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门》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走不出的门章节试读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203071501
作者:孙郁
页数:234页

《走不出的门》的笔记-第99页 - 新旧京派

由废名而沈从文而汪曾祺,是一条向高的智性和幽深的趣味伸展的路。……其实废名也好,汪曾祺也罢,对人的洞悉有火一般的热力,只不过不愿渲染这些,内敛着激情,以从容的步履自行其路而已。乡野里的抒怀,意在人间情怀的另一种表达,炽热的地方,我们何曾不能感到呢?中国固然需要史诗,而其实也离不开小的、私密的叙事。后者离人的距离似乎更近。……
与汪曾祺相似的是,北京的端木蕻良、林斤澜也表现了各自厚重的学风。他们的文字很有个体风格,前者带着学究的幽深和作家的灵动性,独步于文坛。尤其散文,博雅而古朴,叙述从容老到,气象直逼俞平伯等人。后者有鲁迅遗风,但短评里的机智,还是有旧式文人的丰沛吧。他们在境界上不像汪曾祺那样止于沈从文与废名等人,而是更为驳杂,有翻转摇曳之气。

《走不出的门》的笔记-第148页 - 儒的是与非

P149“孔子在现代的被质疑大概来自两种思潮。一是科学主义的挑战,如杜威的反玄学、反唯道德主义的视角,就集中了儒家传统的弊病。胡适的清理儒学,用的是这样的思想。因为唯道德的思路,解决不了现实生存与发展问题。另一个是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以来的自我意识,以及个人主义观和民主观。当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不能输送出新的信息时,人很可能进入自欺的窘境。鲁迅的批孔,就有这样的意味。”
P151“学问是智慧与自我的表达,济世也罢,自娱也罢,部位潮流所动才是真的。”
P154“支撑人的精神原点的东西是什么?马一浮、冯友兰诸人认为是心灵的境界,脱凡的愉悦者正是,而胡适、张申府则觉得,科学的理念观下的自我解放、自由理念,却额可以填补儒学的空白,把人引向新生的境界。”

《走不出的门》的笔记-第207页 - 穿越法兰西

城镇人口稀少,就会产生悠闲的感觉。法国人慢条斯理,不太懂时间的概念。这是我外表的感觉,不知对否。在第戎的剧院和影院前,许多人排队购票,旁边是写露天饮酒的小店,听不到人声的喧闹。人们的表情都很祥和,每个人都有着一种安然爽快的气质。我很欣赏这样的气质。我们在中国人脸上,有时会看到狡黠与木然。法国人不是这样。也许是伪装的,也许天然如此。总之,生动的总要比呆板的更美。

《走不出的门》的笔记-第113页 - 他人的自我

“想鲁迅这样的人对个性主义的阐释,是与国民性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他在作品里表现的果敢和自由,完全没有伪饰的痕迹。个性的出现,不得不清理旧物,批判民族精神的惰性自然就摆在人们的面前。”
丫想强调的是以下这些:
“在《新青年》早期的文字里,他感叹中国没有“个人的自大”,只有“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后者是庸众里的党同伐异,戕害着个性的发展。中国人主奴一体现象,自欺自贱、麻木不仁、不敢正视现实等劣根性,必须通过个人潜能的张扬与人到的方式加以改造才可能改变。”
P115“其实个人主义与人的生活状态有关,独立的空间的存在才有个人主义的土壤。”
P123“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
P125“五四新文人的新,不都是概念的新,而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干洗的新的理解。1923年,鲁迅在译过了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后,讲到了这样一段话‘我的私见,却很不然;中国人自己诚然不善于战争,却并没有诅咒战争;自己诚然不愿意出战,却并未同情与不愿意出战的他人;虽然想到自己,却并没有想到他人的自己。譬如现在论及日本并吞朝鲜的事,每每有:朝鲜本我藩属这一类的话,只要听这口气,也足够教人害怕了’。这其实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渴望。用高远东的话所,是‘互为主体’意识的流露吧。在看重别人的自我表达。做到这一点,真的大难。而那代人做的就是这样的选择。人间最不易做到的是彼此的沟通,人和人的无法逾越的横沟横在面前。”

《走不出的门》的笔记-第55页 - 04 王小波遗墨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09/17/7798979_154662795.shtml

《走不出的门》的笔记-第3页

高长虹
百科名片
高长虹(1898年-1954年?),本名高仰愈,山西盂县人,中国现代作家。他也因当年和鲁迅的交往和后来交恶而为人所知。
简介
  
高长虹(1898~1954)本名高仰愈,长虹是他的笔名。   盂县西沟村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较大影响的文学团社“狂飙社”的主将,山西一位较早结识鲁迅,并在鲁迅直接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进步作家。1924年至1929年间,他先后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发起并组织了“狂飙运动”,创办了《狂飙》、《弦上》、《长虹周刊》等多种进步刊物,并做为鲁迅倡导组织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员,鼎力协助鲁迅编撰《莽原》。1930年至1937年间,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远涉重洋到日、德、法、意大利考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徒步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工作。1946年到达东北解放区,后患精神病故世。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发表作品上千篇,出版著作17本,约130余万字,他是杂文创作最多产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1989年,由盂县政协收集编纂编辑、著名诗人艾青题写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长虹文集》,分上、中、下三卷面世,为研究高长虹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成长阶段
  高长虹,1898年3月出生于山西孟县,1905年,8岁的长虹入小学堂读书。在读盂县第一高小时,由于他成绩优秀,县知事专门奖赏过他一枚银牌。他不光功课好,思想也进步,当听说武昌起义成功后,自作主张剪掉了头上的辫子。1914年,高长虹考入太原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各门功课俱佳,尤其国文与英语突出。课余,他热衷于参加各项活动,并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到了二年级时,他拒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为阎锡山投靠袁世凯搞的“提灯会”,得罪了校方。于是,他逃离了学校,先是去北京靠亲戚的帮助在一家图书馆读书并旁听一些大学的课;1918年之后回到盂县家里,埋头自学了五年。他选定文学创作为方向,博览群书,练习写作,为后来驰骋文坛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辑本段高鲁冲突
  1924年9月创办《狂飙》月刊,从此文名远播,引起鲁迅(时在北京)的注意。1924年12月10日,高长虹初次晤见鲁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1925年3月,《狂飙》停刊,鲁迅决定与高长虹、韦素园等青年联手合办新文学刊物《莽原》。大家起初合作不错,高长虹作为主力,出力最多,在刊物上发表不少有分量的文字。   1925年8月,高长虹忽然撰文声称,他对鲁迅感到“瘟臭”,甚至想为之“呕吐”。不久,高长虹又在广告上称鲁迅为“思想界的先驱者”,鲁迅为之愤怒,撰文予以驳斥。当时,鲁迅还以为高长虹只是想过河拆桥,等到1926年11月,高长虹发表两首爱情诗《给——》,鲁迅才明白高长虹攻讦自己的真正原因。   《给——》里有这样四句:“夜是阴冷黑暗,他嫉妒那太阳,太阳丢开他走了,从此再未相见。”韦素园告诉当时远在厦门的鲁迅,这里的太阳是高长虹自喻,黑夜代表鲁迅,月亮就是许广平。鲁迅恍然大悟,认为高长虹当初“川流不息的到这里来的原因,并不是为《莽原》,却在等月亮。” 原来,高长虹谩骂鲁迅的真正原因不是想过河拆桥,也不是因为《莽原》的内部纠纷,而是因为认为鲁迅对他横刀夺爱。早在1925年5月,许广平曾给高长虹去信,欲购买其诗集,两人从此开始通信。以后的几个月里,双方通信七、八次,或许彼此表示过倾慕之情。或许许广平仅仅称赞过欣赏高长虹的文才,高长虹却以为许广平已经爱上他。 相关图书——高鲁冲突
1925年7月,高长虹在鲁迅家里见到许广平,凭着诗人的敏感,他知道许广平已经钟意于鲁迅,因此决定停止与许广平通信。   当时的许广平与高长虹都是27岁的青年,双方对文艺的爱好也大致相同,或许有成为恋人的可能。但许广平早在1923年就成为鲁迅学生,对鲁迅了解更深,从她1925年3月给鲁迅的第一封信中,可以看到她对鲁迅的感情。高长虹与许广平的通信时间,仅比许广平与鲁迅的通信时间晚两个月,但他与许广平的交流却比鲁迅少了两年。此外,虽然高长虹更加年轻,他的识见及才气都远远不及鲁迅。   有趣的是,在1921年,高长虹曾在太原文庙博物馆工作,结识过一位才气超过许广平的女子,即馆长之女石评梅,石评梅后来却爱上另一位姓高的男子——高君宇。   回头再说高长虹。由于身为诗人,偏爱浪漫幻想,他自认为许广平不可能喜欢比她大17岁的鲁迅,除非受了鲁迅欺骗。所以,他对鲁迅因妒生恨,终于忍不住跳出来大骂。这种行为反倒使许广平对他的好感几乎荡然无存。1925年10月,许广平与鲁迅正式确定关系。再往后,他们在上海正式同居,高长虹再不可能得到许广平的爱情。
编辑本段求学生涯
  爱情常使人疯狂,高长虹的疯狂却超出了极限,让他与鲁迅和许广平的关系彻底结束。1930年,高长虹感到情场文坛皆失意,决定放弃文学,改学经济,便东渡日本,开始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从1930~1946年,高长虹确实抛开了文学创作,他在海外的活动可以证明:1930年,他在日本学习行为心理学、语言学;1931年,他又去德国学习马列理论;1933年,他在法国研究经济学……。   抗战爆发后,满怀爱国热情的高长虹结束了求学生涯,于1938年回国参加抗战。1941年,他不顾阎锡山等人的收买,决定前往延安。延安起初很欢迎他,特意派周扬作陪,请他到鲁艺做了一次报告。据说,在鲁艺的历史上,除了高长虹,只有丁玲和欧阳山有此殊荣。
文艺创作
  1941年到1942年,高长虹的文艺创作激情第二次狂飙般爆发出来。他开始大量写作,频频给延安《解放日报》投稿,由于他的文字不是政治宣传,很少被报刊采用,可他仍然笔耕不辍。写作之余,看到对延安不满的地方,他就忍不住向延安提意见,引起一些上层人物的不快。康生曾怀疑高长虹是青年党(其实高长虹早在法国时就加入法国共产党,但从未加入中国共产党),想找机会加以批判,只是在博古的保护下才没有得手。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高长虹收到毛泽东、凯丰署名的座谈会请柬,他却以自己是学经济的为由,拒绝与会。那以后,高长虹明显地被延安冷落。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进攻延安,延安干部开始大批转移,毛泽东于此时分别找文艺界著名人士谈话。和高长虹谈话时,不知双方说了什么,毛泽东“勃然大怒”,会谈不欢而散。
被贬逝世
  1948年,高长虹被贬到东北,住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北局宣传部后院。1946年10月19日,东北成立文协,高长虹是成员之一。草明曾经去看过他,认为他的生活虽疏于自理,神经还算正常。可据舒群回忆,高长虹早在延安时神经就不对劲,到1946年时更加不正常。   刚到延安时,高长虹的神志应该是清楚的,不然又怎能写文章?只因渐渐被冷落和排斥,他才开始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显得有些怪异。   1946年11月,东北局迁到当年刚刚解放的沈阳,高长虹也跟着来到沈阳。1949年,高长虹终于住进东北旅社楼上的精神病房,虽然他那时可能还没有疯。有一次,他跑出来找舒群诉苦,舒群给他100元钱,还请他喝酒。喝酒时,高长虹忍不住哭了,51岁的男人,哭起来一定令人心酸。可是,在整个中国,除舒群等几人,又有谁能听到高长虹的哭泣?又有谁在意他的哭泣?   1953年,东北诗人侯唯动在东北旅社看到高长虹被服务员训斥,生气地喝退服务员。他来到高长虹面前,望见他披肩的银发和乞丐般落魄的样子,不由掉下眼泪。然后,侯唯动去找保卫科的人,他们说高长虹是个喜欢大叫的疯子,侯唯动当即劝他们善待高长虹。接下来,侯唯动去高长虹的房间看他,并问他为何喜欢大叫。高长虹解释说,他在无聊时用德语朗诵歌德,用英语朗诵拜伦,别人听不懂,就以为他在说疯话。由此可知,高长虹虽然苦闷至极,但到那时也还没有疯,只是苦楚无处申诉而言。   1956年,师陀在长春作协的饭厅里又见过高长虹一次,未及交谈,高长虹已匆匆离开。那以后,再也没有过高长虹的消息。估计他不久就死去了,也许临死前发过疯,虽然他本该是正常人。   高长虹的一生虽然有过污点,却也没有什么大过错,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高长虹有才气,难免恃才傲物。但社会宁可容忍一万个庸人的胡闹,也不愿意容忍一个有才者的傲骨,这大概高长虹悲剧的主因。
著作书目
  精神与爱的女神(诗集)1925,永华印刷局印行 书法作品
闪光(长诗)1925,永华印刷局印行   心的探险(散文、诗合集,后改编为《从荒岛到莽原》)1926,北新   光与热(散文集)1927,开明   给——(诗集)1927,光华   献给自然的女儿(诗)1927,现代   实生活(小说集)1928,泰东   曙(中篇小说)1928,泰东   给时代的先驱(诗、论文合集)1928,光华   春天的人们(小说)1928,光华   青白(小说集)1928,北京狂飙出版部   走到出版界(随笔集)1928,泰东   游离(小说、散文合集)1928,泰东   草书纪年(寓言、童话等合集)1929,上海狂飙出版部   神仙世界(中篇小说)1929,上海狂飙出版部   延安集(诗集)1946年,张家口文协分会“和平野营”印行   高长虹文集(上中下册)1989,社科
评价
狂人高长虹
  高长虹(山西盂县人),这个李敖式的狂人、怪人,曾经辉煌过,也有过不可一世的疯狂。他倾慕德国伟大诗人歌德,也想在中国开展一场“狂飙突进运动”,因而把“狂飙”作为他的运动的标帜。他的第一部诗集《精神与爱的女神》出版,因喜爱而写信给他的女士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就有三人,包括许广平和石 评梅。鲁迅曾经对高长虹十分器重,同乡许钦文要出版小说集,鲁迅自己不作序,而是让给高长虹作;那本小说集本是鲁迅编的,广告中却说是“由长虹与鲁迅从最初至1925年止的作品严加选择”而成,把高长虹的名字放在前边。高是20世纪从山西走向全国的第一个新文学作家,他所创立的狂飙社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大文学社团,共有成员六七十人,相当于创造社、太阳社、未名社、沉钟社等五六个社团的总和。在狂飙社时期,高长虹本人写作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近千篇,结集成书十七八本,有的立即被翻译成好几种外语。
传奇一生
  高长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青年时代他像一朵孤云,到处飘泊。他曾经创办了一份个人刊物,名字就叫《长虹周刊》,他走到哪里,刊物办在哪里,共办了二十多期,这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也是个奇迹。他本人因文学而成名,但后来他改而研究行为主义和编字典,在日本时发生“九一八事变”,他去了德国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后在欧洲流浪,一度参加法国共产党。他生活非常刻苦,常常“靠山药蛋充饥,盖报纸过夜”。在法国写了长篇小说《中国》,抒发他的爱国之情,同时用四种文字,在四个国家的报纸上连载。“七七事变”爆发,他毅然回国,先到重庆,1941年秋天,徒步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抗战时期,是高长虹写作的第二个高潮,写诗歌、杂文、评论近百篇,而且出版了《延安集》这样一本有重大意义的诗集。   抗战胜利以后,高长虹于1946年11月,从延安辗转到达东北解放区哈尔滨,想开发金矿,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东北局迁到沈阳,高长虹跟着到了沈阳,住到太原街东北大旅社二楼一间小房子里。这以后高长虹的最终去向便成为一个谜,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猜测,有说是死在抚顺精神病院的,有说在“反右”期间还见到过。为了澄清一些人对高长虹的误解,也为了寻找高长虹的确切下落,近年来高长虹的孙女高淑萍,先后找了研究高长虹的专家、学者,又多次奔波于盂县、阳泉、太原、北京、沈阳等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山西作协、沈阳公安局、中央档案馆、民政部等有关方面的大力协助下,关于高长虹的下落终于有了答案。当年在沈阳东北大旅社招待科负责照料和管理高长虹的当职员工崔远清、阎振琦、李庆祥三位老同志,热情接待了高淑萍,并经他们共同回忆,写了一份详尽而生动的材料,现择录如下:   “高长虹中等身材,年龄60多岁(实际只有50多岁),留一头几乎齐肩的花白头发,梳理得十分整齐。身穿布料中山装、布鞋,步履稳健,给人的印象既是八路军老干部,又像一位学者。他每天都上街散步,从来不愿和旅社服务人员沟通言谈。高长虹生活很俭朴,享受着供给制县团级干部待遇,吃中灶。当年,餐厅的供给制饭票分四种颜色:小灶为红餐券、中灶为绿餐券、大灶为黄餐券,还有一个白票为大锅饭。高长虹的餐券每次都是发给二楼的服务员小李。高长虹的衣服都是发的,每月还有津贴费,但他从来不领取,只存放在阎振琦那里。他经常写条子让服务员送给招待科,大多是要一些文具用品,如纸条上用毛笔写着:‘毛笔一支,稿纸一本’等,阎振琦就及时给他买来。”   “记得1954年春季的一天早上,二楼服务员向招待所报告,高长虹房间没开门,人们都以为他在睡觉。到了上午九点许,阎振琦见门还未开,赶忙跳到二楼外雨搭上,登高往内眺望,才大吃一惊地发现老人趴在床边地板上。阎设法打开房门,才得知老人已经死亡。于是老阎立即给东北局组织打电话,行政科侯科长让阎去做当面汇报,随后组织部派来两名医生一名护士,经检查确认高长虹夜里系突发性脑溢血死亡。旅社招待科根据组织部指示,操办了丧葬事宜。”   高长虹一生到处奔波,寻找生命,寻找自由,最后死在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的日子里。虽然他没有能够投身在建设的热潮中,但看到国家正向上发展,他的孤寂的心也会感到安慰

《走不出的门》的笔记-第53页 - 风动紫禁城六

时在民国廿五年,南京地方法院传易寅村不到,因以重金雇佣落魄画家黄宾虹,审查故宫书画及其他文物。凡涉疑似者,皆封存之。法院发言人且作武断之语曰:帝王之家收藏不得有赝品,有则必为易培基盗换无疑。……后闻黄宾虹鉴别颟顸,有绝无问题之精品,有被封存者。呵呵,原来黄宾虹也在易培基案中搅合过呀

《走不出的门》的笔记-第1页

【 刘侗 】
基本信息
  刘侗(约1593~约1636) 明代散文家。字同人,号格庵。湖广省麻城县(今属湖北麻城市)人。在当员生时,因“文奇”被人奏参,同谭元春、何闳中一起受到降等的处分。他因此颇有名。崇祯七年(1634)进士。后选任吴县知县,赴任途中逝于扬州。
主要成就作品
  刘侗和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于收集材料,他撰写文字。他们还曾合撰《南京景物略》,书未完成,残稿今亦不传。《帝京景物略》主要记述北京地区的山川园林、庵庙寺观、桥台泉潭、岁时风俗。写作态度认真,“景一未详,裹粮宿舂;事一未详,发箧细括”,故记述的北京风物有较高的资料价值。此书在艺术上也有特色。《帝京景物略》为了使表现对象具有鲜明性和准确性,在描写的次序、详略、位置上颇费斟酌,可见出作者惨淡经营的独到匠心。如《三圣庵》先渲染三圣庵的环境,次述庵的本身,最后以庵内观稻台可饱览畦陇、林木、梵宇、雉喋作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书在语言上体现了竟陵派散文的特点,遣词造句,往往打破常观,改变通常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水尽头》等篇,生动形象,给人一种质实的立体感。但论者有认为刘侗散文因用字造句奇特怪僻而带来艰涩之病。
龚自珍有何关于北京的著作?未知。
陈师为何人,未知?
【叶广岑】
名片
叶广岑当代作家 ,生于1948后10月,籍贯北京。前期从事医务工作,后因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突出成绩而调入陕西工人报从事编辑工作。代表作品有《乾清门内》、《战争孤儿》、《注意熊出没》等。
简介
   叶广芩 1948年10月生于北京市,满族,叶赫那拉氏,中共党员。中学就读于北京女一中,后考入北京七二一护校,1968年分配来西安,在黄河厂卫生科任护士。1983年调入陕西工人报,任副刊部主任,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函授部学习。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千叶大学法经学部学习。1995年调入西安市文联,在创作研究室任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理事,西安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长。
作品
  1980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创作、翻译作品三百多万字,其中有长篇小说“乾清门内”、“战争孤儿”、“注意熊出没”、“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等;中篇小说“祖坟”、“黄连厚朴”、“狗熊淑娟”;短篇小说“本是同根生”等。出版有小说集“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散文集“景福阁的月”等等。另外还创作了大量影视作品,例如北京电视台拍摄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家族”、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红灯停绿灯行”(根据她的短篇小说“学车轶事”自行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连厚朴”等。叶广芩在日本期间,用外语创作的散文也曾刊登在国外的报刊上,其中“太阳的故乡”获日中文化交流“读书奖”。文学界的评价:叶广芩自从事专业创作以来,创作呈现出成熟的喷发态势,其近期作品每一篇均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和《新华文摘》转载,被评论界喻为“叶广芩现象”而受到关注。国内一些著名评论家如王蒙、雷达、李国文、严家炎、张炯及陕西评论家王愚、李星、畅广元、田长山等都对她的近期作品有过评论,认为她的作品写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韵味浓冽,人生体验深透”,“娴熟的叙事,渊博的学识,高远的情思,洗练的文字,融合为一幅大手笔。 ”叶广芩的作品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日本文学评论家秋野修二在《中国文学的改革开放》一书中,多次提到叶广芩的作品,特别谈到有关中日关系的作品如“风”、“注意熊出没”等,说这些作品“选取了一个危险的题材,通篇贯穿着对这一历史细部的再检讨,以及向旧有价值观挑战的大胆尝试,能从中听到时代深处的声音。”
获奖情况
  作品在全国曾多次获奖,她的小说“祖坟”、“黄连厚朴”获中国作协《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本是同根生”获陕西省作协“双五”文学奖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首届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风”获西安文联第五届优秀文学奖;中篇小说“狗熊淑娟”获湖北武汉文联《芳草》杂志一等奖;散文“我的女儿在深山”、“一个日本老太太的北京情结”等分别获省级以上刊物一等奖。1995年被西安市文联评为“市优秀女作家”;1996年被选为中国作协五届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被市文联评为先进共产党员;1998年被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邓云乡】
名片
邓云乡教授邓云乡教授,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
履历
  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编辑本段生平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缘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邓先生是极个别能让历史“活”起来的学者,既渊博厚重,细研历史文化,又细致闲情,深通民俗风情。云乡身后,谁能继之?呜呼,先生生前,默默无闻,如今人们才愈来愈觉出他的价值。
成就
《红楼风俗谭》
  邓先生的《红楼风俗谭》,围绕《红楼梦》里的风俗故事信笔写来,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至琐至细,无不包藏,头头是道,洋洋大观。
《鲁迅与北京风土》
  《鲁迅与北京风土》,此书以《鲁迅日记》为经,以北京风土景物为纬,从鲁迅生活的特定环境研究鲁迅,寻找鲁迅当年在北京的文化足迹。 鲁迅从1912年到1926年,在京住了十五年,这期间多有日记存留, 记得非常简约,乏味,而邓先生用优美生动的文笔,展现了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市生活。
《文化古城旧事》
  《文化古城旧事》,风俗人物掌故信手拈来,读起来很是畅快。
《增补燕京乡土记》
  《增补燕京乡土记》,全书分为岁时、胜迹、市廛、饮食、艺苑等几大部分。有人说此书“很有百科大全的味道。但绝不是词典,因为它生动的赋予了恋乡之情,它活泼的带上了白描之美,从书的目录上我们就可以看见每一个大标题之下又分许多细目,每个细目,就是一篇清新可诵的、融情入景、即景生情亲切生动的散文。邓先生阅历丰富,博览群书,学识驳杂,所写内容虽“小”,浅显易懂,但却有深度,文笔淡雅,味道浓厚,感情挚腻。周汝昌《燕京乡土记〉序言说:“这个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历史,有他自己的乡风土俗,这如不是一个民族的一种标志,那什么还是呢?历史的时间长河是望不到尽头的,时代要前进,科技要发展,文明要进化,社会要变迁……。但不管怎么进展变化,中华民族的根本质体与精神是不会变“土”为“洋”的。以此之故,后人一定要了解先人的“乡土”,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为什么如此生活的深刻道理,才能够增长智慧,更为爱惜自己民族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古今中外”的关系,才能够认识得更正确,取舍得更精当,而不致迷乱失路,不知所归。如此看来,为燕京之乡土作记,所系实非细小。以“茶余酒后,谈助可资”的眼光来对待它,岂不浅乎视之了?开头我提《帝京景物略》,此书确实不凡。但它是以“景物”为主眼,除“春场”等个别条目,记“乡土”的实在不够丰富。如今云乡兄这部新书,大大弥补了前人的阙略,长期的空白,使得我们不再兴惘然之慨叹,其于后来,实为厚惠,个独像我这样的一个人的受贶良多而已也。云乡兄的文笔亦佳,使刘、于二公见之,或亦当把臂入林。这也是不可不表的。”亦如周汝昌老先生为《红楼识小录》所作的序中所云:“再过一些年,连云乡同志这样富有历史杂学的人也无有了,我们的青年读者们,将不会批判它因‘小’失小,而会深深感谢这种‘小’书的作者为他们所做的工作。”
作品
邓云乡著有:《燕京乡土记》、《北京的风土》、《红楼风俗谭》、《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还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等。 《邓云乡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套含《鲁迅与北京风土》《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宣南秉烛谈》《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水流云在丛稿》《云乡琐记》《云乡漫录》《清代八股文》《云乡话书》《云乡话食》《北京四合院 草木虫鱼》《诗词自话》共16本。
【米寿】
喜寿:七十七岁。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称。   
米寿:八十八岁。因“米”宇拆开来刚好是数字“八十八”,故称。   
白寿:九十九岁。因“白”字乃“百”字去“一”,故称。   
茶寿:一百零八岁。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入”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称。

《走不出的门》的笔记-第109页 - 07 他人的自我

现在偶尔听到谩骂五四的话,多是简单的逻辑。以前面对这样的谩骂,我会激动地质疑,而现在学会了世故,连辩解的冲动也没有了。五四被诟病的地方很多,可是那些骂五四的人,本身就在享受着五四那代人赐予的快乐。
刚看到这些很不以为然,但看到后面就觉得挺好。


 走不出的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