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门》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走不出的门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203071501
作者:孙郁
页数:234页

徘徊与挣扎之中

作为一本包括14篇随笔的书,本书有一个副标题《从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呐喊之后的徘徊与挣扎》个人理解,孙郁先生认为,从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我国知识分子在呐喊之后处于徘徊与挣扎状态,陷在一个走不出去的门之中。其实,中国知识分子至今不是还在门之中吗?个人特别喜欢第一篇《旧京的漂泊者》。孙郁先生在这一篇中,徐徐的讲述了民国时期旧京里的漂泊者的生存、挣扎,这里有邓云乡、孙犁、梁斌、汪曾祺、高长虹、丁玲、台静农、张中行、韦素园、李何林、石评梅等对北京的感受,沈启无、废名的不一样的人生。是的,孙郁先生的叙述是徐徐的,有点沉思,又不是很沉重的沉思。第二篇《苦行者之路》其实是对鲁迅先生在教育部生活的追寻,“过了三十岁,他进入了官僚阶层,从世俗的眼光看,俸禄很高,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对鲁迅在此期间与钱稻孙、陈师曾、许季上、齐寿山的交往的思量,对鲁迅进行观照,也颇有意思。第三篇《风动紫禁城》,则通过故宫写出了当时参与其事的文人心态。第四篇《王小波遗墨》颇为明晰的写出王小波的风格、意义,读来令人对王小波有更深的体认。第五篇《关于章门弟子》,写出了章太炎及章门弟子黄侃、钱玄同、周氏兄弟、吴承仕活画像,读来也是令人兴趣盎然。其余各篇,也都有可观。至少于我,读来还是觉得鲜活。凡此种种,其间的文人在孙先生笔下有的只是呐喊之后的徘徊与挣扎,总也摆脱不了大时代的冲击与倾轧,走不出无形的门。时代在变,现代文人仍然如此,何况,冲击与倾轧虽然变幻着形态,其力量又哪有稍减呢。这个门,真不知啥时间才能走出了

穿透麻木世界的声音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文化学者孙郁用他的思索和感悟,在当代青年心中点起一盏灯。凭着这盏灯,不甘于麻木与浮躁时代的青年,足以超脱世俗,使思想层面上升到一个高度,实现与“五四”文化大师的跨时空对话。书名为“走不出的门”,这门必定是神圣的,但并非遥不可及。门那边有一道独好的风景:那里有鲁迅坚毅的脸和略带忧郁的眼神,那里有老舍、汪曾祺地道的京腔京韵。于王小波划破天际的明快笑声中,我们体悟到,在章太炎、周氏兄弟、陈独秀、胡适等“五四”文化大家之后,这时代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更为晓白的世界。走出那扇门,我们面前就会出现一个“明快世界”。 ——以上是我的读后感★鲁迅:他常把旧有的死句活化,使那些沉睡的叙述,有了新的温度。★王国维:一个打通古今的人,他的根却扎在死去的年代。★陈师曾:欲找寻中华文化,感性的文本与画面更胜于经书。★老舍: 在无趣的生活里,写出苦涩的“有趣”,其意义远远超越了文学。★汪曾祺:于粗糙的年代,贡献了汉语写作上精巧的珍品。★王小波:从精神洞穴里凿出个天窗,于是光进来,风进来,暖暖的雨进来。★萧红、丁玲、石评梅、许广平、张爱玲:知识女性靠爱情来支撑精神的家园。

走不出去,那就跳出去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文化学者孙郁用他的思索和感悟,在当代青年心中点起一盏灯。凭着这盏灯,不甘于麻木与浮躁时代的青年,足以超脱世俗,使思想层面上升到一个高度,实现与“五四”文化大师的跨时空对话。从小到大,心所向往的已有太多,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实现,还有一部分也许成了奢望,成了走不出的那扇门,可望而不可即。愿望总是好的,但总有愿望,没有付之而出的行动一切又成了空谈,美好的愿望夭折在自己心中,多么悲哀的一件事。现在我们长大了,是时候走出家门,看看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去闯,因为世界之大,总有适合自己的,无论是物还是人,也许现在还没遇到,但遇见是迟早的。需要奋斗,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本评论由贝尔商城(http://www.bblfloor.com)ReMiod所写,写的只是自己想说的话,新手上路,多多指教。

一个耐人寻味的书名

什么是“走不出的门”?这门什么样子?走出了这道门又怎样?读了这本书,你都会知道。也许可以先看看这本书的目录,很有提示作用。旧京的漂泊者 / 001在传统里,有的人一直在走,四处漂动着,似乎什么也没有找到;有的一生原地不动,却参禅悟道者多多。漂流在北京的青年是这个城市诗意的一部分,那是从民国初就已经开始了的。他们的感受似乎穿透了夜里的世界,溅出了丝丝血色,这把沉郁的古都,变得有温度了。在北京荒凉的地方,那些文字像一豆烛光,在无边的黑暗里闪烁着。苦行者之路 / 019鲁迅一生是个苦行者。有时,他也消沉地想:这些沉默的智慧有什么再生的可能呢?还不如从速地消失为好吧。可是,时代变了,他出来了,从那间铁屋子里。他沐浴了光,看见了爱。但那光与爱一个个地远去、失落,又落入苦寂的大漠里。他一个人走着,喊着,在没有意义的时代,他预示了新的寓言。而且,不幸得很,我们现在的时代,还在他的寓言中。风动紫禁城 / 036有许多奇异的人生在这里表演过,紫禁城曾关乎天下的运事,民国后却是文化脉息的一角。它深不可测的一面,似乎是永远也读不完的。没有皇帝的宫殿,一切都沉默着。述说它的只是几个多情的文人。知堂先生说,中国的在野的与庙台间的人,精神差不了多少。诚哉斯言。读书人对它的神秘的存在的打量,及政客们暗读秘史时的兴奋,都昭示着我们国民精神的一部分。王小波遗墨 / 055没有料到小说还可以飞翔地书写。王小波,这个捣乱的孩子,是一个魔幻的画家。在精神被普遍的泛道德化语绪包围的时候,他从精神洞穴里凿出了一个天窗,于是光进来,风进来,暖暖的雨进来。世界不再是一种颜色,而窗外的风景,是可以更美的。那些黑暗里的存物一个个原形毕露。此时,他获得了一种快意。从照妖镜式的反光里,历史被改写了。  关于章门弟子 / 072民国间的流派多多,章门的余音缭绕,直到今天依然回响不已。这是一个匪气和儒雅之气的杂糅群落。最有反骨的弟子们,在老师面前却显得恭恭敬敬,旧道德气不减。黄侃是章太炎最得意的门生;钱玄同在语言学上的功德不小;真正在思想上继承老师意识的,应算周氏兄弟,他二人得其神,遗其绪,形若一体。一个流派的生存,不都是一种色调,同门学生的差异性,其实也丰富了学术的内涵。   新旧京派 / 092京派的传统,在我的理解,它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平形成的文化群落,代表人物如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废名、俞平伯、朱光潜等。到了八十年代,当汪曾祺、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杨绛、舒芜、徐梵澄等人大量的文章出现后,旧京的文化之光开始闪烁其间。京派的复出只是一种思想的继续,它在自我修复中能否还有虎虎生气,那只能靠时间来检验了。   他人的自我 / 109我们这一代人是怎么也绕不过五四的。今天的中国还需要启蒙么?这是个复杂的精神追问。我们对它的表述还停留在表层的居多,问题不在于简单地回到五四,而在于是否还拥有五四那样的热情和人类的关怀。而我们凝视那一段历史,倘能搅动我们惰性的思维,向着困苦挺进,那么,研究的光热总会照耀着精神的阴影,我们现在是多么需要穿透麻木世界的声音。  东亚之痛 / 126一百年来,中日两国一直在一种错位的文化中彼此凝视着。离得最近的,却往往相去甚远,这是东亚的悲剧。在回眸北京、东京、首尔、台北、那霸等几个城市的血腥历史之后,我忽然感到:也许,当我们清理了这些双重旧账的时候,彼此才能开始新的自由的、轻松的对话。那时候面对无数冤魂遗骨时,我们可能会不顾忌地谈论着一切。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呢?儒的是与非 / 148儒的概念在今天已难以确定了,有布衣儒与贵族儒,山林儒与台阁儒,事功儒与隐逸儒等等。近百年来,大凡举儒旗者,对近代思想贡献有限;倒是非儒者,丰富了中国人的智慧。而瞭望这些智慧,你能觉出不是东方式的么!那些智慧,也像孔夫子的流音一样,散落在世间的诸多角落。或因似儒而被后人撷取,或因非儒而自成新调,使古老的文明被调适到现代之路。在想象与叙述之间 / 157进入历史,必然存在材料的问题、想象的问题,最后是如何叙述的问题。历史的诡秘在于,大事件下的人生体验,总是不同的。同一件事情,学人总有不同的看法。历史在不同的方式下被想象与叙述,本身就值得研究。借着古人的遗迹而想象昨日,倘能还原场景里的气息与温度,那就有了生命的质感。历史也是生命的组合,聚散的背后是诗的闪光。  又远又近的老舍 / 165在人们的眼里,他的出众,并非别的,而是复原了北京的市井生活,将一群于生死线上奔波的小人物,有意味地勾勒出来。老舍还原了一种穷人的空间,那里的衣食、谈笑、对白,还有提笼架鸟者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的似咳似笑的长音,把昏暗里的苦涩人生,无奈地艺术化了。在无趣的生活里,写出苦涩的“有趣”,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文学。汪曾祺散记 / 178汪曾祺的身上有种温润的东西,我们从中能呼吸到南国般的柔风。废名的古朴,沈从文的清秀,在他那里都有些。重要的是他的文字后有着欧美文学的悲凉的况味,这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他精于文字之趣,熟于杂学之道,境界不同于凡人。于粗糙的时代,贡献了精巧的珍品。汉语的写作魅力,无法抵挡地在我们的身边蠕活了。  穿越法兰西 / 198法国搞现代建筑,似逊于赶时髦的东方人。但到了巴黎市内,才知道法国人不屑于摩天大楼的原因。这个民族旧有的东西保存得很好。在塞纳河与香榭丽舍大街穿过时,你将会明白这个国度保持着一种高傲。冬夜问答 / 220鲁迅似乎没有体系。但他在精神层面,却有一种始终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对奴隶性的警惕,以及对诗性的渴望。他总在黑暗里,却又不属于黑暗。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他只能以多维的视角和多种的不确定的方式面对存在。鲁迅研究算起来已有八十余年历史,如今已成显学。鲁迅之于现代知识阶级的话题,在今天不是弱化,而是更浓烈了。


 走不出的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