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人间词话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2-01
ISBN:9787532524808
作者:王国维
页数:78页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因为要写一篇相关论文所以才去读这本《人间词话》的,一开始确实有些困难,因为王国维先生只是寥寥数语就道尽了整首词的精髓。相比之,平日里自己为了凑字数而绞尽脑汁的行为就显得如此的笨拙了···其实从上中学时,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人生的三重境界无论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虽不解其意,但是却单纯的觉其美,而且会因在作文里引用而得到高分而沾沾自喜。现在重新读来,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个中深意,但是就好像一杯清茗,自有一分余香在齿间回味。我想之所以会这样不仅仅是因为王国维先生精辟的语言和犀利的评论,更重要的是在那短短百字之中沉积千年的中文的魅力。

王国维其人其诗

王国维其实也是一个很狂的人哦,诗词确实要具备“意”与“境”的结合方称得上佳品,王因此尤其重视对“意”的表达并为此有时舍弃辞藻的修饰来自圆其说,对此不敢完全赞同,笔者认为,诗词的语言虽说用不上刻意雕饰,但仍需慎重对待,因为诗以及诗的语言本身就是远远高于大部分一般作品的语言,马虎不得,而且漂亮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

出入人生之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浮躁生涯里的抚慰

这是一个无情而苍白的年代。我们的灵魂因孤独,浮躁,茫然而四处游荡。每个人的脸上挂着的常态是漠然。城市是个岛屿,我们都在各自的地盘葳蕤枯萎...我把这本小册子长年放在案头,经常用心翻阅.它便成了自己心灵的一种轻柔的抚慰,温暖美好的文字,沉淀着岁月的精华。叫人跟着沉静.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说读书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非指读书,因其还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  说罢便不再叨言,《人间词话》中的境界之意,大概如此。  如何解读,需阅历,要年岁,当意会,难言传。    一薄本,浏览不费功夫,用一小时足矣,却字字珠玑,生发开去,竟看了很多年,其中仍有值得推敲之处,看不透,够不着。  有我无我,非一字之别  隔与不隔,也非一字之差。  厚积薄发,当如是。  读词判高下,用此法。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馀,于是发而为游戏。婉娈之儿,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无所谓争存之事也。其势力无所发泄,于是作种种之游戏。逮争存之事亟,而游戏之道息矣。唯精神上之势力独优,而又不必以生事为急者,然后终身得保其游戏之性质。而成人以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戏为满足,放是对其自己之感情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故民族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之程度,则不能有文学;而个人之汲汲于争存者,决无文学家之资格也。    对文学解读,用游戏二字,如书海行舟时,遇指点迷津之人。王国维以史学见长,穷究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此薄本该是兴之所至而成,称其戏作,恐有不敬,但玩票玩出真境界者,终不乏其人。    自述中王国维称幼年除不喜《十三经注疏》外其余均有涉猎,后却用西方哲学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鲁迅也说 “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作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至1927年6月2日自投于昆明湖。  遗书一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看得心惊。    为何赴死,说法纷纭。  其中陈寅恪一说算是最好,“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莫非其早看出文化之浩劫从那时始?  这样一想,更是唏嘘。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今世之后更有来世也,其间亦有能读先生之书者乎?如果有之,则其人之于先生之书钻味既深,神理相接,不但能相见先生之人,更能想见先生之世,或者更能心喻先生之奇哀遗恨。——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体系羸弱,性复忧郁。这八个字,是静安先生早年对自己身性的一个概括。读《人间词话》,依稀间透过文本依然可以窥见先生那样苍老而悲凉的身影,幼年时参加科第考试中途辄止,先生就显露出自己鄙薄功名,唾弃利禄,重情多思的人生旨趣。1989年甲午海战后,先生痛加觉悟,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但先生的思想是绝不主张“受动”于西方,先生主张对于西方思想之“能动”。“即今一时输入,非与我中国思想固有思想相化,决不能抱其势力。先生受尼采,叔本华影响良多,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一进入中国,与先生的忧生忧世的性情一拍即合,叔本华哲学批判社会的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神,顺应着先生求新求异的倾向,而在人生的悲观主义上,叔本华与先生也共享着深度的契合点。先生集诗人与哲学家的气质于一身,两种气质浑然天成,融会贯通,所谓文如其人,《人间词话》若如是。在《人间词话》中,先生开始摆脱传统伦理视界的限制,进入一种孤高的哲学视野,利用词,开始对人生的进行一种哲学式的审美思索和艺术表达。不仅使哲学富有个性和情韵,更使得诗学饱含理性和深度。“人间无凭,人生难思量,人生苦局促。”先生超越了哲学的玄思,走进了文学的幻境,在情真意幻,悠闲杳渺的艺术境界中安顿灵魂。字里行间,仍然可以读出先生试图揭明的乾坤广大,人生须臾这一命定的人生悲剧。如何打消闲愁,求得心安?只有在诗词中,在先生所言的境界中才有可能。“不有言愁诗句在,闲愁哪的暂时消。”先生于此接受了席勒,斯宾塞等人的游戏说,认为文学的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在《人间词话》的下阕结尾,先生有云:“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庄重之气质,亦不可缺一也。”人间词话的一个理论核心即是“境界”,先生开明宗义即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在此。在我看来,先生所标异的境界起码有这样三层涵义:一是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要意与境浑;二是情境须真;三是真景物,真感情得以鲜明真切地表达。《人间词话》中,先生有云:“境界有大小,不以是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邃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新挂小银钩”和邃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彩,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界”二字,探其本也。”人间词话就作者本身的素质,先生借助屈原《离骚》中的两句话:“纷吾自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先生认为文字之事,于此内美,修能二者,缺一不可,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什么是内美,在先生眼中,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质。核心是高尚伟大之人格及赤子之心。在我看来,静安先生所言的赤子之心相当于李贽所标榜的绝假纯真之童心。《人间词话》中,先生有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人致词为士大夫之词。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拘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诗词皆然。”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据此给予李后主和纳兰性德以极高的评价:“生于内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亦即为诗人之所长处。”“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赵诘之词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果不同矣。“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阔。求之于词,为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先生针对古代的所谓淫词浪曲更是有着一番独到的见解:“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可谓淫鄙之尤,在先生眼中,却并不视为淫词,鄙词,以其真也。非无淫词,读之但觉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漫。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恶其游也。在《人间词话》中,静安先生又用“隔”与“不隔”从偏重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对“境界”加以补充。先生认为周邦彦的“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神理者。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人间词话》中,先生有云:“词忌用替代词,美成(周邦彦)《解花语》之“桂华流瓦”,境界极秒,惜以桂花二字代月耳。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静安先生还借用西方美学观点,对其“境界”作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类。“造境”在我看来主要指由理想家暗器主观理想虚构而成,“写境”主要是由写实家按期客观自然描写而成。“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之故也。”《人间词话》中,先生有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固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有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再看静安先生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阐释,所谓“有我之境”,在先生看来,就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所谓“无我之境”,则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在我看来,这与先生在《红楼梦评论》提及的“优美”和“壮美”的论述似可比拟,或许“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内涵可以凭此迎刃而解。先生写道:“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吾人生之为之破裂,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昔人论诗词有情语,景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无我之境”乃是指审美主体的我,无丝毫生活之欲,于外物无利害关系。《人间词话》中,先生有云:“《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近之,但一洒脱,一悲壮耳。”在静安先生这里,诗人对宇宙人生,正是需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要让人们最终体会生活的本质在于欲,在于苦痛,以求解脱。出乎其外正是要摆脱生活之欲,忘掉物我关系,从而对审美对象进行静思。最后,静安先生在文本中在我看来一个一以贯之之处就在于,反对所谓复古倒退的文化史观,先生据此提出了自己“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著名论断。若就某一种文体来看,先生的看法则是“始盛终衰。”《人间词话》中,先生有云:“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循而作他体,以自解脱。”“叔本华曰:“抒情诗,少年之作也。叙事诗及戏曲,壮年之作也。余谓:抒情诗,国民幼稚时代之作。叙事诗,国民盛状时代之作。故曲则古不如今。(元曲诚天籁。然其思想之陋劣,布置之粗苯,千篇一律,令人喷饭。词则今不如古。”全词终了,眼前不禁又复现先生苍老和悲凉的身影,樊志厚谓先生的词,是“凿空而道,开当时词家未有之境。”先生也曾如此自谓:“才不若古人,但于力争第一义处,古人亦不如我用意耳。”怎奈时代使然,命运无常,当时晚晴的文化气象,正是应了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的那句:“北宋风流,渡江邃绝。抑真有运会存于其中耶?”帝制倾颓,山河疮痍,身为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先生,值此哀伤之际,感触太过悲凉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如今读来,字字泣血,不忍猝听。我想先生一定是着长衫,不剪发辫,带着对于故国文化的太息,投身那一汪碧蓝清澈的昆明湖水吧。身处这般的痛苦和无奈,先生冥冥归去,选择为故国招魂,崖山之后,尚有十万军民以身殉国,如今皓月下的冷山依旧,却只有先生一抹孤魂。“近人弃周鼎而宝康瓢,实难所解。”我想,当世之人以无人能解先生,就如无人能解先生之心境。“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解其词,犹东施效颦耳。”比之先生,亦如是也。惟愿追随先生的治学之道,内美而修能,诚如先生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先生之风,境阔言长。方亦元2011年11月7日完稿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以此鑒詞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讀了很多遍,以此鑒詞!

理性地分析感性的诗词

诗词无疑是感性的,然而其与同样感性的山歌、信天游之类有很大区别,其一便是诗词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从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开始,系统地论述某类文体并且比较单个作品就成了解析、鉴赏、创作该类文体的一种方法。如果从纯粹理性的自然科学角度作类比,这就像给某个领域作review,首先要了解各分支的发展和前沿,于是必须收集原始材料(paper);接着还要浏览前人的review,查疑补漏、融会贯通;更重要的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质疑、拓新,写出自己的review。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王国维先生诚然是在讲国学之道,然这比喻却也适用于自然学科的研究,哪怕简单如一篇review。治学之道原有相通之处,如同通感存在的客观性,所以既可有用理性的方法分析感性的诗词,也可有用感性的诗词概括客观的发展过程。另,先生对冯延巳之词颇有推崇,这实在是件有趣的事。历来文人相轻,便是再清白都能无端寻个由头贬上一贬,更枉论本就不清白的。然而,理性的分析本身就包含客观性,如若这基本一点都无法做到,那便无甚可言了。由此可见先生实非文人也,确非文人也。

《枫桥夜泊》说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开篇即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词如此,诗亦然。枫桥夜泊之所以是千古绝唱,正是因为有境界,何为有境界,我的理解是使人读过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文字,即是有境界,试以此诗言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者,新月易沉也,此为黄昏时,乌啼者,鸟归于林,自有一阵聒噪,霜满天,此言天色已暗,而霜尚未见于地面,不在地上,自然满在天空,亦交待出时值深秋或冬季了,天色既暗,灯火则燃,岸边枫树为昏灯所照,仿佛睡着了的样子。  从月落到枫眠,这一段时光中的色色景致,是谁人所见,此人何以在这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关注月落,关注乌啼,乃至渔火中的江枫,此人之愁从何而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两句是倒装,无月的寒夜,伸手不见五指,人在舟中哪里看得见什么姑苏城,寒山寺,不过是听了夜半传来的钟声才想到它们罢了。可怜此人从月落至夜半,一刻不眠,为得是什么,客船,客船,客在异乡,还能愁什么呢,自然是一段乡愁了。)  整段文字,诗人并不露面,只写下诗人在乡愁之中的所见所闻,这乡愁中的见闻便是境界了,会得乡愁的人便可身临其境,从月落一直想到钟声,想象这乡愁之蚀骨,为之共鸣,这是多美的文字啊,诗虽美,却不能为不知乡愁的小儿所领会,要让他略知一二,可以让他离开父母几日,让他尝尝离别之苦,然后再来跟他说这千古绝唱浑然天成似随口道来全不费力的枫桥夜泊。此篇境界略小,同样的笔法,境界阔大,悲天悯人的诗篇,唐诗三百首中亦能找到,即杜甫的登高,此诗亦是写愁,眼界囊括天地,心思跨越百年,而且愁得层层递进,直至无以复加,有死而已。试言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所见无非愁人之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天地皆不可驻留,真是情何以堪。)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何况人是在离家万里时睹此情此景。)    百年多病独登台  (更何况人在天涯又是多病又是孤独,真是愁上加愁,愁到无以复加了,怎么办。)    艰难苦恨繁霜鬓  (毫无办法,除了白头又能怎样。)    潦倒新停浊酒杯  (愁到连借酒浇愁的酒都喝不起了呀,真是愁到山穷水尽了,怎么办,没办法,一代诗圣死于小舟之中。)  难道天地之间就没有一样赏心悦目的东西,肯定有的,但是诗人在愁中,只看见愁的世界,这是一个为诗意筛选过的纯的世界,主观的世界,是诗之境界,登高是一个筛选了的世界,枫桥夜泊亦是一个筛选了的世界,两首诗皆浑然天成,情真意切,因为杜甫愁得更狠,也就胜出一筹了,潦倒之人有一个好处,即是可以读痛杜甫,能与诗圣同悲同喜,是何等惬意的事。后来的效仿者有马致远的天净沙,因为堆砌的痕迹明显,反而为人所能领会称道,倒把那浑然天成的枫桥夜泊给看不出了。  顾城有一首诗,题为感觉,其辞如下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为了衬托两个鲜嫩的小孩,世界成了死灰色,难道天路楼雨之中不曾有一点别的颜色,诗人的眼睛将这些有碍于诗意的杂物筛选掉了,一个灰色心情的人看见两个鲜嫩的孩子,感觉会有一丝安慰吧,路上每天能看见孩子,谁没有诗人的心境而能看见世间的诗意呢。  此一首诗,可谓白话诗学习古诗的典范之作,不求形似而得其境界,可惜诗人已逝,且让我怀念他一下。

百字短评

《人间词话》与中国传统诗话评论之不同,在于它不是一时兴会的游戏之作,而是融入作者生命体验的哲学追索。只有兼具哲学家与诗人气质于一身,又身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乱世、变世,才会如此鲜明地推崇真性情、真境界。“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在不露声色的古雅笔墨之间,时时流露出高扬的生命意志与浓重的悲剧精神——尽管这两者常常是矛盾的。作为最早以西人哲学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学的作品之一,《人间词话》警句迭出,多发前人所未发。诗词受韵律限制,本是“带着镣铐跳舞”;中国文学又一向强调格律齐严、辞藻雅正,恰如传统戏剧中一招一式的严格规定。尊境界而贬工巧,重审美而轻形式,扬北宋而抑南宋,正是作者对于诗词传统的一种反动。这其中体现出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深邃的人生哲理,颇能引人思考,使人常读常新。

第四种境界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并进一步析出“造境”与“写境”的问题:“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浪漫奔放,“以奴仆命风月”。“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婉转自如,“能与花鸟共忧乐”!偶有所得: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幙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学者借景抒情,以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进入“有我之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在学问大家面前,“我”昨天的一些“雕虫小技”已经被风淡然吹走,学“叶”浅薄,不值一提!在孤独求索中,今天的“我”不坠青云之志,“独上高楼”;敢于登高望远,畅寥廓,“望尽天涯路”。虽然有些惴惴不安,但是“我”欲将学海天涯征服于脚下的雄心跃然纸上。王国维先生治学的第一境;借写真景物,真感情,烘托出“能与花鸟共忧乐”的氛围,托物言志,“写境“胜出!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竚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憑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之深,念之切;痴心情长而不改初衷。  以“我”观“我”,“能以奴仆命风月”,以意胜,“造境“贴切!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人学者兼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手法,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鸟共忧乐”,物我两相知。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难跋涉中,“众里寻他千百度”;灵光突闪,“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颇有斩获而欣喜不已。  书山有路勤为径;坚忍不拔,终有所成。王国维先生治学的第三境:境界全出——“上焉者,意与境浑”,学达杏天!    由是观之,王国维先生人生治学的三意境贯穿了“境界说”——“造境”和“写境”的美学主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其美哲学的世界观已与治学的思维进路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审美风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一优美,一宏壮;“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主观之诗人,不可多阅世”,“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彰显其朴素的唯物观照和辩证法思想。  王国维先生人生治学观体现为“有我之境”、“主观之诗人”美学境界理念。不仅意与境浑:“能以奴仆命风月”,“能与花鸟共忧乐”;而且严谨治学的三意境,由浅至深,一步一个脚印:谓之“句秀也”,谓之“骨秀也”,谓之“神秀也”。王国维先生孜孜以求,拾阶而上,最终独步天下,别有洞天!一代美哲学宗师,有境界而自成高格!  品味鉴赏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不但启迪、陶冶审美旨趣,还可以令我们在读书做人上受益匪浅!而《人间词话》、王国维和王国维人生治学三境,则浑然天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摘自贾金龙博客) 其实。。。在我觉得应该有第四种境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果没有得偿所愿的成功,我们也不应该怨天尤人,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不要刻意去制造华而不实的“项链”,一切只要顺其自然的努力就好了!

贝五、拉二慢乐章之比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用“我”的内在意识去观察外界物境,所以外界物境都染上了“我”的主观色彩。“无我之境”,就是用“物”化了的“我”去观察外界物境,所以分不清哪个是主观的“我”,哪个是客观的“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除了品词外,这一审美维度还适用于其他领域,譬如照片就可分为人物照和风景照。就风景照而言,摄影师本人并不出现在画面之中,他只是用自己敏锐的双眼,适时地捕捉世间万象。画面尽管可以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总是纯粹的写实,不受摄影师(“我”)个人情绪的影响。人物照则具有鲜明的主次关系,一切景物都只是人(“我”)的陪衬。枫叶的火红、银杏的金黄,正好能搭配衣服的颜色;巍峨的高山、壮丽的云海,烘托出征服自然的豪迈……对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并未做优劣之分,只是感叹表现“有我之境”的作品不胜枚举,然而只有“豪杰之士”才能营造“无我之境”。同样,“到此一游”性质的人物写真铺天盖地,但是融会了真与美的风景作品却难得一见,毕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是那么的可遇不可求,相机所能截取的画面,多少存在着一些缺陷。此时,若在缺陷处覆上一人,往往能收到奇效,或填补画面的空白,或通过重心的迁移掩盖原有的瑕疵。这也是人物照远多于风景照的原因之一。受国维同志的启发,近期我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角度入手,重新赏析了两首我最喜爱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和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若论两部作品的总体印象,贝五可用“华丽恢弘”一词概括,拉二的主基调则为“惆怅与宣泄”。两首协奏曲各有一个慢乐章,它们对主旨的渲染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更多的是作为乐章之间的过渡,然而其中表现出的意境却是那样的美,完全可以独立成曲。仅仅用“美”来形容,似乎太宽泛了些——云霞明灭,谓之美;落英缤纷,谓之美;沙原隐泉,谓之美;空谷幽兰,谓之美……美有无数种表现手法,正如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贝五慢乐章是由隐伏于第一乐章中几段宁静和谐的,好似月光洒向湖面,泛起朵朵涟漪的动机展开的。开始时纯弦乐部分以柔弱的音调、慢板的节奏引出澄净肃穆的第一主题。每每听到这段旋律,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幕幕北国乡村特有的雪景——万物都披上了圣洁的外衣,好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第一主题终止之后,钢琴马上接入第二主题。一个个流淌着,却又分明断开的音符撩拨着听众的心弦,我们的目光也不再聚焦于白雪皑皑的原野,转而缓缓移向远方,凝望着一棵棵银装素裹的雪杉雾凇,以及悬挂着串串冰凌花的枝头。此时,弦乐之声并未消却,乐队平稳地奏出一段波动不大的旋律,从而维持着一种充满柔情与幻想的氛围,使听众陶醉于美的遐思。舒缓的弦乐与清冽的钢琴互为映照,在和谐中展开对话。如果要给贝五慢乐章起个标题,笔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套用海涅的诗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同样,拉二慢乐章总能让我联想到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弦乐一出场便奠定了忧郁空旷的基调,象征着广袤的俄罗斯平原上那些凄凉又美丽的故事。这种凄美的意境伴随着悠扬的管乐声,如炊烟般袅袅升起,飘散天际。这是只有俄罗斯作曲家才能写出的乐章:乐队的伴奏里甚至有淡而轻的马蹄声。缓慢的钢琴如泣如诉,然而缓慢之中又带有周期性的变速,犹如思潮一波又一波地涌上心头。为了宣泄心中的惆怅与困惑,作曲家本人似乎也来到了画面之中,试图寄情于草原,寻求精神的寄托。面对一望无际的原野,作者内心的苦楚却依然无法消解,此间的一草一木,反而使忧郁情结进一步强化。贝五慢乐章的“无我之境”与拉二慢乐章的“有我之境”,也是作品年代的不同所造成的。曾几何时,“创作出优美音符的首要障碍是心灵的悲伤。”对贝多芬所处的古典主义时期而言,“个人感情似乎是艺术的障碍而不是激励;因为音乐之于音乐家是同个人无关的东西,它首先要求一个井井有条的冷静思维。”随着美学观的不断变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逐渐成为了艺术家的惯用手法,立意和象征性也成为了衡量作品好坏的杠杆。拉二慢乐章中的变速、变奏,以及华彩乐段的使用,都是人(“我”)从“物”中脱颖而出的标志。

很美很美的三境

王国维怕是把词读得最透的人了。所以,才可以用那样准确又简单的三句话勾勒长长的人生吧。 一个人站在高处,端详漫漫的前路,或许眯起双眼来极目望向那天际尽头。也许,什么都看不到;也许,有绰约的轮廓。但高处风寒却直直透进心里来,这一种寥廓,无人说。有时候,人生的征程,在开端处,就是这样的。仿佛世界只余我一个,放眼望去,孤寂悠远。屈原站在汨罗江边仰天长叹时,心中兴许也有“望尽天涯路”的悲凉与无奈,还有,深深的孤独。而有时候,开端是万分美好的。终究,却要那样坎坷一路。又有那样或这样的执念在心头盘踞,哪怕只是一个坚持的念头,但凡动了,就这样无怨无悔下去。因为,人生里有许多的过错都可以弥补,唯独最大的无法挽回的过错便是错过。在那些还可以执着的年岁里,那样守着,守着,只是守着一种念想。易安“人比黄花瘦”的憔悴也终不见半分悔意。在这个磐石般的过程里,最最让人欢喜的便是那仿佛尘埃里开出的花。最后的最后,有人守得云开见月明,有人徒劳而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在颓然回首的瞬间遇到柳暗花明,有这样一种收获是最值得珍惜的。在经历了企盼和守望之后,这样仿佛馈赠的“灯火阑珊处”简直就是人间美景,让人回味。有许多人,是盼不到如此美妙的际遇的。苏子悲慨“十年生死两茫茫”;容若感叹“当时只道是寻常”。众里千百度,他们都寻不到了。有那样一个赏心悦目的“蓦然回首”搁在人生最后的人,最是幸福。

缅怀先生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先生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先生遗著中,于学生时代拜读过《人间词语》,高深而细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感受越深。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哎,古今有此语者,唯先生也。

必须看

没看过这本书,就不要看古诗词了吧,反正天空,月夜,野草,露珠,时空变迁了一切,有些东西,没有经历过,已经无法体会了。但是王国维的解释让过去的时光,依稀,缓慢的苏醒过来了

以白石词说人间词话

姜夔的词每让人偶尔读之冰浸之感犹存.如词句∶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乃词史中罕有的冷调.王国维赞白石词格调绝高.转而批评其词有格无情.意境用力不足.王氏以意境评判词史.会心独具.然而词有词特有之词心.人情事仪物理纷然杂陈.意境两字岂能独备.词非为境界而存.境界为词而存. 且姜夔一生未仕.流落布衣.即以名冠当世.清拔高雅之士.以终身布衣的身份而留名后世且声名昭著.其冷调兼以高格.实乃词中冰寒之士.然而今日解之者鲜矣..其真为阳春白雪.而词中和者极少.今日于南宋词家总出稼轩.稼轩词作豪气壮大却也莫之与京.而高华雅质若白石则问津者少.何也?

决定明天开始看

这本书是高一的时候买的,记得当时同学把书给我时,嘲笑了我一句“太有文化了~”。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现在已经大一,还是没有看这本书。不过,我决定明天开始看啦~

人与书

突然觉得王国维和曹雪芹有点像,人像,很多时候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都会把作者想象成像书中人一般丰神俊朗,但往往事实不是这样,就像曹雪芹,糟老头,额,王国维也是,呵呵,但这样的人写的东西却让人震撼!

古今成大事者,需耐得住大寂寞。

情感的寂寞,旅途的苦痛,生活的淡然。还有什么能比词更能抚平我们内心深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年以后的相遇,了结了二十年相思之苦!前世的煎熬折磨还算得了什么?今生,足矣!今生就让唐诗宋词伴随我们了此余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踽踽独行

书评从来没有离开过关于作者的讨论或定论。任何试图给以客观性的描述注定不客观。客观的前提往往不客观,那么所谓的“客观”又从何谈起。自己读自己的吧,不评价,无力是理由,无能是事实,无知更是内心最深处那最不愿正视之处。

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

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莱西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

《人间词话》再读记

按其论述重点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全书主要讨论了如下几大问题,最核心的,一是境界理论,二是历代词评。诗词境界说:上卷的1-9节均是讲此理论。还有下卷的第13节。他推崇以“境界”来品评词作水平之高下。何谓之“境界”?我以为即是词人在作品中所构建出的一种超现实的、能为读者感知和陶醉其中的“艺术时空”。五代北宋词是所有时代词作中最好的,因其有“境界”。严羽“兴趣”说、阮亭“神韵”说,不如“境界”说直指根本。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情境,有物境:描绘境物可创造出一种意境,可称为“物境”;描绘人的感情,也可创造出一种意境,可称为“情境”。有造境,有写境,前者偏浪漫主义,后者偏现实主义。有写实家,有理想家:也即是浪漫派与现实派的辩证关系。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前者是以我心观物,一切都带上主观的色彩;后者是以物观物,看似纯粹客观,实际也是暗含感情色彩的。无我之境须由静中得,故优美;有我之境须由动转静之时得,故雄伟。境界可大可小,但境界小并不等于就是品级劣。附论情与景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情写景的“隔与不隔”:39-41则。论大诗人之素养:大诗人要有大胸襟:东坡词旷稼轩词豪皆因此。大事业大学问者之三种境界:诗人于宇宙人生,要能入能出:入则写之,出则观之。诗人要轻视外物,但又重视外物:诗人要有内美,要有修能。诗人乃热心为游戏之人:诗人人要忠实:不仅对人,对一草一木亦然。否则是“游词”。有客观诗人,有主观诗人。前者要多阅世,后者阅世越浅情越真。有政治家之眼,有诗人之眼。诗词为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历代词评:他串讲晚唐五代以来各大词人,最最推崇的是五代北宋词,他高评价的人:冯延已、李后主、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纳兰容若。他低评价的人:周美成、姜白石,再等而次之则有梦窗、草窗、玉田、梅溪等人。细讲:李太白纯以气象胜:温庭筠词虽然精妙,但内容太窄;冯延已可称得上“深美闳约”。南唐中主词也不错。李后主之词眼界大、感慨深。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反不失赤子之心。他的诗词是以血而书,有释迦基督原罪之意。冯正中词与中后二主词一样,气象颇大,开北宋一代词风。晏殊词中有与诗经相近处。欧阳永叔词与周美成相比,好比淑女之与倡优。周美成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秦观与晏几道词比,淮海胜于小山。秦观词境最为凄婉:东坡咏杨花之水龙吟词这咏物词第一。白石写景词隔了一层,格调虽高但意境欠缺,故算不上第一流作者。梅溪、梦窗等也是类似。北宋词名家以贺方回为最次:主要是少“真味”。南宋词人可以比肩北宋者,唯有一幼安耳。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东坡词旷,稼轩词豪。东坡稼轩之词,有雅量高致,白石弗如也。东坡旷达在神,白石旷达在貌,刻意为之也。苏辛为词中之狂,白石不失为狷,梅溪、梦窗、玉固、草窗等人,则皆为乡愿耳。梅溪、梦窗、玉田、草窗等人之词,失之肤浅、平淡与枯槁,彼等之词,一日作百首也得。文文山之词,有风骨,亦有境界。至于纳兰容若之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讲诗词体制之流变:文体之演变,根本原因在于某种文体通行久后,即会形成习套,后世求新则需变革之。唐中叶之后,诗成为应酬工具,故衰;词能写真性情,故兴;南宋以后词,也成这酬唱工具,故亦衰。唐五代词,生香真色。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北宋词就景叙情,至南宋则是即事叙景。楚辞最工是推屈宋,五古最工推阮陶,词之最工推五代北宋,而南宋不算。唐五代词有句无篇,南宋词有篇无句;李后主及北宋诸人则是有篇有句。北宋词家如倡优,南宋词家如俗子。词家宁为倡优,莫为俗子。诗中五七言绝句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词上小令类绝句,长调似律诗,百字令、沁园春等则类于排律了。讲词之长调最工者:崇柳永《八声甘州》、东坡《水调歌头》。论诗与词之区别:诗之景阔,词之言长。诗中奇观景象词中少有,如渊明诗之跌拓昭彰、独超众类;薜收赋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东坡、白石略得一二耳。论作词诸技巧: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造作之态。好词忌用替代字;少用典故与粉饰,因为这些都是借形式来掩盖内容与情感之空虚。词家应禁作感事、怀古之作。好诗无题,因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可作艳词,但不可作轻薄词、游词。有真情的淫词、鄙词也胜于游词。

秋天的童话

多年以买的这本书,没事总是会拿来随手翻翻,它亦跟着我辗转了几个城市,从异乡到他乡,生活在城市里的乡正人,大约都会有非此乡的感觉。阅读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重视王先生的意见,毕竟读到的,是属于自己的。他评前人之词,亦传他的心境,然而人与人,终是不同的,每个人看到的时候,都不会同作者全然一样的心情。这样的书,读起来不会纠结,也没有大喜或大悲,很像秋日的天气,雨或阳光,都不会过分。那些美丽的词句,读起来,很有童话的感觉,隽永而远长。

浅谈词话

一部《人间词话》,一百五十六则,其价值明显为着词学,而又超出于词学。《人间词话》问世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影响为之深远。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它却初具理论体系,它接受了西洋美学的观点,接受了叔本华等西方理论,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的理论核心。“词以境界为最止。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尤不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历来论诗,有标举“兴趣说”、“神韵说”,“尤不过道其面目”,只有“境界说”才道出其本源。并把“境界”的有无作为评判词优劣的标准。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其理论依据是从《诗经》中的“思无疆”引申出来的“意无穷”,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的思想,将“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境界”根本。他的“境界”是强调了主客观的统一,并非单一片面强调某方面,王国维同时把境界创造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前者指虚构,后者指写实。但二者又不能分开,即“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邻于理想”,这些观点已具有近人的学术眼光。他近一步由“造境”与“写境”这两种创作方法创造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法之境”。“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些观点基本构成了“境界说”的基本,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人间词话》中也有些偏颇之处,如其一九,王国维认为冯正中开北宋一代风气,故不被登入《花间集》中,其实不然,“花间”以地域结集,所以未将南唐君臣包括其中,王此处只是借题发挥。然而,这些少数偏颇并不影响《人间词话》的魅力价值。王国维赋予《人间词话》的人文精神思考以及学术思想,必将更加引起后人注视。

没读出啥新心得

费着劲的终于把人间词话看完了 我平时还是蛮喜欢诗词的 也会经常在不经意间蹦出个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又或者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之类的因此怀着敬仰的心情看此书 先了解了一下作者生平 没得说 文学大儒 帝师 最后国破投湖自尽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专注文学的封建老顽固 。话说宋词也看过不少 能背出来的不多 总感觉 宋词的框架太固定 对我这种文化修养不高的人来说 看着是颇累的 也许需品读百遍 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美 何况宋词人家写出来不仅仅是读的 还是要唱歌一样唱的 想象不出这配的乐是哪种调调 上次看了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觉得只是个花瓶文章 完全不如此书简练犀利 当然最让我欣赏的也是大家都欣赏的那句 好在此句话离文章开头不远 不然我说不定就失去了读下去的耐性咯 不过想想除了这著名的几句 真正能以读此书为乐得能有多少人呢 总感觉读人间词话 得备着一本宋词 两本书放在一起看 才能真正得品 说来老王有几个认识也真的太旧 。。。。。先惦记着吧 等以后有时间了 再重温一遍 好书 就得多读 虽然我现在还看不太懂

诗意地栖居

总感觉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他是否从事文学相关的工作,都应该去读读这本小册子。第一次读完全是为了大学的专业--中文,而再次阅读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背景性知识,此后这本书就成了我的案头读物,时常翻开看看,一股子充满人性气息的词句扑面而来,不再是文学诗词的评论了,而是告诉我要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审美,进而诗意地栖居……

大师

王国维先生毫无疑问是位大家,他和辜鸿铭先生、陈寅恪先生都是民国时期最出色的大师。对于他,我只有膜拜,当然,膜拜他的人众多,不缺我一个。我个人比较喜欢他修订的《竹内纪年》,那里面散发出的学术气息,蕴含的学术精神,令我恨不能回到100多年前,与他同时代,亲身感受。

读过人间词话,大有字字珠玑之感。   偏爱冯正中,李后主之词,也难怪会钟爱叔本华的哲学。太纯粹的人,连出世的机会都不给自己,令人遗憾,但也让人敬重。

得把提名词看一遍才算完呢!

人间词话.epub王国维2013-11-21 13:03:27(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2013-11-21 13:03:47(三)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2013-11-21 13:06:13(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2013-11-21 13:07:36(十三)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生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2013-11-21 13:07:42(十四)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2013-11-21 13:07:55(十五)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2013-11-21 13:08:04(十六)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2013-11-21 13:08:43(十七)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2013-11-21 13:11:10(二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2013-11-21 13:11:20(二七)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2013-11-21 13:13:16(三一)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旷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词中惜少此二种气象,前者唯东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2013-11-21 13:15:24(三八)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2013-11-21 13:16:12(四十)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2013-11-21 13:16:24(四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2013-11-21 13:16:59(四三)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2013-11-21 13:17:04(四四)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2013-11-21 13:17:13(四五)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2013-11-21 13:17:34(四七)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2013-11-21 13:17:47(四八)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刘融斋谓“周旨荡而史意贪。”此二语令人解颐。2013-11-21 13:18:09(五一)“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2013-11-21 13:18:24(五二)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013-11-21 13:19:16(五五)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2013-11-21 13:19:50(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2013-11-21 13:20:23(六十)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2013-11-21 13:20:30(六一)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境界词话,三境泰斗

作为一个对“词”涉猎不深的现代后进,拜读国学泰斗的名作堪称诚惶诚恐、羞赧盈心,更别说执笔遑论了。批评固然远不够格,远远地、蒙蒙地赞叹一下还是说得过去的吧。综观全书,国学大师对“词”的博学和精解固然无人出其右。鄙人看来,此书亮点之精髓更在于此:1,王国维开创了以“境界”分词的先河,首先提出不以境界大小而分词的优劣,而以有无境界来分,于是苏辛词有豪迈狂放,李后主有忧怨婉约,两者各有特色,不以人废言。2,王国维的人生三境可谓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既展现了国学大师对词的烂熟于心、收放自如,又彰显了一颗性灵敏感的艺术心。3,感受到国学大师对李后主等词人的隔世神交,既慨叹贤者的凄美归途,又哀叹世上何时才再有这么一奇人妙人。真是五百年而王者兴?可三千年只有一个王国维!

翻了翻对《人间词话》的书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对境界说的赞赏2.对读书的三种境界大发感慨3.对王国维自杀行为不理解。人们的好奇心很强,对前人的每句话、每种行为都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我猜这是因为我们打小就受人品如文品的教育,比如辛弃疾、李煜、姜夔。到了现在我一直有着这样一种观念:念佛的一定吃斋,吃斋的未必念佛。马克思主义肆虐中国的时候,唯心主义者定夹着尾巴被迫害的无处躲藏,但个别人很有先见之明,落水不一定湿衣,还可以保全贞洁,赢得生前身后名。我也很好奇王国维是吃斋的还是念佛的,很多人也是如此。很纳闷,民国初期的社会众生相究竟是什么模样,西装革履与马褂长鞭各霸一方?街头艺人与流行歌曲隔山相望?无疑,留着长辫子,深谙西方哲学的王国维很尴尬的存在着。遗老很“敢”说,把西方形而上学那一套理论用于中国的诗词当中,他读尼采,懂叔本华,书开门见山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通俗的讲就是说那些抒发政治热情的诗狗屁不是,难登大雅之堂,你一不写景,二没有充沛的感情,有什么脸面面对中国大好河山,怎么对得起四季更迭潮起潮落,暴殄天物嘛,那些不是诗人词人,纵使禀赋异常,不过是抱着幻想的俗人罢了。其实我很喜欢遗老的风格,他毫不隐晦,“老子就是喜欢冯延巳,管你们知道不!还有周彦邦的词写得本来就不咋地,整天赞赏妓女?李煜李璟是一家子人么,怎么写作的功夫差别那么大呢。”不要说他很疯癫,要埋怨就埋怨自己想到了不敢说出来,表里不一,莫怪他人独树一帜。遗老很“敢”做,据记载,王国维在斜阳独照大地夏天的某一个日子,上完课后,借了同事两块钱,坐着黄包车唱着小曲,从清华园直奔颐和园,不知道因什么事情想不开,投昆明湖自杀。当时这个报道肯定比我描述的文采斐然,或在阴风四起的早晨满北京城贴满了讣告,人们悲痛至极,哭着喊着要看他最后一面。注意这则报道的关键是遗老不知“为何”自杀,就算看透遗书也探究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的人当然喜欢大做文章,中国人秉承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原则,顺道就能把他的死因弄个八九不离十。溥仪给遗老带个忠悫的谥号,梁启超则把革命的大旗毫不客气的压在遗老肩上。国人写文章讲究个力透纸背,至于伤风败俗搬弄是非的功夫我真想不出能用什么成语来形容,死了就让他死,人家儿子还没有悲痛至极,你外人操什么闲心,哪怕遗老生前因捡到五毛钱而未交公悒郁而死,又与你什么关系?出名要趁早,遗老并没有这样做,借着一桩未解之谜,一时间王国维名声大噪,很难说,他投湖的的时候有没有发笑。笑,维新派的幼稚,笑溥仪的懦弱,笑列强的愚蠢,笑知识分子没有骨气……遗老很“敢”模仿,我看的版本里有王国维几十首的词,词牌名无外乎都是恋蝶花、浣溪沙种种。愚见,遗老是一位好批评家但不是一位好词人。尽管他的境界说在很长时间甚嚣尘上,但看起来迂腐不堪,没什么实际意义。他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其内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则已”。遗老的词无外乎都是伤春抒怀、叹时花谢这类一境独大的句子,不用寻章摘句,即使词语堆砌再华丽,引用的再巧妙逼真,在我看来抵不过龚自珍的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境不可或缺,但抒情尤甚重要,我们不仅需要表象上那些对仗工整,韵脚和谐的篇章,更注重词人是否纯粹为了写词而写作,如果这样的话,哪怕填出千万首语言华丽的诗词终不过在旦夕间消亡,连昙花一现都称不上。我只见过王国维的一张照片,他留着一条长长的辫子,我只敢称他为遗老,不敢妄叫为新贵。

众里寻它千百度,依影不在

我一直寻找这本书,皆是因为最喜欢其对于读书诗的三境界的描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信阳所有的书店转了一遍也不曾见到这本书,好遗憾.

很感谢这本书

记得看这本书是在高三那一年那时候学业格外的紧张,但是当我在书店翻开它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的买了下来书中有些关于词的见识是我第一次读到,很多话至今还不能彻底明白,但是于高三的我有很多激励,在哪一段压抑的时日里····巧的是那一年高考的语文命题好似也与这本书有关系,那时候我看到题目我忍不住开心的写下来 对于人间词话的感受现在回想那文章 已经不记得细节了,那一年高考语文分数出奇的高,那是要感谢读过这本书的吧!推荐大家去读,书名叫人间词话,名字里有人间,书不光是讲词,也是讲生活的哲学,更多的有生活的信念在其中

怀念

人间词话已经读了两遍了 我还想还会读第三第四遍的。。。。。。 内心情感心思太过细腻的人 最终选择了自己结束 永远怀念王国维

人间词话人间画

总觉得古诗词的美,隔了岁月,断了时空,穿越流年,仍旧像水墨的画,空灵。每读一首诗,每读一首词,哪怕是小令,都能够将千年的春风秋雨,千年的嗔痴愁怨递到眼前。不是小说戏曲,给这固定的节拍,有着命定的结局,演绎一场雪月风花,而是任性地将周遭道来,然后转身便走,随你冥想解读。一直认为,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的外衣,被欣赏的,是衣下的傲骨,骨中的灵魂。如东坡豪放,稼轩壮志,如后主愁悔,易安忧思,容若赤心。用浪漫的眼传情,用三千的发起舞,不若长身玉立走过,一片风清云秀。而《人间词话》像是一座桥,教如何走,才能走进诗词中的人,看他或喜或忧。至此,优劣细分。只不过觉得,有时候,诗词歌赋本不存在所谓的标准。每个人有经历,每个人有领悟,文字是种心情,给懂的人看。每个人有卑微,每个人有怯弱,文字是种真实,不涉名利则无好坏。而我们,有人路过,有人驻足,有人作壁,有人深处,本无法评说。驾驭得了文字,挥洒得了风流,文人都有颗敏感的心,习惯砌起道道墙,凭心情与喜恶,出来看看或是自斟自酌。他们的世界,无所谓蜚语流言。王国维先生一生纯粹,精神世界纤尘不染,才能叫后人如此尊崇钦羡。只是,或许多几分包容,眼中的一切都会更美好。

80年前,昆明湖的那朵涟漪

130年前,王国维出生在浙江海宁盐官镇。80年前,还是那一个王国维,悄然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费人猜度的是,这位举世公认的大师,竟用其50年的有生之寿为世人荡起一片轻微的涟漪,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弃世遗言。80年一倏忽过去了,历史风云变幻,世事云诡波谲,除了解不开的谜,他还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对于这位遗老,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也不得不说一句“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陈寅恪更称其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今天,新时代的我们则称他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在文、史、哲诸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褒扬、赞叹或者称颂,总被雨打风吹去,没有人会过多在意。提起这位瘦小的大学者,投影在读者心底深处的,除了一个投湖的背影外,大概就是那册薄薄的《人间词话》了吧。作为古典文学理论著作,近代以来极富盛名如《人间词话》者,还向所少见。关于这部书的注释、考证、研究,更是非常之多,自王氏身殁后至今,历年来层出不穷,大凡文学中人、古典诗词爱好者或文科学者,无不诵读此书。而王氏提出的三层“意境”,也已成为古典文艺美学集大成的理论,每有言《人间词话》者,则必少不了其“意境”论。1908年至1910年间,也正是多事之秋。对王国维来说,先有夫人病故,后有光绪、慈禧接连下世,宣统帝溥仪登基,而革命党之乱也悄然隐伏,他自己忙于词曲考证,偶尔也写些序跋,《人间词话》就零星完成于此期间。全书尽言其主观感受和一己之体验,体例上并不丝丝如扣,而是一则一则写起,写到哪算哪,颇为松散。在内容上,所选之词亦有侧重,他点评百家,独不选李易安就是明证。此外,他在考证上也略疏于谨严,譬如“衣带渐宽”一句其实出自柳永,而并非欧阳修;又譬如“众里寻他”一句出自辛弃疾,“回头蓦见”应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应作“那人却在”,此几处当为王氏误记。但瑕终究不掩瑜,《人间词话》的价值自在于别处。容我冒昧揣测,想来王国维当年写此书,或许未料到以后青史垂名,更不会有想当“最杰出学者”的心思,恐怕他也是兴之所至闲来试笔,无聊时偶而为之,少了许多考证时的谨慎和羁绊,条条框框少了,自然才会流露出心头之言,也才能言为心声。世事端的难意料,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曾想他无聊之时却做了有聊的事,倒是写出了一部旷世之作。行笔至此,忽然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新闻,说上海师大美术学院一教授布置毕业论文时,只要求“真实,不能抄,写自己,写大学四年艺术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学生交上来的论文令他颇为满意,全部通过答辩。但紧随其后,院长主持第二次评审会,评定为全部“不及格”,理由是“论文格式存在问题,不具学术性,充其量算作个人小结,需要重写”。有人为此大鸣不平说,在自然方面,因研究的是外部世界,自当力求客观、理性,注重逻辑,讲究论证,但人文方面却不然,对于主观内容不宜一味拒斥,设若论文虽根植于“感受和体会”,而确又反映了规律,为实践所检验,对于创作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则自有其学术价值所在。末了,还举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证,说抛开其体式为短评连缀不谈,内容也多由经验、直觉出发,而分析也欠细密、论证欠周详,但却是流传已久的经典。到底还有人记得王国维,到底还有人记得《人间词话》。然而话又说回来,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人间早就换了几重天,学术的标准和传统也早已大异其趣了,不单西风东渐,理风也开始文渐了,人文学科的舞台和道具已被公然霸占,吃饭的家伙儿都没有了,你抬出来王国维又焉能压得住学院派,学院派有几个读过传统文论?又有几个靠发表传统文论去晋升、评职称?遑论这些,你发表传统文论都稿子都没人要!话题扯远了,不过人间总算慈悲,还没把这个遗老遗忘得一干二净,时不时还有人把他抬出来呐喊一番,即便声嘶力竭后仍然得妥协,但旌旗猎猎的,总比万马齐喑要热闹好玩。少为人知的是,《人间词话》里还有一个“隔”与“不隔”的概念,说陶渊明之诗不隔,而韦庄、柳永则稍隔;苏东坡之诗不隔,而黄庭坚则稍隔。8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文化界太平是太平了,起码不再为糊口和安定发愁,但是一个个山峰却兀自独立起来,彼此“隔”来“隔”去,不来往,也懒得来往,文、史、哲都分家了,各自也都做了家长,又分化出一批子孙后代来,文、史、哲“隔”是“隔”开了,倒是彼此又都去引自然科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弄得虽很有“论文的格式”和“学术性”,但却是面目全非不知所云了。斯人已远去,没人能追得上,也没人去追,他也只好带着那一代人的传统和旨趣渐行渐远了。幸运的是,我们还有这本《人间词话》。有心人偶尔捧起来读一读,也不算辜负昆明湖80年前的那朵涟漪了。

人间词话的书摘

2013-06-23 14:49:00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2013-06-23 14:49:33太白纯以气象胜2013-06-23 14:50:47李重光之词,神秀也2013-06-23 14:51:00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2013-06-23 14:52:01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2013-06-23 14:52:19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2013-06-23 14:52:45,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2013-06-23 14:55:58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旷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2013-06-23 14:58:37北宋风流,渡江遂绝2013-06-23 15:01:01)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2013-06-23 15:03:43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2013-06-23 15:04:24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2013-06-23 15:06:14《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2013-06-23 15:08:05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2013-06-23 15:09:4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2013-06-23 15:09:54)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是为第二遍

三境界

一直以为是很大的一本书,看来津津有味,却六十四条后戛然而止。本书的评价就套用文中一段话吧: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游人与游词

王氏曰:“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吾亦认为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人也!

值得一读

不管是做语文老师的或者是对宋词感兴趣的,都应该读读这本书。王国维的学问是毋庸置疑的。这么书也是很有水平的,运用了西方的美学思想。同时对很多大词家都有很精确又很精练的评论,不像我们现在,说一点东西,没有千八百字都说不明白,说了千八百字更看不明白。这本书还是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给开的书目。

余本

书我就不评价了我说下其它版本的“词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周锡山编校的《王国维文集》四册,您可以看下他里面的“词话”,比上古的好。

读罢掩卷

在这桂华流瓦、西风碧树的平平仄仄古老节拍中,也有着同样横贯千古幽幽的东方哲学。书摘:一度沉迷宋词中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人者,不失其赤字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 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他人,人工之词也。客观之诗人,不可不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楚辞之体,非屈子之所创也。《沧浪》、《凤兮》之歌已与三百篇异,然至屈子而最工。五七律始于齐、梁而盛于唐。词源于唐而大成于北宋。故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诗人必须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须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以花鸟共忧乐。叔本华曰:“抒情诗,少年之作也;叙事诗及戏曲,壮年之作也。”余谓:抒情诗,国民幼稚时代之作;叙事诗,国民盛壮时代之作也。故曲则古不如今(元曲诚多天籁,然其思想之陋劣,布置之粗笨,千篇一律,令人喷饭。至本朝之《桃花扇》《长生殿》诸传奇,则进矣),词则今不如古。盖一则以布局为主,一则须伫兴而成故也。

《人间词话》初读记

我所说的“初读”,是特指不看作者简介、不看内容提要、不看他人评价,直接读文本本身,直接从作品本身来作评判。对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即想采用此种读书法。全书分上下二卷,上卷六十四则,下部四十九则,合为113则。上卷001 推崇以“境界”来品评词作水平之高下。何谓之“境界”?我以为即是词人在作品中所构建出的一种超现实的、能为读者感知和陶醉其中的“艺术时空”。一首词,如果创造出了某种境界,能让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则可以极大的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相反,如果没能创造出“意境”,则即使全篇丽词佳句无数,仍算不得好作品。他又认为五代与北宋词是所有时代词作中最好的,理由即是:五代北宋词有“境界”。002造境与写境:前者是想象出来的“文学时空”,后者是具实描绘的“文学时空”,前者偏浪漫主义,后者偏现实主义。00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是以我心观物,一切都带上主观的色彩;后者是以物观物,看似纯粹客观,实际也是暗含感情色彩的。004优美与雄伟:观堂先生认为无我之境须由静中得,故优美;有我之境须由动转静之时得,故雄伟。我看不尽然。至少有我之境并不全表现为雄伟,比如王氏自引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之句,为有我之境,却非雄伟境界。005写实家与理想家:也即是浪漫派与现实派的辩证关系。006情境与物境:描绘境物可创造出一种意境,可称为“物境”;描绘人的感情,也可创造出一种意境,可称为“情境”。一种借外物创境,一种缘内心创境。007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动词之所以用得好,在于其是一种本来只有“人”才能发出的行为,在词中动作主体改为“物”,使人有一种错觉:感觉红杏、花月都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感情与行为,创造出了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时空”,所以是“境界全出”。008境界之大小与优劣:可大可小,但境界小并不等于就是品级劣,小境亦可为上品。009严羽“兴趣”说、阮亭“神韵”说,不如“境界”说直指根本:兴趣说,主要是讲诗词中要体现出充沛的感情;神韵说,重点是讲诗词要有言外之意,让人有联想的空间。但要达到激发读者感情、提供读者想象空间,根本点则是要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意境)。010李太白纯以气象胜:主要是指其诗中有充沛的激情,这种激情又能通过具体的形象画面表达出来。气者,感情;象者,形象也。带感情的形象,即意境,也即气象也。011评温庭筠词:虽然精妙,但内容太窄;倒是冯延已可称得上“深美闳约”。012评温庭筠、韦庄与冯延已之词品:013评南唐中主词:他认为“西风愁起绿波间”一句最好,因为有感叹众芳芜秽之深情。但“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我以为有美梦破碎后透骨的绝望感,也是极好的句子。014评评温庭筠、韦庄与李重光之词:句秀、骨秀、神秀。015评李后主词:极为推崇,认为他眼界大、感慨深。016李后主的长处:因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反不失赤子之心。017客观诗人与主观诗人:前者要多阅世,后者阅世越浅情越真。这也是非曲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悖论:人要适应社会,就要扭曲真性情,这至少在从有人类以来至今、以至至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现实的存在。018再评李后主:认为他的诗词是以血而书,类释迦基督有原罪之意。019评冯正中词:认为与中后二主词一样,气象颇大,开北宋一代词风。020评冯延已词精华:021讲欧阳修词意源出冯延已:022讲梅圣俞词意源出冯延已:023讲和靖、欧阳、梅圣俞春草词意境皆源出冯延已:024评晏殊词:觉与诗经相近。025论五代北宋词之通于诗经者:026:大事业大学问者之三种境界:027赞欧阳永叔词:028评秦观晏几道词:认为淮海胜于小山。029评秦观词境最为凄婉:030评与秦观词气象相似诗句:031词中缺少二种气象:渊明诗之跌拓昭彰、独超众类;薜收赋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东坡、白石,略得一二耳。032词之雅俚,在神不貌:欧阳永叔与周美成相比,好比淑女与倡优。033周美成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034词忌用替代字:如用“桂华”指代“月”,柳用“章台”之类。好比给每个平常物件都来一个美称,最后反成套语,滋长形式主义之风。035续批作词用替代字:036赞周美成之咏荷诗:03赞东坡咏杨花之水龙吟词:038评咏物词之高下:039白石写景词隔了一层:梅溪、梦窗也是类似。040隔与不隔之别:好象很难说清楚。静安云“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我的体会,凡是能写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点的,就是不隔;如果只是泛泛而论的,便是隔也。041如何写情写景方为不隔:042白石格调虽高但意境欠缺:故算不上第一流作者。043评南宋词人:以比肩北宋者,唯有一幼安耳。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乏韵。南宋词可学而北宋不可学。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即祖梦窗。044东坡词旷稼轩词豪:其根本是二人有大胸襟。045再评东坡稼轩之词:有雅量高致,白石弗如也。046再评众词人:苏辛为词中之狂,白石不失为狷,梅溪、梦窗、玉固、草窗等人则皆为乡愿耳。04 词人想象暗合于科学:杂谈。048美成旨荡而达祖意贪:另外梅溪词中还爱用偷字。049评梦窗词:觉名不副实。050评梦窗(吴文英)、玉田(张炎)词:略。051 诗中奇观景象词中少有:作者认为只是纳兰容若“夜深千帐灯”等差近之。余意不然。若东坡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若稼轩之“沙场秋点兵”皆气象宏伟也。052评纳兰容若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作者认为其成功关键是情真意切,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053词未必易于诗:054论文体演变:根本原因在于某种文体通行久后,即会形成习套,后世就得求新而加以变革之。055论好诗无题:因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056论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其情无造作之态。05词中要少用典故与粉饰:因为这些都是借形式来掩盖内容与情感之空虚。058 举例说明诗词中宜少用隶事(典故):059论诗词格式之高下:他认为诗中五七言绝句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词上小令类绝句,长调似律诗,百字令、沁园春等则类于排律了。他认为排律于“言情寄兴两无所当”,我不敢苟同。如有大胸襟才力者,也可写出好的长篇排律来的。如果一切都以绝句、小令为最优,则中国永远也不会有如西方史诗式的宏伟作品了。060诗人于宇宙人生要能入能出:入则写之,出则观之。白石以下无人至此。061诗人要轻视外物又重视外物:062淫词鄙词也胜于游词063赞元马致远曲《天净沙》:064评元白仁甫之曲与词水平高下:同一人诗词曲水平可相差天壤。下卷101最喜欢的白石词: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102论双声叠韵:于词意荡漾处用叠韵,促结处用双声,可增强效果。103叠韵不拘四声:104诗词兴衰探源:唐中叶之后,诗成为应酬工具故衰,词能写真性情故兴;南宋以后词也成这酬唱工具,故亦衰。105讲对某词自注中“天乐”二字的误解:106北宋词名家以贺方回为最次:主要理由是少“真味”。但个人觉得他的“梅梅子黄时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都情真意切,不知静安先生何有此评。107难学易工与易学难工:会写容易、写得好难;不容易写、但易写好。108诗词为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109文学积习杀天才:110一切景语皆情语也:111寓情于景与直抒感情:后者少见。112论诗与词的区别:诗之景阔,词之言长。113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114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115讲词之长调最工者:崇柳永《八声甘州》、东坡《水调歌头》。116赞稼轩《贺新郎》词:章法绝妙,语语有境界。117由稼轩《贺新郎》谈北曲四声通押:118评《水云楼词》与《忆云词》:119论词之时代:云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又讲:北宋词就景叙情,至南宋则是即事叙景。120颂唐五代词:生香真色。121评《衍波词》:觉得不错。122评《疆村词》:觉得不错。123赞两首蝶恋花词寄兴深微:124论《半塘丁稿》:125批张惠言(皋文)之评词:牵强附会。126评贺裳之论词:127评元遗山论诗绝句:128引朱子诗一日作百首也得:草窗、玉田即属此类。129平淡与枯槁:草窗、玉田即属此类。130论假警句:131赞文文山词:有风骨亦有境界。132评和凝《长命女》词:133切近的当、气格凡下:梅溪以下皆是此类。134褒草堂诗余贬绝妙好词:135梅溪梦窗玉田草窗等人均失之肤浅:136评好友沈昕伯一词:137政治家之眼与诗人之眼:静安以为词家应禁作感事、怀古之作。我看也不尽然。138讲一朱子严蕊公案:略。139讲诗词极品:楚辞最工是推屈宋,五古最工推阮陶,词之最工推五代北宋,而南宋不算。不过他说李太白之五古不算最工,我还待研究。140有句无篇与有篇无句:前者是唐五代词,后者是南宋词;李后主及北宋诸人则是有篇有句。141词家宁为倡优莫为俗子:北宋词家倡优,而与南宋词家俗子也。142论“独倚危楼词”断非柳永作:143可作艳词但不可轻薄:据一词而所批龚定庵其人凉薄无行,似有偏颇。144论词人要忠实:不仅对人,对一草一木亦然。否则是“游词”。145读词集词话之联想:略。146评明季国初以来之词论:先是纤小轻薄,后则枯槁庸陋。147东坡与白石的区别:前者旷达在神,后者旷达在貌,也就是刻意为之。148内美与修能:姜白石则是只有修能而无内美。149诗人乃热心为游戏之人:

书中有下定义的句子和带有明显个人喜恶的判断,如:王氏极推北宋而抑南宋;对温庭筠、梦窗、玉田等人的轻率批判。虽然过于绝对失之客观,但仍具有很大启示性的作用。连王氏这样的大家都会犯这样的毛病,在平时为文处事中要以此为戒,不可过于绝对极端而要理性客观;同时对人不可遽下断语和过于苛责,要结合其所处社会环境等,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为何王氏如此推崇北宋而抑南宋?对几位南宋诗人评价如此让人觉得偏颇?马原老师在讲《共产党宣言》时说过:“《共》在现在读来其实很激进,很不客观的,但出于其目的:号召广大工人群体站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统治,这样激进、口号式的宣传恰恰是需要和合理的。”与之相似,王氏所处社会词风,被南宋所笼罩,而浙常二派学诸如玉田、梦窗等人又流于形式,终至气困意竭、浅薄局促。对这样的的词学环境,王国维提倡境界之说,严厉批评南宋诸家,是有救世之意的。如同五四时的“打倒孔家店”,只有百分之二百的坚定和决心才能对旧有概念产生影响。对于个人而言,这样的偏颇有着时代的印记,是应该谅解的。

我正在读的

王国维的祠的世界,有些词写得很好,我看这本书,希望能够得到收获,毕竟不是搞文艺的,还只能读读,写不出什么好的评论来。作为一个理科生觉得理科生应当多读读文学类的书提高一下文学方面的修养。现在我的语文水平下划得实在是太厉害了,还是得多读书,多写东西才好。

奇怪的人群

有些奇怪,这么古老的书,居然会成为豆瓣里的最热门,豆瓣里的都是些什么人啊?想来第一次读词话距今已经17年了,做了一堆文摘卡,现在早堆在不知那个角落去吃灰了。

从为学到为人 (zuoye)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以传统的词话形式阐述自己的理论观念,并以此进行诗词的评点的著作,不仅是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上代表作,在文学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地位。《人间词话》不难读,王国维却很难懂,但是崇敬之情未敢断绝。我想大师级的学者就是能把深奥的问题阐释的简单又准确,就是不仅能研究枯燥的理论还能运用理论进行批判、进行创作,就是研究哪个领域都能有所成就,就是把生命与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艺术把学问当成信仰和追求,然后在烦扰的世间找到一条真正安放心灵的圣地,跋涉艰难却毅然前行。一本《人间词话》是好书,以此为径认识了解了先生才是难得。一、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行《人间词话》共64则,前9则提出全书的理论纲领,也就是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理论,后面根据提出的理论进行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分则写成对词人词句的具体品评。《人间词话》全文虽短,形式虽简,但却有完整的体系。简单几句,几则词话的内容就清楚明确的阐述了其观点:“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说”的具体内涵是能写真境物、真感情;境界分为有我和无我之境,分为写境和造境,有“隔”与“不隔”之分;说明境界实现的途径:内美与修能,能入与能出。把本书所提到的理论阐述得非常详细,条理明晰,内涵明确。再来以此理论为标准对五代和宋的词人词作进行点评,有理有据,常常寥寥几句就能切中要害,十分精确。这本词话虽然用的是传统的词话形式,但是理论基础却深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相比之前的《红楼梦评论》,词话更能融会贯通,无论是以超功利的审美观,还是境界说本身。如果说《人间词话》本身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那么《人间词》和《人间词话》更是把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研究相连接,《人间词》的创作是王国维自身对人间、人生、生命的体悟感兴之作,内在流淌的悲观主义和孤独忧郁为后来《人间词话》提供了感性经验,《人间词话》也就是对《人间词》理性把握和理论阐发。若光读《人间词话》看到的可能只是个理性、艺术感受力判断力强的文学研究者王国维,那么再读《人间词》就能深切感受到先生感性脆弱的诗性一面。先生十分推崇叔本华,他对叔氏的悲剧主义和唯意志论非常认同,所以自己吸取叔氏的哲学美学观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艺术观,不仅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创作中,在他生命生活中也能体会出着这样的悲剧情怀,“性复忧郁”的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表达。虽然可能对这样的选择感到感叹,但是也更理解他,为文为人的真诚和敏感。作家很多,文学研究者很多,理论讨论使用者更多,但是像王国维这样既能研究理论又能提出理论,又能中西合并融会贯通,还能进行文学创作的太少了,还能把词写的怎么好:“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还能把理论研究运用的怎么到位的,一本《人间词话》胜过多少诗词鉴赏,真是只有大师才能做得到。虽然我们做不到大师这样的高度,但是觉得既然读了文学的研究生,文学研究的基本功要扎实,更要能灵活准确运用,若能常动笔写写,这样得到的体会进行研究可能会更贴切,研究和实践并行最好。二、追求艺术的纯粹、审美的超功利在《人间词话》里,除了“境界说”之外,超功利的审美艺术观也非常重要,是《人间词话》的理论基础。这与王国维的文学游戏观是一致的。他认为文学美术是精神的游戏,是要超越功利的,认为的是“余谓一切文学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铺缀的文学,决非真正之文学也”,文学是不能功名利禄相染的,在《人间词话》里说“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燕之具矣”,词沦为交往礼聘的工具,这是文学是诗词的降格。王国维赞同的是基于寻求慰藉、寻求解脱的纯粹的文学艺术观。诗人文学不必局限于具体的时空和利益关系,忌世俗功利,为物所困,文学家做的是超脱,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从事文学创作,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世界万物,创造美。好的诗词不仅是能写真情境,真感情,还得作者有真感情,真性情,“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对于文学的纯粹不仅是文学理论上的追求,也是艺术人生的追求,把文学把诗词的审美性看成第一位的,还原文学的本真,感受最真的最纯粹的艺术魅力。王国维不需要以文作功利之用,更不愿以文学作功利,对于他来说,文学是纯粹的,是艺术的,是不容杂质的,是表全体人类之感情的,是“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的。对于这份追求和坚持,很值得我们反思。三、文人的自信对于王国维的自信甚至自负很有印象,一是他对于自己的《人间词》的自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曾说过“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对于自己词的创作非常有自信,量少但是质优。还有就是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诸材料,皆余所搜集;其所说明,亦大抵余之所创获也。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对于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非常自信。确实,无论是先生的创作才华还是文学研究成果都是无须再质疑的,世人评价亦极高。这样的自信也很打动人,是对自己的肯定,是对自己的所学自己的事业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发自本真的热爱。一种文人赤子的可爱与热忱,一种自信与尊重,同样值得我们现在反思与学习。对于专业、学术研究的选择,对于自身能力的认识,进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先生的自信、专注、适时选择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范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大师,一个离我们好像已经很遥远的存在,但是因为有这些人,让我们知道为人的魅力,为学的高博,让我们知道我们所学所读的价值和意义。常看这些人,常读这些人,每每都很感慨,我们生在很好的时代,我们生在很不好的时代,我们选择了一项越来越不被重视的专业,想想过去的辉煌过去了,过去的大师也过去了,留下了什么?还值得什么?但每每看起这些倾尽毕生精力做学问的大师们,他们的人格,他们的经历,又很幸运我们能学文学。先贤已逝,精神永存,心有所仰,行必坚定。我想这就是大师留给我们最好的东西,不仅是一部部伟大的作品,更是一种作人作文的坚持和精神。

读《人间词话》感想一二

读《人间词话》感想一二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宋词闲适优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称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轻武,再加上国家的内忧外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软弱,宋代文人将很多注意力都转移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禅宗和老庄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让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脱、达观。而宋朝经济的发达,享乐风行,歌舞升平、酬宾赠妓、留恋光景者特别多,青楼楚馆成为文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适(虽说有一部分排遣内心抑郁的因素)。“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觉得宋词更多的将物我融为了一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只有通过词作来反映自己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例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似写春意阑珊的幽怨,却实是在写自己对于政治的幽愤。二、 王国维评价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亦即为词人之所长处。”对于李煜,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评价他的好坏,作为一个帝王,他没有承担起他的责任,纵情享乐,挥霍无度,让他最终沦为阶下囚。但也正是人生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他的才气。诚然他有一定的天赋,君王时期的作品却多是描写其后宫旖旎生活的,在艺术和思想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而这次人生变故让的许多思想上有了升华与自我感悟,才让他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亡国之主内心的凄哀。三、 王国维的三境界。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注定要接受世俗的眼光,或者说“高处不胜寒”吧,很多时候,在成功之前,你的梦想在世俗面前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没有触及的可能。这个时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成功者必须先要学会忍受孤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同样成功没有捷径,而机遇只会宠幸有准备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艰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地三境界也。追逐梦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成功的喜悦却是无法复制的,仿佛仿佛追寻已久的梦中女神,恍然间就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这种心情还可以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逐梦想太过不易,在绝境中一次次告诉自己在坚持一下,那是一种不甘放弃的心在一次次坚持终见到希望后的颤动。

请来看

看完《人间词话》后不去恋爱而继续沉迷古诗词的男人,我觉得他一定是有问题的。词已经被读透彻到这个地步,谁还有空理会老先生的“境界”说?流萤高阁、青灯夏衣、秋月新霁、南浦波纹、北枝梅蕊、杨花满床,真想上床。唯有走出书本,带着爱的人去感受“意境”,才是最好的读后感吧。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我更喜欢所谓的字句凹凸之间有小鱼小雀的“造境”之笔,作为入门级歌词创作人,我的字里行间却总是憨憨得蹲着金毛松狮,很是气恼。我想愿意听我说这些废话的姑娘,不是存在于油腻目光与速食意淫派脑海中的自拍神器女神们,而是“人间”的女孩们,你们一定有着丁香花一样的笑容,穿棉布的裙子,爱戴灵气的玉石吧。那么,,,,,,,,,,来我这买玉石吧!哈哈哈 自己家的店,欢迎咨询,绝对便宜,保证真货

还得再读

于诗词歌赋本是门外汉,仅读过李杜的诗篇,《唐诗三百首》,钱钟书先生编著的《宋诗选注》及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纳兰性德的词。没想到当这看似薄薄的小书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读的诗也罢词也罢实在是太少太少,且对诗词的领悟根本未达入门之境。静安先生开篇即谓“词已境界为最上”,记得读到这话的时候心头为之一震,何等的精准!当即合上书页,闭目遐思:写这人间词话的先生其境界显属自成高格。还得再读,再思,再领会。

人间词话里的姜夔

南宋词人不入辛门即踏姜径。姜夔是任何文论词评都绕不开的,人间词话里也有大量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姜夔的内容,最近得闲,重翻了一下词话,发现王国维对姜的态度挺有趣的。先把他的一些评论整理如下:“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期间耶?”“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境界说下的一大命题,三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是从上面可以确定的是,王承认姜夔的格调是历代词人中首屈一指的。这也不是王的一己之见,白石词的清雅风貌历来被人所推崇,这种高雅的风致也是姜夔的人品、词品的特征。宋人有语“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抗百斛之鼎”范仲淹也评价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姜的这种格调产生除了个人特质外,还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南宋虽然偏安一方,但商品经济发达,士人的生活条件极其优越,比如姜夔长期依附的张鎡生活就极其奢华,可比石崇、王恺。说姜词”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大概是指他的词多以羁旅行役、男女恋情为题。但是否姜词在意境上就逊于苏辛,这个就见仁见智了。“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狂、狷、乡愿三个概念都出于《论语》“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乡愿,德之贼”。苏辛狂大概是指他们开拓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地位。姜狷,有所不为,认为他固守藩篱并无过错。从这里看,王对姜还是较为肯定的。王国维对南宋词人这个群体是不满的,他认为吴文英、史达祖等人的词都是雕琢之作,是对苏辛词的反动,阻断了词的发展。“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已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能修能,则白石耳。”这话就毒了,直接攻击姜的人品,说他人文不称,虚伪。姜夔出身贫贱,一生以清客身份往来于名臣公卿之中,浪荡江湖,自号道人。“为营三窟之计”大概指的就是这个吧。但是,当时名流对姜的人品才华是极其推崇的,谓之“神仙中人”。当时之人“或爱其人,或爱其诗,或爱其文,或爱其字,或折节交之,四海之内知己不为少矣”连一代词宗辛弃疾也深服其长短句。为什么王国维会这样鄙夷姜夔?确实毫无道理。这要看他的另一番表述,才会豁然开朗。“吾人谓戏曲小说家为专门之诗人,非谓其以文学为职业也。以文学为职业,铺啜的文学也;职业的文学家,以文学得生活;专门之文学家,为文学而生活。今铺啜的文学之途盖已开矣,吾宁闻征夫思妇之声,而不屑使此等文学嚣然污吾耳也。”《文学小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王国维对遭到同时代士人诟病的柳永并无多言,而提到人品才华备受推崇的姜白石总是语带讥讽。因为放浪形骸的柳三变,毕竟有功名,毕竟是柳屯田。格调最高的白石终身未仕,在王国维看来是“职业文学者”,将文学作为营生作为工具,这是对文学的最大亵渎,最为可鄙。呵呵,我倒是想,要是王国维活到现在,对于“作家”这个职业作何感想。“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这个“亦仅”再次体现了王氏对姜的鄙夷。姜词可爱者真的亦仅二语吗?我没读全过他的词,但读过的每首都让我有所回味,这是很难得的。东坡词也不是每首都好的,有的酬和之作让人过眼即忘。王国维挑出的这两句自然最能代表姜词的价值。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大学时,给我们讲先秦两汉文学史的先生是安徽肥西人。有时候上课兴致来了也会挑几首诗词来讲。一次他就讲了这首词,足足用了一节课,从安徽的地貌风俗到《招魂》再到姜的自恋人格,用硬笔写柔情,具体讲的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整班人听的颇为神往。如果有英语阅读题问what is wang's attitude towards the jiang's work?我一定秒选bias。文学批评本无关对错,可王太偏执了,性格决定命运,便有了昆明湖的悲剧。

还曾这样安静过

书是多年前,在学校图书馆借来读的。那时候云淡风清,生活像这书一样充满诗情画意。反复读过几次,好多词都背了下来。长大了,工作后,被生活占用了全部心思,再没有这种心情去细细品味人间词话了。重新看到这本书,想起来自己曾经的那段文学日子。

回味

多少年过去,拿起这本书,总是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总是对此爱不释手。王国维先生对于词,可谓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独到的眼光。有时间需要去读读,陶冶一下自己的心境!只有在文字里,你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

有境界,自成高格

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遗书寥寥数字,开头就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之变,义无再辱”。先生惜字如金,最有名气的著作《人间词话》,即使按照六十四条的版本算,不过区区五千字而已。    有很多人感叹当代没有经典的著作出现,先生的一句话就说个明白: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人间词话》是论述人与世间关系的哲学作品,发乎于词,止乎于情,关乎境界高格,均为人生大事矣。美轮美奂,性情流露,实为上上佳作。    朝廷走到了尽头,人生混入末路,却有一部惊艳的作品流传于世,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    伟大的作品不需要字数,需要高格境界;伟大的人生不需要漫长,需要渐入佳境;伟大的历史不需要殉葬,因为气数已尽。

词评经典,一生难忘

或许我对王国维先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但是近期正在读的人间词话,不仅对我的文学素养很有提高,而且也让我从中感悟到大师读词读人生,话古见境界的风范。有感而发,只应词曲皆动人,哲理让人思。......

,,,,

130年前,王国维出生在浙江海宁盐官镇。 80年前,还是那一个王国维,悄然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费人猜度的是,这位举世公认的大师,竟用其50年的有生之寿为世人荡起一片轻微的涟漪,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弃世遗言。80年一倏忽过去了,历史风云变幻,世事云诡波谲,除了解不开的谜,他还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也谈词话 ---读《人间词话》有感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真先生只怕是把词读的最透的人了,不然怎能恰到好处地用三句短短的词将漫漫的人生路勾勒得那么清楚、那么深刻。   人生、治学三境在早初中时便已读到,一路成长而来每每想起三境却渐渐了有了不同的感受。安意如比喻的好,好的文字就好比好的茶叶,好的心智好比好的溪水,好水泡好茶,愈发清香甘甜。在我看来,渐行渐增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也是好水呢?   那些当年看不懂的文字如同一个种子埋在心中,当阅历慢慢丰富时,或许在某个情况下你便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文字,它们如同科幻小说中的吉普赛女郎仿佛早已预判到你的未来,这时再去回味那些点滴笔墨,又是另一番滋味。   还记初中时期,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读到柳永的《蝶恋花》中的那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觉得这真是最痛苦的感情啊,提笔便写下:伊人不知何处?痴情的书生落得茶饭不思,宽了衣带瘦了脸庞。当时不懂“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份欣喜与感动,更不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忧伤。   如今,读书十二载,步入大学真正自己开始“求学”(且不敢谈“治学”二字),才知道柳郎笔下的痴情相思之苦不过是矫情的心病,真正痛苦的却是那同叔描绘的清秋登高远眺之情啊:昨夜的秋风引得一片萧瑟,我独自登临不知名的山,踮起脚尖向远处望去。我不知道我在望什么,只是知道天是那么的宽广,而我相较之下显得那么的渺小,愈发增加我内心的孤独感,孤独是痛苦的,但是也是必须的,耐不住一时孤独,怎赏得一世繁华?   漫漫求学路确实便是孤独上路的成长过程,别人陪不得、帮不了,唯有自己潜下去去探索、去犯错、去吸收才能领悟到“学问”二字的重量。如今深觉大学中最需要学习的便是学会做个孤独的人,孤独的人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计划、有自己的行动,只有独立了他们才能在学海中找到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潜力、追逐自己的梦想,随波逐流的太多,被影响导致迷失的也太多,唯有那些独立的孤独者才是智者。孔夫子所言“君子慎独”大抵也是如此道理。可惜说的容易做的难,背着书包自己默默地看书、写作、上课、思考、领悟却是那么的难,总有太多的诱惑渐损起初坚毅的心,一不留神便偏离了原定的轨道,被拉的好远好远。还是古人精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真是形象啊!   万事开头难,如此痛苦之孤独却恰是治学、人生三境之首,可见求学之路必定遍布荆棘,天涯路啊,那是望不到的尽头还得一个人走啊,但是若真静心走下去,再有痴情郎儿的专注,便可得到阑珊灯火之下静待的“佳人”,那种凤凰涅槃后的欣喜,却会多万分甜味啊。         二   三十五   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若唯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提要》所讥也。    ---《人间词话》   书中静安先生多次讥讽、批判词人滥用典运用替代字的行为在该段中表现的更加强烈。对于这种“说桃不能直接点明桃,咏柳不能直接点名柳”的艺术手法(替代字、用典)先生是反对的,先生主张艺术描写形象鲜明,逼真传神,“语语在眼前”。   我也赞同先生的观点,文学创作的真切明了读来确实比雾里看花来的清爽,但是我反对的用典、替代字是指用得太多、太滥、太生僻,对于艺术创作有害无利的作法。学过古文诗词的大抵都知道恰当用典可以增加辞语的信息量,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同想象,从而深化作品底蕴。先生感到遗憾的周邦彦笔下的那句“桂华流瓦”在笔者看来却是恰好不过,“桂华”代“月”让人联想月宫仙境,与后句“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相接,使得意境愈发美妙,浪漫十足。   滥用典故的行为不止于过去也存在于现在,不合文意的用典好比东施效颦,引得读者迷茫也使之读起有累赘之感,但是依旧有作家乐辞不疲。用典固然可以增加深度但是这只是辅料,如果辅料盖过了主菜的味道怎能烹得一盘好菜?台湾作家李敖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提到一个观点:“当我们说这是女孩子,这是老头子,这不是最好的中文,当我们说这是红颜,这是白发,这才是最好的中文”。真正如此吗?悠悠的中国文化典故能使我们的文字润色不少但绝不能喧宾夺主成为衡量中文的标准,我期待更踏实的文字,而绝不是如中唐时浮夸的辞藻,衣着华丽的骷髅如何跳得好看的舞蹈?   由用典一处想到当今市面上大多新生文学作品都有文字浮华却读罢无趣的特点,或许这道理一样,舍本逐末了罢。         三   删稿 六十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有修能,则白石耳。”    ---《人间词话》   不知为何静安先生将此段删去,笔者愚以为此段于古于今都是真理。文学创作而言,“内美”与“修能”缺一不可,文字辞藻之下突显的是作者的修养与素质。   书中四十八条中记载道周介存的一句话:“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周济的话虽然有所偏颇但是却不是并无道理,文字是文人内心的流露,尼采说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十八)。文字是作者给予陌生的读者最直接的印象,读本书仿佛就像与作者在交流便是此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一曲《满江红》读罢便知岳飞报国恨敌之情,正直忠义之心。读柳七的词也能感受到他的恃才傲物,放浪不羁。   如此说来过去文人煮酒弹琴、赏梅练字等修身养性的行为为何得以流传便不难解释,而当今的文人作家便得紧张了啊,切勿让他们的文字泄露了他们的内心啊。至此也得检讨自己,若还想继续写下去还得多修养,让“内美”与“修能”齐行。   文品?人品!             2013.02.06 于深圳

读万首诗词,不如悟透《人间词话》

读完垂首顿足,为何我在高考之前围读过此书。寥寥数语,诗词的涵义便出,发人深省,使人茅塞顿开,以前只听说过:追求人生之“三种境界”,人间词话语不过六十几段,集古今之大成矣。林桦老师,想必深读此书,不忍外传吧。。

绝唱

那个时代已经终结了。那些美丽的诗词,那些高绝的天才。人间词话也算是最后的挽联吧。好在每个时代的最后总会有大家出现,如安格尔。王国维幸哉,不幸?

对文体变更和文学品质的评论甚是有理

大师品评诗词果然字字珠玑,看完以后很多觉得有理,尤其是对人生三个境界的描述,更是被世人津津乐道。先生对文体变更的评语十分耐人寻味。“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世人都说,文学后不如前,颇有世风日下的感觉。但先生不容易这种说法,他认为,“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也就是说,文体变更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旧的文体写出不新东西来了,自然要换个花样玩玩。另一个关于文学品质的评论也极为精妙,“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现代文学确实良莠不齐,网络文学滋养了一批心灵鸡汤写手,写出来的糖水文美轮美奂,但用先生的标准来衡量,完全经不住考验。好的文学作品,不论是什么文体,即使是写生活琐事,比如老舍先生写“小猫上房,金鱼甩子”之类,沈从文写那些花花草草瓶瓶罐罐,只要符合这个标准,也能流传千古。

人间

只是为了寻觅那有名的三境界才找来这本书,所以我得承认我的浅薄,我竟完全没有这三境的任一体会,即使我如今已年纪老大,所可得者,仍不过一“人间”而已。

[读书报告]“人间”之外

王国维先生的这一著作在我的阅读接受史中的地位相当于“野马的缰绳”,以之为转折,我开始改变过去信马由缰、胡乱进食的阅读习惯,进而逐步按照学术兴趣和研究目标的“预设前景”来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方向的读书活动。可以说,我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举一反三的延展开放式,《人间词话》恰恰是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我适当的刺激,积淀的因素随之发生反应,激活了知识体系的“自觉”。此其一。其二,以《词话》为蓝本而拼凑的“学年论文”因某一意图而转让给“人间”某君。我不想在此钩沉往事,还是就书论书吧,于是回转“人间”。(初为人师,诗歌教学的备课过程中,师傅常提“知人论世”。词话也好,诗话也罢,“诗学”也请毋言,追根溯源,仍在“人间/人世”。好象作家李锐夫妇2007年出版的小说《人间》,不只是“重名”,或许血缘的联系会丰富点吧。)其三,我多次提到的“桴琼居主人”推荐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至尽仍肃立于清华园的浓荫下。(我推荐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的文字中也曾涉及此故实。)其四,与上相关,“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的故事。

词话人间

要明白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还是需要点阅历才行。但这些诗词本身,已经非常值得一个中国人好好学一学了。

人间词话

王国维说读书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走进王国维

我想 现在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去评论这本书 毕竟王国唯的人生三境界已经融入他的词的解析当中 他一直在强调一个心境 词可写的欠佳 但这心 得植根 才能长于笔锋 我一直很佩服他如何将如此杂乱的诗词 一类一类分的如此清晰 现在的人逐渐也开始读词 但大多人读的都为安意如那类 用冗长的笔调勾勒出细长的心思 和甜蜜的爱情 作为一个江南女子 这样的解释也就够了 不褒不贬 只是温暖的叙述 最为典型的就是 美人何处这本书 词藻华美 但总感觉少些读过之后的大气和澎湃 也许解释爱情女人写的好 而诗词 只有像王国维这种有历史厚重感的人才可以解释。人间词话的观点可以否认 但其中的心境之大是需要沉淀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的境界学说,深以为是。回想自己从毕业到工作的这半年多时间,却还停留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层面,虽怅恨自己的际遇,但我的坚持终究会迎来下一个人生层面。王国维说,有境自然格高,这个审美观点深深影响了我。不在乎词章的华丽辞藻,而讲究他的格调。王国维推崇冯延嗣韦庄的诗词,我也读过王国维的人生传记,他投湖而殁,我想大概是冯韦格调里的中国消逝的那一刻,他已经随之逝去,投湖,终结的仅是肉体存在。不想从什么家的角度赞誉他,但我想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为人上,他都是纯粹的。致意王国维,以其言终知景见我情,情见我心。

埋葬和开启

近来重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因这书去看了先生的另一力作《宋元戏曲史》。这两部著作十分精简,字字弥足珍贵,时常三言两语即把中国古代诗文的特质提炼出来,眼光之独到,令人叫绝。不过此次读书,我颇感兴趣的还有先生的文学史观。先生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静安此番言论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王国维先生的文学史观,那么对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个观点,我们不会有太多新奇之感,因为就算作为一个文学史的门外汉,“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固定词组”我们也并不陌生,所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并没有显示多大的影响和意义。但当然,王国维有更深的认识。王国维先生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从文学的外部关系看,文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表现其时代精神的文学样式,即我们经常所简单归纳的“唐诗宋词元曲”;第二个层面则是从文学自身的内部因素出发,提出“始盛终衰”的文体演变观。《人间词话》有云:“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该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后人对王国维先生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的诟病多集中在他只提出文学演变的现象和过程,但没有深究到演变的原因,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至少我们从《人间词话》这段解释已经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对文体演变原因的认识了,归结起来就是“习惯”和“打破习惯”。一种文体之所以兴盛,便在于有前人的努力创作和今人的反复为之,他们追求并且最终导致一些形式技巧上的格套框式成为“习惯”,后人难以别开生面,于是一种文体也就渐渐失去生命力。当然,后人中肯定存在不拘一格的“豪杰之士”,他们带着天才的创造力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文坛上破土开疆,开创一种新文学,从而实现了文学的代代更替。《人间词话》上说:“社会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对此我觉得还可以加多几个字:“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也造许多之新才。”就是王国维先生的这种必然的文学更替观,为20世纪的文学改良运动和当今的文学发展模式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迪和理论基础。王国维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废文言倡白话是持反对态度的,这与他的保皇立场和“古雅”的美学观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在新旧文化的转换过程中,王国维却不自觉地起着推动作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事实上已经宣告了文学改良运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做了理论准备。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指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胡适的这段论述,其中心思想也在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翻看了一些材料,虽然我没有发现明确的史料证明胡适的这个观点直接受王国维的影响,但却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一,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自序》写于1912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写于1917年,从发表时间来看,王国维要比胡适早了五年;第二,尽管在政治和新旧文化方面存在不少分歧,但王胡二人在治学和才识方面却都互相推崇敬仰,据华东师大历史系房鑫亮教授的分析,“正是均性好考证与互相心仪促成了两人的缔交和学术研讨。”而且当时王国维先生已是学问大家,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名声,胡适从事文学改良运动,对这方面的讯息不太可能充耳不闻;第三,现存资料中有很多提及到民国学者肯定王国维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影响,比如,1927年著名文史学家吴文祺在《小说月报》第十七卷发表文章,称赞王国维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縠永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王静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分析了王国维对胡适的启迪和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改良思想,很大程度上汲取了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借着新文化运动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可以说,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基本上是以王国维和胡适为殿军,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为基础建构而成的。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影响。王国维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中国古文化的研究、保存和发扬,最后却成为一个开启新文化时代的推手,埋葬了自己视同生命的旧文学。随着旧文化而去的,还有这“为此文化而化之人”,陈寅恪先生用“文化殉节”来作为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解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又有一代的英杰辈出,这不仅仅是文学史的演变历程,也是社会的更替规律,王国维先生以他的文学论和自身经历告诉了我们这个规律的不可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有益而良多的。时至今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仍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既然文学演变是必然的,那么任何固步自封都是不可取的,鼓励创新、宽容异端、不拘一格才是新时代新文学的新心态,也是我们这个社会能自主调整、保持进步的前提。我想,这也是王国维先生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带给我们的新的意义。   

唯美的意境

大师的意境是后人难以企及的,更是难以揣度的。时而婉约,时而豪放!颇有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架势。深邃,一如深澈的湖泊;雄厚,一如伟岸的山峰;空灵,一如无际的苍穹。大师对生命终结的选择,或许也是作为文人,作为诗人,作为思想家的一种觉悟、一种通彻。

人间词话

今始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上海古籍的蓬莱阁丛书,还未到正文,看了几页导读,导读的篇幅和正文的篇幅竟然差不多,可见此书内容之多。书中说诗论词话境界讲文学,所述观点质朴通达,所引例子足具代表。王国维接触西方哲学,读康德,叔本华,与叔本华的悲观论和价值体系一拍即合,其悲观主义哲学可谓深契“性复忧郁”的王国的心,对王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有深刻的影响。从他的诗词即可看出。我身即我敌,外物非所虞。人间总是堪疑处,唯有兹疑不可疑。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从“推敲”的故事我们知道好的诗词作品对字词的妙用,《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从此我们可看出王国维对古诗词的解读。好的诗人词人都能找到一个字词是专为自己而作,就像福楼拜教导莫泊桑所言“某一现象,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只能用一个形容词表明特性,只能用一个动词使它生动起来,作家的责任就是以超人的努力寻求这惟一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好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使人心领神会,令人拍案叫绝。曹雪芹和鲁迅无疑是用字词的典范,鲁迅用一“咬”字形容漫过来的雨水,形象生动,《红楼梦》中更是数不胜数,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红楼的一个原因。王国维对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看法是,“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他说:“君王枉把平陈业,还得雷塘数亩田。”政治家之言也。“长陵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诗人之言也。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故感事怀古等作当与寿词同为词家所禁也。同时在看的书实在太多,有点精神分裂,以后同时看的要尽量少,此可记也。

惋惜姜夔

在读《人间词话》之前,我就已经在很多地方看到别人引用其中的一些话,比如关于人生的三种境界以及王国维对辛弃疾等词人的一些评价。当时就觉得这本书说的还挺有意思,想着这应该是一本十分专业而有深度的介绍“词”这一文体的书。我自己在古典诗词这方面的基础是很差的,虽然考试的时候也能写一点点所谓的赏析,但其实是不太能真正体会到诗词里所蕴含的美。因此,我也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方法带我踏进这个门。可是,当我翻阅一些古代文论时却感到了困扰。首先,古代文论的文言文就看得我很痛苦,而且里面讲了太多捉摸不定的感受,我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在讲什么。所以,当听人提起这本《人间词话》是用国外的那种研究方法来介绍词,而且书中的语言也是十分接近白话时,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当我看了书之后,说实话,有一点失望。《人间词话》的文体本来就是随笔,因此里面的观点都很散,虽然大体围绕着“境界说”,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点和我的期望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过,作为一本札记,这本书也的确算是挺有意思的。我对其记忆最深的就是王国维对不同词人的鲜明的态度,尤其是他对姜夔的看法。王国维从“意境”出发,以其作为评判词作优劣的标准。他比较欣赏北宋的词,他认为 “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矣。” 对于他喜欢的词人,他从不吝啬褒奖之词,可是,他在夸奖别人的时候,有时候却也会把姜夔拉出来作为反面例子。例如夸苏东坡的时候,说:“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 他甚至在批评了姜夔后慨叹道:“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期间耶?”看得我真是有一点心疼姜夔,被翻来覆去地黑,还是有根有据的黑。不过,慢慢的看下来,我发现王国维对姜夔的词句有一种“隔雾看花之恨”,在他批评的语句中,其实还带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其实,王国维其实还是比较喜欢姜夔的,正是因为喜欢,所以才会对他感到惋惜。我们都知道,《人间词话》中心是境界说,而王国维评判词人也是一境界有无为标准。然而可惜的是,姜夔的创作技巧十分高超,作词格调也不俗,却在境界方面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王国维不由得感慨道:“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所以王国维总是说姜夔,肯定是因为惋惜姜夔没注意到境界的重要性,从而使宋词少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作品吧。

一本字典

国维的经典,也是古诗词鉴赏的典著。虽然里面很多东西我并不赞同,但我依然很欣赏他对诗词的理解。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是一本字典式的著作。


 人间词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