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道德的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违背道德的人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45803785
作者:[法] 安德烈·纪德
页数:155页

章节摘录

   亲爱的朋友,我早知道你们忠诚可靠。我一召唤你们就赶来了,我对你们也会这样做的。毕竟你们已有三年没有见到我了。你们的友谊未因离别而淡薄,但愿也不会因听了我要对你们说的故事而受损。因为,我突然召唤你们,要你们长途跋涉来到我的住地,只是为了我见你们一面,也为了你们可以听我倾诉。我除了要跟你们诉说以外不要求其他支援,因为我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已无力逾越。这不是厌倦。但是我也说不明白。我需要……我对你们直说了吧,我需要说话。懂得追求自由,这不算什么;难的是知道做个自由的人。——请允许我谈一谈自己;我就要向你们叙述我的生活,简单自然,既不自谦也不自豪,比我自言自语还要简单自然。听我说吧。   据我记得,我们最后一次觅面是在昂热郊区的一座乡村小教堂,那里正在举行我的婚礼。宾客不多,到的都是至亲好友,使这场平常的婚礼成了一次激动人心的仪式。我觉得大家都很感动,这也使我自己很感动。从教堂出来,我们聚集在妻子的娘家。吃了一顿没有笑声、没有欢叫声的便宴。然后一辆租车按照习俗把我们带走了,在我们心中提起婚礼必然联想到离别的车站码头。   我很少了解妻子,想来妻子不见得更多了解我——这并不使我难受。我不是出于爱而娶她的,更多是抚慰父亲,他临危前担心撇下我一人在世上。我温柔地爱父亲。他病笃时由我照顾,我在这些悲惨时刻一心想给他好好送终。因此我对人生还一无所知,却把自己的一生押了进去。我们在弥留者的床边举行了订婚礼,听不到笑声,但是自有一种庄重的欢欣,因为父亲内心平静多了。我要说的是,虽然我不爱未婚妻,至少也没有爱过其他女人。这在我眼里看来足以保证我们的幸福了。我还不认识自己,却相信向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也是一名孤女,跟两个兄弟一起生活。她叫玛塞琳,刚满二十岁,我比她大四岁。   我说我不怎么爱她——至少我对她感受不到大家所谓的爱情,不过若是把爱情理解为温情,一种怜悯,还是一种相当大的敬重,那么我是爱她的。她是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但是我相信我不是很虔诚!神父接受我,我接受神父:大家心照不宣,不出岔子而已。   父亲据说是个“无神论者”——至少我猜想如此,但是由于我相信他和我都有一种克服不了的羞涩,从来没有跟他谈起过他的信仰。母亲正襟危坐对我进行的胡格诺。教育,随着她的美好形象从我心中渐渐消失;你们知道我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我还没有想过这种幼年伦理教育对我们有多少指导意义,会在心灵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母亲教导我做人准则时严格认真,也培养了我以后在学习中一丝不苟。我丧母时才十五岁;父亲照料我,对我关怀备至,满腔热情教育我。我学会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跟他又很快学习希伯来语、梵语,还有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不到二十岁时,我少年气盛,他竟让我参加他的研究工作。他有意对我平等看待,要给我一显身手的机会。《论弗里吉亚人的宗教仪式》是他署名出版的书,实际上是我的作品,只是经他草草审阅一下;他以前还没有得到过这么多的赞扬呢。他喜出望外,而我为这次代人捉刀取得成功感到不安。但是从今以后我一举成名了。博古通今的大学者都把我看作是同行。今天我对人家给我的所有荣誉只是一笑置之……这样我到了二十五岁,平生见到过的只是古代遗迹或书本,对生活则毫无认识。我有一种工作狂热。我爱的朋友不多(其中包括你们),但是看重友谊更多于看重友人,我对他们推诚相见,但这是表示光明磊落的需要;我珍视自己心中的高尚情操。那时我既不了解朋友,也不了解自己。然而没有一刻想过我可以过另一种不同的生活,大家可以不同地生活。   父亲和我有一些简单的东西就足够了,我们两人花费都很少,以致我到了二十五岁还不知道我们相当富裕。我原以为,然而并不多想,我们家庭生计仅够糊口,我随着父亲日久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当我获悉我们的家产远远不止这些时几乎局促不安了。我对这类事从不放在心上,甚至父亲故世后也不清楚,虽然我还是他唯一的继承人,这一切只是在订立婚约时才对我的财富有更多了解,同时也发现玛塞琳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一点嫁妆。   还有另一件事我不知道,可能还更重要,那就是我体质很弱。既然从未对体质进行过考验又如何能够知道呢?我经常伤风感冒,治疗时不当一回事。我过的生活太平静了,既使我衰弱也使我得到调养。而玛塞琳恰恰相反,看起来身体健壮——她比我健康,这点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   婚礼之夜,我们住在我在巴黎的公寓里,有人给我们准备了两个房间。我们在巴黎不多停留,仅是采购一些必不可少的用品,然后赶往马赛,立即登上驶往突尼斯城的轮船。   父亲病情突变后紧急抢救时的惊慌失措,丧父时真城的悲痛,接着又是办婚事不可避免的操劳,这一切叫我心力交瘁。只是到了船上我才感到疲劳。在此以前,每件事接踵而来,叫我顾不上去想。上船后我被迫无所事事,让我有时间静心思考。这好像还是平生第一次。   这也是平生第一次我同意长时期抛下自己的工作,在此以前我只是给自己放个短假。母亲过世后不久,我随父亲去了西班牙,那次旅行倒有一个多月;另一次在德国过了六个星期;还有几次出门,但那是考察旅行,父亲从不偏离他明确选定的研究课题;不跟他一起做时,我就读书。可是刚离开马赛,关于格拉纳达和塞维利亚的回忆联翩而至:湛蓝的天空,阳光下的浓荫,节庆日,欢笑,歌唱。我想我们又将见到这些。我走上甲板,望着马赛徐徐远去。   突然我想起我对玛塞琳有点冷落。   她坐在船头,我走近去,说实在的这是第一次注视她。   玛塞琳很美。这个你们知道,你们见过她。我自责怎么以前没有注意到。   ……

前言

   这部书是什么,也就是我要说的什么。这是一枚味道极为苦涩的果子,犹如沙漠中的药西瓜,生长在晒得发烫的地方,见了不但不解渴,反而会感到舌敝唇焦,但是在金沙地上倒也颇为好看。   要说我把我的主角作为楷模,必须承认我写得很不成功。少数怪人对米歇尔的所作所为很感兴趣,却又道貌岸然地羞辱他。我不是无缘无故把玛塞琳写得十全十美;这样米歇尔不顾她而只顾自己,得不到大家的谅解。   要说我把这部书作为对米歇尔的控诉状,我也同样不成功,因为没有人会因对我的主角愤慨而感激我——这种愤慨不是由我产生的,但还会因米歇尔而迁怒于我,大家就是乐意把我跟他扯在一起。   但是我不愿意在这部书里控诉或者赞颂,我不作任何评论。今天的读者再也不会原谅作者在描述故事以后,既不说是也不说否;不但如此,他们还要求他一边讲故事,一边对阿尔赛斯特或菲兰特,对汉姆莱特或俄菲丽娅,对浮士德或玛格丽特,对亚当或耶和华,都要明确表态。我当然不敢妄说保持中立(我也想说:迟疑不决)是大智大慧的可靠标志;但是我相信不少大智大慧的人确实很讨厌下结论,提出一个问题并不是设想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我在这里违心使用“问题”二字。说实在的,艺术中不存在问题——艺术作品本来就不足以解决问题。   如果把“问题”理解为“戏剧冲突”,那么我要说的是这部书叙述的戏剧冲突,虽然只是发生在我的主角的心灵中,却也具有普遍意义,不是局限于他的奇特遭遇中。我不妄称发明了“这个问题”,这在我的书出版前就存在了;不论米歇尔战胜还是屈服,这个“问题”会继续存在。作者也不提出胜利或者失败已成定局的问题。   要说少数俊彦人杰看了后,说这场戏剧表现的只是一个怪病例,本书主角只是一个病态人物,要说他们不认为这人心里会萦绕一些急迫、具有普遍意义的想法,这不能是这些想法或这场戏剧的过错,而要归咎于作者,我的意思是归咎于作者的拙劣,虽则他在本书中倾注了满腔热情,流尽了眼泪,耗尽了心力。但是一部作品的真正意义与当今读者对它表示的兴趣,是非常不同的两回事。我相信说这话并不是自命不凡:宁可写有意义的东西遭到一时的冷落,也不愿只图眼前的成功而去迎合爱听闲扯的读者。   目前,我不求证明什么,我只求把情景清晰地描述。

内容概要

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著作甚丰,体裁多样,小说主要有《背德者》、《窄门》、《浪子归来》;散文主要有《人间食粮》、《新食粮》;回忆录主要有《如果种子不死》;游记主要有《苏联归本》、《漫游土耳其》;戏剧主要有《萨乌尔》、《康多尔王》、《俄狄浦斯》等,此外还有大量文论和日记。

书籍目录

导读:作为个人,我们能走多远?
袁筱一
译序
前言
致D.R.议长先生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三部分
后记

作者简介

小说主人公米歇尔屈服于自己无法抑制的思想与欲望,他顺从所有人的意愿和自己的欲望,他看到小男孩偷剪刀却纵容着;他极力地听从夏尔的建议,甚至不顾一切辞退佃农把庄园交给他管理;他顺从另外一群男孩,和他们一起捕猎,却忘了自己本身是庄园主,应该禁止捕猎,惩罚捕猎者……而其妻子玛塞琳在米歇尔自我标榜的新生活的拖累下,既得不到爱情,也成不了母亲,最终在抑郁中撒手人寰。

图书封面


 违背道德的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说实话,看到的不是很懂。或者正如作者说的,他只是在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关于生活的困惑。因此米歇尔才对朋友说:“请你们现在把我从这里带走,告诉我生活的理由”。大胆揣测,米歇尔大病痊愈后,就从一个信念坚定的清教徒变为以感官代替思想的异教徒,站在一个可笑的敏感的任性的自私的角度去看自己过去一直慎重对待的世界。有些曾经看重的现在抛弃了,有些曾忽视的现在发光了,有些惶恐现在淡然了,有些罪恶悄悄滋生了,这一切转变就像打破了世界原有的框架。他觉得自己宛若重生了。然而他的妻子仍是他同原来生活的唯一链接,只有在和妻子相处时,他还扮演着原来的自己。而当他的妻子同他一样遭受疾病的折磨,最后撒手人寰后,他同原来的世界彻底告别。他的迷茫正是基于一种对新生活价值的惶恐和不确定。
  •     第一次读纪德的小说,读的过程非常痛苦。不是因为难懂,而是米歇尔的情绪。他总是在到处走,总是不满意,对他的妻子玛赛琳也是一无所知。全篇几乎没有对话,在文章里,我们听不见玛赛琳的声音,她完全是一个被忽视了的人。我不知道这样一段婚姻和感情对玛赛琳来说是怎样的沉重,但是作为女孩,我想我的难过是因为玛赛琳的遭遇。先说米歇尔吧,他是个自私冷漠的人。与其说他背叛了学问、信仰、婚姻,不如说他在背叛人,背叛他作为人这么一种身份。文章不止一点暗示,包括他故意迎合偷剪子的男孩、他在玛赛琳需要的时候离开、欣赏那个犯罪男孩等等一系列反常行为,都表明了他的故意背叛,而且背叛的原因并不因为什么,而只是他想那么做。叙述中,米歇尔除了对自然和土地有好感外,其他的一切都让他不耐烦。他似乎总以一种逃避的姿态存在着,他厌恶一切束缚,不论这束缚是不是他的义务。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作者说,听了米歇尔的故事,我们似乎跟他一块犯了一次罪。是的,我想这就是纪德的真正用意所在。背德者,不是米歇尔一个人,米歇尔不过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人身上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叛逆。纪德借米歇尔的口说出:背叛,是生命的一种诚实。通常来说,人的本性里有一种原始的破坏欲,破坏欲的实现能给人带来快感。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伦理法律道德束缚着它,多数人觉得活得痛苦,除了正当需求被压抑外,更大一部分是这种破坏欲的不被满足。关于这点,圣经传道书里说过,穷苦的人们被人欺负,没有人同情,强势的人欺负别人,也没有人同情,在必须遵守的或者与生俱来的孤独面前,人人平等。背德,是人性的一面,它不单单指向米歇尔,而是所有的人。文章在一开头就说,米歇尔说,“我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已经为无法逾越,但我也说不明白,我对你们直说吧,我需要说话。懂得追求自由,这不算什么,难的是知道做个自由的人。”,小说中的米歇尔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就排除了他的背叛的偶然性,并且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纪德明明是从哲学的层面来思考背叛。因此,米歇尔的背叛就有了普遍性,与其说米歇尔是主人公,不如说他是这一哲学命题的实验者,纪德把这个人类共同的命题抛给了米歇尔,可故事的结尾,米歇尔却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除了诉说。可见,与其说文章在批判什么,不如说他在揭示一种现象,作者自己也没解决,整本书都是背德与自由这一生命哲学命题的探索。再说玛赛琳吧,通篇她似乎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是作为妻子,在丈夫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米歇尔自己思考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玛赛琳在做什么、玛赛琳的想法。关于她不幸遭遇,她从来没有抱怨,我们或者说米歇尔都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抱怨。读着这个故事,我觉得很难过,活着已经够艰难了,亲爱的人们,为什么你们要彼此折磨,世界上真的就没有长长久久的脉脉温情了么,那么我要寻找的那个人,是不是根本都不存在,那一刻,我觉得很绝望。我不知道人跟人到底是怎样,我不敢相信人性是这样或者那样,一切都不好说,我只知道我经历过的。只知道这些。如果秋天只是秋天的意思,叶子落下来就像它长出来了一样。如果日子只是日子的意思,它来过了就像它还没来一样。那么路边焦黄的树叶,记忆里或明或暗的故事,我不用关照你们。不再期待生命中有什么人出现了吧,我想我可以开始了,写一部小说或者长长的散文诗,涉及点人性,关于我所知道的。可是每每下不了笔,不是太过悲伤无法动笔,就是已经清醒不知从何说起。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写作障碍,毕竟已经四年没有动笔了。不论如何开始写吧,那些我经历的故事,关于自由和背叛,也许经历也不意味着什么,经历的意思就是经历过了吧。
  •     标题就是借用袁筱一先生的写在小说之前的导读。书是早上从图书馆借的,到刚刚便看完了。最初结识纪德是在动漫《文学少女》里,在那里提到纪德的《窄门》,继而找来阅读,喜欢上纪德的故事和文字。书和人的缘分,大概就是这样。本去找卡佛的《大教堂》却碰上了纪德的《违背道德的人》。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多大层面的违背道德,同性恋,恋童癖?读完小说,觉得主人公非常可怜,他走的是一条圆形的路,在父亲的期望中和妻子结婚,出去旅行,就在他不了解妻子,妻子也或许不了解他的情况下开始生活,妻子和他开始熟悉,他们开始体会到婚姻的快乐,在这段旅程中,生命的是男人,是妻子不分昼夜地照顾,他们去欣赏自然景色,和那些可爱的孩子相处,去男人度过童年时光的庄园,当男人接受工作,找到一份教职回到巴黎,日子似乎是朝着幸福的方向。不久,妻子流产,为了照顾妻子体弱的身体,两人开始再次旅行,这次的旅程方向和之前的完全相反,本是想要像当初一样快乐的时光,因为天气,因为作者的古怪脾气,因为种种原因,妻子去世了,而男人只能发出“我承认,使我害怕的是我还很年轻。我有时觉得自己真正的人生还没有开始。请你们现在把我从这里带走,告诉我生活的理由。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可能是我已经解脱了;但是又怎么样呢?我受不了这种漫无目的的自由。”读完这番话,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其实从头到尾,男人都是非常可悲的,他的所有行为的开始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非常珍视和喜欢的小男孩,两年之后完全改变了模样,他以同情之心关爱的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年轻时所历经的一切仿佛是别人长久的一生,他的心在年轻时就已死去。所谓的道德,其实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大多人的看法之上,而我觉得其中含有专制的成分。譬如对待同性恋,这难道说是违背道德的,这不过是天性使然,born to be,并不存在孰是孰非。芮欣姐在这周的课上说,神圣和世俗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那么为什么不可以选择一条神圣的接近上帝的路呢?对待同性恋的观念亦如此,如果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能够比较宽容,允许宗教的力量,允许他者的存在,那么这样的道德评判还会成立吗?小说的开头就提到了《圣经》的《约伯记》,约伯在圣经里是一个即使身处困境但仍然有着怀疑的勇气和信念的人,男人是向前来看他的三个朋友讲述他的这段经历,到最后他的三个朋友也仿佛沉浸在他的故事里,而不是像约伯的三个朋友对约伯进行了批评和反驳。男人的陈述以及约伯对上帝的质问,一个是在拷问人自身,一个是在问上帝,二者虽有不同,但同是一个质疑,我们所相信的作为评判的标准到底在多大层面上正确?又能否用这样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人?这样的评判又到底能够带给我们多少幸福,是不是试用所有人?读来是很悲伤的,男人依旧还是恋童,他的故事似乎还会继续,可是却看不到一个未来,至少找不到男人所期望的未来。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纪德~
  •     最后两页太棒了!
  •     作为道德三部曲中创作得最早的一部,小说在叙事水平和表达效果上都不可与《窄门》《田园交响曲》同日而语。其感情基调和悲剧模式上为其后的作品奠定了基础,所表达的思想较后作则相对青涩,且困惑多于深刻。
  •     米歇尔大病初愈热爱生活想要为它重新定义,但是厌恶大家对生活应付维持和虚伪心照不宣的态度,又苦于自己是个不被主流承认的少数派。你觉得生命应该朝气,却忘了一开始自己也同他们一样麻木。拥有洞察生活和自由的欲望,也是一种少数人的奢侈啊。
  •     书信体和侧面引出第一人称叙述。背德者被一切背叛就是报应。妻子才是可怜的牺牲品。顺从他人和顺从自己本不矛盾,不节制和无意识的纵容才引发灾难,这早已大大超越了善良的界限,或者说出发点就与善良背道而驰。
  •     背弃了道德,才会更自由,然而这样的自由也是幻影,人是欲望之狗,够不到的自由才是好的。
  •     “请你们现在把我从这里带走,告诉我生活的理由。”
  •     飞机上看完的。其实有点闷:有的时候我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但我只是放任自己去做错事,以此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为乐。恶心吧?触摸过死神翼翅的人,却选择?以后可能会再读吧,现在的话我是怀着抵触的心情读完的,只能到这程度。
  •     看完有点心塞,书名怎么取的?
  •     潜在的同志之爱,纠缠着社会道德的男女之情,一旦释放便是违背。
  •     剧情不好
  •     《违背道德的人》(《背德者》)的译者是马振骋先生,看了这个名字还需要考虑译本质量吗?奇怪译文社没采用该译本。不喜欢人文社那名译者的读者不用愁了。
  •     一个人究竟能追求绝对自由到何种程度?就像译者序言里说的,纪德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作为人我们究竟能走多远?问题没有答案,米歇尔在道德,文化与他内心中对作为人作为生命的自由的渴望中痛苦挣扎着,最终迷失了。
  •     正如纪德在序中所写,我不求证明什么,我只求把情景清晰地描述。米歇尔作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他会权衡生活,会在尽到自己义务的同时伪装自己,同时会遵循自己的内心。也许是这个时代的道德观改变得太多了,我一点也没有感受到米歇尔有违背道德之处。
  •     对道德的探寻,步履维艰
  •     他曾无奈说“哎呀呀,雨果!”我要说“哎呀呀,纪德!”
  •     特喜欢其中一句话,大概是“一件东西毁了就是毁了”(暗暗记下备用:P)
  •     嗯,瞄到右边“以下豆列推荐”里第一位是“20世纪百部最佳同志小说”,其实还好吧,一点都不明显啊,整本小说更多的是米歇尔在个人自由与道德束缚之间的抗争~米歇尔在新婚旅行中的一次重病,给之前束缚自己的道德的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病愈之后如同获得了新生,开始一次又一次体验违背道德所带来的乐趣,比如无视小男孩在自己眼皮底下偷走剪刀,容忍并参与在自己庄园里的偷猎,探听别人家族不光彩的私事....然而米歇尔又不能像梅纳尔克一样完全自由,因为种种缘故,比如对妻子的爱与责任,使他无法完全背弃道德,以至于在渴望自由与道德束缚之间挣扎,一系列行为酿成了最后的悲剧~心疼死去的玛塞琳,却又无法责怪米歇尔,正如纪德在前言里所说,这部小说不是起诉状,也不是辩护词,纪德只是在小说中抛出了一个问题,至于答案,读者见仁见智吧~
  •     纪德的文风很干净。
  •     看书评时才意识到这是本同志小说(仍然抱有疑问),一度怀疑自己在kindle上看的是不是阉割版。我在书里感受到了米歇尔对妻子的感谢和爱意,但更多的时候,他在自由和规则间挣扎,在自然和社会中徘徊。对于这样的人,你又如何能忍心去谴责呢?
  •     重读一次,发现并没有重读的必要。倒不是说同妻多么可怜而让人心生不适,而是情节零散,被第一人称带着四处跑,毫无停歇,但又不可能会有在路上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对米歇尔的挣扎我几乎可以选择视而不见,这是他自找的不是吗?他热爱一切生机勃勃的,健康的小男孩,这种病态的恋慕让他对妻子又愧疚,又亏欠。他一度强调他和妻子有爱情,不过是自欺欺人。
  •     纪德是大师啊!很棒,可惜在这边很少人知道他关注他。
  •     ”因为我不愿意回忆,我相信我在回忆时会阻挡未来,会侵吞过去。我只有彻底忘掉昨天,才会创造每个时刻的新意。从前有过幸福,这对我是绝对不够的,我不相信死去的东西,不复存在与从不存在在我看来是相等的“无意间看到这句话,有共鸣,百度一下出处,大名鼎鼎的诺贝尔获奖者,买了两本,一本送人,看了几页,还好,比莫言老师的书能看进去。
  •     请你们现在把我带走,给我一个生活的理由
  •      我读纪徳。这是第一本,我如此屈服于自我,却未曾见堕落。
  •      论一个恋童男童怎么逼死妻子之流水记录篇。
  •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     每一个崭新的今天都是我未曾希望活到的明天。
  •     故事有很多道理
  •     请你们现在把我从这里带走,告诉我生活的理由。
  •     背德,遵从本性为自己而活着,却对周围人造成了障碍。
  •     拿到书就被红色震撼 结尾的信hum承载的全书中的重要性是不是太大啦 但前面铺垫也足够 不觉失衡
  •     为什么每个人都病怏怏的,当然我不是指恋童癖,而是肺结核之类的身体机能上的疾病。其实我想应该是精神疾病的投射,病在何处,不知道活着不敢去追逐自己身体想要的,即使突破了这一层心理障碍,米歇尔也感觉自由得无所适从。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困境。
  •     感觉全世界人民都在追求宛若飘摇无所依的状态⋯⋯
  •     原来黑塞是一种风格吧。田园派的纪德可好看了。
  •     一贯的主题:道德生活和欲望支配下的占有之间的矛盾。其中的人物在《地粮》里也出现过,比如导师美纳。家庭生活里的男性,拒绝不了流浪汉情结,他也只能关心自己的成长与教育,而不是在和妻子的对话里彼此教育。与女性的教育关系在《田园牧歌》里。不过,作为弱者的文明人还是老老实实过着有限制的自由吧。
  •     回忆是个不幸的编造……
  •     有人认为此书讲述了一位同性恋者欲求摆脱世俗框架的心理历程…好吧,结合纪徳本人的经历,似乎能解释得通。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人自我认知,自我认同,又因不得不面临的现实中的矛盾而无所适从的过程。它可以指同性恋也可以指其它的什么,总之就是社会施加于个人的条条框框,亦即“道德”。 在社会中才存在道德,与社会相对应的个人存在的是良知。纪徳在一开篇就点明态度,此书既不谴责也不赞扬,可见只有跳出“道德”来旁观”道德“,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去审视“道德”与“背德”。 个人能否脱离社会与道德而存在?纪徳抛出了这个问题。作为“实验品”的米歇尔最终迷茫了,身为读者的我们目前也仍旧无法看清答案。 翻译得不怎么样,有的句子有歧义,令人费解。
  •     纪德太懂了,是我的心灵之友!
  •     个人看了简介买的
  •     纪德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像陀老和茨威格,不管写什么不着边的想法和感情,都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感受,觉得那种感受是可信地、实际能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
  •     真的挺难说的…
  •     支持纪德。不朽的名作
  •     我不喜欢回忆,我认为那样会阻碍未来的到达,并且让过去侵入。我是在完全忘却昨天的前提下,才强行继承每时每刻。曾经幸福,绝不能使我满足。我不相信死去的东西,总把不再存在和从未有过俩种情况混为一谈。
  •     关于幸福,一个人有什么好说的?能说的只有幸福的起源和被毁掉的过程,而我刚已经把幸福的开始都告诉了你们。男主好一个深柜。
  •     每次看都觉得只是一个 哪里都有可能发生的 平常的悲剧
  •     如果用网络语言来形容就是“细思恐极”
  •     差
  •     关于一个病怏怏的、自负又自私的男人的撩骚之旅。一会儿在美景中沉醉,一会儿又痛不欲生感到迷失,一会儿又在背德的肉欲中发现了闪光的哲理……非常糟糕的书。
  •     自我与本我的挣扎与救赎
  •     纪德对人的洞察,特别是对彼时知识分子的洞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转折,而他的描写让一切的走向如此自然,还充满古典的气息。
  •     兄贵の进化。最近怎么看不懂小说了。
  •     三部曲里最骇人听闻的,将失心疯病人的自述发挥到淋漓尽致,回过头来才恍然:研究了一辈子的哲学真理其实就是枕边爱人忠实的怀抱。同志小说?最佳杀妻读物?excuse me?
  •     行使自由比得到自由更难,曹雪芹所谓的情既相逢必主淫,可能也是这个意思吧,放心收心要把握好啊
  •     违背道德的人,又名背德者。
    纪德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     Gide在他那个时代,要过一种难以言述的生活,全文读罢那种隐晦黯淡的抑郁,便是他想表达的他自己吧。
  •     在记忆中碰壁
  •     没看懂好在哪里…感觉作者没有在写小说,基本就是一个充满荒漠感的游记,妻子重病还带着到处跑是为哪般?所有背德的部分,有描述无态度,隐藏在文章大段的荒芜感之中,不知道作者到底在写什么。偶有金句,仅此而已。 |写完以上读后,看豆友大体感觉和我类似。我不敢相信这是写出窄门的那个作家。那时的读后和这本读后相差太远太远了。豆瓣简介里介绍的种种,我一概没读出来,我们在某个层面难道不都是违背道德的人吗?但是遗憾的是和这本书的共鸣如此之少,几乎到了却没到的那种遗憾。
  •     细细读了导读和序~纪德很适合宁静的时候读呀……读完了!细思极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