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入圣域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优入圣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101071184
作者:黄进兴
页数:404页

章节摘录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是故,对苟子而言,道德的起源或伦理的命题皆缘“思虑而求知之”,这与“道德感说”显然不符,可毋庸多加细论了。反观孟子的伦理学却将“道德感说”表现得若合符节。首先,在孟子辩驳告子“仁内义外”说中,两造所援用的论证直是18世纪西欧伦理论战的缩影。依告子的说法,见到年长者,于是去恭敬他;这恭敬之心乃因“对方年长”所引起的,并非自己内心所本有。换言之,“年长”具有客观的道德性质,因之引起人心的道德反应,如同告子所谓“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孟子则以人只尊敬年长的人,而不尊敬年老的马,来表示“年长”本身并不存有客观的道德质素,由此反证“恭敬长者”实发自内心。孟子此项论证旨在厘清“道德官能”(moral faculty)与它所施用的对象,必须有所分辨,毋得视后者为道德的根源。孟子复把作为“道德官能”的“心”来类比感觉器官。他谓,“口之于味,有同‘耆’”,“耳之于声,有同‘听’”,“目之于色,有同‘美’”,于是认为: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何也,谓理也,义也。

前言

从1981年初次造访台北孔庙,至2001年旁及武庙而收笔,自己摸索孔庙文化整整二十年。对这样一个“封建制度”,人们不禁浮起一个疑问:耗费如许时间是否值。得?答案却是肯定的。就学术而言,确是丰富之旅。以今日的眼光回溯,重版《优人圣域》倘还有些许学术意义的话,大概是攸关“孔庙”的研究。它所彰显的“国家宗教”(state religion)的性格,别具意义。过去数十年的宗教史与人类学都集中在“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民俗信仰”(folk beliefs)或“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的研究,并且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反观“国家宗教”或“帝国祭典”却乏人闻问,其原因存于传统社会里,“国家宗教”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因此一旦帝制崩解,作为“国家宗教”的孔庙祭典遂无所依托;而后尤受政治情势的拖累,人们视之为专制政体的文化象征,喻为万恶的渊薮。民初“打倒孔家店”的激情,以及“文革”“批孔”的浪潮,便是此一心结的表征。然而时过境迁,今日我们可以用较超然的观点(detached view),来审视儒教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文化意义。

内容概要

黄进兴,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余英时先生的学生,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2008年荣任中研院院士。主要论著有《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圣贤与圣徒——历史与宗教论文集》、《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哈佛琐记》、《半世纪的奋斗》等。
作者近十年的研究聚焦在宗教文化史与史学理论两个项目。首先,在宗教文化史方面,基于以往孔庙研究的基础,从事比较研究与儒教宗教性质的探讨。在“优入圣域”的阶段,孔庙被视为传统中国里政治与文化力量的汇聚点,以分析统治者与儒生集团在历史上的互动。在“圣贤与圣徒”阶段,则进而拓展此一成果,除了由概念上借着儒、释、道三教互比,厘清儒教的宗教性质,并且挪用孔庙从祀制与基督教封圣制(canonization)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另外旁及其他武庙、通俗小说、像设与毁像的探讨。其次,在史学理论方面,则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作为关注对象,检讨当下史学研究的因应对策。作者以前现代的治学精神,做后现代的事业:透过大量直接阅读后现代的名家,进而梳理出与史学的关联,必要时且切入中国史学的议题,达致交相切磋、知己知彼的效果。攸关的论文,则结集成册为《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作者主要学术著作均被引入大陆,简体字版如下:
《优入圣域》 陕西师范大学,1998
《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 陕西师范大学,2002
《圣贤与圣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三联书店,2008

书籍目录

新版序
原序:孔庙因缘
一 个人观点
一、所谓“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限制的例证
二、“道德自主性”与“责任伦理”:康德与韦伯的分歧点
三、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
四、十年之后:后记
五、韦伯论中国的宗教:一个“比较研究”的典范
六、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迷思或事实?
二 皇帝、儒生与孔庙
七、清初政权意识形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
八、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论皇权与祭祀礼仪
九、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
十、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
十一、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
三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
十二、“朱陆异同”:一个哲学诠释(池胜昌译)
十三、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
十四、“学案”体裁产生的思想背景:从李绂的《陆子学谱》谈起
十五、“学案”体裁补论
四 附录
十六、苟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
十七、以序为书:评介《朱熹的历史世界)

编辑推荐

《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最具意义的是对历史上孔庙祭祀制度的研究。在传统社会里,孔庙恰是文化力量与政治力量最耀眼的交集,而作为世界性的历史宗教,孔庙祭祀亦引人入胜。我不是儒家的,但对孔子有很高的敬意。我在孔子墓前三鞠躬,结果闹了个小风波。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围观,把带我去的那个教授搞得很窘。他说:“你鞠一个躬就够了。”很多人以为我在拍电影。我们常讲一些很抽象的“道统”、“治统”,你把这些概念放到具体的祭祀制度里,轮廓就出来了。两千年中国怎么样变化,儒生集团跟统治集团怎么较劲,一目了然,都记录在孔庙发展史上。它还写了统治集团所认同的思想是什么,因为能够进孔庙一定经过皇帝的批核。这样做出来的中国思想史,跟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就有些不一致。每一次儒生推举哪个人可以进孔庙都有一连串的理由,从地方、社会到学术,你可以看到很丰富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孔庙,因为可以解答经济.政治的很多问题。

作者简介

我不是儒家的,但对孔子有很高的敬意。我在孔子墓前三鞠躬,结果闹了个小风波。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围观,把带我去的那个教授搞得很窘。他说:“你鞠一个躬就够了。”很多人以为我在拍电影。
我们常讲一些很抽象的“道统”、“治统”,你把这些概念放到具体的祭祀制度里,轮廓就出来了。两千年中国怎么样变化,儒生集团跟统治集团怎么较劲,一目了然,都记录在孔庙发展史上。
它还写了统治集团所认同的思想是什么,因为能够进孔庙一定经过皇帝的批核。这样做出来的中国思想史,跟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就有些不一致。每一次儒生推举哪个人可以进孔庙都有一连串的理由,从地方、社会到学术,你可以看到很丰富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孔庙,因为可以解答经济、政治的很多问题。
——摘自《时代周报》第42期黄进兴访谈
目录
目次
新版序
原序:孔庙因缘
壹 个人观点
一、所谓“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限制
的例证
二、“道德自主性”与“责任伦理”:康德与韦伯的分歧点
三、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
四、十年之后:后记
五、韦伯论中国的宗教:一个“比较研究”的典范
六、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迷思或事实?
贰 皇帝、儒生与孔庙
七、清初政权意识型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
八、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论皇权与祭祀礼仪
九、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
十、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
十一、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
叁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
十二、“朱陆异同”:一个哲学诠释(池胜昌译)
十三、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
十四、“学案”体裁产生的思想背景:从李绂的《陆子学谱》谈起
十五、“学案”体裁补论
肆 附录
十六、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
十七、以序为书:评介《朱熹的历史世界》
新版序
从1981年初次造访台北孔庙,至2001年旁及武庙而收笔,自己摸索孔庙文化整整二十年。
对这样一个“封建制度”,人们不禁浮起一个疑问:耗费如许的时间是否值得?答案却是肯定的。就学术而言,确是丰富之旅。以今日的眼光回溯,重印《优入圣域》倘还有些许学术意义的话,大概是攸关“孔庙”的研究。它所彰显的“国家宗教”(state religion)的性格,别具意义。
过去数十年的宗教史与人类学都集中在“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民俗信仰”(folk beliefs)、或“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的研究,并且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反观“国家宗教”或“帝国祭典”却乏人闻问,其原因存于传统社会里,“国家宗教”与政治脱离不了关系。因此一旦帝制崩解,作为“国家宗教”的孔庙祭典遂无所依托;而后尤受政治情势的拖累,人们视之为专制政体的文化象征,喻为万恶的渊薮。民初“打倒孔家店”的激情,以及文革“批孔”的浪潮,便是此一心结的表征。
然而时过境迁,今日我们容可以较超然的观点(detached view),来审视儒教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文化意义。尤其在制度性的实践层次,孔庙祭典确是极佳的具体指标。
要之,在帝制中国,孔庙祭典概由人君与士人统治阶层所笼断。它不但为官方所主导,并且展现“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的特质。惟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缘浸淫于西式“私人宗教”(private religion)的范式,反而习焉不察,无从捉摸其独特的宗教性格;从而判定儒教非为宗教。针对此一盲点,重启孔庙的探讨适可发掘历史的原貌,进而厘清传统中国信仰的多元面相。
惟拙作主要聚焦于上层政治与文化力量的较劲,较少顾及地方的特色。其实,各处孔庙的状态均略有出入;譬如:南京孔庙,除了政教象征,环绕其间尚有商业聚落的现象;而台北孔庙,则由地方士绅集资兴建,成为民间修筑孔庙的特例。凡此,均难一概而论。
此外,孔庙的数据蕴藏有丰富的历史讯息,足可解答传统社会诸多的提问。举其例:山东曲阜档案已发表的文献,即载有清代的物价、文字狱,或者明代以降,中央政府与地方(曲阜一域)的互动、人君与自视“天下第一家”孔府的紧张性等等。
记得199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孔庙研讨会,会场爆满,远远超过其所能容纳的人员,多数人竟只能席地而坐。与会学者从礼制、社会、思想、音乐、建筑各方面进行严肃的探讨,所有论文后来由哈佛大学出版社集结成册。近年,从历史、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各领域出发,探讨孔庙文化更不在少数。简之,孔庙经历多年的冷漠,今日能重获青睐,何其有幸。这与传统孔庙“门前车马稀”,恰成鲜明地对比。
另外尚值一提的,1994年拙作《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始揭孟子伦理与西方“道德感说”颇有相契之处。原初的做法只不过是项“思想的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拟举证西方18世纪的“道德感说”,较康德的伦理更契合儒家伦理,借此证明新儒家援康德入儒的局限。不意近日看到施若特教授(Michael Slote)也援引休谟(Hume)的“道德感说”(moral sentimentalism)疏通孟子伦理,图欲表彰“德性伦理”(virtue ethics)的特色。令人惊奇万分,盖“闭门造车,出则合辙”,委实不易。而我自己则全然同意儒家伦理较接近“德性伦理”的类型,而不类康德的伦理(Kantian ethics)或效益论(consequentialism)者。
末了,感谢北京中华书局愿意再次为拙作刊行较为理想的读本,这种严谨的出版态度,令人敬佩。此一改版删除了原繁体字版的“附录”部分,另增录《孔庙从祀的缺席者》和《以序为书》二文,希冀较贴近原书的意旨。
黄进兴
志于南港中研院史语所
2008年11月

图书封面


 优入圣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部书如果最开始看的是前面两章,估計沒有人覺得是一部有趣且有學術旨趣的著作,前面談康德、談韋伯,可以說沒有什麽高論,當然這也許與文章是寫於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有關,那個時候泛泛而談就能博得一片掌聲。如今,要想還靠這個來吸引注意力實在有點不自量力,但所有文人似乎都有點敝帚自珍的意味,都以為自己寫下的文字都是牛逼的東東,都可以傳世不朽,其實很快就成為過氣的垃圾了。當然,垃圾並不是沒有用處,至少當年它曾經發揮了重要的功能,直到有更新的更深入的替代品出現。所以,前面的六篇文章,所謂的個人觀點,可以全部跳過,直接進入第二部份,這一部份才是真正的硬貨、乾貨。這裡作者的功底也能看出來,一個是歷史資料的掌控,一個是社會學的想像力,這兩方面的配合足以讓文字有趣,故事生動,而所講述的孔廟由家廟而國祀,兩千餘年的盛衰興亡,可歌可歎;孔廷從祀諸公因聖而興因聖而亡,更因歷代朝廷的政治與好惡而來來去去,最後全部進了垃圾堆。黃氏云,曾在孔廟三鞠躬,遭人譏諷,又云孔廟香火兩千餘年延續,如今兩岸隔閡,各尊主義,或為商業遊覽點,或為博物館展覽地,已經沒有了道統,更談不上治統與政通。孔圣子弟曾云,三代以下,道術為天下裂。現如今,術士橫行,道義無存矣。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不喜
  •     角度新颖
  •     书中对于祭孔祀典的考证尚可,其他的仅此而已、作一家之言罢。
  •     暂读《十六、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角度很新,但学术史的考辨似乎还可以更深入吧...主体部分忙过这一阵了读,应该挺有价值。
  •     好书。学习了。
  •     余英时先生高足~ CUHK客座教授~ 史料部分整合极佳。
  •     偷空重读一遍,还是有些厌烦,一如故旧。前几章论文,索然无味(他对新儒家借用康德道德自主性概念的批评,过于粗暴与肤浅,偏见显而易见)。之后几章以政治与学术关系为核心(如若没有猜错,应受时风影响,不过作者似乎没有深入理解诸如福柯的相关理论),探讨孔庙制度如何建立以及王权在此一历史建构中的角色,论述近史而远思。不过作者的核心判断倒是一目了然,还是接近于列维森“博物馆陈列物”的判断,即传统文化因为失去制度性保障条件(孔庙的衰颓)而陷入困境,其锋芒所指自然是新儒家内圣外王理论,当然还包括沦为消费社会畸形产物和用于两岸争夺正统性的政治傀儡的“国学风”(这种垃圾,不提也罢)。问题是,儒家有其独立的生命力,它的新生应是知识性转型,“外王”也应在此一维度上考察(虽然苦难重重)。所以说,这种程度的攻击,差远啦~
  •     台湾的学者很多表达力都超好。
  •     通过西方严谨的学者态度,分析了中国文化道德观与西方康德道德观比较后的差异性。同时对于儒教的合理性和存在方式做好详细阐述,好书,值得一读!
  •     书包装、印刷都不错,也是作者的最得力之作
  •     不能再多,兩統合一的說法聽起來很震撼,但是仔細想想又覺得禁不起推敲。
  •     三个内容:孔庙、明清之际的理学,以及某种新儒家之可能。再加上特别的80年代的关怀。
  •     看了兩次,為了研究黃李之爭。
  •     黄先生对孔庙之思,是当下众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即传统在近代以来被简化的问题。还有,中研院真是和新儒家不合。
  •     第一部分与主题无关,思想史终究是空中楼阁
  •     文章年代都很早,但可讀性都很強。雖然一些問題目前都有了更為細化的研究,但黃所長的這本書仍舊不失意義,尤其是當時看到有關“儒教復起”的看法。剛剛看到黃所長主頁上更新了信息,有一篇同主題的新文今年會刊登在《史語所集刊》上
  •     此书的视角很新颖,很不错的好书。书的封皮、用纸都很好。
  •     黄先生的大作 印刷一般 价格高
  •     错字较多,人物生卒年印错尤多。讨论孔庙意识形态的不错,但关于“哲学”和理论问题的文章说服力不强
  •     听了讲座去看的,只能说读过了
  •     非常系统,角度有启发,适合学术研究者
  •     此书绝非黄氏最佳之作。本书最大特色在于第二部分。另:《歷史主義(Historicism) : 一個史學傳統及其觀念的形成》。
  •     渗透着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方法论,看完后那个暑假去曲阜就看到了“优入圣域”四个字,真是有趣~话说黄先生为人真是客气极了~
  •     这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研究功力的体现,对于孔学和儒家的研究结合西学方法论进行场域上不同的研究以及官方意识形态的探究,值得细读。不仅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学养也可以受到启发。
  •     因为助教课 主要看了孔庙相关的部分 将孔庙本身及其礼仪视为政教交汇的关键点 梳理了汉唐宋孔庙祭祀的发展 强调明清统治者凭借于此对“治统”“道统”合一(加强皇权)的追求以及对士人集团的打压 论证规整严密 师法有自 不过更喜欢开头讲方法视角的所谓《个人观点》一部分 大概本是求学阶段用功最多实际兴趣所在吧 (其实有意思的是字里行间还可见那个可爱的“吴咏慧” 哈哈
  •     前一阵整理讲座记录,翻到入学初黄先生的那讲,一系列发问很有意思,才又想到翻出这本来。但有些环节的叙述,今日之研究怕已不能同意。大概确实不该太过苛求每个点都仔细看过、准确无误(也不可能彻底做到),真的应该先把整套想法落实到纸上?
  •     功力极为精湛,能以小见大
  •     黄进兴氏之《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儒学在古代被历代帝王之尊崇,道统与政统之关系研究之力作也。
    历代儒者欲以道之正义,匡正皇权之无限权力。皇权则通过政治之手段,从祀者之选择,祭祀之规格诸方面,欲收道统于政统之下。

    道统与政统之争,正义规则与权力私欲之斗也。谁言古之儒者仅仅为专制辩护、为虎作伥?实不善读书也。或读书而不愿见其真实之历史者也。
  •     第二部分“皇帝、儒生与孔庙”不错,用孔庙的建筑和从祀制度的变迁来反应儒学的发展,这个切入点很有趣也有价值。但那本演讲稿说的比这里明白,还提出方法论的思路,且这本是论文集不太深入。
  •     勉强四星,段位低于王不止……【再看回来打脸,还是很好的,是不是因为自己看不懂, ┑( ̄Д  ̄)┍ 】
  •     第二部分质量上乘
  •     这个嘛,黄进兴和余英时之间的师承关系敢不敢更强一点?离青出于蓝还差得好远啊好远
  •     因为正当而正当,写论文而收藏
  •     很满意的网上购物
  •     由孔庙从祀分析思想史,较新颖,尤其治统、道统一篇最妙。“个人观点”全可跳过。
  •     文章水平不一。
  •     庙里乾坤大。
  •     可以看看,其中讲孔庙部分,比较出彩哦。
  •     黄先生竟然也能在史语所呆住,而且还当上院士,真是奇哉怪也!
  •     儒学其实挺好玩儿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