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爱尔兰日记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
ISBN:9787532128365
作者:(德)海因里希·伯尔
页数:215页

章节摘录

  大陆上的茶很清淡,可是用的是贵重的瓷茶具;而在此地,人们从破损  的铁壶里漫不经心地倒出玉液琼浆给顾客做提神饮料,价格极便宜,而且是  倒在陶制的杯子里。  早餐很可口,茶也不负盛名。此外,倒茶的年轻爱尔兰女郎还无偿地馈  赠着微笑。  我浏览着杂志,首先读到一则读者来信,信中要求把高高在上的纳尔逊  推倒,而代之以圣母雕像。又有一则来信,要求推倒纳尔逊,还有一则……  已经8点了,交谈的情绪勃发,我也被卷入其中:我被谈话的声音淹没  了,但我从中只听懂了唯一的一个词:德国。我决定运用一下这个国家的武  器,当然肯定是很友好的,即用对不起回敬大方的女茶神无偿的微笑,直到  猛然爆发的宛若轰雷的一声吼把我吓了一跳为止。难道在这个奇特的岛国,  铁路交通竞如此繁忙吗?吼声停了,声音转为清亮,最后的晚餐的激昂序曲  从备餐直到敬谢圣餐仪式都能清晰而纯正地听到,一直到最后一个音节唱完  的声音从对面圣安德列斯教堂越过韦斯特兰大街传来。于是,我在这里第一  次喝的几杯茶同以后我将在空旷而肮脏的小镇上、旅馆里以及壁炉边喝的许  许多多杯茶都很好;于是,给我留下了一种惊心动魄的虔诚的印象,就像这  种虔诚不久前在最后的晚餐之后淹没了韦斯特兰大街那样。这么多的人从教  堂走出来,在我们那儿只有在复活节的弥撒或者圣诞节的礼拜仪式之后才能  看到;但是,身影分明的不信上帝者的忏悔我却不曾忘怀。  刚刚早晨8点钟,又是星期天,此刻把主人从梦中扰醒还太早。不过茶  已经凉了,咖啡店里扑出了羊油的气味,旅客收拾起纸盒和箱子朝公共汽车  站拥去。我兴味索然地翻阅着《爱尔兰文摘》,结结巴巴地译读着一些文章  和小故事的开头部分,直到第23页上的一则至理名言引起我的注意——在我  能把它译成德文之前,我琢磨了良久;不经翻译,不是用德文来理解,然而  我却懂了,几乎比译成德文表达得还明白——坟墓中躺满了人,若没有他们  世界便不能生存。  读过这句至理名言之后,我觉得来都柏林旅行是很值得的。于是,我决  定:为了我将来会感到的重要时刻,把它深深锁在我的心底(后来,它看来  对我是一把钥匙,可用以解释我将经常碰到的、由激昂和镇静组成的这一奇  特的混合,那种使人发狂的疲惫,以狂热劲头连结着的冷漠)。  当我下决心不再顾忌过早搅醒东道主的鲁莽以后,我来到那隐藏在杜鹃  花丛、棕榈树和夹竹桃丛后面的阴凉的巨大别墅前;远处的山峦和丛林依稀  可见。

内容概要

海因里希·特奥多尔·伯尔(德语:Heinrich Theodor Böll,1917年12月21日-1985年7月16日),生于德国科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与翻译家之一,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编辑推荐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伯尔最负盛名的作品,至今全球销量已达二百万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伯尔多次游历爱尔兰,本书是此间心灵闪光时刻的精妙记录。描写了动人的爱尔兰风情,神秘的凯尔特文化,以及爱尔兰大地上的众生相,感人至深,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世界散文宝库中一颗明亮的珍珠。

作者简介

《爱尔兰日记》是伯尔最负盛名的作品,至今全球销量已达二百万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伯尔多次游历爱尔兰,本书是此间心灵闪光时刻的精妙记录。描写了动人的爱尔兰风情,神秘的凯尔特文化,以及爱尔兰大地上的众和相,感人至深,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世界散文宝库中一颗明亮的珍珠。

图书封面


 爱尔兰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生涩、无趣、浮萍掠影。像一个僵硬的人经过爱尔兰的小酒馆之后的干巴巴的一些记忆。几乎无一处可以与叶芝媲美。爱尔兰的神韵在哪里?即便是去凭吊叶芝墓的那一章。这不可能是写作《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的伯尔。2013.1.8
  •     书是去年一口气读完了的,但拖了好久没写评,每当努力想振奋精神来一个彻底的感言总结,结果不是有其它琐事缠身,就是实在不知从何说起。不知道大家都是从何种途径结识海因里希伯尔这个战后派作家的,也不知道大家都对这位废墟文学的代表人物了解多深。我个人是在读过一个短篇以后喜欢上伯尔的,那个短篇叫《巴莱克老爷家的秤》,网上和实体书不难搜到的。当时我正巧还读了一本《猫与鼠》,是君特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之一,一本薄薄的小书。那几年中德出版业似乎交流颇频,德国作家的作品有许多新版不知不觉间就占领了我国大小书店的高地。在读过伯尔的短篇和君特的作品后,我作了个比较,最终还是觉得自己更喜欢伯尔质朴、深沉、硬朗有富于同情心的文风,当然,君特格拉斯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师,这里不多提了。就在我决定好好读读伯尔的其它作品时,才发现一个古怪的现象:在浩瀚的德语作家新版书籍队伍中,伯尔竟然销声匿迹。如果您现在搜索豆瓣,就会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伯尔的一系列作品曾在我国出版,但2000年以后,伯尔新版的作品除了这本《爱尔兰日记》,几乎找不到第二本书了。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如果您搜索百度,一定能在海因里希伯尔的介绍后面发现一段文字,据说是一个德国汉学家,名叫顾彬的人对伯尔文字的评论:“你们都听说过海因里希·伯尔的名字,他是1917年出生,1985年去世的。他197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现在在德国,基本上没有人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所有人都会说他所有的作品完全过时了。另外,他的语言太差了。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他唯一一部好作品,是他打仗时给爸爸、妈妈写的信,但是他写书信的时候根本不是作家,战争回来之后他才决定成为作家。”这或许是个原因;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废墟文学本身,对于我国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的作用与意义,似乎已经不怎么重要了。这里请参考一篇文章,是崔卫平老师写的,百度也可以搜到,叫《我们在哪里错过了海因里希伯尔》。上面两大段看似冗余的解说,大致分析了为何现在我们在书店里,只能翻找到一本《爱尔兰日记》的原因。那么,对于很多2000年以后才开始对德语文学,或对伯尔本人,或单纯对外国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认识伯尔的途径就只剩下这本《爱尔兰日记》了。(当然,这里的读者应该设定为普通的读者,至于德语圈内或专门研究相关知识的“专业”读者而言,伯尔依旧十分著名。)纯粹个人猜测,有很多读者是冲着“爱尔兰”而买下这本书的。他们或许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叫伯尔的德国作家,而且很多人期待(或说成是假设)的本书的内容,应该是或清新或抒情或惆怅但总归是让人感受到爱尔兰的美好景色与淳朴文化的散文。这也就难怪大部分读者(即使是那些已经对伯尔有所了解的人)在读完全书以后,脑子里横亘的爱尔兰图景里总是阴云密布,弥漫着静静的忧伤和轻轻的挣扎。是的,我大致在网上看了许多读过本书的读者真诚的感想,大部分来自博客,豆瓣也有。“忧伤”一词似乎是所有读后感里都有的。这点我也要点头称是。因为伯尔写作爱尔兰日记时,本身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情愫被“忧伤”占据。伯尔怎么表现出这种“忧伤”的?读《爱尔兰日记》可以发现,伯尔是从明暗两面来写的,而且暗写偏多。这就是伯尔独特的风格,光看字面描述,他在写景,写爱尔兰的绿地和红砖房,写爱尔兰的美酒和鲜奶,写爱尔兰的教堂和墓地(当然,最值得注意的是叶芝墓),写爱尔兰的种种……但是,无论伯尔怎样描述,无论他描述的是一片怎样祥和的景色,读来总觉得闷胸,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甚至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幻觉,仿佛眼前安逸的景色不久就会消失殆尽。这是暗写。至于明写,伯尔主要提到几个关键词:爱尔兰的贫穷、人口大量流失,以及近乎愚昧的乐观,最后是秩序的混乱。如此明暗交错,使全书呈现一种优雅的灰色色调,尽管作者笔法相当客观,但丰富的情感正在这层层文字底层,暗流涌动。那么伯尔为何要将着力点使在“忧伤”二字上?我想或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伯尔写第一篇《抵达》时,应该是在1954年,这也是伯尔第一次抵达爱尔兰的时间。这正是二战刚结束的时候,此时德国百废待兴,而且正是东西德分裂的时候,如果想了解当时德国的历史,有很多文学材料值得阅读,在这里为了简便起见,推荐一本小书《杀心萌动那一年》(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98997/),其中前言导读里译者对德国分裂时期的情况作了较概括的说明。总之,当时的德国有一种“发展至上”的情绪,在工业高度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国民高度压抑,很多人尚未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德国形同一部巨大的机器,只有齿轮夜以继日地转动,人情味则极度淡薄。同一时间的爱尔兰则是另一番景象。1919年,爱尔兰刚刚和英国打过英爱战争(即爱尔兰独立战争),在1921年签了英爱条约,接着在1949年成立共和国,自动退出了英联邦,更重要的是,在二战中爱尔兰几乎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在书中伯尔也看似不经意地提起过爱尔兰人对纳粹和战争的看法,集中参考《门诊的诊治牙医》一篇),因此50年代的爱尔兰也处于发展中。同样是发展中的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伯尔从压抑、悲痛、一切秩序至上的德国来到开放、乐天、一切混乱无序的爱尔兰,这巨大的文化落差必然让他大感惊讶。从一些资料可以看出(一个介绍《爱尔兰日记》相关信息的小小网站:http://www.boellundkoeln.de/cms/koeln-in-boell/mentales/irisches-tagebuch/)伯尔非常喜欢在爱尔兰的生活,他曾在爱尔兰梅奥地区买下一幢别墅,1990年后这套别墅成为了爱尔兰艺术家们的聚居地。结合历史背景可以发现,伯尔在写作爱尔兰日记时陷入一种自我的矛盾中。他既渴望德国人像爱尔兰人一样活泼、可爱、甚至为了快活不顾一切(见颇有喜感的《如果赛莫斯要喝一杯》),但同时又希望爱尔兰人能懂得一点儿遵守秩序、能关心一点儿世界大事、能更加认真负责一点。伯尔对两个国家都是又爱又恨,其根本的愿望是将两个国家人民优秀的品质结合起来。在《爱尔兰日记》中,伯尔几乎只写爱尔兰,但稍一观察即可发现,德国的影子始终和爱尔兰的景色重叠在伯尔眼前。例如在《为米哈伊尔奥尼尔的灵魂祈祷》一篇中,伯尔在白天看到一座小孩的墓碑,晚上隔着窗子望见如下景色:“我看到街上呈现出一种红色,仿佛是用不真实的舞台化妆用红颜色涂抹的:红色的雪堆,红色的城市天空,有轨电车弯进终点站回形路时发出的尖叫声,而这声音在我听来也是红色的。不过,当我把脸贴近窗帘的破洞时,我看到了实际的状况:冰雪边缘的浅蓝色,沥青的黑色,有轨电车的颜色像洗刷不良的牙齿那样;而电车弯进回形路时发出的沙沙的摩擦声,在我听来又是淡绿色的:淡绿猛烈地喷射到树木光亮的枝干上。”这里,红色一是写实,因为爱尔兰的红砖房实在很多(此点考证自曾经去过爱尔兰的外语老师),另一方面,个人感觉这是在暗示战争,纳粹的党旗不正是红底么?伯尔头晕目眩,但是他整理思绪,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在异乡的土地,于是,一切又变得鲜活多彩了。在全书里,既然没有实写德国,那么就不存在对比。可事实恰恰相反,德国和爱尔兰的对比无处不在。比较明显的一处来自《习惯说法》一篇的开头:“假如在德国一个人出了点事:没赶上火车,摔坏了一条腿,或破了产,这时我们就说:本来不会这么糟的。而在爱尔兰人那里差不多正相反……本来会更糟糕的,本来不该摔坏腿而是摔断脖子,本来不该是没赶上火车而是误了上天堂……从来都不是最糟糕的,而最糟糕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种对比正如上文所写,并不是表明作者喜欢哪个国家更多一些。作者内心真正期待的应该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折衷的生活状态。说了这么多,终于要回到题目了——忧伤。我们误解了伯尔这份忧伤,因为这忧伤并不完全针对爱尔兰——尽管爱尔兰人为了生存,移民世界各地,亲人相隔天涯(参考《D太太的第九个孩子》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双脚》);但由于爱尔兰人的大而化之性格,使得生活中秩序混乱(参考《公爵大街上死去的印第安人》)。伯尔的忧伤除了给爱尔兰,也给了漂泊异地的自己,但是最大的一部分,应该是给了自己的祖国——德国。也可以笼统说成是给了这个混乱的世道,在《公爵大街上死去的印第安人》一篇中,伯尔借一个爱尔兰男人的嘴说出了最大的感言:“在愚蠢的世界上,正经的东西总是属于错误的人。”但伯尔并不消极,从《门诊的政治牙医》里就可以看出,伯尔在凭自己的努力,让异国的朋友了解纳粹的真面目,并告诉他们并非所有德国人都是邪恶的:“我就是这么笨。”派德莱克说,“我现在怎么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这么喜欢德国人。”“你必须喜欢他们,”我轻声地说道,“不是因为有希特勒,而是尽管有希特勒。”我想,只要能充分体会到伯尔这份“忧伤”的“成分”,就不难正确理解《爱尔兰日记》全书了。这不单是一本散文集,也不是宣传赞美爱尔兰美景的小书,这是“二十世纪最富同情心的散文杰作”。另一点是,此书在伯尔自己的一生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本书的作者也是亲自和伯尔的亲人有所交流而严谨翻译的(来自译后记)。写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更多的读者能对海因里希伯尔有更深的了解,也希望我国在今后能出伯尔其它作品的新版本。希望这篇文章能为理解《爱尔兰日记》有小小的帮助。最后列出伯尔的一些重要作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来读读(在这里感谢一位友邻,曾给了我许多相关的资料):《女士及众生相》(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59059/)《小丑之见》(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59070/)《无主之家》(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59067/)《一声不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59060/)《笑者》(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29174/)(简体德语版,后有汉语注释,收录几个短篇)《流浪人,你若来斯巴》(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58250/)《列车正点到达》(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97124/)《Wo warst du,Adam?》(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99057/)《Doktor Murkes gesammeltes Schweigen》(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91436/)另外一个《爱尔兰日记》相关网页:http://www.irisches-tagebuch.com/tagebuch.html
  •     有这样一个爱尔兰,谁到那里去而没有发现它,不能要求作者来弥补。——海因里希·伯尔一天,我的室友韩少正在看一部爱尔兰电影《曾经》。而我正在看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电影看了一半,韩少不禁感慨道,“爱尔兰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何出此言?”我问。“这么小的国家,却出了那么多伟人。”“除了王尔德,还有谁?”“乔伊斯啊!”“哦,对,还有贝克特。”“萧伯纳。”“W.B.叶芝。”“斯威夫特。”“小红莓。”“那还有U2。”“恩雅。”“奥康纳。”……就在这时候,奇哥走了进来。“你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啥呢?”奇哥问。我们好像很难解释清楚,最后只能异口同声地说:“没啥。”接着,他继续看《曾经》,而我继续看《道连格雷的画像》。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高一语文课本里学过《流浪人,你若来斯巴》,读起来的确感觉十分奇妙,很喜欢他的文风。不过木有看过这本书和其他的作品,有空会找来看看吧。
  •     如在眼前的爱尔兰。笔触细腻。
  •     伯尔有种梦幻般的笔调,但并不造就诗意。而是契诃夫形容的那类”俄罗斯的斯特林堡“的感觉——”悬在半空中的人。“
  •     德国作家的浪漫笔触,夹杂着厚重的道德感,速写出一个有着忧伤过去但人情味满满的爱尔兰岛。
  •     真心不是我的菜啊,虽然我很喜欢爱尔兰这个国家。
  •     游记类散文
  •     富有深情
  •     特别迷人的精神风情 从到达到离开就像一场梦一样。特别是教堂椅子上的名字那一段特别意识流…很少让人回味很久的游记。
  •     可以看到作者的想象力与飘逸的思想,但不能掩盖文中淡淡的忧伤,更想去爱尔兰了
  •     叶芝。。泥炭。。北纬51°。。下雨。。贫穷。。爱尔兰。。
  •     和想象中的北欧不一样。他的字里行间总是潜藏着某些怀旧的忧伤,而我的脑海中却总是明媚而稀薄的阳光。
  •       生涩、无趣、浮萍掠影。像一个僵硬的人经过爱尔兰的小酒馆之后的干巴巴的一些记忆。几乎无一处可以与叶芝媲美。爱尔兰的神韵在哪里?即便是去凭吊叶芝墓的那一章。这不可能是写作《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的伯尔。2013.1.8
  •     翻译读起来比较累,也许是原文太难懂。总的来说非常不错。
  •     大概是因为黑色幽默和伤痕文学写多了的缘故吧,伯尔所写的爱尔兰总有种阴冷和荒凉的味道,仿佛一幅灰沉沉的图画,我不太喜欢
  •     总算是从德国式的絮絮叨叨中找出了点美感。就是插图有点毁心情
  •       看的不是这个版本的,但是总觉得翻译里边许多涩涩的东西,如同动脉瘤一般,动不得还影响了全身!
      
      最初看这部书是因为对爱尔兰有一种狂热的执念,对同是异乡人的作者有一些的好感,但是显然二战以后的伤痕累累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我喜欢冯唐那种范儿,看海因的书心中总有些压抑,虽然爱尔兰的天空总是那样阴晴不定,可在我心中却总是却是一块阳光普照的五彩大地。
      
      这部书不算海因的代表作,哀伤的笔调到处都是,可是又让人觉察都一种淡然和波澜不惊,宛如迷雾下的心情,轻细如愁!
  •     给哭喊的孩子嘴里很快地塞进了一块巧克力,这时,痛楚和巧克力一道在黑暗中溶化了。
  •     有些地方为之一振。独自思索的魅力。
  •     高一连一页纸也看不下去的书在高三的时候爱不释手
  •     告诉我这是翻译的错...
  •     “轻松快意”。
  •        有这样一个爱尔兰,谁到那里去而没有发现它,不能要求作者来弥补。
       ——海因里希·伯尔
      
       一天,我的室友韩少正在看一部爱尔兰电影《曾经》。
       而我正在看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电影看了一半,韩少不禁感慨道,“爱尔兰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何出此言?”我问。
       “这么小的国家,却出了那么多伟人。”
       “除了王尔德,还有谁?”
       “乔伊斯啊!”
       “哦,对,还有贝克特。”
       “萧伯纳。”
       “W.B.叶芝。”
       “斯威夫特。”
       “小红莓。”
       “那还有U2。”
       “恩雅。”
       “奥康纳。”
       ……
       就在这时候,奇哥走了进来。
       “你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啥呢?”奇哥问。
       我们好像很难解释清楚,最后只能异口同声地说:“没啥。”
       接着,他继续看《曾经》,而我继续看《道连格雷的画像》。
  •     写得真好!您对海因里希伯尔是不是很了解呢?我想和您深入交谈一下关于他的一切。还有爱尔兰这个国家......
  •     09年。非常好的一本小书。
  •     美极了
  •     文字优美
  •     难以留下深刻的记忆,50年前的画面只有在脑海中想象
  •     爱尔兰的天气和令人遗忘的时光 河流 牛奶瓶 墓地 爱尔兰人的幽默和半疯 贫瘠却满是信仰的国度
  •     刚读完《巴莱克老爷家的秤》。文字朴实却很有力量,真的很喜欢。
    但是已出版的基本都是上世纪的书,不一定找得到,有点可惜了。
  •     喉音,啤酒,喧嚣的大街。眼泪,絮叨,未泯的希望。
  •     如安哲一般的乡愁
  •     原作者的文笔飘逸而空灵,再好的翻译家也翻译不出读者真正似曾相识的感觉
  •     那些回不去的就是故乡
  •     找天不忙的时间兴许能去那里走走。
  •     那你看的是哪个版本
  •     陈丹燕有一本《我要游过大海》,也是爱尔兰,读的时候特别安静,但是同样感觉爱尔兰的天空是阴阴的
  •     前后水平有差距哇…
  •     翻译终究是输了些。
  •     相比起來這本是真·良心。
  •     很多不理解,却不妨碍读的时候淡淡微笑。多雨的国度,持续被离弃的土地,贫困的生活,酗酒的男女,虔诚的信仰,关于精灵的神话。。。。。。。。。我想去看看凯尔特人的家乡,怎样的土地可以养育这样的民族。
  •     我有多么爱他
  •     爱尔兰不是很了解,伯尔的作品是因为以前写某个小论文需要,所以读过很少的一些~~欢迎交流~
  •     德语真的很适合写散文,美的不像话!
  •     @波蘭
    很感谢你提供的连接~
    那篇资料是《爱尔兰日记》的相关介绍,里面还有原文选段(正好是《如果赛莫斯要喝一杯》(Wenn Seamus einen trinken will...)!)~~真的很值得学习,嗯~谢谢!
  •     至少现在,我知道了伯尔是个高尚的人。
  •     伯尔的文风都是这样质朴但又富有情感的,由于白描很多,不怎么引经据典,所以读起来真实流畅啊……推荐看《巴莱克老爷家的秤》,篇幅比《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稍稍长一点。
  •     这书的品相好得有些出乎意料……
  •     本来很期待,但是看的时候我真的没有读进去......
  •     恕我没能坚持下去 一个句子得看个三遍 还看不懂
  •     在爱尔兰阳光下闪耀的牛奶瓶。
  •     我还以为是很神的游记,但是没想到文字还很普通(褒义)而且是我能比较轻松看进去的散文(褒义)不过说到有多厉害我就看不出了,大概是我的文化水平是硬伤(
  •     在看这本书前,对爱尔兰的印象只有叶芝和恩雅~~所以,好悲伤的爱尔兰
  •     LZ概括的相当好。
    顾彬对伯尔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分偏激的,并且由于他在中德两国文学界的地位,大大折损了伯尔的名气。但也不无道理。伯尔的作品大多对于当今社会没有实质意义,除了这篇爱尔兰日记。文风古怪,表面静谧轻松,实则有一股挥不去的压抑感。也就是LZ提到的“忧伤”。(翻了德语原文,并不像顾所说的那样语言“太差了”,反而用词很优美。)
    德国人对伯尔的“不满”,个人认为LZ说的“与废墟文学本身有关”是极有道理的。
    比起这类作家,他们更愿意喜欢保罗策兰这样的犹太诗人或者黑塞这样的宗教味浓厚的作家。
    伯尔自己也曾在获奖后发出疑惑:为什么不是君特格拉斯。
    另外,有一个网站值得推荐。http://www.g.eversberg.eu/DUpdf/BoellIrischesTB.pdf
    很全面。
  •     特别迷人的精神风情,从到达到离开就像一场梦一样。特别是教堂椅子上的名字那一段特别意识流,很少让人回味很久的游记。
  •     原以为是游记,读着读着发现散文感越来越重。现实与遐想,缅怀与抒情,多次出现的牛奶瓶子几乎串联了整本书,翻译太注重原文的语调和句式了,有些地方用中文读来很不顺畅。单单以内容来看,很美,那个电影散场后的描写反复读了好几遍,让人心醉。爱尔兰爱尔兰,怀着眼泪的爱尔兰,我多想亲眼看看你啊,看看那个写下“Cast a cold eye,to life,to death,horseman,pass by”如此墓志铭的诗人。
  •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爱尔兰。好吧,也许原文是德语,然后现在翻译成中文,我真的没觉得伯尔笔下的爱尔兰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
  •     枕边书
  •     文字好沉重啊〜 句句表现出同情〜
  •     “不,希恩和谢拉非出走不可。”
  •     对啊……所以期待以后能出点新版了~
  •     看得是上海文艺出的
  •     总觉得作者好像也没认真写···
  •     当上帝创造时间的时候,爱尔兰人说,他已经留出了足够的富余。
  •     相当有趣的一本小书。
  •     这书最大的问题就是感情太浓郁了,当然也可以说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爱尔兰绿色的小小岛屿,宗教氛围浓重的国家,或许是因为历史的缘故这国家充满了伤感与悲怆的气息,又因为盛产剧作家诗人而弥漫着一股化不开的浪漫。。。PS这悲伤的浪漫令人沉溺而不可自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