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的指环》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戏剧 > 尼伯龙根的指环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46338835
作者:[德]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页数:300页

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文革时对指环的革命译法

文革时期出版的《尼伯龙根指环》中译本介绍:女共产党员布伦希尔德受列宁嘱托找寻马克思和燕妮的戒指(革命圣物),并照顾烈士遗孤齐格弗里德。即将成功却遭到苏修背叛。最后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高唱东方红与帝修反同归于尽。结尾大合唱被译为国际歌。

力荐

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尼伯龙根的指环》及“瓦格纳事件”随感

《指环》原剧用中古风的德语写成,历来属于比较难译的作品。英译版本也不多。中国文联某年出过一套《瓦格纳戏剧全集》,据说出自德语研究的大家之手,可惜译文的风格和排版都堪称惨不忍睹。鲁路的译文相对好一些。吉林出版此次选用铜版纸加拉克汉的插图,另有非常难得的德汉对照,收藏一本的性价比并不低。唯一的缺点,在于它把《指环》当作诗歌或诗剧而非歌剧来排印。重唱的部分都没有被标出,某些长的唱段也没有按音乐的编排断开。但这些小瑕疵无关大体。我看的《指环》是布列兹版视频,分四天看完,中途每次换幕,都得暂停很久,缓上一口气。并没感觉到传说中的“洗脑力量”,充其量是音效太过洪亮了些。德语的唱腔偏刚硬有力,不似意大利歌剧的婉转圆润。听久了,对耳朵实在是考验。说到对《指环》的解读,当以尼采当年光临拜罗伊特首演后的评论为最重要的观点:“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悲剧主角是一位神。他一心渴望权力,当他千方百计获取权力之时,他受到条约束缚,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并且遭到了降于权力的惩罚。他正是在下述境况中体会到了他的不自由:他无法再占有金指环,这一切尘世权力的象征。。。他突然被众神之黄昏与末日的恐怖侵袭,使他感到绝望的是他只能束手待毙,而无法抗拒这末日。。。正当新的希望苏醒之时,他不得不服从约束着他的强制力量,亲手毁灭最珍爱的东西,惩罚对他的痛苦所怀有的最纯洁同情。这时候,那包藏着恶与不自由的权力终于使他厌恶了,他改变主意,悠然向往正在逼近的末日。此刻才出现了他早已盼望的东西:自由无畏的人出现了,他是反抗一切传统的产物,他的双亲因为违背自然和道德秩序的结合而受惩,他们死了,而齐格弗里德却活着。。。降于指环的天谴没有放过他,愈来愈逼近他,他如何信任了无信无义者,出于爱而伤害最亲爱者,被罪孽的阴影和浓雾笼罩,但是最后如鲜丽的夕阳闪现和沉没,用灿烂霞光烧红整个天穹,把世界从天谴中净化出来——沃旦静观这一切,他的权杖在与这位最自由的人的格斗中折断了,他的权力在后者身上丧失了,他渴望自己的失败,与他的战胜者同喜共忧:他的眼睛闪射着悲痛的福乐之光,凝视事情的结局,他在爱中变得自由,摆脱了自己。”(《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引自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86年三联版)惜乎如此不吝赞美之词,没两天半就先被尼采自己给否了。然后就是两位牛人的翻脸。到了1888年的《瓦格纳事件》中,齐格弗里德已经由“自由无畏的人”变成了“通奸和乱伦的产物”。后来的研究者们为了不让这种“出尔反尔”损害尼采的形象,做了很多种解释。不过,尼采并没在后来的评论中再过多提及悲剧的主角——沃坦,这个“坏天气的神”。而只是说,齐格弗里德代表了“向契约开战”的精神。奇怪的是这并不符合剧情:和一出场就打算赖掉瓦尔瓦拉项目工程款的沃坦相比,齐格弗里德却是死在两个契约的矛盾上。他在被迷惑的情况下与贡特尔缔约,导致无意中背弃了和布伦希尔特的爱情之约。但他并未对贡特尔违约。他斩断沃坦的矛枪是个疑似的象征,但想一想那诺通剑本是沃坦扔到下界的,山上的睡美人也是沃坦安排的,就知是谁在自作自受。存心“向契约开战”的是沃坦。且不提当初的尼采,貌似是支持这种“开战”的。从剧情来看,沃坦的确是此剧的主角。和所有自我拧巴的悲剧人物一样,他“靠协议将世界统治”,而他自己却又屡屡生出僭越之心。对指环的渴望象征着对绝对不受约束的权力的欲望。一旦沃坦去占有指环,他就造成了双重的背约:一是对讨薪的巨人们背约,二是违背了火神洛根代替他和莱茵河女儿的约定,即由沃坦为她们主持公道,向侏儒索回指环还给她们。这同时引来了艾达的毁灭预言和侏儒的诅咒。出于对预言的恐惧,沃坦控制了他的欲望,回归了“协议”的约束。但侏儒施于指环的诅咒是一个怪圈:得之者死,不得之者会忧虑于别人得到它。这使沃坦一边希翼靠自己创造的瓦尔宗人控制指环,一边又为避免预言成真,被迫不断否定自己的计划。所有的遮遮掩掩反反复复,直到沃坦的矛枪被折断的一刻宣告终结——“神圣的协议最终沦为废纸”。沃坦解脱了“束缚”,同时也得到了灭亡,只好回到神殿去准备后事。这是专属于神的苦恼:他们不能像地下的侏儒,随心所欲地坑蒙拐骗。也不能像地上的人和巨人,有脑子就巧取,没脑子就豪夺。沃坦不可谓不狡猾不强大,然而这些力量都受到制约。对预言的畏惧,对规则的忌惮,迫使神在欲望和意志的张力之间苦恼。相比之下,“没学会畏惧”的英雄小齐表现得要洒脱许多。虽然这种洒脱,很大一部分建立在缺心眼的基础上(无论纳粹如何推崇这里的“纯粹血统”情结,近亲结婚影响智力是明摆着的)。他得到指环,却全不知它的意义,也不了解它所附的诅咒,拿来就当了爱情的信物。但这份“爱的意义”并未洗掉指环的咒力。拒绝交出指环的布伦希尔特,很快就遭到了爱人的叛卖。皆因指环的本性和爱并不相容——只有弃绝爱情和欢乐者,才能驾驭指环。这一点加上侏儒的诅咒,活脱脱道破权力(指环)的意义——它和忧虑、争夺、贪欲、残杀、背信弃义如影随形,却与爱、美和欢乐无缘。但凡迷醉于权力者,无不终日患得患失、心机算尽,哪里还有心情去品味人生的美好?又何能以真心爱他人?因此,最后的终局并不是爱情和契约的胜利:爱情归于烈火和死亡,交回指环也不能避免诸神的黄昏。只有腐蚀人性与神性的权力——指环彻底从这个世界上退场,才能平息所有纷乱。但经过此劫之后的世界,也再不是原来的“协议”统治下的秩序。神灭亡了,英雄死了。那么,未来之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无怪尼采认为此结局“虚无”、“颓废”。然而信靠欠薪不给的神和他造就的无所畏惧的“纯朴”英雄,肯定也不是解决之道。毁灭之后“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才是哲人的心腹大问。偏偏这件事,并不在《指环》的考虑之内了。也可能一切与哲学并无关系,只是最基本的感官审美问题:去年在上海有幸亲临现场的人应该有结论,《指环》是不是一部适于患有偏头疼的神经衰弱者欣赏的歌剧。尼采从拜罗伊特归来后,确乎大病一场。看来那些过于强烈的音色、过于沉重的低音、过于庞大的肺活量恐怕并未给他提供多少愉悦感。所以,哲人的拥蹙大可不必紧张,急着把音乐本身的问题人品化或哲学化。连爱情都不免变心,何况一部歌剧和一个友人呢?至于尼采对《指环》的两种看法,听过原作的人自有判断取舍,权作参考吧。

第一次知道中国话的韵脚如此贫乏

译文的韵字重复到脑袋疼,虽然我知道叙事诗之类的议成中文会很拙劣。吉林出版集团也一定明白这一点,所以安排了德文原文,提高书的质量。总之书做的是很用心的。

经典的代表

说到瓦格纳,自然第一想到的是女武神的骑行(就我而言)。终于在图书馆借了这本原文对照的插画集,捡起好久未用的德语品读一下。瓦格纳毕竟是一代宗师啊,虽然我对歌剧不甚了解,但是通读下来,德语词汇的行文,语调的确有一种连贯的美感(当然,我自己读的时候已经缺失了不少),比如wotan的一些说辞,重复的音节不断提出,韵律感十足。话说回来,整本的剧情其实与豆瓣上的简介有点出入呢,豆瓣的简介是对整个传说中siegfried的介绍,而这本却包括了诸神黄昏的起源的相关内容。其实这本书有些许不足,主要是排版上的,部分章节的对照性一般——后期几幕有所改善。同事,翻译上意译为主,主要是runen这个词的翻译,前后变化挺多的呢——当然,我不是专业翻译,对歌剧也涉猎很少,不能说这样就不好,只是这是自己回忆了一中比较深刻的一些。最后,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我的看法是似乎应和和基督教生来有罪的说法,除了女武神bruennhilde,其他角色都有其自身的原罪与缺点——英雄的siegfried也是如此。

尼伯龙根的指环

北欧神话与其他的古代神话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北欧神话中神的身上有着人性的一面,他们不是全能的、所向无敌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制,其本身也要面临灭亡的命运。《诸神的黄昏》中就体现了这一万物同归于尽、转换新生的思想。当时,华格纳将这部叙事诗整理后打算写成歌剧脚本,却招来很多反对,多数人认为这样庞大的脚本无法配成音乐。但华格纳成功了,他以二百多个主导动机贯穿全剧,采用明暗两条线来推进剧情的发展。


 尼伯龙根的指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