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精致的瓮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208079427
作者:[美]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
页数:286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悖论的语言  我们之中,鲜有人认可这样的说法:诗歌语言是悖论的语言。悖论是一种诡辩难当、巧妙机智的语言;它成不了心灵之言(the language of the soul)。我们认同悖论是一个类似切斯特顿的文人偶尔会用到的稳妥方式。我们或许会默认悖论存在于隽语(epigram)这一特殊的诗歌体裁中,或是在讽刺(satire)这种虽说有用、但难以称得上是诗歌的体裁之中。成见迫使我们把悖论看做理智而非情感的,机敏而非深奥的,理性而非宗教的、非理性的。  可是,在某种意义上,悖论适合于诗歌,并且是其无法规避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需要一种肃清任何悖论痕迹的语言;显然,诗人表明真理只能依靠悖论。诚然,我言过其实了,可能本章的标题本身应仅仅当做悖论来看。然而,这是有原因的:我采用这种夸张,可以说明诗歌本质中某些易于被忽略的因素。  比如,就这一点来说,威廉·华兹华斯就是一个有益的例证。他的诗歌似乎不大可能给悖论的语言提供什么范例。他一向喜好直截了当,主张简单质朴,质疑任何看似诡辩的语言。但典型的华兹华斯诗歌,仍旧是以悖论的情境为基础的。斟酌一下他的名篇:  甜美的夜晚.安然、随意  这神圣的时刻静如修女  屏息膜拜……  诗人满怀崇敬,但在他身旁同行的女孩却并不是这样。言外之意:她本该响应这庄严神圣的时刻,变得同这样的夜晚一样,如修女一般,但是她看似不及无声息的自然那么虔敬。

内容概要

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1906—1994),20世纪美国深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新批评”派的重要成员之一。生前曾执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对海明威、福克纳、叶芝等现代作家、诗人有较深入的研究,其著作还有《理解诗歌》(与罗伯特•潘•沃伦合著)、《现代诗歌传统》、《文学批评简史》、《隐藏的上帝》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悖论的语言第二章  赤裸的婴儿与男子的斗篷第三章  《快乐的人一幽思的人》中光的象征意义第四章  诗歌要传达什么?第五章  阿拉贝拉小姐个案第六章  格雷的瓮碑第七章  华兹华斯和想像的悖论第八章  济慈的田园史学家:没有注脚的历史第九章  丁尼生悲叹的动因第十章  叶芝的花繁根深之树第十一章  释义异说附录一  批评、历史和批评相对主义附录二  观念问题和认知问题附录三  诗歌原文及参考译文译后记

编辑推荐

  我们生活在一个怀疑任何一种奇迹的时代,包括诗人所说的那种奇迹。实证主义者倾向于把这种奇迹解释为一种普通的简约过程,而这一过程几乎要把“诗歌”简化成墨迹。但是,正如一位语言学者在一本近著中所写的,“交流的奇迹”依旧存在。我们最好不要对此视而不见,或者试图把它“简约”到几近歪曲的程度。我们最好以这种奇迹为出发点,通过对诗作为传达的信息作出尽可能贴切的考察来完成我们要完成的任务。  ——克林斯·布鲁克斯

作者简介

《精致的瓮》(The Well-Wrought Urn: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是布鲁克斯最为知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美国“新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在本书中,布鲁克斯精心选择了邓恩的《成圣》、弥尔顿的《欢乐的人  深思的人》、格雷的《墓畔哀歌》、华兹华斯的《不朽颂》、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等十首诗,以专章的篇幅用悖论、反讽、含混、意象等文学理论术语加以详细的分析。在最后一章,他得出了自己影响甚广的结论:分析一首诗应该以“结构”为本体,而不是以“内容”或“题材”为本体,即肯定、强调了文学批评中文本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而布鲁克斯在细致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得出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也代表了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种强有力的趋势。

图书封面


 精致的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之前看到有人批评这部书中的诗的翻译,相对于一些专门的译作,这部书的译者们的翻译显得不那么“专业”并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如果只是在欣赏的层面,没有偏离作者的原意,我还是能接纳不同的译诗。但是在细读这本书时,我还是希望译者们能注意一下译文的严密以及诗同正文之间对照性,应该为读者及时说明并标注,毕竟这是一本关于诗歌批评的书,理解诗的内容、具体字句对于理解作者的批评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第四章《诗歌要传达什么》,讨论的是赫里克的《克里娜去五朔节》,可能是因为没有这首诗的中译版,这本书的译者们自己翻译了这首诗。头两句诗的原文是这样的:Get up, get up for shame, the Blooming MorneUpon her wings presents the god unshorne.译文是这样的:起来,快起来——不害羞,在这鲜花盛开的早晨,金光闪闪的太阳已展翅翱翔。注意到unshorne ,显然词根部分,译者们理解成shine 的过去分词shone。但在第四章的附录中,却是在讨论这首诗第一句中的“未剪发的神”这个意象,难道译者们没有注意到这个明显的差别吗?这个unshorne, 是 un + shorne,shorne是shear的过去分词,shear的意思就是剪发、剪羊毛。即使对这首诗的内涵不甚了了,但仅从附录就应该能看出并修正译诗。在第七章《华兹华斯和想像的悖论》P121,布鲁克斯在论述天体之光这个意象时说“我觉得,‘披着’这个词似乎很重要,天体之光像一件外衣,可以被脱掉。”。译者们这次用了现成的诗的译文,但在诗的译文的开头两段,根本找不到“披着”这个词。实际上“披着”是对应着Apparelled这个词。希望译者们在正文中至少能说明一下,这样才能更好理解诗和作者的批评。
  •     读某些书,有时候其实只是要了了以前的心愿而已。学生年代有过一段迷诗论的日子,不会写诗,空发一番诗论,其实在1980年代也很时髦。那时就知道有本著名的书叫《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老听一些牛逼理论家提起,时髦论文也常常作为西典大引特引,令我免不了总是心里痒痒的。可没想到真读到它,却是20多年后的现在。这么多年过去,我的年纪大了,那个时代的诗歌和诗论也不见了,而我现在读着的这本《精致的瓮》,竟是一本新书。当然是首先翻到布鲁克斯解读济慈《希腊古瓮颂》的那一章,没想到,这个为本书书名贡献了核心关键词的一章,几乎是全书十一章中最短的一章。不用去找那本不知已经放到什么地方的《济慈诗选》,书后附有作者论及的一些主要诗作的中文翻译,《希腊古瓮颂》这首是查良铮翻译的,有一种涩涩的、文绉绉的古雅趣味,读起来很舒服。我喜欢这首诗,最主要的是喜欢济慈用第二人称来赞颂他眼前和心中的那樽希腊古瓮的语态和情态。不过,让我小感意外的是,布鲁克斯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省略了人称,以及这种由人称关系所自然导引出来的语态。他执迷于悖论的心思当然精妙无比,但他真的不应该忽略人称,意义从悖论的破解里出,而感觉则由人称关系导引出来。读诗,不就是在乎那么点感觉吗?20多年前,我在没有读过布鲁克斯这本书的情况下读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就读出了这首诗里所包含悖论的无穷尽意味。就像所有读这首诗的人必然会专注于这诗的最后那句“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一样,我那时就知道应该把这句话当作一个悖论来读,因而读懂了这句话乃至于整首诗的意思,只是,当年的我还太年轻,对世事人生的很多东西,缺乏深究的能力,所以,我能在诗里发现一个悖论,但却读不出这个悖论的味道。还是回到“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句上来吧。大家一般都是从条件关系上去理解这话的意思,以为,一个事物,只有真了才会美,或者,只要是美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这是不对的。美和真其实是一个悖论——我突然想起歌德那本叫做《诗与真》自传的书名以及他这个人的一生,其实也是一个悖论。美和真是两个东西,美这个东西自己不能界定自己,它需要真来界定,而被真界定的美,其实已经不是原本那个美了。就是一个悖论,琢磨下去导致的结论就是,一个事物如果真了,就不美,反之亦然。济慈这诗里说到“大音希声”意思的那句:“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却更好。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这就是悖论。但人不会就此罢休,真到了听不见的时候,人又惦记着这个实实在在的美的声音,这样,悖论又来了。读诗能读出悖论来,我觉得是比较有意思的,就像人生活着,能活出点悖谬的味道,也很有意思。因为生和死也是一个悖谬关系,人活着是为了死,西方的说法叫“向死而生”,但人若想搞清楚死是怎么回事,则又必须先活着,孔子的说法是:“未知生,焉知死。”这意思很明白,生的意义其实不是由生来界定的,而是得由死来话事,死也一样,一个人的死有没有意义,那不能光看你怎么死,主要还得看你怎么生,所以,毛主席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也是个悖论,因为死了还要光荣干嘛?所以,那些原本活得很一般而指望用很牛逼的方法死得轰轰烈烈的人,趁早断了这个念头吧。套用济慈的说法: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这就包括了/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当然,导向这个结论的还有另一个版本,就是庄子的,结论我觉得基本相同,只是味道不同罢了。希腊古瓮颂济慈 作 查良铮 译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讲着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怎样的风笛和鼓谣!怎样的狂喜!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卤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情态: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赶祭祀?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花环缀满着它光滑的身腰。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或哪个静静的堡寨山村,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告诉人你何以是这么寂寥。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沉默的形体呵,你象是“永恒”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     “科学的趋势必须是使其用语稳定,把它们冻结在严格的外延之中;诗人的趋势恰好相反,是破坏性的,他用的词不断地在互相修饰,从而互相破坏彼此的词典意义。” “(诗中)语言作微小的变动”。 通过细读布鲁克斯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在布鲁克斯的行文中, “悖论”这个词的意义也在作“微小的变动”,或多或少“破坏”了它的“词典意义”。他精心选择的例证无疑有意扩大了悖论的范围,他把“惊奇”(wonder)和“反讽”(irony)都悄悄划入悖论的麾下:“如果失去了悖论特质,失去了悖论的两个伴随物:反讽与惊异,邓恩这首诗的题材就松散成生物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事实’。” 正是在这种精心安排下,布鲁克斯使大众眼中“切斯特顿这类作家偶一用之的武器”最终变成了所有诗人“被迫”使用的“工具”。在布鲁克斯看来,诗歌研究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以对诗歌的“内容”和“题材”的分析代替对诗歌内部“结构”的分析;一是认为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欣赏的标准也不能相同,如“隐晦难懂的现代诗人常常被认为是非传统的” , “除了浪漫主义诗歌本身的标准以外,其他任何标准都不能被简单地运用于浪漫主义诗歌。……每一个时代都小心地守护着自身,抵御任何可能来自外界的侵犯。” 布鲁克斯之所以拈出“悖论”这样一个词,现在看来目的也有两个,一是使从诗歌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有可操作性。既然“悖论”是诗人创作不可避免要用到的工具,那么它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研究诗歌的一个方便法门。第二个目的则是找出可以贯通各个时代诗歌的一个统一标准,“我们必须要找到一种可以达到批评精确性的工具,它不仅仅适用于浪漫主义诗歌或是玄学派诗歌,而且适用于所有的诗歌。” 这个目的可以称作“打通”。有一点应该注意,在这篇文章中,布鲁克斯所引用的诗人,不仅包括了“自觉使用悖论的诗人”和“简朴明快的诗人”,更重要的是,他把浪漫主义时代(威廉•华兹华斯)、奥古斯都时代(蒲柏)和维多利亚时代(莎士比亚)的代表诗人的作品都囊括在内。“我当然不希望别人以为我认为英国诗歌止步于邓恩之死,恢复于今世” ,布鲁克斯如是说。他这么做当然不仅仅是怕别人误解他,他有更加宏大的视野和理论自觉:“在我看来,我们面临的危险并不在于我们会忘记不同历史时期诗歌的差异,而是我们可能会忘记它们之间相似的特质。” “人们应该尝试领会名篇的共同之处,而不是不同历史时期诗歌的相异之处——特别要探究这些诗歌与‘玄学诗’和现代诗有无共同之处。” 难道所有的诗都含有悖论吗?从寻找“悖论”入手分析诗歌每次都能像布鲁克斯那样满载而归吗?我想连布鲁克斯本人也不会这么想。实际上,“悖论”和“反讽”“含混”“意象”等术语一样,都是“新批评”批评家所提出的读诗的不同视角而已,都是为从“结构”分析诗歌服务。如果过分强调“悖论”,反倒违背了布鲁克斯的本意。他说,“‘含混’、‘悖论’、‘态度情节’,还有出现最多且最令人头痛的反讽。……我并不主张使用这些术语。也许这些术语不够充分,也许它们会误导读者。” 但是“这些术语所暗示的形式模式似乎适用于每一首诗。” 以“结构”为本体的诗歌“细读法”是“新批评”派所要建立的理论大厦,而“悖论”“反讽”“含混”“意象”等等就是组成这座大厦的水泥砖块。按照钱锺书先生的理论,大厦如果坍塌了,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但这些个砖瓦也是很有益处的,倒可以派上用场。事实似乎正是如此。“新批评”理论作为整体早已经被“解构”掉了,但它所提供的这些理论视角对我们还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有人把“悖论”奉为解读诗歌的法宝,以为屡试不爽而走火入魔,那他就怨不着布鲁克斯了,只能怪他自己学得呆。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装帧纸质不错,内容正计划拜读中。
  •     飞
  •     翻译真不咋地
  •     你知道,我一贯不喜欢指责译者。但这个书翻译版的意义就在于方便我用于对照英文来看。。。
  •     翻了一遍,没啥印象。
  •     老实说,有些地方,我不是很能明白,以后再看吧~
  •     通俗地来说就是要真正去写诗的人,脑子里心里面都多多少少有着那么点自觉的意识
  •     新批评的东西最适合评诗
  •     结构问题太有必要了,布鲁克斯对格雷、华兹华斯和济慈的分析确实刷新了我对十八十九世纪英诗的认识。
  •     看了一段悖论。对于不在这个文学传统里的,感受不到分析的精妙。。
  •     细腻的光感
  •     感觉里面诗歌的翻译,是我见过最像诗的.
    比如里面引用的约翰邓恩的成圣
  •     看的时候颠三倒四,也有大概二三成没看。
  •     這種細讀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找出文本中一系列不斷重複的隱喻、矛盾、意象,然後以文本自身的邏輯性將這些串聯起來。
  •     读一篇文章即可知道全书的模式和套路,新批评的思路和方法还真是缺乏整理和反思啊……这已经沦为了中学课堂的文学教育了。
  •     很好的一本书,对帮助学习诗歌很有好处。
  •     这个系列是精品创作的文论。看过了赵一凡的文论,在看这篇文章的序,才发现文论是这样的.关于诗歌的工具论,很多细节的研究,诗歌是需要技巧的,是需要读者更高的水平档次的
  •     略琐碎了些。悖论、反讽、含混、意象,感觉也没没有太深入的阐释。
  •     2015,08.22 上学期准备期末考的时候偷空会读个几页,然后觉得“哇靠这是啥样的大神才能写得出来我读着都吃力。”注意一首诗中意象的重复,渐弱或渐强;从诗的结构去解读作品是一种很理性的读诗方法,但你千万不要觉得只有理性就够了;质朴≠毫无修饰;“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是法则之一而非全部;生活中有很多困境,所以我们需要思考;要理解意象但拒绝提炼。会重读,很多朋友说译本不好,但我目前的水准也仅仅是磕磕绊绊读完,没有能力去看译本好不好。
  •     挺深的,还用那种“哈哈我来跟你们讲讲诗的隐喻运动哈”这样的口吻来叙述自己的诗的经验历程,话说欧美学界好多像布鲁姆那种恐怖的举重若轻的高手啊!
  •     当时买了两本,去年十二月才把一本终于送了人。【送给了合适的人kkk
  •     买过之后随便翻了翻,发现经典就是经典,这本书装帧精美,纸张质量更是不错,内容及其丰富,对文学理论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哦!
  •     最喜欢在这买书,有活动价格低的时候也不会没货
  •     语言学玩不懂
  •     本科的时候标记了没读完,现在就为了说一句,李欧梵的序言提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
  •     我很想对这些可爱的文本以及文本后可爱的人,以及可爱的人之后那美好的灵魂说:请慢些,再慢些,请多给点时间。我会整装待发,等候你们的巡检。我会是你们后来者中最虔诚的跟随者,智慧在你们的口唇和我的深心里显得异常可贵。
  •     书中所列章节涉及到的诗歌在附录中都有对应的中英文诗歌原文对照以供查阅,望后继读者勿再重蹈本人覆辙……
  •     看了几十页一无所获....太受不了这种闲散的文风了。现代诗难懂是一个重要话题,它把这个问题挑明了也没有看到有什么结论。
  •     该书的两篇由李欧梵和刘象愚写的两篇总序读起来很有启发,正文正在阅读中。
  •     有多少书是被译毁掉的。
  •     想读诗,还是得看看新批评的东西。特别是文本精读的研究方式。
  •     | wy
  •     完全没感觉。。。
  •     #阅读进度#总算把烂尾楼给建好了,希望不要太豆腐渣。瑞恰慈老师我来了!
  •     研究古典诗歌可以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
  •     本书还可以。有些地方的翻译似值得商榷
  •     比较难懂,有点难读。估计是英语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很多原味造成的。在我看来,如同嚼蜡。但是作者的思路本身很值得借鉴的
  •     何为细读?但读的时候基础不够,无法深入。
  •     批评书籍意味着:文本参与合作;既有批评;创新工程。此书完成了前两者,但足以给出一个“新”。
  •     活生生的新批評,當初沒認真讀認真學啊,苦悶……
  •     Cleanth Brooks的诗评总是能把我对诗歌的一些拿捏不准的体会一针见血地分析个清透,读他的结构分析总是很愉悦的,因为你能获得自我感官的提升,同时又不会对他引用的文学理论感到生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译者实在是太捉急,诗歌翻译地韵律全无,用词肤浅而“正派”,却少了很多微妙细腻。真是遗憾。
  •     喜欢,深刻,受益匪浅。给朋友也送了一本。
  •     “赤裸的婴儿和男人的斗篷”一章很精彩
  •     此书可以结合《现代诗歌的结构》一书,一起来阅读。
  •     学术性的现代诗歌著作,适合深入研究诗歌
  •     经典之作!可惜翻译稍显逊色,整体性尤为欠缺
  •     里面的观点很精辟,从另一个视角给我们启示,值得一看
  •     真心不喜欢这只精雕细琢的罐子。拿手术刀的诗论家们,你们使诗人之血白白地流淌!
  •     不用理论的诗歌批评就像中鞋森阅读理解,轻飘且花哨的词汇堆叠代替了反复推演论证。这无疑是给那些离开理论就不会说话的批评家的一记重击,提醒他们适当回到前理论的纯真时代。喜欢麦克白那一章。
  •     人是活的,语言是人的衍生品,每一次的抛出都毫无疑问扼住了它们命运的咽喉。但是,“如果这个瓮是精制的,它就会为骨灰提供一个更精制的纪念物,而不是做个浮华怪异的纪念碑”。
  •     其实我的立场是:读诗歌和诗评,一定要读原著而非译本,否则会错过很过东西。
  •     上周和学生们讨论了其中两篇,新批评作为批评方法还是蛮有效的,至少能训练基本功
  •     挺难懂的,涉及理论什么的,是老师建议看的,对诗词理解方面比较好。
  •     太棒了,就是我要的书籍~~
  •     #2012323#
  •     写得还可以。
  •     后面看不下去了
  •     翻译美中不足,内容完全是5星的。
  •     美则美矣 不甚了了 不过那些惊人的诗句 已经让我感到了犀牛与烛火 绿原和山野 岂不动人
  •     学校图书馆里啃了几天,好书。惜译者比较”庞杂“不够统一,稍有不足处。7.9
  •     多人合译难免译法和风格会不同,但还是值得看
  •     先慢慢看吧,先看看再说。
  •     给喜欢诗歌的人阅读,比较合适
  •     很有启发~
  •     好看的诗歌理论。诗歌分析真不易。要加强学习。
  •     这么漂亮的文本分析才得四颗星?
  •     稀里糊涂地看完了,没有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