唯一性存在,不会因为它附加在种种经验的对象上而成为“种种”。)4、种种时间是同一个时间的部分,时间是只能通过单一的对象使我们产生表象的直观。“种种时间不能同时存在”这个命题是综合的,不是仅从概念而来的,而是直接存在在时间直观和时间表象中。(联系上面的疑问,我认为这个种种时间确实是因为经验对象的不同而被分割的时间,而它这里所对应的意思可能是:虽然我们知道有些事物的发生时间可以是同时的,客观上说。但是从我们的内感角度看,不同的对象在被我们的内感所表现时并不能同时存在,在我们内感中的时间是唯一而且不止息的,我们内感的时间与事物客观发生的时间并不吻合,也不是同一所指。此问题存疑)5、时间就它的性质来说是无限的。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时间能使人理解变化之所以可能,使人理解什么事物既可以有又可以无(时间中的彼此继起),能说明运动之所以可能。综上可得:时间其实本不存在,它也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只是人在主观中获得直观的必备条件。时间只是内感的方式,是人能直观自己内在状态的方式。时间是一种现象先天的方式的条件。空间作为一切外在现象的纯粹方式,只能用于外部的现象的先天条件。但是表象不论有无外部对象,它本身是人内心的属性,从而也就属于人内在的状态,因此也就要被时间所规定,所以时间相对于空间来说,才是一切现象的先天的条件。时间之所以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是因为时间只有在关于现象的情况下才具有客观的效力,而现象实际上是我们感官对象的产物,而离开主观,时间根本不存在。(我可以补充一点,离开主观而还有可能存在的只有物自身,而这种物自身根本不能被我们感知,所以就我们所能感知的来说只有现象,而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客观,所以我们也无从判断物自身是否存在。我们通常所谓客观只是外部经验对象在主观中激发的现象,而它之所以是外部的,是因为它被我们空间的直观所规定。)凡是与时间条件不符合的对象,决不能在经验中被我们感知。先验感性论,只包含时间空间两点要素,不包含其它。运动物本身不在空间中,而只是通过经验在空间这种直观中被发现的现象。变化也不在时间中,因为时间本身并不变化,变化只通过经验在时间直观中的一种现象。(所以运动和变化都不能被包含在先验感性论中。)--------------------------先验感性论的要点人类的一切直观,都只是现象的表象。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知觉这些对象的形象的纯粹方式,感觉是它的质料。莱布尼兹和完尔夫(Leibnitz-Wolfian)的哲学认为感性事物与悟性事物之间的差别只是逻辑的差别。但康德认为这种差别是先验的差别,而不只是两者的逻辑方式的差别。自我意识(统觉)是“我”的单纯表象。现象不同于幻象,这种区分只能依据我们判断客观实在性的两种表象方式,即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脱离对象与主观的关系而判断事物,就可导致幻象的产生。空间时间中的直观形象不一定只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中,这种直观形象是由来的(intuitus derivativus)而不是本源的(intuitus originarius),也就不是智性的直观。先天的综合判断何以可能?——此类基于直观的判断,决不能推广到感官对象之外,只能在对与可能的经验对象才适用。2011-07-04 15:17:57 10回应 第4页第二部 先验逻辑知识源于两种能力:接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从表象能知道对象的能力(产生概念的能力),也就是对象的授予和被思维构成了知识,所以直观和概念是知识的两个要素(概念与直观要相对应,且二者皆有纯粹和经验之分)。悟性:心由自身产生表象的能力(即知识的自发性)。区别于感性(心在被刺激的情况下受容表象的能力)悟性:使人能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感性使对象能被我们所知觉,悟性能使对象被我们所思维。感性规律(感性论);悟性规律(逻辑,又分为普遍的和特殊的)。*特殊逻辑(悟性特殊运用的逻辑)包含“关于某种对象的正确思维”的规律,也就是说某对象如何能被正确的思维,这思维背后的原理或者依据。*普泛逻辑(分析与辩证)分为纯粹与应用两种。**纯粹逻辑只研究先天的原理,它正是悟性与理性的法规(Kanon)。**应用逻辑是关于主观经验条件下使用悟性规律的普泛逻辑。它仅为了清滤常识。不是一切先天知识都是先验的,只有这种表象不依赖于经验而能被纯粹先天的使用或先天的可能,这些所赖以的基础,才被称为先验的。先验的逻辑:悟性与理性的法则先天与对象相关的范围内,关于我们纯然先天的思维对象的知识的起源、范围及客观效力的学说。真理:知识与其对象一致。虚伪:知识与对象不相一致,而仅适用部分对象有效。康德的意思是涉及经验内容中,没有真理的标准可以被适用(因为经验的繁杂对象与真理的性质自相矛盾),而只有在先验的知识中,我们有而且必须提供出真理的标准。以逻辑进行检验的只能关乎方式,而不能判断内容。辩证法(Dialektik):用于机官的普泛逻辑。(我推测“机官”就是人赖以获得思考的那种东西,与我们赖以获得感觉的东西相对应。)幻相逻辑(Logik des Scheins):模拟逻辑的严密方式,掩盖其空疏的主张的一种伪辩技术。普泛逻辑若被视为机官则常为幻相逻辑,即辩证的。用逻辑来推广、扩大我们知识的工具(机官)终为空谈。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论究由悟性而产生的“纯粹知识的要素”和我们赖以思维对象的原理的先验逻辑的一部份。康德提醒我们不要把这种逻辑扩展到我们所不可能知道的范围去,那会导致貌似合理,实为虚妄的结论。先验辩证论:批判辩证的幻相的一种逻辑。2011-07-04 15:17:57 2回应 第5页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将人的先天知识分解为纯粹悟性自身所产生的种种要素。1、非经验。2、非直观、非感性。3、非引申、非复合概念。4、全。其目标是:能产生“所有分子的正确和真纯”的标准。--------------------------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概念分析论:在先天概念的悟性中分析悟性自身的能力和悟性能力的纯粹使用,以研讨先天的概念何以可能。悟性不是直观的能力,只是通过概念而生成知识。感性依赖激动(刺激),悟性依赖机能(机能:将种种表象统一在共通表象之下的作用)。印象的感受性产生感性的直观;思维的自发性产生概念。概念只直接与表象(直观/概念)相关,不与对象直接相关,因为除了直观方式外,没有一种表象是直接与对象相关的,所以判断是关于“对象的表象”的知识。悟性: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概念之所以是概念,是因为它包含了由它能与对象相关的其它表象,所以概念才能被判断。判断中思维的机能:1、判断的量:全称、特称、单称。2、质:肯定、否定、无限。3、关系:断言、假设、抉择。4、形相:相(想)当然、实然、必然。单称判断(judicium singulare):绝无外延,宾词与主词概念全部相关。全称判断(judicium commune):较单称而言,是量的无限。想当然——实然——必然可能——实在——必然大前提——小前提——先天悟性——判断——理性实然的命题展现逻辑的实在性,即真理。纯粹悟性概念的质料:先验感性论所提供的先天的感性杂多(在空间和时间中)。综合=审查[杂多(知)]+思维自发+受容+联结综合:联结种种不同表象将其中所有杂多包括在某一知识活动中的作用。没有概念可以脱离表象而从分析中产生,知识是从杂多(经验/先天)的综合中产生。综合是想象力的结果,想象力是虽然盲目但不可或缺的机能,没有想象力则没有知识可被产生。先验逻辑不是揭示我们如何从表象中得到概念,而是揭示我们如何从表象的纯粹综合中得到概念。对象-〉(纯粹直观的杂多)+(想象力的综合)+(悟性的纯粹综合而统一的概念)-〉对象先天的知识。纯粹悟性概念:统一(判断中种种表象)的机能,统一(综合直观中种种表象)的机能。直观中(统一综合杂多)+表象(先验内容)\}纯粹悟性概念概念通过分析和统一产生判断逻辑方式的悟性/普泛直观对象的纯粹悟性概念(数)=一切可能的判断逻辑的机能(数)范畴(Kategorie)表:1、量:单一性、多样性、总体性。2、质:实在性、否定性、制限性。3、关系:A、偶有性/实体性(实体/属性)B、原因性/依存性(原因/结果)C、相互性(能动者/受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4、形相: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性——非存在性必然性——偶然性知识所以可能的逻辑标准:概念的统一,结论的真实,质的完全性。2011-05-22 15:42:02 回应 第6页第二章 纯粹悟性概念的演绎法律上,权利问题(quid juris)与事实问题(quid facti)皆要求被证明,陈述"权利或合法要求"的权利问题的证明就是演绎(Deduction)。先天的演绎:说明“概念能先天与对象相关的方法”。纯粹悟性概念始发生于先验演绎的要求,先验演绎不仅能阐明纯粹悟性概念本身何以存在,而且能阐明空间概念何以存在。纯粹悟性概念的对象不是感性和直观,而是思维,所以它与它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普遍的。它既不基于经验,也不先于经验,它在先天直观中展示它作为综合任何对象的根据。思维的主观条件如何能具有客观的效力=使一切对象知识所以可能的条件(这是要解决的问题)--------------------------范畴的先验演绎表象与对象的相互适合:对象使表象可能/表象使对象可能对象使表象可能(仅经验的),其表象绝非先天可能。(如感觉的要素)表象使对象可能,就对象的存在而言,表象自身不能产生相应的对象。(非论表象由意志产生的原因性,而论“仅由表象,始能知某某事物为一对象”。)所以:表象仍是对象先天的规定。对象的知识之由以可能的条件:直观(被感受为现象)/概念(被思维)所以:对象的知识之由以可能的条件实际上先天的存在于人的心中。经验它不仅是感观直观,而且是因为被直观而显现的对象。所以对象这个概念是存在在经验知识的根底中,是知识能先天存在的条件。综上:“先天概念的范畴”的客观效力,就思维方式而言,是依据“经验有范畴而始可能”的事实。范畴因为它的(必然性/先天)与经验(对象)相关,只因为经验的任何对象,只有通过范畴才能被我们思维。休谟从客观之主观的必然性推求悟性概念,以得超验的知识。康德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类概念必为先验的,而休谟并没有说明“悟性为什么不在自身中关联,而必然在对象中关联”。范畴是普遍所谓对象的概念,由此对象的直观才被视为(就判断的逻辑机能来说)规定者之一。当物体概念置于实体范畴之下,立即决定经验中所有物体的经验的直观必须常被视为主词,而绝不能视为纯然宾词。(一切其他范畴类同)--------------------------第一版心的能力(仅方式的先验/经验的使用,先天的可能)包含一切经验所以可能的条件,而且它自身不从其他心的能力引来。这其他心的能力包括:1、通过感官“先天的概观(Synopsis)杂多”2、通过想象力“综合(Synthesis)此杂多”3、通过本源的统觉“统一(Einheit)此综合”--------------------------第二版 纯粹悟性概念的先天演绎表象的杂多纯为感性,而将杂多联结的能力属于“综合”,而必为悟性。一切表象中惟有“联结”不能由对象授与,且联结先于分析。联结:是一种统一综合杂多的表象。直观:一切先于思维而被人所知觉的表象。所以,一切直观的杂多与“我思”有必然的关系,而“我思”是自发的,不是感性的,“我思”即“纯粹统觉”(与“经验统觉”相区别)/“本源统觉”(伴随其他一切表象,而自身同一,无相伴之更高表象)。“我思”这种统觉的统一又名自觉意识的“先验的统一”,因为一切直观杂多表象,必属自觉意识,否则皆不能成为“我的”表象。直观杂多的同一包含表象之综合,且同一仅由此综合的意识才可能。同一,非由我伴随种种表象的意识而成,而是由我使表象间综合且意识到此表象间的综合而成。故,统觉的分析的统一,仅在综合的统一的前提下才可能。统觉的原理是知识中最高的原理,它由知觉取入悟性,且悟性自身也是先天的联结所与表象杂多而置之于统觉的统一下的能力。统觉的必然的统一的原理是同一律命题,因而是分析的命题,它其实“在直观中所授与杂多”之综合的必然性。(*@*)意识的统一构成表象与对象的关系,因而构成其客观的效力。统觉的先验统一,是直观中授与一切杂多由之而联结在一"对象的概念"中的统一,故名“客观的”。康德认为判断不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是所授与知识由之到达“统觉之客观的统一”的方法。(与联想律区别)2011-07-04 15:17:57 5回应 第7页--------------------------感性直观皆从属范畴范畴是感性直观的杂多所唯一由之而能统摄在一意识中的条件。感性直观所授予之杂多必从属统觉之本源的综合统一,但所授与表象(直观/概念)的杂多由之而统摄在一统觉下的悟性活动,则是判断的逻辑机能。我的直观中的杂多由悟性综合,属于“自觉意识的必然统一”,此由范畴而成。经验的意识从属于先天的自觉意识。概念,就其方式而言虽为思维,但绝无对象,且无任何事物的知识能由此概念成立。当概念与感官对象相关时,才能有知识。范畴仅在经验的直观中才有可能授与我们知识。纯粹悟性概念由悟性与普泛所谓直观之对象相关,仅须此直观为感性的。先天的感性直观方式依存于表象能力之感受性(感性)=〉自发性的悟性依据统觉的综合统一,由所与表象之杂多以规定内感=〉思维先天的感性直观之杂多所有“统觉之综合统一”(这是人类直观一切对象所必须从属的条件)。范畴(自身纯为思维方式)以上面的途径得其客观实在性(应用于能在直观中授与吾人的对象),此对象仅为现象,人类仅能关于现象具有先天的直观。/形象的综合(synthesis speciosa):感性直观所有杂多之综合(是先天的可能而必然者)。(想象力先验综合)先验的=<\思维的综合:由于悟性联结(synthesis intellectulis)的综合。想象力:表现“当时并未存在的对象”于直观的能力,属“感性”。想象力综合是自发性的表现,作为规定者,而不是如感官之仅为被规定者,因而能依据统觉的统一,就感官之方式先天的规定感官,故在此范围内想象力乃先天的规定感性之能力。凡综合直观的综合一旦与范畴相符合,必为想象力的先验综合,此乃悟性对于感性的一种活动。(且为悟性最初应用,是悟性应用的根据)想象力:自发性限度内的(产生的想象力),有别(再生的想象力:全然从属经验的法则,[联想律])。规定内感的是悟性及悟性联结直观杂多的本源能力,其自身非直观能力。想象力先验的综合活动于受动的主观之上。/统觉及其综合的统一是一切联结的根源,应用于直观的杂多,形为范畴时,先于感性直观应用于对象。两者相区别=<\内感,直观的纯然方式,其杂多无联结,无确定直观,仅由悟性(想象力之先验的作用)对于内感的综合作用生“杂多规定”的意识而可能。悟性非在内感中发见此种杂多之联结,而是激动内感以产生这种联结。就内的直观而言,我们仅认知我们的主观为现象,而不是其自身。悟性规定内感使成为“与悟性综合中之杂多相应”的内的直观。我意识我自身,非显现于我自身之相,亦非我自体,仅为“我在”。“我在”这个表象是思维,而不是直观。(我思自发于我自身)(*@*)我关于我自体一无所知。我的存在并非现象(更非幻相),我之存在之规定(“我思”规定“我之存在”的活动),须与内感方式一致,即(依据我所联结之杂多由以在内的直观中授与我之特殊形相,始能发生)。欲得关于我自身的知识:1、意识:关于我自身的思维。2、由以规定此思维之直观(内部所有杂多的直观)3、内感:联结的杂多从属这一限制的条件。(即依据时间关系,才能直观)综上,仅为直观所显现之相,非在“其直观为智性时(如,神)”所能认知的自体。2011-05-26 12:49:25 回应 第8页-------------------------纯粹悟性概念在经验中普遍的可能运用之先验的演绎由范畴知,表现为感官的对象之所以可能,非其直观方式而言,而是就其联结的法则而言,使自然成为可能。(一切综合[包括使知觉可能的综合]皆属范畴)感知之综合(Synthesis der Apprehension):对于经验的直观杂多的联结,知觉(直观的经验的意识:现象),由之使可能。直观之方式仅授与杂多,而方式的直观则授与表象之统一。感知综合的条件,不是在直观中授与,而是与直观同时授与。感知综合必与统觉综合一致。范畴:对于现象以及对于一切现象总和的自然(natura materialiter spectata 自内容所观之自然)规定先天的法则。自然中所有现象的法则,必须与悟性及其先天的方式相合。法则不存在现象中,仅与现象所属主观相关而存在(在主观具有悟性的限度内)。纯粹悟性除包含于普泛所谓自然中的先天的法则(时空中一切现象与之相合的合法性)外,不能由范畴对于现象规定任何先天的法则。特殊法则任何知识必求之经验,不能自范畴引得。-------------------------悟性概念演绎的结果*除可能的经验对象之外,无先天知识:A、范畴之外,不能思维对象。B、与概念相应直观之外,不能认知所思维的对象。C、直观皆感性,在知识对象授予限度之内,知识皆经验的。*纯粹直观/纯粹悟性概念——知识之要素,先天存于人的内部。说明经验与其对象的概念必然一致的途径(可能的):1、经验使概念可能:不适用于范畴(也不适用于纯粹感性直观),范畴先天且独立于经验之外,为经验之起源。“自然发生说”(generatio aeqivoca)。2、概念使经验可能:范畴包有“使一切经验所以可能”之根据。纯粹理性之“新生论”(epigenesis)。3(1与2之间)、范畴既非知识的“思维自动所得之先天的第一原理”,亦非来自经验,而是造物主在人存在的最初刹那所植入人内部的“思维主观的倾向”,且被造物主安置使其运用完全与经验所依据的自然法则和谐。纯粹理性之“预定和谐说”(Praformations system)。(此点使范畴本质的必然性,以及判断力,都成为虚妄。)--------------------------经验所以可能之先天根据(第一版)先天概念脱离经验无客观效力:A、无与概念相应的直观,则概念无内容。B、经验对象的全部可能,在直观中。C、与经验不直接相关的概念是先天的、逻辑方式的,而非由以思维某事物的概念自身。先天知识虽非自经验来,却必包含“可能的经验及经验的对象之纯粹先天的条件”,否则将无“由此概念所得思维之事物”,结果此概念因缺乏“资料”而不能在思维中发生。知识之可能在,在于感性与自发性相联结。自发性是一切经验中必然见及之三重综合之根据(知识的三种主观源流,使悟性可能,使经验可能):A、直观中“所视为心之变状之表象”的感知,B、想象力中的表象再生,C、概念中的认知表象。2011-05-30 11:24:29 回应 第9页--------------------------感知综合(直观)直观皆含杂多。心中的印象相互继起(区别时间),表现为杂多。单一刹那的表象皆绝对统一。感知的综合:概观杂多之联结以发生直观之统一。杂多由此综合而被表现为杂多,且表现为包含在单一的表象中。时间空间这类先天表象之所以能产生,仅由于感性在其本源的感受性中呈现的“杂多之综合”。(纯粹感知综合)--------------------------再生综合(想象力)再生法则(想象力中):依某规律使心转移至其他表象。其前提:1、现象自身从属此规律;2、表象的杂多依据某规律“共在/继起”发生。某事物能为现象必然的综合统一的先天根据,现象的再生才可能发生。经验,以现象的再现性为前提。想象力纯粹先天的综合,是“使一切经验所以可能”的条件。(再生的综合)/感知综合:使一切知识所以可能的先验根据感知综合与再生综合不可分离\再生综合:想象力的先验的能力(心的先验活动)--------------------------认知综合(概念)统一的意识是概念的前提。现象自身是感性的表象。对象以先天的某种楷式规定知识,免其荒诞。知识与对象相互一致,构成“对象概念”的统一。人所处理非对象,仅表象的杂多。故对象所使之“必然的”统一,实为表象杂多综合中意识的方式的统一。概念之所以规定直观,因为在现象中表现其所有杂多“必然的”再生,表现在现象的意识中综合的统一。一切“必然性”皆根据于先验的条件,故概念必有意识统一的先验的根据。先验的统觉:纯粹本源的不变意识。它是先天的概念(时空)客观统一之所以可能的基础。一切表象,就其为表象而言皆为对象,且其自身又能成为其他表象的对象。直观:所能直接授与吾人之唯一对象为现象(*),其中直接与对象相关者。(P129)此现象(*)为非吾人所能直观之对象,故当名之为非经验的即等于X之先验的对象。--------------------------先天知识范畴之所以可能经验:现象依据概念综合统一。杂多联想所以可能的根据,在其存于对象之限度内,被称为杂多的亲和性(Affinitat)。规律:一普遍的条件之表象,某种杂多(*)依据之始能以齐一形相设定者。法则:在此杂多(*)必须如是设定时。=〉一切现象乃依据必然的法则以成一贯的联结,即在先验的亲和性中(经验的亲和性仅为其结果)。--------------------------悟性与对象的关系,先天认识对象之所以可能(第一版)综前文,感官、想象力和统觉三点是经验及其对象的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先天的基础(经验的表现现象)。A、知觉(感官)皆先天的根据于纯粹直观(时间)B、联想(想象力)先天的根据于想象力的纯粹综合C、经验的意识(统觉)则先天的根据于“纯粹统觉”(一切可能的直观中所有杂多的综合统一之原理)纯粹悟性由范畴而为一切经验之方式的及综合的原理以及现象具有与悟性之必然的关系。知觉:当现象与意识相联结时。感知:想象力(综合杂多的活动能力)之活动直接及于知觉时。想象力使直观的杂多成为“心象”必预行收入印象于其活动中(感知印象)。2011-07-04 15:17:58 1回应 第10页P136(*)想象力的再生能力是主观的根据,它是经验的。它使杂多被感知,也使知觉的全部系列得以构成。知觉的全部系列包含了:A先行的知觉再生、B后继知觉(由先行知觉转移而得),此AB并存,我们才能由此感知自身产生心象及连接印象。依据联想的规律,在想象力中一表象与某某表象联结,而不与其他表象联结。否则联想将成偶然,而不成为知识。现象的亲和性:一切“现象联想”所有此种“客观的根据”(即先于“想象力一切经验的法则”,能先天的包括之者)。一切现象依统觉的统一而被感知,这种综合统一其自身是客观且必然的。一切经验的意识在一意识(即本源的统觉之意识)中的客观统一,是一切知觉之所以可能的必然条件。由此得一切现象的亲和性是想象力的必然结果。想象力自身作为先验的机能,使对象的概念集合统一为经验。一切意识属于“纯粹统觉”(即我)。一切感性直观属于“纯粹内的直观”(即时间)。感性-〉想象力(现象-知识之对象-经验)-〉悟性现实的经验:A感知、B联想、C认识(使客观效力可能)。范畴:经验的方式。想象力先验的机能和“经验的使用”(在认知、再生、联想、感知中)皆属于范畴。法则:规律(由悟性得)在其为客观的限度内即必然的依存于对象之知识之限度内。在P140页中康德总结了前面全部内容和他的立场,其重点在于由“不可成立”以排除其他,并强调先验的必然性,即吾人并非与物自身直接相关,而仅与现象的对象相关,且这种知觉现象的方式和以范畴获得对象知识的方式是先天纯粹的,一切经验的也因先验的而始能可能。(*)这里核心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判断我们之外的世界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它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康德的回答是如果关于外界对象的概念仅来自自我,则我们就无法发现它与自我的差异,从而不可能有对它们的认识,这就是他认为这些表象为什么不是完全空虚的根据。在这个最尖刻的疑问中,康德的回答有些虚浮。(参看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和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在151部分拒斥康德把时间看成是纯一媒介,并认为康德把自我象征与自我自身混淆,也将绵延与空间混淆,从而使自我变得为我们的知识所不能及。相关问题我将在写其他相应笔记时再作详述。)--------------------------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普泛逻辑:根据一“完全与高等知识(即悟性、判断力及理性)能力分类相合”之基本计划而构成者,在其分析的部分中论究:概念、判断及推理。形式逻辑:抽去知识的一切内容,仅论思维方式,故其分析中包含理性的法规。先验逻辑(幻相逻辑)(先验辩证论):限于纯粹先天的知识内容,不能再先验逻辑中追溯普泛逻辑,因为理性先验的使用不是客观有效的,不属于真理逻辑,即不属于分析论。悟性和判断力在先验逻辑中发现其客观有效的法规,而理性因为求对象先天的规定而扩大至经验以外,故前两者是分析的,而第三者是辩证的。原理分析论:纯为判断力的法规,教导判断力如何应用悟性概念于现象。2011-06-10 12:31:16 1回应 1人推荐推荐<前页 1 2 后页>[已注销]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6条 )路西法效应2不正常的人1精神现象学(上卷)2读过纯粹理性批判第11页导言 泛论先验的判断力悟性:规律能力。它能理解抽象的普遍规律,但不能辨别具体的一事例是否属于此规律。判断力:归摄事例于规律下的能力。即辨别某某事物是否从属于一所与规律(casus datae legis所与规律之事例)的能力。--------------------------纯粹悟性概念之图型说心象:再生的想象力之经验的能力所产。图型:自身常为想象力所产,因想象力的综合,其目的不在特殊之直观,而仅在感性规定中之统一,故图型应与心象有别。时间的先验规定是悟性概念的图型为现象包摄于范畴之下的媒介。先验的图形:与范畴同质,与现象无殊,能使范畴通过它应用于现象。它是纯粹的(无经验内容),且在一方为智性,在他方为感性。对象包摄于概念下:对象之表象必须与概念同质。概念的图型(Schema):限制“悟性概念的使用”之方式的纯粹的条件。在以心象提供于概念之“想象力之普遍进程之表象 ”。纯粹悟性概念与经验的直观(一切感性直观)异质,不能在任何直观中见及。纯粹悟性概念之图型:纯依据“由范畴所表现之概念”之一类统一规律所规定之纯粹综合。此为想象力先验的所产。心象不能与概念完全相合,纯粹悟性概念的图型不能还原成任何心象。纯粹悟性图型说(Schematismus):在概念图型中悟性的进程。纯粹悟性概念唯在其下始能使用的感性条件。--------------------------空间:外感所有一切量(quantorum)之纯粹心象。时间:普泛所谓感官之一切对象之纯粹心象。“量(quantitatis)的纯粹图型”,当它被视为悟性概念时就是“数”[这个“数”包含了“同质单位继续增加”的表象,纯为“普泛所谓同质直观所有杂多之综合”的“统一”(这个“统一"当由感知直观时,就是我所产生之时间自身)]。纯粹悟性概念中的实在:是指与普泛所谓感觉相应之事物。故所谓实在其概念自身乃指示“存在”(在时间中)。否定:其概念是表现“非存在”(在时间中)者。一切感觉皆有其度或量,可充实内感递减至于无。从实在移至否定的一种阶梯,这种阶梯使一切实在都能表现为一量。实在的图型:在其充实时间的限度内表现为某某事物的量,这种时间中的实在的持久性是实在的表象。可能性的图型:种种不同表象综合与时间条件一致。现实性的图型:某一时间中的存在。必然性的图型:一对象在一切时间中的存在。范畴的图型:仅包含一时间规定及仅能表现此时间规定。量的图型:在一对象继续的感知中时间本身的产生(综合)。质的图型:感觉或知觉与时间表象的综合。即时间的充实者。关系的图型:知觉依据时间规定的规定,在一切时间的相互关联。最后形相及其范畴的图型:“视为规定对象是否及如何属于时间之所依者”的时间自身。图型:依据“规律”(这“规律”依顺序与时间的“系列、内容、顺序、范围”相关)之“时间的先天规定”。纯粹悟性概念的图型,是此等概念“在其下始得与对象相关乃具有意义”的真实唯一的条件。图型:其与范畴一致,但它其实仅属于现象(即对象的感性概念)。{Numerus est quantitas phaenomenon,sensatio realitas phaenomenon,constans et perdurabile rerum substantia phaenomenon——aeternitas necessitas phaenomenon,etc.数是现象的量,感觉是现象的实在性,物的常住及连续是现象的实体性,永恒性是现象的必然性,等。}有范畴而没有图型,则仅为悟性对于概念的机能,并不表现对象。范畴从感性得客观意义,感性在制限悟性的过程在中使悟性成为现实。--------------------------第二章 纯粹悟性的原理体系一切纯粹先天的悟性知识,应由范畴与可能的经验关系所构成。--------------------------一切分析判断的最高原理判断不能自相矛盾。矛盾律是一切真理的普遍标准,它要求凡是与此事物矛盾的宾词决不能属于此事物。当判断为分析判断时,用矛盾律可以排除谬误,得到真知。--------------------------一切综合判断的最高原理只有通过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就是综合的统一所能由以表现其概念的客观且实在的对象),两个概念才能综合。必须在内感、想象力和统觉中才有综合的可能。

精彩短评 (总计73条)

  •     商务的书就是好。
  •     很可怕…讀完要花幾十年
  •     五星给这本书,负两星给商务印书馆(不是给译者,因为译者译这本书也才民国二十四年),换个翻译会倒闭吗?这种年代久远的翻译简直直接给纯理批加了个超级红buff啊!初涉猎康德者严重不推荐这个译本,倒不是译的不准(我没这个资格说不准),而是译者年代有些久远,一些用语略显晦涩或者已经不再用了(eg.玄学=形而上学)。非得推荐的话,李秋零先生和邓晓芒先生的都还算是语言习惯比较可以让人无障碍阅读的(是否更精准我就没资格说三道四了)。
  •     翻完了,几乎跟没读过一样
  •     那天跟人提到这个版 就抱着看乐子的心态看了一下 虽然读的时候在心里不断脑补邓晓芒的译本 但依然不断发懵 蓝老先生实乃我国计算机算法加密领域的先驱矣
  •     翻译咋整啊 矮马 能看完的壮士 果断买另一版去了
  •     Perhaps it is not its fault that I can't follow it...= =
  •     已出...英译转译不通顺的半文言...谢谢
  •     这个纯圈钱的坑爹翻译版本 拿给你爷爷读还差不多
  •     看这样的东西能比推个贝叶斯定理多得到多少东西请问?即使是被称为伟大思想者的人也是良莠不齐的呀。看不出来?真的,从第一句话开始每句话都想反驳下这样的书也少有的。算了对古人也不必如此严厉。
  •     装13用的……装吐血了,可恶
  •     邓小邙对蓝公武冲击挺大,李秋零还跑出来添乱,但无损于蓝之伟大,想象五十年前的邓李会作何情状就不难知道……
  •     (///ω///)中二时期心中“听名字就觉得酷炫无比”排行榜位居前五的杰作之一 分别啃了一些英文版很多蓝公武先生的译文,意外的并不晦涩难懂(我指译文)对于内容本身的话,很是契合我自己对哲学乃至整个世界的看法
  •     几乎文言文版的Critique of Pure Reason让人想死。其他的艰涩都太无力。
  •     人总会胡思乱想,没个头绪。而哲学是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因而可以借助这种书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维。
  •     很喜欢这种印刷板式
  •     纯粹理性批判本身就是十分艰悔的,加之半文言的翻译,读的我简直头疼。这毕竟是1933年的翻译版本,多理解就好。
  •     好书,看着觉得很有道理,长知识。
  •     准备再读
  •     对理性剖析最好的一本书
  •     半文言半现代文翻译看死人,果断换译本
  •     好书不要多解释
  •     上辈子认识吧!
  •     不是哲学书籍本来就难理解的问题,抽象的问题,而是译者浓厚的五四气息,让人真的想饱以老拳,但就内容而言,可以说醍醐灌顶了,哲学,就是让人懂得更多的学科,哈哈。
  •     好书,好书!!!
  •     有些人比我聪明很多,比如康德。有些人并不比我聪明多少(自以为),比如弗洛伊德。
  •     实在是催眠学领域不可多得的一本巨著::>_<::复习司考给法理跪了。努力啃下去吧。
  •     纯理批判中个人认为是译文最好的!
  •     12045(0716-0729)。一丁点也看不懂......
  •     有空常阅读
  •     翻译的不好~看不懂
  •     明明内容已经很难懂了,译文还是文言文...
  •     虽然很难读,但是我很喜欢
  •     曾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但无奈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太浮躁,而且这种书看来并不适合工科男啊
  •     首先这个1936的译本我觉得在行文上还是有些晦涩,本来哲学就是难懂的,你再用半文言的体例,那真的就是又加上一层窗户纸。康德的思想是蛮有说服力的,至少在关于感性、理性、知性的作用,与时间空间的概念中,我是很笃信他的学说的。
  •     因为不要钱所以找了蓝公武的译本读。。。结果可想而知,混论吞枣看了个大概,再一翻,这种白话文看起来还是和天书一样。。。看明白的大概也只有两个序和后记了。。
  •     待看懂。
  •     这绕来绕去 看的是死去活来
  •     还行吧,印刷还凑合
  •     有生之年能看懂么。。一定能的!
  •     这般的翻译偏文言,读的很慢,值得读得很慢
  •     “自然”是在这本书中最常见的两个词,某些篇章看了一遍没有懂,看再看了第二遍,对期中的理解还是很浅显的,看这本书是需要细细的逐字推敲的。
  •     看了一页就看不下去了。假大空的文言文完全把康德的意思跑偏了
  •     这版翻译于我而言实在生涩难懂了些,不推荐。两颗星是给原著的,推荐读其他译本。
  •     rd1 读的周期太长了,内容很多把握不到,留着等过几年再读。装逼好难= =
  •     比较喜欢吧,还没读完。
  •     关于思维能力的训练,本书大有好处.
  •     幸福仅在与理性的存在者之道德有精密之比例中
  •     商务印书馆的书真不错,这本不是盗版的——我最关注的是“是不是盗版书”,因为我来网上买书,一般都是为了收藏,而网上买更便宜一点。至于内容,我还没看,但出于研究康德的书,行不论好看不好看。为了收藏,只要印刷质量好就可以了。我们对网上购物(这里是说在当当网买书)的要求,只要正版就行。
  •     天书!不过还是要打起精神,鼓足勇气看,希望能看懂,看完!
  •     康德经典作品
  •     犹记得当年高一的我想学习哲学就每天都在看这个……天知道我是怎么看得下去了的……
  •     一本看不懂的书一本用来放枕头低下体现品味的书。。。等我有那水平了在来瞻仰你
  •     半古文可能是康德最好的lenguaje
  •     蓝公武先生的翻译很好
  •     完全看不懂,翻译是60年代的文言式。看了目录就放弃了,建议读邓晓芒的康德哲学讲演录,比较接地气。哲学领域难以接近。
  •     妈的
  •     知识,道德,美,何以可能!很震撼!
  •     买来送给朋友的,具体不太清楚
  •     好好好.特别好的翻译,手气不错.
  •     eventually...
  •     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我理解有问题看不懂
  •     我打一星不是给康德打的,是给骗钱的商务印书馆打的,就这版本的翻译你还想读懂?本来康德说话就绕你拿五十多年前的翻译来让人读还是让人揣摩“这tm到底在说什么啊”,买了这版本的只能网上下电子书读了。
  •     读的很晕。有助于理性的增长咩不造啊?
  •     标给翻译:拗口,精准。
  •     在大学图书馆里读了前几页,我觉得自己已经顿悟了生死,然后然后我就读不懂了,欺负我不懂德语是吧。。。
  •     商务1995年版的繁体,比较晦涩难懂,艰难地读下去。很好的书。看评价说邓晓芒先生的译本简单,还没有接触。蓝公的译本已足够好。 读原版的过程比读译本顺利。
  •     不愧是康德的代表作,好极了。
  •     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看完此书,我只能陷入沉思中。
  •     蓝公武先生系根据Norman Kemp Smith之英译本转译,后者据说很不错的。尽管是否合于德文原著不得而知,然通畅及简洁程度胜过若干近期的中译,可见母语实为翻译之极重要的一环。如潜心阅读,这对康德的爱好者而言并非过时的译本。借助于此,本人得以深深折服于康德思想的缜密与深刻。
  •     恐怖的翻译
  •     无力阅读
  •     蓝公译注不易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