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暗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020067930
作者:麦家
页数:327页

章节摘录

  上部听风者  第一章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的故事就是我的两位乡党之一钱院长讲给我听的,这也是我听到的第一个关于701的故事。讲这个故事时,钱院长还是钱院长。就是说,他是在离任前给我讲这个故事的,当然还是“密中之人”。再说,那时候,也还没有“解密日”之说,即使现在,他依然没有被列入解密的名单中。根据以往惯例,701头号人物的解密时间一般是在离职后的十年左右,如果以十年计,那么也要到明年才是他的解密时间。所以,有关他的故事,我所知甚少,有所知也不敢妄言。这不是胆大胆小的问题,而是常识问题。人在常识面前犯错误,不叫胆大,而是愚蠢。   那么,他何以敢在解密日颁布之前私自将阿炳故事告诉我?我思忖,大概他在当时已经知道即将有解密日之事,而且阿炳的事情必在头批解密的名单中。事实也是。所谓艺高胆大,他是位高胆大——站得高,看得远。他时处701众人之上,比众人先知早觉一些内情秘事,实属正常。但以我之见,这不会是他急匆匆给我讲阿炳故事的决定性理由,决定性理由也许是没有的,倒是有两个可以想见的理由:一个,他是阿炳故事最直接的知情人,自然是最权威的讲述者;另一个,我怀疑他对自己的命数充满不祥之虑,担心某一天会说走就走,所以便有“早说为妙”的心计。他后来果然是“说走就走”的,夜里还好好的,还在跟人打电话,说往事,一觉睡下去,却永远瞑目不醒。现在,我重述着他留下的故事,有种通灵的感觉。

内容概要

  麦家,作家,编剧。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曾从军17年,辗转6个省市,历任军校学员、技术侦察员、宣传干事。处长等职;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任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编剧;2008年调任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1996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电视剧  《地下的天空》《暗算》(编剧)等。作品多次获奖;《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暗算》开中国特情影视剧的先河,深得观众喜爱。

书籍目录

序曲
上部 听风者
中部 看风者
下部 捕风者
后记三题

编辑推荐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盏!  致  最崇高的敬礼!  茅盾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作者简介

《暗算》内容为:一九八一年春,茅盾先生遗嘱将自己的二十五万元稿费捐献给中国作家协会,作为基金,设立一个长篇小说奖,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为茅盾文学奖的缘起。其后二十多年中,这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一直备受关注,影响甚巨。我社自一九九八年春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先后收入在我社出版并获奖的十一部作品。“书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数年内多次重印。二○○四年冬,在作者、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辑出版了包括一至五届二十二部获奖作品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此后,伴随着茅盾文学奖评选的进程,新获奖作品我们将陆续予以增补,以完整地体现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奖项的成果。
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的编辑过程中,对所有作品进行了文字校勘;一些以部分卷册获奖的多卷本作品,则将整部作品收入。

图书封面


 暗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文/何小竹麦家在完成他的《解密》之后,又开始了他的《暗算》。这真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但也十分符合这位前“特工”作家的身份和个性,他本来就是一个行事诡秘,让人不可思议的人物。他曾经说,《解密》出版后被那么多人叫好,并迅速地卖出了影视版权,让人惶恐。这位前“特工”是有文学理想的人,他自己判断他的这些小说是为少数人准备的,那个叫博尔赫斯的阿根廷作家一直在信念上鼓舞着他。他以为自己跟那老头一样的不会被大众看好。所以,《解密》的“好看”是作家本人也始料未及的。也许是《解密》的成功给了作家稍许的自信,从不“高调”的麦家这次对着记者说:《暗算》更好看。《暗算》依然讲述了那个神秘之地——“701”的故事。依然是一些秘而不宣的天才人物的无墨登场,绝地厮杀。依然充满了与秘密、神秘相纠缠的悬疑情节,以及与偶然、未知相关联的无常的故事。《暗算》既是书名,又是书中人物的职业和命运,他们在暗算别人,也遭到别人的暗算,而命运更在暗算他们。这不是一个通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冰冷的尸首会传递情报,刚出生的婴儿会出卖母亲,瞎子会凭耳朵明辨男女隐私。据知情人透露,《解密》出版后,让麦家结识了更多的“密中之人”,其中不乏有高级官员和资深特工人员,而《暗算》正是在两位耄耋老者的将军级人物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可以说,这是一部人们等待了很久的书,麦家完成了它,也许该说是读者的幸运。因为两位耄耋之年将军随时都可能寿终,从而永远地带走此书。跟博尔赫斯一样,麦家偏爱书写“传奇”,但目的不是讲一个传奇故事就了事,而是挖地三尺,挖得人揪心的痛,像剥除了皮肉,又洒了盐。有评论家称麦家的小说是“新智力小说”。但我认为,不如叫“特情小说”更切中要害。
  •     《暗算》是作家麦家一部关于密码破译的小说,荣获中国茅盾文学奖。撇开小说的真实性,看过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的奉献精神。    整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701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他们被封闭在一个山里面,基本上是与世隔绝。小说采用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即直接引用采访者的语言和作者自己的语言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麦家的写作读起来非常流畅,语言简练,专业。    故事就只用了三种人的身份构成,一个是听风者,第二个为看风者,第三个则是捕风者。当然,这里指的风是指一些间谍性的行为,比如破译密码,侦察情报和实际的参与战争行为。    听风者用的是一个人作为主角,这人是个瞎子,名叫阿炳,这个阿炳从陆家村被带到破译局,主要是为了侦破敌国的密码,从一千多组的摩斯密码里听出敌方的电台,然后交给破译者去解迷,为国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信息。当然,文中的阿炳简直就是个天才,他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破掉了敌方的电台,令破译局原来计划一年完成的工作提前了许多。而这个人却是敏感的,不容质疑的,他不愿意别人否定他的判断,就象否定他生活的判断一样。这有些神经质,或者类似于疯子的行为。在他倍受大家尊敬与膜拜,当然,他的缺点在于他经受不起任何的打击,在他的妻子背叛他后,他选择了自杀。这让我想到,无论一个人有任何的优点,他的缺点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太过于完美,于小说或者生活里都不太具有戏剧性,我们需要这样的戏剧性,这就是第一篇听风者里所吸引人的。    看风者指的是那些负责密码破译工作的人们,看风者这篇里,主角就是黄依依,她原来是数学家,打得一手好算盘而且还去美国留学回来的,在她的经历里,或者对两性之间的事情看得过淡些,或者这本就是人性的需要,但她又是心地善良的,她愿意帮人,当然,这里面包含私人的因素。我最感到可惜的是她和安在天之间的悲剧,后来她也因为夺别人的丈夫而被情敌失手杀死,但她表现的女人的天性使那个时代那些掩饰得很多的女人得到一种解脱,或者算是有了解放的例子。    捕风者里的故事讲的是地下党的故事,钱之江搞谍报,乔装打扮,深入虎穴,最终以牺牲自我是的方式将情报送出去,讲述了情报工作人员的危险与磨难。    读完了整本书,我比较崇拜的是书中各种人物的献身精神,在这个世界中,人都是各有所长,当能够很恰当的发现自己的长处时,再加上终其一生的奋斗,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白白来人世上走一遭。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一个个体的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拥有了什么,而是创造过什么,在人世上留下了什么。就像主人公所说的“我们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是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既然选择了它,也就选择了一种革命的人生。个人的利益、愿望、理想、前途都变得不再重要,像宇宙之中的尘埃,都要服从于革命的需要”。     除了这些,小说还强调了一个词,那就是“孤独”。那种与众不同,那些必须要永远保密的事情和人们,哪怕对自己的家人,如果需要,是一生都不能说出去的。这种孤独,除了在“红墙”之内,在外界是无法被感触到的甚至。《暗算》所讲述的都是极端的人们,他们要不然就是极端的聪慧,极端的勇敢,极端的天赋,然而所有的这些,在这些人的一生中,所追求的永远是超越,超越自己的极端。以及对周遭事情的无限处理上。这种超越自己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的。现在的我们应该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傲气如梅,伫立寒霜;清苦像茶,别有暗香”。
  •     有书透,阅读需谨慎。刚结束麦家的《暗算》,《听风者》是全书三个章节里最喜欢的章节,无怪乎在被改编成的同名谍战片《听风者》中也吸引来了梁朝伟、周迅、王学兵等影星加盟演绎。确实精彩。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听取电码奇人阿炳由被发现听力高超,到通过密码听取测验,到凭借惊人听力解决国内当前解密困境为701做出卓越贡献,再到娶妻成家却最终因孩子并非己出而自杀的惨痛结局。说来平淡简单,但在作者简洁而张弛有度的叙述里,却是一篇难得的引人入胜的好故事。阅读中,你的呼吸甚至不知不觉融入进了叙述人徐徐展开的讲述中,似乎能触到故事叙述人而不是作者或喜或悲或愤怒的情绪转折。想来,虽然远不及作家阿城的功力,但讲述中也很有几分阿城写作中精干之神。 合上书页时,我在心里愤愤骂道,两个疯子——虽不是同路,却都有着那么相似的偏执。阿炳:固守其身的偏执。阿炳的偏执更多源于自身的缺陷。目盲的他幼年与母亲生活,不曾走出上海那个小小的偏远古镇。世上的事于他可简单归结为两类:对的和不对的。这种划分原则组成了他不容挑战的精神世界支柱,对“对的事”投以绝对信任、感激,对“不对的事”报之否定、愤怒,乃至狂躁式的反抗。他的偏执也体现在对自己耳朵听力的绝对把握。在高度工作压力下他的耳朵给他争了气没让所有人失望,给他的母亲和家庭带来了荣誉和宽裕的生活,然而,也造成了他最终的自我摧毁,导致了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他凭这双尖锐的耳朵从儿子的啼哭声中听出了儿子是妻子与厨师的孩子的真相,于是他一下子被事实击垮,在独自默默消化了全部的苦痛后,选择了以最极端的方式告别人世,告别他绝世傲人的听力才华。就像他的发掘人曾经说过的那样,“阿炳的脆弱和他的天才一样出众,一样无与伦比。他像一件透明的闪闪发光的玻璃器皿一样,经不起任何碰击,碰击了就要毁坏”。阿炳其妻:被时代浸染了的偏执。先说说这位传奇妻子的结局。作者给了她这样的安排——默默回到阿炳老家侍奉老母,接受着婆婆对自己的夸赞,冷漠对待孩子(骨寒而耐人寻味),母亲死后默默离去。作者写道:“关于她的下落问题,我感觉似乎比阿炳出奇的听力还要神秘和离奇。”表面上,她的偏执似乎是着眼于和阿炳的关系:将生命依附于阿炳,为之委屈生下孩子(阿炳不知自己没有性能力,逼不得已,妻与人生子),丈夫去世后侍奉母亲。可究深来看,她更准确的说,是一个被自己的英雄信仰和为革命献身的炙热渴望所操纵了的女疯子。在哥哥牺牲后,惊喜于可嫁给“为国家制造秘密武器”的阿炳,与他结婚度日,与别人“伪造”儿子,回乡侍奉母亲等等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她实现自身“光荣家属”的工具,所有的所有不过是为了留在阿炳身边,为了能一直为部队出力,为了让自己永远生活在这样一种荣誉与自豪中。她与阿炳的偏执实在太有不同。在那样一个火光把人们眼球都映红的疯狂的年代,时代剥夺了她的个人意志,使她心甘情愿的交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感情与人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去。故事似乎在转述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个人传奇的一生,而当你读后默默品咂,却发现在作者简洁的叙述后,有着暗藏的力量,引人思索那特殊年代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犹如一双黑亮尖锐的眼睛,透过薄薄的纸张,有力的射向你的心。就故事自身来讲,确实是一个好故事。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关于暗算
  •     这本书还可以,情节不错,内容就是说国共两党的纷争。
  •     先看的电视剧再看的小说。人物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王宝强的阿炳,柳云龙的安院长,陈澍的黄依依。电视剧的张力让人物更加饱满,只是陈二湖并没有搬上荧幕。
  •     麦家很会也很卖力于铺垫气氛与悬念。但在现在看来,就是一堆最强大脑的悲惨世界。
  •     全都是假的
  •     最开始,只是觉得给三星都绰绰有余了,毕竟,貌似有些像故事会了。对每一个故事,作者都只是浅显地描述,可看着看着,想法不禁有些出入了。看似独立的个体,实则有个共同点链接了,许多看似高尚伟大的职业,谁又知其背后的辛酸?
  •     看完风声再不看麦家了。
  •     Fall2014 开始读,2.3读完
  •     这套装帧很糟糕。 书比电影精彩
  •     隔着大半个世纪的时光,钱之江与安在天,父亲与儿子,就这样面对面,互相看着对方,凝视着对方…… 钱之江看着天天远去…… 安老看着父亲远去……
  •     把它放入茅盾文学奖内,有点勉强
  •     bcds 
  •     也许不是故事,都被当作故事看了
  •     故事讲的不错,不过也仅此而已了
  •     看过电影,看书,流畅有余。。。
  •     手绘珍藏作品一套,共6张)
  •     小说读起来还真是一般,只能说是电视剧太出色。
  •     电影拍的好
  •     标记
  •     暗算与被暗算
  •     监听,破译,间谍三大国家保密部门几个典型人物的血与泪,其中不乏天才型人物。
  •     暗算暗算
  •     201410
  •     觉得是很酷的一本书。至少我以前涉猎的太少范围,没看过这种题材。虽然可能会有人觉得很红色或是什么的,我觉得就是这样啊,在那样战争年代甚至是现在的和平时期,总有人隐姓埋名不计名利甚至冒着危险默默做着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才能享受今天的平淡生活。书后记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东西,有些价值,有些目光,是恒定的,永世不变的。
  •     很喜欢它的电视剧 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原著便借了回来 感觉还是挺好看的 真真假假 假假真真 想着不可能 却还是希望真的有这些奇幻的人物
  •     引人入胜
  •     3.5 高中在书店读完啦 那段时间迷麦家
  •     暗算,书名就让人联想
  •     第一篇写得生动有趣,后面几个故事写的太空洞单薄了。
  •     当年的情特主题如今依然看出来情节故事的离奇巧妙 只是倒显得几分粗糙
  •     傻逼
  •     这样的七拼八凑的几个夜谭十记式的故事也能得茅盾文学奖?只有最后一个故事有点意思。看的还是个盗版书,有一些错别字。。。
  •     第三部是不好读的,比较样板戏那种正统的情节,虽然伟大揪心,看着却很别扭。最喜欢阿炳。文字和之前影视作品的人物交织在一起,很好玩。
  •     最大的亮点在于选材,笔法和技巧倒是一般,适合路上消遣。
  •     听风者原型,比较有侦探悬疑意味的小说
  •     豆友评价说是故事会,我觉得在理;方便时看看也没什么问题,给茅盾文学奖,这这这,这过了吧……
  •     名不符实 降低了茅盾文学奖的分量
  •     看完这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想中国还有何资格去指责今年的诺奖颁给了美国歌手?
  •     见书评。
  •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暗算....
  •     语言很好,叙事紧凑
  •     阿炳部分好看;黄依依部分还看得下去;捕风者部分不太好看。能获茅盾文学奖,我想前两个故事撑起一片天。
  •     你肯定不是你,我肯定不是我,黑板肯定不是黑板,桌子肯定不是桌子,今天肯定不是今天,阳光肯定不是阳光。最近海口真的挺热的。
  •     五个故事非常的精彩,都是因为他们的职业而崇高,也因为他们的性格和职业而悲剧。
  •     题材罕见及政治正确取胜。
  •     很喜欢后记里麦家写的关于写作那一段!
  •     我特意去百度了一下是不是真事,当然不是,不过我就当是真事,就这样
  •     给了我们不一样的革命故事视角,但出于是官方认定所以不免影响可信性和文学塑造
  •     4点醒的好处是赚了看小说的时间✌️
  •     描写了几个搞破译工作的特工的故事,故事虽然有趣味性,但整部小说却没啥大的关联,都是701的事,缺乏深度
  •     ???????????? 什么东西,故事会合订本???? 建议跟《穆斯林的葬礼》一起烧了
  •     包装质量很好,还没看鸟~~~~~~~~
  •     真的是写得非常好,无论是作为通俗文学的故事性,还是作为传统文学的经典性,都是一流,兼顾了通俗娱乐和人性思考的统一,值得一读。
  •     读了前两个故事,觉得这书能5星;读到一半,觉得这书至少能4星;读完,3星不能再多了。
  •     并不是十分精彩。只是所描写的题材挺占优势的
  •     一本不错的故事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