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的舌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下跪的舌头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10802331
作者:魏剑美
页数:248页

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站在书架前,这本书在季风做展示陈列。封面上写了这么句话,“一个思考者的幸福在于,即便身处沙漠,也不妨碍他营造思想的宫殿”。随手翻到里面的目录,杂文的标题都满有趣。随手翻到几篇,老魏的马屁身涯,一个官场失意者的酒后疯话,看到我在书架前笑了出来。于是决定买下了。如果不要那些哗众取宠的宣传语会更好,我觉得。买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受性别限制,也可能不是那么爱读张爱玲。

《下跪的舌头》里面的几句话

1,相信别人,不要指望别人。2,尽量只批评朋友。3,没有人有义务听他人的牢骚。4,感情上的事情都可以原谅,但不要重蹈覆辙。5,要记住:从不犯错的人并不可爱。6,可以接受批评,但是不能接受侮辱7,自己可以帮助别人的,就尽力去做。如果还需要求助第三人,那就坚决说不。8,不要急于提出建议,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是真心期待建议的,尤其是领导。9,区别宽容和纵容。以上9条来着魏剑美《下跪的舌头》。

以魏剑美《沦陷》为例浅析小说的写实性-----现实主义小说反映社会与时代的文学功能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也是见仁见智的。 “表现说“、“实用说“、“模仿说“、“客观说”这四种文学观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本身在构成上存在复杂性,发展中存在多样性。正如韦勒克所说:“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很多同学细读了《沦陷》,对其“文本”本身分析得已够透彻,我在此主要分析其作为“作品”的文学价值。(即联系作者、时代背景来分析文本)小说梗概——理想没那么理想,现实很现实名牌大学毕业的钟一鸣充满热血,立志做一个真正的好记者,献身新闻事业。他报道质量黑幕、民生新闻,可是苦心积虑挖到的很多独家新闻都被上级一道手谕给封杀。他痛心地意识到记者往往只能歌功颂德,而报道负面新闻很可能会丢了自己的饭碗。同时身边的记者都在送红包、巴结领导,个个升官加薪。于是他在纠结与妥协中渐渐“沦陷”,最终向现实低头。就像新闻中心主任在钟一鸣发泄完后冷冷的话:“你说的良知和责任我都有,但它们不能用来给我们新闻中心的40多个兄弟姐妹当饭吃,更不能给我们全台500多个男女老少当饭吃。”谁能说主任当初没有经历过钟一鸣这样的“沦陷”呢?在现实面前,理想往往不堪一击。“再崇高的理想,再伟大的目标,在铁一般冰凉的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与此同时,感情上的钟一鸣也渐渐屈从于现实,从与大学恋人“柳滢”的分手阴影中走出来,选择了自己并不爱但对自己前途有利的女孩“叶青青”。那些爱与别离,热血与沉寂,都会被现实以最不动声色却又无可抗拒的姿态平息。正如文中所写,“再伟大的爱情宣言,再神圣的海誓山盟,再纯洁的初恋情怀,在残酷的物质现实面前,都有它力不从心的地方。更何况深圳这样一个现实到连每一寸阳光,每一根草木都被计算了价格的前沿城市。”形象的写实性用一个典型人物影射社会中千千万万同类人,如浩然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的主人公“高大泉”(高大全)、《青春之歌》里的“戴愉” 、《红灯记》中的“王连举”,《红岩》的甫志高甚至成为“叛徒”的代名词。“典型”被戏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文学形象的特点之一就是放大典型。钟一鸣就是这篇小说的典型化人物。同学们扪心自问,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当初你可能对学生会嗤之以鼻,后来被“加分”、“权利”等等诱惑,你也在动摇;当初你可能想在大学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后来奔着“量化积分”、“优秀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等做了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当初你热心真诚,后来可能戴上面具……老师们何尝不是这样? “教授”称号、“省级得奖论文”数量、“先进骨干”荣誉……正如近期川大教授的自白书所言,老师们也有自己的无奈,更何况社会中千千万万的人?这就是文学典型形象“见微知著”的文学功能。我们都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并“沦陷”着,“沦陷”得深浅不同而已,所以,“钟一鸣”这个文学形象是我们每一个人。于是你阅读钟一鸣时将自己的人生体悟融入其中,喜着他的喜,悲着他的悲,同情着他也同情自己,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这部现实主义小说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吴芳、龙大姐、马如龙、闫小西、老蔫、唐宋元等这些形象也刻画得生动。吴芳的“你小子不能学着人家马如龙一点?”,龙大姐的“大姐知道了,以后好好干。”,马如龙、闫小西的“钟大记者,不要你的中国新闻奖了吗?”唐宋元的“有财大家发嘛,今后这样的好事你也不会少了兄弟我的那一份你说是不是?”……这些语言符合人物形象,将生活中的小人物形象一个一个刻画出来。有同学认为某些形象刻画得过于刻意,如大老板的附庸风雅与浅陋无知、少奶奶吴芳的素质低劣等,但这是小说,如果没有夸张,那么人物性格就不鲜明,作者就不能最好地表明写作意图,小说的可读性也会大大降低。环境的写实性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钟一鸣的转变是在周围环境影响下迫不得已的妥协。就像钟一鸣周围的马如龙、闫小西,他们正经作品拿不出来一个,可是会来事儿,照样混得顺风顺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钟一鸣虽然无奈也只能妥协。有的同学认为环境只是影响因素,而决定权在于人自身,主人公的“沦陷”完全是他自己灵魂的堕落所致,不能归咎于周围环境。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看重个体的主观性,事实上有足够的自制力在“社会大熔炉”中出而不染的“圣人”很少,更多的普通人是逃不过社会、时代洪流的裹挟的。小说最后以喜剧效果收尾——又想起玄智大师在自己手心里写的那个“忍”字来。先前他以为是在单位上忍气吞声,没想到这忍的范围还包括这个。钟一鸣真是啼笑皆非。钟一鸣发现叶青青不是处女这一情节也在观照社会,在当今思想开放、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哪还有那么多单纯的东西。这也是小说环境写实性的体现之一。作者魏剑美在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写小说,他以“报社小环境”观照“社会大环境”,抨击某种社会现象。反观当今社会,“干爹”、比赛黑幕、以权谋私现象仿佛都在标榜着“有钱有权才是硬道理”。联系作者背景分析文本(即“作品”)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形象。作者魏剑美被称赞“怀侠肝义胆气魄,写痛快淋漓文章”,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呢?魏剑美本人说:“在权势面前,我看到太多下跪的东西:下跪的膝盖,下跪的舌头,下跪的思想。…我觉得自己写杂文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不逃遁的心,永远在现场,在丑陋的现场,在批判的现场,在承担道义责任和良心追问的现场。”正是魏剑美强烈的时代担当意识造就了他的文章。习近平说:“文艺不做市场的奴隶。”老师补充过,文艺也不该做政治、商业和读者的奴隶。作家应该凭良心写作。我想魏剑美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定是基于自己的人生体悟,看过或经历过类似事件。如此才得以激发他的创作动机,写出这篇现实主义小说。钟一鸣当初给柳滢写信中附的情诗“夜漏声声难入梦”、叶青青与钟一鸣谈起诗歌,什么叶芝、惠特曼、波德莱尔、顾城、北岛…钟一鸣去寺庙求签的偈语“看似山穷水尽处,却是柳暗花明村。”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本身的文化积淀。有一个问题提一下——成语“呼之欲出”的错用。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但小说中“他的嘴边浮动着一句呼之欲出的名句,但一时却又想不起来到底是哪句。”显然错用成语。高考語文成語改錯經常提到這個哈哈哈哈!但是瑕不掩瑜,小说语言还是很有震撼力。课本上说:文学批评首先要成为读者,细读文本,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与体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当批评家像普通读者那样进入阅读、欣赏的角色,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产生由衷、真切的审美体验之后,他才拥有了批评作品的权利。那些虽有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却又跳过审美体验阶段、脱离作品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分析而对作品价值乱加评判的人,不能视为合格的文学批评者。我们写文学评论的时候,既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入乎其内”,即欣赏与体验,还要从专业的角度“出乎其外”,即以冷静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王萍《文学创作与评论》P207)最后附上 以钟一鸣的角度写的一段话你自以为是地觉得到处都是生活,来,让我的声音强奸一下你的耳朵。这是我所得到的 我失去的呢?我被人忘记了 还是我忘记了人呢?你在哪里?你知道你在那里吗?这个世界会好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没人有资格嘲笑我,你看看周围哪一个人不是千疮百孔?参考书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王萍《文学创作与批评》

卖断货的杂文集,少见

一本光看目录就很吸引人的杂文集。 文笔幽默、泼辣、犀利,让人笑后不免深省,读后感觉畅快淋漓,令人大呼过瘾。 摘自魏剑美新浪博客:“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版商的品位决定了读者的品位。读者固然需要迎合,然而也是可以引领和提升的。像笔者于2009年底出版的杂文集《下跪的舌头》,连出版商自己都觉得勉为其难,但求不赔本就万事大吉,没想到居然在多个省份脱销。而像鄢烈山、吴非、刀尔登等人的杂文既深刻犀利又幽默讽刺,加以包装宣传,完全具备畅销书的资质,比王小波、余杰的书丝毫不会逊色。只可惜急功近利的出版商只晓得跟风炒作,不知道深度开掘,读者也就失去了比较甄别的机会。”


 下跪的舌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