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的舌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下跪的舌头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10802331
作者:魏剑美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当代中国关于“说话权”最有名的论述一是“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一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但是精通世故的人都知道,这“话”是“让”你说的,任你说什么怎么说,人家处于“让”那一方的人的天是不会塌下来,但你这“说”的人的天是立马就要塌下来的。官场中人因为“说话”而丢官丢命的暂且不表,因为其中可能被认为包含某些政治因素,但小小老百姓的“说话”那可纯粹就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甚至还是抱着“对领袖表忠心”、“对国家尽言责”的无私念头,结果遇罗克、张志新、李九莲等人却因此命丧黄泉,而且张志新被割断喉管、李九莲被竹筷穿舌,彻底丧失了“说话”的可能。他们这才明白所谓的“言者无罪”不过是一个小小“阳谋”,天确已闷头闷脑地塌了下来。即便是“营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那个指责四川彭水县某些领导“骚搞”的秦中飞,还不一样被刑事拘留起来了。  虽然“说话”的教训深刻而沉重,但人既然长了一张嘴巴一根舌头,除了吃饭接吻打喷嚏之外总得做点别的什么啊。说这说那都可能惹火烧身,聪明的中国人终于总结出独有“吹牛不犯法”,所以大部分中国人嘴巴的闲工夫主要用在吹牛上了,导致“吹牛文化”异常发达。不信但看中国古代笑话,基本上都是吹牛笑话。更妙的是,当今的吹牛居然还可以和政绩挂起钩来。正是“过去吹牛为避祸,今朝吹牛可立功”。官场的聪明人因此官运亨通,民间的聪明人也因此而成了,“劳模”、“十佳”、“红旗手”,被推出来频频出镜。  时代在进步,一向笃信“非礼勿言”的中国近年来也风气大开,说黄色下流笑话不再“有伤风化”,于是中国人又抛开吹牛这一祖传秘方,开始用各种各样的黄色笑话来保持嘴巴和喉舌的说话功能。本来“说真话领导不高兴,说假话群众不高兴”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幸好“说痞话大家都高兴”,黄色笑话无意中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却是意料之外的大收获,真是可喜可贺!

前言

  曾经不止一次地面对这同一个问题:思想的意义何在?读书的价值几何?  我不知道别人作何回答,在我,乃是为了某种无畏前行的力量。  阅读,是这种力量的外向寻求;思想,则是这种力量的内在生发。  无可讳言,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既在回避思想,更在拒弃阅读。前者被“智术”所遮蔽,后者为浏览所取代。  据说现在要嘲笑某个人,就说他“很有思想”。  与此同时,那些滋养过人类心灵的经典,正日益被罐头化和卡通化。成为“成功学”的教材和“新国学”的《看图说话》版本。当唐僧成为“管理学”的始祖时,当读《心得》的人要远远超过读《论语》的人时,思想和文化就成了菜市场任意抛售的小菜。  鲁迅先生早在1925年就冷酷地指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当然,这“奴隶”性不仅仅是指外在的轻贱与卑怯,更是指骨子里的依附与媚俗。  让人尴尬的是,八九十年后的今天,这样“万分喜欢”的人们还是随处可见。  不能不承认,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时候,在面对权势和利益诱惑的时候,从舌头到头脑,其实都和阿Q的膝盖差不多,不知不觉就要跪下去了。  我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醒自己:站直了,别跪着,也别弯着!!!  事实上,我同样承认自己不是“精神制胜”主义者,我非常能够理解我生活空间中为数众多的那些聪明人,他们懂得将任何事物都进行物质上的换算,也懂得用层层衣饰将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在任何一个公共意见的平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思想上裹着厚厚衣饰的人们,在那里闪烁其辞,尽量使自己看起来就像欠缺判断力的幼稚园儿童,借以遮掩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一点点个性。上帝给每个人造的面孔原本是千差万别的,但人们却已经学会了将它调整得一模一样、高度雷同。“人定胜天”的宏论在这里倒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但又有谁敢说,这不是得益于现实智慧和历史镜鉴?  我给自己的博客命名为《思想的裸奔》。因为我常常对大街上的裸奔者们生出羡慕和敬意,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敢将真实的、来自自然的身体展示给这个世界。--从生命本原的意义上来说,这也许与道德无关。  我不是勇敢者,我从来没有尝试或者想象过裸奔。  但我希望自己在思想层面上可以像一个裸奔者那样勇敢,那样不顾忌道德家的眼光,那样给人以直观而深刻的刺激。  “人在边缘,心存另类”的我于是开始了文字中的裸奔。――也真幸亏了这文字,要是大腹便便如我者即便真有上街“秀”一把的勇气,警察的盘查尚是小事,只怕围观的女士小姐们先就嗤笑了开来:“这都什么身材!”那岂非羞煞我也。  我想也常从文字中参观人类历史上那些裸奔着的伟大而傲岸的灵魂,想到自己和他们居然同为人类而兴奋莫名。与此同时,我止不住好奇而遗憾地猜想:像苏格拉底和老子这样“述而不作”的哲人,因为无意以裸奔的方式自我展示,有多少智慧的思辨因此而归于了历史的沧海桑田?  对于思想着的人们,我无法预知他所能抵达的彼岸。就像我无法预设攀登者的高度,跋涉者的里程。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和攀登者一起向上,和跋涉者并肩前行,也和思想者一同裸奔。――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意味着不惮于展示精神世界最后的隐私。  文字中裸奔的我,唯愿展现的并非全是脂肪。

媒体关注与评论

  做阳光男人,让思想裸奔,这种美好的愿景,与“正义和真理难以触摸时的深刻的伤痛”同时存在,是作者的精神状态,也是他创作杂文的动因。    我相信魏剑美的杂文发端于愤怒,却根源于悲悯,但这只是其杂文的“基本面”,其特点在于思维活泼每有洞见,观点鲜明而机智,语言生动而幽默,自成一家。  ——鄢烈山(著名杂文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    魏剑美和魏剑美的杂文——拼命三郎石秀的脾气;智多星吴用的智慧;豹子头林冲的功夫。  ——赵敏(杂文作家、《杂文月刊》副总编)    魏君大名剑美,实在亦是名如其人。他写小说,更擅杂文。杂文早有鲁迅先生经典断语在上:投枪和匕首。剑较之于匕首,更加寒光四射。而宝剑之美,恰在其寒光逼人。  ——王跃文(著名作家)    魏剑美的杂文直击现实、切中时弊,相较于温情的“心灵鸡汤”,他的文字更富营养,更为宏阔,也更有思想的力量。魏剑美敢言、善言、仗义执言,“只为苍生说人话”,尤为让人感佩。  ——王飞(《读者》原创版编辑部主任)    剑美更像是一个隐士,大隐于市,他的思想却以一种裸奔的方式,试图接近那种在他看来恒定普世的价值,以及可以梦想的美好。他被局限着,但他显得比大多数人更自由。  ——杨耕身(评论家、《潇湘晨报》总编助理)    大爱若狂,《下跪的舌头》在犀利陡峭的笔锋之下,让人体悟到沉默汪洋的爱。豪华落尽,唯见真淳。嬉笑怒骂的背后,是一颗既善且美的心灵。  ——陈敏(青春作家、《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

内容概要

魏剑美,男,1971年11月出生于湖南永州。文学硕士,历史学在读博士。曾任报刊编辑、记者和执行总编辑、总策划等职。出版有杂文集《醉与醒的边缘》等作品5部。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自序 下跪的惯性与思想的力量第一辑  被恶搞的人生  我的复古主义理想  对屁股同志的评价问题  老魏的马屁生涯  进城民工诸葛亮的成功之路  四个老“愤青”的牢骚  考试才是第一生产力  我若暴发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发财咋就这样容易呢  杀人无罪论  一篇正面报道的诞生  出国旅游这码事  我为什么崇拜专家  饭局上的演出  词语新解  股票是个什么票?  不吃饭还不行吗  22世纪的爱情  耶!俺做农民好幸福  我反腐倡廉的一天  感恩盗版第二辑  一个人的追问  凭什么要我让道  我们为何对母校失去了敬意  道理的N种讲法  当痛楚成为一种游戏  中国式说话  浪漫主义的“新闻眼”  贪官的“民意哲学”  公平:奥运精神的社会性要义  权势阴影下的大学教育  郭德纲式的“爱国主义”  且看赵忠祥论“伟人”  “粉丝”,一个鼓励自虐的商业名词  新闻事实的真假比记者身份的真假更重要  有尊严地生活  易中天与李大伦  满街尽是高学历  领导人的形象问题  民族的尊严蕴含在平民的尊严之中  “老师”的尴尬  “感动”的时尚元素  著作等身的领导们  小沈阳,自虐文化的又一个范本  一个官场失意者的酒后疯话  骂娘爱国者第三辑  思想的独舞  思想的独舞  最缺的是“爱人主义”教育  职场的“奴隶主义”和“感恩教育”  老魏的另类活法  我被“平等”误半生  不配合的权利  “伪小人”时代  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我们现在怎样做儿女  底层的尊严  一个男人的人生原则  人生悟语:关于友谊和爱情  心灵独语  博客上的假面人  做局  边缘化生存  写给大学生的忠告  换个起点,换种活法  吃了一顿爱国饭  和导游玩玩心理游戏第四辑  写在历史的边角  写在历史边角的疑问  隋文帝的“民主考察”  慈禧版的《中国不高兴》  假如蔡元培活在今天  鲁迅非得喜欢梅兰芳吗?  不合时宜的思想  “伟人”的国际性  梁漱溟的骨气问题  对独夫民贼的“费厄泼赖”应该拒行  关于巴以冲突的另一种思考  那些可敬的“叛国者”  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人与事代后记  老实交代:我的文学经历和文学主张——答媒体记者问

编辑推荐

  身在江湖的武大郎说一米零二的人也有权利开店。身居庙堂的武大郎说一米零二的人才有权利开店。  没有一种动物像人类这样,即便使用同一种语言,彼此仍无法理解;即便热情拥抱,彼此仍相隔千里。  在权势面前,我看到太多下跪的东西:下跪的膝盖,下跪的舌头,下跪的思想。  一个思考者的幸福在于,即便身处沙漠,也不妨碍他营造思想的宫殿。而其责任在于:即便人在天堂,也不忘记倾听人间的声音。  昔读鲁迅 今读老魏 女读张爱玲,男读魏剑美  怀侠骨义胆气魄,写痛快淋漓文章  这个时代特立独行的犀利文字

作者简介

《下跪的舌头》内容简介:怀侠骨义胆气魄,写痛快淋漓文章。特立独行的魏剑美向以大胆泼辣而不失幽默的笔锋著称,《下跪的舌头》撷其杂文和思想随笔之精华,既有深刻独到的思想感悟,也有对社会热点的精彩剖析。网友评价说“昔读鲁迅,今读老魏”。要了解当今中国社会之真相,不可不读魏剑美。

图书封面


 下跪的舌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站在书架前,这本书在季风做展示陈列。封面上写了这么句话,“一个思考者的幸福在于,即便身处沙漠,也不妨碍他营造思想的宫殿”。随手翻到里面的目录,杂文的标题都满有趣。随手翻到几篇,老魏的马屁身涯,一个官场失意者的酒后疯话,看到我在书架前笑了出来。于是决定买下了。如果不要那些哗众取宠的宣传语会更好,我觉得。买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受性别限制,也可能不是那么爱读张爱玲。
  •     1,相信别人,不要指望别人。2,尽量只批评朋友。3,没有人有义务听他人的牢骚。4,感情上的事情都可以原谅,但不要重蹈覆辙。5,要记住:从不犯错的人并不可爱。6,可以接受批评,但是不能接受侮辱7,自己可以帮助别人的,就尽力去做。如果还需要求助第三人,那就坚决说不。8,不要急于提出建议,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是真心期待建议的,尤其是领导。9,区别宽容和纵容。以上9条来着魏剑美《下跪的舌头》。
  •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也是见仁见智的。 “表现说“、“实用说“、“模仿说“、“客观说”这四种文学观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本身在构成上存在复杂性,发展中存在多样性。正如韦勒克所说:“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很多同学细读了《沦陷》,对其“文本”本身分析得已够透彻,我在此主要分析其作为“作品”的文学价值。(即联系作者、时代背景来分析文本)小说梗概——理想没那么理想,现实很现实名牌大学毕业的钟一鸣充满热血,立志做一个真正的好记者,献身新闻事业。他报道质量黑幕、民生新闻,可是苦心积虑挖到的很多独家新闻都被上级一道手谕给封杀。他痛心地意识到记者往往只能歌功颂德,而报道负面新闻很可能会丢了自己的饭碗。同时身边的记者都在送红包、巴结领导,个个升官加薪。于是他在纠结与妥协中渐渐“沦陷”,最终向现实低头。就像新闻中心主任在钟一鸣发泄完后冷冷的话:“你说的良知和责任我都有,但它们不能用来给我们新闻中心的40多个兄弟姐妹当饭吃,更不能给我们全台500多个男女老少当饭吃。”谁能说主任当初没有经历过钟一鸣这样的“沦陷”呢?在现实面前,理想往往不堪一击。“再崇高的理想,再伟大的目标,在铁一般冰凉的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与此同时,感情上的钟一鸣也渐渐屈从于现实,从与大学恋人“柳滢”的分手阴影中走出来,选择了自己并不爱但对自己前途有利的女孩“叶青青”。那些爱与别离,热血与沉寂,都会被现实以最不动声色却又无可抗拒的姿态平息。正如文中所写,“再伟大的爱情宣言,再神圣的海誓山盟,再纯洁的初恋情怀,在残酷的物质现实面前,都有它力不从心的地方。更何况深圳这样一个现实到连每一寸阳光,每一根草木都被计算了价格的前沿城市。”形象的写实性用一个典型人物影射社会中千千万万同类人,如浩然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的主人公“高大泉”(高大全)、《青春之歌》里的“戴愉” 、《红灯记》中的“王连举”,《红岩》的甫志高甚至成为“叛徒”的代名词。“典型”被戏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文学形象的特点之一就是放大典型。钟一鸣就是这篇小说的典型化人物。同学们扪心自问,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当初你可能对学生会嗤之以鼻,后来被“加分”、“权利”等等诱惑,你也在动摇;当初你可能想在大学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后来奔着“量化积分”、“优秀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等做了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当初你热心真诚,后来可能戴上面具……老师们何尝不是这样? “教授”称号、“省级得奖论文”数量、“先进骨干”荣誉……正如近期川大教授的自白书所言,老师们也有自己的无奈,更何况社会中千千万万的人?这就是文学典型形象“见微知著”的文学功能。我们都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并“沦陷”着,“沦陷”得深浅不同而已,所以,“钟一鸣”这个文学形象是我们每一个人。于是你阅读钟一鸣时将自己的人生体悟融入其中,喜着他的喜,悲着他的悲,同情着他也同情自己,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这部现实主义小说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吴芳、龙大姐、马如龙、闫小西、老蔫、唐宋元等这些形象也刻画得生动。吴芳的“你小子不能学着人家马如龙一点?”,龙大姐的“大姐知道了,以后好好干。”,马如龙、闫小西的“钟大记者,不要你的中国新闻奖了吗?”唐宋元的“有财大家发嘛,今后这样的好事你也不会少了兄弟我的那一份你说是不是?”……这些语言符合人物形象,将生活中的小人物形象一个一个刻画出来。有同学认为某些形象刻画得过于刻意,如大老板的附庸风雅与浅陋无知、少奶奶吴芳的素质低劣等,但这是小说,如果没有夸张,那么人物性格就不鲜明,作者就不能最好地表明写作意图,小说的可读性也会大大降低。环境的写实性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钟一鸣的转变是在周围环境影响下迫不得已的妥协。就像钟一鸣周围的马如龙、闫小西,他们正经作品拿不出来一个,可是会来事儿,照样混得顺风顺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钟一鸣虽然无奈也只能妥协。有的同学认为环境只是影响因素,而决定权在于人自身,主人公的“沦陷”完全是他自己灵魂的堕落所致,不能归咎于周围环境。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看重个体的主观性,事实上有足够的自制力在“社会大熔炉”中出而不染的“圣人”很少,更多的普通人是逃不过社会、时代洪流的裹挟的。小说最后以喜剧效果收尾——又想起玄智大师在自己手心里写的那个“忍”字来。先前他以为是在单位上忍气吞声,没想到这忍的范围还包括这个。钟一鸣真是啼笑皆非。钟一鸣发现叶青青不是处女这一情节也在观照社会,在当今思想开放、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哪还有那么多单纯的东西。这也是小说环境写实性的体现之一。作者魏剑美在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写小说,他以“报社小环境”观照“社会大环境”,抨击某种社会现象。反观当今社会,“干爹”、比赛黑幕、以权谋私现象仿佛都在标榜着“有钱有权才是硬道理”。联系作者背景分析文本(即“作品”)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形象。作者魏剑美被称赞“怀侠肝义胆气魄,写痛快淋漓文章”,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呢?魏剑美本人说:“在权势面前,我看到太多下跪的东西:下跪的膝盖,下跪的舌头,下跪的思想。…我觉得自己写杂文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不逃遁的心,永远在现场,在丑陋的现场,在批判的现场,在承担道义责任和良心追问的现场。”正是魏剑美强烈的时代担当意识造就了他的文章。习近平说:“文艺不做市场的奴隶。”老师补充过,文艺也不该做政治、商业和读者的奴隶。作家应该凭良心写作。我想魏剑美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定是基于自己的人生体悟,看过或经历过类似事件。如此才得以激发他的创作动机,写出这篇现实主义小说。钟一鸣当初给柳滢写信中附的情诗“夜漏声声难入梦”、叶青青与钟一鸣谈起诗歌,什么叶芝、惠特曼、波德莱尔、顾城、北岛…钟一鸣去寺庙求签的偈语“看似山穷水尽处,却是柳暗花明村。”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本身的文化积淀。有一个问题提一下——成语“呼之欲出”的错用。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但小说中“他的嘴边浮动着一句呼之欲出的名句,但一时却又想不起来到底是哪句。”显然错用成语。高考語文成語改錯經常提到這個哈哈哈哈!但是瑕不掩瑜,小说语言还是很有震撼力。课本上说:文学批评首先要成为读者,细读文本,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与体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当批评家像普通读者那样进入阅读、欣赏的角色,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产生由衷、真切的审美体验之后,他才拥有了批评作品的权利。那些虽有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却又跳过审美体验阶段、脱离作品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分析而对作品价值乱加评判的人,不能视为合格的文学批评者。我们写文学评论的时候,既要像一般读者那样“入乎其内”,即欣赏与体验,还要从专业的角度“出乎其外”,即以冷静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王萍《文学创作与评论》P207)最后附上 以钟一鸣的角度写的一段话你自以为是地觉得到处都是生活,来,让我的声音强奸一下你的耳朵。这是我所得到的 我失去的呢?我被人忘记了 还是我忘记了人呢?你在哪里?你知道你在那里吗?这个世界会好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没人有资格嘲笑我,你看看周围哪一个人不是千疮百孔?参考书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王萍《文学创作与批评》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一针见血 我喜欢的风格
  •     虽然作者是我大学的老师,并且他还给我写上了与众不同题字。但对我来说,老师讽刺的风格还是颇为偏激!
  •     还没读完,喜欢
  •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值得阅读,更值得收藏。看到里面的文章,我的很多想法都和作者一样。看的很过瘾。
  •     觉得不错 看完后让我更好地认识了现实社会
  •     娱乐大众不如娱乐自己···
  •     书是正版的,送货的速度也快。
  •     没话说,作者的语气相当令人反感……
  •     都是针对事实的抨击,很到位
  •     他是我自由思考的启蒙者。
  •     “无论做什么,永远不要以不尊重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     书已经在读了,感受很深,纷杂的环境中能让人感受平静
  •     发端于愤怒,根源于悲悯。
  •     魏老师才华横溢,杂文写得很不错,酣畅淋漓,不过有的地方还是因骂而骂,有点酸了。
  •     不喜欢戏谑的那一块和历史的那一块,感觉过于异类,如同作者自身所说。但是,视角确实让我很喜欢。
  •     寒假在昆明闲的无聊买来看的,几句话反复的说来说去就没什么意思了
  •     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 怀念魏老师的课
  •     老师的书,尖锐泼辣。
  •     理是这个理,但全书都是同一种冷嘲语气的话,不免看得人戾气横生,要多看几次新闻联播才能化解。
  •     于嘲弄中见到悲悯
  •     言辞犀利中肯,值得推荐。
  •     有几篇写的还不错,不过我还没全看完
  •     少数几篇,还行,其实像他这样风格的博客文,貌似很多。
  •     受气候影响不够露骨,另外有几篇平平之作……
  •     很不错,虽然魏老师的作品已经看了很多遍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