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叫我动物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人们都叫我动物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020088522
作者:[英] 因德拉·辛哈
页数:344页

章节摘录

  褚纳拉姆告诉我你是记者,他笑得像是捡了一袋金子,其实,我早猜到了。  “别说印地语,”褚纳拉姆说,“‘动物’,给你五十个卢比,你要一直说到磁带转完。”  “要我说什么?”  “平常的东西呗,还能有什么?”他说着话,已经走到了门外。  他走了以后,瞧瞧你那张脸。吓得跟什么似的。不过你知道,褚纳拉姆还有别的事要做,他开了一家小奶茶馆④。他跟你行额手礼⑤的时候,你看到他只有九个手指头了吗?  那么,能干点什么呢?你坐在那儿盯着我看,好像你眼睛是纽扣,我眼睛是扣眼儿似的。  我说,“别他妈盯着我,不然,我不说了。”我是用印地语说的,故意不让你知道我能说点英语。得让褚纳拉姆那混蛋费点功夫去翻译。你好像听懂了似的,继续盯着我看。我叫你白痴。你却点点头,对着我笑。沉默,后来我就不说话了。僵了好长时间,我就是不说话。  你脑子里的思想像老鼠一样乱窜。我能听到你的思想,就像我常常能听到自己心里的一些声音:这孩子怎么不说话了?像个长了翅膀的蛇,靠在墙上,闷闷不乐的样子,不然看起来长得也还不错。他的胸肌多发达啊,简直像摔跤运动员。他的腰怎么扭曲成那个样子?他的腿简直拧得像根绳子。啊,天哪,他的肋骨鼓胀得像随时要呕吐,他也许病了。孩子,你怎么了?啊,我的无声的质询一定是让他难受得厉害了,我想他可能要昏过去了,要是他死了,我怎么办哪?噢,天哪,准是我手的动作、准是我挑眉毛想跟他聊聊的举动,让他哆嗦得厉害,他痛苦地咬着嘴唇,要叫医生么?在这种地方哪里请得到医生?我这是在哪里?我到底来这里做什么?  实际上,记者,我强忍着自己没有笑出声来。后来,怎么着,我说话了。你的磁带开始转了。再后来,你高兴起来了,你来的目的就是这个。你跟其他人一样,来榨取我们的故事,然后,遥远的国家里的人们就会惊叹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的痛苦。你们这些记者像兀鹰一样无情。哪里出了坏事,人们泪雨纷飞,你们闻着血腥味就来了。你们弄得考夫波尔城里人人都跟说书人似的,说的不过都是那些事儿。“那晚”、“那夜”、“那个夜晚”,总是那个该死的夜晚。  你很有礼貌地听着,装做能听懂,时不时笑笑,用玛?弗兰西的话说,是为了鼓励我。你他妈的很肯定我在讲“那个夜晚”的事。你希望我嘴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声音就是你想得到的悲惨故事。我才不会讲那些故事呢!我讲的遍数太多,那些事儿都快把我嘴皮子磨破了。  褚纳拉姆不在这里,你不会知道我说什么,所以我说什么都可以。我还唱了句下流歌:  我的家伙也许歪  你的老娘最喜爱  哈哈哈,天哪,瞧你,你一定在想,这孩子唱的是什么歌啊,调子这么难听,像首挽歌,但他为什么笑呢?你在本子上飞快地写了点东西。我猜肯定是:“动物”唱了句歌,也许是传统丧歌,他伤心极了。  记者,你真是蠢到家了。你身上最好的东西就是那条短裤。六个口袋,我数过了。边上两个,前面两个,屁股上还有两个。有这么条短裤,肯定不需要房子了。你从一个口袋里掏出盒烟,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个锃亮的打火机,你弹开打火机,刺的一声,火苗就蹿出来了,那声音可真难听。我想把你的打火机弄到手,不过,我更想要那条短裤。  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了。褚纳拉姆一身酒气地回来后,不停地道歉,用的是英语。他说,“我来听听磁带。”那玩意儿像断了背的老鼠那样吱吱嘎嘎地转开了,我于是听到了自己那个能值五十个卢比的声音。 褚纳拉姆像是要吃人一样。他又搓眉毛又揉太阳穴,咆哮起来:“白痴!你脑子进水啦?你怎么不说他想要的那些东西?”  “你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做了!”  “你得重录!你必须说真事!”  “说你个球!”我做着下流的动作说。“是我让你去喝成这个样子的吗?”  “你这混账孩子,”褚纳拉姆尖叫,“你胡诌的这些垃圾,谁会出钱买?你为什么不把平常那些事倒出来?”  我想了想说,“这些事对我来说就很平常啊。”  “什么老娘最喜爱?!混蛋驼背,你都从哪儿弄来这些东西?下回再让你录磁带,管好你的臭嘴!”  经过这事儿,记者,我没料到你第二天还会跟褚纳拉姆回来。他笑咧着嘴对我说,记者想让你接着讲你的故事。  ……

内容概要

因德拉·辛哈,一九五〇年出生于印度孟买附近的克拉巴,父亲是印度海军军官,母亲为英国作家。辛哈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印度和英国的多所学校,最后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的辛哈投身广告业,曾被评为有史以来英国最出色的十位广告词撰稿人之一。同时,他还尝试将印度古梵语作品翻译成英语,并开始从事写作,出版了回忆录《网络吉普赛人》和长篇小说《爱情先生之死》。二〇〇七年低调推出的《人们都叫我动物》深受评论界的青睐,入围曼·布克奖,并获得二〇〇八年“英联邦作家奖”的区域奖。

作者简介

《人们都叫我动物》是一出极具喜感的悲剧故事,带你领略污言秽语中的纯真,绝望尽头的希望,以及爱与善意在最贫穷与毒害最深区域所能发挥的力量。我的故事是一曲捧腹笑着唱出的悲歌。如果你觉得故事太残酷,那是因为我述说的方式太过诚实。在印度考夫波尔城,一名十九岁的男孩用印地语讲述了这个故事,并录在磁带上,根据男孩和外国记者达成的友好协议,记录完全忠实于男孩录制时所使用的语言,译成英文时没有作任何更改。为了方便理解,一些源自法语、难于理解的表述被翻译成了标准的拼写形式。每盒磁带上中断的录音以空行标出。长度各不相同的磁带前标有数字序号。有些磁带上大段大段的地方只录有自行车铃声、鸟鸣声和音乐片断,甚至有一处是长达几分钟、令人难以捉摸的笑声……

图书封面


 人们都叫我动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但凡伟大的书都会探究人性,也许人性这个词很抽象,但是这本书却可以让你感受到人性释放出来的具体的张力。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惨剧,而是散发着一种强烈的悲剧精神,他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的力量、他们的迷茫与挣扎、他们的牺牲、他们面对痛苦的生活的努力,他们没有希望却在用尽所有的力量去创造希望的坚持,这就是人,是本书的叙述者“动物”和考夫波尔的人们告诉我们的人与动物的一点不同。不过,除此以外,最令我震撼的却是书中随笔带过的一些话,关于承诺、关于信仰、关于人与世界。那些一无所有的人离这些生活的答案更近一些,而我们有时候却似乎有些迷失。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这个孩子,和另一个我,另一个我们很像。他总是会莫名听到很多不属于世界的声音,但这声音本来就又属于他。那种颠倒的灵魂,脚勾起,和头处于一个高度的世界。
  •     我也是“动物”口中榨取他们血腥味的故事的一员 扣眼似的眼睛窥探着另一片土地上的炼狱残骸 戏他哭笑无主还戏他心如枯木 只是没有泪雨纷飞 震惊成了主导情绪 考夫波尔城知道世界为之震动的911事件 而知道小城残酷故事的人却被掩盖在强权下 男孩戏谑又真诚的赤裸展现了小城肮脏的腐朽衍生和从未放弃的对希望的希望 就如同绝境里生长的花仍是怀着更为纯真的爱与善意
  •        “我的故事是一曲捧腹笑着唱出的悲歌。如果你觉得故事太残酷,那是因为我述说的方式太过诚实。这是一出极具喜感的悲剧故事,带你领略污言秽语中的纯真,绝望尽头的希望,以及爱与善意在最贫穷与毒害最深区域所能发挥的力量……”书的简介这样写道。
      
       之后,我就信以为真了。这是一个悲剧。
      
       美国公司建在城市的化工厂发生严重毒气泄漏事件,这场灾难导致了大量人的死亡,更有剩下的几十万人遭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苦,他们的肺部功能、神经、肠胃、生殖及免疫系统受到了严重伤害。十几年公司的高层不愿出席法庭,正义在一点点陷入泥潭,进步人士为抗议绝食而死,主人公死前产生了幻像,一切的一切都走向了灭亡。
      正当我试图为这悲剧挤出几滴眼泪的时候,一切却又峰回路转,进步人士没有死,主人公也安然无恙,还娶了姑娘,几位有情人终成眷属,进步人士继续为了争取正义而奋斗着。
       没有一丝悲情,所有的事在几页纸的功夫,瞬间完美起来。
      
       那晚下着小雨,走在路上,想着书里的情节,我忽然间醍醐灌顶。一切看起来无比圆满的结局背后还有多少种可能?真正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他们每天还是要关注着美国公司派来的律师的动态,等待着远在美国的那些高管能够来参加法庭的审理,等待着有一天正义能够显现出他应该有的样子。可稍微想一想你就会知道,当地居民期待的这一切根本不会发生,永远也不会。因为一切都发生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制度,那样的国家。。。。。。就像地平线,你永远看的到,却永远也走不到那天与地的交汇之处。
      
       看不到的终点也许只会让人觉得悲观,一直都看得到却永远也走不到的地平线才真正让人绝望。
      “希望”也许是最让人无奈的悲剧。
      
      
       他们什么都没有,可他们依然坚信正义将战胜一切。书里那位大人物说:我们拥有的是“一无所有”的力量。其实“一无所有”并没有什么力量,而仅仅是提供了无限种的可能。
      
       记得曾经看过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专访,他说曾经他上大学的时候有2个方向可选,第一是物理,第二是历史,他选了物理。他说因为物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即使你错了,也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纠正。物体客观存在,它所具备的物理性质就是一定的,是真理。而历史则不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前世的人如何写,后世的人如何看,即使你再学贯古今,也不可能书写出一本和曾经过往一模一样的历史书。
      
       《海贼王》里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和平为何物的小鬼们,和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小鬼们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只有站在顶点的家伙才能界定善恶!
       正义必胜吗?没错!只有胜者!才是正义!
       粗暴而又让人无法辩驳。
      
       当一个人行至暮年,发现他得一生时间都贡献在一些不可能实现的事上,他会是什么感觉。罗素说: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当你发现时间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曾经我们没有车子,没有房子,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我们赤条条的来,拥有着一无所有的力量。
       可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我们却开始烦躁,我们发现我们越年长,离未来越近,对于自己越不自信。一切看起来好像就在眼前,却又好像怎么也无法到达。
      
       也许我太过悲观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满怀希望总比生无可恋要好的多。人生就是一种经历,路即使再崎岖,只要是自己走的,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打开书,主人公的第一句话:我曾经是个人。
       我们也曾经是个孩子。一无所有。
  •     昂~
  •     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小说,一场悲剧……
  •     勇气 真实
  •     :)那顶一个吧,要开看呢
  •     有时希望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苦难呢。。。。
  •     人性和世界的真实与冷漠
  •     让我想到《低俗小说》
  •     因为穷 因为一无所有 因为所谓的“蛮” 所以才勇猛 所以才不怕 这也是一种精神吧
  •     这么好的小说没人顶
  •       看了有一段时间了,大概是高二的时候看的这本书,那个时候班级流行在99读书上面买书,被名字给吸引了。因为畸形而被视作为动物的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如此的畸形。
      内容其实很心酸也很黑暗,光彩世界的另一面被无情的揭示开来了。其实看了这本书我并没有多大的启事也没有获得多大的灵感,也许是因为年纪还小有些深刻的意思不能理解吧,但是我却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的生活是如此悲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真的没有什么好好对待生活的觉悟。
      我已经很幸福了。
  •     男孩 动物 一个真实的故事
  •     还没看的时候,本来以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看完以后,再看看现实,发现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     最后一部分太迷幻了
  •     断断续续看完实在是种折磨。天知道这本书多让我震撼。本以为是写人性阴暗面的,结果辛哈讲了一个好长好长的故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书。
  •     这个动物不就是你吗?
  •     “我曾经也是人”~最质朴最善良的底层抗争史~
  •       上世纪有这样几桩工业生态灾难是难以磨灭的:
      法国:1978年阿莫科•卡迪兹号漏油事件
      印度:1984博帕尔事件
      乌克兰: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
      美国:1989年阿拉斯加港湾漏油事件
      这些事件被列在这里完全是因为其对任何生物的绝对毁灭性。此类事件不同与天灾之处在于,它们是人类工业化过程中的失误,这意味着历史终将它们翻页,蒙难的只是人类进程的牺牲品。
      
      事情发生在印度中部城市博帕尔。博帕尔是印度最大的中部省,重要的小麦产区,新兴工业城市。在我国进入三年自然灾害同时,印度政府正在试图解决当时十亿人口的口粮问题,由此掀起了印度农业的“绿色革命”。而大力开发农牧业是必须有大量的农药、肥料配给的。当时世界著名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提出开办一座生产杀虫剂农药厂的建议,于是在1975年,印度政府正式向美方颁发了在印度制造杀虫剂农药的生产许可证。很快一座具备年产5000吨高效杀虫剂能力的大型农药厂在博帕尔市的贫民区边建成。
      五年后,美国联合碳化物下属,位于博帕尔市的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农药厂,根据工业自给自足的政策,开始自行生产剧毒原料甲基异氰酸盐,从而制造杀虫剂。博帕尔市农药厂有3个不锈钢制的双层储气罐,储藏着液化甲基异氰酸盐气体。为了防止罐内温度在夏季烈日曝晒下升高,罐体大部分应掩埋在地表以下——此外,罐壁间还有致冷系统,以确保罐内毒气处于液化状态,万一罐壁破裂,毒气外溢,净化器可中和毒气;假如净化器失灵,自动点火装置可将毒气在燃烧塔上点燃生成无毒气体——这些看似万无一失,实则简陋缺少维护的防护措施,在1984年末的一个晚上奇迹般地失灵了。
      1984年12月3日,中国的冬天,而对于博帕尔市却是夏天。这天晚上,农药厂装有液态剧毒气体甲基异氰酸盐的储气罐内温度上升,压力过大,很快那种气味酸辣的乳白色气体从储存罐内渗漏出,像谁吹开了云雾一样扩散开来。甲基异氰酸盐是一种活动性极强的剧毒液态气体,在21摄氏度才开始气化,它是由二战时臭名昭彰的光气,与易燃易爆的甲胺作用后合成的化学品;另一方面这种化学物,与齐克隆B一样曾用于在二次大战时屠杀犹太人。该种化合物人体摄入2ppm,眼感到刺激并流泪;4ppm,明显不适;21ppm以上,几分钟内可致命。并发症是引起化学性肺炎以及肺水肿;皮肤组织坏死;角膜问题;脑膜强烈刺激;生殖系统的破坏——那个晚上,这种气体很快引起附近居民的频繁咳嗽、流泪,越来越强烈,直到睁不开眼……很多人出现窒息的现象,牛羊也开始倒地,附近的树叶居然也黄了——靠近工厂的人猛地意识到这是毒气泄漏了,这时候这个地区沸腾了,人们惊叫着往远处奔逃,当然有很多人死在了路上,大概有上千人。白烟噬人,火光肆起,这个没多少荣耀的——不,应该说这个因为靠近工厂而蒙难的贫民区,这夜是人间地狱。
      官方数据称:“事故发生瞬间死亡人数为2259人,还有大约8000人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丧命。”“根据一份2006年的文件显示,这次泄漏共造成了558125人受伤包括38478人暂时局部残疾以及大约3900人严重和永久残疾。”这些数据当然不包括那些因为母体受染而流产的胎儿,因为他们不被称作是:人。
      事故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死难者的代表频繁向印度和美国法院提出赔偿诉讼。最后由印度政府,代表死难者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赔偿要求,最终裁定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赔偿4.7亿美元。由印度政府成立基金,分配给各死难者。然而因当事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已拆分成若干公司,并成为了美国陶氏化工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对于该善后一直未能完全,由此,那深受影响的几十万博帕尔市民中至今存在不停咆哮呐喊的声音。
      这就是“那一夜”的原型,完整的博帕尔事件,一桩彻底的悲剧——恶毒的神意。
      
      书里,作者因德拉•辛哈给读者展现的是这样个毒气制造品:
      “人们都叫我动物。”
      四脚着地,佝偻着背,像狗一样蹿行在人脚边,“女朋友”是条凶悍的母狗(不带情色意味)。大鸡吧,总是在稻草堆上蹭。
      “总有天,我会进入一个真正的女人。”
      “但是,她是天使。”
      爱每次涌上心头便沉入胯下,漫过畸形的脊椎抵达要命的羞耻。
      有很多人愿意拯救他的,包括他的天使,一些民间权力组织,当地的或者国际的,女人的或男人的——他自己最初并不接受救赎,似乎是赌气非要在死后拎着这具畸形尸体摔到上帝面前:“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然而他经不住未死绝的幻想蛊惑,想操,想爱,想站直了低头看人,想坐着吃饭,想做个正常人,而不是被当作是人——这怎么可能?
      读者很难体会到他这样的生存状态,坑蒙拐骗,凶狠,不信任任何人,过着毫无尊严的生活,反正他自己觉得已经不是人了,是只狗,活着才tm最重要——这点他其实幸运过无数人,生存的意义上讲,他居然还能算个赢家,只是赢得颇为狼狈。
      溺死在绝望里,或者仅仅只是活着;没有得到,就当自己从未伸出过手。
      动物也说,长期的爬行让他的上身肌肉特别发达,丑陋的身体反衬得他脸特别好看——如果没有事故,这该是个多么漂亮的人啊?话说回来了,再好看也会被捏碎,于千万无关痛痒的观众无非几行不特别的泪……只有吞下去的那几口饭,那两口水,和着一股子情绪才是真正的力量……别的都是生存之外尊严之上,没人的时候大可随手放一放。
      
      《人们都叫我胖子》
      我曾经是个瘦子,人们这样告诉我。我自己不记得,但那些打小就认识我的人都说,我那时跟瘦子一样,用两条瘦腿走路……
      我渴望着有天能成为瘦子,我清楚那一天永远不会来,所以我嫉妒我憎恨所有的瘦子;但那仍是我生活的方向,我的死亡,我那一生未能完成的一切。
      
  •     路旦俊教授的翻译功夫一流
    他常常让一部作品锦上添花
  •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日,对无数印度人而言,是一个永远伤痛的日子。这天晚上,美国联合碳化公司位于印度中央博帕尔附近的化工厂,发生严重毒气泄漏事件,这场灾难导致了一万六千多人死亡,更有剩下的几十万人遭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苦,他们的肺部功能、神经、肠胃、生殖及免疫系统受到了严重伤害。 这样的惨剧只是灾难的开始,事后当地受害人员仅得到了很少的赔偿。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由。
  •     人比世界变化的快。
  •     看了开头几十页,有点意思,但是啰里八嗦不会写,弃之⋯⋯
  •       “动物”是愤世嫉俗的,孤独的,甚至是粗鄙的;十九岁的少年,行走时必须四肢着地,脊椎在灾难中被毁了,同时被毁的,几乎还有生活、未来、爱情及其一切衍生的幸福……是“几乎”,因为现实让人活下去的办法有很多种,对于“动物”,他和流浪狗班嘉拉抢食,又因分食而成莫逆之交;他没有亲人,但收留了神神叨叨的老修女玛;他也会被人怜悯,但高级的怜悯是扶助,善良的姑娘尼莎和民族斗士扎法尔将他纳入麾下,教他识字读书,教他为正义而奔走。如果没有这些人(甚至那条狗),他可能永远是一无所有的,永远在社会底层被人嗤笑、遗忘。
      “动物”是有原型的,这样生存的人,或许不止是在印度有。但这本小说是有历史事实原型的,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附近的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毒气泄漏事件,约四十吨用于生产杀虫剂的剧毒物质甲基异氰酸酯毒气泄漏,由于当时没有开启警报器,附近居民无从得知,数千人因吸入毒气在睡梦中当场死去,更多的人等待救援,等到的却是生不如死的痛苦。民众和美国公司打官司,却始终没有下文,也就是没有正义,只有金钱在叫嚣。
      “动物”是印度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怪才主角,不仅身形独特,性欲旺盛,性格幽默辛辣,还拥有别具一格的人物关系网。因而,“动物”也是一脉到底的线索。他的快乐意味着周边人的快乐,他若焦急,也一定是出于他们的苦痛。他的情感在正反两面、消极积极两极都有饱满的能量。
      他记得那个烟火缭绕、活死人当街求救的地狱般的夜晚,也参与到了长达数十年的维权运动中——但那不是出于神话般的革命自觉性,而是出于对尼莎的爱,他才不离不弃的。明知尼莎爱的是老大哥扎法尔,“动物”却摆脱不了嫉妒和渴望。在这个谐趣的三角恋中,从他眼里看到的扎法尔,颇有甘地的隐忍风范,懂得教育、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无论如何都是个好人,让他恨不起来,反之又将这位民族维权领袖的形象烘托得有血有肉。当故事到达高潮,三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便显得格外扎实。
      明明写的是悲剧,这书却始终会让人捧腹大笑,恰如动物所说,“如果你觉得故事太残酷,那是因为我述说的方式太过诚实。”他那不卑不亢的性格、高涨的欲火是真实的十九岁写照。有时他真的胡来,爬上树看艾莉洗澡还算是小儿科,给扎法尔下药、打消他的性欲才是动真格的。无知、任性、淘气、狡猾……在“动物”身上都有精彩的表现,作者不仅能将这种少年荒唐行径杂糅在要旨如此深刻的故事中,竟然还能让它们起到推进情节和人物关系的重要作用。这不禁让人想起我们小时候接受无产阶级文学教育时,老师总说:切忌假大空。我们都看过印度电影和小说,或许不应该奇怪,因为他们千百年来都很会苦中作乐,也最善歌舞。说到底,高级的小说决不止步于诉苦。
      所以,辛哈还安排了跳脱现实感的章节,颇具魔幻意味,“瓶中帕伊”诡异的话语、渡火仪式上的疯狂臆想,还是绝望中服下曼陀罗后赤身裸体在丛林中狂奔,以为自己到达天堂的情节,都仿佛在刻意刺激你我的联想,在敦促情绪到达巅峰时,激发同情、愤怒、正义等等人性深处最需要动力的感念。这些片段犹如荡开一笔,恰是作者在有节制地挥霍文字和情感,有寓意地提升故事的感染力。
      我很久没有读到这么畅快淋漓、这么感人至深的当代小说了。不足三十五万字的容量里,它不缺宏大的主题、当下时代的气息,更有鲜活的人物,一言一行如同摆放在眼前的印度咖喱一样够辛辣,也有充沛的细节让人眼花缭乱,恰如五彩纷呈的香料。印度的世事百态,贫苦阶层和富有阶层的抗争实况,都在这里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