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局外人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0458324
作者:[法] 阿尔贝•加缪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第一节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养老院是在马朗戈,离阿尔及尔八十公里。我明天乘午后两点的公共汽车去,下午到,赶得上守灵,晚上即可返回。我向老板请了两天的假。事出此因,他无法拒绝。但是,他显得很不情愿。我甚至对他说:“这并不是我的过错。”他没有搭理我。我想我本不必对他说这句话。反正,我没有什么必须请求他原谅的,倒是他应该向我表示慰问。不过,到了后天,他见我戴孝上班时,无疑会作此表示的。似乎眼下我妈妈还没有死,要等到下葬之后,此事才算定论归档,一切才披上正式悼念的色彩。  我乘上两点钟的公共汽车,天气很热。像往常一样,我是在塞莱斯特的饭店里用的餐。他们都为我难过,塞莱斯特对我说:“人只有一个妈妈呀。”我出发时,他们一直送我到大门口。我有点儿烦,因为我还要上艾玛尼埃尔家去借黑色领带与丧事臂章。几个月前他的伯父死了。  为了赶上公共汽车,我是跑着去的。这么一急,再这么一跑,又加上汽车的颠簸与汽油味,还有天空与公路的反光,这一切使我昏昏沉沉,几乎一路上都在打瞌睡。当我醒来的时候,正靠在一名军人身上。他冲我笑笑,并问我是不是从远方来的。我懒得说话,只应了声“是”。  养老院离村子还有两公里。我是步行去的。我想立刻见到妈妈。但门房说我得先会见院长。由于院长正忙,我就等了一会儿。这期间,门房说着话,而后,我就见到了院长,他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见我的。这是个矮小的老头,佩戴着荣誉团勋章。他用那双明亮的眼睛打量打量我,随即握着我的手老也不松开,叫我不知如何抽出来。他翻阅了一份档案,对我说:“默尔索太太入本院已经三年了。您是她唯一的赡养者。”我以为他有责备我的意思,赶忙开始解释。但他打断了我:“您用不着说明,我亲爱的孩子,我看过令堂的档案。您负担不起她的生活费用,她需要有人照料,您的薪水却很有限。把她送到这里来,她会过得好一些。”我说:“是的,院长先生。”他补充说:“您知道,在这里,有一些跟她年龄相近的人和她做伴,他们对过去时代的话题有共同的兴趣。您年纪轻,她跟您在一起倒会感到烦闷的。”  的确如此。妈妈在家的时候,一天到晚总是瞧着我,一言不发。刚来养老院的那段时间,她经常哭,但那是因为不习惯。过了几个月,如果要把她接出养老院,她又会哭的,同样是因为不习惯。由于这个原因,自从去年以来我就几乎没来探望过她。当然,也由于来一次就得占用我的一个星期天,且不算赶公共汽车、买车票以及在路上走两个小时所费的气力。  院长一直说个不停,但我几乎已经不听他的话了。最后他对我说:“我想您愿意再看看令堂大人吧。”我什么也没说就站了起来,他领我出了办公室。在楼梯上,他向我解释说:“为了不刺激其他的老人,我们已经把她转移到院里的小停尸房去了。这里每逢有老人去世,其他人两三天之内都惶惶不可终日,这给服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我们穿过一个院子,那里有很多老年人三五成群地在聊天。我们经过的时候,他们就不出声了。我们一走过,他们又聊起来了,就像是一群鹦鹉在聒噪。走到一幢小房子门前,院长与我告别:“默尔索先生,我失陪啦,我在办公室等您。原则上,下葬仪式是在明天上午十点钟举行。我们要您提前来,是想让您有时间守灵。再说一点,令堂大人似乎向她的院友们表示过,她希望按照宗教仪式安葬。这件事,我已经全部安排好了,不过,还是想告诉您一声。”我向他道了谢。妈妈虽说不是无神论者,可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过宗教。  我走进小屋,里面是一个明亮的厅堂,墙上刷了白灰,顶上是一个玻璃大棚,放着几把椅子与几个X形的架子,正中的两个架子支着一口已盖合上了的棺材。棺材上只见一些闪闪发亮的螺丝钉,钉得很浅,在刷成褐色的木板上特别醒目。在棺材旁边,有一个阿拉伯女护士,身穿白色罩衫,头戴一块颜色鲜亮的方巾。  这时,门房走进屋里,来到我身后。他大概是跑着来的,说起话来有点儿结巴:“他们给盖上了,我得把盖儿打开,好让您看看她。”他走近棺材,我阻止了他。他问我:“您不想看?”我回答说:“不想。”他只好作罢。我有些难为情,因为我觉得我不该这么说。过了一会儿,他看了我一眼,问道:“为什么?”但语气中并无责备之意,似乎只是想问个清楚而已。我回答说:“我说不清。”于是,他捻捻发白的小胡子,没有瞧我一眼,一本正经地说:“我明白。”他有一双漂亮的淡蓝色眼睛,面色有点儿红润。他给我搬过来一把椅子,自己则坐在我的后面一点儿。女护士站起身来,朝门外走去。这时,门房对我说:“她长的是一种下疳。”因为我没听明白,就朝女护士瞧了两眼,见她眼睛下面有一条绷带绕头缠了一圈,在齐鼻子的地方,那绷带是平的。在她的脸上,引人注意的也就是绷带的一圈白色了。  她走出屋后,门房说:“我失陪了。”我不知道我做了什么手势,他又留下了,站在我后面。背后有一个人,这使我很不自在。这时整个房间满是夕阳的余晖。两只大胡蜂冲着玻璃顶棚嗡嗡乱飞。我觉得困劲上来了。我头也没有回,对门房说:“您在这院里已经很久了吧?”他立即答道:“五年了。”似乎他一直在等着我向他提问。  接着,他大聊特聊起来。在他看来,要是有人对他说,他这一辈子会以在马朗戈养老院当门房告终,那他是难以苟同的。他今年不过六十四岁,又是巴黎人。他说到这里,我打断说:“哦,您不是本地人?”这时,我才想起,他在引我到院长办公室之前曾对我谈过妈妈。他劝我要尽快下葬,因为平原地区天气热,特别是这个地方。正是说那件事的时候,他已经告诉了我,他曾在巴黎待过,后来对巴黎一直念念不忘。在巴黎,死者可以停放三天,有时甚至四天。在此地,可不能停放那么久。这么匆匆忙忙跟在柩车后面去把人埋掉,实在叫人不习惯。他老婆在旁边,提醒他说:“别说了,不应该对这位先生说这些。”老门房脸红了,连连道歉。我立即进行调和,说:“没关系,没关系。”我觉得老头讲得有道理,也有意思。  在小停尸房里,他告诉我,他进养老院是因为穷。自己身体结实,所以就自荐当了门房。我向他指出,归根结底,他也算是养老院收容的人。对我这个说法,他表示不同意。在此之前,我就觉得诧异,他说到院里的养老者时总是称之为“他们”“那些人”,有时也称之为“老人们”,其实养老者之中有一些并不比他年长。显然,他以此表示,自己跟养老者不是一码事。他,是门房,在某种意义上,他还管着他们呢。  这时,那个女护士进来了。夜幕迅速降临。玻璃顶棚上的夜色急剧变浓。门房打开灯,光亮的突然刺激一时使我睁不开眼。他请我到食堂去用晚餐,但我不饿。于是他转而建议给我端一杯牛奶咖啡来。我特别喜欢喝牛奶咖啡,也就接受了他的建议。过了一会儿,他端了一个托盘回来。我喝掉了。之后我想抽烟,但我有所犹豫,我不知道在妈妈遗体面前能不能这样做。我想了想,觉得这无伤大雅。我递给门房一支烟,我们两人就抽起来了。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您知道,令堂大人的院友们也要来守灵。这是院里的习惯。我得去找些椅子,弄些咖啡来。”我问他是否可以关掉一盏大灯。耀眼的灯光照在白色的墙上,使我备感困乏。他回答我说,那根本不可能。灯的开关就是这么装的,要么全开,要么全关。之后,我懒得再去多注意他。他进进出出,把一些椅子摆好,在其中一把椅子上,围着咖啡壶放好一些杯子。然后,他在我的对面坐下,中间隔着妈妈的棺材。那女护士也坐在里边,背对着我。我看不见她在干什么。但从她手臂的动作来看,我相信她是在织毛线。屋子里暖烘烘的,咖啡使我发热,从敞开的门中,飘进了一股夜晚与鲜花的气息。我觉得自己打了一会儿瞌睡。  一阵窸窸窣窣声把我弄醒了。我刚才合眼打盹儿,现在更觉屋子里白得发惨。在我面前,没有一丝阴影,每一件物体、每一个角落、所有的曲线,都轮廓分明,清晰醒目。正在此时,妈妈的院友们进来了,一共有十来个,他们在耀眼的灯光下,静悄悄地挪动着。他们都坐了下来,没有弄响一把椅子。我盯着他们细看,我从来没有这么看过人。他们的面相与衣着的细枝末节我都没有漏过。然而,我听不见他们的任何声音,我简直难以相信他们的确存在。几乎所有的女人都系着围裙,束在腰上的带子使得她们的肚子更为突出。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年老的女人会有这么大的肚子。男人们几乎都很瘦,个个拄着拐杖。在他们的脸上,使我大为惊奇的一个特点是:不见眼睛,但见一大堆皱纹之中有那么一点混浊的光。这些人一落座,大多数人都打量打量我,拘束地点点头,嘴唇陷在没有牙齿的口腔里,叫我搞不清他们是在跟我打招呼,还是脸上抽搐了一下。我还是相信他们是在跟我打招呼。这时,我才发现他们全坐在我对面的门房的周围,轻轻晃动着脑袋。一瞬间,我突然产生了这么一个滑稽的印象:这些人似乎是专门来审判我的。  过了一小会儿,其中的一个女人哭起来了。她坐在第二排,被一个同伴挡住了,我看不清她。她细声饮泣,很有规律,看样子她会这么哭个不停。其他的人好像都没有听见她哭。他们神情沮丧,满面愁容,一声不响。他们盯着棺材,或者自己的手杖,或者随便什么东西,但只盯着一样东西。那个女人老在那里哭。  ……

内容概要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生是荒谬的,人不能理解世界,但又不能屈服于这个世界,只能以反抗的方式去肯定人生,赋予人生以价值。代表作有《局外人》与哲学论文集《西西弗斯的神话》等。

书籍目录

关于作者
第一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二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附录:加缪概论――从《西西弗斯的神话》到《反抗者》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代表作!  零度写作人生的荒诞与虚无!  冷酷而动人的极简主义小说!

作者简介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与世界、人生疏离、到哪里都是“局外人”的感觉。他不仅在母亲的葬礼上无动于衷,而且在偶然的情况下成了杀人犯、被判死刑时,也冷漠如初。加缪通过对默尔索这个典型人物的冷静刻画,深刻地标明了所处世界的荒诞和人自身的荒诞。

图书封面


 局外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存在并不荒诞,也非虚无,只是这个世界有太多这样的虚无而变得荒诞。诸如过多的毫无必要的形式,耗尽了人类多少的精力。更有那为人抬轿子的形式,实在是强人所难,甚至是强奸民意。人们出于生存的需要,大多是无奈地应付,一直无奈地应付,渐渐地就活在别人的生活里,逐渐丧失了自我。对照莫尔索,他看似对一切都无所谓,甚至冷漠,可他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几乎毫不矫饰,活出了自我,忠实于内心的自我。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简约的故事,直抵人性深处。
  •     活得真实明白理性自我的人,总容易被一群遭社会规则洗脑的芸芸大众边缘化,通过一些既定的表象否定一个人,甚至否定这个人的情感。这样的人类社会远没有原始的自然界来得可爱。 案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审判并不是依据案情本身的客观性进行,而是社会规则赋予的道德主观性。事实把握出现严重偏颇,偏离案件审判本身的出发点。 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荒诞至极。
  •     时常在想,如果自己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心脏停止跳动,没有了意识,世界上完全不会留下一丁点自己的痕迹,就会很害怕,可能是听的看的比较多了,年龄大了就更加的害怕了。看了局外人了解到主人公的生活态度,还是蛮让人向往的。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他是比较反感的,给人的感觉就仿佛他是那种没有主见对任何事情都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得知他的妈妈去世的时候,没有流一滴眼泪,没有一点伤心的感觉,还在观察别人的特点,喝咖啡,抽烟,甚至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就去游泳泡妞看电影以及后来的杀人。在友情爱情亲情上他都是种无所谓的态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不过在对他的案件进行审判的时候发现,其实他不是在混日子,不过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过罢了。审判前,他都无所谓,别人怎样高兴就怎样来,他闭口不言,当然主要还是他的律师不让他说话,审判后,神甫一而再再而三的来劝默尔索来皈依,每一次他都会强烈的反抗拒绝,肉体上已经被这些不分是非黑白的审判员剥夺,精神上不能够再失去自我,我有我自己的活法,不感兴趣的非常确信不感兴趣,过去不感兴趣,现在甚至以后也绝对不会感兴趣,别人可能会有转变,我不会。他坚持的谁也无法动摇,那些生活中的无所谓也不过是他不在乎而已。我们可以不用完全像他这样,但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我个人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也可能正是作者对默尔索加以肯定的原因吧。另一方面从制度上来讲呢,在对默尔索案件审判的过程中,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故,而他们并不是针对此次事件寻找前因后果,而是更多的去调查默尔索这个人,通过他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来对他的这个案件下结论,真的是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想必会有很多事情经过这样的审判变得不合理吧。幸好自己生活在大中华。生活态度上需要向默尔索学习,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坚持自己该坚持的,也或许可以说是有自己的原则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大家说 加缪想要表达的和我国老庄思想 有什么联系么
  •     主人公的灵魂里似乎没有“激情”这一说,他面对一切都是淡然处之。他做了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大众也做了他们认为应该做的。错在谁说不清楚,两种普世价值之间的冲突,牺牲了势单力薄、不紧不慢的一方。可我就是提不起热情。7.5分。
  •     存在主义、荒诞主义的代表作,连同《加利古拉》《西西弗斯的神话》一起构成加缪荒诞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
  •     司法与人性。
  •     慵懒无赖的生活方式,是我另一种人格的渴望
  •     关于死亡
  •     如果平凡的人没有按照社会的准则去行事,那么他就有罪。 这个理论让人觉得残忍,但是转念想想,我们在生活中,很多很多的行为往往也是为了符合社会和道德的准则去反应,这是人类进步的体现还是为了迎合社会而违心的体现?很有感触的一个点是“追求当下的幸福比追求未来虚无的幸福来得更实际”,这个想法会有很多人觉得不够进取,可会不会真的这样想,反而人生会更来的自我,更满足幸福呢?
  •     表达心态的笔法很精准
  •     百本书内不打分。诺奖作品,也才几万字,很有哲学意味。
  •     逻辑有点神神叨叨,不过通过别人的审判、作证来审视自己、社会,实现了对前述剧情的解释,最后的嘶声怒吼也是对局内人自作多情的控诉。通篇主人翁充满了《雪国》里那种徒劳,无力,以及随波逐流。质问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否自作多情了?
  •     文章的一到三节交代背景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第四节检察官控诉墨尔索,律师以墨尔索的身份辩护,庭长宣判墨尔索。第五节神父要求安慰墨尔索,墨尔索独白。墨尔索最后两节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局外人。文章最后的大段独白似乎想要说明,每个人都会死去,每个人注定只有一种命运,那么命运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还重要吗?所以死亡才是解脱,死亡之后才能从新来过。听起来好恐怖,作者真的那么悲观?
  •     这一年里看的最喜欢的一本书。
  •     感觉像游走在凄凉的大街上感知世界!
  •     杀人是有罪,不表示出相应的别人希望看到的反应就是有罪,对生活没有理论上该有的情绪是更严重的罪。罪不再是它本身,还在于强加上去的纲常伦理。
  •     真真是一个局外人。从主角的角度来看,或许他是没有错的。但是不要忘了,他是一个杀人犯。
  •     一,原来不孝在那个年代的法国也是重罪? 二,想起是药家鑫还是谁的案件因为网络舆论而改变。太可怕,人们评价我不是根据我想什么,而是根据我做什么,且是他们理论下评判的我的行为。而舆论易被操纵。 三,不止是对世界的疏离,也是对自身的疏离感,还好我活在现在还可以在豆瓣上做一个正大光明的精神病 四,对待神父那段太精彩,“我不想浪费我的时间与上帝在一起”,什么时候想写篇我对基督教的态度 另,(本书后半部分尽是评论解析还没看完,只想为正文打满分)
  •     好的让人嫉妒。
  •     不动声色而又颇具内力的语调,活现了一个惊世骇俗、对一切漠然的荒谬的人。
  •     最后我甚至希望主人公爆发去暴打神父,反正已经被判了死刑,不会比现在更糟了吧,然而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也不会是局外人了,令人唏嘘。
  •     读着读着内心只觉得好凄凉。漂泊在异国他乡,川普竞选总统成功所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动荡,我走在街上也是同样像小说主角冷漠到极点的感觉。那一刻Outsider的身份彻底占据了我
  •     对于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也许没有绝对把握,但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事我是有绝对把握的,恰好,他跟我谈的事情正是我不感兴趣的。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
  •     加缪是想表达虚无吗……这本书没看懂,似乎对人生和法律都有敲打和抨击。人生终会判我死,司法也将判我死。男主毫无挣扎的表现没有激起我任何的感情沸腾,整件事的发展似乎没有高潮,却处处都在高潮中。默默说一句,男主因为太阳的原因又连开四枪,这个情节设置的够荒诞够强势ˊ_>ˋ
  •     第一本看不懂的小说/滑稽笑
  •     第一视角内心读得犹如主人公一样冷漠。想起生活里的美好,寒颤才得以停止。语言明晰,内涵还需多参考观点才能更懂一分。
  •     NB.
  •     莫尔索的形象真是深得我心。一个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持“不关我事”般的漠然态度的局外人,他只表达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诚实,他不矫情做作,他客观地看待世间一切。但就是这样的人,为世间其他虚伪做作的人所不容,被当作十恶不赦的歹徒牺牲,死前还要被上帝牺牲,真是可怜。
  •     众人称赞的名著,,为什么我读了没啥感觉?需要再来一遍吗?我这个局外人
  •     道德绑架吗?可是他就是杀了人,无意的偶然的。或许是为了自卫,或许审判太重了,但是作者不是想把主人公刻画成一个局外的上帝视觉般的人吧?是因为他的冷漠被绑架判了死刑?
  •     感觉内容和书名想表达的截然相反 有点没看懂中心意思 只能说有点荒诞
  •     值得注意的是,主角经历的每个在常人看似关键的事件都发生在烈日高照的时候——母亲的葬礼、沙滩上枪杀阿拉伯人、法庭提审——加缪刻意将主角在这些关键时刻的注意力转移到刺眼的阳光上,而不是围观他的人群。读者自然而然会想起晌午慵懒的太阳、午睡后朦胧的神情和事不关己的独居者,自然因素成为读者感同身受自己“身处局外”的联想的辅助中介。
  •     这个版本前半是小说本身,后半几乎同等篇幅是译者的两篇评论式文章。作为读者,对译者文笔满意,更书面化的文字能感受到法语本身的节奏感,但对译者的评论不完全接受。
  •     局外人!!
  •     我很欣赏主人公那无所谓的态度 那份淡然与超脱 如果在生活中有这种态度 烦恼会不会少了很多了?
  •     -> I565.45 C211D 光和汗液,气味和黑夜。 我属于监狱窗大的天空,没有梦境的长眠和默然无言。对于那早就判的死刑,我清楚热切恐惧期待地等待执刑的黎明,可不是等着你来的救赎。 酣畅淋漓,字字珠玑。感激。
  •     身在审案内却游离在制度外的罪犯 。不是推理小说,却紧张连贯。
  •     看完竟有一种无力感
  •     看《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时候老是想起默尔索。我觉得这个故事并不荒谬,主人公也不冷漠。无法处理的情感,无法被分类的人。
  •     伟大的作品总能让你看到当代社会,不管它诞生在何时。
  •     缺失文学性
  •     成名作?坦白讲有点失望,翻译过来的很多地方有些别扭,火候不足。有机会看看原版。
  •     皮肤发烫,仿佛身处炎炎烈日(窗外的确也是明晃晃) 人们用自己的伦理宗教去对他人进行审判 学不会表演的人永远只能是自己人生的局外人
  •     社恐的人是不是也有几分局外人的感觉。
  •     在我们的周围也许就有像主人公默尔索似的人,漠然,顺从,孤独以及友善;主人公的经历,让人有种恨铁不成钢,活该如此的愤慨
  •     葬母,参与的却是他人的哀伤;杀人,说到底是误偿了他人的情债;庭辩,听着两个人剖白自己却不能出一言以复。对比起来读:《罪与罚》,不嫌其长;《局外人》,不嫌其短。所以说,过于自我的人应当谨小慎微的呵护自己的寸土方圆,不要轻易闯入他人的规范世界,或者说,地狱。比较好奇的是,杀人后又连开四枪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何深意?
  •     好想冷冷旁观,只是一晚没有开手机就错过了那样的事,好像成为了麻烦的人?逃不掉。
  •     是是非非自己都不太明白 人生就当做个局外人也挺好
  •     不应该因为书名而先入为主地判断主人翁的特征,但这的确是一本好书。相信一次匆匆的地铁阅读,只是一个开端,有机会还是要重复咀嚼的。
  •     没觉得好看 幸亏故事很短 主角就是个二楞青年
  •     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     读的过程中想到了韩松落写的李安新片中比利林恩的走神。只是个容易走神的人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