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西方哲学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532732883
作者:(挪)G・希尔贝克,N・伊耶
页数:639页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64页

柏拉图提倡广泛的男女平等。柏拉图持这种平等观,因为他认为男女的生理差别与每个人在社会中所能胜任的工作无关:妇女生育孩子并不能证明以性别差别为依据的劳动分工的合理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柏拉图被看做是对妇女权利的早期捍卫者。他反对当时的习俗,主张男孩女孩有受教育的平等权。但是,这并不必然说明柏拉图与现代哲学家在同一意义上提倡普遍的个人权利。对柏拉图来说,这些权利是与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联系在一起的。……但(有人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消灭妇女的传统领域。……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柏拉图把公共生活置于私人生活之上,就如同他把理智和教育置于人的生物性上一样。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612页 - 克尔恺郭尔的唯美主义说

审美阶段的特点是从一种远距的和自我放纵的视角出发来体验的生活。在此阶段,我们并不以伦理的方式严肃地介入生活,而只是被动的观察者,其态度就如同对于艺术那样。我们观赏悲剧和喜剧,但不真的参与其中。这是反思的、不介入的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他追求优美和崇高,却不卷入作为伦理阶段和中产阶级的生活之特点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唯美主义者既是优越的,也是沮丧的:优越是因为超然于混乱和义务之外,沮丧是因为这种生活形式是空洞的、充满绝望的。唯美主义者像蜜蜂一样在花朵间飞舞。他们在不同的可能性和不同的角色之间徘徊,今天选择这个,明天选择那个。他们无休止地寻找新东西,寻找新的经验。唯美主义者之所以区别于调适得很好的公民,并不是因为唯美主义者爱美,而公民却不爱美,而是因为唯美主义者与生活有一种反讽-反思的关系。公民们自发地去从事他们的日常工作,并为他们所做的事情的后果担忧,而唯美主义者对所有这些事情却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在唯美主义者看来,所有这些世俗的选择,根本上是无关紧要的。对于他们来说,后果是什么,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我们面前的唯美主义者都不会首先是一个享受生活、热爱美和快乐的人,而是一个与生活保持一种内在距离的人,一个认识到生活是没有伦理内容——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事物都是同等有效的(gleich-gültig)——的人。唯美主义者远非一个直接享受生活所提供的乐趣的人,相反他更接近于一个反思的犬儒主义者,他像英雄一般地坚持着,尽管生活实际上毫无客观意义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唯美主义者的内在的绝望,正是这一点,把唯美主义者同忙忙碌碌、古道热肠的公民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78页

柏拉图以诉诸理性的要求批评实际状况;他认为政治的任务是使实际状况更接近理想的状况。相反,亚里士多德从已有国家形式入手;对他来说,理性是分类和评价已有国家形式的手段。这意味着柏拉图早在超越已有的秩序中追求崭新的秩序。他的思想更具现实性,因为更适合当时城邦的政治状况。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165页

在雾里走遍每座山,每一条道路、山岭和山谷,然后再在光天化日之下, 从远处来清晰观看这座山。沉浸于细节,直至完全熟悉了每个部分,然后有一天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98页

对欲望的放纵将政体由贵族政治一路拖至民主政体,然而不断燃烧的激情终将统治众人。大众劫掠富人,推强人为头领,国家便堕入寡头统治的深渊。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108页

伊比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主义对如何确保每个人的幸福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享受生活,但要深思熟虑。其人生哲学可概括为以下两点:1.存在着的唯一的善是快乐。2.要确保最大的快乐,我们必须只享受我们能够支配的快乐。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66页

柏拉图是一个特别强调统一的哲学家。他强调的是辩证综合,而不是区分和差别。统一和结合优于分离。因此他是一个“整体论者”。也因为他没有对不同的领域和工作进行区分,所以他不能容纳这些领域所能够提供的自由。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30页

万物的本源是水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365页 - 第十五章 康德——哲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一节 先验哲学——认识论
启蒙运动,文化更新,大学得到加强
休谟,知识没有确定性
康德:空间和时间、因果性,存在于人类心灵
经验论怀疑,唯理论独断
直接经验和归纳并不提供必然的普遍有效的东西
赋予秩序的能力在主体当中,即我们自己,这是不成问题的事情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131页 - 第六章 中世纪 第一节 基督教和哲学


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陷于四分五裂。公元400年前夕,基督教成了它的主导宗教。5世纪,日耳曼部落大举入侵,西罗马帝国奄奄一息。古代时期告终而中世纪开始。…希腊化—罗马时期的社会状况可能导致了某种政治懈怠和对理论哲学的兴趣索然。哲学尤其转向关注个人的伦理问题。但是在古代后期,人们感到这种人生哲学是不够的,许多人开始寻求一种宗教回答。新柏拉图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后期的斯多葛主义,就表达了这种复苏了的宗教追求。基督教的生长遇上了合适的土壤。
基督教的感召是面向每个人的。它向每个人都宣示希望。每个人都有希望,而不管政治上怎么无能为力、物质上怎么苦难重重,也不管品行怎么不良、性格怎么软弱。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的终点,我们可以期待此世生活的苦难和不公会受到补偿。最重要的,是有一位天父,他能够将仁慈和拯救一视同仁地施派给有罪的人和虔诚的人。
对第一批基督徒来说,与希腊士人的遭遇是在以下情况下发生的。这些士人受到希腊哲学和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教育,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概念世界与《圣经》的概念世界截然不同。基督徒们该如何回应这些士人?他们应该设法把《圣经》“翻译”成这些士人的语言,以便使这些士人转信基督教呢,还是应该将整个哲学贬斥为异教徒的愚妄,并也用《圣经》的语言对这些士人讲话?
因此,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策略。用今天的话来说,第一种策略可以称作“天主教的”(信仰加上传统)。这种策略承认哲学传统也是由上帝创造的。基督徒因此也应该对这个传统作正面的回应,而不能惧怕借助于哲学来表达基督教信仰。我们可以把第二种策略称为“新教的”(唯有信仰):它主张,基督教的真理是在《圣经》中,而且只能在《圣经》中才能找到的,而这个真理切不可被像希腊哲学那样的异教传统所玷污。后来的情况表明,第一种策略更为有效,其结果就是一种基督教神学,它设法借助于希腊哲学和希腊化时期哲学来使《启示》为人所理解。这样,基督教神学问世的形式是护教学;也就是说,是面对非基督徒人士的种种反对而为基督教所进行的辩护。最初出现的主要是基督教与新柏拉图主义的综合,虽然晚期斯多葛学派也起了作用。这个神学综合在大约公元300年到1200年期间占主导地位,覆盖了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在13世纪,亚里士多德被基督教世界重新发现,因而出现了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的综合。这个神学综合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导哲学。
在中世纪,哲学和神学是声称导向真实洞见的学问的两个主要分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在中世纪之前的欧洲文化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时期,信仰和理性的关系因而就很自然地成为一个中心问题。哲学和神学这两个科学必须找到一个相对于对方的位置:哪些问题属于哲学,哪些问题属于神学?哲学和神学在中世纪的密切关系,常常被说成似乎是神学把哲学紧紧拴住了;也就是说,哲学似乎是“受害者”。但是我们完全也可以反过来说,说是希腊和希腊化时期的哲学破坏了神学(基督教):神学学说(教义),比方说三位一体说和灵魂高于肉体说,是用一种适合希腊化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的语言提出的。但是即使在人们停止用这种新柏拉图主义进行思考之后,神学仍然受这种哲学术语的约束。因此,神学和哲学之间这种共存的结果,倒是神学“深受其害”了。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确定谁“征服了”谁。相反,需要警惕的倒是对命运的历史判断作道德化评价,因为那样的话我们会很容易忽视事件之中的历史“必然性”。我们能够提出的毋宁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基督教带入哲学环境和思想环境的新观点是什么?简单地说,有如下一些新概念:
1. 一种人类中心论的人类观
2. 一种线性的历史观
3. 一种把上帝当作一个位格和一个造物主的上帝观
希腊哲学家们多数把人类看作天地中诸多造物中的一种;人当然是一种高级的造物,但仍然不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岩石、泥土、草木、鸟兽、人类和神祗-----所有这些东西,都存在于同一个有限的宇宙之中。在基督教中,情况就不同了:上帝是一个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的位格,而这个世界----存在着岩石、草木、鸟兽和人类的世界----则是上帝为了人类能够被拯救起见而创造出来的。宇宙相对于人和上帝来说是次要的。宇宙万物所围绕的中心,是人类在地球上为获得拯救而进行的斗争。
拯救和原罪的观念之站住脚跟,是以希腊传统的一些道德观念作为代价的,比如美德和好的生活的实现。而且,拯救是对每个人而言的。人类具有比任何其他创造物高出无限倍的价值,而且全部人类在原则上具有同样高的价值。这同时意味着,斯多葛派的自然和普世博爱与平等的观念,是与基督教观念不约而同的:存在着一条普遍有效的法则,也就是上帝之言,而全部人类之所以是平等的,是因为他们都是上帝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无论是从宇宙论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人类都处于中心的地位。与此同时,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历史,而不是自然。而历史也不像斯多葛主义那里是循环的,而是线性的。历史向前进行着:创世、人的堕落、基督的诞生、他的生活和复活、罪和拯救之间的斗争,所有一切都预示着末日审判的到来。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28页


传统不可避免地会把一些可疑的传说附会在泰勒斯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身上。 p21
虽然米利都哲学家们凭据的是科学的胸怀和气度,但他们并没有以现代科学家们可能会用的方式形成他们的假设,他们也没有涉及任何实验来检验他们的理论。他们的思想具有独断的性质——一种肯定的断言,而不是对真正假设的试验。P11
萨摩斯岛 毕达哥拉斯出生地,隔海相望则是米利都。
从萨摩斯岛到克罗顿 毕达哥拉斯迁居
毕达哥拉斯相信数学是对灵魂的最好的清洁,永恒而有序的数的世界。以理性代替狄俄尼索斯崇拜(疯狂粗野的舞蹈歌唱)。
看奥林匹克比赛三种人,商人、比赛者和观众。观众最高级,他们思考分析所发生的事。(哲学家)
数意味着音乐、大小、形状,他们远远不是抽象的,而是特殊种类的实体。(数字-几何-实物)
他们倾向于把身体看作是一个音乐的装置。当生病时,和谐的调子被打破。
赫拉克利特:人们在清醒时同拥有一个有序的宇宙,但是在睡梦中(无思想无知),他们就返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斗争是变化的本质。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东西造成了美的和谐。
芝诺:要么一粒粟米落地有声,要么一把种子落地无声。所以思维比感官更可靠。
运动场悖论。阿基米德追不上乌龟。有限的时间跑过无限的点不可能,所以没有运动。
诗人、哲人、教主都是一类人。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28页 - 第一部分:古希腊哲学

传说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他的光辉想象,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他的身体就不留下任何痕迹,人们会以为他升天了。
爱和斗争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过程在人的肢体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个时候,身体的各部分在生命洋溢的季节里通过爱结合成一个整体。而在另一个时候,残酷的争执把他们拆散,各自在生命的边缘踟蹰。植物和主在水里的鱼、住在山上的野兽、展翅飞翔的鸟,全都是这样。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1页 - 绪论

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这是就科学这个词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的。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刚开始读,感觉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做下笔记帮助理解。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一章 - 第一章

泰勒斯追问实体,开创哲学先河。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米尼对泰勒斯进行反对,前者说“水转变成气,气又转变成水,那就意外着任何事物都转变成任何事物”,于是他提出万物的始基是不定者(apeiron)。后者找到泰勒斯的另一个弱点,即水的分化是如何发生的?于是他提出了“气”的概念。赫拉克利特:“万物总是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中。”实际上说的是万物运动的背后存在着一种规律,规律是不变的,并且有对立面,对立面相互作用则创造了和谐的整体。巴门尼德:“没有任何东西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这实际上是指的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第一,凡是存在的,是存在着,凡所不是存在的,不是存在。第二,反所是存在的,可以被思想,凡所不是存在的,无法被思想。第三,万物的变化是一种预设,苹果从红变绿是一种预设,但是绿无法被思想,所以,我们不能用思想来把握变化,因此,变化是逻辑上不可能的。对于我们感官所把握的变化,巴门尼德说我们必须相信理性,感官不过是在欺骗我们。巴门尼德是第一个理性主义者。“我们可以几乎说他是一个一元论代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近代化学理论惊人的相似,不过希腊人并不从事实验以确认这样的理论。此外,如果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量上的话,我们怎么可能经验到这样的东西?他提出了一个感官知觉理论。可这个理论是预设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感官。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数学结构是所有事物的基础:事物会毁坏,但数学概念不会毁坏。数学知识是确定的知识,因为它的主题是不变的。此外,数学知识之所以确定,还因为数学定理是逻辑上被证明的。这样,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在双重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和巴门尼德一样,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后也对世界持一种二元论的观点。印度《奥义书》:我们怎样才能摆脱欲望,获得对“业”的控制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无法打破生死循环,我们面临着以千万种形式再生的危险。但即便我们不可能都成为圣人,我们也有充分理由在此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根据“业”的哲学,那些行善和求善的人们将在来世成为较好的生物,或将上升到高一级的种姓。“业”的学说,转世的观念,种姓制度,形成了印度哲学中相当大部分的一个融贯单元。佛教哲学与奥义书不同,佛陀希望平息追求或渴望。叔本华想要平息生命意志,从而不再有任何行动的动机。叔本华对四谛的解释可能过于悲观了。在尼采哲学中,佛教成为反对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的斗争中的盟友,佛教的理想在尼采看来是把人与”善“”恶“分开。佛教的另一个问题是自我学说。世界必须被看作过程,而不是事物或实体。因此,我们不能谈论一个永久的自我或者”我“,自我不可能是一个心理实体,构成个人的基础,我们所经验到的仅仅是每一时刻构成我们人格的转瞬即逝,倏然而往的意识状态。智者学派以前的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特点是宇宙论的,关注万物的本体,即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在”水是万物的命题中。“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是预设的。万物生于水,复归于水也是预设的。这意味着万物是可以被理解的。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二章 - 第二章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一个认识论命题,就显现在人们面前的事物一直被人在特定时候身处的环境或职责所决定而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论的视角主义。这种视角相对主义并不意味着取消了对错之分,作为木匠,我们可以正确或错误地谈论铁锤,同样科学家和商人等也能这么做。当我们在一个特殊情境中讨论一个物体,如铁锤,只要我们所说的是再此情境中显现的物体,那我们说的就是对的。我们注意到,幸福者和不幸者,妄想者和狂喜者,各有各的世界。我们知道,这种说法作为心理学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要是把这个命题说得更极端一点,声称所有被感觉到的知识都取决于个人的不同推测,那我们又一次遇到了观点的自相矛盾:是否这个观点本身也仅仅是个人观点的表达呢?至此,我们把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看作一个认识论命题。举例说,事物本身无善恶,善恶是相对个人或群体的。普罗泰戈拉认为我们无法认识诸神的论据有两个:神在人的感觉之外和人生的短促,这隐含的意思就是说感觉是人类经验的基础。苏格拉底通过谈话使得个人能亲身意识到论题的本质。通过亲身认识到一个观点的真理,个人也就得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观点。这儿,我们遇到了苏格拉底对智者派的一个主要批评。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参与讨论,并利用争论去说服别人。在讨论中,每个人都应该试图对论题本身有更多的了解。每个人的观点要符合他在任何时候都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由此,苏格拉底区分了好的和坏的两种确信,区分了建立在对结论的支持理由理解基础上的信服和对理由缺乏理解情况下的被说服。可以说,这种区分也正是通过修辞术获得的说服和通过理性获得的信服之间的区分。柏拉图对话把苏格拉底表现为一个好奇的哲学家:他在交谈中试图发展我们提问的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是容易犯错的,而且我们对很多事都不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认识自己的无知。在以后的体系中,这种洞见被称为有学问的无知。从这个意义说,当我们”自知自己无知“时,我们就更容易接受他人可能有的更新更好的回答。通过他的哲学对话,苏格拉底不仅成为寻找普遍有效性回答的先驱,而且也开启了一种哲学观,一种把哲学看作是承认我们可错性的开放和自我批评的对话的看法。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65页

第三节 艺术的伦理责任
柏拉图并没有在真善美——或科学、道德和艺术之间作明确区分——这种区分从启蒙运动以来就一直是现代的一个常见现象。……从现代观点来看,……艺术作品即使不能提升道德或真理,也可以成为伟大的艺术。但是对柏拉图来说,这种真善美之间的严格区分是不合理的。相反,他认为理念之间相互联系……伦理学和美学不能分开。一方面,这意味着艺术家对社会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柏拉图不承认艺术是道德中立的。

《西方哲学史》的笔记-第666页

短评字数不够只好放在这里 0-0
PDF版算上封面目录底页确实是666页,啧,真是个好数字。
这版竟然有中印哲的brief intro,提到说中国大思想家(类孔孟)几乎毫无例外是饱学的文官,已获官僚体制的认可,“与我们今天的哲学教授相差无几”,LOL。
另p.53提到,柏拉图自己是否真的赞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值得怀疑的,他也许更像如奥古斯丁新柏拉图主义者。(说他提出过一些反对理念论的有力论据,啧,仅是针对后期巴门尼德篇那些么?)
唔,篇幅不大的情况下还附加各种原著选段,加分。
p.131又出现奇异的说法,似乎是嫌黑暗时期哲学被打压得不够彻底似的。
P.182则说文艺复兴是光亮全息,噗。
另外神奇的是,p.286大部分的“的”都被换成了“底”,这纰漏 = =|||
p.307-308出现有意思的是,说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的这个经验论命题本身不是经验的真理。须存在一个理性直觉说经验论是正确的,而经验论否定这样一个直觉。高亮。这个反驳被应用于好几个论点,堪称无敌。另外对心理的功利主义的质疑也高亮。
杯具的p.339讲埃德蒙伯克的地方扫描缺页了0-0
p.342-343 提到卢梭竟支持一党制,使我越发不喜欢他= =
p.383 提到康德谈婚姻法,lol。
出现冯·兰科、冯·萨维尼或者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这样的尚还陌生的名字真令人忧郁。古典社会学的概要倒是大有裨益,略显乱入的达尔文独立成章,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却被分散在几个小节里感觉好糟糕 0-0
二十五章使我确定,这本狭义上来说称为西方思想史更恰当一些。


 西方哲学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