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安魂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06364836
作者:周大新
页数:313页

人生的轨迹是一个圆

生命的开始是从无到有,生命的终结是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我们经历了尘世的纷扰从有到无,我们回归到纯真的自然死者安息,生者坚强。这个世界有谁懂,谁说活着比死了要好,谁说死了比活着好?顺其自然吧,这本书,让我的心安静下来。

穿透骨髓的安魂曲

“出生”是一个生命过程的开始,而“死亡”则意味着这一过程的终结,对于我们来说,它们都是一种事实,同时也是一种隐藏的秘密。亦如福斯特所言:“出生和死亡,它们令人陌生的原因是:它们既是经验又不是经验,我们只能从别人口中了解。……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人的生命是伴随着一种遗忘的经验开始,又伴随着一种虽然参与但又无法了解的经验告终。” 于是,关于生命的开始与终结在任何时候都能引起我们无限的思考。文学始终是人类精神思想天然的记录者,而关于这一“秘密”的思索和追问也就成为了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尽管如此,生命的绽放始终是璀璨、鲜艳的,它所蕴涵着的生命力让每一个人都能为之怦然心动,相比之下,“死亡”就显得灰暗得多了,它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物理存在形式的消逝,同时也将与这一生命体相关联的精神脉络一一切断,留下的只有悲痛。相信人们更愿意扮演的是生命的迎接者,而非是一个生命终结的见证者,无奈总是不能遂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这样的与生命的告别。当生命降临之时,我们欣喜、欢呼,而当生命逝去,我们除了悲痛、懊悔,又能做什么呢?周大新以他特别的方式为我们给出了答案。在经历了中年丧失爱子的悲痛之后,周大新用3年的呕心泣血为我们沉淀出了这一部厚重的《安魂》。可以说在当下犹如浪潮一般涌现的出版物中,并不缺少关于生命的礼赞,相反,能够真正直面死亡这一事实的则并不多,尤其是像《安魂》这样能够穿透骨髓与灵魂的“安魂曲”更是少之又少。儿子周宁还未到而立,正值年轻有为,渴望着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之际,却不幸逝去,留下的只有满满的遗憾与亲人的泣血哀哭:“谁知道失去儿子的痛苦是怎样的吗?那不仅仅是心口痛,那是一种无可言说的痛,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空忙之痛,是五脏六腑都在搅呀!”在这样的哀情中展开“安魂”,不只是要为英年早逝的儿子安魂,同时也是在抚慰作家自己的心。小说通篇都是由父子俩人的对话构成,以“丙子”为界,前半部以回忆为主题,而后半部则通过作家的想像,将自己对于儿子的祝福与爱凝结为关于“天国”的幸福想像。前半部中作者采用了纪实的手法,父亲不断回忆往事,从儿子出生到与病魔抗争,一直到最后离世,充满着无比的哀痛与愧疚,他向儿子忏悔自己当儿子出生时并未在身旁,同时又匆匆离开赶往单位,没有能够尽到父亲的职责、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便仅仅为一小瓶墨水而打儿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子身上,让儿子改学理科,而当儿子有了情投意合的爱人时,又以封建家长式的粗暴干涉将其拆散……父亲反问自己,“仅仅因为我是父亲,我就拥有了这种权力?!”这是父亲的深切自责,也是难以释然的痛楚,更是一种父辈深沉的爱。在父亲深情倾诉自己的愧疚的同时,儿子周宁也在回应着,他不断地安慰父亲,同时也以自己抵抗病魔的心路历程来向父亲讲述着自己的超脱之路,“人生就是一个向死的过程,我的人生过程不过是缩短些罢了。缩短些也不一定就是坏事,你想想,假若我再多活几十年,你尝过的那些生存压力之苦、撑持家庭之苦、人生奋斗之苦我不也要去一一品尝?少尝一点人生之苦又有何不好?”“爸爸,别再频频回头去找那些使你痛苦的原因了。”父子间的爱以及儿子与病魔抗争的顽强在行文中熠熠闪动。而从“丙子”以降,作家则展开了想象,以温情的笔触为自己的儿子以及读者描绘了一幅关于乌托邦式的天国乐土的图画。在这里,罪孽将被洗涤,纯洁的灵魂们得以永生,自由地享受着神的赐福。灵魂得到安息、平静,这是生死两端的共同心愿,如何让这一心愿实现呢?作家选择了与儿子“对话”的方式来倾诉,让这一曲“安魂”就这样平静地在言说中缓缓展开。整部作品就是由父子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所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的表达方式,周大新坦言:“我就是想把对儿子说的话说出来,我也知道儿子有很多话想对我说,因为他病情加重后失语而无法说出来。所以,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实现我们父子的心愿,才能让我们俩都好受些,也才能对他的灵魂起到安慰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这些“对话”就不再仅仅只是作家的简单想像了,而是他在面对死亡这一既定事实之时的担当。死亡固然可怖,但是当作家动笔书写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了这一叙事行为独特的语言力量,在这些滚烫的文字中间,逝去的儿子被重新“复活”了。作家借助着这样特殊的言说方式——父子对话——将自己的心声悉数吐露,也就是说,这样的对话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作家个人的独白。他将自己对儿子的追思以及在经过生离死别洗礼之后所得的思考一一倾诉,虽然是借用了补偿性的想像话语,却仍然不失深刻、厚重。伴随着作家的回忆文字而浮现的,不仅仅是过往的时光,更是生命的一次重生,“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感觉。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生命若有若无时,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时,当我们的生活想象遭到挫折时,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 的确如此,这样的“对话”式的叙事,作为作家的无畏尝试,通过文字的深情编织,把流逝的生命时刻串联了起来,不但让儿子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时空,同样也让作家完成了他自己关于生与死的茫茫求索。这样的叙事方式就是作家的隐喻表达,不但是一种深情言说,同时也是在自己对自己的开导。在层层推进的交谈之中,不但给予已消逝的生命以慰藉,也实现了仍留存于阳世之人的超脱。斯多噶派的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死并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它带来了阴阳两界的分隔、人情伦理的断裂,但在这一转折点之上,又将生者推向了直面死亡的一端,使我们得以郑重地审视这一亘古的“神秘事实”。爱子的英年早逝,首先给周大新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比悲痛,他不断地追问:“上天为何要将一个二十九岁的生命决绝地拖走?我们没有做过任何该遭惩罚的事。凭什么要给我们这样的回报?!这有违常理!这不公平!”儿子周宁却一直在劝慰父亲,希望父亲能够平静下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离去,“一个人这一生要尝受什么,不管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不管是幸福快乐还是不幸苦痛,可能都有一个定数,这个定数不是由他本人决定的……因此,不论你得到了什么,都请接收吧,抱怨没有意义。”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态度,从病魔发作到最后抱憾逝去,周宁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却又坚硬的心,他诵读心经、坚持参加气功锻炼,以一种洒脱来面对着逐渐走近的死神,也给了身边的亲人一份温暖与安详。虽然儿子在阳世的生命已经终止了,但他的灵魂又在“天国”中得到了延续。死,对于阳世而言是一个终点,但对于天国,这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就像儿子一再安慰父亲的那样:“每个生命,都是由一个无任何欲望的安静状态起始的……”“生命的终点和起点非常相似”,“人从虚无中来,又向虚无中去,轨迹是一个圆圈呀……”或许是周大新对此的回应,小说在章节的编排上采取了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来做回目,并且刻意地没有按照从开头到结尾这样的顺序,而是从中间开始,最后却又首尾衔接,成为了一个循环,这似乎也意味着作家的一番苦心,儿子的生命在一种“生发”的状态中戛然而止,但是他的灵魂又在另一层面继续延续着,生命的环形就这样悄无声息却又毅然坚定地运行着。人,虽然作为个体,最终总归是要走向死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周宁在他的生命逝去之后仍然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了“力”的痕迹。他在以自己的生命历练向我们展示了应该如何去生存,如何面对死亡,这种使生命最终能够得以聚存的“力”正是他对我们所有人的馈赠。至始至终陪伴在儿子身边的周大新,从最初的痛不欲生中逐渐超脱而出,他与儿子携手面对这些磨难,一起为我们捧出了这份珍贵的礼物。在书中,既是父与子的深情对话,又是作家自己的痛苦沉潜,他并非是孤单的一个人,与儿子的共同历练给了他也给了我们这些读者这份面对生死时的超脱、平静。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作品后半部中的奇妙想象,固然这些有关“天国”的美好想象稍显生硬,却是融入了作家自身深切的人文关怀。“就当下中国文学来说,《安魂》以洁净、悲悯的文字、荡气回肠的情感旋律诠释了生与死、善与恶、此岸与彼岸、忏悔与救赎的主题,建构了一种以情感力量、道德批判和哲学思考为根基的崭新文学角度。” 在作家的笔下,自己的儿子学会了“对灵魂的访问之道”,并且一次次地对各种灵魂进行访谈,有科学家、历史名人,也有普通人,他向不同的灵魂追问着自己的也是所有人的困惑:人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人活着的意义为何?既然降生于世间,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活下去?可以说儿子在天国的这些经历以及他与许多伟大人物如达尔文、爱因斯坦、弘一法师等等的对话,也是一次与当下时代的全面交流。他关心人的生死、平等,也关心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这是周宁也是作家周大新个人的人文关怀的体现。不只如此,作家还将自己的笔触伸向了当下浮躁的社会,对其中的丑与恶展开自己的批判,从自己身上的功利心、门第观念等等,再到社会中关于权力、金钱等等这些与欲望相交错从而产生的丑恶现象,周大新都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同时又不失温情,展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宽广的人文情怀。从人与自然的互动到每一个个体如何在这大千世界中实现自我的完满,周大新的视角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愁苦之中,他跳出了自己的“小我”视域,从而以一种“大我”的姿态来审视世界,试图为整个世界“安魂”。 他让儿子的灵魂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通过与形形色色的灵魂相互碰撞,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当下每一颗悸动的灵魂的抚慰。不管是他想为爱子“安魂”的初衷,抑或是最后超脱出来展开对整个时代的关怀,这都是一种需要相当勇气的担当。在这样一实一虚的穿插中间,周大新完成了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安魂与独白,这更是一次对我们当下的时代的深邃审视。

失独者王叔

1.王叔,今年六十六岁,花白头发,玳瑁眼镜,像个老学者。算起来,他该是我爷爷一辈的人,却让我叫他“叔”,这父辈一代的称呼。他有个特别的身份,叫做“失独者”。在中国,有这样一群父母,他们大都五十开外,八十年代,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了一个孩子。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自己已难以再生养孩子。他们的家庭变成了“失独家庭”,而他们自己成了“失独者”。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中国这样的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我认识王叔,是在一个失独者的聚会活动上。那一天,是母亲节。活动由湖北荆楚爱心联盟组织,为失独的妈妈们过一个母亲节。王叔就陪同老伴来参加。年轻的时候,他是名医生,后来在一所专科学校教书。王叔走路时佝偻着背,步子却矫健,一个大步跨几层阶梯,好不风火。他一进门,就直往后头靠窗的地方走,挑了没有人坐的一排坐下。天气热,他一边敞开了外套的扣子顺热,一边四顾张望着同来参加活动的其他人.王叔脸上有股认真劲儿,看人时头微微抬起,玳瑁眼镜就往鼻梁下滑,眼睛从镜片的上部分看人,清楚些。他好像是在找人,正寻思着目标,又有些不知所措。我坐在他后两排的位置,他两次回头往我这儿望,和他对上眼了,我就冲他笑笑,老人点点头,眼睛用力眯一下。有几个女生过去和他聊天,王叔显得有些拘谨。聊天时,低着头听,背佝成了一个弓字。话匣子好像打不开,没聊多久,大家的头就都低下了。正巧一位男生路过,他扯住男生,示意他坐下。身子靠过去,和男生说话。“手机”“上网”“电脑”“找资料”。我隐约听到这些词,好奇,索性抓起东西,坐到老人后头。2.原来,王叔是在请教手机上网的问题。他手里拿着个直板键盘的手机,这个型号流行于07年左右,只有最简单的上网功能,上个QQ,浏览WAP网页。他说:“营业厅的人给我在手机里存了个地址,好像叫做百度,他们说上网就用这个东西就行了。”老人边说,边摆弄着手机页面,眉头紧拧着,把书签里头的地址调出来给我们看。老人着急,怕说不清楚,解释说:”我是个电脑盲,什么都不太懂,最近才开始学的。“上网是很多失独的父母们都会去学的一件事儿。家里的电脑原来一直是小孩占着玩,他们有个电视看看就足够了。以往见孩子上网,聊天,玩游戏,没觉得有什么意思,看久了眼睛还会花,因为屏幕的字太小了。如今,电脑在家放着也不能当个摆设,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网络中找到慰藉。失独者们会选择加入失独者QQ群,他们有的就用自己孩子的帐号登录。失独者群里,大伙会有种同病相怜之感,在一起互诉悲痛,互相安慰。夜深了,群成员的列表里还是一排通亮,失眠了。失独者有“三不好”,一是睡眠不好,心里头有事儿,难过,整夜整夜的失眠是常事,睡不着的话,就盯着QQ群到天亮;二是眼睛不好,因为他们常年日久经常不时地哭泣流泪,把眼睛都哭坏了;三是心脏不好,孩子的离世,使他们受到了太大的刺激。3.“你应该还有事情要忙吧。我就先问这么多吧”老人的问题显然没能完全解决。顾及到与男生有些生分,上网的事儿小,但对自己来说却麻烦,一时半会说不清,就知会男生去忙。要是子女还健在的话,这些事儿老人完全不必求助于外人,自家的子女亲近,也不怕麻烦他们。什么事情不懂,叫过来问,问多久都没事儿。“我可以坐这里吗,我没什么事儿,来这看看大家的?”我上前和老人说话,他说行啊,脸上露出喜色。“您手机上网,用那个百度的网址就行了,登录到页面后,就直接输入要查找的东西。”“刚才那小伙子也是这么说的,他说,什么百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这个,‘搜索引擎’是不是什么专业名词啊?”老人说这四个字的时候,一一停顿,每个字都分配了力度相等的着重语气。他要我解释,同时颤颤巍巍地从带来的布袋子里翻出一张皱巴巴的超市购物发票,捻平了,拿笔让我写下‘搜索引擎’四个字。也要我写下自己的名字,学校和专业,王叔说他想记住我,写下放心些。和老人说这个,得用比喻,我说它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的目录,你可以在里面找到你想要的任何知识。“要找什么东西的话,可以告诉我,我帮你搜集好。”“这不行,我知道你是好意,但是我自己就没有进步了,学不会的。”老人已经习惯了没有孩子的生活,“养儿防老”的安全感不在。什么事情就都得去独立,尽量地少去麻烦别人,多靠靠自己。尽管家里的亲友都有孩子,可那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失独老人们最怕的就是生病,生病得要人照顾。自家的孩子更贴心,来服侍父母也是理所应当的。可别人家的孩子就得斟酌三分了。4.“百度是不是很厉害啊,我平时就要找些旅行、车次,天气的东西。我欢喜旅游,想出去走走,用手机查。”老人是武汉本地人,说“欢喜”是地道的武汉话,旅游两个字的尾音会上翘,说“厉害”时的语气就像个孩子。他今年六十六,但身子骨硬朗,说学上网的原因就是出去方便些。他想趁身体还好多出去看看,见识见识武汉没有的风景。他退休在家该有六年了,平时就种种花,看看书。种花和看书,这两样事在家,一个人就可以做,不用麻烦别人,也不必和他人打交道。他说自己有个兴趣就是逛书店,不买书,进去转转也很享受。老人说自己喜欢地理,科技,文学和历史也看。“我们这一辈人看的文学小说,你们都不会怎么看了,像是《青春之歌》这类的。历史的话, 抗战史,建国史多。”老人几次问我“你身边的人知道毛的不多了吧。”我说不是,还是有很多人了解的,想试着缓和下彼此见的隔阂。“要聊天的话,我和你爷爷应该聊的开些。”王叔这么说。我爷爷今年74,平时也爱谈论与政治靠近的话题。按照年龄来算,他该是我爷爷一辈的人,老人的孩子若还健在,那该有四十左右了,而我爸妈四十多岁。王叔和我交换了联系方式,存号码时,我问该怎么称呼他。他犹豫了下,说:“我姓王,你,你就叫我胡叔叔吧。”父辈一代的称呼。王叔年轻时是西医,“你要是和我谈医学相关的东西,那我就很了解。”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少有的自信笑容。他说了全国各地著名的医院,协和、阜外、安贞等等,什么医院主治什么,头头是道。我说我有先天性心脏病,做过手术的,老人就忙着给我分析解释先天性心脏病是怎么造成的。老人走亲访友,多半像是去看“门诊”,家人的小病小痛的都领来给他看看。他还欢喜英语,写了个“IPHONE”,要我看看对不对。5.王叔一直夸我,说我懂得很多,会说话。问我学校的情况,学习的专业,还问了我的年纪。老人估摸着我是九零后,我叫他猜是九几年的,他坦然地说这就猜不到了。当一个年轻人与失独老人聊天的时候,年纪是很容易谈到的话题。若是年纪相仿的话,他们许是会说上句“我家小宝还在的话,也该这么大了”。他们打量孩子的眼神是一种怜惜的关怀,我想,他们脑子里笔画的该是自个孩子的一举一动。“我家小宝也会是这样优秀,这样善良懂事儿”。“我是学新闻的,已经大三了。”“学新闻好啊,打算读研究生的吧。我知道你肯定会的。能出国就更好的。”这该是老人对自己孩子的期许。我说“会深造的,不过目前还没太考虑清楚。”“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在武汉的报社工作,成为大记者。这样就能够报道我们的事情,你知道我们的情况吧。”我心里一沉。在来之前对他们的情况了解得不少了。老人是武汉市失独家庭自发团体“温馨港湾”的成员,团体的负责人是一位叫做孙秀蓉的女士,她也是位失独的妈妈,孩子去了,天都塌了下来,“温馨港湾”就是她自救的主要方式。“温馨港湾”会不定期组织活动,王叔说上一次活动是在三月八号妇女节,他们在武汉的一家医院,和院里的孩子们玩玩。其实,大家只是找个地方聚聚,聊聊天,见见面,就足够了。“你要是当了记者,报道咱们,咱们见面的机会就多,而且社会上对咱们的关注太少了。”失独的老人们更加爱孩子,爱见孩子,喜欢和年轻人聊天,有年轻人陪伴。很多人会觉得,孩子没了。不能再生,收养一个也不错。这看似很好,往深处想想,失独的父母们大多年事较高,五六十岁即将退休,普通家庭一两千块的退休工资,很难再抚养一个孩子。而且,国内的福利院情况好的孩子多数被送到国外让人收养,情况较差的,收养的成本很高不说,也很难养育。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里,自个失去的孩子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别人的都是难以替代的。想到这儿,我眼圈红了,不敢转过头看他,要紧牙关,才能忍住不哭。他用手指了指坐在第一排的孙秀蓉,告诉我那就是负责人,很厉害的。他还给我介绍了这个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许是觉得我以后采访用得上。我向孙秀蓉坐着的方向望去,说:“我知道,媒体有采访她,上过电视的。坐咱们后排的那位阿姨,对,就那位,我也在电视上看到过的。”老人听我这么说,有些欣喜:“你也看过,是不是在百度上找的。他们对媒体比较熟悉,也喜欢。”我说是的,老人该是理解百度是什么了。之前,在他的印象中百度是一个很厉害的查火车票的网站。6.老人退休后许是很少与人打交道,见着投机的人,话就特别的多,什么都说,唯独聊不成的就是“失独”。我和老人都不约而同地躲闪着这个话题。失独的人们,会敏感,排外,不太愿意见到亲属同事,更害怕别人提起或问起那个让他们悲痛欲绝的话题,因为每次听到,就等于再次揭开心中的伤疤。失独的妈妈们倒是更愿意倾诉,爸爸们多数选择默默忍受。许多真实的想法,失独者不愿意与群体外的人表达,只有遇到相信的人才会表达真实的想法。很多家庭在失独之后,都会选择搬家,悄悄地离开,到一个陌生的,没人了解他们家庭的地方。若在那里有人问起自家的孩子怎样了,他们会谎称“孩子出国了,在外面工作,忙。”更重要的,是害怕睹物思人,家里处处都留着孩子生活的痕迹,保留着,不懂它,想孩子的时候就来看看。有位失独者的父亲,保留着孩子心脏病发作那天早晨吃剩的馒头,保鲜膜包裹着,好些年了。有的父母不搬,他们觉得孩子一直没走,总有一天会回来。搬了的,也可能会在家里或是门口留个地址,好让孩子找着自己。王叔随即把伸着的手指向左偏了些,指着孙秀蓉后排的一位阿姨。“那位就是我的老伴,坐孙秀蓉后排的那位,对,对,就是那位。”王叔的老伴显得年轻,像是四十来岁的人,满头黑发盘了起来,画了淡妆,穿红色的连衣裙。失独的妈妈们会把自己打扮得很体面。我看这次来的失独母亲们,多半染了烫了头发,穿时髦的裙子,化妆,高跟鞋。她们会抽烟,刚落座开始聊天,一支烟就夹在指间了,边聊边抽,也说也笑。刚刚失去孩子那会,悲痛压着胸口,憋屈,忙的时候到还好,一落座就受不了,得抽烟,一吞一吐,淡化悲恸。志愿者此时正在教大家做折纸,王叔的老伴做好了,就走到我们这来,给王叔看她的成果。王叔把我介绍给她“这孩子是华师的,特别好,学新闻的,要做记者”。王叔说是右手挽着我的肩膀,手掌稍用力地握着我的臂膀,有种介绍自己孩子的骄傲。我突然对王叔产生了依恋感,尽管我们聊天还不到两小时。王叔的老伴没和我说话,她有些怕羞似地,也不看我,只和王叔说自己做的折纸,然后就走开了。我知会王叔说下午有事儿,所以得提前走。“你到时间就离开,也不要客气,没事的。”王叔这么说,搞得我更加不舍。几次打开手机看时间,继续和王叔聊,什么都聊。拖延,再拖延,迟了十几分钟,才走。王叔说:“希望我工作顺利。”他不说再见,而是祝福我,那么远的祝福。像是给他孩子的祝福。

一部真正触动心灵的书

父亲在叙述儿子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带着无限的懊悔与绝望,让我的心为之揪痛;儿子在叙述自己在天堂的生活时带着乐观与希望,让我又产生了超越死亡的思考。正是这种双重角度的描写,正是这种人性之间的对话,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反思,让这部本应该带着死亡色彩的书中又蕴含了一抹光亮,让我在悲伤中可以感到温暖,在绝望中可以感到希望。 这是我从心底的呼唤:这是一部真正触动心灵的书。

安魂,为了百万“失独家庭”

安魂,为了百万“失独家庭”……我一向偏激地认为,只有理性和冷静才能去直面“生死”这一命题。感情太易冲动,不足以承受与掌控关于这一命题的长篇大论。而今,一位父亲近三十万字的呕心力作,让我发现——原来,“向死而生”的意境,并不仅仅存在于哲学家们的专著中;而更多地存在我们这些平常人的记忆里……《安魂》一书是作者出版社于2012年8月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周大新,是一位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这本书里,他并非仅是去叙述些旁人生活的作者,而是以绞心之痛为笔、以泣血之泪为墨的父亲。他所讲述的故事,来自于自己生活中所有真实的情感回忆,甚至还有着如呓语般的宏大梦境。书的封面素雅宁静,颜色透着几分清幽的凝重,像极了莫扎特那d小调的《安魂曲》,低沉浑厚,又带着几丝直入人心的刺痛。没有太多的介绍,腰封处引用了作者的一句原话:“献给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 南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而失去儿女的父母。”目录上仅以日期为顺序,似乎在告诉我们作者失子之后的那种度日如年的痛苦之情。书中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均是以父子之间的互相倾诉为表现形式:第一部分作者从父亲的角度回忆了儿子的出生和成长的过程。文中作者似乎在努力搜索着记忆中关于自己儿子的一切,事无巨细。那如泣如诉的回忆过后,便是带着痛彻心扉的自责剖析,忏悔着在儿子短暂人生路上自己所做的所有错误干涉。作者痛苦地写道:“我竟然没有意识到你才是最金贵的”,“……没有我的这次干涉,你生命完全可能留下另外的轨迹。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我强行改变了你的命运。”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作者与儿子一同抗击病魔到儿子离世前的整个过程。儿子告诉父亲:“学会比吧,与比你的命还苦的人比……”这种看似轻松的劝慰话语中,却流露着作者带着痛苦的自我满足感。他写道:“人的生命未受到侵扰时,很少知道去享受生命中本有的那份快乐和美好,只有当生命险些被收走以后,才会意识到,人活着就是一件该欢喜不尽的事。”作者慨叹生命的脆弱,从宗教与哲学的高度体味着生离死别给他自己所带来的所有意义。而到了第三部分,仿佛如音乐中的行板一般,作者的文笔突然变得似乎不那么沉重了。作者开始用一种庄重却不失轻缓的口吻,从儿子的角度向父亲汇报着离世之后所遇见的一切。作者似乎受了但丁《神曲》的启发,将儿子所要去的天堂想象成了一个明大是大非、知大善大义的理想世界。作者对死亡后的世界进行解构:甄城的道德审判、惩域的罪恶惩罚、学域的学习历练、享域的尽享天伦……无一不体现着作者思想中高尚而分明的善恶观念,他希望儿子能够在天堂继续着自己的生命体验。钱穆在《湖上闲思录》里认为西方人的爱,重在未来幸福上;而中国人的爱,重在过去情义上。而作者似乎在此书中将中西方的爱意融合到了一起,既回忆了儿子生前所带来的珍贵意义,又畅想了儿子去世后的极乐世界的美好生活。那种穿透于中西文化之中的大爱精神,显然已经完全超然于单纯对于儿子的留恋之上。海德格尔认为人都是在向死的路上走着,而亡却不是死的最后定义。“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瑧求趋向无限的精神价值。”(陆杨语)作者大概是基于对死亡本真的理解,构画着对死亡之后的象征性世界。作者对未知世界的畅想,似乎相信自己的儿子只是去很遥远的地方生活,并没有真正的离开自己,只是因为在那个现在的自己还不能去到的地方罢了。生与死一样,都可以超然于痛苦,描绘得无比诗意。诗意的生死之间,是父亲的大爱所支撑起的高贵灵魂,构筑了无比精致而细腻的美学冲击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经超过百万。这些家庭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也许在这些失独家庭中,有人在努力忘却着悲伤,有人在默默吞噬着孤独;有人在哭泣中沉沦,有人在绝望后无助。《安魂》这本书算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催眠吗?也许是,也许不是。那在死生之间相互扶持行走着的白发苍苍的父母们,会静下心来聆听那低沉悠扬的歌声吗?“主!请赐给他们永远的安息,并以永远的光辉照耀他们……”

一个失独父亲的“绝唱”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9-0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吴波 作家周大新用新书《安魂》与早逝独子“对话” 接受本报专访   本专题采写及图  (除署名外)  记者吴波  2008年,周大新以《湖光山色》与贾平凹、麦家及迟子建一起获得茅盾文学奖。现场发表获奖感言时,周表情平静,其实他心中深藏着巨大的痛楚:获奖前,他的独子因为脑癌离开了他。  新书《安魂》是他献给英年早逝的独生子周宁的一份礼物。日前,《安魂》发布会在中国作家馆举行。新书首发引起轰动后,很多人认为,《安魂》是一部举笔维艰的作品,因为提起笔的不再是一名熟稔文字技巧、斩获茅奖的职业作家,而是一名再普通不过又再心碎不能的父亲。周大新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新作只为告慰独子灵魂,把没来得及跟儿子说的话说出来。”  周大新:河南邓州人。一级作家。其作品《湖光山色》获第7届茅盾文学奖。  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1970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厦》,中短篇小说集《汉家女》、《香魂女》、《银饰》、《左朱雀右白虎》、《向上的台阶》,文集《周大新文集》(5卷)等。  用文字抚慰痛楚  周大新对记者坦陈新书发布他本应该到现场的,可是失去爱子的痛苦无以复加,他怕到现场情绪失控,让现场的嘉宾、读者感到不适。  周大新表示,儿子去世后他神思飘忽,什么事都不想干,老感觉儿子就在眼前,因此就想用文字的形式把内心的痛苦倾倒出来。他说:“当我写起来才意识到,倾倒痛楚的过程其实更痛楚。你不能不忆起那些痛楚的时刻,不能不回眸那些痛楚的场景。因此,这部书写得很慢,有时一天只能写几百字,有时因伤心引起头痛不得不停下去躺在床上,有时我都怀疑我的身体能否允许我写完这部书。”  作家李佩甫认为,《安魂》是周大新用灵魂与儿子进行的生死对话,形式十分独特,具有开创意义。作品中不仅掺杂了个人情感,读后让人心痛,同时对当代青年人也有借鉴意义,可从一对父子的对话中重新认识父辈。  评论家胡平认为,《安魂》的题材类型其实很难定义为虚构小说或纪实文学。作者用文字的形式把儿子复活了。他说:“读完这本书,让我觉得生命也是可以延续的。大新写这部书的时候十分痛苦,但我感觉到他的儿子周宁在他的书写中逐渐复活,他的音容笑貌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感觉周宁没有死,他父亲又给予了他新的生命。”  一次坦诚而揪心的“交谈”  周大新告诉记者,周宁于2008年因病去世,其后就开始了《安魂》的创作,历时三年终于完成后又几易其稿。全文呈对话体,基本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回忆儿子从出生成长、发病治病以至去世的过程;后一部分则想象了儿子去世后在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想,并在其中融入了作者自身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与分析。  这是儿子逝去后,一对父子坦诚而揪心的交谈,有评论认为,“父亲在对话中回视自己的人生,发出痛彻心扉的忏悔;儿子在对话中细说自己对死亡的体验,告知天国的奇异图景。真实和虚构交错,当下的无奈和想象中的极乐互现,既让人感到沉重,又使人获得解脱。”作品笔触真挚,舐犊情深,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在《安魂》书中,周大新经常捶胸般追悔地发问:“我为什么要死死逼你?归根结底是我的虚荣心和功名心在作怪!”“我为什么要拆散你和怡……”  周大新说,“那个年代不教给我们任何关于生育的知识,不懂优生,也不懂设计孩子出生的月份,谁敢谈论和关注生育的细节,谁就是一个无耻的流氓。”周宁降生之初母亲难产,医生用产钳夹住他的头,把他拽了出来。可能担心此举伤着他,医生又给他打了抗菌素。  当年工资太少,没有钱多买几条鲫鱼。周大新为此惭愧至今,“实在对不起你妈妈和你,那时应该每天都多买一些,把你养得更壮,使你的身体能抵抗疾病的侵袭。”4岁时,周宁想要一个二三十元的变形金刚,周大新一个月才挣60元,没给买,还吓唬儿子:“再闹就不要你了!”然后真的径直走了,吓得周宁大哭。现在想起来,这个心痛的父亲“非常非常后悔”,“买一个变形金刚就能使家里穷到哪里去了?吓唬孩子算啥本领!”  周宁得病后,医生说,这与长期精神压力不无关系。周大新追悔莫及:“我为什么要死死逼你?归根结底是我的虚荣心和功名心在作怪呀!”  在述说真实生活的同时,周大新虚构着想象中的“天国”,“这是为了安慰儿子的灵魂,也为了安慰我自己,是为了让我和儿子得到解脱。”“每个人都该走完自己的人生,看看上天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还放了些什么东西。”周大新触碰如此失子之痛,给众多失独者献上这份沉重的作品。  直面“失独”社会问题  死亡是人生的结局,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本书零距离观察死亡,对人的最后归宿展开想象,既是对死者的安慰,也是对生者的宽慰,是一支沉郁中夹着旷达的安魂曲。一个作家能够直接面对死亡,在精神上这是近乎燃烧自己的过程。生和死是文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命题,周大新在书写中周宁被母爱和父爱赋予了新的生命,它超越生与死,留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在此书的前面,作者不仅深情地写下了“献给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也悲悯地把此书“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灾难而失去儿女的父母”。现在“失独”(失去独生子女)人群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而这个题材的小说还并不多见。每一个失去至亲的人都在不停地回忆、怀念,会希望世上真的有灵魂存在吧?这本书给了广大失独人群一个同样令人感叹心碎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还给了他们一个想象中的天国,在天国中,他们的孩子宁静、幸福,无需挂念。  周大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纸,用灵魂书写出的这一部《安魂》引起强烈关注和思考。也许所有的读者都能在这部书中获得强烈的共鸣,因为“它也是献给我们每个人的,因为每个人或迟或早都要立在生存与死亡的渡口。”  面对死亡,我们能做些什么?面对身后那个未知的世界,我们是否能面目如常、内心安定的欣然而往?这部作品和我们毫不隐讳地聊了聊死亡,猜测了死亡之后的日子——也许死亡是不值得畏惧的,但生活是真正值得我们珍惜和努力经营的,这也许就是《安魂》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对话周大新:这样写是因为儿子能懂  广州日报:能谈谈写本书的初衷吗?  周大新:这本书主要是写死亡,写我对死亡的认识和看法,对人生的认识、看法,通过这本书想要传达这样的思考。儿子离去后,那种锥心的疼痛让我好长时间神思飘忽,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眼望着窗外发呆,本来就性格内向的我,变得更加沉郁。朋友们劝我出去走走,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感到儿子就站在眼前。我意识到,若不把窝在心里的痛楚倾倒出来,我可能无法再正常生活了。怎样倾倒?找人诉说?不好,这会干扰朋友们的生活。还是来写吧,用文字来诉说,不妨碍别人。于是就萌生了写一部书的愿望,为儿子,为自己,也为其他失去儿女的父母。  但写起来才意识到,倾倒痛楚的过程其实更痛楚。你不能不忆起那些痛楚的时刻,不能不回眸那些痛楚的场景。也是因此,这部书写得很慢,有时一天只能写几百字,有时因伤心引起头痛不得不停下去躺在床上,以至于有时我都怀疑我的身体能否允许我写完这部书。还好,写了几年,断断续续总算写完了。  我过去写的小说,都是写别人的生活,人物的内心还需要去揣摸,故事还需要去虚构,喜怒哀乐还可以去控制,现在写自己的生活,真实的浸透着泪水的东西就放在那里,这次写作给我的煎熬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写作。  广州日报:书的前半部分是对爱子的回忆,后半部分是写儿子在天国父子“对话”为什么要使用这样一种方式呢?  周大新:儿子虽然走了,但在我的意识里、在我的梦中,他还在家里,还在我的身边,我们还能交流,他还能听懂我的话。同时,我也希望他能听到我的忏悔。就是因此,我写作时选择了这种对话方式,这是我唯一愿意采用的方式,就像儿子在世时我们父子聊天一样。我们的谈话漫无边际,一会说这,一会说那,我相信我说的话他都能听到。他肯定听到了!  为了孩子我们坚强活着    广州日报:您觉得新书发表后,心情是否好了一点?  周大新:完全走出来眼下还不可能。我还需借助时间的帮助。我现在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儿子提前离开是上天的安排,我应该接受这种安排;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他只是提前经历了;我只需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便可以去和儿子见面;生命的长度不是人自己可以决定的,我们不要抱怨……  伤心之境是一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身在其中的人,需要在里面转很多圈才能摸到走出来的路径,让我慢慢摸索吧,我会找到路的。  广州日报:认识其他的失独者吗,是否跟他们有一些交流?  周大新:认识。在我所在的这个大单位,就有独生女儿因病去世的一家。但我和对方没有联系,因为见面不可能不聊起孩子,聊起来就会伤心难受,还是不见为好。就在今天下午,我刚刚知道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的一位同学,他的独生儿子在执行公务时遇车祸牺牲,我不敢和他通电话,我怕我会哽噎得说不出话,我只给他发去了安慰的短信。在我儿子长眠的那片墓地里,就埋葬着不少去世的独生子女,有的是因为疾病,有的是因为车祸,有的是自杀。在清明节祭祀的时候,我会碰到那些失独的父母,大家彼此点头致意,不敢深谈,都怕引得对方伤心流泪。我和妻子在一些节假日去墓地看望儿子的时候,妻子总会把带去的祭品分一些给那些去世的孩子,摆到他们的墓前。  广州日报:您想对失独者说些什么?  周大新:把命运给我们的这份痛苦咬牙咽下去吧,不咽下去就会被痛苦压倒。孩子们在天国看着我们,他们希望我们坚强地活下去。每个人都该走完自己的人生,走下去吧,看看上天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还放了些什么东西。尽量想办法安排好自己的余年生活,努力去找一点可让自己心情放松的事情做。让我们努力去相信这样一个说法:分发痛苦的那个神很讲公平,他可能不再给我们批发别的痛苦了。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2-09/08/content_1885090.htm

周大新的《安魂》,安的最多是自己的魂

翻了一下书,在15秒之内,决定借阅此书。我不喜欢偷窥人的隐私,更不是变态者喜欢看到别人的痛苦,我只是凭阅读经验相信,这样的文章和文字是不会骗人的。看过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是在其获奖之前,个人感觉最多80、85分吧;也看过他的两本中篇小说集,感觉他的小说读着不累,故事较为精彩。个人感觉,周大新是一位优秀作家,但不是顶级作家。《安魂》是一部特别的小说,如果可以称为小说的话。《安魂》应该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165页为止,可以称为纪实部分;后半部分,直到尾页363页,可以称为魔幻部分。我是在晚上11点多读至165页的,我泪流满面,我很想将书推荐给老婆和儿子看,因为我认为这虽然不是多么精彩的小说故事,但确实真实感人并对人有教益作用。当我开始阅读后半部分时,我非常的失望,是的,是非常的失望!必须承认,我是翻读后半部分的,因为有那么一瞬间,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周大新疯了!我承认,他承受了人间最大的不幸和痛苦,但是作为一个矛盾文学奖获得者,他真的可以如此玩弄文字和读者吗?!周大新大致是于60岁时完成此书的,也就是说,一个甲子年岁的作家,经历了人生多少风雨和坎坷,但是遗憾的是,他向读者我们展示的只是一个幼稚的灵魂和生命,这或许是当代中国真正的悲哀所在……我必须公开我的信仰,我信奉基督信仰!我们的信仰,对生和死的定义非常的明确:世界的一切包括人,全部由上帝创造。人被上帝赋予灵魂,肉体终会死亡,但灵魂永远不死。信神的人,灵魂入天堂;不信神的,灵魂下地狱,就是这么简单!面对神,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人终觉会接受:完全的相信神、跟随神、赞美神、感谢神、顺服神,就是人最好的选择!周大新经历人间的极端痛苦后,向读者我们展示了《安魂》,暴露的问题很简单很明确:国人需要真理,国人需要信仰!

生者父亲的反思

这是一部“失独”父亲的真情告白。前半部分,重点在于对儿子成长过程的反思,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行为和角色的重新认知。中间一部分,对孩子住院时,父母的心态及采取的行动,都让人唏嘘。最后一部分,探索生命的意义,通过采访各种人物入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感悟:1、真诚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2、跟孩子在一起,用心3、时间是生命的别名,在时间殿里,我们都是过客。4、当个好父亲,需要学习

《安魂》读后

开卷即是呐喊!字字带血,句句含泪……以已故儿子口吻反向展开的疏导对话苍白又深刻,分明是作者徒劳真切百转千回切入心肺的长期思量。在我们的认知里,另一个世界是没有疾病和痛苦的,那么离开饱受疾病百般苦痛折磨的躯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否极泰来呢?那么所失去的无法割舍的爱,又该如何定义?是用作交换的代价吗?没有虚构,不作渲染,仿佛昨天,尽是生活。这本书使我想到了我的父辈、我的童年、我的儿子,阅读时候情感十分复杂,时时穿插回想,难以客观清晰的管理情绪。作者以孩子成长经历为线,对一闪即逝的生活琐事细节加以回顾,反思到诸多遗憾,更品咂出细腻的宝贵生活历程。反观人生步步都随大流的主流社会意识,每一年龄段处处蒙头盲进缺乏思考,对子女培养只注重家庭意志的独断实现,忽略孩子心灵的向往,虚荣攀比作祟,过高的逼迫要求,对人生成功的畸形定义、单一从众心态,人云亦云,结果贻害后世,悔不当初。作者不仅写出了典型代表家庭的血泪辛酸,也深入生动描绘了相近几代人成长阶段家庭同社会资源间的取舍与权衡,其中诸多弊病如今依然存在。痛彻心扉的反省,很难想象每件事后作者续写的以儿子视角的交流,内心作何感受?对自己方向性的错误甚至无可不可的片段批评用词之过分犀利,毫不留情。大难常降临于不备。事后由于心理崩溃无助方寸大乱,总把多年无序更无由之事相连,为心灵解脱引幡开道。得知噩耗,精神轰然崩塌。抛开家庭条件有别之外,多数家庭面对一时让至亲难以接受的恶疾颇具相似之处:顶梁男人痛苦无法拒绝,终被迫接受,权量亲人思想负担和承受能力尽量隐瞒实情,往返奔走寻求最佳治疗方法和条件……可结果总归欲盖弥彰,横竖逃不掉。书中描写家属在手术室外等候区的章节,使我想起了2013年1月初,我妈妈胆囊息肉手术时候的事。经过多次检查,妈妈胆囊多个息肉,达到手术标准。1月5日入院检查准备,1月8日手术。医大二楼手术室外面乱得很,术前起早,签字,准备,我的经神早已严重透支。那天来了很多妈妈的友人,实施麻醉前需要家属确认签字,我心里明白这样的小手术医大每天能做几百台,可是我还是紧张得连姓氏“董”字忘记了如何写,愣在医生桌前几分钟,下不去笔。医生几度劝我说不要紧张,没事的,我回答说,没事。然后我在手术室门口附近站着不走,妈妈朋友们都跟我说,我们在这,你走走去,一言一语说多了我感到十分烦躁,海婷也如此要拉着我走开时,我爆发:别管我,我就在这!闹得大厅人都看过来,长辈们脸上下不来,医生转身走掉。事后所有人埋怨我摔性子,不成熟,我想张嘴骂人。我从小家里就两口人,我必须在门口站到手术顺利结束,我要考虑到事情的顺序已没有精力去把礼貌排在第一位,虽然感激,但如有违背,我宁愿与任何力量对抗。理解不了,惘活几十年人。中途我听到手术室叫,过去后医生展示了切除的胆囊和里面的息肉,我的心才落了地,体力也耗尽,疲惫不堪,等不到妈妈在麻药苏醒室慢慢醒来就托付给舅舅,先行被海婷开车拉回家。由此,我不能根据听到的讲述全部还原当年我做手术时家人承受的心理压力。由此,我能够部分理解作者面对灾难情境所背负的重压。重大变故过程中,很多自然而然的事情被迫受到阻隔,退回原点由另外更深层次的角度对人性重新审视考量,比如感情。有的因事而成,也有的缘事则散。一次又一次焦心失误的判断,信心稍得延缓随即遭受的狠狠打击,病情不可逆且无法阻止地朝膏肓的深渊迈进。一切努力已尽,不放弃希望同时,平静接受现实,心理垮塌,更多活动围绕精神寄托。细写从失语到无意识过程,探讨联想生命的起始至离去间的联系,撇开浮于物质精神浮躁层面,试探人生来,建立对家庭和周遭相处的究极朴实意义。相伴一程,终须一别。尽管后事极尽简写,却怎么也剪不去悲痛欲绝的殇。久久的思念,作者对天国异境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饱含着对至亲浓烈无处安放的牵挂,寄托作者爱憎分明,惩恶扬善性情,也表出渴望简单返璞归真生活的信念。理想之国的描写,暂时使压抑许久的情绪淡化。当一部描述苦难坚强讴歌父子情深的书籍逐渐信马由缰变成穿越科幻小说后,我一目十行,三十秒一页翻看着,我不关注作者内心的天国构想,只是好奇情节是否收得回来。这样的突兀变换我还真有些接不住,鸡肋般无奈。作者借虚拟天国的构想实现了会见家族先人,同已故亲人团聚的梦,它远超出惦记儿子的意义。如此设想,亲人离世在长远时间概念上就不是绝望的事,甚至与西亚国家宗教有相同之处,超然之上的思考。放手思考,大有纵横捭阖打破年限国界之束缚,都用来武装丰富在理想的世界。但于我却失去阅读吸引力,因人而异吧。结尾不是永绝而是一个美丽的约定,渴盼团圆远大过生死那一桩事,博大父爱可见一斑。分部剪辑出单行本,会是感天动地的著作,后半程或许我年岁大些会回看。——周大新《安魂》读后

前半段有亮点 后半段大失败

对于人生和死亡,作者并没有提供什么很新的观点。前半段还算不错,写出了父亲在儿子生病时所经历的那些痛苦、挣扎以及努力,非常动人。但是一到后半段虚构的部分就开始沦为毫无意义的讲大道理了,提到的那些例子都好单薄,整个表现方式完全没有任何说服力。所以我看到150多页的时候就果断放弃了,把后面的随便翻翻就过去了。我真后悔我是买了它,而不是去图书馆借的。


 安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