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里的三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九月里的三十年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1
ISBN:9787530210420
作者:讴歌
页数:277页

章节摘录

  不见阳光的普世医院地下室,四月的春天已无孔不入,闻起来味道甜腻。从实验桌抽屉里翻出一张纸条,上面一行电话号码。久处地下室,嗅觉飞涨但眼力退化。胡琴要做的事,和眼睛有关。  “订五双眼睛。今晚要,最后一次了。”  “老时间,晚上十点半,带冰盒!”  最后一次打电话给秦师傅。放下话筒,长嘘口气。深呼吸,春天的甜腻从她的鼻孔进入,沿气管顺势滑下,钻进肺泡,随即她困意四起。  一家屠宰场的存在,对于一个城市,并没有太多人关心。若是猪肉涨价,倒是会牵动这世界的生物链条。为了毕业论文的猪眼睛,胡琴穿上放在门口的那双高帮雨靴,走进屠宰场。雨靴褪色由黑转灰,夹杂暗红。  北京南城,穿过“浙江村”的数层围叠后,就是它了。真是活色生香。每晚10点,这里灯光准时点亮,声音旋即鼎沸。昼伏夜出的工人,新一天从这里开始。他们套上塑料围裙,蹬上高帮雨靴,雨靴褪色由黑转灰夹杂暗红,穿插在喧哗的、倒立的猪群中。它们被烫水,咽气,脱毛,分割。五六个小时之后,经过切分的鲜肉和排骨,在凌晨时分运往各大菜场。一通讨价还价、过秤付钱,进入它这辈子的终极——各家厨房的案板。锅碗瓢盆一阵响,肠胃蠕动,人们打饱嗝,得以有口气继续忙这忙那,顺带着烦这烦那。  这一年是世纪末。  四月,离胡琴毕业还有九十天。努了八年的弦,终于也到了这八年的终极——射箭的那一刻。射程其实有限。即便弩箭离弦,无非是大家都装高潮谈论的美国:拎两只行李箱,去那里,重新翻开一页,再去念一所大学,换个地方上自修。这终点让胡琴意兴阑珊。她只能在心里妄图拔高过程的分量。虽然终日与普世医院、与像边钟一样的大夫们捆绑在一起,有分量的过程也并非随手可得。  离弦之前,胡琴得花一年呆在普世医院的地下实验室里。博士毕业课题可以随便选科室,但必须有“质量”。符合九十年以来自普世医学院毕业的那种质量。渗透高标、自豪、万里挑一的价值观的质量。她选的毕业论文与眼睛有关。一开始,她以为是人眼睛。直到有一天,同实验室的浙江人小瘦,激动地对她跳起来:“我要去取人眼睛了!”  胡琴浑身一激灵,问:“谁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礼失而求诸野,很多时候,我们在文学的圈子以外,遭遇意外的惊奇。医学博士讴歌的这部小说创作,再现了医学与文学联姻的久远而强大的传统。不止如此,她对当下一望而知的成功模式的勇毅拒绝,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不可侮慢的优雅气质。  ——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讴歌的这本小说,除了再次验证“青春永远是最好的处女作”那个精准判断外,还有更为斑斓的意味。有别于文科文青的是,理科文青的文眼都如蜻蜓复眼:那是一双“企图高于物理存在的眼睛”——看得见菩萨为何低眉。看得见金刚为何怒目。此外。还能脱越“这最无情最滥情的一百年”。洞穿爱情那“意想不到的幽辉异彩”。  ——著名出版人、书评人 黄集伟  故事好看,耐读!讴歌的文笔独特,是一种很特别的手术刀气质。其文风。一面闪着锐利,一面含着温情。混合起来。是眼前我们真正需要的一剂贴心良药。  ——著名作家、编剧 陈彤

内容概要

讴歌,本名常青。医学博士,1999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赴美国读博士后,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参与抗结核药物课题研究一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两年。2002年回国,进行抗肿瘤生物类新药的临床开发。现任职于某跨国制药公司。2006年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北京出版社),获2007年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07年出版《协和医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获2007首届COSMO“女性成就梦想”年度作家奖。写过乐评,曾为《周末画报》《时尚健康》《南风窗》《人民文学》专栏作者。散文《第一位病人》,入选2007年随笔排行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九月里,度日如年第二章 写给三十年后的你第三章 九月里的三十年后记 以笔为琴,驶向夜澡

作者简介

《九月里的三十年》以女医生胡琴的视角来写了从大学军训到女友死亡之间她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从中国到美国,从压抑的军训到对音乐的追求喜爱,如一首散文诗般流转。文间有大量的小说、诗歌以及音乐的引用。开头写军训的部分突出了在严格纪律压制下的青春萌动,写出了胡琴那种另类的、不肯屈服的性格,这种叛逆的性格一直主导着胡琴的命运,使得她不甘于在别人眼中“既定”的选择,包括在普世医院毕业后选择不做医生,在美国和大有前途的男友分手。她浓郁的文化性格始终和医学的冷漠格格不入,即使后来进入公司,也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的地位,以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品格观照着外在的世界。凡阿玲是胡琴军训时结识的好友,她比胡琴更为世俗,始终纠缠在自己的世俗情爱里,她敢于去爱,也屈服于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倦怠和疲惫。这使得她在身患重病之后,最终选择了一开始在靶场为她而自杀的秦瑟。

图书封面


 九月里的三十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九月里的三十年》,作者讴歌。上学期放假就借了来,暑期一直没看,七月底来,两三日便读完了。昨日在图书馆随意走,抬眼便见到它那辽阔苍凉的封面,也算有缘,又借来,里边竟还夹着我之前遗忘的书签,不禁莞尔。很有味道的一本书。是作者用了心的。旁的姑且不论,单说人物的名字,便可见作者用心之深:胡琴、凡阿玲、边钟、秦瑟、张贝思、宫商羽、唢呐、白风琴……皆是乐器,至少和音律有关。而一个个全部人如其名,胡琴总是喑哑着,诉说别人的悲欢离合。凡阿玲,若是叫了梵阿玲的话,就该洋气地奏着那些凄然绝美的乐章,但她却姓了“凡”这么一个有着平凡意味的姓,阿玲则结结实实的透着乡野里土土的气息。她也确实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真实的、让人爱让人叹的女子。边钟,最为古朴,最为深厚,从两千年前走来,积攒了几多厚重、几多辛酸。秦瑟,华美、艳丽、不可一世,却也最世间少有,世间有了,望着他的光芒凡人也不会靠近。张贝思,青春,刺激,年少轻狂。宫商羽,本就是几个音符,也难怪他那么多变。李唢呐,酣畅的欢腾,质朴的愉悦。白风琴,风琴的声音总是给人感觉隔着渺远的距离传来,又美又孤独。凡重要的人物,都会有这样一个名字。而且,作者 喜欢的,便会获得一个乐器的名字,宫商羽显然是不那么得人心的。文笔还算舒服,语言并不算美,但信息量很大,让人能学到点东西。有的书读过之后便寡淡的没有任何滋味了,有的书却总是令人回味,令人回味的书是给了人东西的书,要么给的是思想,要么给的是知识,两者都有而两者都深的就是好书了。《九月里的三十年》给了我很多新知,也让我忆起不少旧识。从密涅瓦的猫头鹰到质数的孤独,从cure乐队的治愈到梅艳芳的悲情,从尼采的“深自缄默”到《大学》的“横而不流”,从周梦蝶的《逍遥游》到谢晋的《女儿谷》,从物理化学中熵的引入到海拉细胞,弗洛伊德所说的枪的隐喻,视网膜上皮色素细胞的培养,甚至八九年春天北京的一些事件……时间隔了不短,该忘得也差不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了。读《九月里的三十年》,常常遇到惊喜,作者很有些观念让我尊重,她将协和医科大化名为普世医院,救世之心可见一斑,古语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总是慈悲的吧。作者即使是对猪的眼睛,也不按对论,而说双;在第一节解剖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为献出遗体的亡者鲜花,默哀三分钟。看似仪式,实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科学的仰望。当然这样一本书是离不了爱情的,胡琴对高中语文老师多年的暗恋;凡阿玲对历史老师阿龙刻骨而转至稀薄的爱恋;秦瑟对凡阿玲奋不顾身、倾国倾城的爱情;边钟克制的、永远为凡阿玲好的感情……还有旁的一些短暂的、略显虚伪的、不知是否能称之为爱情的。写的很多,就只捡我印象最深的来谈吧。当然是秦瑟,他的名字就那么不俗,“锦瑟无端五十弦”,他的爱情甚至比他的名字更惊艳。高中,他便爱恋着凡阿玲,即使他知道凡阿玲心中却只有阿龙。阿龙去读研究生,他陪着阿玲;阿玲的父亲被冤枉入狱,他陪着阿玲,阿玲去堕胎,阿龙的,他陪着阿玲,他还陪着阿玲复读,两年。两年里,他几乎是在教阿玲学习,终于,他们一起上了北大。他随阿玲报考中文系,但她读了心理系,他读了图书馆系。那是九零年的秋天,北大军训还要整整一年,在军训开始时,秦瑟就不断地给阿玲写着情书,但收到的只有拒绝。于是在秋天的靶场上,他将枪口对准了自己,于是他被开除了。这时的阿玲是内疚的,但是内疚也不能使她爱秦瑟,她仍旧想着阿龙。劳累的军训让秦瑟很轻易的被遗忘了,而当他再度出现的时候,比那一夜的闪电更让人惊讶更让人惶恐。在胡琴与凡阿玲外出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拉练的时候,秦瑟得到了消息,于是在宣化店,在他们两个站岗的那一夜,他冒着风雷闪电来到了阿玲面前。那是多么离奇的夜,天气离奇的超乎人的想象,更超乎人想象的,是对着阿玲枪口的秦瑟,是秦瑟在渺渺的天地间,在低沉的雷声与疯狂的闪电间对阿玲说出“阿玲,我-爱-你。”的温和坚定。那是想象力无法触及的高度。后来,有人查勤,发现了秦瑟,他怕连累阿玲,跑了。“闪电夜”之前,他在家里做生意,倒卖过茶叶,开过火锅店,却始终无法忘记阿玲。之后,他做了流浪歌手,一路且行且吟。生活让他渐渐改变,秦瑟已经不再那么急切的想要得到阿玲了,甚至在北大唱歌时,他也不去找阿玲。他和很多女人搞在一起,让自己更想她。流浪行吟的秦瑟“眼睛里飘着长期辗转后的不恭,沉淀了竟是笃定,接着不恭又像落叶一样飘了上来”。而阿玲,在大学里终于发现,阿龙那种路数的男生比比皆是,于是她不再爱了。她嫁给了一个仅仅是不讨厌的、木讷的会计。结婚前夜,被生活折磨地无望的阿龙又找到她,对着她哭诉。她悲哀也同情,在与他最后的亲密之后,决绝的离开了他。当然,阿玲也不会就这样与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一直厮守下去。她的女儿五岁时,她决定离婚。会计很爱她,爱到即使知道女儿不是自己的,而是阿龙的,也要争夺抚养权。只因为女儿身上有她的影子。边钟和宫商羽在此时先后爱上阿玲。但是,宫商羽胜出了,在阿玲最脆弱的时候,从宫商羽眼中看出了笃定,于是他们度过了一段还算幸福的时光。其实,边钟眼中何尝没有笃定?秦瑟眼中何尝没有笃定?阿玲将一种机缘巧合下的感觉错以为真爱了。不幸就这样在他们的甜蜜时光中悄悄降临。阿玲罹患乳腺癌,治疗方法又不得当,切除了一侧的乳房,此时宫商羽还能精心照料阿玲,他们决定结婚。然而不久,癌细胞扩散,阿玲在医院里看不到未来,而宫商羽眼中的笃定也渐渐变成了怀疑……终于,阿玲想到了秦瑟。不再找寻阿玲的秦瑟“倒过电子产品,试过高尔夫球场。结过婚,又离了婚,后来干脆不结。去缅甸搞过玉石生意,赌赢过,也有输的片甲不留的,没少泡妞,泡她们,也被她们当提款机,每多泡一个就更想念阿玲”。还因为自己的靶场情结开了一个射击场。终于,在阿玲来日无多的日子里,他得到了陪他走过一段光阴的机会。这时的秦瑟,是一个板寸男人,黑,微胖。坐在阿玲的床头,气定神闲的泡着铁观音,喝着功夫茶。似乎丝毫不担心下一刻心爱的女人就会去到另一个世界。当然,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看,担心了他也还是会离开,何苦自寻烦恼,但有几个人能理智冷静甚至冷酷到这种程度呢?阿玲的未来自然是如大家所想,乳腺癌晚期,又哪里会有什么悬念?自然是不几日就离去了……秦瑟,也随她去了。在靶场上,同他十九岁的做法一样,他将子弹射向了自己。只是这一次没人阻止了。他将那里布置成那一年的中原靶场,遗书上书:一生变调之歌,死唯壮阔之美。作者讴歌给秦瑟的笔墨不多,即使给他笔墨,也不一定是正面出现,很多时候是作为被谈论的对象。然而,很明显,他重重的震慑着胡琴,重重的震慑着讴歌,也重重的震慑着我。作者通篇都在这样说:爱情不是非此不可,而是别样也行。通常情况下,这是正确的。然而,世间之事,总会有例外,秦瑟的爱情就是非此不可的爱情!他的爱情就是他一个人的爱情,只属于他,与凡阿玲无关。他从始至终都是那么不遗余力,那么奋不顾身,不论凡阿玲是何种态度。能拥有这样的爱情的,必定不是凡人,他的感情比普通人浓烈真挚的多,对于自己的信仰,他比任何人都执著。他哀乐过人、执着到死!凡人如我,常会想要寻找所谓冲淡之境,而他这样的至人永远不会。他用浓烈的性情将人生咏唱成了一首壮烈的诗!现实的今日,绝少有这样的人,甚至绝少有人会愿意变成这样。但这样的人永远让人感动,永远让人心悸动!最让我惊讶的是,这是一本写实的书,它包含了思想的厚重,现实的杂芜,也包含了生活的波澜壮阔。最后,引用书中的诗句:九月里的三十年那时 每个白天都曾是黑夜的旧爱剩下我 独自面对一颗子弹饱蘸伤感那时 每句话都可能轻轻碰翻山河与宇宙 你我的秘密忐忑不安那时 九月如同三十年时间不再 白驹过隙度日如年在山河与宇宙 在未来会有一个理由在等我吗让我此生无比留恋九月里的三十年
  •     和讴歌在三里屯附近一家安静的咖啡馆聊完她新出版的小说《九月里的三十年》,我们到外面的小露台抽烟,她突然问我:“其实你应该挺不屑于看女性写的小说吧?!”我坐在椅子上,仰头看着她,我感觉自己像个偷吃了糖果被发现了的小男孩儿,窘迫和有点儿惊慌,只能含糊其辞。后来我们就离开,淹没在三里屯的人潮中。我有点懊悔,我想我应该告诉她,其实,我吃到了一颗非常美味的糖果。在我们的时代里,写书的人越来越像制作糖果了,流水线的车间里,工人繁忙,昼夜轮转,不需要感情和智力,只要求快速生产。那些糖果味道未必都很糟糕,只是不再美妙,不再给人回味的余地。仿佛读者不再需要糖果里有感情的注入,智力的支持,想象的美妙。但其实不然的,真正的好糖果,能让人回味无穷,并且保有尊重的。无奈和对时间的诠释讴歌在小说里引用了帕斯捷尔纳克的一句诗: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休无止。她小说写得温情,但生活像故事,充满了残酷。小说里,学了十多年医的胡琴(原型是讴歌自己)面对小说里的朋友、偶像和陌生人的病痛和死亡,却无能为力,她开始学会用“心理时间”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时间的浓度。对一个掌握尖端医学知识的人来说,那种无力感定比常人来得更深刻。阿城评价朱天文时说过一句话:无奈是我们人类最深刻的感觉。这“最深刻的感觉”,让讴歌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去时,开始重新去看待时间,就像重新去凝望一面如湖的眼睛。“你可以用地球上的一天在家想,未来十年可能会做的事。这时,你的心理其实已经度过了未来十年。”当胡琴面对她的偶像“白凤琴”——那位上世纪末因患癌症而去世的一代香港娱乐界的女王——告诉她科技目前最多只能延长三个月的寿命时,她如此重新诠释时间,“此外还可以有一种时间,我们自己创造的时间,比如小说里的时间。在胡琴构思的小说里,时间密度突然被冲淡,时间刻度标准被重置,世上一天,如小说里一年,甚至无限延长。”这个故事里的白凤琴,其实是梅艳芳。也正是她的离去,让讴歌开始构思这样一本小说。那种无奈感,在梅艳芳去世时,讴歌在小说里写道,“废弃的生命们的过去一年,转眼就要逝世,迎向新一年。而白凤琴已经逝世。”“死亡如果触动了生者,生者的一部分也跟着死去。‘废弃的生命’企图在这些芳华绝代、活得像传奇的人身上,遥不可及的接触中,感觉什么呢?”所以讴歌在看到“人世间的事,百年亦何短,寸阴亦何长”的时候,会在书里把它记下来。前面的美好和被煮熟的鸭子“前面总有美好的,虽然不知道在哪儿。我们都还年轻,信一回吧。”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都还不到二十岁的年纪,1991年的北大学生,被拉到河南军训了一整年,俩个女孩儿成了军训中的好友,最无助的时候,凡阿玲对胡琴说了这句话。凡阿玲是这样的女孩:“她心里,比你比我能定得住。她从前就那样,高考复读时我俩同桌,瞄一眼,我就能安静下来。”爱了凡阿玲一辈子的秦瑟,在他三十多岁,凡阿玲身患癌症的时候,他对胡琴说。生活总能将人打败,即使相信“前面总有美好”,即使“定得住”,在面对感情的不顺,生活的挫折,凡阿玲最后也会感慨“到这个年纪,谁又不是一只被煮熟的鸭子呢?”我们无法看出作者在理智与情感的天平里倾向哪一边,她时而把生命的个体往绝望的悬崖里推,时而用情感去将他们拉回,这种挣扎的状态使得故事如此真实,感受如此丰富。秦瑟从高中开始爱上凡阿玲,大一军训时接到凡阿玲的分手信,在军训的靶场用枪自杀未成,后来被学校劝退,回到广西家乡,此后他做过流浪歌手,做过玉石生意,做过黑帮,最后沦落成为一个有钱人,为了当初军训靶场的情节,开了射击场,“那时我正在射击场玩儿枪呢,枪清脆地一响,突然发现自己臭有钱,到处泡妞,到处骗人也被骗,山转腾挪,看上去全是花哨活儿,根本也是(和凡阿玲一样)病入膏肓。”小说里类似面对离别、死亡的故事还有许多,但基调却因为“心理时间”的概念并不灰色,总还是给人以希望、力量和前进下去的理由。阅读的感受,也像含着一颗美妙的糖果,细细品尝,并且回味无穷。
  •     还记得一个教我高数五十多岁的老师,喜欢谈哲学谈人生。有一次他正在讲解“去心领域”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聊起了人生。他说人生有很多苦难,大家能活在这世上的日子差不多,但应该微笑面对苦难。苦难的日子里,我们度日如年。换个角度,同样时间长度的人生,假若苦难比别人多,那么你所过的日子就比别人漫长。你的人生也就比别人长。这跟讴歌在《九月里的三十年》写到“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差异相仿。小说里的胡琴,在十七岁军训的时候就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你信不信,我曾见过,在有一种特意情境里,九月如同三十年……”在度日如年的苦涩中,胡琴认识了凡阿玲,这也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直到后来,无论是凡阿玲还是当红艺人白风琴的离世,都曾深深撼动胡琴的心。作为医学人员的她,面对人世间的生死丝毫没有抵抗的能力。在人生这条长河里,有些人也许来不及告别就已离去。所谓死亡,也许就像胡琴的一位医学哲学的老师所说的那样:“有的人就一辈子再也见不到有的人了。这就是死亡。”那么一个人存于这脚下大地的时间就是其生命的长度?臧克家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胡琴的性格反叛,从来不愿意妥协。军训体现出的那股“让往东偏往西的劲儿”、在医院实习顶撞“老大”边钟,这些都是她反叛性格的体现以及对体制的反抗。这种气质,颇有中国八零年代后期崛起的摇滚歌手的范儿。而事实上,胡琴也就是成天沉浸于摇滚的女孩。实习结束后她决然离开普世医院,飘洋过海去到美国。在美国她认识了讣告作家,听了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故事。当年离开普世医院,她曾感叹那种地方不适合像她如此敏感的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真切地体会到死亡的力量。十几岁的胡琴面对祖母的离世时曾有过这样的感慨:绝望并非认知的终点,绝望之后还有什么,苍凉?某种起初渗着冷,进而泛出暖的更深切的诗意?……这种体验直至多年以后,面对凡阿玲和白风琴时,才再次浮现。而那种悲切之后泛出的暖,也许就如凡阿玲与胡琴黄昏阳台看落日、白风琴爽朗的笑。死者之于生者的意义,大概是让生者懂得死,更懂得活。曾经“只要让我停靠,我就选择离开”的胡琴,依旧如故,只不过经历过时间的洗练,看到过死亡的真切后,她明白人如沧海一粟,生命重在质而非量,在世上走过,拥有过爱与内心的信仰,便无悔;能活于他人心中,九月与三十年,也就没有差别。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文笔,自然不做作,偶尔像一把清洌的手术刀。想象那个不沉郁于世俗的姑娘,有张轮廓鲜明的脸和一双不蒙尘的眼,在人群中,一眼就望见。
  •     我杯茶
  •     2013年讀的當代小說里最好的一本,沒有之一。朱天文在一次講座中提到的。另,謳歌也是名聲大噪的《協和醫事》的作者。
  •     哎。
  •     众弦俱鸣,我是唯一的走音。众弦俱寂,我是唯一的高音。
  •     越看讴歌的小说,就越透彻地理解生老病死。她的悲悯,既是对于病患,也是对于医生
  •     天文推荐的书。。作者能言善辩,理性中偶尔泛陈着些许感性。其实涉及的医事并不多,主线还是对过往青春的回顾。
  •     我用我的愚昧,换来青春的分界线。
  •     不流畅。喜爱重复某些语句。读起来不够舒服,眼睛也容易疲倦。
  •     伪医事小说 用的是文艺的套路 可是读来却还不错
  •     5星,绝对的
  •     九月里度日如年,三十年恍如一瞬~有什么永远,有什么短暂~
  •     不喜欢这本书里体现出的一些东西,总觉得主角,配角,都有一颗漂浮的心,不安份又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灵魂的心。而且很讨厌高考机器式的小说人物。
  •     前边看军训时有强烈共鸣,看到后边就只能挑着俏皮话逗自己发笑了。
  •     文字极好,故事性还稍弱。虽然是七零后了,但还是脱不了个人的心绪和感受,缺少一种人间的大慈悲和大洞彻。
  •     力荐!最近看书慢,作者的文字耐嚼,越写到后面越好。有小心机,没有匠气。一句话不断重复,产生变体,传递意义变化的信息,别有音律美和诗意。
  •     以前就发现,理科生写出来的文章比文科生好。似乎是更直接有趣,并且时刻冷静,层层剖析。九月里的三十年不免要往作者自己身上套,有她的参演或者是别人的戏份。这小说挺厚,不仅是内容,甚至是作者需要传递的东西。
  •     目光坚定的怀疑症患者。
  •     “只要让我停靠,我就选择离开"——腰封上的这种决绝真打动我。
  •     出乎我的意料写的相当之好。准确的表达和年轻人独到的活泼用笔让我最终原谅了前面有意无意的掉书袋。有什么关系?只要写得好,掉书袋就是博闻强识(虽然在这里并不适用。)或许是同为长学制医学生,许多关于医科或世俗的或哲学高度的思考都能心有灵犀,看到“拿着200块补贴的博士”便会心一笑,读到“把私卖高价药还不找钱的老教授给打了一顿”时即是辛酸也还有愤怒:毕竟行医有着不可侵犯的尊严——尽管在中国这尊严在患者和医疗系统之外的人都十分低贱,但至少我珍惜着,相信还会有同志之人如斯。
  •     如果作者一直按着她的回忆录的路子写,我应该只给她一颗星。甚至在讲到被她改名为白风琴的梅艳芳的八卦往事时,我想降为半颗星。但最终她回到了小说的轨道上,借由凡阿玲的癌症把前面散乱的情节重新绑在了一起,并探讨了死亡这个令人畏惧的主题,所以我最后宽容地给了三星。 华语作家大局观好的真是凤毛麟角啊。
  •     ”那时那刻,非此不可。然后在甜蜜、痛苦、错失后,别样也行。“尤其喜欢那封家书
  •     一生变调之歌,死唯壮阔之美。
  •     喜欢这样来写时间
  •     感觉评价过誉了,读来反而远不如期待。
  •     原谅我是看到XH才看的这本书,开篇猪眼睛*手术,已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想法,浅显的人啊
  •     除了第一章关于部队的描写能勾起我往日的些许记忆外,其实后面两章无非是物是人非'造物弄人的情节,和医无关。平淡。
  •     不是很多人能读懂这本书,习医之人犀利而有些晦涩的笔调,带着淡淡的温暖。欣赏那句“告别这个世界口口声声拥戴的成功与荣耀”,不羁的灵魂飞腾而出,还有那“如果让我停靠,我就选择离开”的孤傲。但是作为一个女子,与这样的灵魂为伴,是否也有一些无奈与苍凉?
  •     矫情,80后觉得很隔膜,大概70更有共鸣罢
  •     哎呀,我大偶像把這個書誇成那樣了都!偶像啊,您不是說一定要勇敢要誠實麼?可這個跟您比那中間得差多少段位啊⋯⋯
  •     胡琴、梵婀玲、琴瑟、编钟、管弦、宫商角徵羽,挥笔奏交响乐。
  •     挺特别~~
  •     只要让我靠岸,我就选择离开!谁终将声振寰宇,必将长久的深自缄默。北大医学生的感情故事。写的很细腻。
  •     深有共鸣!期待讴歌的下一本书!
  •     最近在折腾昆德拉,突然就想到这本书了,四年多前看的(2011年9月)。作者肯定有受朱天文和昆德拉的影响,到处都是他们的影子。另外想问问,为啥百度百科里把摇滚音乐人讴歌和作者讴歌编辑在一起?难道是同一个人?(我读书少别吓我)
  •     采访朱天心,她最推崇的台湾作家是舞鹤,最推崇的大陆作家是讴歌。天心说,讴歌的《九月里的三十年》是2010华语文坛最出色的作品,没有之一。
  •     想看看讴歌其他的书,这本书应该是“不想当摇滚歌手的医生不是好作家!”推荐看叶扬的《在无尽无序的汪洋里紧挨着你》
  •     读于2014年寒假。协和8年制文艺女青年的成长史。
  •     是文学爱好者,但不是作家。说平淡夸张,说寡淡过分,但的确只是中游。就故事本身而言,的确写了一些别人不曾写过的情节,但问题是情节之下的内核并没有什么新的开拓,反倒更像一篇习作,看完朱天文《巫言》后的习作。由此,我甚至怀疑朱天文之所以会看这本书,是因为编辑或者作者寄给她的。那么,在访谈中她推荐了这本书,就成了无心也是有心之举。
  •     字字诛心!
  •     跟着作者的文字来来回回曲曲折折最后还是放弃,她只想讲一个她自己未完成的故事,和我们这些旁人又有何干?很久没有打过三星,这本书就以一本标准的三星书,对于作者而言,那依然是一段荡气回肠历久弥新的旅行,对于我来说,不过又是一段似曾相识的平凡的青春而已。
  •     文笔极好。可能不是我的那杯茶吧,花了很久才读完。
  •     非常非常惊艳的一本书,好久没读过这么精致的故事了,再读一遍就把书评写下来。谢谢讴歌让我感动得流泪。
  •     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     度日如年
  •     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休无止。 2013.7
  •     喜欢此人加一星
  •     多年之后,我们敢不敢不做一只被煮熟的鸭子。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从未行驶在大路上,告诉自己抗争和坚持即使无益,也是值得的。时间的流动本来就是相对的,度日如年,第一次成了一种追求。《九月里的三十年》,希望不是本年度读到的最后一本好书。
  •     女作家写得最深刻的,一定是自传体小说。不一定好,却感同身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