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变形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1
ISBN:9787532756964
作者:[奥] 卡夫卡
页数:517页

内容概要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犹太商人。卡夫卡曾攻读文学,后改学法律。先后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和工人保险所,因肺病辞职。后埋头写作。曾两度订婚,却因健康关系一直未婚。1924年死于肺病。卡夫卡最杰出的作品当数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短篇小说《变形记》,这些作品的主题、风格对后来的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凭借这些作品,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书籍目录

译本序
第一辑 生前问世之作
1.观察
公路上的孩子们
揭穿一个骗子
突然去散步
决断
山地远足
单身汉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地向外眺望
回家的路
过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绝
为男骑手们考虑
临街的窗户
想当印第安人

不幸
2.判决
3.变形记
4.在流放地
5.乡村医生
新律师
乡村医生
在剧院顶层楼座
往事一页
在法的大门前
豺狗和阿拉伯人
视察矿山
最近的村庄
一道圣旨
家长的忧虑
十一个儿子
杀兄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6.饥饿艺术家
最初的忧伤
小妇人
饥饿艺术象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
第二辑 散落发表、未被作者本人收入集子里的短篇小说
1.和祈祷者的谈话(已收入第三辑《一次战斗纪实》,从略)
2.和醉汉的谈话(已收入第三辑《一次战斗纪实》,从略)
3.巨大的噪声
4.骑桶人
第三辑 短篇小说遗作
1.一次战斗纪实
2.乡村婚礼筹备
3.乡村教师(巨鼹)
4.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
5.桥
6.猎人格拉胡斯
7.中国长城建造时
8.叩击庄园大门
9.邻居
10.杂种
11.日常的困惑
12.有关桑丘·潘沙的真相
13.塞壬们的沉默
14.普罗米修斯
15.城徽
16.海神波塞冬
17.集体
18.夜
19.拒绝
20.关于法律问题
21.征兵
22.考试
23.兀鹰
24.舵手
25.陀螺
26.小寓言
27.回家
28.起程
29.代言人
30.一条狗的研究
31.夫妇
32.算了吧
33.论譬喻
34.地洞
35.副检察官
36.中国人来访
37.一个有虚荣心的年轻大学生
38.祖父的讲述
39.在阁楼上
40.遗产
41.角斗沙场
42.猎人格拉胡斯
43.红彼德
44.我的两只手
45.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附录
1.布雷齐亚观飞机
2.致父亲
3.卡夫卡生平和创作年表

编辑推荐

  说不尽的卡夫卡。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鲜为人知,其作品未受到重视,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  这本《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饥饿的艺术家》、《乡村教师》、《中国长城建造时》、《一条狗的研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作者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鲜为人知,其作品未受到重视,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城堡》、《失踪者》、《诉讼》等小说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小说已成为许多作家必定研读的作品,被认为是“需要用心去阔读的作品”。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饥饿的艺术家》、《乡村教师》、《中国长城建造时》、《一条狗的研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均采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无前因后果,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境地,他们在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往往又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卡夫卡的评价及其作品的寓意,学术界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是这种独到之处,才使人们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玩味和研究它们,才是它们魅力永存的原由。
译界前辈、北大救授张荣昌先生潜心研究卡夫卡数十年,并独自担纲翻译了《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

图书封面


 变形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原文选段(卡夫卡作) 有一个传说对这一状况作了很好的描述:皇帝向你这位可怜的臣民,在皇天的阳光下逃避到最远的阴影下的卑微之辈,他在弥留之际恰恰向你下了一首谕令。他让使者跪在床前,悄声向他交代了谕旨;皇帝如此重视他的谕令,以致还让使者在他耳根重述一遍。他点了点头,以示所述无误。他当着向他送终的满朝文武大臣们——所有碍事的墙壁均已拆除,帝国的巨头们伫立在那摇摇晃晃的、又高又宽的玉墀之上,围成一圈——皇帝当着所有这些人派出了使者。使者立即出发:他是一个孔武有力、不知疲倦的人,一会儿伸出这只胳膊,一会儿又伸出那只胳膊,左右开弓地在人群中开路;如果遇到抗拒,他便指一指胸前那标志着皇天的太阳;他就如入无人之境,快步向前。但是人口是这样众多,他们的家屋无止无休。如果是空旷的原野,他便会迅步如飞,那么不久你便会听到他响亮的敲门声。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他的力气白费一场;他仍一直奋力地穿越内宫的殿堂,他永远也通不过去;即便他通过去了,那也无济于事;下台阶他还得经过奋斗,如果成功,仍无济于事;还有许多庭院必须走遍;过了这些庭院还有第二圈宫阙;接着又是石阶和庭院;然后又是一层宫殿;如此重重复重重,几千年也走不完;就是最后冲出了最外边的大门——但这是决计不会发生的事情——,面临的首先是帝都,这世界的中心,其中的垃圾已堆积如山。没有人在这里拚命挤了,即使有,则他所携带的也是一个死人的谕旨。——但当夜幕降临时,你正坐在窗边遐想呢。 在整部中短篇小说集子里,卡夫卡的这篇也许是最惊艳的之一;而这一段也许是这篇文字里最惊艳的段落。当你在找寻一个目标时,你发现了无数的障碍——超脱一个,又是另一个,障碍无穷无尽,你的人生仅仅在超越他们,在做着无数的琐事——你有一个梦,你在迫近他——但他遥不可及。仿佛是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您看地图,很近啊,逃脱苏联的集体农庄不困难——于是您走了。走上几千里,仍然是荒无人烟的荒凉。在城堡,诉讼和失踪者这三篇卡夫卡的未竟的长篇小说里;也许最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不是罪孽,而是这种无聊的琐事。这种琐事构成了小说的百分之九十;正是在这无限的琐事中,你看到一种没有说出口的绝望,这种绝望无声无息地杀人,仿佛岁月碾碎了梦。雄心壮志被无数的宫墙环绕,无数的帝都的垃圾,一片废土,那里是帝都,有70亿人,茫茫看不到出路——那意境。哦同样,长城是分段建造的。一个喜欢思维的人,不会忘记这种奇特的构思。说到底,能想象出长城作巴别塔之地基的作家,是何等样的胸襟——而这种胸襟一生拘束在办公室里,又是何等的荒凉。在日记本里,狭小的空间扭曲了广阔的灵魂,让他的壮志没能在现实中完成,却在雾气里冉冉升起来,从纸里蒸发出来,并流露出一种无可派遣的孤独。不单在题材,在字里行间的行文里,也有一种纯粹的落寞和忧伤在。
  •     两星是给翻译不是给卡夫卡的,只是吐槽翻译!翻译真的是硬伤,现在也好像没有哪个译本出类拔萃,这个版本看起来就跟天书一样,难道是我悟性太低看不懂卡夫卡(⊙o⊙)?但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呀,希望再过二十年能有一个好版本能看,现在先把卡夫卡放一边吧!
  •     饥饿表演近几十年来明显地被冷落了。早些时候,大家饶有兴致地自发举办这类大型表演,收入也还不错。可是今天,这些都已毫无可能。那时的情形同现在相比确实大相径庭。当时,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观众与日俱增,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是晚上,观众也络绎不绝。为了看得不失效果,人们举着火把。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就把笼子挪到露天,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他们对饥饿艺术家有着特殊的兴趣。大人们看主要是图个消遣、赶赶时髦,可孩子们却截然不同,他们看到这位身穿黑色紧身服、脸色苍白、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时神情紧张,目瞪口呆,为了壮胆,他们互相把手拉得紧紧的。饥饿艺术家甚至连椅子都不屑一顾,只是一屁股坐在乱铺在笼子里的干草上。他时而有礼貌地向大家点头打个招呼,时而用力微笑着回答大家的问题。他还时不时把胳膊伸出栅栏,让人摸摸瞧瞧,以感觉到他是多么干瘦。随后又深深陷入沉思,任何人对他都变得不复存在,连笼子里那对他至关重要的钟表(笼子里唯一的东西)发出的响声也充耳不闻,只是那双几乎闭着的眼睛愣神地看着前方,偶尔呷一口小玻璃杯里的水润一润嘴唇。  除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观众外,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的监督人员守在那儿。奇怪的是,这些看守一般都是屠夫,他们总是三人一班,日夜盯着饥饿艺术家,防止他用什么秘密手段偷吃东西。其实,这不过是安慰大伙的一种形式而已,因为行家都晓得,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看守都能理解这一点。有些值夜班的看守就很马虎,他们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故意给他一个进食的机会,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碰到这样的看守,饥饿艺术家真是苦不堪言,这帮人使他情绪低落,给他的饥饿表演带来很多困难。有时,他不顾虚弱,尽量在他们做看守时大声唱歌,以便向这帮人表明,他们的怀疑对自己是多么的不公道。但这无济于事。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所以,饥饿艺术家特别喜欢那些“秉公执法”的看守人员,他们靠近铁栅坐在一起,嫌大厅灯光太暗而举起演出经理提供的手电筒把自己照得通明。刺眼的光线对他毫无影响,反正他根本睡不成觉,但是无论什么光线,也不管什么时候,就是大厅里人山人海,喧闹嘈杂,打个盹儿他总是做得到的。他非常乐意彻夜不眠和这样的看守共度通宵,喜欢同他们逗乐取笑,给他们讲述自己的流浪生活,然后再悉听他们的奇闻趣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看守们保持清醒,让他们始终看清,他的笼子里压根儿就没有吃的东西,他在挨饿,不论哪个看守都没有这个本事。而最令他兴奋的是早晨自己掏腰包,请看守们美餐一顿让人送来的早饭。这些壮汉子们在艰难地熬了一个通宵之后个个像饿狼扑食,胃口大开。然而,有些人却认为请客吃饭有贿赂之嫌疑,这纯属无稽之谈,当别人问到他们是否愿意兢兢业业值一夜班而拒吃早餐时,这些人却溜之大吉了,可要让他们消除疑心并不容易。  诸如此类种种猜疑,饥饿艺术家似乎也难于摆脱。任何一位看守也做不到夜以继日、丝毫不间断地守在饥饿艺术家身边,因此无人亲眼目睹过,他是否确实持续不断地挨饿。只有饥饿艺术家自己心里最清楚,只有他才算得上是对自己的饥饿表演最为满意的观众。但是由于另一种原因,他又从未满意过。或许他干瘦如柴的躯体根本就不是由于饥饿所造成的,而是对自己不满所致,以致于有些人出自于对他的同情而不来观看饥饿表演,因为这些人不忍心看他那被折磨的样子。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对此,饥饿艺术家直言不讳,但人们死活就是不信。善意的说法还好,说他谦虚,可大部分人认为他自吹自擂,更有甚者说他是个骗子手,他当然觉得挨饿是件轻松的事,因为他懂得如何能使挨饿变得轻松,而他竟然厚颜无耻,不肯百分之百地道出实情。所有这一切,饥饿艺术家都得忍受着。天长日久他也习以为常,然而内心深处的不快总搅得他不得安宁。每当一轮饥饿表演结束时,饥饿艺术家没有一次是自愿离开笼子的,这一点,人们一定要为他作证。演出经理规定每轮表演最高期限为四十天,期限过后,他绝不让饥饿艺术家再继续挨饿,即使在世界大城市里也是如此。经理这样做不无道理,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全城人的兴趣会通过四十天里越来越火的广告充分被激发出来,而四十天后,观众就会感到疲倦,看表演的人数随之锐减。在这一点上城市和乡村当然有些小小的区别,可是四十天最高期限已经成了一条通用的规律。在第四十天,笼子的门被打开,笼子四周插满鲜花,半圆形露天剧场里人海如潮,观众兴高采烈,军乐队奏着乐曲。两个医生走进笼子为饥饿艺术家作必要的检测,检测结果通过高音喇叭传遍剧场。随后,两位女士走上前来,她们乐滋滋的,庆幸自己能被选中去搀扶饥饿艺术家离开笼子走下前面的台阶。台阶前的小桌子上早已摆好了精心准备好的病号饭。在这种时刻,饥饿艺术家总是加以拒绝,虽然他还是自愿地把自己皮包骨头的手臂递向前来帮忙的女士,但是他不愿站立起来。为什么刚到四十天就停止表演呢?他本来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为什么恰恰要在他表演最紧要的关头停下来呢?他还没有真正精彩地表演过一回哩!他还能继续饿下去,他不仅能成为空前最伟大的饥饿艺术家(他或许已经是了),而且还要超越自我,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因为他感到自己的饥饿表演能力永无止境。可是人们为什么要夺走他继续挨饿的荣誉呢?为什么这些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多一点耐心都没有呢?他都能坚持继续饥饿表演,为什么这些人连耐心当观众都做不到呢?唉,他也累了,本该坐在干草上好好歇一会儿,可现在他得立起他那又高又细的身躯去吃饭。他一想到吃就感到恶心,只是想到女士在自己旁边才把要说的话咽了下去,他抬头看了看表面上和蔼其实残忍的两位女士的眼睛,摇了摇耷在他无力的脖子上那过于沉重的脑袋。紧接着,老一套又来了。演出经理登场,他像哑巴一样,一句话也不说(其实是音乐声吵得他没法讲话),双手举到饥饿艺术家的头上,好像在邀请老天爷下凡,参观他那坐在蓬乱干草上的作品——这位颇值怜悯的殉道士。说实在的,饥饿艺术家确实是个殉道士,只是在另外一层意义上罢了。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紧接着经理把他交给了两位脸色早已吓得苍白的女士,饥饿艺术家任其摆布,他脑袋聋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听使唤地滚到那里,然后又莫名其妙地一动不动。他的身体已经掏空,双腿出于自卫本能紧紧和膝盖贴在一起,双脚却擦着地面,似乎那不是真正的地面,它们好像正在寻找真正的可以着落的地方。他全部的、其实已经很轻的身体重量倾斜在其中一个女士身上。她喘着粗气,左顾右盼,寻求援助,她真没想到,这件光荣的差事竟会是这样,她先是尽量伸长脖子,这样自己的花容月貌起码可以免遭“灾难”,可是她却没有办到。而她的那位幸运些的伙伴只是颤颤悠悠,高高地扯着饥饿艺术家的手——其实只是一把骨头——往前走,一点忙也不帮,气得这位倒楣姑娘在大庭广众的起哄声中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早已侍候在一旁的仆人不得不把她替换下来。随后开始吃饭,经理先给处于昏厥状态、半醒半睡的饥饿艺术家喂了几勺汤水,顺便说了几句逗乐的话,以便分散众人观察饥饿艺术家身体状况的注意力。接着,他提议为观众干杯,据说此举是由饥饿艺术家给经理耳语出的点子,乐队憋足了劲演奏。随后大家各自散去,没有人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不感到满意,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饥饿艺术家自己,他总是不满。  就这样,表演、休息;休息、表演,他过了一年又一年,表面上光彩照人,受人尊敬,而实际上阴郁的心情经常缠绕着他。由于得不到任何人的真正理解,他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坏。人们该怎样安慰他呢?他还有什么渴求呢?如果同情他的某个好心人告诉他,他的悲哀可能是饥饿所致,那么他就会勃然大怒(特别是在饥饿表演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像一只凶猛的野兽吓人地摇晃着栅栏。但对于这种状况,演出经理自有一套他喜欢采用的惩罚手段。他当众为饥饿艺术家辩解并且表明,饥饿艺术家的行为可以原谅,因为这种由于饥饿引起的反常的易怒心态是正常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接着他就开始大讲饥饿艺术家自己的需要加以解释的观点,说他实际能够挨饿的时间比他现在做的饥饿表演的时间要长得多,经理大为赞赏他的执著追求、良好心愿以及伟大的自我克制精神,这些当然也包括在饥饿艺术家的说法之中。而随后,他又拿出一叠照片(照片也用于出售),轻而易举就把艺术家的说法驳倒。因为从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饥饿艺术家在第四十天的时候躺在床上虚弱不堪,奄奄一息。这些虽是老生常谈,却又不断使饥饿艺术家难以忍受。他气愤的是这种歪曲事实的做法,明摆着是提前结束饥饿表演的结果,人们却要把它说成是不得不停止表演的原因。同愚昧抗争,同这个愚昧的世界抗争是徒劳的。他总是虔诚地、如饥似渴地抓着栅栏认真地听经理说的每一句话,但当经理展示照片时,他每次都放开栅栏,唉声叹气地坐回草堆。于是,受到抚慰的观众又重新围过来看他表演。  数年之后,每当这一场面的见证人回忆起这一幕时,连他们自己都弄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这期间发生了那个被提及的事变。这变化来的极其突然,它或许有更复杂的原因,但有谁去深究呢?无论如何,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有一天发现自己被那些热闹上瘾的观众忘却了,他们纷纷涌向其它演出场所。演出经理领着他又一次跋涉了半个欧洲,他们想看看,是否能在某个地方重新找回逝去的狂热和兴趣,然而他们一无所获。好像人们私下达成了某种默契,到处都笼罩着厌恶饥饿表演的气氛。当然,这种情绪绝非一朝一日形成的,只怪当时人们过分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加防范,而现在采取对策为时已晚。尽管肯定有一天,饥饿表演定会再次红火起来,但这对于活着的人毫无慰藉。眼下,饥饿艺术家该去做什么呢?成千上万观众曾为之欢呼的饥饿艺术家如今去集市上的简陋戏台上演出未免太惨了些,改做其它行当吧,他不仅年纪太大,而更主要的是他对饥饿表演有着如痴如狂的追求。最终,他告别了经理——这位人生旅途上无与伦比的伙伴,受聘于一家庞大的马戏团。为了避免再受刺激,他甚至连合同条件都没瞥上一眼。  马戏团确实很大,数不清的人、动物、器械随处可见,他们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不论什么人才,任何时候都能在马戏团派上用场,当然饥饿表演者也不例外,只要条件不苛刻。另外,他之所以受聘当属特殊情况,这不单单是聘用一个艺术家本身,而更重要的是他当年的赫赫大名。其实,饥饿表演的技艺根本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黯然失色,单凭这一点,人们起码不能说,一个老得不中用的、再也不能站在技艺巅峰表演的饥饿艺术家想躲到马戏团某个安静的位置上去混日子。恰恰相反,饥饿艺术家向人保证,他的饥饿艺术不减当年,这是绝对可信的。他甚至还宣称,只要人们准许他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人们马上答应了他的这一要求),他要真正地震撼世界,达到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饥饿艺术家一激动起来,早把当今形势忘得一干二净,他的话只引起懂行的人付之一笑。  然而,饥饿艺术家到底还是没有忘记着眼于现实。人们把他和笼子没有作为精彩节目放在马戏团的中心地段,而是安插在一个交通路口,他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笼子四周挂满了标语,那些花花绿绿的大字在告诉人们那里可以看到什么东西。若是观众在其它演出休息的时候涌向兽场的话,总要从饥饿艺术家跟前走过并在那儿停留片刻。假如不是道窄人挤,后面的人又能够理解前面的观众为什么不急着去看野兽而停留下来,人们或许能在他面前多呆一会儿,慢慢欣赏他的表演。这就是饥饿艺术家看到观众马上要向他走来时不往颤抖的原因。他以人们观看自己为生活目的,自然盼望这种时刻。起初,他急不可待地盼着演出休息,眼看一群群观众朝自己蜂拥而来,他激动得欣喜若狂,可是他很快就看出,观众的本意是去看野兽,每次如此,几乎无一例外,就是最固执的、故意自欺欺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但是不管怎么说,看着远处的观众朝自己走来是令他最为高兴的事,人们涌过来时,持续不断的呼喊声和叫骂声乱成一片,一些人慢悠悠地看他表演,不是出于对他的理解(这些人使饥饿艺术家甚感痛苦),而是故意和后面催他们的人过不去,而另一些人则是心急火燎地想去兽场。大批人过后,剩下的是一些姗姗来迟者,没人催赶他们,只要他们有兴趣,满可以在他面前多呆一会,但是这些人大步流星,目不斜视,直奔兽场。不过,饥饿艺术家偶尔也能碰到幸运的时刻。有时父亲领着孩子来到他面前,父亲一边指,一边详细地讲述这是怎么一回事,他讲到过去的年代,说他曾经看过类似的表演,但那时盛况空前。可是孩子们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生活中都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所以,他们始终不能理解大人的话,这也难怪,他们怎么能懂得什么叫饥饿呢?但是,从他们那探究性闪闪发光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崭新的、属于未来的、更为仁慈的东西。饥饿艺术家有时悄然思忖,假如自己的表演场地离兽场稍远一点,或许情况会好起来,而现在离兽场这么近,人们很容易选择去看野兽,更不用说兽场散发的臭味、动物夜间的闹腾、给野兽送生肉时人走动的响声以及投食时动物的狂嘶乱叫搅得他不得安宁,使他长期忧郁消沉。但是,他又没有胆量向马戏团的头头们去说。他还得感谢那些野兽们,没有它们,哪能引来那么多观众?况且众人当中还能找到某位真的是冲着他而来的呢。如果他要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存在,那么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他——确切地说——只不过是通往兽场的一个障碍,谁知道人家会把他塞到哪个角落。  当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障碍,而且会越变越小。人们在当今时代还要为一个饥饿艺术家耗神费力,这简直是个怪事,可是人们对奇怪现象已习以为常,而正是这种习惯宣判了他的命运。他想使出最大能力做好饥饿表演,他也确实这么做了,然而这一切都挽救不了他的命运。观众个个如匆匆过客飞快地从他面前掠过。去试试给人讲饥饿艺术吧!但是谁对饥饿艺术没有亲身感受,就根本不可能心领神会。漂亮的彩色大字已经被弄脏,变得模糊不清,它们被撕了下来,没有有想到换上新的。用于计算饥饿表演天数的小牌子上的数字当初每天都有新的记录,现在却无人问津,数字多日不变,因为数周之后,连记录员自己都对这项单调的工作感到厌腻。虽然饥饿艺术家不停地做饥饿表演,这是他过去梦寐以求的事,也是他曾经夸过的海口,现在,他可以任意独行其事了,但是,没有人为他记录表演天数,没有人,甚至连他本人也搞不清楚自己的成果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假如某个时候来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家伙,用那个旧数字逗笑取乐,说这是骗人的鬼把戏,那么,他的话才真正是最愚蠢的、能编制冷漠和恶意的谎言。因为,饥饿艺术家诚实地劳动,他没有欺骗别人,倒是这个世界骗取了他的工钱。  又过了许多日子,表演告终了。有一天,那只笼子引起了一位看管人的注意,他问仆人们,为什么把一个好端端的笼子闲置不用,里边的谷草已经发霉变味,对此无人知晓,直到其中一位看见了记数的小牌子,他才猛然想起饥饿艺术家。人们用棍子拨开腐草,在里边找到了他。“你还一直不吃东西?”看管人问道,“你究竟什么时候才算完呢?”“诸位,请多多原谅。”饥饿艺术家有气无力地低声细语,只有看管人才能听清他说的话,因为他把耳朵贴在栅栏上,“当然,当然。”看管人一边点头,一边把手指向额头,以此来暗示其他人,说明饥饿艺术家的身体状况非常危险,“我们当然会原谅你。”“我一直在想着,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确实也挺赞赏的,”看管人热情地说。“可是你们不应该赞赏,”饥饿艺术家说。“那么我们就不赞赏,”看管人说,“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赞赏呢?”“因为我只能忍饥挨饿,我也没有其他办法。”饥饿艺术家说。“你们瞧,太怪了不是,”看管人说,“你为什么没有其他办法呢?”“因为我,”饥饿艺术家说着,小脑袋微微抬起,嘴唇像要吻看管人似的,直贴在他的耳根,生怕露掉一个字,“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若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这是饥饿艺术家最后的几句话,然而,从他那瞳孔已经放大的眼睛里还流露出一种不再是自豪、而是坚定的信念:他还要继续饿下去。  “好了,大伙整整吧!”看管人说。饥饿艺术家连同腐草一起被埋掉了。笼子里放进了一只年轻的美洲豹子。即使是感觉最迟钝的人,看到这只野兽在闲置长久的笼子里活蹦乱跳时,他也会觉得这是一种舒服的休息。这只豹子什么也不缺,可口的食物看守人员无须长时间考虑就会送来。失去自由对它似乎都无所谓,这个高贵的躯体应有尽有,不仅带着利爪,而且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它生命的欢乐总是同它大口里发出的强烈吼叫而一起到来。观众从它的欢乐中很难享受到轻松,可是他们克制住自己,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卡夫卡很喜欢自己的这篇文章。饥饿艺术家不被人理解,这是他最伤心的地方——他不是为了名,利,炫耀,艺术——当然,他也爱名,利,炫耀,艺术——但这些都是附加物而不是本质。本质是他不喜欢食物。所谓的食物,可以推广到整个世界——他不喜欢这个世界,他创造了梦境,创造了不属于世界的东西,人们以为他哗众取宠,不以为然;有一天,人们对这种哗众取宠厌烦了,饥饿艺术家没有了名利和炫耀艺术的光环他还要继续饿下去、他没有办法不饿下去。他还继续孤独地创造着梦,一些没有人观赏的,毫无意义的梦乔治奥维尔曾经在我为什么写作里说,几乎所有的作者,写作都有虚荣心的意义饥饿艺术家当然!也有虚荣的。现在,他没有了任何附加物,他只能一个人忍受他不喜欢世界的这种原罪——这是一种可悲的情操。原本,在名利下,这种悲伤可以被掩盖)——现在掩盖不了了。人们宁愿去看马戏,去看花花世界,去看哪怕是一头畜牲,也不愿再看这个哗众取宠了——充其量只有一种怀旧,表示当年,曾经看过。歌德曾在浮士德的开头,感叹物是人非,当年欣赏过自己文字的人,往往作古——卡夫卡一定有这种意思,但他主要不是这个意思。他借曲笔表达自己与世界的互斥。没有希望了,也没有办法的;饥饿艺术家最终饿死了,荒草萋萋,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好像那个女歌手约瑟芬不过,卡夫卡,你不会消失。你的梦不会被掩盖。纵然文豪无数,你的继承者无数,你都独一无二。那些人,学你的饥饿,有形而无意——他们没有你这样的纯粹孤独,他们模仿,膜拜,但从未超越,也无法超越。岁月给了小说以诸多的技巧,你的题材有一天会过时,但是你的忧伤和孤独和你的悠悠的梦是一切追索人生的旅客的心声。在夜晚,在雪地,在旷野,在星空下,在月华里,无数的卡夫卡怨尤着。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终于有一天,名声给了你。请记得饥饿艺术家,请记得伟大的艺术品背后是一颗不被世界容纳的心。请记得伟人背后的落寞。请记得卡夫卡临终前的泪。请记得那样纯净的忧伤。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卡夫卡是一个天才。他的小说风格独特,开辟了新的写法。值得一读。
  •     如题。翻译的还不错
  •     先读附录给父亲的信以及卡夫卡生平,更容易理解他的作品
  •     待
  •     第二遍读完。我总是不自觉的假设格里高尔不是变成了一只甲虫,而是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旦接受这种设定,你会觉得故事读起来更加的残忍,更加悲哀和冷酷。尤其是一家人因为摆脱格里高尔之后如沐春风的样子,前后对比极为讽刺。也许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特点,但情感才是人类最崇高的价值啊,否则人和飞禽走兽又有何分别。
  •     似乎每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有卡夫卡自己的影子,可以说他的艺术源于不幸的身世与内心痛苦矛盾的煎熬。另外有几篇的翻译简直醉了,语文白学系列
  •     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     背后阵阵发冷。
  •     学德语的动力。不可自拔地爱上。
  •     最经典的还是变形记,读了三四遍。 其他的有的不太明白。
  •     鬼才卡夫卡,我的心头大爱,变形记不愧为最经典的短篇小说,当一个人成为虫之后,他的“人”格“人”性一点点的消散,这种大真实与大荒谬,让我像吸毒一样看这篇小说,欲罢不能。
  •     读得最仔细的还是最后写给他爸爸的长信……(亲子关系出天才(不是
  •     有一些小说真的太难了。他有时候完全隐藏自己,有时又把自己不留余地地展现给我们。
  •     卡夫卡的小说看过很多,这本小说集里的很多之前已经看过了,再看一遍还是觉得受益匪浅
  •     除了第一个故事,变形记略精彩。。。。。过后我还买了一本城堡,2、3年没有读完。城堡读完后,以后不再读卡夫卡的书了,是我太肤浅了。好难读
  •     那些「奇怪」又细微的感觉在那样的叙述下特有趣。
  •     很好的译文著作,值得一读
  •     
  •     卡夫卡的作品不易理解,需要用心去思考
  •     好特别的文风啊。
  •     阅读时一直被种复杂的情绪所笼罩。
  •     《审判》《饥饿艺术家》《中国长城建造时》
  •     变形记,骑桶人,饥饿艺术家。
  •     卡夫卡的书是好的,翻译不敢恭维,装帧也不好看。
  •     同学做梦都在想的一本书啊
  •     未读,感觉很不错。
  •     没看懂啊
  •     学校要求看的,很好看
  •     名著,想了解卡夫卡就读这本书,包裹了卡夫卡不同时期的作品。
  •     没读,但是包装挺好的,硬皮封面。很有重量
  •     我基本上是个意识流作家迷,能不喜欢卡夫卡们吗?
  •     完全一头雾水啊啊啊。。。
  •     想要读懂卡夫卡的想必也得是冷静的“怪人”,要读懂他不易。
  •     原来那本在离别时直接拿出当礼物送了隔壁一米九 之后又买了一遍 奇怪的魔性 满满记忆啊
  •     很好。速度也快
  •     很受启发,卡夫卡神了
  •     期待了很久的世界名著!
  •     很多短篇小说在里面,外国小说,孩子不太喜欢看。
  •     这么一个作家,命运这么起伏
  •     
  •     这个商品不错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     帮人买的,对方表示很满意,好评。
  •     卡夫卡的经典小说。
  •     喜欢这个版本,翻译得也比较流畅。信赖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不大懂
  •     这本书没的说 不错
  •     这样的书要慢慢的看,
  •     比想象的要厚,翻译、排版、纸质都是很好的,内容可以说是国内众多版本中很全的一版。
  •     无与伦比。在流放地与饥饿艺术家真是大赞哪~卡夫卡有一种枯涩的幽默感,这种幽默,不上点岁数还真体味不出来。拥有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对作家来说真是最大的幸运。当然对文本、情节的统摄也是必不可少的!
  •     虽然读不懂,但还是厚颜无耻地给个五分吧。
  •     真的读不懂卡夫卡.....留给以后的自己再读
  •     很迷人的 但确实很费脑子
  •     卡夫卡好像是个很难懂的人
  •     卡夫卡真的不错!
  •     看了三分之一,总觉得有一股特别、古朴而迷离的书香味儿; 妈的终于读完了,有人评论变形记是最好读的,不能再赞同。这里面等于说翻译也有责任吧。
  •     故事的结局让人震撼,让人感到悲伤
  •     曾经不愿看,看了之后便知好看
  •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黄浩写的写作是可供打破的世界记录很形象。很明显,卡夫卡就是创造记录的人,这本短篇里,如《判决》、《变形记》、《致某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中国长城建造时》等等以及长篇《城堡》都能看出其他人写作上或深或浅的雏形(影子、痕迹),除此之外,他创造的异化世界对于现在的赤裸裸地呈现也让人相信,写作是一种对现实的另类探寻,当然这仅指把自己的整个状态都投入到写作中去的作家。太少了。
  •     翻过
  •     寄来的时候有点皱褶。不过不影响阅读。里头的文字刚看了几篇 文字奇特诡秘 虽然不太易懂 但还是很有趣 喜欢。
  •     不读卡夫卡,枉为读书人。
  •     第一章,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早起后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地将他赶回卧室。第二部分,格里高尔熟悉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第三部分,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最后死亡。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新生活。
  •     经典不需多说。
  •     很厚的一本,封面很漂亮。一如既往的喜欢卡夫卡。
  •     经典中的经典,最主要是价格很便宜
  •     现代人的处境就是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变为一个异己
  •     最近想重新收藏一本
  •     包装简朴,排版一般,小说别具一格
  •     荒诞主义小说的鼻祖。太晦涩难懂了,所以他本人去世前也不希望自己的遗作面世。而我自己也没读懂多少。卡夫卡对人物内心和思想的刻画的确很高深,在大师中也是拔尖的。
  •     他的书真够抽象的,有些地方不明不白的,唯心主义很实在
  •     内容比较全面,包括卡夫卡的很多作品,书本身印刷很好,更喜欢了
  •     卡夫卡
  •     一如胡适所言,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人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地位误以为成别人生命里举重若轻的角色,同理更不必把别人看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靠山,谁没了谁带来的都只是短暂的不适,熬过它就能获得全新的自己和人生。
  •     合集中的文章有的可以认真读
  •     非常好,内容引人入胜,小孩很喜欢。
  •     天马行空,梦幻般的谜一样的篇章,读到了《致父亲》后一切都无需解释了,脆弱敏感的心灵,借隐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觉得我也可以用这一个好方法。
  •     情节曲折起伏,想象力丰富,富有哲理
  •     是可以反复读的小故事啊!一开始觉得难读,作者总不按常理来写,读到后来就觉得精妙非常了~作者……非常的敏感纤细,以致有些病态或者称之为异常呢……但却又很有些哲思~无法被解读吗?再一次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捂眼
  •     人物描写刻画入微啊
  •     大师卡夫卡大师卡夫卡
  •     名作家的名著
  •     上海译文的这套书都是经典。
  •     卡夫卡的书值得一读
  •     “任何革命都会消散,只留下一摊官僚主义泥泞。”因此政治一时,艺术永生。
  •     下午刚收到书,晚上就把变形记这一篇看完了,不愧是大师的作品。
  •     让人蒙逼却觉得好看的卡夫卡
  •     好几篇都有点意识流不怎么看得懂,能看懂的都很经典!
  •     超级催眠
  •     比想象中还要好,很厚实,字体大小刚好,看着舒服
  •     选篇极好。
  •     正品书!全新的书
  •     太烧脑了,好多隐喻看不懂,中国长城那篇最好看
  •     读了海边的卡夫卡才想买这本书的,可能卡夫卡对村上影响比较大
  •     其实我不喜欢卡夫卡,只是这篇代表作还是可以看看的。
  •     偶像。简直励志。但我模仿得不是很成功。
  •     书的内容含义深刻,适合高中生阅读。
  •     质量和内容都非常喜欢!
  •     读不懂
  •     与其说是人形的异化不如说是人心的异化!
  •     棒
  •     看了能丰富自己的写作水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