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商君书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101070071
作者:石磊 译注
页数:208页

《商君书》的笔记-第91页 - 壹言

翻译:民众为国家出力却不能使自己致富就会发生动乱。
治理国家贵在使民众努力的目标一致,民众专一就淳朴,淳朴就会务农,民众务农就会变得勤劳,勤劳就会富裕。
让富人用官爵消耗他们的财产,他们就不会放纵;用刑法制止放荡之人的行为,他们就会去务农。
所以能集中民众的力量而不能使用民众的力量的国家一定会乱,只能使用民众的力量而不能集中民众的力量的国家一定会灭亡。因此君主知道调剂这两个方面,国家就强大;君主不知道调剂这两个方面,这个国家就会被削弱。

《商君书》的笔记-第1页 - 笔记第一部分

2016-03-23
原文:此书现存26 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
2016-03-23
原文:《商君书》因不是出于一手,故其体例杂芜。如《更 法》为论辩体,《农战》、《画策》、《内外》是政论体,《垦令》、 《战法》、《境内》则纯是法规条文。
2016-03-23
原文:商鞅极力鼓舞秦孝公不畏流 俗,尽快实行变法。他指出建立礼法的目的是“爱 民”、“便事”。所以,只要是强国利民的礼法制度就可以施行。
笔记:!
2016-03-23
原文: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笔记:。。。
2016-03-23
原文:‘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 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 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笔记:无语
2016-03-23
原文: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笔记:。。。
2016-03-23
原文: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 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笔记:名言
2016-04-04
原文:三官:指农、商、官。虱:虱害,危害。
笔记:名词
2016-04-04
原文:四难:指务农、力战、出钱、告奸四种人们厌恶的事。
笔记:名词
2016-04-04
原文: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故刑多,则赏重;赏少,则刑重。
笔记:。。。。
2016-04-04
原文:国治:断家王,断官强,断君弱。重轻,刑去。 常官,则治。省刑,要保,赏不可倍也。有奸必告之,则民断于心。上令而民知所以应,器成于家而行于官,则事断于家。故王者刑赏断于民心,器用断于家。治明,则同;治暗,则异。
笔记:。。。这意思是百姓互相告发?
2016-04-04
原文:治国者贵下断,故以十里断者弱,以五里断者强。家断则有余,故曰:日治者王。官断则不足,故曰:夜治者强。君断则乱,故曰:宿治者削。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笔记:
2016-04-04
原文:夫民之情,朴则生劳而易力,穷则生知而权利。易力则轻死而乐用,权利则畏罚而易苦。易苦则地力尽,乐用则兵力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
笔记:如何让百姓愿意为你而死
2016-04-04
原文: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
笔记:恩
2016-04-04
原文:其上世之士,衣不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生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
笔记:噗!有道理。求名利也是一种失常的人生状态。
2016-04-04
原文: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故万乘失数而不危,臣主失术而不乱者, 未之有也。
笔记:数、术
2016-04-04
原文:故民愚,则知可以胜之;世知,则力可以胜之。臣愚,则易力而难巧;
世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国之所以 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入使民属于农, 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
笔记:居然无法反驳
君主论简直太天真了。。。
2016-04-04
原文: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 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故其国刑不可恶,而爵禄不足务也,此亡国之兆也。
笔记:对啊
2016-04-04
原文:故圣人之为治也,刑人无国位,戮人无官任
笔记:是么
2016-04-04
原文: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笔记:世道变了。。。奇特是从人民到官员到君主,反着的
2016-04-04
原文: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
笔记:都是套路。。说周武王的
2016-04-04
原文:吾所谓刑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夫正民者,以其所恶,必终其所好; 以其所好,必败其所恶。
笔记:难道不是愚民么,不是暴政么,你特么怎么知道百姓会开心啊
2016-04-04
原文:今有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
笔记:对的
2016-04-04
原文: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
笔记:恩

《商君书》的笔记-第122页 - 修权

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恐怕傲死的是官吏。)

《商君书》的笔记-第158页 - 画策

“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也。” 依靠天下的人,天下之人最终会抛弃他。多少统治者打着依靠人民的旗帜,将它们只是作为简单的力量工具而已。没有哪一个雄主会真正相信民众,民众只是趋利而已,哪里他们能得到最大的好处,他们就会跟随到哪。相信一个不切实际的东西,那你就输了。
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只能自恃,只能相信自己,你不知道将来的哪里背叛就会出现。人,只能依靠自己,尽管那样会很累,但是战胜自己的恐惧,战胜那个质疑自己的自己,得到内心中最强大的自己的支持,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你都不会倒下....just believe yourself

《商君书》的笔记-第32页 - 农战第三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儒家的诗书礼乐仁善修仁,作者当然是看不起的。辩和慧的“害处”作者也无数次提到了。倒是这个“廉”,怎么看都是作者笔误,拉来陪斩的吧。
上一页作者还批评了不廉之人: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是故进则曲主,退则虑所以实其私,然则下卖权矣。怎么会现在又不希望国有廉者呢?

《商君书》的笔记-垦令 - 垦令

经济发展方略,重点是如何求增量。
包括简政放权,改革税制,降低公务员收益(抹平其与生产部门的差异),对有产者征高额税赋,打击投机倒把(降低纯粹的资本收益,使其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部门),意识形态控制,减少国家通过投资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是的,商君书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倾向,以此保证生产要素集中到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同时使产业工人素质得以提高),加强户籍管理使得绕开国家机器的生产方式无法存在,国家控制资源(防止民依山泽而富,见山西内蒙的煤,有色),提倡勤俭社会风气控制不良消费行业的发展(高价酒?奢侈品?),用高压统治控制民众平抑社会矛盾集中力量生产,稳定社会阶层使之只有生产一条活路,严格控制国家机器队伍使其增量转移到生产部门,控制信息流动使生产成为唯一出路,防止公有经济下的寻租提高其效率,精简国家机构减轻税赋,对处于经济体系上游的行业抽重税避免经济空心化,还是对上游行业重税,完善配套,等等。

《商君书》的笔记-第2页 - 二

2016-04-18
原文:凡战法必本于政。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 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 斗,而勇于寇战。
笔记:。。。做皇帝哦
2016-04-18
原文: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笔记:做人也是
2016-04-18
原文:
笔记:
2016-04-18
原文: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笔记:噗!意思是敌人的军队是朝廷主事的话,不用担心随便打吗?
2016-04-18
原文:誉目:好名声。
笔记:
2016-04-18
原文:庙算:朝廷对战事进行的谋划。本句意谓开战前经过精心谋划。
笔记:
2016-04-18
原文:客:进攻。《春秋公羊传》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 “伐人者为客”。
笔记:注释
2016-04-18
原文:立本第十一
笔记:这一篇超级短啊
2016-04-18
原文:守有城之邑,不知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 其城拔气若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人,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城尽夷,客若有从人,则客必罢,中人必佚矣。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皆曰:“围城之患, 患无不尽死。”而亡此二者,非患不足,将之
笔记:所谓巷战?
2016-04-18
原文: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 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笔记:把怜悯也算上了。。
2016-04-18
原文:六种虱害:是礼、乐,是诗、书,是修善、是孝悌,是诚信、 贞廉,是仁、义,是非兵、羞战。
笔记:六虱
2016-04-18
原文:国好力,此谓以难攻;国好言,此谓以易攻。
笔记:难、易这两个字的语法比较特殊
2016-04-18
原文:是故, 兴国罚行则民亲;赏行则民利。行罚,重其轻者, 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笔记:这逻辑也是醉了。。就当我没看懂吧
2016-04-18
原文:圣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执赏罚以辅壹教,仁者,心之续也气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其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圣君独有之,故能述仁义于天下。
笔记:又在灌输圣君应该如何了。。
2016-04-18
原文: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笔记:三
2016-04-18
原文:故三王以义亲天下,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乐其政,而莫之能伤也。
笔记:有点惊讶?
2016-04-19
原文:刑约第卜六本篇已亡佚。
笔记:十六篇无内容
2016-04-19
原文: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 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尤至于无赏也,明刑之尤至于无刑也,明教之尤至于无教也。
笔记:接上
2016-04-19
原文:赞茅:汤早期的封地,一说在今河南修武境,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境。封:建国。岐周: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境,周建国于此, 故称。
笔记:地名
2016-04-19
原文:断脊,即腰斩。殉:示众。
笔记:。。。
2016-04-23
原文:故以战 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笔记:看到这个心情比较复杂
2016-04-24
原文:所谓“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
笔记:。。。
2016-04-25
原文: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
笔记:这个倒是很正确
2016-04-25
原文: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朴则弱,淫则强。
笔记:。。。。
2016-04-25
原文:鄢、郢:地名,今湖北江陵北。春秋楚文王定都于郢,惠王之初曾迁都于鄢,仍号郢。因以“鄢郢”指楚都。
笔记:
2016-04-25
原文:庄矫: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与跖齐名。
笔记:
2016-04-25
原文:御盗第本篇已亡佚。
笔记:
2016-04-25
原文:凡知道者,势、数 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今夫幽夜,山陵之大,而离娄小'见清朝日騙,则上别飞鸟,下察秋豪。故目之见也,托日之势也。
笔记:势

《商君书》的笔记-去强第四 - 去强第四

去刑才是目标,以刑致刑是一定要避免的
<原文开始>以刑去刑, 国治

《商君书》的笔记-第10页

《商君书 垦令》,可以看到通过制定法律,控制各种人,比如商贾、大臣、乱农、知农、愚农……,此体现其法治思想,牛x的法律的确预计并控制到各种人。另外,作为一个“民”,与这些愚民之法反其道而行之,是不是可以逃避部分的剥削?比如,他们很讨厌人民“游居”,那么多点旅游吧,他们希望你“无从离其故事”(无法离开自己原有从事的职业),那么你就多点变化自己的职业。例外他们讨厌“私输粮者”,那么可以考虑下运送粮食这门生意哦亲。

《商君书》的笔记-第3页 - 更法第一

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商君书》的笔记-说民 - 说民

讲怎么治理民众。
人事上,组织上:民众处于较低需求水平(思想等高层次需求被压制)时易于治理。用奸人而不用贤人,本质上就是要让治理权威被强化,避免底层有自己的思想(贤人治理的效果可能好,但会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有与帝国不兼容之风险)。
舆论上,心理上:刑重于赏,要的是人心畏法的效果,法本身对于治理无大用,有用的是法在人心中投下的阴影。
经济上:使民众经济水平较低,也能避免形成利益集团,进而与帝国诉求不一致。
政治上:生力杀力说的就是利益诉求要一致,通过对外战争之类活动来调和内部矛盾,使不一致的力量趋向衰竭。(刑罚也有此效果,这儿没提)
意识形态上:追求同一,深入人心。理想的状态是意识形态完全同一的自治。

《商君书》的笔记-第4页 - 垦令第二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
行政效率高是否真能够打破官官相护的局面?还是会沦为行政体制下的形象工程?
上级领导指示当从一而终,不可以有任何想法不听从民意就随意下发文件和指示。领导的一言堂到底还要持续多久?领导者何为?必将听民之意,取民之心。
官员禁烟令、禁酒令、禁止在高档酒店和餐饮店消费的禁止令的下发,深度打击了我国高档消费品及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却也暗生河流。质不变,虚浮的外表有何之用?

《商君书》的笔记-算地 - 算地

开始讲的是科学发展观。怎么样最大化生产效率而不竭泽而渔。而后又回到本质问题,如何役民。怎么用好名利之柄为国家掌舵。
讨论了德治与法制之间的二元对立统一,要根据具体政治环境来选择。借助于国际政治中的概念来理解,洛克体系下的世界适用于德治,重点在于建立规则使不同利益诉求兼容、统一,都存在发展的空间,即“知可以胜之”;霍布斯体系下适用法制,靠的是强力完成利益分配和整合,蛋糕不够大只能强者来分。要推行法制,上位者强势是一方面,意识形态控制让民众stay foolish, stay hungry也至关重要。赏罚分明,能够起到有效的激励,才能实现政治目标。

《商君书》的笔记-第2页 - 垦令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不容许政务过夜,那么邪恶的官员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求自己的私利。如果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有更多时间来耕种;邪恶的官员不能从百姓中得到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破坏。农民不会受到破坏,就有更多的时间来耕种,那么荒地也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根据田地亩产来计算交税,那么国家的田赋制度就会统一而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国家的田赋制度统一了,那么在百姓中就有了信誉,有了信誉那么大臣就敢做邪恶的事。百姓得到公平对待,那么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职业,百姓谨慎对待自己的职业,那么就不会轻易改行或放弃自己的职业。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民。百姓就不认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恨官吏,那么壮年农民就会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壮年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年轻人一定会不断向他们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不断学习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法一:改变体制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别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不要因为外国的权势来给某些人封爵加官,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百姓不认为有学问尊贵,就会愚笨,百姓愚笨无见识,就不会到外国交游。百姓不到外国交游,那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不轻视农业,就会努力生产而不偷懒。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法二:重农轻学,使百姓愚蠢(管理者的一种手段)。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士大夫贵族的俸禄高并且收税多,吃闲饭的人也众多,这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事。那么就要凭他们吃闲饭的人数收税,从重役使他们。那么这些邪僻、淫荡、四处游说、懒惰的人就没处混饭吃,士大夫贵族也没有办法多收留食客。这些懒惰的人就没处混饭吃,就一定务农。人们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法三:减少贵族俸禄及佣人,按佣人征税,加重贵族(养佣人)负担。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商人不准卖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商人不准卖粮食,到了丰收年就不能靠卖粮谋利来增加享受了,那么饥荒之年也没有充裕的厚利可图。没有厚利可图,那么商人一定会害怕经商,会想去务农。懒惰的农民努力从事生产,商人也想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
  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商贾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大臣不荒,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轻惰之民不游军市。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迂者不饰,代者不更,则官属少而民不劳。官无邪,则民不敖;民不敖,则业不败。官属少,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农逸,则良田不荒;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则农民不饥,行不饰。农民不饥,行不饰,则公作必疾,而私作不荒,则农事必胜。农事必胜,则草必垦矣。
  令送粮无取僦,无得反庸,车牛舆重设必当名。然则往速来疾,则业不败农。业不败农,则草必垦矣。
  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饷食之,则奸民无主。奸民无主,则为奸不勉。为奸不勉,则奸民无朴。奸民无朴,则农民不败。农民不败,则草必垦矣。
--------------------------------------------

《商君书》的笔记-去强第四 - 去强第四

国无怨民曰强国

《商君书》的笔记-第88页 - 壹言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民、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的笔记-更法第一及垦令第二 - 更法第一及垦令第二

更法第一
较多对话,虽然手写了很多笔记和感悟,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感悟就是:商鞅这家伙一定是个月处女上升摩羯的白羊男,挑剔、自信(略自傲了)、有能力、说话做事又锋芒毕露,不得罪贵族才怪呢。孝公就罢了,人家是君主,商鞅那说话非把甘龙气死才行。
垦令第二
这个章节很有意思。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滚去种地!
“无宿治”这条法令很棒,规定了办公期限,既可以提高办公效率,也可以避免官员拖沓以谋私利。
“訾粟而税” 统一而透明的税务标准,既利国又利民。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商鞅他们那时候的人多单纯啊,单纯的追求权利。吃饱穿暖有面儿,当官最好。当官要论学问好坏,人就做学问,当官要论农务,人就一心农耕。现在人就复杂多了,当官虽然是要论学问和品质好坏的,但未必能做好的这两项。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行作不顾......行作不顾,则意必壹。” 即不得搞什么娱乐活动,不能过于关注衣着,一心耕地。“无得取庸” 即不能雇佣人,人人都劳动。 “废逆旅” 关闭旅店,无业游民小清新驴友都滚回家种地!(其实这条也有愚民的意味)这几条法令让我想到建国初期,总的来说虽然是把人与土地绑在一起,让人一心搞农耕了,但是从长期来说,对一个国家民族(当时没有民族的概念)发展是无利的。
“壹山泽”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泊资源。(都滚去种地,别想打猎摘果子自给自足不纳税)
“重刑而连其罪” 我其实一直搞不清是这种使人民畏惧的统治更管用,还是使人间充满爱所以和睦的治理更管用?后来想了想觉得还是使人民过上好日子从而杜绝为了生计的犯罪,再重刑杜绝人格等内因所造成的罪恶才是最合理的吧。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 这是条愚民政策,然民众不能擅自搬离或者到别的国家地区,所以民众见少识寡,就对统治者更为信服。
后几条明显涉及贵族利益不一一写了,但是不得不说一句,这家伙绝对是日白羊月处女上升摩羯,做得一手好死。不过说真的,这些的法令如果是站在最高统治者的角度简直perfect!你们可以带入一下感受三胖有多爽了。

《商君书》的笔记-第1页 - 更法第一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成事不可与之详焉,殆闻之尔。求事不可虑之不足,当夺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权衡利弊,亦要顾及舆论。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之势浩浩荡荡,断不可固步自封、逆流而行。顺民心者得天下。何谓民心,民心何畏?教之以礼,束之以法。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体制若限制国家发展,阻碍民生进步,应当改变体系。治世之法,当柔硬结合,软文化与硬实力。何谓法古?不当是照搬或是模仿,当习之以礼,修之改性。毕竟封建王朝强调君权而今重民权。礼法当顺时而变,至今日缺失信仰,终究是曲学之多辩还是言过其实?

《商君书》的笔记-第13页 - 更法第一垦令第二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垦令是有关垦荒法令的内容,共有二十条法令,二是对法令的论证和解释。
无宿治
訾粟而税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
禄厚而税多
使商无得籴
声服无通于百县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
废逆旅
壹山泽
贵酒肉之价
重刑而连其罪
使民无得擅徙
国之大臣诸大夫
令军市无有女子
百县之治一形
重关市之赋
以商之口数使商
令送粮无取僦
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饷食之
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
根据粮食的产量来计算田赋
不要因为外国的权势来给某些人封爵加官
商人不准卖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
不准雇用佣工
废除旅馆,那么奸邪伪诈、不安心本职、私下交游、对从事农业生产迟疑不定的人就不会外出四处周游
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泽,那么讨厌务农、怠慢懒惰、非常贪婪的人就没有吃饭的地方。
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
加重刑罚处罚措施,并且建立联保组织,使他们互相监视
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
等同地发布有关卿大夫、贵族嫡长子以外弟子担负徭役赋税的法令
国家的大臣诸大夫们,对那些有关博学多闻,能言巧辩,到外周游居住外乡之类的事都不准做,更不准到各郡县去居住游说,那么农民就没有地方能听到奇谈怪论
命令军队的市场上不准有女子
各郡县的政令和统治措施必须一致,
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
根据商人家的人口数量向他们摊派徭役
命令运送粮食的人不能花钱雇别人的车
不准许犯罪的人向官吏求情并且给他们送饭吃

《商君书》的笔记-第7页 - 更法第一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富有改革精神的一段话。

《商君书》的笔记-农战 - 农战

讲的是怎么讲国民经济的力量集中起来(动员)。
核心是社会成员集中于同一经济生产部门,从而政治基本盘单一,经济体系的上游由国家严格控制,避免意识形态的过度争论(本质上还是同质化,不过这是反映在上层建筑上),以及控制官僚体系避免其过于庞大损害动员能力。
当然这一章的论述很混乱,是从上层建筑开始讨论,稍涉及了经济基础。

《商君书》的笔记-第1页 - 商君书


核心
民弱国强
壹民
1 国家只需要一种人
2 民只做一种事
胜民
1 以弱去强,以奸驭良,杀豪俊。
弱民
1 无产则无恒心,不可上恃父母 下育子女
2 弱则尊官
贫民
1 道德下流,为了一点吃食
2 贫则重赏,思维被控制。
辱民
1 辱则贵爵,阶级思维
重刑轻赏
1 多赏,则骄奢
政不为民
2 民弱国强

1 去内杀外
为秦,开帝业,铺亡道
为中国历史,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贻害万世,华夏之罪人!

《商君书》的笔记-第1页 - 更法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君主想改变又担心改变,怕非议】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公孙鞅说:行动迟疑不会有成就,做事犹豫不会有成功。国君应当尽快下定想变法决心,不用顾虑天下人的议论,况且超出普通人的高人,本来就会受到普通人的议论;有独一无二的思考者一定遭平民嘲笑。俗话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讨论崇高道德不依附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用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礼仪是用来方便办事。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可以时国家富强就不必用旧的法纪,如果能让百姓得到利益就不必遵循旧的礼仪。】
体会:
表面:*智者与常人不同,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就应该变法,*
实际:有利即可变法。【国家是君主的,可理解为有利于君主的就应该变法。】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甘龙说:不对,我听说,圣明的人不轻易改变百姓的习俗来教会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原来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的习俗来教会化,不用费什么劳力而能成就功业,根据原来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要是变法,不遵循旧有的制度,改变礼制教化百姓,我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希望国君认真考虑。】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公孙鞅说:你说的话正是世俗的话。平庸的人习惯于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于他们听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安置在官位上守法,不能同他们在讨论旧有法度之外讨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作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杜挚说:我听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原有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能要改变使用的工具;我听说:旧的法度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仪没有什么偏差,国君应该仔细考虑】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公孙鞅说:以前各朝代教化不同,哪里有什么旧制度可以效仿?古代帝皇不同,哪里有什么礼仪可遵循?伏羲、神农,只教化不施行诛杀(可以理解为志教不罚?),到了黄帝、尧、舜虽然施行诛杀但过分,到了周文王,周武王时代,他们各自根据当时时势立法,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礼仪。礼仪、法度应根据时势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遂出垦草令。
---【于是,孝公颁布了关于开垦荒地的命令。】
------------------------------------------------------------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穷巷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商君书》的笔记-第1页

绝对是神器,绝对值得细读,我发现一个秘密,毛泽东的绝大部分行为和运动都可以从《商君书》找到影子,我猜中国封建时代绝大部分有为皇帝都读过这本书,并且是秘密地读!
   这本书配合《韩非子》和《慎子》来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好好研读吧,治国治民和做生意赚钱的原理其实是一脉相通的,《商君书》里面的好多思想都可以应用于商业经营中,假如能吸取其精华用之,会非常的不得了

《商君书》的笔记-第85页 - 开塞第七

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
有了法规而不能制止混乱,和没有法规相同。

《商君书》的笔记-开塞 - 开塞

一言以蔽之:世殊事异,开塞变法以图王。
从教化王天下到武力征天下,再到刑法集天下之力,战国时代处在社会生产力巨大变化产生新的国际政治关系的新局面下。然后从微观的个人的心理的角度说明乱世重典对于治国之意义。

《商君书》的笔记-第83页 - 开塞第七

夫正民者,以其所恶,比终其所好;以其所好,必败其所恶。
治理民众的人,用民众所讨厌的东西去治理,最终民众一定能得到他们的喜欢的;如果用民众所喜欢的去治理,民众一定受害于他们讨厌的东西。

《商君书》的笔记-第2页

孝公于BC359年计划进行变法,但遭到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的反对。
BC356年,秦孝公终于下定决心,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他在秦国正式推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一连坐法;二军功二十等爵;三重农抑商;四小家庭独立(联产承包制?呵呵)
BC352年,商鞅大良造;
BC340年,收复河西地。
BC338年,车裂死。
不但没有人亡政废,更成为政治传统。
法家都认为治国的目标要固执,而治国的手段要灵活。
重视农业,重刑厚赏,重视战争,统一民心与制度

《商君书》的笔记-第80页 - 开塞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则服。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世知,无余力而服。故以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诸侯者退德。

《商君书》的笔记-第157页 - 画策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 唯有法使人仁,使人爱。仁爱之法会逐渐改变人们的观念。虽说以刑去刑,以战去战的方法在当今已经有些不可取,但是法律对人的思想,对人的行为的调整的作用毋庸置疑。嘴上的仁义并不能最终转为现实的成果,唯有带有强制性的法会逐渐的改变种种扭曲的思想。但是世界上并没有“使法必行之法”,治国的精要“易知而难行”,忠实的贯彻法律称为最棘手的问题

《商君书》的笔记-去强 - 去强

强干弱枝之道。
国家力量分散,民强则国弱;国家力量集中,民弱则国强。士农工商是国家的基本盘,在此之外衍生出的职业、利益集团都应该被削弱,从而保证国家力量能被集中在生产、运营中。这种集中是通过对外战争和推重刑罚实现的。
从政治上看,罚优于赏是因为同样起到统治作用,赏是妥协、平衡,而罚却是根本地消灭不一致,使国家(组织)“作壹”。
从执行层面来说,政令通畅、信息掌握全面、刑罚威严是国家大治的保障。
经济上,保护核心产业,不应过度聚集资本防止输入性通胀和产业空心化。
重罚轻商的理由非常充分,凭 仁义 作为统治核心显然要求更高的政治技巧,需承担更高的政治风险,如盘面较好(不分散),刑罚显然是优于恩赏的。总而言之,政治技巧相关的东西到最根本处都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成败的在于是否能够 作壹。


 商君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