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位面》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变化的位面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
ISBN:9787802252752
作者:(美)厄休拉·勒奎恩
页数:254页

不同的位面,相似的问题(未完)

科技恐惧症患者——《伊斯拉克玉米粥》我承认我是一个科技恐惧症患者我也不知道我当初为什么会选了理科这个明显和科技相关联的学科。因为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患上这种症状的了。也许是看科幻小说看的,小说家们总有自己的不同构想来勾画他们的世界,当读的东西越来越多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恐惧感。我记得科幻世界译文版上登过一篇文章,好像是《末世》(长篇是猎梦人那期的),具体是谁写的我不清楚了。一篇硬科幻爱情故事。很好的文章。但是读完后我开始对物理学产生极大的恐惧,其实之前泛读《时间简史》时就有这种想法,我害怕坍缩成奇点的宇宙状态。为了我根本不可能遇见的事而恐惧我还真是有些杞人忧天了。也许是害怕文中提到在奇点的状态人类的思想融在一起的状态吧。那样自我不就消失了吗,那么存在还有太多意义么?这也导致了我一段时间坚决只看奇幻,不看科幻的状态。貌似完全扯远了。生化问题也算是科幻小说中比较热门的一个方面,常常有因为一些基因改造产生的问题引发的思考产生的故事。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在想,万一我们的基因组破解了之后,我们真向伊斯拉克位面的人一样疯狂的进行改造基因的话,那就真完了。或许我们也会迎来我们自己也成为自己食物的一部分的情况,我们生活中也出现如同书虫熊一类的怪异生物,我们也变成了怪物。至少我作为科技恐惧者,我害怕疯狂科学家的出现。

The beatiful World

老实交代,我以前不看奇幻小说,当然现在也不怎么热衷,不过至少不像以前那么抵触    这个转折点嘛    就是以前《译文版》刊登的那几则位面系列短篇,当初看到的时候真有些震撼——原来奇幻文学也有不“通俗”不“类型”(某兔爱用的名词)的时候,然后才开始有选择性地看些奇幻小说,不过勒吉恩始终还是我最喜欢的奇幻小说家。       昨天拿到书之后用最快的时间读完    ……       感受比较复杂,在阅读过程中就反复想起《奇诺之旅》中出现的类似故事,看完之后又把几本《奇诺》翻出来对比一番,里面有不少故事真的非常相似,具体有哪些,两部作品都读过的人可以自己去找。       只能说,一定要选择一部,我会选择“奇诺”,而非“位面”。    为什么呢    要知道,《奇诺之旅》不过是仅仅流传在ACG爱好者中的一部日本轻小说,作者时雨泽惠一今年才年满35岁,很难说在“文学界”有什么崇高地位;    《变化的位面》可是获得过美国文学奖、翻译过《道德经》、幻想文学界引以为豪的勒吉恩著名作品,忠实继承了奥维德《变形记》与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等西方名作风格,且不乏博尔赫斯式的短篇驾驭技巧。       然而总觉得,奇诺走过的国度中,有种位面世界那些机智而冷峻的故事中没有的东西,也许是一点淡淡的哀伤,也许是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温暖与关怀,也许是始终存在的那么一点点希望,对世界和人性的。       同样是说教性的寓言故事,讲的道理也差不多,《变化的位面》有点像高高在上的女教授(即使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奇诺之旅》有点像爱读童话的小女孩。       两者我都喜欢,且对前者会充满尊敬,但私下里要说“更喜欢”哪本,我会选择更有“带入感”的后者。    有时候对一部小说的喜欢,很难用“文学性”“哲理性”这些硬性指标去衡量吧。       偶最喜欢看的果然还是童话……      “世界并不美丽,但却因此而美丽。”   —— The beatiful World ——         PS1:   《地海系列》也很有童话FEEL,“位面”系列也不能说没有“关怀与温暖”——但那是属于成人才能体会到的,所以说,大概是偶年纪还小的缘故……      PS2:   不想对这两部书做任何文本评析,对自己喜欢小说的最好致意方式,应该是去写篇同人小说吧,就像《变化的位面》之于《格列佛游记》一样~

正确的书

我虚假地离开了豆瓣一阵,你们可以认为我去了另一个PLANE。我很感谢UKLG奶奶的这本书。在我失去姥爷后的第二天,站在火车站外唯一能够躲避大风的公交车棚下,我的包里一无所有,除了这本书。我翻开它是为了阻挡前面的风,我的脑子飘在天上,怎么也想象不出那些云彩的上面还会有一个世界。不久之后,我决定找个地方把它读完。一方面是因为我沮丧的身子已经快被初冬的海风吹僵,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被书的开篇迷住了。几分钟后,当我坐在温暖的麦当劳餐厅里喝着热饮继续阅读,我觉得自己像是身处另一个位面之中。当整本书消化完毕之后,我完全相信了那些不同位面的存在,也完全相信只要去往一个机场一样吵闹烦闷人潮汹涌的地方——就像街对面的火车站,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做出来比讲出来还要简单的手势,我就能去到另一个位面。如果我的运气够好或者《位面百科全书》更新的够及时,就能够与亲爱的姥爷在某个天堂般的小岛上相遇。想到这里我的痛苦真的减轻了很多,从此我相信在正确的时间读到一本正确的书——不必是XX指南——是一件能够拯救人生的事情。——————————————————————顺便推荐一下刚读完不久的《黑暗的左手》,雨果奖星云奖双奖加身的强悍作品,你要无限解构它或者只把它当作小说读都不会影响阅读的快感。我现在正式怀疑奶奶是外星人,文字只是她敲打人类的几个娱乐性琴键而已。PS:完全不理解为什么新出版的几本川版在字数并不太多的情况下把字弄的比蚂蚁还小,行距却比字还宽,十分影响阅读。

想象力的两端--读《变化的位面》有感,兼论《阿凡达》

我们在试图描写一个虚构世界的时候,为了体现“完全不同于我们这个世界”的要求,往往会赋予那个世界上的种种物体新的名字,比如“古丽古拉”、“咕噜”,但矛盾的是,作者之后不得不依靠我们惯常使用的词汇来形容他们,比如“古丽古拉”是一种小型龙,寿命一般为500年,属于杂食性动物,体内有4%的玉米基因,几乎所有种的“古丽古拉”都是淡黄色的,并且性格温顺。很明显,龙,玉米,动物,甚至是淡黄色都是地球上的用词范畴,创作科幻奇幻小说构建世界的时候,“砖头”总是来自我们这个世界固有的语言体系。这很正常。熟悉的词语能很快帮助我们建立起幻想事物的形象,如果我们阅读的小说完全采用虚构世界的语言体系描写“勇敢的王子冲向飞来的邪恶黑龙”,那读者们就会像笔者现在看英文原版书一样,完全不得要领。但问题也出在这里。许多奇幻小说往往在开篇告诉读者,亲爱的,我们的故事发生在“恩纳拉”大陆,这里是“古丽古拉”的故乡,在修罗纪211年,一段凄美的故事发生了…….然后剩下的情节就和幻想沾不上边了,只要把“恩纳拉”换成美丽坚,“古丽古拉”换成印第安人,一部人与龙之间可歌可泣的战争存亡史就成了18世纪美国西部开发史,你甚至只需要用的查找-替换就行。因此,要体现虚构的世界与我们现世的区分,作者必须要对世界的本质进行思考,哲学上的思考。首先是时间。一切的存在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至少人世是这样,没有时间,你连跟个姑娘热吻都不行,想想吧,花前月下,你和姑娘手拉手散着步,小风轻拂,你们沉默不语,沉浸在甜蜜的感觉中,突然你转过身面对姑娘,发现她已经娇羞地闭上了眼睛,等待着你…….大家掐着指头算算,这个情节花费的时间起码也得1分钟到永久不等吧。笔者就看过一个小说,那里的世界是没有时间的,猜猜故事会怎么发生呢?时间之后就是存在。或者说虚构的世界怎样看待存在。即便在我们的世界上,对于存在的理解,在哲学上也有完全相对的观点,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的哲学基本问题人类已经思考了上千年,想必异世界“他者”也会很关注吧。接下来应该思考的问题,也许就是本质,比如“人是什么?”。还有“知识”。“知识”是一个抽象性、具体性和整体性兼有的概念,既指我们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方法体系,也指一些关于“怎么烤面包”的小窍门。当然还有语言。事实、思想、情感、逻辑都需要通过语言去表达,而我们又通过语言来获取上述的一切,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思维基于语言展开,不一样的语言本身就体现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这同样是一种本质的差异。去一个操着陌生语言的国家,不啻于去另一个星球,不仅他们说得你听不懂,他们怎么想的你也许都不明白呢。时间、存在、本质、知识,语言所有这些东西构成巨大的体系,是我们世界的“逻各斯”。相对应而言,异世界也会有自己的“逻各斯”。笔者在阅读以想象力等为卖点的奇幻作品时,经常会将是否有关于世界本质的思考,是否写出独特的“逻各斯”作为衡量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变化的位面》无疑是其中翘楚,能做到斯威夫特式的现实讽刺也许不难,但如同博尔赫斯般去建构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并非任何人可以做到。《变化的位面》作者勒奎恩女士带我们访问了十五个“位面”(可以理解为“世界”),讲述了各自迥异不同的文化和故事,其中很很多,触及了世界的本质。《宾至如归》里,作者试图探讨身份与时间的主题;阿努苏人的沉默被认为是隐藏了知识,并拥有超越语言的存在,而人类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做出了疯狂的事情,不由让人想起意大利小说家艾柯的不少故事;《社会性的梦境》的最后,勒奎恩才将梦境掩盖的主体:“死亡”暴露出来:“对他们来说,进入睡眠就意味着完全放弃自我,进入(或重新进入)无限的存在当中。死亡对我们所作的事情也大抵如此吧。”整本小说最精彩的篇章是《恩纳.穆穆伊的语言》,故事的核心放在了语言,作者不再讲故事,她直接描述那种奇异的语言:“恩纳.穆穆伊的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每个字符一个音节,而这样的字符有上千个。每个音节都是一个单词,但没有固定的意义,通常来说,一个音节可能有数个意思,在句中具体的意思要依靠它前面、或后面、或附近的其他音节来确定……”“恩纳.穆穆伊的文字不是横向书写,也不是纵向书写,甚至不是按照任何一个固定方向书写,而是放射性的。许多单字从最初的,或说中央的一个单字开始向外扩展,就像树木枝叶的生长过程或结晶的过程一样……”“我们说话的方式就像蛇行进的方式……他们说话的方式就像海星行进的方式。一只海星通常什么地方都不去。它没有头。这样它就有许多方向可以选择,尽管它根本就不会选择任何一个方向—……”“如果恩纳.穆穆伊人真的以句子的方式说话的话——…”勒奎恩象个慈祥的有点婆婆妈妈的语言学教授,一边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了恩纳.穆穆伊独特的语言,一边饶有兴致的讲述自己在位面上的所见所闻,还不时为自己没能破解恩纳.穆穆伊语的奥秘而感到微微的遗憾。对于语言的起源,教授有自己的解释:“他们用某种无限复杂、无限丰富而又没有任何逻辑用处的东西,将这个世界变得复杂起来。他们用得是语言。”这样的小说是深刻而迷人的,这是一种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存在,也许确实在某个地方存在并发展着,可能在他们的小说里,有一个地方,那里的语言是线性的,总是用语言试图让这个世界变得简单。《阿凡达》的出现仿佛是想象力的另一端,从精神意识层面来讲,并没有太多新的东西,新世界对旧信仰的入侵在我们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发生在美国新移民和印第安人之间,发生在英法制民者和非洲黑人之间,发生西班牙人和阿兹特克人之间,发生在八国乱军和清政府之间,只是结果和电影完全想反。但依然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创造了想象力的另一端,就是塑造美轮美奂的幻想形象。是的,阅读的时候,我们需要“逻各斯”,在视觉享受上,那鲜红的飞龙,五彩斑斓的硬壳食草兽,以及爱娃的种子同样带来巨大的快感。这样的电影同样迷人,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不一样的世界,也许,它们也真的存在。

穿越夜空的旅行

《变化的位面》是一本读起来有趣的书。你看——你正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滞留在机场的候机大厅,处于百无聊赖或者紧张的不良反应之中,这时你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手势——下一秒,你就身处一个闻所未闻的地方。在这些被称为“位面”的神奇世界中,你将遭遇各种奇遇——你也许会在基因崩溃的伊斯拉克位面一面喝着玉米粥一面与身为玉米的女人交谈;或者在阿苏努界面享受几个星期的静默生活;或者倾听长着鸟嘴的安萨老人讲述他们一生的迁徙故事;你也可以与几乎全是王室成员的海根人分享他们对于仅有的平民的狂热好奇……十五个稀奇怪诞的位面,讲述者好似不动声色的人类学家一般客观冷静地向读者描绘各个位面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语言简洁雅致,文风清新自然,以飞扬自由的想象力将读者带进一个富于灵感的新世界。 故事的引人入胜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厄休拉•勒奎恩可并非打算将此书写成仅为博人一笑的烂俗三流小说,这位美国科幻小说女王在本书一个个篇幅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了智慧的冷冷幽默与现实关怀。细细读来,这些故事无不涉及种种冷峻而尖锐的话题——政治、宗教、科技、战争、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冲突等等,但作者没有板起面孔来正经八百地进行正面的理性的说教,而是举重若轻地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绘出丑者可笑、恶者滑稽。比如,人们固然可以看到战争杀戮的灾难性后果,但当读者从《玛西古的悲哀故事》中读到索萨族与亚斯塔萨族之间反复的宗教大清洗导致两个民族元气大伤从而被外族入侵,最终都被迫失去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反而是远在山中的土著人民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方式,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根本不值得为之战斗”;或是梅云城与扈伊城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乃是因为一块最宽处不超过半英里的土地归属权,而战争的后果则是导致两个城邦间肥沃的牧场被炸成了两千英尺深的大裂口,人们只能“隔着深渊相互咒骂对方,说对方让自己丢掉了牧场、田地、牲畜和金钱”时,人们会在哑然失笑中体会到现实政治与政治勾斗中的无聊、荒唐与欺瞒。又比如在《海根的王室成员》中,作者先以大量的篇幅铺陈了“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位君主或一位君主的后裔”的海根人高贵、得体、优雅、舒适的生活,然后笔锋一转,描绘了一个举国悲恸的葬礼场面,“贵妇和贵族们尖声哀号,甚至有人昏晕在地”。是什么使得这些高贵的人们表现出了与他们身份极不相称的不安与悲伤——原来是这个国家唯一一个平民家庭小女儿的去世。接着,作者煞有介事地描绘了这些贵族对这唯一的平民家庭的狂热好奇与追捧——很明显,作者在这里尽情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嘲弄。《伊斯拉克玉米粥》讲述的是一个滥用科技导致灾难后果的故事。基因工程技术的滥用使得伊斯拉克位面的自然生态全面崩溃,社会经济与秩序也陷入灾难性的混乱之中,“根本就没有正常人了,我们也没有任何物种了。我们是一锅基因的大杂烩。”种下玉米,长出的是苜蓿;种下树苗,长出毒草;就连为孩子设计出来的基因变种宠物熊,也变成了一直吃书的昆虫。勒奎恩的讽刺是广泛而全面的,她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精心地将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置于“位面”这一异空间中,而这种独特的视角却使得读者更能直达本质真相,现实的丑恶与病态、社会风气的暴虐、社会的不公与罪恶昭然若揭,这正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幻想讽刺著作《格列佛游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的想象力与表现力令人感叹。书中讲述的一个个本质上涉及人类社会各种重大命题的故事,全在想象的异世界中发生,且具有极强的真实感。这归功于作者对语言得心应手的运用,大量细节丰富了故事的临场感,优雅简洁的叙述及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这本书的艺术性超越了类型文学的范畴。这位美国科幻小说女王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个饶有意趣的故事,让读者一面领略异世界的奇异风俗习惯,一面反观现实世界,那些彼此参照的内容使读者隐隐意识到人类自身叫人笑不出来的那一面。她的故事是充满想象力的、幽默的、惹人发笑的,同时又是关怀现实的、批判的、引人深思的。春天是启程的日子,在细细微风中,与世界科幻小说女王一起,欣喜地开始一次神奇的位面之旅。

最近看的一本书,厄休拉的《变化的位面》。很好的故事,以及很优秀的讲故事的方式。喜欢,为它写点东西吧,还是以我一如既往地、不知所云的、极端私人化的抄书方式。----------------------------------------------推荐为这本书写书评的朋友,可以这样开头:读这本书,像在驿道旁的茶舍,听隔壁桌年轻人讲自己的旅游见闻。讲述者有很好的控制力,描述细致、场景又新鲜如现榨柠檬,听得喜欢,便移了座过去,团团围着,慢慢听。但这本书的内容却不仅仅是游客的见闻,厄休拉还记录了那些因为外来者而被改变和正在变化的世界。就象“大快乐”和“静默”里所记录的,另一个世界改变或反抗的努力。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学会了一项技术,就可以在等飞机的时候,顺便去几个其他的“位面”旅游,这本书记录的就是那些与我们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喜欢的几篇里,轻松、纯粹、好玩一点的是“海根的王室成员”。如果一个星球上,大家都是贵族,那么,最出风头的,就是平民。当一个平民死掉,整个国家都为她悲恸,整个国家里的王子、公主、公爵、子爵都为她流泪。厄休拉还会记下那些流言:他们“愚蠢的谈吐、坏名声都是装出来的。都是骗人的。”在一个全体彬彬有礼的贵族社会里,平民式的随便、不名誉的举止,就成了大家的焦点。厄休拉有所指,不是吗?“飞人”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因为遗传的原因,有些孩子会长出翅膀,成为飞人。飞人们过着不同于普通人的生活,他们通常送信为生,他们的生命就是飞翔,其他都没有意义。结尾处,把翅膀绑在身上,坚决不接受自己是飞人这个事实的律师说:我们谁没梦想过飞翔呢?但他还是把翅膀绑在了身上,从事着正常人的职业,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有些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细想来,最近仿佛忽然喜欢看这类旁观者视角的小说了,比如伯兰特,比如厄休拉。一来,大概是因为我那么不喜欢心理描写,二来,我对旁观者视角确实有些钟情——看过、走掉,不改变什么。虽然,厄休拉也知道,不改变,做不到。青瓷说:记者和作家之间,隔着一道墙。我的欣赏眼光,只在墙的这一边。

想象的无所畏惧与可能的社会

如果统治世界的不是人类,而是另外一种生物,那么今天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如果在这个宇宙下,不只是一个有生命的地球,那么别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这是考验你我智慧的想象力的时刻。科幻大师Ursula K. LeGuin通过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她在此书中描写了15个不同的位面,每一个位面都似乎和人类当前的生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试着把握理解的这15个故事理下:1、《伊斯拉克玉米粥》:将植物的基因植入人类之中,造就了“植物人类”,滥用基因工程多么可怕!2、《静默》:反思语言的沟通,无声处的惊雷!3、《宾至如归》:灵魂的轮回!4、《维克西人的忿怒》:战争的法则!5、《季节》:遵循自然的生活方式,另一种动物性的社会生活。6、《社会性的梦境》:共享社区梦,我认为《盗梦空间》的编剧应该看过这短篇。7、《海根的王室成员》:如果王室成员多于平民,平民比贵族更珍贵。生活的相对性!8、《玛西古的悲哀故事》:种族争斗。9、《大快乐》:过度的商业化,想到中国的风景区商业化。10、《永醒者之岛》:睡眠和梦的重要性。11、《恩纳穆穆伊的语言》:什么样的语言才是最高级的。12、《建筑》:另一个世界中的金子塔。13、《飞人》:普通人vs天使14、《不朽者之岛》:钻石是人演变而成的。15、《混乱》:非欧几何的世界!

你在主物质位面待无聊了吗——《变化的位面》读后感

变化的位面 (Changing Planes) 是一本科幻短篇小说集,作者是美国女作家厄休拉·勒奎恩 (Ursula K. Le Guin)。以下是我读后的总结体。关于书名 & 其他书名中“位面”一词会让所有没有接触过科幻、奇幻的读者感到陌生(数学上似乎有位面的精确定义……略过);而又在这个词上面加上“变化”,就更加让本书显得过于神秘莫测了。我个人认为,将位面理解成其他的一个宇宙世界比较好。当我们讲不同的位面,就可以理解成为“不同的世界”。这里的世界是很广义的,包含生态环境、人文习俗、科技实力、星球,乃至宇宙,和一切。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把我们现在正存在的世界称为主位面的话,那么住在 OOXXOOXX 位面的人完全就可以是永远长不高(相当于主位面的侏儒),浑体通黑长满体毛,高喊“saudho283179jao@e984384@##@#($% &*%”的不可理喻的野蛮人。这是哪种语系的鸟语?他们的人体构造怎会如此口胡?你大概有数不尽的问题,这恰恰显示出两支不同的文明互相理解的困难是不可想象的。幸运的是,写此书的人是厄休拉·勒奎恩而不是 DnD 里智力 8 力量 20 的半兽蛮子!且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罢。值得欣喜的是,此书的中文版本翻译质量非常之高,在此感谢译者梁宇晗所付出的巨大劳动,谢谢。排行榜!(以下是我读完此书后,斟酌再三敲定的排行榜,两个 List 里的篇目不分前后)最有趣的故事:* 席达·杜利普的诀窍* 伊斯拉克玉米粥* 静默* 宾至如归* 季节* 恩纳·穆穆伊的语言最感人的故事:* 维克西人的忿怒* 永醒者之岛* 飞人这两个列表可能长得有点离谱,总共十六篇故事中的十篇都上了榜;可是,请不要怀疑,勒奎恩的文字就是如此地有魔力!下面你将会阅读到我对其中三个故事的小小感想。伊斯拉克玉米粥伊斯拉克位面给人的印象是温和、友好与悲惨的一小段历史所带来的那么引人注目的奇特。大约一百年前,基因技术在生物体上面被滥用,所以——在这个位面里,你可以看到拥有玉米状金黄色头发的善良女人、长了一条尾巴的扫地女工、树叶代替了耳朵的年轻人和其他身高、身材与颜色各不相同的人。最奇特的事,莫过于一边喝着玉米粥,一边与身为玉米的女人交谈了;在伊斯拉克,你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静默请绝对不能小觑作者的搞笑功力——这是我在以严肃看待问题的态度开始读《静默》,而以打自心底的愉悦来结束阅读《静默》后所得到的结论。这个存在着从儿童期之后话语越来越少,最后达到几年讲一句话这种地步的种族的位面叫做阿苏努。你可以想象吗——阿苏努部族长老的一句“不在这里”能被某位可笑的专门长期从事阿苏努语言研究的人类解读成“我们所找寻的真理并非存在于凡人的生命之中。我们在皮囊之中生存,距离神圣的真理仅有一步之遥。”而根据他的记录,“这句话是长老翻找一个装满了衣物和饰品的箱子时低声说的”!太赞太有趣了,我毫不犹豫地认为《静默》是全书中最有趣的!维克西人的忿怒相信读到这里的你已经明白,每个位面的特点已经被作者用极合适极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出来:于是你可以轻易地知道维克西位面上的维克西人特点就是狂暴、愤怒、好战与仇恨(好在不用担心,维克西人通常蔑视从别的位面来的游客)。这样看来,好像和感人相差十万八千里呀?不用担心——其实,在维克西人这种让人类无法忍受的性格之下,还存活着一些活蹦乱跳的本性。我特别喜欢这篇故事中的最后一句话:“……他们的悼词是指责,而他们的悲痛则是愤怒。”全文完。http://www.concretevitamin.com.cn/blog/?p=268

一包可以一冲再冲的茶

个人很喜欢这样的旅行记,完全揭示新的体验,让阅读的人有‘不出门,知天下’,‘坐地日行八万里’之感。如同读者可以津津乐道黑暗的左手里面的克母恋一样,这里确实有开创性的想象力。其二带给我快感的是那种有味道的文字,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咀嚼,不是‘优美’两字可以概括得了的。举个例子,‘四季’通篇如同流水的行板,我不需要重读,只需要回忆起里面的意象,就可以重温初读时的愉悦。好茶,我想不到更好的譬喻了。

手势..随便说说

很快的读完了。我现在还很好奇那个神奇的手势是什么,我也想在乘飞机的时候摆一下,飞走,飞到过节的圣诞岛。飞到两个季节来回迁徙的位面,或者那个安静沉默的位面。就是嗖的一下,嗖的一下知道么。坐飞机真的很累。干燥的机舱无聊的旅伴。喋喋不休的小朋友一会儿要毯子一会儿要橙汁,很烦人。对于坐不成头等舱的我来说,飞机的椅子无疑于一种刑具,生生把我绑在那几小时。等屁滚尿流的走出机舱,浑身酸痛,皮肤干的难受。所以书中构造的位面旅行,无疑就是对我的某种救赎。强大而有效的美梦。换个地方渡过那些时间吧。我也很想寻找永生者看着那些或纯黑或透明的大号钻石默默不语。或者在抬头的某个瞬间,看见飞人们的罗曼蒂克。很想有某一天去那些神奇的机场试一试。《变化的位面》是我昨天从图书馆一堆不靠谱的类《达芬奇密码》系列的书里面掏出来的。只觉得封面设计的很有意思,阳光澎湃。其实是根据一篇写伊斯拉克的故事设计的,那个位面所有生物都被改造基因,十分混乱,有某种可以加肉末的好吃的粥。最喜欢一篇《飞人》。看完之后也不想说什么。这个律师付出的到底是梦想的代价还是把梦想绑在身上的代价呢?对于奇幻类的小说没有什么特别的癖好,但是在阅读这些充满高速度胡思乱想的小说还是给人极大地阅读快感。我喜欢有些幽默感的作者,比如尼尔盖曼,现在又比如这位厄休拉婆婆。《变化的位面》中每个短片都给人一种冷冷的幽默感,还有不可抑制的微小的伤感。等到这些隐藏在文字隐藏在飞驰隐藏在旅行新奇之下的伤感浮出水面的时候,合上书,也就完成了这次阅读。一个人还是在原地,兀自怅然。有时候我也挺喜欢把手指摆来摆去的自己跟自己玩。我只期待有一天,一个瞬间我也消失了,去某一个热带的位面,居民和蔼,没有什么危险,热带水果树遍地都是高耸入云,可以喝清凉的椰子汁。我也就嗖的一下飞走了。

第一篇故事就是反转基因的哈哈哈

文字流畅(翻译不错),想象力也不错。不过不脱美式中产阶级那点世界格局想象,几乎描摹的每一个位面都能让你想象到现实的某个国家或某种文化,而这,对现实的过重依附,就算不得一流小说了。介绍说作者的父亲是人类学家、母亲是心理学家,老公是历史学家,自己深爱东方哲学翻译过道德经的。呃,我得说,如果作者真受过这三者的影响的话,从这小说文本里我森森觉得这三门学科在美国发展地真不咋地(或者她父母老公的学养真是堪忧)——强烈的西方(美国)中心主义!因此,叙事选取的是极外在的角度的观察、猜测,对“不可通约”的文明的消遣而已。《玉米粥》故事是反转基因的,《静默》大致描述的是对东方古老文明的向往和不得要领,《宾至如归》描摹的大约是印度西藏一类的原始宗教信仰,《维克西人的愤怒》明明说的是俄罗斯么o(╯□╰)o,《季节》大于而是白人殖民者入侵前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社会性梦境》不大好猜测,好莱坞?《海根的王室成员》是嘲讽英国!《马西古的悲哀故事》系列对应的是非洲和中东吧,尤其亚龙河的战争太类似巴以冲突,《大快乐》是指涉泰国一类以接待西方白人垃圾为生的旅游国度,《永醒者之岛》比较算反乌托邦科幻,甚至有两分阿特伍德的影子,《语言》和《建筑》有三分卡尔维诺,《飞人》几乎最通俗了,现代人格寓言——不见容于世俗功利安排的理想和生活方式(比如做同志啦搞艺术啦),《不朽者之岛》难道没有很博尔赫斯么?《混乱》是意识流一类的吧。文字如作家的呼吸,有人一喘气你就闻到她刚吃过汉堡王哪怕喷了再多口腔清新剂,然大作家如卡位维诺,他是餐花饮露食金咽玉啊!

很值得一看的短篇小说集

老奶奶的功力可谓深厚,虽然是奇幻短篇小说,但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讽刺意味.抱着看奇幻小说的想法看的人恐怕要失望了,小说主要是在讥刺现实和可能的未来.但写的引人入胜,翻译也很流畅.里面的《四季》一篇我最喜欢。

谁不曾梦想过飞翔

其实位面与位面的故事联系不大,割裂开也不会显得突兀。每一篇都是很不错的科幻小说。哲学是科学的起源,诗是文学的起源,写出如此美妙科幻的勒奎恩一定是个兼具感性与知性的女人。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伊斯拉克的玉米粥》,我觉得一边喝着玉米粥,一边和拥有玉米血统的女招待讨论玉米的做法很吊诡。最有心灵冲击力的段落是女招待对她女儿的描述,太可怕了,一个小女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条鱼)要在海里度过余生,这可不是什么海的女儿之类的浪漫故事,如果你连你生下来的孩子是个什么样都不能预计的话。今天又看了篇SFW上的篇文章,描述的是在一个试验性的星球上,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基因实验,由于基因数量过于庞大以至于不能够稳定遗传,最后变异出各种各样诡异的生物。我对基因实验怀有一种朴素的恐惧感,难保哪天不出个科学怪人造出个弗朗肯斯坦,人类中总有一些人是盲目乐观,总有些人是拜倒在科学这门宗教下的,仿佛科学就是把屠龙宝刀,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我真怕这把宝刀是个双刃的,刀法不精的人一不小心砍死了自己。《飞人》是我最喜欢的文章。它让我忆起我最喜欢的几米的一本漫画《幸运儿》,同样都是长出翅膀的人,同样的寂寞与孤独,同样的与世界格格不入,虽然董事长是被万众瞩目,而吉亚人把飞人视为一种疾病甚至祭品,但都是我们眼中的异类。一些飞人选择了飞翔,从此告别世俗,享受极致的自由;一些人选择了留在地面过体面的生活。故事的最后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我离开不久前我问他:“你梦想过飞翔吗?”颇具律师风度的他在开口回答之前停顿了很久。他转开目光,看向窗外。“我们谁没有梦想过飞翔呢?”他说。选择飞翔与选择流浪没什么两样,流浪远方是一个很迷人的梦想,没有哪个人在青春里不渴望颠沛流亡。一些人把梦想扼杀在摇篮里,走着一条中规中矩的路;还有一些人真的拿起了背囊。渴望逃离是不是失落了母体安全感的成人的一种背叛?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整整吸引了一代人无因的反抗。流浪,想想就让人血脉贲张。这种因子更多的应该存在于那些游牧民族,迁徙的牧人之间,那些有狼性的民族里,农耕民族更多的是守家待地安土重迁还有那个著名的“莼菜盐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真的,有的时候居无定所是一种生活态度。

丰富的位面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智慧,而且很美,又隐隐散发着一丝黑色幽默。其实对于一本书,还能有比这更高的评价吗?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很多同化现象。到处都崇尚效率,膜拜经济和商业的力量。这些本身是没有什么错处的。可是如果当这些(或者一套别什么的思潮)说服了大多数人,那就是一种悲哀。“所谓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因此我觉得,宇宙中有别的外星文明才能符合我的宇宙观,因为,当人类自身统一了以后,可以有外星人来丰富我们。我相信,东西方最初的接触中,双方都是很受益的。《变化的位面》这本书的设定是,发现了一种可以很方便前去的平行世界,书中的每一篇小文章都是对一个世界的描述,或者是“我”或“我”认识的人在那个世界的遭遇。一时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丰富的门。我最喜欢的几篇是:《季节》讲述了一个类似候鸟的文明。(想象一下有文化有科技的候鸟,或者有迁徙习惯的人类……)他们出于很原始的冲动每年(相当于地球的好多年)要往返于该星球南北大陆。我喜欢这一篇完全是由于其中散发出的美好。这个文明很坦然地接受他们的动物冲动,所展现出来的美,是原始而又强烈的。相比之下我们人类完全没有这种坦然。这个文明暗示了一个观点:不应该过于干涉自然。我对于这个观点的简单形式是不赞同的。作者并没有明说支持这个观点,而本书中还有很多大为不同的设定和氛围,作者无意于提倡某种确定的观点。而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就在于此。《建筑》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它描述了一个奇怪的种族,他们世世代代花很多代价去建造一个他们无法使用的宏伟建筑,而没有人能解释其原因。这篇中不仅有本书中常见的对历史、地域风貌的介绍(这些介绍往往都很自然地散发着美感),而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关于故事的焦点疑问,即艾柯人为何要建造这个建筑这个问题,故事的最终并没有解开这个谜。但是作者的speculation很智慧。把这个现象和人类的战争进行类比,我觉得很有哲理。而一方面战争是负面的,但是这里的行为却是建设性的。我觉得这种对比非常非常美。看完这一篇后我不由自主深呼吸一次才能消化这一篇美感带来的冲击。《飞人》这个位面里的人长着羽毛,但只有千分之一的人会长出翅膀。而他们的文化对于这个现象的态度是多元的。长翅膀的人有的也会选择呆在地上。这个故事也是典型的我喜欢的这本书的pattern:飞本身是一件很美的事情,而小说更美的是它在这个种族的文化上的影响。羽毛人和我们一样,需要对人生进行选择。另外我还喜欢的好几篇有:《静默》是最初引起我兴趣的一篇。它讲述了一个成年人都选择不说话的种族,以及外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和推测的结论。《宾至如归》让我想到Mostly Harmless中Arthur Dent找到的一个类似地球的星球。这样想来,这本书的想象方面,的确和H2G2有点类似,虽然表面上是很不同的书。两者都让你丢弃原有的assumption,展示给人一种更加开明的心胸。《维克西人的愤怒》也是一个curious的文明。他们的愤怒和斗殴是正常表现。在这里,发怒似乎和恶意分离了开来,很新鲜有趣的设定。《海根的王室成员》讲述了在这个夸张的地方,几乎所有人都是王室成员,只有极少数的平民。这些平民受到关注和我们这里的王室一样。这个故事很古怪,很讽刺。《恩纳·穆穆伊的语言》我喜欢这一篇的很大原因是,文中一直没有能理解这个位面的文明,因为他们的语言连书写方向也是发散型的,于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另外,这本书的插画我很喜欢:)

让思考的人阅读,阅读的人思考

◎乃鼎斋无机客这篇书评的题目,是六天前就选好的,可当真要下笔时,可真是难上加难。作为一位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文字工作者,厄休拉的作品是极难撰写书评的。关于此书,我的推荐是一天看一篇,只看一篇,好好地读,细细地读;可惜我是在两天的晚上看完的,时间仓促,未免有囫囵吞枣之味。虽然如此,但关于此书,还是想说几句。关于封面:在网路上看到有人对这幅封面插图感到不解,其实如果配合《伊斯拉克玉米粥》来理解,就不难领悟了。在伊斯拉克星球上,人们通过位面获知了基因技术,并且在“没有完全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前,就胡乱地运用到星球上很多动植物上去。结果呢?一场基因灾难,咖啡馆里的女招待艾·里·阿·蕾有4%的玉米基因,还有千分之五的鹦鹉基因,在伊斯拉克星球上还算一个幸运儿。其他人呢?或者用“人”来称呼他们都已经是种错误。各种人兽混合体、你所能想象到的怪胎,在伊斯拉克星球上层出不穷。封面图中的女子脱胎于玉米苞壳之中,代表的就是这层含义。厄休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基因技术滥用的一种担忧,而面对现实,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新兴的基因技术。根据《新发现》的报道,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转基因稻米的生产国。而转基因的稻米,真的对自然界、对人类没有伤害呢?在中国目前利益对科学产生极大干涉的现实状况中,考虑到转基因稻谷衍生出的巨大经济利益,我有理由怀疑“权威”的研究报告。《社会性的梦境》:《海根的王室成员》:《玛西古的悲哀故事》《不朽者之岛》:《建筑》:《飞人》:这些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篇章。

于哲学统辖之下的马戏团

必须一提的是,我曾把此书书名念做《变化的拉面》,而且时间长达72小时,直到我坐在手机的售后服务部,在等待修理的同时翻开扉页的三秒钟之后……马戏团,这算是我对《变化的位面》的最基本印象——它是变幻莫测的,令人惊讶而着迷的,展现着我们这个“位面”的现实生活中绝无可能的景象。而且,马戏团并不是什么浅陋粗俗的地方,相反,那里隐讳地传达着各种严肃的思想。尤其是这个马戏团的经理名叫哲学,丑角是精心化妆的人类学,驯兽师是乔装改扮的语言学的时候,尤其是这出马戏的缔造者是厄修拉·勒吉恩的时候。如果,相当程度的紧张、悲哀、消化不良以及厌倦情绪就可以进行位面旅行的话,那么我每天清早挤在上班高峰期的公交车里大概也足以去德尤拉位面兑苏打水的白兰地般金色的海水里游泳了。然而以这样轻松和玩笑的态度说起《变化的位面》是不应该的。在十五个相互之间就像各个位面一样平行的故事中有着非但不能模仿甚至无法学习的宁静。仿佛是心智翻腾着、呼啸着冲过青年和壮年那陡峭的河道,终于到达暮年的平原,冷静着沉积一路卷挟的经验和学识,慢慢地生长出如隐者般意味深长的水草。“死亡对于我们所作的事情大抵也如此吧”,“头向南,脚向北,代表归乡之意”……这些便是它们摇曳着的茎脉。《建筑》是其中最令人迷惑的一个故事——至少是最令我迷惑的一个。我无法肯定“为过去的岁月”、“达柯人需要它”的意思。或许是说艾柯人宽恕了他们异族的同类。但这个意思在付诸言辞的瞬间变得十分浅陋。艾柯人大概从来也没有憎恨过达柯人。如果有庞大精细的建筑物的生活才是达柯人的生活,那么就让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继续好好活下去——可能是这样,或者又不是。这个故事末尾的对话总让我产生出在一大堆诸如“生命”、“共生”、“存活”、“仁慈”、“爱”、“正因为蒙昧才得以浮现的神性”等等等等模糊的词汇中去逮一个滑滑溜溜的意思的感觉。《季节》则让人明白无误地感觉到作者是一位睿智的老人。因为这是一个如此庄重优雅的故事,其间表达出的对故土的热爱正如管风琴的最低音一样肃穆,正如最晴朗的天气里的夕阳一样灿烂,正如任何一个思慕着陆地彼端出生之所的老人一样深沉。我不记得任何一个自负、急躁、没心没肺的生命曾经写出过哪怕是一星半点这样的语句。最初时我想,如果夏天飞往丹麦冬天飞往埃及的鹳鸟能够书写,那么,在不照看赫尔加的时候,鹳鸟爸爸和妈妈一定也能讲出这样的回忆。而后才看见标题下放的题记,不禁发笑,果然只是坐在空调开放的车厢里的话,无论往来多少趟,也不会懂得“迁徙”和“故乡”这两个词的。《纳恩·穆穆伊的语言》同样是行文优美的一篇,在语言学上绕足了圈子。不过在看这篇像悠闲的田园生活散文一样的故事时,我确确实实只在非常认真地转一个念头——如果把我们当年可敬可爱的语义学句法学教授们送去纳恩·穆穆伊位面……该是多么手足无措而忙乱不已的景象啊……《飞人》是稍微激越了一点点。“我们谁没有梦想过飞翔”……但是故事中所描写的那些处死年轻的有翼飞人的血腥场景却令人不大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我想他们或许信奉着土地之神,但是那祭祀中的叫喊却是彻头彻尾的嫉妒。事实上同样以双脚行走的动物,人为什么不能够拥有能够飞行的翅膀呢?终究我非常惋惜那位长出了翅膀却决意成为律师的飞人,同时也在想,要抵抗住飞行的诱惑一定需要很大的努力。不过,也许在每一个人都不知道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为自己的生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实个人以为,全书中也只有《海根的王室成员》、《大快乐》和《混乱》三篇充满着扭曲的幽默感(或许还应当加上《席达的诀窍》)。不过厄修拉婆婆即使是幽默感也很有严肃的意味,所以这种时候我会习惯性地想起马贡多的乌苏拉祖母,以便增强这些幽默感中变变的但是的确非常严肃的味道。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在看《大快乐》的时候想起“请享用,请分享”这句话,或者是制造行星的曼格拉斯(《银河系搭便车指南》)。关于《变化的位面》的话,我想可以就此结束了,因为把全部的故事都说一次是非常不恭敬的。(因为把全部的故事都说一次是非常劳累的——真话)

关于《恩纳·穆穆伊的语言》

其中《恩纳·穆穆伊的语言》是最具启发性的一篇,以下是作者没有设想到的一种情境,我们可以试想一群恩纳·穆穆伊人的谈话,他们的谈话可以以其中一个人为中心,而这个人所说的话可以同时回答其他每一个人的话,而其他人亦同——就是说,一群恩纳·穆穆伊人的谈话是存在着无数个中心的。这完全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是一种辐射性的东西,拥有无穷无尽的释义。恩纳·穆穆伊人的语言就像是个不断往外扩散的环形水波,而一群恩纳·穆穆伊人的谈话就像是下了一场雨后在水面留下的涟漪,那些以不同中心扩散的涟漪的波峰波谷总是在不同的地方交汇,虽然它们本质是相同的,但却具有不同的意义。再加上他们每个人领悟语言的方式也肯定存在千秋,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一群恩纳·穆穆伊人间的谈话可能存在的依据之一。恩纳·穆穆伊人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估且引用几段原文:“所有地方的景致都是一模一样——无论是山丘、田野、高原,还是森林和村庄,都一样是肥沃富饶、景色优美、毫无季节变化,总之就是千篇一律。”;“他们消灭了所有没有用处生物。他们将一个极其复杂的样本简化为一个完美的样本。”;……是的,简单的处境下会衍生出比复杂状况下复杂的多、也更加难以理解的东西,这似乎可以属于真理的某个位面了。PS.其实我并不喜欢UL的语言表述,虽然看着看着你就会被潜移默化了,但是我得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这个老太太的语言感不是我的菜,虽然她的很多点子都非常的具有启发性。(另,很有可能是那些点子其实也都是我曾经想过也想得到的但却都被她写出来了,因此才产生的抵触感。)

"最好的结局就是恢复原状"

厄休拉, 美国科幻女作家, 标题党. 以前我还读过她的<黑暗的左手>, 书名读来一股王霸之气, 邪魅狂狷. 结果发现小说类似于社会考察, 完全不刺激. 因为没有细看, 也不觉得书名和文章内容有什么关联. 所以当我拿起这本<变化的拉面>的时候, 不禁吓了一跳, 总觉得厄休拉夫人的脑洞开到马里亚纳海沟去了. 事实证明我眼镜该换了, 她老人家写的是<变化的位面>.即使变成位面, 也不能改变她是标题党的事实. 因为变化的位面其实只是一种方便叙事的工具. 主人公借助位面技术, 拜访其它的位面, 书中对位面及其所使用的技术描述得相当少, 它在小说中的地位完全是功能性的. 我觉得完全可以展开说说位面旅行带来的社会变化, 独自成章, 反正这本短篇集也没有很清晰的主题.看过厄休拉的<黑暗的左手>以后, 我对她的小说不再像对待其它硬科幻小说一样, 抱有很高的压力, 因为她很少谈技术, 完全是借着科幻的壳, 关注历史、社会、宗教和人性. 不仅不科幻, 她小说中的世界观, 还往往是落后于现代的, 动不动就跑出一些原始宗教信仰, 野蛮祭祀和中世纪王室纷争的桥段. <变化的拉面>和<黑暗的左手>关注的内核差不多, 基本呈现出一个社会写作者的心态.<变化的拉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科幻版的<格列佛游记>, 只不过这个格列佛相对来说, 不需要艰难求生寻找回家之路, 反而要注意旅行过程中不要违反规定并管理局遣送回家. 正是由拜访一个一个位面, 构成了这样一本颇有意思的短篇集.不去说单个社会如何如何, 很显然, 尽管都是虚构, 它们也是基于现实的投射和戏仿. 它们大部分是社会寓言, 历史讽刺, 或者对技术灾难的一种假想, 那些不属于这个三个范畴的, 则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在<伊斯拉克玉米粥>中, 讲述的是胡乱改造基因之后的社会失范, 是技术灾难. 同题材的是<永醒者之岛>, 讲述的还是基因改造人一旦沦为无法融入社会的实验失败品之后的不人道困境, 是技术灾难. 两者算是短篇集中最接近于科幻小说的章节了, 它们都在嘲笑一种不谨慎的冒进式的技术推广, 后者甚至没有推广, 厄休拉仍然批评没有评估风险就置个体于困境的反人类实验. 同情的是那些遭受外部基因入侵而生理上、精神上都被迫异化的无力改变的失败个体, 反对的是科学技术和强权联合起来对普通大众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 抵制的是以实现自我进化为目标的逆天哲学. 政治正确且富有情怀. <大快乐>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讽刺剧, 极端消费主义之下的娱乐至上, 只不过题材庸俗, 问题表面化, 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在<不朽者之岛>中, 则展示了被蚊子叮就可以长生的神话故事. 在生理腐朽的不朽者周围, 围观群众以不同形式的举动来否定长生, 比如阻拦前去该位面的主角, 借工作人员之口轻蔑向往长生的主角, 当地人穿薄纱防蚊.我一点也不怀疑这本小说是隐含说教意味的, 至少上面几篇就是代表. 至于讽刺人类自相残杀的苦难史的<玛西古的悲哀故事>, 明显是对真实历史的简单戏仿, 和基督教故事一样具有教化意味, 重点不在于揭示历史本质, 而是通过引入宗教纷争和神话, 进行道德劝喻. 在阅读的时候, 我一直在猜测, 厄休拉的道德准则是基于什么体系的, 是美国的普世价值? 还是基督教某派的宗教道德? 但从她给消解故事矛盾的结尾中, 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说, <伊斯拉克玉米粥>中, 当局禁止了一切基因实验, 科学家都被枪毙或者流放了. <永醒者之岛>的科学实验团队则是差不多的结局, 由于实验失败结果在社会上公开, 政府停止了该实验. <大快乐>位面管理局要求大快乐公司撤出那片位面, 任其自由发展. <不朽者之岛>的主角当然没有找一只蚊子咬自己一口. 在展示了这些个人困境和技术灾难之后, 厄休拉并没有给读者一个善后方法, 而是像读者一样, 期待着他们恢复原状. 恢复原状, 并不是一个精确的说法, 应该说是, 回复到一个她理想的状态. 这是她对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 其中的"标准"由于每个人都不一样, 她也就没写出来, 不过大意就是回到一个人人理想的社会规范中去.我以前读王晋康的小说时, 也曾经读到过类似的情节. 王晋康的小说套路更有意思. 他总是写出现了一个"超人", 这个超人不仅是知识上的超人, 也是道德上的超人. 超人发现了某某改变世界的黑科技, 比如永生, 群智, 生物的完美复制, 使人刚开始狂热不已, 而后超人自觉不妙, 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了人类的未来, 防止落入黑恶势力手中, 只好把实验结果销毁. 总体呈现出一种科技与道德撕裂的矛盾. 厄休拉也有着这种倾向, 一旦超出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范围, 就采取保守的姿态, 拒绝进步. 很天真地想要温和进步, 完全没有想到社会制度本身就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对于王晋康, 我是宽容的, 因为他只是写科幻, 并且以技术灾难的形式, 建议要慢慢来, 不要太激进了. 太深的他也没写没想了, 天人合一, 朴素的自然哲学. 我是中国人, 我理解他那种维稳怕乱的心态. 对于厄休拉则稍微严苛一点, 看她的短篇, 其实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社会解剖师, 本书的几个短篇中, 看得到她对现代社会有着独特的思考. 但王好歹还打算辩证实施, 她直接拒绝, 高举人道主义的大棒, 却是个不进步的乡愿. 对于我的批评, 厄休拉是有反驳的. 在<永醒者之岛>中, 面对那些处于"梦游状态"的人, 她开始探讨意识到底是什么. 如果人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快乐的, 那还快乐吗? 你感觉不到快乐, 也就感觉不到不快乐, 正是意识在妨碍人类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她提出这些问题和虚拟故事再总结结论的背景是, "永醒者"由于无需睡眠, 甚至无法感知自己的存在, 他们没有"我"的概念. 人类获得了意识,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或者说进化不彻底留下了后遗症, 那就是人类需要付出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来睡觉. 不睡觉你就变成"永醒者", 矛盾啊. 厄休拉将存在和意识混淆起来, 让读者倾向于认为, 要么你变成社会意义上的傻子, 要么你变成心理上的永不餍足的病人. 读者大概倾向于做一个病人. 这是要读者承认人类的局限性, 认为意识使我们变成现在的模样, 但也是对人类进一步升华的绊脚石, 可惜我们无力改变. 这种无力改变, 暗含着一种无需改变的保守. 因为一旦试图去改变, 必将付出代价. 厄休拉害怕这代价. 厄休拉反对超人, 但我觉得她不是真的反对超人. 她在<不朽者之岛>中, 说到那些不朽者, 最后变成了钻石. 这当然是对那些不能再称之为人的不朽者的人道关怀, 一种文学上人格升华的同情之举, 但看得出, 她也期待真正的不朽, 既要长生, 又要像钻石一样高贵. 这种高贵, 也就是维持人类应有的自尊, 广义来说, 要在符合自己理想人类生存标准的情况下, 再实现永生. 她的标准建立在什么之上? 我猜想, 那是人格的独立, 自由, 满足, 社会规范有条不紊, 持续创新发展. 而科学破解之下, 人类的尊严也被消解, 在她的心中, 科学迷雾也是保护色, 人类最好不要去打开它, 那是潘多拉的魔盒, 她对于人性是悲观的, 觉得人类没有能力管理自己. 她要独立自由的高贵, 她要的是"上帝"看护下的独立自由, 也许她觉得很高贵. 她以展现野蛮蒙昧的方式使读者对技术爆炸产生的失控恐惧, 以展现一种落后来劝喻保持另一种落后, 很可笑. 为什么不试着思考如何将科技和社会, 社会中心的人统一协调起来呢, 科技会发展, 社会和思想也会发展. 单纯地恐慌, 拒绝, 我觉得是懒惰的表现. 当然, 厄休拉最富有情怀的地方, 还是对人的关怀. 对人的关怀, 其实也是对自我内心的关注, 对于"我"是谁的一种侧写. 通过关怀他人, 来肯定自己, 映出自己的人性. 在女性作家身上, 往往都能表现出这种感性.而在这种心态下, 最容易写出心灵鸡汤来.<飞马>实在是这本书最初鼓动我写这篇书评的由头, 大概是对<格列佛游记>中聪慧的天马国的致敬. 只是聪慧的天马在这个位面确是残疾人的象征, 是诅咒是不幸. 因为这个翅膀经常莫名其妙失灵, 会让天使一下子从空中栽下来死掉, 或者再也飞不起来了. 和<海根的王室成员>一样, 通过颠覆, 所要表达的内容更荒诞或更有戏剧张力了. 而我的关注点和厄休拉一样, 是那些拥有翅膀而没有飞翔的人. 这篇小说其实意指明确, 它在最后借着那位收拢羽毛不曾展翅飞翔的"残疾人"之口, 说, 谁没有梦想过呢? 无疑, 她点出了, 飞翔便是实现梦想, 翅膀就是天赋. 长出翅膀的过程如此痛苦,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是助力也是压力. 飞行需要练习, 梦想需要试错, 而飞行途中的莫名其妙的失灵事故, 则是梦想实现途中通篇是对追求梦想的具象演绎, 只是它高级了许多, 其核心也还是标准的<读者>文. 厄休拉对失败者也有关怀, 对怯懦者也有体谅. 所以其实她还是个美国主旋律写手.其实这本书里有几篇文章我还是蛮喜欢的, 他们都有着一股神秘的气氛. 有几篇让我想到了博尔赫斯. 她在写<玛西古的悲哀故事>的时候也提到了博尔赫斯, 不能不说是故意为之, 因为本书都是虚构, 这是博尔赫斯最喜欢干的事情. 可惜<玛>写的一般. <社会性的梦境>是全书最出彩的一篇, 可以看成是思想传播的隐喻, 做的梦可以影响别人, 社会共享, 而梦是一种意识, 与这种形式的梦最为接近的, 不就是思想吗? 马克思主义, 文艺复兴思潮... 其中的"心智坚强者", 做的梦更容易被人接收, 他一做梦, 周围人基本就只能跟着他一起做梦了. 平时我们要供着他, 让他带我们做好梦, 有时候我们觉得他是先知, 跟着他的梦境处理现实, 出错了就要惩罚他. 看起来很像是在说思想领袖. <建筑>真正有了一种禅意, <静默>则流露着讽刺意味, 好像是在指责像我这种爱好过度解读的闲人. <恩纳·穆穆伊的语言>又让我看到了斯威夫特以及博尔赫斯的倩影, 尤其让我想起了华裔科幻小说家特德蒋的<你一生的故事>, 语言是否决定了我们思维的方式, 我不禁试想, 一个用几何作为语言, 或者直接传输图像来交流的种族, 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如何的? 思维不同, 世界观不同, 社会制度等等也会有着极大的差异. 那是相当有意思的.总体而言, 能让我写出书评的, 书的水平不会太高, 但也不会太无趣, <变化的拉面>就是这样一本书.

不写科幻小说的人类学家都在暴殄天物

一向觉得,所谓理工科背景对科幻小说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在科幻小说或一切幻想小说中,对人性的洞察和把玩才是最有意思的。勒奎恩的人类学家父亲和历史学家丈夫无疑对她帮助良多。从其作品内容看,叫她幻想人类学家绝对是恰如其分的。和《黑暗的左手》等比较严肃深沉的幻想人类学作品不同,从飞机和位面的双关语开始,本书就奠定了轻松戏谑的风格。相应地,作者放弃了把故事讲圆整的企图,并未费心解释位面之间的联系或者构架世界的完整性,而是把每个故事当成一次激荡脑力的思维试验。如果丧失意识会怎样?如果获得永生会怎样?共享梦境呢?定期迁徙呢?会飞呢?易怒?寡言呢?打开一个脑洞就是一个故事,基本如此。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建筑》:超越因果律的奉献,带来庞大的、无可名状的肃穆感;《恩纳的语言》:被刻意简化的族群,被语言限定的认知;《维克西人的忿怒》:这篇有明显的民族志痕迹,不单单是形式,也包括内容(有相同情况的还包括《黑犬》);《季节》:这篇又像是博物志了,有情有意的鸟;《海根的王室成员》:全书最辛辣的讽刺。

学者的想象

标题出自文化哲学与文化产业的那个老师。这个似乎和余秋雨有仇的中国第一哲学博士后一次在损余秋雨的时候笑眯眯地说:“我教你们怎么区分是不是学者。只要看他的形容词用得多不多就知道了。”全班叹服。所以,以这条标准判断,厄休拉其实是个学者。在序言里,译者一开头便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厄休拉的家庭背景:人类学家的父亲,心理学家兼作家的母亲,历史学家的丈夫。而厄休拉,与其说是一个作家,不如说是在如此华丽的家世里的另一个社会学家。这本书很早就出了,然而一直没有看。我读的第一本厄休拉的书是《一无所有》,一部毋宁说是对人类社会可能的乌托邦的论文。在那本书里,厄休拉也自陈研究了许多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资料。《变化的位面》由一个个短篇小说组成,描绘了许多的平行世界。而在书中看到的,与其说是幻想,不如说是作者本人的说教。我以为一部小说可以简单地分为皮肉和骨头。皮肉指的是地点、风俗、气候等所有可以替换的背景;骨头指的是故事的基本架构、主要矛盾这样的东西。读《变化的位面》可以强烈地感觉到,绝大部分的小说只是浅浅地敷了一层皮肉,支棱的骨头几乎过于明显地批判着现实世界。就好似她先有了一个批判,然后把它扩充成一个故事框架,再然后,填充上一些想象。小说的语言谨慎有力(这一点上译者没有帮她增光添彩),浑似科普——这就是我说的学者的想象。这样的短篇小说似乎很吃香。你看着它,觉得自己是在看奇幻,它又有那么一些非要让你思考现实的东西,好似很有深度。封底上《纽约时报》将厄休拉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事实上,博尔赫斯的想象出于传说,或者不知名的什么东西,使他上升到一种形而上的高度。厄休拉的想象与之相比,则显得单薄且捉襟见肘,拘泥于现实。学问做得多了,脱离现实就难了些。这样的幻想并不是纯粹的幻想,这样的文学也不是纯粹的文学,毋宁说是一种折中的产物——幻想和学术的折中——对作者、对读者都是这样。一篇文章,两种营养。但是,这也意味着,无论幻想还是学术,它做的都不是那么好……刚拿到手的九州三月号刊首语斩鞍的话和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相似,他认为,公认的中国硬科幻首席刘慈欣并非硬科幻。理由摘录如下:“……我以为的硬,更多是表达意图的硬。换句话说,整个故事想要讨论的焦点不是我们现实社会中的认知或者情感,而是基于技术发展衍生出来的想象,并且这种想象需要足够厚实。如果故事引发出来的思考是基于现实社会的为主,科学技术只是延伸这种思考的镜子,我就觉得有点软。”他的推论在奇幻面前止步了,但是,从这样的标准,奇幻也是可以有硬奇幻和软奇幻的区别。厄休拉就是软奇幻(科幻?我不承认有了外星人就是科幻……)。至于硬奇幻,《飞•奇幻世界》第二期《再见了七星》可供参考。嗯,我并不是说厄休拉不好了。《一无所有》就是我上学期写“建筑与乌托邦”的起点。对于不是很想学术的人,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变化的位面》最后一篇《混乱》给了我一个惊喜——第一次见到把梦境般的混乱写得如此自如的人——人清醒的时候很难摆脱理性,即使是意识流也不例外。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科幻

一开始读来还觉得很不错,和以前看过的科幻小说很硬或者虽然很软型但软得视角很无聊的感觉很不同,很平易近人,很和蔼可亲,还夹杂着关于人生的可爱的思考和反思,关键是位面这个概念很好玩。可是看到中间的时候就觉得不行了,看得昏睡过去。我的标准就是这样,能看下去的不会昏睡的,就是好看的,而这本,显然到后面,就不行了,当然,我现在还没看完,看完再加些关于后面的评论。

黑色幽默,敏锐讽刺,深刻透彻,奇妙体验。

神作!!编辑真的看过本书吗?厄休拉八成不会喜欢中国版封面上“畅销书”的字样的,哈哈哈哈哈。。各大报刊对本书的评论已经相当精准,概括为:黑色幽默,敏锐讽刺,深刻透彻,奇妙体验。人们纷纷把此书与《格列佛游记》《变形记》《银河系漫游指南》相提,确实是集大家之长的一部神作。厄休拉女神不亏是在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的家庭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道家派智者。事实上,把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组合起来,势必造成一个人深刻的洞察力和对真相的领悟。再加上后天的科幻大脑,“宇宙哲学”是她必然的道路。《伊斯拉克玉米粥》基因改造是科幻界一大类别,现实中“转基因大豆”这五个字早已人尽皆知,并已被抵制了。人类身体毫无疑问是高智能科技的成品(有疑问吗?!),人类企图改造基因跟“恶魔的诱惑”毫无关系,这是科学必然的方向,只论成败与否。道德矛盾在哪里?在于:有生命“被”出生,即,有灵魂“被”放于人工捏弄过的躯壳,即,放于一个实验槽里,即,“被”实验了。问题一:且不说实验成果是蝙蝠侠还是狼人怪物,问题是“被造物”自己乐意不??现实中大自然界亦会产生残障生命,这些生命在自己的人生中斗争,不能怨天尤人,尽显因果业报、尽显傲梅松骨!爸爸妈妈又不是故意的。那么,科学家难道想故意造个残障出来?不,科学家们只想弄出些高产杂交植物和超人,只是知识有限难免牺牲一路残骸。既然你投胎来地球,投到一对儿父母的残障儿躯壳还是投到实验室培养槽里的蜥蜴人R501-372号又有什么区别?我造了,你来了,为生命欢呼吧!道德矛盾在哪里?问题二:那么谁来为倒霉者的生命负责?人类能够承担得了“生命”级别的责任?答案是能,人类杀了很多生命、虐待了无数生灵,“很有担当”的样子。哼哼,既然怀着祝福和期望但生出弱智儿的父母没有责任,那么怀着祝福和期望但造出弱智儿的科学家有责任?大自然的造物,我们叫它天命,科学家的造物难道就不是天命?如果要保证100%的幸福,那大自然也可以辞职不干了,谁能胜任?谁又能定义什么是幸福,谁又能说幸福就是目标和意义?如果科学家只有50%的把握就去做,是不是就错?有99%的把握成功就对了?这就好比另一个道德问题:“如果明知胎儿有残障,是否应该堕胎?”人类二元对立世界中,普遍把幸福归于物质层面,健康的身体和财富。但哲学宗教界普遍不这么认为,生命具有无可对比之完美神圣平等和意义。但偶遇残障和制造残障明显大有区别。本文中尚且不是残障,而是些特异杂交,很难说是失败。道德矛盾在哪里?问题三:自然造物有生命之道在,人类造物不把生命当生命,当工具。有人说,父母造人是怀着创造生命的目的,科学家造人是为了研究基因密码,把生命当工具!呵呵,我怎么没听说过父母造人怀着神圣之心?养儿防老、生育本能、社会习俗、无聊解闷、壮大家族……这些才更是人类生育的真实写照,很难说神圣伟大。科学家反而意在造福天下,免除疾病,增强能力,谁更爱生命一些?咱们也不要说那么大的生命,就眼下,就手底下试管里这个生命,谁来爱它?是不是大众像对待普通人一样让他们过日子,就跟其他普通残障儿一样顺利成章了?讨论这么多,我们必须面对我们的本心。我们是拿一些生命在探雷,有牺牲小部分成就大部分。就如同“没有小老鼠大猩猩做药物实验,人类医药界怎么发展?”的论调让人无言以对。历史的发展就是血泪史,车轮碾压着尸体才步步高升。怎么办?就好比网上著名道德公开课第一课中,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是整体利益,还是普适人道?步步高升很重要吗?现实是,医药速度赶不上病毒疾病的速度,寿命的延长也没有让人类文明更“文明”些。于是,讨论又回到:“人类生命的意义”上。欲求某种发展,而以牺牲灵性美学为代价,其蕴含的悲哀堕落不言而喻。但抛开科学的目的性,你以为科学家都是为了科技发达?不,真正的科学家都是些偏执狂,一些探寻真理的疯子,他们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回事”,没人阻止得了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又要讨论下好奇心的本质。人类好奇心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不研究就恐慌,不能完全掌握就害怕。而不能处于一种自然的安心中。它强大到,即使你不知道、或不这么迫切地不择手段地探索,也没什么大不了、也不会大难临头,你也要立刻马上去了知。可是人类有紧迫感,饮鸩止渴什么的最喜欢了。这基本上一种偏执精神病症状。就好比一个人,火烧火燎的春天刚开始就为冬天做粮食储备一样。为了知道肚子里的孩子是否健康就先剖开看看在缝上以解心头困惑,人类基本如此。失去了哲学高度、人类心理学高度的,失控的,恐慌型社会动物。基因改造的实质科学方向没有错,错在它太急功近利。道德问题错综复杂饶舌饶脑,但真的很复杂吗?难道不就是我们的本心吗?《静默》这个故事简直绝了!爆笑啊~嘲笑讽刺西方宗教哲学吗?新思潮确实有这种味道~这个位面我也极其神往,神啊,我对你发誓,我是如此喜静如此想要隐居,甚至有时期待自己失聪,但转念一想再听不到音乐又呸自己乌鸦嘴。但,天啊,静默的部落,多么美好~!《宾至如归》这个故事,探讨了灵魂,虽然他们不管它叫灵魂,不管他们叫不同世的同一个我,而叫很多人同在,但基本上意思是一样的,视角不同,也很美妙。毕竟能回忆起前生真是太美妙了。《维克西人的愤怒》又是很好揭露纷争暴力本质的犀利文,为了仇恨而仇恨,为了暴力而暴力,甚至因此无法远离彼此,否则谁来与我们敌对?在战斗中体验自己的强大,似乎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哎。但人家好歹连暴力都暴力得那么君子,有战斗法则,不能毁坏庄稼,且是共产主义,不敛财,不霸权,爱护小孩等等基本素质都在,相比人类表面的文雅骨子里的邪恶,社会文化的物质唯利主义,竟连这群暴徒都不如。啧啧。。可悲的地球人。《季节》这个故事叙述略显拖拉,但描绘的社会我异常神往,大迁徙,天啊,太有趣了,人类社会是多么无聊乏味而冷漠。草原上洒满篝火,结束了南方一心一意的快乐繁衍生活后,北方又是何等的自由,没有性欲没有牵绊,个人充分快活的发展,每个人跟自己的团体在一起而不是家人,亲子关系简直是完美!!高速的交通工具相比之下乏味无聊至极,简直剥夺了物理空间移动的乐趣,好吧,直升机帆船绿皮车自行车马车也挺有趣,其他就不行了。没有性欲的几个月又是多么美妙!繁殖季节又是多么轻松。像西班牙似的舞蹈?庄重而激情。《社会性的梦境》本文很具有科学价值,造梦的实质,灵魂可以很轻松的根据因果业力发则推演出故事,造出高次元幻镜比造出低次元物理实体容易得多,所以梦境是一种稀释了的物质。意识在睡梦中脱离身体的束缚升腾四散,能顺便感受到其他人的梦境似乎是必然。现实中,人的梦难道就真只是自己的?我不这么认为。《海根的王室成员》彻底讽刺和揭露了人类的血统虚荣的本质。可别的自我。《马西古的悲哀故事》愚蠢统治者,愚蠢的战争,愚蠢的仪式《大快乐》节日:人们难道忘却自我,止息大脑,融入全社会集体生命喜乐的机会。《永醒者之岛》说真的,这不就无意识也无灵魂者吗?三缺二。剩下的所有就是身体的部分。食欲、性欲、生育欲。从逻辑上看,没有生命意识,也就没有“自我”“环境”等概念,连动物都是不如的,动物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植物?没有意识,也就是没有小我之恐慌。甚至没有灵魂,只丢个壳出来。《恩纳-穆穆伊的语言》让我想起《计算中的上帝》中的吕特人的语言,非线性的,充满多维性,诗意和智慧。灵性大脑《建筑》没看懂,求解。《飞人》直指生命意义话题,生命到底为了什么?当然不是过日子,也不是送死,而是超越生死之惧意,超越社会教化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勇敢。我倒不认为生死抉择是问题,生活方式也不是问题,飞和不飞也不重要。什么重要?是心。《不朽者之岛》长生无意,变动为旨。《混乱》我喜欢!如果有这个位面能去,搞不好它是我的首选。冒险游戏什么的,最想要了。

丰富的人生随想曲

作为一部幻想小说集,15篇类似考察报告写尽了作者对人生中一些事的随想《伊斯拉克玉米粥》告诉我们,自以为对基因技术了解的很清楚的伊斯拉克科学家做出了多么疯狂的行为。其实,我们是不是就是伊斯拉克人,我们认为我们对世界很懂!也许是我们疯了在《静默》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无法理解的阿苏努人语言与习惯反思我们人类,我们对自己的同处一个星球的外国人又了解多少,我们的语言同样难以沟通,只因为我们自己的自以为是在《宾至如归》中,我们看到赫奈比特人的“人民民主政体”,看到的是有多个投票权的人,。。。。。。。《维克西人的忿怒》则给我们展示了忿怒的结果。我们不是也是一种充满忿怒的生物吗?《季节》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严格划分城市生活和田园生活的世界,这样的城市与我们的世界何其相似。我们在城市里的时候,是不是也过着无性的生活?是不是也对金钱等等那样贪婪?差别大概是我们没有了回归田园的日子。我们还能归去吗?《社会性的梦境》中的弗林人这是典型的丢失了自己的梦,只能在睡眠中感受别人、狮子、蚂蚁、熊。。。。的梦,结果梦境中只有支离破碎的碎片,只有混乱。你丢失了自己的梦没有?《海根王室的成员》讲述了充满贵族的社会中的平民之死的影响。呵,到处是贵族,所以,平民就成了最尊贵的人,^_^地位,原来如此简单。《玛西古的悲哀故事》讲述玛西古的战争,寓言一样的叙述,向人们展示战争的悲哀。然而,我们这个世界可以消灭战争吗?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被称为消灭战争的战争,然而,几年之后,确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人类还能剩下多少?《大快乐岛》显现的则是商业对社会的影响、对人类的影响。不知道我们离开那些商业炒作、广告之后会怎么样?《永醒者之岛》则向我们展示了不睡眠的生物(我只能用生物来说吧),那些思辨真的很令人着迷。思想是人类幸福的因素吗?不过,没有思想人还是人吗?《恩纳。穆穆伊的语言》就像我们偶尔会看到的不知所云、充满美感的文学作品。O(∩_∩)O哈哈~不想写啦,愿意看看的就去看看吧,不过,这不是一本好看的小说,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人生随想曲

位面之旅

坦率说,我是在近两个月通过豆瓣才知道这位厄休拉.勒古因奶奶,然后只看了一本《黑暗的左手》就成了她的fans。上次路过杭州的晓风书店时,我只买了这一本书,与这本书摆在一起的有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那个“穿裙子的马尔克斯”的《幽灵之家》。我想,去年帕慕克获诺贝尔奖的一大好处是促使国内名正言顺的引进更多的有魔幻色彩又上得了书架的作品。言归正传,这本三百页不到的书,以我看书的速度,半天就能看完,但我看了半个月,觉得看得太快有种浪费的感觉,就象美味的点心舍不得一口吃完。位面(plane)这个词,大概出自奇幻设定,反正我印象中是通过网络小说《亵渎》而普及。全书由二十多个小故事组成,讲叙不同位面的故事。就我的阅读范围,回顾一下,通过写异域的事来反射现实,中国古代的《西游记》写的是西域,《镜花缘》写海外,当时对大部分人算不可到达但又确实存在之地。后来英国斯威夫特的《格列福游记》,在当时也是以海外奇闻的形式成书。等地图上未知的区域逐渐消失,爱丽斯漫游奇境和绿野仙踪便只算童话了。到了二十世纪,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只能回到他亲手构建的古代,奥维尔则干脆指向未来,而拉美作家笔下的梦境总被引申到很形而上的命题。我扯的太远,回到作品,这本书写于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基因技术泛滥,民族宗教冲突依然严峻。从这本书中的故事,我们处处可嗅到现实的影子,位面的穿越有位面管理局协调,位面间的交流是商业旅行为主,而不是征服或改变。书中的主题涉及了对技术的反思,文明形式的思考,种族冲突,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矛盾,但作者表达的很克制,隐晦,以中立者的态度,冷静的言说,每篇都留给人淡淡的回味空间。而且每个故事的设定都可以感到作者下足了功夫,二十页左右对一个位面的介绍,换别的作者足以写成一篇中篇小说。有的位面重在表现政治社会性隐喻时,会以一种调查报告的口吻(《飞人》)。有的位面,作者会展现其细致想象力,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现不同的生物,气候,地貌(《季节》)。文中始终扬溢着若有若无的困惑,感伤,和生活继续所必须的乐观。读来,仿佛真存在无穷的位面空间。如果你在机场火车站倍受煎熬时,不妨一试,通过这本书畅游于奇妙的位面。

每篇都很喜欢

《变化的位面》(Changing Planes)是继《黑暗的左手》之后我看的第二本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的书。虽然说作者在科幻界名声在外,但是一来我没有看过吉卜力工作室的改编她的作品的《地海传说》(据说只是宫崎骏儿子的失败之作),二来我在读《黑暗的左手》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醍醐灌顶的感悟。但是当我在看这本《变化的位面》的时候,我觉得厄休拉·勒奎恩实在是太棒了!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本书标题的“位面”其实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平行世界。书中的第一篇小短文就先解释了一下位面的意思。说是在我们的世界里,在机场等飞机的时候常常会遇到飞机晚点不知道多少时间、甚至航班莫名延迟或者取消的情况,导致大量的旅客逗留在机场无所事事。于是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手势,只要一做这个手势就能使旅客突然之间到达另一位面,在另一个位面待一会再回来正好可以赶上要赶的飞机。这些位面可以说是我们的平行世界,但是与我们的世界差异性很大。所以与其说别的位面是在另一个平行世界,说是在另一个外星球更为直观。这本《变化的位面》是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短篇集,因为其中分15篇说了 15个完全不同位面。讲那么零散而没有延续性的短篇,我本来的期待值只要有一两个好看的我就满足了。但是这15个位面每一篇我都很喜欢,而且每一篇都很会抓视角,各篇都耐人寻味又激人思考。每一篇都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如果要我好好花时间,每一篇我都能联想出一大堆的读后感。因为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其他位面的故事,每个位面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的世界。但是懒如我,接下来我就挑几个我特别喜欢的点到即止地说说我的想法。《季节》讲的位面里的人长着鸟的嘴,而且保留着候鸟的依照季节迁徙的习性。但是当其他位面的文明到来,提供了各种知识和技能可以使之免遭迁徙之累并且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当地的人们却一致拒绝。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赞同当地人的做法,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决定,不受外界的影响。面对改变与守旧,我似乎倾向于后者,因为我觉得现在事物发展的速度之快太鲁莽了。但是我又想到另一种说法,问中国为什么要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发展推广价高但环保的产品。那些欧美国家之前已经不断在挥霍自然资源了,而那时中国都没有怎么发展,自然资源也没有怎么浪费利用。而现在中国终于发展起来了,开始想要大量运用有限资源的时候,欧美却充当环保卫士,来限制资源的开发,这样对中国不是很不公平吗?中国就不能像欧美那样挥霍个几十年再搞环保产品吗?回答是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的地球是个全球竞争的环境。如果中国现在不发展环保产品而欧美正在发展,那几十年后等到中国用够有限资源了再来发展环保产品,那怎么可能跟人家竞争?这样的话,中国是永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要不要接受外界的影响,如何接受外界的影响,接受外界影响的时候应持有怎样的思路和心态,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想想。《社会性的梦境》里的这个位面很有意思,存在于这个位面上的人们的梦境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晚下来,家里的每个人做的都是互相参与的同一个梦。巧的是那天我正在看这个故事,晚上回到家,合住的同学跑来跟我说她刚做的一个梦。梦的内容就是她发现我们一起住的几个人都做了同一个梦。梦套梦套梦,梦实在是个玄妙的东西。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弗林位面上的哲学家说:“是为了扩宽我们灵魂的界限,让我们想到一切可能想到的:让我们脱离自我的严格控制和固执自满,让我们感受到附近所有其他生物的恐惧、希望和快乐”。《玛西古的悲哀故事》我一开始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里由四个存在与那个位面的战争历史故事组成。这个战争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复杂大型,一个比一个有战术战略,但是我对于这些残酷低等的战争故事怎么也提不起好感。我还在想“这本书里原来还是有我不喜欢的故事”的时候,我再翻到这个故事的一开始,我的态度便180度转弯。一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解释,这个世界“是一个曾经拥有血腥的历史,而现在却安静祥和的地方”。丑陋的内容只是过去,不管战争这种丑陋的东西是否是历史发展的必须,但是至少有一个“安静祥和”的状态去期盼,那就已经很好。《大快乐》里面的位面的进出是由一家神秘的旅游公司控制的,在这家旅游公司的安排下,那里的每个小岛就是一个节日。在那些小岛里,每天都是圣诞节,每天都是元旦新年,每天都是各种各样并且在不断开发出来的节日。不用等一年,就可以去那个位面做节日购物,享受节日气氛。这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的梦想。但是现在看来节日的意义恰恰在于不是每天都是节日。节日的商业化导致连节日也是mass production的,关于mass production是不是很值得商榷呢?《永醒者之岛》故事里面的有一群科学家相信睡眠是一种残留的行为模式,睡眠中断了大脑正在进行中的功能,粗暴地干扰连贯的想法,从而阻止人类的心智发展到其最大的潜力限度,而相应的失眠是天才的表现。于是这些科学家们培养出了一群不用睡觉的孩子。这似乎是科幻小说的老梗了,这些“不用睡眠”的人的结局也很好猜到。关于这个故事我想说两点。第一点是很普遍但很值得注意的因果关系倒置的问题,天才和成功人士睡的少,睡的少就能成为天才或成功人士?所以现在那些想把孩子培养成伟人或成功的人的父母们,执着学习天才身上的某一点或许不但没有用还会害了人。第二点是科学实验好恐怖,如何又好好发展,又做好有预警的控制呢?《飞人》位面里的大部分人生活和我们一样正常,但是其中有很小一部份的随即的人会在近20岁的时候身体经历一次蜕变。这次蜕变会使他们的背后长出一双巨大的翅膀,这双翅膀使他们有了像鸟一样飞翔的能力。这些长出翅膀的飞人的人生便可能因此踏上完全不一样的轨道,但也有极少数的飞人还是选择不顾那双翅膀而继续过常人的生活。与人不同之处,是坦率地接受下来,还是谨慎地隐藏起来,还是该做其他怎样的处理呢?去不同的位面/平行世界/外星球旅行,乍看之下好像和 Stargate有点像,SG小组通过星际之门访问不同的星球,而厄休拉·勒奎恩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一个小小的手势拜访不同的位面。但是实质上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同时也是我如此喜欢这本的书的另一个原因。这个差异就是《变化的位面》里面的主人公到各个位面旅行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几乎是没有任何介入的。而类似Stargate的连续剧,因为是连续剧就必须有主角,既然讲的是主角去外星球的故事,当然不可能安排主角一路上全程只是在旁边干瞪着。所以,我就更喜欢这部不可能被改编成连续剧的《变化的位面》。http://yann2005.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17.html

题目取不出来

应该说是一条藤上结的果子,但总归想着有时间跨度的在思想上留下的差异,不管老太还是我。只可惜看《位面》脑海中翻来覆去:还真是和看《黑暗的左手》一模一样的感受啊。缠绕不休的还是看书时的不洁感,看《黑暗的左手》时,感谢卫报,他们用一个《怀孕的国王》这样的标题充分表达了我对于这本书潜意识里觉得粘腻不安的部分,而放在《位面》里从《席达。杜利普的诀窍》那肮脏无序的机场开始到《伊斯拉克的玉米粥》里跳出来的蟑螂般的贪吃熊,再到《飞人》里巨大的耷拉的翅膀,乃至《不朽者之岛》让人普生寒意的钻石。老太绝对不是一个良善之辈,我只能这样恶意的揣测,在我几次三番被书里恶意的描写所恶心到的时候。但如果说这书的不洁是因为直面现实如何犀利的话,却又不尽然。依旧和《黑暗的左手》一样,老太作为一个冷酷的实验者和观察者,她对自己的世界所设定的种种规则,让我觉得她对人类的态度高傲,当然,我一贯很讨厌看到这样的人。于是同样和女性创作者比较的话,我依旧这样认为,尤瑟纳尔老太要比勒奎恩亲善的多,至少从文字上看起来。如果和老太的同行们比较的话,阿西莫夫大爷他们更加要善良的多。再一个就是老太讲故事的能力实在还是。看书评把她和博尔赫斯相比,我想这大概具有类型上的可比性但不具有实际的可比性。而如果以同样长度来比较的话,大爷的《星空暗流》的故事性可以完胜《左手》,《机器人短篇集》关于有逻辑的未来想象也大可以扔下《位面》关于现实世界的哈哈镜式表达几个位面。比较喜欢的故事是《伊斯拉克玉米粥》,然后我会把一些故事一起看,比如说《飞人》和《大快乐》和《海根的皇室成员》,他们太让人熟悉了,以至于那个被生活束缚的不飞的律师靠着窗边”我们谁没有梦想过呢”让我恍然间想起榕树下,嗯,还是五、六年前的那种。不过《季节》和《恩纳。穆穆伊的语言》还是让我感动,那跳起求偶舞蹈的老头让我想起法国人热爱的帝企鹅日记,哦不对我讨厌有毛有喙的东西,但总结下来,生活就是迁徙,我们要面对,那些对个人来说充满冲动的事情可能是一种群体无意义,当然对别的群体而言有可能变成史诗。而具有冲击性的,比如《永醒者之岛》和《不朽者之岛》,我不知道热爱道家文化的老太为什么对于岛的概念总是隔绝、被观察和出了事情只要往上一扔就不用管……,好歹海上还是可以有仙山的么不是,说远了,只是我只希望不曾看过这两篇故事。不过说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表达,它总比《黑暗中的左手》要好,如果前者是哗众取宠,那么后者只是冷艳高贵。所以我觉得,为了对得起那快30年时光,我还是给打给推荐吧。我希望《一无所有》这种老太较为擅长的乌托邦小说会比《位面》给我更新的感受,虽然我对着诉真教已经觉得似曾相识了。


 变化的位面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