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为你温柔地歌唱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让我为你温柔地歌唱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
ISBN:9787222055780
作者:琳达•奥尔森
页数:273页页

章节摘录

  破晓时分  风雪一直伴随着她前行,但当夜幕降临时,风止了,雪也停了。  这是三月份的头一天。她开车从斯德哥尔摩出发,在越来越浓的沙尘里驶入黑夜。这是一次缓慢的旅行,但它给予她时间去思考,或将思绪抹去。  在教堂旁边,她舍弃了大路,转入了往山坡上去的那条又窄又陡的路,最后拐进了一条泥巴路。这场雪下来之后还没有车辆经过这里,路上一堆堆圆形的积雪间依旧保留着那种柔和纯粹的白。她慢慢地开着,眼睛逐渐适应了黑暗。她听别人说过这里只有两座房子,现在她看到它们衬着天空的轮廓。没有一处灯光,它们都处于黑暗中。  她经过那座大一点的房子继续向前,离开所有道路,穿过雪地来到第二座房子的前院。她把车停在通向门廊的台阶旁边。一条小道早已经被清理出来恭候她的到来,但因为雪又下过了,现在它只是一道被雪覆盖的凹痕。她从车里出来,看见枯萎的草秆从雪里扎出来,地上有一块块冻结的地方。她小心翼翼地往返于车和房子之间,清空后备箱和后座,尽可能不让自己滑倒。她把一只只行李包和箱子搬进屋,雪在她脚下嘎吱作响,这是空气中唯一的声音。她让车头灯亮着,灯光斜扫过她留在雪地里的脚印。  在这道照着她走动的灯柱后面,另一座房子像个无声的幽灵在黑暗中隐现。空气又干又冷,呼吸一离开她的嘴唇就化成白雾融入夜气。天空是无尽的黑暗,没有星月。她感觉自己像坠人了一条通向绝对寂静的隧道。  这个晚上,她躺在床上的样子很陌生,而这座房子还不知道她是谁。在如此寂静的黑暗中,她好像不存在了,她感觉轻得像空气。  第二天早上,阳光勉强可以照亮天空。她打开窗,有点风,空气中似乎还有点雪。她拉紧红色睡袍裹住胸前,站着朝外眺望。她思考着自己的旅行,但并不让意识顺着道路回到起点,而是回忆起了许多次过去的旅行。在陌生的地方打开行囊,旅程在哪儿结束就在哪儿安家,不变的是她总和父亲在一起。她知道这一次旅行不一样了。她一生都是跟父亲结伴而行的,跟父亲手牵着手,奔赴一次新的海外任职。自从她母亲离开后就一直是他们俩在一起。从某种角度说,即使再怎么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也不过是他们共同旅程中的又一站。但是,那个她十二月份在东京拜访过的父亲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跟她的生活不再是一回事了。他们不再是同行者了。这是一次单独的旅行。一次飞翔,一次逃避。一个没有目的的旅程。她感觉生命像光一样不确定,停留在苍白的无知觉里。  她关上窗,依旧站着朝外看,视线越过河流和村庄,深入幽蓝的森林和群山。她面前的风光看上去很古旧:风雪修饰过的圆顶山脉,柔缓的河流,平静的湖泊。这是一片只有通过辛勤劳作才能获得一点点收获的土地。  她环顾四周,前一天夜里在阴影中的东西现在完全暴露在荒凉的晨光中。旁边那座房子比原先感觉到的更大:宽敞的两层木结构建筑,可能曾经被刷成黄色,但现在已经褪成模糊的灰白色,跟天空和雪的颜色混杂在一起。窗户是空空的黑方块,依然没有人居住的迹象。  壁炉前的一个筐子里有木柴,小的干的堆在上面,大块的搁在下面,准备得很周到。她决定生个火,还把电炉打开来煮水泡咖啡。她双手抱着杯子坐在桌边,火慢慢开始噼啪作响。  她来的时候没什么日程安排,只带了几个装着个人物品的包,一些书和CD。这个决定很突然,几乎没有时间去准备。事实上,与其说是一个决定,还不如说是一系列几乎是下意识的迅速行动。她觉得自己没有计划,没有思想;但在某种程度上,她的意识和身体都采取了行动并将她扔到了这一片寂静中。  到了第二天,这座房子仍然跟她保持着距离。房子有新装修过的痕迹:新的墙纸,新的浴室配件和瓷砖。厨房里的新橱柜好看而实用,就是位置不太合适。这是一座中庸保守的房子,带着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家具很简单,厨房里有一张桌子和六把椅子,客厅里有两张小沙发和一张咖啡桌,楼上的卧室里有两张床。木地板上交织地铺着碎布地毯。窗户上没有挂窗帘,只有纯白色的百叶窗。她也懒得去开通电话。不过她倒是带着手机,她把它关了,扔在床头柜的抽屉里。  她像个寄居在孤儿院里的孤儿。  她的生活慢慢找到了自身的基本节奏。一个礼拜后,她已经形成了早上的规律。她早早地起来,坐在餐桌旁,一边喝咖啡一边看着屋子慢慢地汲取晨光。这感觉就好像这座房子已经接受她了,好像她们已经开始生活在一起了。她的脚底渐渐熟悉了楼梯的木台阶,她的鼻子渐渐习惯了墙壁的气味,她也在一点一点加入自己的印迹,留下琐细的痕迹。她移动过客厅里的沙发,这样她就可以坐着眺望窗外。她还买了盆天竺葵放在厨房的窗台上。她把餐桌的一端开辟成一个类似工作区的地方:笔记本电脑开着,随时准备记录文字;她的记事本、词典和笔整齐地摆放在一边。她有时眼睛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但写不了几句,就又把它们都删除了。  每一天都从一场散步开始,不管天气如何。几乎看不见第二个人,除非她往下一直走到村庄。某个早晨,当她穿过前院时,一头鹿正站着朝她看。它一动不动地待在那里,用眼神锁住她的眼神。然后,它就那么轻灵地转身一跃,便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谷仓后面。她看见雪地里有麋鹿和狐狸的痕迹。晚上依旧很冷,寒冬在黑暗中又索回了它在白天交付出去的一切。每个早上都从灰暗和冰冻开始。  对面的房子依旧黑暗寂静。刚开始的那几天,她不确定那里是否有人居住。后来,有一天,她在乡村小店的收银台旁和一个女人交流了几句,并介绍了自己:  “我是维罗妮卡?勃格曼。我租了山上玛尔姆家的房子。”  “啊,那你就是阿斯特里德的新邻居了,”女人回答她。她微笑着转动眼睛。 “阿斯特里德?麦特逊,乡村女巫。她不喜欢人,也不跟人往来。恐怕不是个好邻居。”她把找回的零钱递给维罗妮卡,然后补充说:  “你会知道的,毫无疑问。”  两个星期后,她第一次见到了她的这位邻居。那个老女人看上去几乎是不知廉耻地裸露着,她缩成一团的孤单身影裹在沉重的深色大衣和橡胶靴里。她正犹疑不定地踯躅在通往村庄的冰冻道路上。在此之前,她的房子一直都是她的保护者,黑暗的窗户是它里面秘密生活的忠诚守卫。  每天散步后,维罗妮卡端坐在电脑前,但她的目光却从屏幕上游移到窗户和远处的风景。有一段时间,她觉得要写什么样的书是绝对明确的,它在她头脑中脉络完全清晰,而打字的过程不过是在干技术活,简单而迅捷。她所需要做的一切只是从世界中撤退出来,然后她就会“看见”了。平静。安详。  但是屏幕上依旧是一片空白。  灰暗的天气肆虐。时间似乎停止了。没有下雪,也看不到一点阳光。鸦群呱呱地叫着,却不见踪影。除此之外,世界一片沉寂。  一天清晨,当她照例散步经过邻居家的房子时,她发现厨房的窗户开着。只开了一条缝隙,宽度刚够让里面的人看见外面,从外面却看不到里面。经过那里时,维罗妮卡挥了挥手。她想象那个老人就在那里,在玻璃背后的黑暗中,但她无法确定。  她正在思考她的书,思考着不断重新塑造和召集她所有的想法和计划的那个过程。这部在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生命里开始的书,似乎一直是由别人来写的。那些文字和现在这个她已经没有关系了。在这里,除了她带来的那些烦恼以外,就再没有别的分心事了,一切都如实呈现。是去寻找新鲜语句的时候了。  然后,终于有了春天的希望。维罗妮卡站在门廊处抬头仰望,天空是无边无际的蓝色画布,列队飞行的侯鸟如同一行隽秀的黑色笔迹。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她缩短了早晨散步的时间。此刻,太阳正照耀在她脸上,她决定溜达到河边去。她踱下山坡,穿过路面,继续向前穿过一片森林。冷杉树脚下的荫蔽处依旧积着零星的雪,但河里的冰已经碎了,大块的浮冰在深色的水面上翻腾。春天的洪流尚未到来:山上的积雪还没有开始融化。她仰着脸正对着太阳。回到家时,她在门前的台上坐了一会儿。石头在屁股底下暖暖的。她把记事本从身旁的小背包里拿出来开始写作。当她搁下笔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暮色已悄然降临,阳光正斜斜地穿过树顶洒在路面上。她合上本子,抬起脸,朝着最后的阳光缓缓地吸了一口气。  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有很久没有这样好好地换换肺里的空气了。  2最微小的旋转,一丝涟漪……  阿斯特里德赤身裸体地站着朝窗外看。此时天色已晚。如果不是因为有雪光,她根本看不见什么,只有田野对面的窗户,如同一只只刚从漫长睡眠中惊醒过来的黄色眼睛。  她自己的房子一如既往地处于黑暗中。黑暗而温暖。她把它烤得暖暖的。它是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结构已经根植于她的身体里:即便没有灯光,她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在这个空间里游走。而且,黑暗有时还能让动物们更靠近:麋鹿,猫头鹰,甚至山猫。那些跟她一样沉默寡言的观察者们,它们有自己的空间,只会短暂地拜访她。  她很少朝窗外看:那个风景早已失去了所有意义。  而现在她正站在窗边,房子里温暖的黑暗笼罩着她,她密切注意着白色田野上的动静。她的双臂环抱在胸前,双手罩在乳房上。它们沉甸甸的,触起来很温暖。她的身体前倾着,前额几乎碰到了玻璃。在夜的静寂中,她所能看见的一切就是一辆轿车的前车灯射出的明亮灯柱和一个女人在灯柱里走动的黑暗轮廓。前车门大大地敞开着,像黑夜裂开了一个黄色的方形缺口。她用舌头触摸牙齿,触摸尖锐的边缘和柔软的牙床,吮吸唾液。但自始至终,她的眼睛没有离开那座房子。  车头灯熄灭了,前车门也关上了。又过了良久,她依然伫立在窗前,抱拥着自己,双手抚摸着手臂上松弛的皮肤。她凝视着两座房子之间的空地。  她早就料到会有人来,但她却对自己的反应感到吃惊——她会站在这儿,在窗边,看着窗外。  第二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来,她的卧室就在厨房后面。她早就搬到楼下睡了,把以前曾经是小餐厅的地方变成了现在睡觉的地方。她没有做什么大的改动,只是把餐桌推到了靠窗的位置,于是内侧的四把椅子就顶住了墙,腾出了一张单人床的空间。她把衣服留在了厨房外面的走廊里。  没有百叶窗,只有两块褪了色的印花布窗帘垂挂在窗户两旁。她喜欢在黑暗中起床。她想怕春天的到来和夏季里那些无情的白夜。  她静静地躺着,注视着天花板上阴影的变幻,她的耳朵警觉着。黑暗中的声音微弱而熟悉。她能听见雪在适应慢慢上升的气温,风在酝酿,融化后又冻结起来的雪壳上,小生灵们在沙沙地疾走。夜色褪去了,白天到来了。她听到了清晨的第一个声音:一只乌鸦呱呱的叫声。这声音仿佛骑着光线侵入了她的房间。她没有动,但是眼睛睁着,耳朵敏锐。这些声音和光线的触须在屋子里四处延伸,抚摸墙壁,抚摸天花板,抚摸地板,滑过她的毯子然后停下了。当第一道阳光毫无遮拦地扫过天花板上的阴影时,她注视着那一片亮光。无处可逃了,她迟早要投降的。它就在那儿了。她不得不让步,并开始另一天。  接着,就在她把脚放到地板上的那一刻,一个新的声音响了起来。她听见一扇窗被推开了,接着是一扇门被推开了。冰冻雪地上的脚步声,车门被打开又被关上。生活的声音。  她已经形成早晨的生活习惯,不喜欢被打搅。这些日常规律不是为了做规矩,而是为了方便。它让她有安全感。日子拥有统一的形式,不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她活着就只是维持生命,只为了活下去,她的需求极小。她不对未来作任何打算。她的院落已经荒芜,房子正在崩坏。她知道油漆在剥落,烟囱在破裂。一座日渐死去的房子里住着一具日渐死去的肉体。  她只在必要的时候才步行到村子里去,特别是像现在这样的冬天。这里的道路很少清扫,因为车辆不往这儿来。融化的积雪变成了暗藏险情的冰层。她不怕死,但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死。摔断股骨只会使她落入那些她最害怕的人手里——那些一直等着她去求援的人。  她跟过去保持着距离。没有未来,现在也是空洞的,她只是用身体在活着,没有感情的存在。她等待着,不断将记忆覆盖。这种努力是持久而累人的事,吸走了她所有的精力。有时候难免失败,她会被一阵感觉擒住,强烈得就好像是第一次经历它。那些触动她的东西总难以预期,她走得小心翼翼。她在寂静的逆流中已经漂泊了很长时间,耐心地等待着最后的退潮。而眼前的这些只是表面上微微泛起的涟漪。  她起床开始新的一天。洗漱,煮咖啡。她的厨房一成不变,中间是老式的木头炉灶,边上有一个电炉子。炉灶里尚有余烬,只需稍稍通一下风,新的木头就会燃起来。  她手里捧着咖啡杯,嘴里吮吸着一块方糖。当她把杯子放到餐桌上时,她心不在焉地拍打着发脆的防水桌布——她对它就像对她自己的皮肤一样熟悉——掸掉并不存在的碎屑。她啜饮着冷却下来的咖啡,一轮暗淡的太阳正在升起来。她的目光游离到了窗户旁边。  生活闯进来了。它一点一点地回到了她的房子里。各种声音。窗户被打开,被关上。一扇敞开的窗户里传来微弱的音乐声。一辆车开走了。她发现自己正在把这一切纳入她的日常生活。日子一天天过去,观察田野对面的房子成了她清晨的重要部分。她发现自己在那座房子有动静之前就已经早早地坐在桌前,等待夜晚的阴影褪去。她的目光会停留在楼上的窗户上,生活的第一个讯号是在那里出现的。  她伫立在厨房的窗边等待,直到一个纤细的身影从另一座房子里出来,并经过这里。她双手交叉在胸口,环抱着自己,她注视着那个年轻女人经过、挥手。然后,某一个早晨,她发现自己在举起手回应。这是一个迟疑缓慢的动作,当她的手垂落下来时,她盯着它看,似乎对它的动作感到很吃惊。

媒体关注与评论

  琳达·奥尔森用绝美又精确的笔触营造出一道关于友情的风景。两个身份截然不同却一样陷入悲伤往事的女人,她们从宛若游丝般脆弱易逝的情感接触到袒露心声的水乳交融,直至彼此重拾对美的感知与理解,对爱的希冀与分享,对生命的宽容与感恩。微妙、敏锐、美轮美奂、感染力十足,这部小说充分展现了叙事的力量。  --《不存在的女儿》作者金·爱德华兹

内容概要

琳达•奥尔森(Linda Olsson,1948— )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从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后,她从事金融工作,直到1986年离开瑞典。她曾在肯尼亚、新加坡、英国和日本生活过,1990年起成为新西兰的永久居民。1993年,她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完成了英国和德国文学学位。2003年,她获得了《星期日之星时报》(Sunday Star-Times)短篇小说比赛大奖。她目前生活在奥克兰,《让我为你温柔地歌唱》是她的长篇处女作。

作者简介

宁静与寂寥的北欧宛若世界尽头。两个孤独的女人,互相打开心扉,袒露埋藏在心中最大的秘密……
三十岁的作家维罗妮卡来到这偏远小镇,试图在被白雪覆盖的小屋里埋葬一段情感,并完成她的小说。在这里她结识了惟一的邻居阿斯特里德 —— 一个原打算在悲伤与仇恨中了此残生的老妪。
两个女人的心灵从陌生到倾吐,时间交叉剪辑一般,呈现出她们的情感经历与心理轨迹:一个想走出失去爱人的痛苦,一个想遗忘支离破碎的家庭所带来的伤害。
最终,她们在短暂却温暖绵长的友情中,重新找回了拥抱孤独与黑暗的力量。

图书封面


 让我为你温柔地歌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三月,还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维罗妮卡•勃格曼从新西兰来到斯德哥尔摩北部,租了一座房子。在失去未婚夫后,维罗妮卡在寻找一个地方疗伤。这座房子开始时显得讨厌和陌生,但时间久了,她开始接受它。很快地,她形成了生活规律:早早起来,打开笔记本电脑写小说——虽然屏幕一直是黑的——在寒冷、荒凉和灰暗的早晨散步,直到春天到来。与此同时,她遇到了生活的转折点。阿斯特里德•麦特逊住在对面的房子里,被形容为“女巫邻居”。实际上,她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住在一个老房子里忍受着过去的折磨。但是当维罗妮卡住进对面的房子时,阿斯特里德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女人。她每天早晨都从窗户里看着维罗妮卡出去散步,当维罗妮卡好几天没出现时,她竟感到担心。她出乎意料地敲开维罗妮卡的房门,发现她正发着高烧,于是为她做了煎饼并冲了茶。自从那天以后,她们的生活开始跟以前不一样了。阿斯特里德开始和维罗妮卡一起散步,欣赏风景的同时开始向维罗妮卡透露她人生中令人痛苦的秘密。最后,她似乎找到了一直需要却从没拥有过的知己。当她知道在附近疗养院里的丈夫快死时,她跟维罗妮卡说起了自己没有爱情的婚姻,曾经强烈的复仇欲望,还有一些让她的新朋友感到震惊的可怕事情。维罗妮卡没有表现出愤慨或厌恶,相反,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关于爱情,迷茫和内疚。当她告诉阿斯特里德自己未婚夫的悲惨死亡时,她也开始回忆起坠入爱河时的甜蜜。当冬天再次来临,维罗妮卡觉得是时候开始她生命的新旅程了。阿斯特里德表示同意并认为自己也该开始新生活。她们的友情给了阿斯特里德一个机会去关心他人,同时也挽救了她的生活,她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治愈很深的伤口,让她不再感到悲痛。维罗妮卡从阿斯特里德那里学到在生活中寻找美丽和快乐,最重要的是,她意识到不管多么痛苦的记忆都能带来心灵的平和。两个女人,一个生命只书写到一半,另一个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互相帮助彼此合上生活之前的章节并打开新的篇章。因于阿斯特里德,维罗妮卡找到了她的小说里应该写的故事。她本来想讲述爱的力量,但令人惊讶地,这本书不是关于她的未婚夫,它将要出版。这本书是关于阿斯特里德,这个帮助维罗妮卡发现故事的女人,为自己书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     影像大师伯格曼去世的时候,我正捧着瑞典作家琳达奥尔森的处女作《阿斯特里德和维罗妮卡》(《Astrid and Veronica》)在北欧的一段光景中穿梭。之后很久,心情都似被掐进一截文字铸造的时空象限里,如胶似漆般的惺惺相惜着。也一直欲机缘合适再回头走近,期许着相碰还欢。    没想到,一年后,各方面的消息像是做过商讨,不约而同涌进我的视线。先是在科克斯书评上搜书,偶然瞥到一篇有关此书的书评,声明小说意境与伯格曼电影符号的契合,才明白当日阅读情绪纠缠的原因。紧跟着在企鹅网站上碰巧扫到琳达的访谈录,了解英文版和瑞典译本书名的迥然不同,瑞典书名《Let me sing you gentle songs》直接取自书内诗歌。最近,终于在国内看到了中译本的发行。而中译本的书名没有挑错,很惹眼的选中了《让我为你温柔地歌唱》(Let me sing you gentle songs)。    这之后,情绪调动起来,似乎远远的,我又能回想起一个在北欧风雪里驾车偊偊独行的维罗妮卡,那之后的情形还是没有褪色的萦绕潺潺,仿佛矗立于一幅粼粼瀑布前,一任眼里心里探明或隐或现的水界背后的心情搅动翻腾。读书也像撞上恋爱对象一样不仅需要合适的时间还要有一份宜人宜己的心情,那部分脑脉冲才会点对点接通。于是,我以一种适时的阅读体验重新拾起了这本小说。    谈及伯格曼的电影,一直是沉闷和冷峻的代表,但总有追随阳光般的哲学命题充斥于他的整个电影生涯。如果单以伯格曼的电影来诠释琳达的这部小说,大概《野草莓》里回忆与现实交织的错综难辨,《呼喊与细语》里四个不同女性对于爱,生命,死亡的思索都合适对号。但从阅读情绪上我更愿意说整部小说与西班牙大师阿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世界气质相近,柔弱的女性之光同样纳入世间万象,一种强烈的观念冲击。主角是两个独立的女性人物,维罗妮卡,一个年轻生力的女作家,却在痛失爱人后,埋葬自己的情感。选择了一场千里迢迢的旅行计划,试图以乡村的宁静来逃避再也不存在的美好喧哗。并希望假以时日消除她的思虑之心,让她重新回归触摸式思考的正常生活。而在逃离之后,唯一可以明证并拯救她由悲伤到回归过程的,是一个垂垂暮年在冷漠孤寂的乡村中度日的孤老太阿斯特里德。 故事一开始,维罗妮卡独自一人来到瑞典乡村,琳达给予了整个章节的环境描写却保留澄清维罗妮卡冬季旅程的原因。琳达把寒冷三月北欧的风雪与人物残忍不堪的心情相互照应。这段文字的色调是灰色的,读到章节末尾才会慢慢感受到融在安逸北欧风情中的另一个残酷秘密的存在:邻居阿斯特里德和她沉寂于静处的小屋。第二章,让阿斯特里德透过窗户在自己的屋内默默视线下观察维罗妮卡,由此把这座小屋之于阿斯特里德命运的隐喻悄然带出。很自然的,我们会同时感受到两个人物背后不寻常的故事。    如果说维罗妮卡的伴侣死亡是大多数人情感内心框架缺失的痛苦,那么延展至两位人物之后倾心无碍的畅谈,我便会更加执着的同情于阿斯特里德的命运。直至读到她在不幸的生活体悟中毅然将女儿的生命结束。将自己的爱情,幸福埋葬。至此我们读到了一个把孤独嵌入自己生命的女人。而近身旁之人无一知晓她之前的生命历程。    我想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心中的秘密不仅仅是无人倾诉,而是难以启齿得无法向人倾诉,心无以依,痛无法表,爱无以寄。阿斯特里德用这种隐忍承受了几乎一生的时间。承受着邻里的猜度,承受着内心的恐惧、悲哀,也承受着她自己的精神囚笼。可以想象一旦一个合适的朋友突然出现于她快要走完的一生里,那种宣泄的力量会有多么宏大。也可能她始终在等来这个人,一个她可以诉说衷肠,又能使她敢于面对自己深处记忆的朋友。维罗妮卡的适时出现打破了她一生自囚的僵局。而同时阿斯特里德的故事也反观照应着维罗妮卡自己短暂无法回归的心路。    整本书几乎都是两位人物在闪回的记忆中倾心交谈。这种看似简单的主角叙述又不是一径流水账式的层层记录,琳达给足了一条季节流动的主线条,使瑞典的乡村风情,清冷飘渺的四季风光穿插在悲情的叙事氛围中。人物的对话大多是在乡间散步,喝茶取暖,森林阳光的布景中流转,这中间琳达从不在任何一次谈话中断然煞尾,而是自然地借助阿斯特里德和维罗妮卡的对话引出珍贵的人生哲学作为每次谈话的高潮和之后叙事的引领, 恰如曲终奏雅的乐趣。    比如在两人探讨对于各自美好事物的依恋时,她们谈到 “一件珍贵的物品如果被错误的双手使用便会被损坏,这就等同于一本好书交付错误的人阅读而变成一堆普通的纸张而已。” 再比如阿斯特里德在倾吐之后平静的感悟,她说“如果一旦我们接受了人们总是孤独的现实,我们对生活的观点或许就会发生改变,我们反而容易被生活里的细微平凡而感动,而慢慢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能够拥有的一切,慢慢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无所畏惧。”这之前的阿斯特里德和维罗妮卡都似活在一段既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的真空岁月里。而当她们彼此倾吐之后,泪水经过了百转千回的激荡终得以流淌,那份热度应该足以缓解阿斯特里德一生的悲凉了,同时也拯救了维罗妮卡重蹈另一个阿斯特里德式的生活。    完全女性主角,无论是影像亦或小说,纯粹使用女性阐述人性和生命的命题往往难于把握,容易陷入狭隘格局而影响整体操盘,导致不得已的硬伤。琳达是一位女性作家,知道女性经历现世苦难的孤独宿命,对于女性悲悯的怜爱适合复杂感性的细节描述。因此将情节紧密地纠结为老少两人心灵相惜的互动之情,而不是单由一人生发单一的感慨。这般细节揉搓让故事情节立即丰满,并可服从于读者多角度的阅读感受。正如爱德华兹(Kim Edwards)给予本书的评价:美轮美奂,是用绝美又精确的笔触营造出一道关于友情的风景。这也是一场明媚感召的友谊之情。感召来自于心灵相碰的体验。而非立体化般理性的解剖学命题。    比照现实中的种种,每一个活于当下的我们,会突然之间失去之前的所有,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一切如初的生活;会不经意的将自己的爱、生命和选择错误地交付,继之以无奈的妥协,然后再惯常地把自己的伤痕隐于暗处。而小说中,琳达表述这些人类悲伤力的场景是巧妙地嫁接于阿斯特里德的小屋之上的。在室外环境场景的渲染后,多次将环境切换回阿斯特里德的小屋,这看似不经意的切换,实则是安排了整部小说的一条暗线。让我们在暗流浮动中感受一座屋子之于幸福暖融融的生活氛围给予生命的力量和之于孤独失望到不得以而对幸福被动盲视的不幸之所在。    我是在之后的琳达访谈录里读到了琳达也是一个热衷于旅游和摄影的小说家,那些描述北欧乡村的风情和人物动作神态里超乎寻常的镜头感,应该与她以摄影的眼力观察世界脱不开干系的。她同时也承认小说内容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她多年与祖母的倾心交流。琳达本人是一位在新西兰定居的瑞典人,琳达的祖母也是一位远离瑞典家乡生活在美国的异乡人,祖母怀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并始终流连于这种对于根的渴盼的魅力。而小说中的阿斯特里德却是一个一生足不出户的人物(除了被父亲送至外祖父在斯德哥尔摩的家中小住)。她或许渴望远行,但始终独守自己的小屋。    迁徙离开的意义是让一个人站在更遥远的地方体察自己的本源,是一种加速回归自己灵魂的更好方式。所以倒转角度体会这句话,再回到阿斯特里德身上,她虽然未曾做过地理意义上的迁徙,一生都生活在安静的乡村,然而她的游离于普通人群之外的状态和悲伤的隐匿也已经是一次之于自己真实生活土壤之上的远行了,这部分的日益远行,唤起了她体察的远方也即是她曾经渴望幸福和爱的自我心灵居所,那便是她索要的生活和家的全部意义吧。    小说在阿斯特里德去世后留给维罗妮卡的信中结束。而维罗妮卡也通过彼此至深的交谈,理清了思路,成就了她自己那部新小说的诞生。如果非要我推荐这本书里最经典的片段的话,我会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幅画,一首诗歌,一个个连续不断的美妙音符,实在不能区分出伯仲,但如果你愿意先读完阿斯特里德在锥心彻骨的悔悟中写就的这封欢畅的诗情画意的信件,那么我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荐你读一读。在那里,我仿佛看到阿斯特里德的小屋里充满了家的欢颜,自由的呼吸,温暖和煦的微风正含笑着吹过屋后一片盛开的草莓。    我想,琳达断不可能通过一部小说和一份友谊之情来替人类的孤独悲哀求解,而她于表达的通道上为这本小说创作了一组生动的人生哲学观,这种基于世俗饮食的观念表达是令人欣喜的。在阅读取舍间,偶尔抛却优雅的古典文学,投入新名著的阅读,这部瑞典现代女作家的现代小说无妨可以说是现代里的经典了。 英文版书目: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22626/
  •     你是白天,你是光明,你是太阳,你是期待中,所有的美丽生活——《早晨》(卡琳•博耶)因为你是期待中所有的美丽生活,所以请让我为你温柔地歌唱。我是爱北欧的,爱北欧也许胜过爱地球上任何其他的地方。因为北欧符合我对于温差的理解——外冷内热。高纬度的寒冷会带给北欧人透着寒气的皮肤,但是低温并没有让他们的心被冰封。也许是因为我跟主人公之一的维罗妮卡同一天生日,我们很相似,所以我理解她。我们有很多相同的习惯,例如,让手机一直响吧,等一会儿再回。例如,如果我爱你,会学着爱你所爱,会小心翼翼、心口不一。例如,会爱上温暖、快乐的人,想让他带来的快乐爆炸成彩色的碎片,充满我的整个小宇宙。我也生活在一个温缓的、中庸的世界里,我的世界好安全。我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太好的方向感,太让自己安心。而你的突然出现,会让我失去一直存在在心中的地图,不知所措。这是两个受过伤的女人,一个失去了挚爱的人——那是一个来自南半球的、深爱着大海的、如太阳一般的男人;另一个从小在支离破碎的家庭里长大,在几十年的生命中几乎没拥有过自己的生活,用身体活着,却没有感情的温存。上帝让她相遇、给她们礼物——学着去爱,学会感激,学会沟通,永远不要对自己和生活失望,让心从梦想和希望中成长,让每一天都如南半球美丽的太阳一样璀璨,让每一天都是真实的,都是自己的!让生命像北欧极昼吧,仿佛永远都是太阳要喷涌上地平线的早晨,把自己变成白天、光明、太阳,期待着未来所有的美丽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本能够安静的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     写小镇上新搬来的女作家,跟一个孤僻老太太邻居的友情。 无所适从的平淡中夹杂着感动。娓娓道来的赶脚。
  •      "我可憐的孩子,你如此懼怕黑暗.你遇見了另一種鬼魂,你總在那些披著白衣的人中間,瞥見那些面目邪惡的人.現在,讓我為你溫柔的歌唱,他們將從恐懼,暴力和束縛中解脫..."
  •     1138天前在图书馆读过。翻开google reader才发现。
  •     不太喜欢这本书的调调,感觉有点刻意在渲染悲伤孤独的感觉。
  •     特别适合受到情感挫伤的女性读者,以冰天雪地的北欧为背景,用一老一少两位女性的友谊将记忆中的冰封化解,穿插澳大利亚的碧海,往日不幸的爱情,婚姻。读这本书花了好几个晚上,但算是寻求理想的安慰,尽管现实中还未有如此可以相互依靠的人~
  •     治愈系
  •     赞译者
  •     作为处女作
  •     她们是失散多年的母女,为彼此掏空自己,分享秘密,此刻便不再孤独。
  •     爱瑞典
  •     是不是人的一生都会有这样一个时间段,当时光被分隔成三份:一份用来生活,一份用来回忆,令一份用来挣扎着不去回忆。 阿斯特里德总是说,“我害怕的是自己” 我们欣喜的,怀念的,逃避的,害怕的,都是自己。只因为那些元素,早已经被我们自己吸收,也成为了一部分。
  •     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交错后阐述各自的故事 很文艺的书 不过有点读不下去
  •     温柔舒服,独行但不寂寞。
  •     回到家的第一天,看完这本书的第无数次,故事最后阿斯特里德写给维罗妮卡的信那个地方又开始哭。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爱过的人的脸,只不过它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再也没办法客观的去看它。它会一直在那里。
  •     两个女人的孤独,通过放下戒备的相处,逐渐消融。
  •     一开始没有看懂 但是 真的很温情的小说 我想 人生不过就是取决于 遇见谁 你怎么会知道自己可以多爱一个人 你怎么会知道有怎样的感到 在等待你
  •     能让人平静,但说实话,没有打动我
  •     倾诉疗伤 不及一份平静陪伴来的弥足珍贵
  •     温暖的一塌糊涂
  •     瑞典语!
  •     氛围不错
  •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从一无所有中获取安慰。但现在我知道了我们并不想那样去生活。」「说一两句话 很容易走。我们所有的见面 都应当如此。」风景和两个女人的相处氛围,静谧又自在。翻译的好。【豆瓣标记的NO.600本
  •     关于友情,两个女人之间互相帮助走出仇恨与伤痛的故事。描写很自然,很舒服,是本不错的书。
  •     适合一个人阅读。
  •     始终都希望,会有那么一个人,温柔地为我歌唱…
  •     她们在短暂却温暖绵长的友情中,重新找回了拥抱孤独与黑暗的力量。(上班闲暇阅读,居然一天就看完了=)
  •     因为封面和名字才买的书,初读觉得叙述有些矫情,前半段总走神儿,并且读的很慢,读到后半部分时,却有渐入佳境的感觉,有几处很令人动容。
  •     温暖至此
  •     在友情中重新找回了拥抱孤独与黑暗的力量。
  •     封面美丽,以及个人对斯德哥尔摩的偏爱
  •     不要惧怕黑暗 那里面栖息这光明
  •     女性作家温柔却有力的治愈作品。
  •     小镇的边境,漫天的白,两个女人。
  •     冬天夜里读完的书,心里燃起一片温暖
  •     非常好的书 推荐看看
  •     太淡了,像白开水一样。
  •     初一看的 很震撼
  •     很喜欢拿到书的感觉。说是小说不如是一场体会,温柔感受。
  •     两个女人带着各自的疲累和伤痕相遇而成为忘年之交。互诉衷肠之间,过往的故事一一展开。是我们对所遭遇的故事的理解决定了后果。我们选择看到什么,我们选择保持什么,还有我们选择记取什么。书中的情感体验很是精彩。
  •     时光如一条厚重的毛毡毯将我掩埋
  •     很干净
  •     文艺
  •     终于读完 重现了几个月之前就明白了的事情 什么才是对别人最好的温柔 最后还是平安拥抱了感动
  •     书如其名。很多描写但并不累赘,像沐浴阳光,微风拂面,温度恰到好处,有人在轻声为我歌唱。
  •     温暖。治愈。感动。
  •     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人的友谊可以治愈一个人的伤痛。不管多么痛苦的过去,都应该心平气和地面对。
  •     心灵的伤痛只有在长久的寂寞中慢慢地变淡,直到某一天,伤口被重新触及的时候,并不觉得痛
  •     let me sing to you gently : )读了以后很温暖很平静
  •     “来,坐在我身边,我会告诉你,我所有的忧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