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绅士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00453413
作者:费孝通
页数:135页

章节摘录

书摘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绅士”这个词指的是一个阶级的人,他们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一定的作用。这里,“传统社会”是指公元前200年前封建制度崩溃之后,中央君主制权力下帝国的统一时期。绅士阶级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有通过这个历史过程,我们才能够理解它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绅士阶级有时也叫作士大夫,“学者一官员”。虽然绅士阶级是和学者一官员群体密切地相联系的,但是实际上它还是应该和后者有所区别。一个生长在绅士家庭里的人,并不一定能保证他成为一个传统中国的学者或官员。封建制情形不同,在那个时代,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士大夫虽然处于统治阶级等级制的底层,但还是那个阶级的一部分,并且拥有真实的政治权力。但是在封建制度崩溃之后,政治权力不再共享了,而是被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在行政功能方面,君主需要助手。这就是他要的官。因此,官不再是统治者自己家庭的亲戚或成员,而是执行者——君主的仆人或工具。    在封建制度崩溃之后,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了。王位变为强者、权力追逐者的斩获对象。在封建制度下,政治权力是分配给君主的亲属和家族的,任何非生长于贵族家庭的人,就是一个平民。他没有机会做君王、接触到君王甚至看到君王的神圣用品。正如一个女人不能变成一个男人一样,一个平民也不能变成皇室人员。但是当封建制度终结之后,任何人都能成为皇帝。因此,政治权力成为斗争的一个目标。这是吴晗写的关于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生活于汉王朝(公元前255-前207年),在观察汉朝的政治斗争的过程中,他写信给朋友说:“这是我有所了解的。”自从那个时代起,为了政治权力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在人们的眼中,政治权力已变为一件值得争取的珍贵东西,是大人物的一种事业。    不幸的是,自从中国的封建结构崩溃以来,政治权力不再永久地在一定的家族内传递,并且至今从未发现过能以和平手段来取得它。我们一直认为,获得政治权力的方式是“手持大棒”,打内战。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因此,我们不断地碰到暴君。少数人统治着群众。这种专制君主政体并没有因权力的传递和更换而改变。    P2-3

书籍目录

译者序序第1章  绅士和皇权第2章  学者当官第3章  绅士和技术知识第4章  乡村中国的基本权力结构第5章  乡村、集镇和城市第6章  农村生计:农业和手工业第7章  农村社区的社会腐蚀附 录  农民和绅士: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化

编辑推荐

《中国绅士》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剖析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本质特征和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指出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根由所在。《中国绅士》对我们认识中国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也颇有助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中国绅士》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China’s Gentry的中文译本。《中国绅士》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被当作教科书广为流传,费正清等著名学者曾多次引用《中国绅士》内容。《中国绅士》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

图书封面


 中国绅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很不认真地读完了费孝通先生的《中国绅士》。我从这本书里只看到了一个问题:传统中国为何一直停滞不前而近代以来的所谓革命又是为何发生。第一部分先生说,因为我们的世俗权力和道德权威分离了。乍一听有点像国外的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然而我想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几乎是根本对立的,而据费先生的说法,中国的世俗权力和道德权威“双管齐下”,把庞大的中华帝国牢牢地牵在了一个地方。前面的观点是被说烂了的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由于拥有绝对的道德权威,受到普遍尊重,而对世俗政权的毫无企图,再加上对“出士匡主”的渴望,对技术的蔑视,使得这些垄断了知识(包括最普通的常识)的人根本不会成为带动中国进步的力量。在传统中国社会,知识分子要么选择隐居,要么被纳入正统官僚体系,无论如何都不会有推翻政权的想法。而为了保证自己的道德权威地位,他们又必然进一步将他们的道德观向普通民众传播,而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以后再讲),一般农民本身也没有太多的反抗意识。于是几千年的中国兴亡衰败,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其实毫无意义,只是一直在绕一个圈圈。然后费先生说,中国存在一个特殊的阶层(暂且这么叫),即“绅士”,地方权威是也,这个阶层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绅士并不是一个“体制内”的概念,为了保证自己的地方权威,他不可能跑去当官(你看看现在老百姓多恨那些当官的就知道其中道理了),但出于同样理由,他必须要有一定权力。于是他就通过自己的财产、家族资源广交朋友,把自己的人脉渗透到权力机构中去,如果这个乡绅足够牛,他的“势力范围”是可以一直到达中央的。从中央方面来说,虽然皇帝喜欢念叨“普天之下莫非皇土”,但实际上由于条件限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非常薄弱,对地方事务真正有“话是权”的是当地的“父母官”。费先生说这些父母官整天就知道吟诗旅游,不干正事,实际上又把权力都下放到民间权威,也就是乡绅们身上了。于是,当地方民众对中央决定不满时,就会把不满情绪传达给乡绅,乡绅就通过自己的人脉,使中央改变主意。举个胡说八道的例子:皇帝下了道圣旨,说男子十七不娶父母有罪,结果那个村子是典型的“光棍村”,别说十七了,就是七十也有找不到老婆的。大家接到圣旨以后惶恐不安,就跑到乡绅家里哭,乡绅一看自己人心所向权威这样高,二话不说就拍胸脯保证:没关系,我叔叔的表弟的老婆的爸爸的兄弟的老同学是当朝宰相,我打声招呼就行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圣旨又下来了,说算了算了,你们爱什么时候娶就什么时候娶,反正中国人多,不差这几十口人。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大家都跑到乡绅家门前放鞭炮送锦旗了。这种渠道当然不可能是由制度规定的,而是制度外的“人际关系”,但行之有效,使得中国民众不满情绪得到发泄,基本权利得到保护,对中央的怨恨并不大,能够各安其分。对于小农而言,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最高的人生境界了,他们不会傻到抛弃安逸的生活去反抗遥远的,看起来仿佛还不错的“封建皇权”。而所谓起义,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种渠道被堵死了,中央凭自己的想象乱发指令,老百姓苦不堪言又没处诉苦,最后连二亩三分地都保不住了,只能咬咬牙起来反抗了。是不是觉得这个制度很耳熟?没错,这就是被中国人骂得狗血淋头的“走后门”。当然,每个人都能义正词严地说,走后门不该,因为产生腐败。但是“后门”之说暗藏了一个前提,就是有“大门”的存在。大门好端端开着你不走,偏走旁门左道,这才是你的错。但问题是,“大门”在哪里?好吧好吧我不走后门了,那我的想法怎么表达?我难道跑到大街上大吵大闹去?还是跑到楼顶上作跳楼表演?或干脆自割喉管活一天算一天?我绕着围墙走了几百个圈了好不容易见了一个类似大门的东西,偏生还上了锁,门外头站了两个凶巴巴的卫兵一见了我不问三七二十一举起刀就向我刺来。你说,难道我这时候还不应该随便找个什么地方挖个洞叫里面一个什么人把我的话传达一下吗?费先生只是客观地讲,有这种“潜规则”在。然而我却颇为不平了:不走后门,你倒是告诉我走什么门啊。
  •     上上周就看完了《中国绅士》,但总觉得得留下几句话,才好把书放回书架。但愿这股强迫症能够持久些。~~~~~~~~~~~~~~~~~`和《乡土中国》一样,《中国绅士》大气、流畅,费孝通的达观和通透一览无余。读他的书真是一种享受。中国士文化及其在政治建制中的作用,在90年代文化热中多有阐述,基本耳熟能详了,作为50年前的作品,其中的理论创见可能已经演变成学术常识,翻阅起来更像是考前复习般的知识重温,但依然有阅读的欣喜和快感。工业入侵农村中国农村历来被视为帝国的基石。但实际上,农村历来都是被忽视的:在政治上,乡绅带领的“自治”与皇权“无为”的理念相结合,成为政治权力的常态,所以农村知识谱系多专注于一地一事;在经济上,绅士则凭借政权的庇护成为远离劳作、对生产技术极度陌生的有闲阶层,农民日夜劳作,却无剩余,无积累,整个经济散失了增长的动力。费孝通援用的数据证明,传统农业并不足以支撑农村经济,手工业成为经济循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社会自我维持的要素。但随着外国入侵带来的工业经济的入侵,农村手工业遭受重创,农村经济再无法自给自足,传统经济机制轰然倒塌。瘸腿的中国绅士现代工业主义是与乡绅的传统精神对立的。中国近代的失败,是乡绅传统的失败。“绅士不能立即做出有效的调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危机对于他们并不构成直接的威胁……西方工业的影响需要远见才能看到……但绅士缺乏远见,因为他们没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自然对中国政治主权日益缩小的事实缺乏敏感。他们很少正面接触西方工业主义,没有再检讨他们在中国命运中的地位……他们采取了抵制的老办法。政府的排外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绅士的冷漠,因为他们的本质是屈从。”(P126)“他们经常发表意见,不赞成政府的政策,却很少企图夺取政权,承担起政府的责任”。与西方相比,这种政治责任的缺失是中国绅士致命的弱点。这种缺失,源于中国绅士本来就是个“中立”、容易妥协的阶层(我觉得晚明遗老是很好的例子),其逻辑起点,则是士绅阶层对帝国至高位无上的政权的绝对服从。中国进入大一统帝国之后,君主便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不许质疑、不许分享(与封建时代不同)。尽管作为士绅代表的儒家作过有限的抗争,将周公(P17摄政)、孔子(P18天生天授)包装成理想的政权分享者,试图以伦理限制政权,但同时,儒家也借此实际上承认了政治权力的独立性与至高无上。“一个拥有政治权力的人可能按照道来处理他的事情,也可能完全置之不理。”作为前者,那就是圣王(如“罪己”的君主都会获得崇高评价),对于后者,儒家的策略也仅有服从地劝谕而已(“罪己”是可选项,而且做与不做,并不产生实质影响,忠臣则往往“死谏”)。西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念作为一种历史插曲,带有“君权神授”和战国阴阳家的影子,但整个传统和现实力量很快扼杀了这种反动。“尽管大家接受了这种可能会为叛乱作辩护的理论,但它并不能改变帝国权力的性质。”因为公孙弘、韩愈为代表的主流士绅摸索出了儒法一体的光明大道:完全屈服皇帝,维护皇帝。反观西方,“在西方的政治体系中权力从来没有完全地独立和自我证明过,它总是建立在来源于神或者人民的权威上”,于是有了政教合一,有了天赋人权,有了政治意识和政治抗争。重建之路上述观念的流毒延续至今,甚至仍将影响未来百十年的历史生态。“中国人民对领导和建立一个建设性的有效的国家政府是多么缺少准备”。对于这种情况,费孝通提出“她需要新的领导和改革”,需要一个新的力量替代已经过时的绅士阶层出任中国新建设的中坚。而策略侧面,则要推行“土地改革+工业重建”:“把城镇和城市变为能维持它们自身的生产中心,而不是继续去剥削农村”。“地主阶层……应该放弃从农民那里收租的权利……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才能获得农民的支持和合作”,同时,“中国的重建目标也应该是她的工业的重建……为了建立起民族工业,我们必须重建农村工业”(这可以解释费孝通1980年代对苏州模式的由衷支持)。此后的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何等正确,只可惜所托非人。新领导带来的是苏联化的人民公社和农村支援城市的重工业化道路,改革至今,残痼未尽。一切都有待重新上路,并在路上培育起“新的领导”。
  •     回顾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时代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大革命后的法国,在1830年前后“成了暴发户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他们大多出身低微,既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全靠个人奋斗干出一番事业……他们则成了新时代的大胆的企业家。他们办起了富于冒险的银行,建成铁路,建造工厂”;而同时“受到教育的青年因人数供过于求,面临着他们认为是渺茫的前途…… 青年人在权势者的门外久久的等候着。这些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也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 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社会学。目前中国社会的某些征候也有些像“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是这一切究竟有什么道理?中国社会结构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人们如此?《中国绅士》一书是能给人们以启迪的。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本书陈述了费老对于西方工业化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冲击导致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的看法,探讨了城市与农村矛盾形成的原因,其中强调了村镇绅士阶层在中国政治、伦理道德、城乡经济互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 本书篇幅不大,却文字简练、陈述清楚、易读易懂。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的政治与经济问题,更为关注“三农”问题。书中文章虽然写于1948年前后,但对于当今中国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中国研究必读!
  •     《皇权与绅权》与《乡土重建》的节选、改写、英译转内销。与张仲礼一擅典籍,一长田野,互为支撑。浅显简括,意味深长,对比后世,预言成真有之,令人苦笑有之。章四论双轨政治及保甲制如何使其消亡、章六论土改必然性(非阶级斗争观)、章七论废科举后教育流动使乡村被抽空。
  •     很薄,高二读的,现在想想读的有些囫囵吞枣,想再拿出来看看。
  •     社会学的想象力
  •     通透,观点一针见血,虽然书有段历史了,但是内容依旧深刻,见解出色,不可多得的好书
  •     再看
  •     前面绅士部分还好,后面讲农村城镇什么的实在读不下去了,应该是我的水平问题,还是不要打分了><
  •     虽然过了很多年,现在的国人中仍然能看到很多当时的影子。
  •     很想长篇大论 以后有机会重读的时候再写吧 反正就是七十年前的书放到现在很多论断还是值得深究的
  •     对传统绅士的社会结构分析,在乡村中的权能以及地位。
  •     回顾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时代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大革命后的法国,在1830年前后“成了暴发户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他们大多出身低微,既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全靠个人奋斗干出一番事业……他们则成了新时代的大胆的企业家。他们办起了富于冒险的银行,建成铁路,建造工厂”;而同时“受到教育的青年因人数供过于求,面临着他们认为是渺茫的前途…… 青年人在权势者的门外久久的等候着。这些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也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 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社会学。目前中国社会的某些征候也有些像“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是这一切究竟有什么道理?中国社会结构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人们如此?《中国绅士》一书是能给人们以启迪的。
  •     轻薄但言简意赅。同样是研究士绅阶层在政治中的作用,和张仲礼走的是两条研究路径,对比阅读更显有趣。
  •     本书从绅士-农民,城镇-乡村的关系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书中的具体论述大体以对底层的农民与乡村认识得最为真切,绅士与市镇次之,皇权与帝国则多有偏见。一定程度上,这也与社会学重视基层、个案的分析,忽略高层、整体的架构有关。
  •     严谨而不失文采的社会学论文合集,很多比喻真是黑色幽默。费孝通先生70年前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忧思,很多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实。顺便了解了一下费老的生平,简直就是如同“虫师”一般的存在。
  •     几乎读了两遍。非常有深度,而且文采斐然。还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研究,至少,对中国社会的研究,理应如此:对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 + 文献 + 田野调查。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学感兴趣的,相信读后都会有所思。
  •     我看的版本不太好,是中英文双语的字小的不得了,豆瓣上没有那一版的。内容挺好,记住了“双轨政治”理论。
  •     这小小一本书却是中国社会修行的内功心法~其实自己所走的每一百条路,有九十九条前人已经走过,不必羞愧,喜而泣。费孝通先生的认知和观念的轨迹,我了个去
  •     城乡的断裂和乡绅的消亡
  •     费孝通不愧是第一社会学家,分析透彻,让人一目了然,把士人阶级剖析得很好
  •     从这本书里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的乡村和城市的结构以及彼此的联系,费老准确的分析了通商口岸对城乡体系造成的冲击,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改变。同时费老对中国乡绅阶级在几千年帝王制度中的作用以及古代政治权力演变实质的分析。整本书让人耳目一新,解答了很多年对中国社会从历史到今天的发展演变脉络的困惑。非常值得阅读!
  •     费大师的书,分析传统的中国经济体系很透彻。现在说的农民工问题,还有城乡差距等等,觉得从传统的经济体系中就能找到原因。
  •     看中文版的好爽气……
  •     想当然地先读了费孝通这本 同样感觉现在快可以把它背下来了
  •     对历时性事物严谨的关注和分析相较于蛮横、粗暴的干涉或改变现存状态之间,显然前者才更尊重自然规律 ——向费老致敬
  •     字字珠玑!
  •     反正我没咋看懂
  •     绅士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性。
  •     意犹未尽
  •     在去河内的飞机上震的耳朵疼,匆匆读完。费老的表达方式太合胃口
  •     我现在还没搞清楚费孝通的身份_(:зゝ∠)_。书很好读,不像其他理论书有那么多的概念理解困难,所谓中国绅士就是乡绅地主,给恶地主平反,乡绅在古代、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方式“皇权不下县”的一种描述,城乡之间的窘境现在仍适用
  •     极富创见,对了解中国古代阶层结构有启发。
  •     绅士是儒家伦理的担纲者
  •     费孝通试图再次以点概面地诠释中国社会——就像《江村经济》一样——可惜并不很成功。
  •     前半部分关于早期中国士的解释很有启发。
  •     比《乡土中国》浅一点、散一点。感觉费老对转型中的乡村充满了忧虑,所以当年对CPC的土改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之后的弯路也证明其预感还是很准的,城乡互利的理想在中国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啊。
  •     除开“泥土中国”之类的诡异翻译,费老把中国城乡关系和“绅士”-农民一起讨论有启发性。但“绅士”与士大夫(“学者-官员”)搅在一起;过重不在地地主于是强调特定形式的剥削。绅士形象还是西方痕迹太重。以政治-伦理区分暗含对绅士不积极变革政治的批评。
  •     中转英再转回中,多少有些词不达意,而且有的观点怀疑是罗伯特夫妇插入的。但总的来说大气磅礴思路清晰,对中国社会的剖析入木三分,受益匪浅。
  •     不愧为大家,读了之后你可能会明白今日中国之农村为何难以发展,或许对解决当下的"三农"问题有所启迪
  •     。。。。。。。。
  •     一个中国近代有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速写。从共产革命的角度讨论了绅士阶层是寄生虫的身份,以及皇权的缓冲带。这块描述还是很精彩的。
  •     “保守主义是中国社会的规则” 有些学术论文似的阅读体验,剖析很深入很切中,但感觉由英文版译为中文版后,不是很符合中文的一些表达习惯,又一本刷新认知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看着费老的分析描述去对应生活,当下的中国依然有着同样的观念或思维习惯。
  •     1953年,一本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斐尔德编辑的《中国士绅》在芝加哥大学出版。该书是费孝通先生于1947~1948年发表在报刊杂志上部分文章的合集。出版之际,中国刚刚完成举世震惊的土地改革运动。对于这一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海外舆论猜测万端,褒贬不一。费孝通这本以中国士绅、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书,无疑加深了海外对中国当时的政治行为以及中国基层社会的了解。
  •     看完之后突然对韩国人“身土不二”的传统产生了由衷敬意。反观中国,无论在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歧视乡村、盘剥乡村、遗弃乡村都还是主流。
  •     说实话比想象中逊色很多,大概因为带有“口述集”的缘故,又于那个特殊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翻译得也不算顺口。读书笔记也就几页纸,抄下了一些零碎的闪光点。
  •     精辟
  •     分析得有理有据,学习了
  •     中国中央集权制社会的式微与乡绅阶层的堕落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对相生相杀的好基友各自造就了中国贵族与平民之间看似统一实则差异的两种对主流文化的理解又保持者两个群体之间的流通性。是专制到了极点迫使乡绅隐退,还是经济发达乡绅堕落导致专制瓦解。中国的皇权不下县到底是不是保存了乡村的相对自主性,乡绅的存在为农民阻挡来自皇权的压力还是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     又一个gem,书分别为两部分,以乡绅为切入点解释了中国权力结构和城乡关系的演进。我觉得费老的文笔确实一般,但身处那个变革时代有机会开眼看世界,写出来的东西的内容丰富度和格局真的让人佩服。历史维度的引入非常重要,这就给参与式观察带来纵深感。激励自己要多读史书。
  •     结尾附录是更切题的内容,用结论性的语言抛出一个关于中国社会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开放问题,层层剥离,引人入胜。再在正文中给出几条思路,语言平实,观察入微,无论历史症状还是现世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获益之处。
  •     无比有启发,阅读过程中脑子里像放鞭炮一样,需要再好好读一遍。更加佩服费孝通了。
  •     简明有逻辑易理解
  •     明显写给歪国人看的……
  •     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性的精辟解读,对转型时期城乡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中国在社会极端剧烈变迁下的未来的忧虑。客观的分析中饱含着对中国底层农民的关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