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安魂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06364836
作者:周大新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己未宁儿,爸爸怎么也想不到,从2008年8月3日这天起,就再也见不到你了。8月3日,这是我们家最黑暗的日子。从这天开始,你与我们便被彻底地隔开了。爸妈再也看不见你穿着背心在篮球场上打球,再也看不见你穿着毛衣在电脑前上网,再也看不见你穿着羽绒服在雪地上嬉闹,再也看不见你光着膀子靠在床头读书了……我们和你真的不在一个世界上了!8月3日,这是我和你妈痛彻心肺的日子。从这天开始,我们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了。再也听不到你在厨房门口地喊叫:爸,开饭!再也听不到你在书房里对我的抱怨:爸真笨,在电脑上就只会打字。再也听不到你同我们常开的玩笑:老爸,老妈,再支援我点钱……8月3日,这是我和你妈最绝望的日子。从这天开始,我们再也闻不到你身上的汗味,闻不到你用洗面奶洗脸后发出的香味,闻不到你身上特有的那种掺点茶香的体味。再也揉不到你的头发,再也抚不到你的肩膀,再也拍不到你的后背。再也不能指望你帮我们搬沙发、买大米、挪花盆、拎提箱……生死界河,已永远地把我们分开了。上天为何要将一个29岁的生命决绝地拖走?我们没有做过任何该遭惩罚的事。凭什么要给我们这样的回报?!这有违常理!这不公平!爸爸,平静下来,接受事实吧。我已经离开了人间,再也回不到你和妈妈的身旁,事实无法更改了。你要让自己尽快接受这个结果,你的心智必须适应我已不在的现实。你和妈妈要慢慢把对我的感情往回收,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期待,学会在筹划生活时别再把我算进去。不能总是伤心、抱怨、难受,那对你和妈妈的健康无益。医学已经发现,过度悲伤会增加患心脏病和心肌梗死的危险,你和妈妈要警惕。人生就是一个向死的过程,我的人生过程不过是缩短些罢了。缩短些也不一定就是坏事,你想想,假若我再多活几十年,你尝过的那些生存压力之苦、撑持家庭之苦、人生奋斗之苦我不也要去一一品尝?少尝一点人生之苦又有何不好?你可以这样想:另一个世界也需要年轻人,让我儿子早点过去是天国之神的一种眷顾。如此想你可能就会好受点。人们面对自己的亲人死亡时,不难受的几乎没有,能想通的很少,抱怨造物主的也有很多,但他们最后都不得不平心静气。这是因为,大家最终都承认,造物主在死亡这个问题上真正做到了公平,他不收任何人的贿赂,不循任何私情,不给任何人额外照顾,不让任何人的细胞端粒完全停止变短,没有让任何人免死,大家的结局都完全一样。不同的只是谁早到终点谁晚到终点。既然都要到终点,晚到终点就一定比早到终点好?同一代的人可能还彼此比比谁早到谁晚到,过几代以后,就没谁关心你到的早还是到的晚了。想开吧,爸爸。你说过你不是有雄心有霸气的男人,不是有权利有势力的男人,不是有钱财有风度的男人,但是一个坚强的男人,你现在就应该坚强起来,撑住我们这个家。还在我很小的时候,你就教我学说“再见”这个词,现在该是我提醒你要对我说再见了,爸爸,再见了,请劝告妈妈也对我说再见吧,再见了,再见了……孩子,哪还有再见呀?我能去哪里和你再见?回河南邓州老家?去南阳、西安、郑州你读过书的学校?到山东济南咱们住过的军区大院?还是就在北京万寿路上?不可能了,爸爸、妈妈永远见不到你了,见不到了!明代的吕珅说过:人“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我们这是永别!没有谁还能让我们再见了……爸爸,别说得那样绝望。绝望通常都是绝望者自己制造出来的。我和你们在当下的人间是不会见面了,即使我去见你们,你们也不会感知到。但我们见面的空间不会就这一个。科学不是已经发现宇宙有11个维度吗?除了时间维度和3个空间维度之外,还有七个维度。记得有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说过,当我们创造一个场所,使其旋转的速度比光速高出许多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到过去,时光隧道是可以存在的。日后那样的场所真要建立起来,我们不就可以再见了?还有,就是天国的存在,你和妈妈不是都听说过有天国有西天极乐世界存在吗?天国和西天极乐世界这两个地方,只是说法上的不同,其实都是指的同一个空间。当有朝一日你们都来到了不同于人间的空间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再见面?你一定要坚信,我与你和妈妈只是暂时分别,你把我的离去想像成一次出差,去北美或非洲国家出差,因任务艰巨很长时间不能回来,而且由于环境特殊连电话也不能打,这样想你就不会难受了。相信吧,我们还有再见的一天!……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尊敬的作家中,恐怕只有两位曾点燃自身,以生命为火炬,照亮了我们意识到的生死两界,一位是史铁生,一位是周大新。——胡平(著名评论家)

内容概要

周大新(1952-),当代作家,河南邓州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济南军区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五部,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银饰》《旧世纪的疯癫》等三十余部,短篇小说《汉家女》《金色的麦田》《登基前夜》等五十余篇,另有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共六百余万字。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朝文、捷克文。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

书籍目录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戍
丁亥
戊子

编辑推荐

献给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灾难而失去儿女的父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最新长篇泣血之作以彻底的真诚和勇气直面死亡  从哲学的广度和高度反思生命

作者简介

《安魂》是一对父子两个灵魂坦诚而揪心的对话。父亲在对话中回视自己的人生,发出痛彻心肺的忏悔;儿子在对话中细说自己对死亡的体验,告知天国的奇异图景。真实和虚构交错,当下的无奈和想像中的极乐互现,既让人感到沉重,又使人获得解脱。
死亡是人生的结局,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本书零距离观察死亡,对人的最后归宿展开想像,既是对死者的安慰,也是对生者的宽慰,是一支沉郁中夹着旷达的安魂曲。

图书封面


 安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生命的开始是从无到有,生命的终结是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我们经历了尘世的纷扰从有到无,我们回归到纯真的自然死者安息,生者坚强。这个世界有谁懂,谁说活着比死了要好,谁说死了比活着好?顺其自然吧,这本书,让我的心安静下来。
  •     “出生”是一个生命过程的开始,而“死亡”则意味着这一过程的终结,对于我们来说,它们都是一种事实,同时也是一种隐藏的秘密。亦如福斯特所言:“出生和死亡,它们令人陌生的原因是:它们既是经验又不是经验,我们只能从别人口中了解。……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人的生命是伴随着一种遗忘的经验开始,又伴随着一种虽然参与但又无法了解的经验告终。” 于是,关于生命的开始与终结在任何时候都能引起我们无限的思考。文学始终是人类精神思想天然的记录者,而关于这一“秘密”的思索和追问也就成为了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尽管如此,生命的绽放始终是璀璨、鲜艳的,它所蕴涵着的生命力让每一个人都能为之怦然心动,相比之下,“死亡”就显得灰暗得多了,它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物理存在形式的消逝,同时也将与这一生命体相关联的精神脉络一一切断,留下的只有悲痛。相信人们更愿意扮演的是生命的迎接者,而非是一个生命终结的见证者,无奈总是不能遂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这样的与生命的告别。当生命降临之时,我们欣喜、欢呼,而当生命逝去,我们除了悲痛、懊悔,又能做什么呢?周大新以他特别的方式为我们给出了答案。在经历了中年丧失爱子的悲痛之后,周大新用3年的呕心泣血为我们沉淀出了这一部厚重的《安魂》。可以说在当下犹如浪潮一般涌现的出版物中,并不缺少关于生命的礼赞,相反,能够真正直面死亡这一事实的则并不多,尤其是像《安魂》这样能够穿透骨髓与灵魂的“安魂曲”更是少之又少。儿子周宁还未到而立,正值年轻有为,渴望着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之际,却不幸逝去,留下的只有满满的遗憾与亲人的泣血哀哭:“谁知道失去儿子的痛苦是怎样的吗?那不仅仅是心口痛,那是一种无可言说的痛,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空忙之痛,是五脏六腑都在搅呀!”在这样的哀情中展开“安魂”,不只是要为英年早逝的儿子安魂,同时也是在抚慰作家自己的心。小说通篇都是由父子俩人的对话构成,以“丙子”为界,前半部以回忆为主题,而后半部则通过作家的想像,将自己对于儿子的祝福与爱凝结为关于“天国”的幸福想像。前半部中作者采用了纪实的手法,父亲不断回忆往事,从儿子出生到与病魔抗争,一直到最后离世,充满着无比的哀痛与愧疚,他向儿子忏悔自己当儿子出生时并未在身旁,同时又匆匆离开赶往单位,没有能够尽到父亲的职责、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便仅仅为一小瓶墨水而打儿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子身上,让儿子改学理科,而当儿子有了情投意合的爱人时,又以封建家长式的粗暴干涉将其拆散……父亲反问自己,“仅仅因为我是父亲,我就拥有了这种权力?!”这是父亲的深切自责,也是难以释然的痛楚,更是一种父辈深沉的爱。在父亲深情倾诉自己的愧疚的同时,儿子周宁也在回应着,他不断地安慰父亲,同时也以自己抵抗病魔的心路历程来向父亲讲述着自己的超脱之路,“人生就是一个向死的过程,我的人生过程不过是缩短些罢了。缩短些也不一定就是坏事,你想想,假若我再多活几十年,你尝过的那些生存压力之苦、撑持家庭之苦、人生奋斗之苦我不也要去一一品尝?少尝一点人生之苦又有何不好?”“爸爸,别再频频回头去找那些使你痛苦的原因了。”父子间的爱以及儿子与病魔抗争的顽强在行文中熠熠闪动。而从“丙子”以降,作家则展开了想象,以温情的笔触为自己的儿子以及读者描绘了一幅关于乌托邦式的天国乐土的图画。在这里,罪孽将被洗涤,纯洁的灵魂们得以永生,自由地享受着神的赐福。灵魂得到安息、平静,这是生死两端的共同心愿,如何让这一心愿实现呢?作家选择了与儿子“对话”的方式来倾诉,让这一曲“安魂”就这样平静地在言说中缓缓展开。整部作品就是由父子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所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的表达方式,周大新坦言:“我就是想把对儿子说的话说出来,我也知道儿子有很多话想对我说,因为他病情加重后失语而无法说出来。所以,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实现我们父子的心愿,才能让我们俩都好受些,也才能对他的灵魂起到安慰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这些“对话”就不再仅仅只是作家的简单想像了,而是他在面对死亡这一既定事实之时的担当。死亡固然可怖,但是当作家动笔书写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了这一叙事行为独特的语言力量,在这些滚烫的文字中间,逝去的儿子被重新“复活”了。作家借助着这样特殊的言说方式——父子对话——将自己的心声悉数吐露,也就是说,这样的对话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作家个人的独白。他将自己对儿子的追思以及在经过生离死别洗礼之后所得的思考一一倾诉,虽然是借用了补偿性的想像话语,却仍然不失深刻、厚重。伴随着作家的回忆文字而浮现的,不仅仅是过往的时光,更是生命的一次重生,“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感觉。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生命若有若无时,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时,当我们的生活想象遭到挫折时,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 的确如此,这样的“对话”式的叙事,作为作家的无畏尝试,通过文字的深情编织,把流逝的生命时刻串联了起来,不但让儿子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时空,同样也让作家完成了他自己关于生与死的茫茫求索。这样的叙事方式就是作家的隐喻表达,不但是一种深情言说,同时也是在自己对自己的开导。在层层推进的交谈之中,不但给予已消逝的生命以慰藉,也实现了仍留存于阳世之人的超脱。斯多噶派的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死并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它带来了阴阳两界的分隔、人情伦理的断裂,但在这一转折点之上,又将生者推向了直面死亡的一端,使我们得以郑重地审视这一亘古的“神秘事实”。爱子的英年早逝,首先给周大新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比悲痛,他不断地追问:“上天为何要将一个二十九岁的生命决绝地拖走?我们没有做过任何该遭惩罚的事。凭什么要给我们这样的回报?!这有违常理!这不公平!”儿子周宁却一直在劝慰父亲,希望父亲能够平静下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离去,“一个人这一生要尝受什么,不管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不管是幸福快乐还是不幸苦痛,可能都有一个定数,这个定数不是由他本人决定的……因此,不论你得到了什么,都请接收吧,抱怨没有意义。”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态度,从病魔发作到最后抱憾逝去,周宁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却又坚硬的心,他诵读心经、坚持参加气功锻炼,以一种洒脱来面对着逐渐走近的死神,也给了身边的亲人一份温暖与安详。虽然儿子在阳世的生命已经终止了,但他的灵魂又在“天国”中得到了延续。死,对于阳世而言是一个终点,但对于天国,这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就像儿子一再安慰父亲的那样:“每个生命,都是由一个无任何欲望的安静状态起始的……”“生命的终点和起点非常相似”,“人从虚无中来,又向虚无中去,轨迹是一个圆圈呀……”或许是周大新对此的回应,小说在章节的编排上采取了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来做回目,并且刻意地没有按照从开头到结尾这样的顺序,而是从中间开始,最后却又首尾衔接,成为了一个循环,这似乎也意味着作家的一番苦心,儿子的生命在一种“生发”的状态中戛然而止,但是他的灵魂又在另一层面继续延续着,生命的环形就这样悄无声息却又毅然坚定地运行着。人,虽然作为个体,最终总归是要走向死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周宁在他的生命逝去之后仍然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了“力”的痕迹。他在以自己的生命历练向我们展示了应该如何去生存,如何面对死亡,这种使生命最终能够得以聚存的“力”正是他对我们所有人的馈赠。至始至终陪伴在儿子身边的周大新,从最初的痛不欲生中逐渐超脱而出,他与儿子携手面对这些磨难,一起为我们捧出了这份珍贵的礼物。在书中,既是父与子的深情对话,又是作家自己的痛苦沉潜,他并非是孤单的一个人,与儿子的共同历练给了他也给了我们这些读者这份面对生死时的超脱、平静。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作品后半部中的奇妙想象,固然这些有关“天国”的美好想象稍显生硬,却是融入了作家自身深切的人文关怀。“就当下中国文学来说,《安魂》以洁净、悲悯的文字、荡气回肠的情感旋律诠释了生与死、善与恶、此岸与彼岸、忏悔与救赎的主题,建构了一种以情感力量、道德批判和哲学思考为根基的崭新文学角度。” 在作家的笔下,自己的儿子学会了“对灵魂的访问之道”,并且一次次地对各种灵魂进行访谈,有科学家、历史名人,也有普通人,他向不同的灵魂追问着自己的也是所有人的困惑:人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人活着的意义为何?既然降生于世间,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活下去?可以说儿子在天国的这些经历以及他与许多伟大人物如达尔文、爱因斯坦、弘一法师等等的对话,也是一次与当下时代的全面交流。他关心人的生死、平等,也关心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这是周宁也是作家周大新个人的人文关怀的体现。不只如此,作家还将自己的笔触伸向了当下浮躁的社会,对其中的丑与恶展开自己的批判,从自己身上的功利心、门第观念等等,再到社会中关于权力、金钱等等这些与欲望相交错从而产生的丑恶现象,周大新都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同时又不失温情,展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宽广的人文情怀。从人与自然的互动到每一个个体如何在这大千世界中实现自我的完满,周大新的视角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愁苦之中,他跳出了自己的“小我”视域,从而以一种“大我”的姿态来审视世界,试图为整个世界“安魂”。 他让儿子的灵魂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通过与形形色色的灵魂相互碰撞,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当下每一颗悸动的灵魂的抚慰。不管是他想为爱子“安魂”的初衷,抑或是最后超脱出来展开对整个时代的关怀,这都是一种需要相当勇气的担当。在这样一实一虚的穿插中间,周大新完成了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安魂与独白,这更是一次对我们当下的时代的深邃审视。
  •     1.王叔,今年六十六岁,花白头发,玳瑁眼镜,像个老学者。算起来,他该是我爷爷一辈的人,却让我叫他“叔”,这父辈一代的称呼。他有个特别的身份,叫做“失独者”。在中国,有这样一群父母,他们大都五十开外,八十年代,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了一个孩子。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自己已难以再生养孩子。他们的家庭变成了“失独家庭”,而他们自己成了“失独者”。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中国这样的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我认识王叔,是在一个失独者的聚会活动上。那一天,是母亲节。活动由湖北荆楚爱心联盟组织,为失独的妈妈们过一个母亲节。王叔就陪同老伴来参加。年轻的时候,他是名医生,后来在一所专科学校教书。王叔走路时佝偻着背,步子却矫健,一个大步跨几层阶梯,好不风火。他一进门,就直往后头靠窗的地方走,挑了没有人坐的一排坐下。天气热,他一边敞开了外套的扣子顺热,一边四顾张望着同来参加活动的其他人.王叔脸上有股认真劲儿,看人时头微微抬起,玳瑁眼镜就往鼻梁下滑,眼睛从镜片的上部分看人,清楚些。他好像是在找人,正寻思着目标,又有些不知所措。我坐在他后两排的位置,他两次回头往我这儿望,和他对上眼了,我就冲他笑笑,老人点点头,眼睛用力眯一下。有几个女生过去和他聊天,王叔显得有些拘谨。聊天时,低着头听,背佝成了一个弓字。话匣子好像打不开,没聊多久,大家的头就都低下了。正巧一位男生路过,他扯住男生,示意他坐下。身子靠过去,和男生说话。“手机”“上网”“电脑”“找资料”。我隐约听到这些词,好奇,索性抓起东西,坐到老人后头。2.原来,王叔是在请教手机上网的问题。他手里拿着个直板键盘的手机,这个型号流行于07年左右,只有最简单的上网功能,上个QQ,浏览WAP网页。他说:“营业厅的人给我在手机里存了个地址,好像叫做百度,他们说上网就用这个东西就行了。”老人边说,边摆弄着手机页面,眉头紧拧着,把书签里头的地址调出来给我们看。老人着急,怕说不清楚,解释说:”我是个电脑盲,什么都不太懂,最近才开始学的。“上网是很多失独的父母们都会去学的一件事儿。家里的电脑原来一直是小孩占着玩,他们有个电视看看就足够了。以往见孩子上网,聊天,玩游戏,没觉得有什么意思,看久了眼睛还会花,因为屏幕的字太小了。如今,电脑在家放着也不能当个摆设,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网络中找到慰藉。失独者们会选择加入失独者QQ群,他们有的就用自己孩子的帐号登录。失独者群里,大伙会有种同病相怜之感,在一起互诉悲痛,互相安慰。夜深了,群成员的列表里还是一排通亮,失眠了。失独者有“三不好”,一是睡眠不好,心里头有事儿,难过,整夜整夜的失眠是常事,睡不着的话,就盯着QQ群到天亮;二是眼睛不好,因为他们常年日久经常不时地哭泣流泪,把眼睛都哭坏了;三是心脏不好,孩子的离世,使他们受到了太大的刺激。3.“你应该还有事情要忙吧。我就先问这么多吧”老人的问题显然没能完全解决。顾及到与男生有些生分,上网的事儿小,但对自己来说却麻烦,一时半会说不清,就知会男生去忙。要是子女还健在的话,这些事儿老人完全不必求助于外人,自家的子女亲近,也不怕麻烦他们。什么事情不懂,叫过来问,问多久都没事儿。“我可以坐这里吗,我没什么事儿,来这看看大家的?”我上前和老人说话,他说行啊,脸上露出喜色。“您手机上网,用那个百度的网址就行了,登录到页面后,就直接输入要查找的东西。”“刚才那小伙子也是这么说的,他说,什么百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这个,‘搜索引擎’是不是什么专业名词啊?”老人说这四个字的时候,一一停顿,每个字都分配了力度相等的着重语气。他要我解释,同时颤颤巍巍地从带来的布袋子里翻出一张皱巴巴的超市购物发票,捻平了,拿笔让我写下‘搜索引擎’四个字。也要我写下自己的名字,学校和专业,王叔说他想记住我,写下放心些。和老人说这个,得用比喻,我说它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的目录,你可以在里面找到你想要的任何知识。“要找什么东西的话,可以告诉我,我帮你搜集好。”“这不行,我知道你是好意,但是我自己就没有进步了,学不会的。”老人已经习惯了没有孩子的生活,“养儿防老”的安全感不在。什么事情就都得去独立,尽量地少去麻烦别人,多靠靠自己。尽管家里的亲友都有孩子,可那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失独老人们最怕的就是生病,生病得要人照顾。自家的孩子更贴心,来服侍父母也是理所应当的。可别人家的孩子就得斟酌三分了。4.“百度是不是很厉害啊,我平时就要找些旅行、车次,天气的东西。我欢喜旅游,想出去走走,用手机查。”老人是武汉本地人,说“欢喜”是地道的武汉话,旅游两个字的尾音会上翘,说“厉害”时的语气就像个孩子。他今年六十六,但身子骨硬朗,说学上网的原因就是出去方便些。他想趁身体还好多出去看看,见识见识武汉没有的风景。他退休在家该有六年了,平时就种种花,看看书。种花和看书,这两样事在家,一个人就可以做,不用麻烦别人,也不必和他人打交道。他说自己有个兴趣就是逛书店,不买书,进去转转也很享受。老人说自己喜欢地理,科技,文学和历史也看。“我们这一辈人看的文学小说,你们都不会怎么看了,像是《青春之歌》这类的。历史的话, 抗战史,建国史多。”老人几次问我“你身边的人知道毛的不多了吧。”我说不是,还是有很多人了解的,想试着缓和下彼此见的隔阂。“要聊天的话,我和你爷爷应该聊的开些。”王叔这么说。我爷爷今年74,平时也爱谈论与政治靠近的话题。按照年龄来算,他该是我爷爷一辈的人,老人的孩子若还健在,那该有四十左右了,而我爸妈四十多岁。王叔和我交换了联系方式,存号码时,我问该怎么称呼他。他犹豫了下,说:“我姓王,你,你就叫我胡叔叔吧。”父辈一代的称呼。王叔年轻时是西医,“你要是和我谈医学相关的东西,那我就很了解。”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少有的自信笑容。他说了全国各地著名的医院,协和、阜外、安贞等等,什么医院主治什么,头头是道。我说我有先天性心脏病,做过手术的,老人就忙着给我分析解释先天性心脏病是怎么造成的。老人走亲访友,多半像是去看“门诊”,家人的小病小痛的都领来给他看看。他还欢喜英语,写了个“IPHONE”,要我看看对不对。5.王叔一直夸我,说我懂得很多,会说话。问我学校的情况,学习的专业,还问了我的年纪。老人估摸着我是九零后,我叫他猜是九几年的,他坦然地说这就猜不到了。当一个年轻人与失独老人聊天的时候,年纪是很容易谈到的话题。若是年纪相仿的话,他们许是会说上句“我家小宝还在的话,也该这么大了”。他们打量孩子的眼神是一种怜惜的关怀,我想,他们脑子里笔画的该是自个孩子的一举一动。“我家小宝也会是这样优秀,这样善良懂事儿”。“我是学新闻的,已经大三了。”“学新闻好啊,打算读研究生的吧。我知道你肯定会的。能出国就更好的。”这该是老人对自己孩子的期许。我说“会深造的,不过目前还没太考虑清楚。”“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在武汉的报社工作,成为大记者。这样就能够报道我们的事情,你知道我们的情况吧。”我心里一沉。在来之前对他们的情况了解得不少了。老人是武汉市失独家庭自发团体“温馨港湾”的成员,团体的负责人是一位叫做孙秀蓉的女士,她也是位失独的妈妈,孩子去了,天都塌了下来,“温馨港湾”就是她自救的主要方式。“温馨港湾”会不定期组织活动,王叔说上一次活动是在三月八号妇女节,他们在武汉的一家医院,和院里的孩子们玩玩。其实,大家只是找个地方聚聚,聊聊天,见见面,就足够了。“你要是当了记者,报道咱们,咱们见面的机会就多,而且社会上对咱们的关注太少了。”失独的老人们更加爱孩子,爱见孩子,喜欢和年轻人聊天,有年轻人陪伴。很多人会觉得,孩子没了。不能再生,收养一个也不错。这看似很好,往深处想想,失独的父母们大多年事较高,五六十岁即将退休,普通家庭一两千块的退休工资,很难再抚养一个孩子。而且,国内的福利院情况好的孩子多数被送到国外让人收养,情况较差的,收养的成本很高不说,也很难养育。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里,自个失去的孩子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别人的都是难以替代的。想到这儿,我眼圈红了,不敢转过头看他,要紧牙关,才能忍住不哭。他用手指了指坐在第一排的孙秀蓉,告诉我那就是负责人,很厉害的。他还给我介绍了这个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许是觉得我以后采访用得上。我向孙秀蓉坐着的方向望去,说:“我知道,媒体有采访她,上过电视的。坐咱们后排的那位阿姨,对,就那位,我也在电视上看到过的。”老人听我这么说,有些欣喜:“你也看过,是不是在百度上找的。他们对媒体比较熟悉,也喜欢。”我说是的,老人该是理解百度是什么了。之前,在他的印象中百度是一个很厉害的查火车票的网站。6.老人退休后许是很少与人打交道,见着投机的人,话就特别的多,什么都说,唯独聊不成的就是“失独”。我和老人都不约而同地躲闪着这个话题。失独的人们,会敏感,排外,不太愿意见到亲属同事,更害怕别人提起或问起那个让他们悲痛欲绝的话题,因为每次听到,就等于再次揭开心中的伤疤。失独的妈妈们倒是更愿意倾诉,爸爸们多数选择默默忍受。许多真实的想法,失独者不愿意与群体外的人表达,只有遇到相信的人才会表达真实的想法。很多家庭在失独之后,都会选择搬家,悄悄地离开,到一个陌生的,没人了解他们家庭的地方。若在那里有人问起自家的孩子怎样了,他们会谎称“孩子出国了,在外面工作,忙。”更重要的,是害怕睹物思人,家里处处都留着孩子生活的痕迹,保留着,不懂它,想孩子的时候就来看看。有位失独者的父亲,保留着孩子心脏病发作那天早晨吃剩的馒头,保鲜膜包裹着,好些年了。有的父母不搬,他们觉得孩子一直没走,总有一天会回来。搬了的,也可能会在家里或是门口留个地址,好让孩子找着自己。王叔随即把伸着的手指向左偏了些,指着孙秀蓉后排的一位阿姨。“那位就是我的老伴,坐孙秀蓉后排的那位,对,对,就是那位。”王叔的老伴显得年轻,像是四十来岁的人,满头黑发盘了起来,画了淡妆,穿红色的连衣裙。失独的妈妈们会把自己打扮得很体面。我看这次来的失独母亲们,多半染了烫了头发,穿时髦的裙子,化妆,高跟鞋。她们会抽烟,刚落座开始聊天,一支烟就夹在指间了,边聊边抽,也说也笑。刚刚失去孩子那会,悲痛压着胸口,憋屈,忙的时候到还好,一落座就受不了,得抽烟,一吞一吐,淡化悲恸。志愿者此时正在教大家做折纸,王叔的老伴做好了,就走到我们这来,给王叔看她的成果。王叔把我介绍给她“这孩子是华师的,特别好,学新闻的,要做记者”。王叔说是右手挽着我的肩膀,手掌稍用力地握着我的臂膀,有种介绍自己孩子的骄傲。我突然对王叔产生了依恋感,尽管我们聊天还不到两小时。王叔的老伴没和我说话,她有些怕羞似地,也不看我,只和王叔说自己做的折纸,然后就走开了。我知会王叔说下午有事儿,所以得提前走。“你到时间就离开,也不要客气,没事的。”王叔这么说,搞得我更加不舍。几次打开手机看时间,继续和王叔聊,什么都聊。拖延,再拖延,迟了十几分钟,才走。王叔说:“希望我工作顺利。”他不说再见,而是祝福我,那么远的祝福。像是给他孩子的祝福。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之前是读过作者别的小说的,这本是从新浪微博上,不知道谁的一句话,找来看的。因为哭字。 通篇看下来,没有眼泪,甚至没有要流泪的感觉。 人,在现实世界无可奈何的时候就会幻化出一个另外的世界来。
  •     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至亲的离去,空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你我相视而无从触摸,作者将这种撕裂之痛,幻化做相视无从触摸的痛楚,细腻之下,每每震撼的都是人的心灵,在最深的地方,停留着那一丝丝的希望,燃起生命之火。
  •     三星给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直接看不下去。其实完全可以只要前半部分的,那样我觉得可以给四星。
  •     前半部分不错,后半部分在骗稿费吧
  •     我收回之前说的话。前半部分写得极为震撼,我一开始都给了5星的力荐好评,后半部分简直不像同一个作者写的,淡而无味,对天国的描写逻辑混乱得简直不堪一击,对历史上一些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的访谈还不如一个小学生作文,写得太傻了.
  •     敬重对生命的缅怀与纪念。但是我还是觉得能从一些地方看出作者其实有的观念依旧没有变化的。
  •     过去了,才想起不做和应做的,是提醒也是告诫,儿孙自有儿孙福,如何做父母,从这本书可知一二。
  •     如果没有后半部就好了。
  •     泣血之作。
  •     前半段还可以,后半段纯成扯淡了,一点逻辑都没有。
  •     周大新最新长篇泣血之作
  •     前一半很好,后一半很糟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意义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
  •     前边小部分父亲的忏悔很真挚,总跟着流眼泪。但儿子的语言就不符合年纪了,读来会跳脱。后来现实部分快看完就有点读不下去了,随手翻看几下后边的虚幻部分,还有莫扎特等等呢,真不想看了,对不起,要放弃了。
  •     为了百万“失独家庭”
  •     前半部分父子离别情写实,很感人!后半部分,通过虚构天国和地狱,与儿子灵魂对话,就有点俗套了。
  •     失独家庭的真情告白,特有的叙述方式,流了很多泪,读懂了文字中的无助,无奈与思念~
  •     作者不单是丧子老人(暂且先不说失独),还是一个著名作家。作为丧子老人,通过书写获得安魂,这种行为值得我们为之表示尊敬。但作为一个作家!把宝贵的生命体验给写得那么烂!实在不称职!从头到尾充斥着作者的一厢情愿——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塑造自己亡故的孩子倒也罢了,居然还一厢情愿地构建彼岸世界……于是,作者本人的精神境界达不到那个层次,笔下的诸位先人所言所语也无甚高明,生命感悟成为空洞的口号,整个彼岸世界仿佛被降维打击过……当然当然,我没经历过作者写到的苦难,或许没资格评价,但是,难道作者因为自己经历了苦难,就可以把作品给写烂吗?
  •     很少看到中国作家写的关于死亡的作品,这部小说确实像很多人说的,前半部分较后半部分更精彩一些。
  •     看过余华的《活着》之后,就觉得作者本书前半部分的一人饰两角太过矫情了。后半部分是什么?比起给人安慰和美化虚构死后的世界,更像是在宣扬宗教学说。而且作者的想象力实在有限,这种重任应该交给专业的玄幻小说写手。如果本书前半部分三星的话,那么后半部分是我给两星的原因。作为一个有强迫症的人,即使觉得无可奈何也要把它读完。。。
  •     安魂,镇定=
  •     让我的心安静下来
  •     情节或许感人,但后半部分比较牵强了。站在儿子的立场来阐述,本身就有失准确,天国里的那些描述,也感觉不出要表达些什么
  •     生命的开始是从无到有,生命的终结是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我们经历了尘世的纷扰从有到无,我们回归到纯真的自然死者安息,生者坚强。这个世界有谁懂,谁说活着比死了要好,谁说死了比活着好?顺其自然吧,这本书,让我的心安静下来。
  •     我以为这是另一本<妞妞>,而前半段也确实还可以。但从儿子去世开始,作者便陷入到了与自己想象对话的境界,旁人无法感受。
  •     看完更想去死了
  •     南方周末推荐【思想深刻方面比不上史铁生】
  •     两点:1.“失独”叫人揪心;2.生者的魂如何得安。
  •     去年看的,后半部分不太喜欢,但是前面真的很感动,边哭边看
  •     适合作者家族私人享用,前半段埋怨,后半段美化,是一种自私和个人化的死亡态度。
  •     失独者的自救。
  •     虽然说“较差”这个评价有些低,毕竟三星也说得过去,但相比于评价与期望,现实实在惨不忍睹。我并不是想说此书差到哪去,但就相比于《妞妞》,此书的确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虽是个人感觉,但读时确有种奇奇怪怪的不畅感,尤其到了后半段,这种感觉让我觉得眼下的一段段文字只出于某些业余人士之手。后半段基本上毫无深度可言,都是平日里所思所想到的,而且有种大弹俗调的感觉,并没有种引人深思的效果。还不及前面父子回忆往事时带来的感想多。虽然对逝者以及作者有着绝对的敬意,我还是要说,这本书真的不值。
  •     多么撕心裂肺的通
  •     大男子主义父 与 子的故事,一个现代家庭的父亲忏悔录。年轻的生命 愿安魂。
  •     令人落泪的对话。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是感性与理性的对话,展现的是生者在巨大痛苦下的自责感(在其他情境下也能看到,比如地震生还者的自责),以及理性的自我辩护。后半段则体现了强烈的投射
  •     本来应该四星,因为写周宁在世时的故事特别让人唏嘘感慨,刚进去天国对于天国的描写也是引人入胜。但之后的采访之类就显得教育意味刻意呆板,文字方面应该更讲究些才是。所以又扣了一星。在此对周先生痛丧爱子表示遗憾,希望你真如书中所写一般,能够看开且心怀希望。
  •     一度哭过,能感动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流泪的时候甚至带一点喜悦,可是后面确定不是在骗稿费吗?
  •     父亲的心路,面对死亡
  •     我不是恶毒,我就是觉得不真诚。不是故意的不真诚,是就缺乏真诚的能力。
  •     满纸荒唐言,全篇沁血泪
  •     前半段写儿子离开后父母的反思,也许可以给如今一些强权父母有点警醒作用。指引和尊重儿女的做出对自己人生职业,婚姻伴侣、兴趣爱好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强加和干涉。后半段所谓的天堂对话,很虚,但是也可能给遭遇意外失去父母、儿女的人们一点安慰,寄希望有天堂,但愿已故的亲友安乐!
  •     很不错!前半部的叙述深情动人,后半部的想像稍嫌生硬,但有着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超出了简单的个人悲情絮说!
  •     周大新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我很喜欢读他的小说,他的文笔平和清淡却透出简单的深情,他是实实在在的写一些东西,所以很轻易地触及灵魂深处,周大新与我父亲的一位老友关系甚好,也许是这样的原因,让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更能体会到他的丧子之痛,也许周大新的文字并不适合这个浮华的时代,他关注的都是“平常人的平常事”甚至在有些人看来有些低下之辈不足为奇,但他从未改变过写作态度,也许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他对自己“不懂变通过分执拗”的懊悔
  •     我不明白后半段具体想要表达什么。幻想着儿子在另外一个世界好好的活着?还是阐述自己哲学观点?迷茫中
  •     作为一个孩子,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该和父亲好好交流下了。本书和逝去的名人交流这部分感觉和苏菲的世界有点雷同。感觉有点伪造孩子的口吻和心灵的痕迹。但能做到这种形式,很不错了。我不信天国,反乌托邦,相信黑暗
  •     经历同样伤痛的人,可得安慰。
  •     文学性欠佳,比《妞妞》更接近哀伤的自我平复。本来就是特殊情况下写就的作品,还是能派上用处的。推荐给@上海星星港
  •     这个时候还在维护自己的面子,用想象意淫儿子对自己的满意,典型的固执的中国军人家长,而且,写作是一种天赋,不是经历了足够的事情就可以讲给别人听,没有天赋,纵有千般情感无从抒发,反倒现了自己的丑陋
  •     前段是一个父亲自己的忏悔,以及假借自己儿子而表达的忏悔,当个父亲其实并不容易。压力很大。后半段没看下去。
  •     还行 有点感人
  •     周大新《安魂曲》占据了我晨起后的时光。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悼亡之歌。不过在我眼里,它还是家的故事。沿着伤痛,我们走进一个中国式家庭,看着书中的严父慈母懦子,不禁想,如果儿子没有患病早逝,那么生活还会沿着父亲设置好的路线走下去吧!相较于把安魂曲唱给天堂,我们还是祈愿人间能多一份爱。
  •     书本采用对话式的写法,词句虽不优美,有的甚至有点“为了创作而创作”,但全书无不蕴藏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思考与体会。这种人生观、世界观亦是十分值得大家好好去体会、学习的。
  •     不巧和重生手记一起看 更有韵味 144页之后建议跳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