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冻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解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020077182
作者:(苏)爱伦堡
页数:308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一  玛丽娅·伊莉妮什娜很激动,眼镜滑到了鼻子尖上,斑白的鬈发颤动着。她宣布:  “现在请布莱宁同志发言,请柯罗捷耶夫同志准备。”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柯罗捷耶夫那细长的黑眉毛微微扬了一下——他感到惊奇的时候总是这样。其实,他是知道自己要在读者座谈会上发言的:图书馆管理员玛丽娅·伊莉妮什娜早就邀请过他在会上发言,他也答应过。  工厂里的人都很尊重柯罗捷耶夫。厂长伊凡.瓦西里耶维奇.茹拉甫辽夫不久前还在市委书记面前承认过:如果没有柯罗捷耶夫,高速切削机床的生产就得推迟到下一季度。不过,人们尊重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个出色的工程师。他那丰富的知识,他的智慧和谦虚,都是令人叹服的。总设计师索科洛夫斯基是个公认为尖酸刻薄的人,但他却从来没有说过柯罗捷耶夫的一句坏话。玛丽娅·伊莉妮什娜曾经和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偶尔谈起过文学问题,后来,她逢人便高兴地说:“他对契诃夫的作品体会可真深刻!”因此,她像小学生准备大考似的准备了一个多月的这次读者座谈会,自然,不请柯罗捷耶夫参加是不行的。  ……

前言

  每逢奉编者之命写此类放在正文之前的文字时,我都十分犹豫和不安。因为:一,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作者“心织”的,是作者用心灵的七彩丝一针一线、一字一句认真编织的成果。从作品开篇,乃至每个情节,每个人物的一颦一笑,都不是作者兴之所至随意落笔的,必然经过他深思熟虑;另一方面,对作品的认识、评论、褒贬、臧否,则应由读者在读后自己做出,见仁见智只该是读者的事;二,放在作品之前的“译者的话”不可避免地带有“导读”陛质,我过去也看过几本书前的“导读”,说实话,真不敢恭维,有些甚至是在误导;三,译者的责任只是:在深刻理解原作和把握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完整地传达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原作之意境。译者没有义务,更无权把一己之见摆在前面,影响读者;四,自知水平有限,认识肤浅,深恐误导别人。  若说译者应该写点什么,我无宁更赞成让他写点“译后记”,因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译者必然是认真的,认真到吹毛求疵程度的原文读者,他完成一部作品的翻译之后必定会有些话想说。  既然此文要放在前面,我想,莫如借此机会捡拾几朵表明《解冻》中文译本出版情况的小花给您看看,或许倒能帮您多得些信息,拓宽些联想的天地,对此书产生较大兴趣;当然,更希望它能有助于您理解书中的人、事、社会、时代。  现今六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还记得,1953年3月6日可以说是全球追求社会主义的人民哭泣的日子,那天莫斯科《真理报》宣布:“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斯大林大元帅于3月5日逝世”。从那一天起,苏联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开始发生变化。那变化尽管还是星星点点,很不明显,但是,它犹如地火,恰似春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一切。一般人不知不觉,但有些信息灵通又独具慧眼的人,却能从那初现的秋毫中看到必将发生的巨变。在苏联,感到这变化并敢于把它形诸文字的,就是名作家爱伦堡,他很快便写出了《解冻》。

内容概要

爱伦堡(1891—1967),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一犹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后长期旅居法国,多年从事记者工作,一生著书甚丰。其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巨浪》、《暴风雨》及晚年的大型文学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对我国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作者简介

《解冻》第一部发表于斯大林逝世后的1954年。作品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的思想动荡,抨击了官僚主义,高扬人道主义旗帜对社会进行评判。1956年作者又发表了第二部,进一步描述苏联社会“解冻”后春天的到来。

图书封面


 解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前一段去莫斯科,导游指给我们看斯大林指示修建的那几座宏伟而刺入天空的塔式建筑,顶上依例是五星。在涅克拉索夫的《旁观者随笔》中,对塔式建筑给予了批判。塔式建筑恰如官僚体制,层层叠叠,呆板庄重。。。在《解冻》的封面上,正是这种斯大林式的塔式建筑,不过,似乎亮光部分正在碎裂,显然,封面作者在这里有明显的寓意。不过,读完整本书,却意外地感觉到的是对人间温暖的叙事。这里没有无法解决的矛盾冲突,有的是人性光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坏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高大形象生活,就是潺潺的流水,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烦恼。在这种意义上,这本书倒显示出对那个时代的赞颂。解冻,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作为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感觉到社会变化的作家,爱伦堡在1954年出版了这本《解冻》,其中所寓意的内涵自是不待明言的。这本书的出版,导致了苏联文学的解冻文学时期,其影响之深远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译者所言,《解冻》在我国的翻译出版过程同样历经磨难,从“黄皮书”到公开出版,其周期之长也是难以想象的好在,塔式建筑在倒塌,不是吗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一种暧昧的小心思,痒。
  •     看了点,没什么意思先放放……(卓越)
  •     很大部分的心理描写,无论是柯罗捷耶夫还是沃罗佳,他们的口是心非违背自己真实想法无不有着大多数人的影子。我也是怯懦的,有时畏惧别人的评论和眼光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不喜欢这样,我在改变,也再也不会这样了。
  •     年轻时懂得就好了,年老时能做到就好了。
  •     作为从放浪息子那边兜转来的读者,我只能表示看完之后又出现了高槻和千叶会成为情侣的幻觉。
  •     名气很响亮,但是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不够清晰,人物刻画不够鲜明。也许是水平有限,我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茹拉甫辽夫能够代表斯大林时期的官僚——作为解冻文学的先声,这本书历史意义大过文学价值。
  •     政治意义更大一些
  •     很早以前读过
  •     绝不是钱诚先生刻意说的不是爱伦堡的成名作代表作,这本书写得其实很好,而且是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钱先生总是翻译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作品,例如那本同样有些被忽视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呵呵,先生这样评价估计不得已的把
  •     某些地方略牵强、唐突
  •     朴实好看,比较真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都是商量好的。还有第二部在哪里,不会俄语是不是就看不了了?(从《大师和玛格丽特》过来,给钱诚老师的翻译打五星。)
  •     20150121
  •     可贵的是感情的融入,渐变,不了解人文主义就不要乱评价了
  •     萌芽欣欣向荣,春潮涌动,五十年代是苏联的好时期。
  •     好书
  •     挺有柯切托夫的风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